安居第五十六日(二):念佛人怎么八地事?

  安居第五十六日(二):念佛人怎么八地事?

  曇鸞法師在文字中提出來凈心菩薩與不凈心菩薩的的差異。我們說這個九界,若是依佛愿同歸者,差異蕩盡;若不同歸者,九界各有其異。希望我們這個時代,不管你是什么樣的凈心不凈心菩薩,或者是一個薄地凡夫、固執(zhí)有情,或者說是一個對佛將信將疑者,那我們都可以摒棄自業(yè),擯棄他業(yè),摒棄共業(yè)(即時代給我們帶來的東西),我們來隨順著這個主題的法流,乘著佛愿往生彼國,乘著佛愿的印契、佛果的回施,令我們當下安心,抉擇于煩惱,告別于煩惱,在現(xiàn)行中得到解脫,在現(xiàn)行中安住圓滿,在現(xiàn)行中去真正地了解阿彌陀佛這個無量光壽,那也就是我們佛性的真實。

  凈心菩薩與未凈心菩薩,過去是依八地七地之差別而言。因為在凈土法門中,乘佛愿力皆住阿毗跋致,這是十分令人震驚的一個提示!因為乘佛愿力故,所以凈心菩薩未凈心菩薩皆得阿毗跋致,那凡愚有情亦復(fù)如是。

  未凈心菩薩,就是我們這樣的菩薩,皆需作意成就種種三昧,種種修持,種種相續(xù)因緣,能使我們在此界彼界,乃至他方世界,乃至能分身不能分身的,各自有自己的修行方便,但這是作意所成。那我們很容易評判我們自己,我們這個時代,我們這個狀態(tài),用什么方法來修行?所以這個作意,也就是所謂的意樂,你使自己有一個意樂的意愿,那就有殊勝的方便。

  我們一旦認知清楚了,這個作意就會產(chǎn)生意樂的事實——即我愿意念佛,喜歡于念佛。七地以里的菩薩一定要有這個作為的,我們要對此處認清。很多人說,哎呀,我這個念佛,或者打坐很舒服就好了,或者說我腦袋瓜子空空如也啥也不想就行了,這就是一個天大的錯誤!為什么呢?若是八地以上的菩薩,你那個說法可以;而八地以下的菩薩不可以,八地以下的,你那樣就是一個愚癡業(yè)!但是許多學佛的人這一點就逾越不了,認為我這一昏沉就有法了,我一掉舉就有法了,我這腦袋瓜子一木就有法了,他不知道這種意樂的增上善緣,或者說在凡夫地的這種增上隨順,那我們就丟失了現(xiàn)下的意樂與增上,會迷失在自己現(xiàn)有業(yè)力中。所以很多修行人沒有修行反而受其害了,因為他掛一個修行的名,別人一看他很修行,也很有作為,大家也會贊美這樣的人,少事少欲呀,但墮入了無記業(yè),這是泛空的一個迷失。

  八地以上的菩薩沒有退轉(zhuǎn)的余地。我們都讀過《無量壽經(jīng)》,說有一億菩薩欲聞此法而不能聽聞,而退轉(zhuǎn)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他們向往這個法,但是沒有聽聞此法,而退轉(zhuǎn)于無上菩提,就是講八地以里的菩薩。八地以上的菩薩不需要作意用功了,他就在這個不退轉(zhuǎn)地真實安住了,他是無作意用功。

  為什么一再強調(diào)這一點?這是現(xiàn)前我們漢地修行人一個致命的黑洞!極為致命!多少人在這里沉淪而不知,多少人還在培養(yǎng)這種沉淪,所以他不好樂于念佛!為什么不好樂呢?他不知道念佛的究竟徹底的喜悅所在,他不了解這種廣大善根的殊勝,所以他沒有這個好樂。他只有什么呢?只有我熬熬時間,我很舒服就好了,你看我坐的也有個樣子對不對?沒有個樣子有個腿子,沒有個腿子還有腦子,腦子一發(fā)木就行了。因為舒服啊。腦子一發(fā)木,這個無記的休息、短暫的休息沒有問題的,但一旦你把它當成一個事實,就成為無記的業(yè),那就不是休息了。

  可以做短暫休息,因為無記功中有休息的。很多修行有禪定的禪師、善知識也需要也有休息的時候,我們讀過經(jīng)典,看這些阿羅漢、世尊都休息的。為什么呢?他們也需要一段色身的放松。你說他通達無礙了,一切時間都要去利生的。那是可以的,對凡夫說他是有那個精力,但是在某些隨順眾生的狀態(tài)下,他還是需要休息的。

  我們一旦不知道這個意樂,我們就不樂于念佛這樣一個極殊勝的廣大善緣——就是與一切佛結(jié)緣,我們就會落于無記業(yè)中,這就不是休息了,無記成個業(yè)了,無記業(yè)就是愚癡業(yè)。如果是無記中的休息,你明確我這是個休息的剎那,這沒問題,不應(yīng)該造成大的傷害,但是你要是使它成為一個業(yè)習的事實,那可就是無量無邊的沉淪。

