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與中國科學技術

  佛教與中國科學技術

  中國佛學院講師道堅

  (一)佛教與醫(yī)藥衛(wèi)生學

  佛教醫(yī)藥學屬于五明之一的醫(yī)方明,佛典《增一阿含經》卷十二、《金光明經》卷三《除病品》、《法華經》卷五《良醫(yī)喻》等,載有醫(yī)藥學知識,可以窺見佛教醫(yī)藥學的大概。佛教有關僧尼受戒、安居等行持規(guī)定的“二十犍度”中,第七項“藥犍度”(又稱醫(yī)藥法)詳載比丘患病的種類、對治諸病的處方、病中飲食調理等種種規(guī)定。唐義凈三藏的《南海寄歸內法傳》舉出“八分醫(yī)方”,歸納印度古來各種診察投藥方法。

  有關佛教醫(yī)藥學的典籍,《大藏經》所收有關醫(yī)療治病典籍有《佛醫(yī)經》、《療痔病經》、《咒齒經》、《咒目經》、《咒小兒經》、《除一切疾病陀羅尼經》、《迦葉仙人說醫(yī)女人經》、《治禪病秘要經》等。北本《涅槃經》卷八載有切開盲人眼膜所用醫(yī)學器材“金篦”,其后成為密教法器。西藏大藏經《丹珠爾》中醫(yī)方明部收錄《龍樹百治療法》等數部醫(yī)書,西藏、蒙古等寺院中,大多還設有醫(yī)學部,專門以醫(yī)藥學治病救人。

  佛教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獨具特色的一套醫(yī)學理論,其中“四大”學說是印度佛教醫(yī)學理論的總綱。四大學說認為地、水、火、風為構成世界的基本要素,各具堅、濕、暖、動四種屬性,有持、攝、熟、長四大作用。四大又有主觀感受到的能造四大和能被感知的所造四大之分。人體也屬于四大所成。四大有二種,一是有識四大,即眼、耳、鼻、舌、身“內五根”;二是無識四大,即色、聲、香、味、觸“外五塵”。人身皮肉筋骨屬于地大,精血液沫屬于水大,體溫暖氣屬于火大,呼吸運動屬于風大。四大和合而身生,四大分散而身滅。人死亡后骨肉歸地,濕性歸水,暖氣歸火,呼吸歸風,從四大所生,還歸于四大。人身疾病,多因四大不調所生,這就是四大不調病因說。如《佛說佛醫(yī)經》中說:“風增氣起,火增熱起,水增寒起,土增力盛!币虼,佛教四大學說為醫(yī)學生理、病理、治療理論的總括。

  隨著佛法而東流,耆婆和龍樹等著名醫(yī)學奇術也傳入中國。如《奈女耆域因緣經》,說耆域與佛同時,醫(yī)技如神!端鍟そ浖尽份d有由僧人譯述的印度醫(yī)書十一種,其中有《耆婆所述仙命論方》。中國古代醫(yī)學家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錄有耆婆仙方十余個。耆婆醫(yī)學理論對于改變孫氏的取藥原則、組方規(guī)矩等方面有重要意義。并通過孫氏的醫(yī)學著作,影響后世醫(yī)學,開唐以后一代醫(yī)風。

  龍樹為公元3世紀時印度高僧,為大乘中觀派的創(chuàng)立者。他修訂過印度醫(yī)學外科經典《妙聞集》,尤以醫(yī)學著名。在中國,龍樹以眼科聞名于世,稱之為“龍樹眼論”。其中金針撥內障法最為著名,此法源自印度,而早在印度失傳,在中國則大有發(fā)展。

  佛教的傳入也影響到中國的衛(wèi)生習俗,其中重大的典例為刷牙潔齒和凈身洗浴的習俗。中國以前雖有漱口、沐浴的習慣,但不如印度那么重視,且在佛教中被賦予神圣的意義。刷牙之法,在中國源自揚技揩齒。刷牙在印度佛教是嚼齒木,即以苦澀辛辣樹木為木片,長八至十二指,粗如小指的木片、枝條即可。嚼齒木不但能潔凈牙齒,還有現在“藥物牙膏”的作用。后來中國醫(yī)生吸取佛教的嚼齒木,發(fā)展成為遼代的粗毛牙刷,成為民眾良好的衛(wèi)生習俗。在恒河中沐浴在印度有特定的宗教意義,即通過洗滌的活動,得到精神和生理的凈化目的。隨著佛教傳入中國,佛教的良好衛(wèi)生習慣也傳入中國,如《諸佛福田經》非常強調建造浴池圊園積聚功德。浴池是公眾沐浴場所,圊園即公共廁所。這些公眾福利性質的衛(wèi)生設施對中國衛(wèi)生事業(yè)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影響中國醫(yī)學最深刻的,當推“輪回報應”思想衍生出來的佛教醫(yī)學倫理道德準則。佛教醫(yī)學倫理道德準則當有三條基本原則:一是大悲為首,慈悲喜舍。二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三是自利利他,自自覺覺他。這一基本精神在唐代名醫(yī)孫思邈的《千金要方》中有專門的論述。他還吸取佛教“不殺生”的戒律觀,主張濟生不能以殺生為代價。

