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本愿念佛集》第四講:二行章,舍雜行歸正行

  《選擇本愿念佛集》第四講:二行章,舍雜行歸正行

  講解:純祥法師

  南無阿彌陀佛,上一節(jié)主要是講為什么要舍圣道歸凈土,基礎(chǔ)是“了生死”,在這個目的上做選擇。不要選擇做好人或者是壞人,而應(yīng)該信佛、念佛,做一個念佛人。不能誤會的是對于那些不想了生死的人來說,當(dāng)然是要做好人了。很多人并沒有要出離輪回,這樣就談不上圣道門或者是凈土門。這樣就容易誤會怎么連好人都不要做呢?“了生死”超越了普通的善惡好壞,在“了生死”這個愿望上面選擇凈土舍棄圣道。

  設(shè)雖先學(xué)圣道門人。若于凈土門有其志者。須棄圣道歸于凈土。

  若你先學(xué)圣道門,比如有學(xué)過《法華經(jīng)》、《大悲咒》、或是念《金剛經(jīng)》的,“若于凈土門有其志者”,就是你有想往生凈土的愿望,法然上人非常明確的給你指出選擇“須棄圣道歸于凈土”,非常干脆的,然后舉了例子:

  例如彼曇鸞法師舍四論講說一向歸凈土。道綽禪師閣涅槃廣業(yè)偏弘西方行。上古賢哲猶以如此。末代愚魯寧不遵之哉。

  凈土七高僧之一的曇鸞大師舍圣道,他擅長中觀的四論,就是中、百、十二門論、大智度論,是圣道系的經(jīng)典,曇鸞大師舍掉學(xué)習(xí)《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的講說,一向依凈土三部經(jīng)念佛。道綽禪師本來是研習(xí)《大涅槃經(jīng)》的,涅槃廣大,功德不可思議,都把它給放下了。

  有一些雜行的蓮友說,以前我念過觀世音菩薩,念過《大悲咒》,做過早晚功課,念過《楞嚴(yán)咒》,念過很長時間的《地藏經(jīng)》,念過《金剛經(jīng)》,我發(fā)愿要念什么什么的。法然上人在這里,就舉了二個祖師,說祖師都把以前圣道的那些行持都放下了,就是舍圣道歸凈土。賢士哲人祖師都沒有兼行,都把雜行放下來了,像我們這種愚癡、沖動的人你還不舍圣道歸凈土嗎?像我們這種級別的,肯定是沒法跟曇鸞大師比的,沒辦法跟道綽禪師比的。我們以前還不明確,那么在這里,你就應(yīng)該非常明確,如果你有志想往生凈土,就應(yīng)該做選擇:舍圣道,專行念佛。

  如果你不聽,那就有違法然上人的勸化,跟曇鸞大師、道綽禪師的榜樣相違背,更主要的是與釋迦牟尼佛的教法和阿彌陀佛的本愿相違背,你就不聽佛的話,那么往生凈土的志愿就得不到,什么時候聽,就什么時候再滿足去吧。

  問曰。圣道家諸宗各有師資相承。謂如天臺宗者慧文·南岳·天臺·章安·智威·慧威·玄朗·湛然次第相承。如真言宗者大日如來·金剛薩埵·龍樹·龍智·金智·不空次第相承。自余諸宗又各有相承血脈。而今所言凈土宗有師資相承血脈譜乎。

  凈土宗有沒有傳承呢?如禪宗有釋迦牟尼佛傳給迦葉,迦葉尊者傳給阿難,阿難傳給菩提達(dá)摩,菩提達(dá)摩傳給慧可,再傳給六祖慧能,這個叫師資相傳。這里法然上人又舉了天臺宗的祖師慧文大師,章安大師、智威大師、慧威大師、玄朗大師、湛然大師,這就是天臺宗祖師的次第相承。就像父傳子,子傳孫似的血脈相聯(lián),凈土宗怎么傳承的呢?

  答曰。如圣道家血脈凈土宗亦有血脈。但于凈土一宗諸家不同。所謂廬山慧遠(yuǎn)法師·慈愍三藏·道綽·善導(dǎo)等是也。今且依道綽善導(dǎo)之一家論師資相承血脈者。此亦有兩說。