  所以此處,一個作意與無作意的分水嶺我們要知道。佛力住持,那就即得不退,那你是作意而得不退;不作意的時候,你沒有證到八地,你沒有隨順佛愿,那你就退!這一點你要不注意,很麻煩很麻煩的!所以這個隨順佛愿念佛,佛力住持得不退轉(zhuǎn),我們要不在這個地方回到法性的安住上來,或者親證這個法性的真實,我們一定得在憶佛念佛、佛力住持這個地方上用功夫,即作意。

  菩薩,這個地方雖說我們是反復(fù)地講,有居士說,師父,這些話我不知聽了千萬遍了,我說千萬遍能聽得清楚了,我還講。因為什么呢?真是重要!許多人就渴望一勞永逸的修法,說我念一聲佛,沒有問題了,我就得不退了。那你要是依自力住持,你一定要安住在八地以上的菩薩的位置去。沒有這樣果地的修證,你不憶佛念佛,你沒有這種意樂,那退轉(zhuǎn)是必然的,或者說你沒有法性的、佛性的直接的印契,或者說隨順,那退轉(zhuǎn)勢在必行!所以結(jié)果多是被自己的業(yè)習業(yè)力所埋沒,而說念佛沒用。因為他沒有去抉擇這種意樂,這種好樂,這種佛力住持的善緣與自性佛性的印契。一旦印契,你馬上就會看清你所有的執(zhí)著與業(yè)力。所以我們不依佛力來激活自己所謂的佛性,那必然沉淪在自己的現(xiàn)下的業(yè)習,若是善若是惡若是無記。這是凈心菩薩與未凈心菩薩一個十分重要的分水嶺。實際過去這些善知識設(shè)立這些文字言說是不虛設(shè)的,他不假設(shè),他是給我們現(xiàn)實情況的一個真實的指導(dǎo)。這個地方希望大家有個審視的機會。

  自力不退與佛力主持不退這兩個問題,為什么我們要反復(fù)提及呢?

  我們要知道,自力不退一定是八地以上的事情,佛力住持是九界眾生,這是一個很大的差異。我們在這個自力欲得不退,那就是親證八地以上的凈心菩薩,就是無用功功德的一個成就者。而佛力住持不退,對九界眾生都是可以運用的。對這個不退我們要有個深刻的認知。

  往往許多人對凈土法門的修持就有一個很大的誤區(qū)——想一勞永逸的這樣一個極為貪心的、迷失性的認知,認為“佛救度我了,我啥都可以不管了”,結(jié)果放任自己,而不去認知佛力住持的真實內(nèi)容,丟失這種不退的功德與利益,丟失于當下。

  “念佛人做八地事”是什么呢?

  是因為他明曉于這個所謂的佛力住持,有這樣明確的運用,則能成就所謂即身不退轉(zhuǎn)的這樣一個實質(zhì)內(nèi)容。若是靠自力的修持,你一定要在八地以上的安住與親證上產(chǎn)生事實。我們都知道,雖然是佛力住持,但是它也不斷地在激活我們一切眾生皆具有的佛性,激活這個佛性的作用,它本身也是佛性的作用,也沒有離開佛性的作用,但它在這個印契的過程中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我們在憶佛念佛的運用中,是要有相續(xù)的意樂的。

  很多人說:“我念佛了,怎么還是不安穩(wěn)呢?不是說一念佛就不退轉(zhuǎn)了嗎?”

  世俗中,我們吃一餐飯就可以使我們不再饑餓,我們睡一覺幾個小時以后就可以使我們精神抖擻,那之后為什么還要吃飯呢?為什么還要去休息呢?因為你的生命在這種業(yè)習中循環(huán),在這種吃飽又饑餓,饑餓又吃飽,休息又疲勞,疲勞又休息,這樣一種循環(huán)中作為。七地以下的菩薩乃至說諸多有情,我們接觸到佛力的住持了,也可能是一念,也可能是一刻鐘,也可能是某個習氣的當口的印契,但過去之后很快你的業(yè)習的疲勞又出現(xiàn)了,業(yè)習的饑餓又成熟了,那你還要去充電,相續(xù)地在這個念佛的意樂中去作為。為什么呢?因為你的習慣不斷在遮蔽你,使你疲勞,使你饑惡,那你就不斷地再去飲食,不斷地再去休息。如果認識不到這一點,我們就會把自己錯當成“我一念佛就住八地了”,這是一個極大的虛妄心。

  那你說:“我念佛能不能證悟呢?我念佛能不能印契自性的作用?”

  是完全可以的。但你此處沒有親自抉擇的情況下,念佛的意樂是必行之法。

  那你說:“我要是真正地證得這個佛性的作用了,或者有所證悟了,我需要不需要這種意樂呢?”