  還有佛教的養(yǎng)生論、禪學對中國古代的醫(yī)療、養(yǎng)生、健身和開發(fā)智慧有密切關連。禪定能使人斷除煩惱,淡化欲念,純凈思慮,安適身心,自然能治病健身。西藏密宗的瑜伽修煉有益于養(yǎng)生,在僧人的推動下,藏醫(yī)藏藥有獨特的療效。

  (二)佛教與印刷術

  佛教僧侶對印刷術的發(fā)明、發(fā)展和推廣應用,都曾作出過巨大的貢獻,F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都是佛教的經書。

  佛教于西漢末年傳入我國,東漢以后歷代統(tǒng)治者大多提倡佛教。隋文帝開皇年間(581-600),政府下令大修寺院,雕造佛像,抄寫佛經,使佛教的發(fā)展盛況空前。由于佛教信徒增多,對佛教宣傳品的需求量大增,人們極需一種能快速、大量制造佛教宣傳品的方法,這就促進了印刷術的發(fā)明。

  早期佛教印刷品只是將佛像雕在木板上,進行大批量的印刷。唐末馮贄在《云仙散錄》中載,貞觀十九年(645)之后,“玄奘以回鋒紙印普賢像,施于四眾,每歲五馱無余”。這是最早關于佛教印刷的記載,印刷品只是一張佛像,而且每年都要印很大的批量。

  現存最早的印刷品,是1966年發(fā)現于韓國東南部慶州佛國寺釋迦塔內的一卷《無垢凈光大陀羅尼經》。經卷紙幅共長610厘米,高5.7厘米,上下單邊,畫有界線。每行多為八字,行高3.5厘米。全卷用楮紙十二張印刷,裱成一卷,卷首末有木軸,兩端涂以朱漆。經文為楷書寫經體,字上有明顯的木紋,刀法工整。研究證明這件印刷品當為我國唐代之物,印度年代約為705~751年。在玄奘時代還只能印刷單面的佛像,而經過一個世紀的發(fā)展,已能印刷整卷佛經,并裝幀成卷軸。

  另一件是耿著名的唐代佛教印刷品,是雕版印刷、卷軸裝訂的《金剛經》,本世紀初發(fā)現于敦煌莫高窟石室,現藏于英國倫敦博物館中。該印刷品由七個印張裱貼而成,卷長16尺,高1尺,卷首為一插圖,畫面為釋迦牟尼佛在給孤獨園蓮花座上,對長老須菩提說法的場景。座前一幾,上供養(yǎng)法器,長老須菩提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呈起問之狀。佛頂左右,飛天旋繞,二金剛守護佛座兩側。插圖后為經文,卷末刻印有“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為二親敬造普施”一行文字。這件印刷品的雕版、印刷質量十分精美。插圖畫面的刻版刀法嫻熟,線條自然流暢,人物及衣褶簡勁,須菩提古老蒼勁,虬筋外露,意態(tài)生動。說明當時印刷技術已達到很高水平。佛教印刷是唐代印刷的主體,它的發(fā)展也促進了其它類書籍的印刷,使印刷業(yè)逐漸地推廣到各地。

  宋代佛教的印刷有了一個飛躍,印刷規(guī)模大增,分布更為廣泛,不但寺院刻印佛經,一些印刷作坊也參加了刻經事業(yè);政府也拿出獎金來支持刻經事業(yè),如開寶四年(971)政府派遣高品、張從信到成都負責雕印藏經,歷時12年才完成,共雕版13萬塊。這部藏經被稱為《開寶藏》或《蜀藏》,是我國歷史上最早印刷的規(guī)模最大的佛教類書!堕_寶藏》印成后,分藏于南北各大寺院,并贈送西夏、朝鮮、日本、越南等國。通過這次大規(guī)模的印刷,開創(chuàng)了宋代印刷業(yè)的先例,對印刷業(yè)的發(fā)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同時,對鄰邦朝鮮、日本等國的印刷事業(yè)產生了很大影響。