  法然上人說凈土宗也有,凈土宗的血脈傳承有不同的說法,法然上人主要是依道綽禪師和善導(dǎo)大師,依道綽和善導(dǎo)往上推,也有二種說法。

  一者菩提流支三藏·慧寵法師·道場法師·曇鸞法師·大海禪師·法上法師(已上出安樂集)二者菩提流支三藏·曇鸞法師·道綽禪師·善導(dǎo)禪師·懷感法師·少康法師。

  曇鸞法師接受《往生論》是從菩提流支大師那里得到的。曇鸞法師與道綽禪師不是同一個時代的人,過了多少年以后,道綽禪師看到曇鸞法師寺院里的遺跡,是這樣的一個繼承。善導(dǎo)大師是在道綽禪師在世之時去親近道綽禪師,懷感法師是善導(dǎo)大師的弟子,少康跟懷感也沒有直接的關(guān)系,這是凈土宗的祖師。我們看《教行信證》里,親鸞大師立了凈土宗七位祖師,從龍樹、世親、曇鸞、道綽、善導(dǎo)、源信到法然,凈土教祖師的血脈情況與禪宗、天臺宗還是有不同的,他們基本上是一代一代傳下來的,并沒有間斷過,但是凈土宗是有間斷的,并不是口對口的傳承,這是第一章的內(nèi)容。

  第一章總結(jié):主要是建立凈土宗,重點的內(nèi)容是舍圣道歸凈土,凈土宗依三部經(jīng)、祖師的傳承,跟選擇有密切的關(guān)系,如果你有志向往生凈土的話,就舍圣道歸凈土。

  第二章二行章

  善導(dǎo)和尚立正雜二行而舍雜行歸正行之文

  你選擇舍圣道歸凈土,歸了凈土以后要接著再選,凈土教里面有正行和雜行,就像市場買東西一樣的,精挑細(xì)選,你不會選有人帶著你選,由大智慧的法然上人來幫你一條一條的選,他也是依善導(dǎo)大師的。

  觀經(jīng)疏第四云。就行立信者。然行有二種。一者正行。二者雜行。言正行者專依往生經(jīng)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

  善導(dǎo)大師在凈土里面立正雜二行,結(jié)論就是你要舍雜行歸正行,

  依《往生經(jīng)》說的去行的人,就是正行,因為《往生經(jīng)》就是凈土門、凈土教,這里有五種:

  一心專讀誦此觀經(jīng)·彌陀經(jīng)·無量壽經(jīng)等。一心專注思想觀察憶念彼國二報莊嚴(yán)。若禮即一心專禮彼佛。若口稱即一心專稱彼佛。若贊嘆供養(yǎng)即一心專贊嘆供養(yǎng)。是名為正。

  五正行是: 1.一心專讀誦凈土三部經(jīng)2.一心專思想觀察憶念極樂凈土依正二報莊嚴(yán)3.一心專禮專拜阿彌陀佛4.一心?诜Q“南無阿彌陀佛”5.一心專稱揚(yáng)贊嘆供養(yǎng)南無阿彌陀佛

  這些都是直接對著阿彌陀佛的、凈土三部經(jīng)的,你若對著別的佛、讀到別的經(jīng)上就不太對頭,思想觀察憶念也都是極樂凈土的依報和正報,清凈大海眾菩薩和寶樹蓮花都不離開阿彌陀佛和極樂世界,念佛就不能念別的佛,就是一心專稱彼佛,專稱“南無阿彌陀佛”,就不是釋迦牟尼佛呀,藥師佛呀,供養(yǎng)也是專門供養(yǎng)南無阿彌陀佛,這就是選擇,因為你要立志去阿彌陀佛那里,就要認(rèn)對了門,你也用不著搞那么多的親戚,一個就行了,就要專心,這就是專行。

  又就此正中復(fù)有二種。一者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jié)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業(yè)。順彼佛愿故。

  在五正行里,又有正中之正,就是念佛稱名,因為稱名是正定業(yè),這個是法藏菩薩本愿選擇的行,是無量壽的正定,所以再選擇就應(yīng)專念佛。這是一重一重的,把其他的篩掉了就剩五個了,全部跟阿彌陀佛有關(guān),你說我是磕頭好呢,還是念經(jīng)好呢?還是念佛好呢?就是念佛好,這是非常明確的,“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jié)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業(yè)!

  若依禮誦等即名為助業(yè)。除此正助二行已外自余諸善悉名雜行。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親近憶念不斷名為無間也。若行后雜行即心常間斷。雖可回向得生眾名疏雜之行也。

  除了正中之正的稱名念佛外,其他的則稱為助業(yè),因為你沒有離開阿彌陀佛,若離開了阿彌陀佛,就稱不上助業(yè)了,那個行也叫行,但叫雜行,助行都不算了。

  助行與雜行的差別:疏雜之行是回向得生,“疏”是與阿彌陀佛疏遠(yuǎn);“雜”是不純,不但疏遠(yuǎn)、還不純,亂七八糟的。這個行就是你的三業(yè)的修行,做其他的需要回向,沒有完全說不能往生,回向也是可以得生凈土的,但是這個“生”是生化土的,并不是生真正的報土,你必須回向,回向就是發(fā)愿。