  這種意樂對九界有情都是公平的,都不多余。九界有情,你說包不包括八地菩薩呢?對九界來說都是公正的,功不唐捐的,況且我們薄地凡夫有情呢?

  有人就會這樣說,那憶佛念佛也不容易。

  那你再對比對比其他方法,你還有比這種憶佛念佛更簡單的方法嗎?更究竟的方法嗎?更徹底的方法嗎?更容易操作實踐的方法嗎?更容易成就相應(yīng)的方法嗎?有,你可以找去,那我們會鼓勵;但要是沒有了,你就老老實實地憶佛念佛。我們可以去尋找。

  這個分水嶺如果處理不清楚,我們就會盲從于這種所謂的凡夫行八地事,但他把佛力住持、隨順佛愿的根本丟失了,而去盲目地去說這樣一個話。

  所以念佛即得阿毗跋致,憶佛念佛,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皆得不退轉(zhuǎn)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究竟說。若是現(xiàn)下你又被業(yè)習的饑惡、業(yè)習的疲勞蒙蔽了,你不去進餐,不去休息,那你的饑餓和疲憊就必然造成相續(xù)的事實,你就會迷失在你的業(yè)習的饑餓與上疲勞,你會認為念佛沒有作用。所以往往我們被自己的業(yè)習的疲勞與饑餓這兩種東西所欺辱,認為“我念佛了但是怎么不起作用呢”?實際上這一刻鐘你念的是業(yè)習的疲勞、業(yè)習的饑餓,你沒有真正地去休息——就是念佛,你沒有真正地去進食——就是念佛,以使你這個業(yè)習的疲勞、業(yè)習的饑餓得到滿足,滿足就會真正休息。

  我們在這個地方若不勤奮地去實踐、去觀察,就多喪失大利,佛陀的究竟授記是真實不虛的,那只能說你落于人后,現(xiàn)前的利益總是不相應(yīng),何以故呢?你還是被自己的業(yè)習疲勞、業(yè)習的饑餓所蒙蔽、欺辱,因為你沒有在佛愿的載負、佛力住持的載負這個地方真正得到休息,真正得到抉擇,而是某一片刻的休息,某一片刻的使用,過去了你又把它遺忘了,業(yè)習又代替了你所謂的念佛,所謂的憶佛。因為不究竟,這個意樂沒有產(chǎn)生真正的抉擇,不知道這個利益來自于念佛,而認為是自己某個業(yè)力的自我修持造成的,所以又徘徊在自己業(yè)力的饑餓與疲勞上了。

  這也是現(xiàn)在念佛人的一個通病。這個病危害了很多念佛人的健康。他主要是高舉了自心,高舉了自業(yè)。許多人對佛法,比如象凈土這樣的易行法及很多法門,是不屑一顧的,他的主題就是高舉了自心,就是把自己看的太高了,實際情況不是這樣子。這種極端的自慢,或者說這種自卑帶來的自慢,就使他變得迷失了。很多人在修行的路上、學佛的路上是十分迷失的,甚至最后顛覆自己的信仰!在信仰恭敬這個安住上得到了散壞,而成立了一個所謂叛逆教法的這樣一個舍法的過失。為什么呢?高舉自心,自詡自稱,而沒有真正得到休息,真正得到安樂。

  象善導(dǎo)大師他們這樣的勤苦修持,每到佛前真是不到心竭力衰是不會休息的,念佛都是通身大汗。那我們作為一個凡夫有情,還往往認為自己做的夠了。那你之前不是說一念就滿足么?是啊。我真希望大家去看看自己能不能真正地隨著這一念而得到滿足,隨順佛愿得到滿足,而不是隨著自己的業(yè)力滿足。隨著業(yè)力是永遠不能滿足的!隨順佛愿能使我們真正地安住與休息。所以說這“一念的滿足”是隨順佛愿的滿足,這個背景要是處理不清楚一定會出大事情!

  我們在平時實踐法則的過程中,一定會認知的,佛法不怕細膩,就怕粗糙,就怕草率,草率給我們帶來的傷害十分大。因為這個時代是多變的時代,是信息爆炸的時代,是人事交往頻繁的時代,人就草率行事,草率決定,草率認為自以為得到了、理解了,人心地認知的東西、學的東西就十分的籠統(tǒng),造成了顢頇的自我認為。很多人言行作為真是對自己都極為的不負責任,就象一個魯莽的漢子一樣。為什么呢?——沒有真正去深究一個法則對我們真正的厲害關(guān)系所在,人生就這么一帶就過去了,很多人連回頭的機會都沒有。我們周邊經(jīng)常會看到?jīng)]有回頭的人,隨著業(yè)力一去,也就不知道會牽制到一個什么樣的因緣上了。

  (歲次辛卯六月十二2011年7月12日)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