  我們認(rèn)識這些都是很實用的,指點你往生凈土,達(dá)到這個目標(biāo)要怎樣的修行呢?就是舍雜行歸正行。

  私云。就此文有二意一明往生行相。二判二行得失。初明往生行相者。依善導(dǎo)和尚意往生之行雖多大分為二。一正行。二雜行。初正行者就此有開合二義。初開為五種。后合為二種。初開為五種者。一讀誦正行。二觀察正行。三禮拜正行。四稱名正行。五贊嘆供養(yǎng)正行也。第一讀誦正行者。專讀誦觀經(jīng)等也。即文云一心專讀誦此觀經(jīng)彌陀經(jīng)無量壽經(jīng)等是也。第二觀察正行者。專觀察彼國依正二報也。即文云一心專注思想觀察憶念彼國二報莊嚴(yán)是也。第三禮拜正行者。專禮彌陀也。即文云若禮即一心專禮彼佛是也。第四稱名正行者。專稱彌陀名號也。即文云若口稱即一心專稱彼佛是也。第五贊嘆供養(yǎng)正行者。專贊嘆供養(yǎng)彌陀也。即文云若贊嘆供養(yǎng)即一心專贊嘆供養(yǎng)是名為正是也。若開贊嘆與供養(yǎng)而為二者可名六種正行也。今依合義故云五種。次合為二種者。一者正業(yè)。二者助業(yè)。

  往生之行有正行和雜行,正行是有得的,雜行是有失的。正行之中又分為五種,五種是打開來說的,合起來有二種,一種是正定之業(yè),二種是助業(yè)。

  初正業(yè)者以上五種之中第四稱名為正定之業(yè)。即文云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jié)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業(yè)順彼佛愿故是也。

  這是阿彌陀佛在四十八愿之中專門發(fā)的一愿,就是“設(shè)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恣嗟,稱我名者,不取正覺!边@個就是佛愿,你一心專念彌陀名號,不管你是走路的時候,還是住在那里、坐在那里的時候、還是躺著,不問時間、節(jié)氣,長、短,念念不舍者,這個業(yè)就是正定業(yè),正定的名稱來源于佛愿所成就的,所以這個業(yè)才是正定業(yè)。

  次助業(yè)者除第四口稱之外以讀誦等四種而為助業(yè)。即文云若依禮誦等即名為助業(yè)是也。問曰。何故五種之中獨以稱名念佛為正定業(yè)乎。答曰。順彼佛愿故。意云。稱名念佛是彼佛本愿行也。故修之者乘彼佛愿必得往生也。其本愿義至下可知。

  念佛就是阿彌陀佛本愿的行持,念佛行就乘彼佛愿必得往生。修行也有差別,“修”就好比像蓋房子,你一點一點蓋出來,然后再住進(jìn)去用了。你本來沒有往生的愿望與信心,通過念佛的方式把他修出來,然后成就了信心,再念佛就是如實的行。所以“修”和“行”還是有一定的差別的,“修”就是創(chuàng)造出來一個東西,專修念佛修出來然后啟用“行”!靶蕖币彩恰靶小,“修”注重在創(chuàng)造的過程,專修就能夠創(chuàng)造出愿來,乘彼佛愿來修就信心增強(qiáng)。你若自己修,這個愿就好難修出來,你說我這個愿生不起來,不是很愿離開這個娑婆世界,我怎么來修出這個愿呢?所以你要專門念佛來修出這個愿,你沒有這個愿要創(chuàng)造出來,要順著佛的這個愿力修出來就必得往生,這是專行。

  次雜行者即文云除此正助二行已外自余諸善悉名雜行是也。意云。雜行無量。不遑具述也。但今且翻對五種正行以明五種雜行也。

  一離開阿彌陀佛的,一下子蓋盡了,全部都是雜行,“行”與“修”是互相的,你若去搞別的、修別的,就創(chuàng)造別的出來了,如你去讀誦《金剛經(jīng)》想修出往生凈土的愿來,雜行想修出這個出來,那可就難了。因為列了五種正行,就對著說有五種雜行。,

  第一讀誦雜行者。除上觀經(jīng)等往生凈土經(jīng)已外于大小乘顯密諸經(jīng)受持讀誦悉名讀誦雜行。

  比如有些人專門讀誦《法華經(jīng)》、《心經(jīng)》、《金剛經(jīng)》、《普門品》、《地藏經(jīng)》,這叫讀誦雜行。法然上人就干脆不客氣的說了,這就存在你是聽他的(大勢至菩薩示現(xiàn))還是聽你的了,所以說大勢至菩薩還是勇猛,摧伏你的雜心。

  第二觀察雜行者。除上極樂依正已外大小顯密事理觀行皆悉名觀察雜行。

  比如說有人專門觀察地藏本愿里的功德,那就是觀察雜行了。你搞什么“空不亦色,色不亦空”,三密相應(yīng)還有別的,你就要去觀極樂世界的凈土

  第三禮拜雜行者。除上禮拜彌陀已外于一切諸余佛菩薩等及諸世天等禮拜恭敬悉名禮拜雜行。

  你不是專門拜阿彌陀佛,拜一下觀世音菩薩,拜一下普賢菩薩,拜一下文殊菩薩,這是對著往生來說的,不是跟這些菩薩有什么不對頭哦,這是禮拜雜行。這也是把其他的都蓋進(jìn)去了,就是雜行。

  第四稱名雜行者。除上稱彌陀名號已外稱自余一切佛菩薩等及諸世天等名號悉名稱名雜行。

  你一會兒念南無阿彌陀佛,一會兒又念文殊、普賢、觀音、地藏的,或是藥師佛,咒語什么的,這是稱名雜行,就是專念“南無阿彌陀佛”

  第五贊嘆供養(yǎng)雜行者。除上彌陀佛已外于一切諸余佛菩薩等及諸世天等贊嘆供養(yǎng)悉名贊嘆供養(yǎng)雜行。

  就是贊嘆這個菩薩,贊嘆那個菩薩,不是專門贊嘆阿彌陀佛,這就是雜行了。

  此外亦有布施·持戒等無量之行。皆可攝盡雜行之言。

  除了念佛所做以外的,都是雜行,就沒有什么客氣的,你就要界限明確,沒有含糊,以前有人問的,那你現(xiàn)在就不用再問了,再問的話,你就是不相信法然上人的解釋、勸化。

  次判二行得失者。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親近憶念不斷名為無間也。若行后雜行即心常間斷。若行后雜行即心常間斷。雖可回向得生眾名疏雜之行。

  正雜得失:1.正行的得 主要就是心常親近、憶念不斷,親近憶念不斷就是無間,沒有間隔,你修正助行就是親近阿彌陀佛,憶念阿彌陀佛,跟阿彌陀佛的接近沒有間斷。2.雜行的失 你一修別的雜行,你就跟阿彌陀佛親近的心斷開了、有間隔了,你本來是應(yīng)該一心一意的向西方的,一下子跑到東方了南方了,這樣你雖可以回向,但是已經(jīng)是疏雜之行了,還是搞遠(yuǎn)了。

  即其文也。案此文意就正雜二行有五番相對。一親疏對。二近遠(yuǎn)對。三有間無間對。四不回向回向?qū)?五純雜對也。第一親疏對者。先親者修正助二行者于阿彌陀佛甚為親眤。故疏上文云。眾生起行口常稱佛佛即聞之。身常禮敬佛佛即見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眾生憶念佛者佛亦憶念眾生。彼此三業(yè)不相舍離故名親緣也。

  這就很重要了,佛念你,你不念他,就不親近了;你老念他,他也念你,這就是: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xiàn)前當(dāng)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yuǎn)。你一修別的自然就離佛遠(yuǎn)了,這非常重要的,我們很多人就是業(yè)障深,就是不愿意接近阿彌陀佛,念佛感覺不怎么樣,還是搞點別的吧,覺得別的比較感應(yīng)大,總之對阿彌陀佛沒有那么親近。阿彌陀佛的光明熾盛,我們被佛的光明照下來,照到了你的黑暗有點受不了,本來佛是究竟慈悲的,但是我們就是業(yè)障太重了、內(nèi)心太黑暗了不敢見光,阿彌陀佛的威神力量強(qiáng)大,而我們的很多的小九九黑暗的東西,就像水往下流,不能夠跟上流接近,貪嗔癡的心比較強(qiáng)時,就不敢去接近阿彌陀佛了,怕阿彌陀佛的無量光,但你一離開就遠(yuǎn)了,所以要身口意三業(yè)常常的親近阿彌陀佛,這是第一個方面的親疏對。

  我們中國人特別的講究遠(yuǎn)近親疏的,叫一家人不說二家話,一家人就是血脈相連,就是不一樣。再怎么著也是一家人親近,就是自私的感情,你要去極樂世界,就與阿彌陀佛是一家人,你就不能客氣了。你就要把他當(dāng)成父母親、兄弟姐妹一樣的,什么事都跟他講,跟他親近,你若不跟他親近,你不是跟人的情理不相應(yīng)嗎?因為我們要去十萬億佛國的凈土,本來就離得好遠(yuǎn)了,你自己再搞得遠(yuǎn)一點,那就不止十萬億了,對于很多人來講,就超過這么多了。南無阿彌陀佛!

  錄音;白蓮花整理:如意審核:純祥法師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