  自從《開寶藏》的印刷后,歷代刻藏事業(yè)就成了中國印刷業(yè)的重要事業(yè)。如南宋中期的《磧砂藏》,由法忠禪師主持,刻于江蘇吳縣南境陳湖中的磧砂延圣院,歷時91年才刻完!洞兩安亍饭6312卷,收錄佛經1521種。崇寧年間,江蘇地區(qū)刻印的《陀羅尼經》,是一種以圖為主,以文為輔,是圖文并茂的佛教宣傳品,由于以全新的版式面世,深受民眾的歡迎,并對后來的插圖書籍有一定的影響。

  此后,中國藏經印刻事業(yè)陸續(xù)興起。宋朝計有:遼版《契丹藏》、金版《趙城藏》、福州版《萬壽藏》、《毗盧藏》、湖州版的《圓覺藏》、《資福藏》、《磧砂藏》等。元代根據宋本印行藏經,有《普寧藏》與《弘法藏》兩種,元末兵亂,藏經燒失殆盡。明太祖洪武年間,集碩德于蔣山,點校藏經,刊刻《洪武南藏》。明代另有《北藏》、楞嚴寺版、報恩寺版等。清世宗雍正十三年至高宗乾隆三年(1735~1738),以《北藏》為底本,復加新籍,刊刻《龍藏》。以后尚有《頻伽藏》、《百衲藏》等。

  佛教在歷史上雕刻藏經有二十多種,散刻佛教宣傳品更是難以統(tǒng)計。總之,因為中國佛教最早使用印刷術,對印刷術的發(fā)明和廣泛應用是有一定貢獻的。正是佛教界對印刷術的積極應用和創(chuàng)新,才使印刷技術得以延續(xù)和提高。

  (三)佛教與天文、地理和歷史學

  在中國天文學領域,佛教有不少貢獻。三國吳竺律炎、支謙共譯的《摩登伽經》二卷,《大集經》的《日藏分》及《月藏分》等,都是佛教天文學經典。其所載歷法中,有印度歷法所無而富于西方天文學知識的十二宮、七曜的制度,又將春分點置于歲首的歷法。佛教天文學將二十八宿配屬于四方,顯然是受中國的影響。此外,《立世阿毗曇論》與《大智度論》內,零星介紹印度古來有關閏月的安排方法及以星宿月為首的四個月名,也是彌足珍貴的文獻。

  隨著中國密教的隆盛,巧妙組合二十八宿與七曜的占星術也非常發(fā)達。代表性著作有不空所譯的《宿曜經》二卷。在唐代開元年間,有中國唐代著名的天文學家和數學家一行大師(682~727)所撰的《七曜星辰別行法》和《梵天火羅九曜》、西天竺僧人金俱吒所撰《七曜攘災決》、金剛智所譯《北斗七星念誦儀軌經》等。

  天文學家楊景風是密宗僧人不空大師的學生,他在西元764年提到取用印度歷法,可知五大行星運行時所經過的“宿”。當時在天文院任職的有三戶印度天文歷法專家,即迦葉、瞿曇和鳩摩羅。(參看李約瑟著《中國之科學與文明》卷三第二十章)此中迦葉氏一位成員,編制了西元665年的歷法表。瞿曇家族則編制了西元697至698年的歷法。最著名的是瞿曇悉達,他在西元729年編纂了《開元占經》一書,將印度歷法翻譯過來,并在該書中搜羅了不少古代中國的天文學史料,堪稱為自印度來華中最偉大之天文學家。至于鳩摩羅家族,則與一行大師有密切的關系。

  由于一行大師在數學方面的著作已全部失傳,因此我們很難知道他在數學理論上的成就。據說他曾經推算出中國棋子縱橫排列十七行的全部著法。又組織過探險隊遠渡南洋觀測中國所看不到的南部星空。從他們的觀測和所繪的星圖,可以知悉他們曾南至蘇門答臘的末端。更重要的是一項由一行大師所領導測量中國緯度的計劃,他與同伴們由山西省萬里長城附近直至中南半島,共約三千五百多公里內設立九個測量站,利用一支八尺長的測量尺,記錄太陽分別在夏至和冬至日的投影,藉此來判別各站的正確緯度。但改撰《天元大衍歷經》,續(xù)成《魏書·天文志》,在世界上第一次算出子午線的長度等,為中國天文學的發(fā)展作出了杰出的貢獻。

  我國僧人來往于絲綢之路,見識廣闊,其游記域志對中國和亞洲地理學、歷史學作出過重大貢獻。如法顯的《佛國記》,玄奘的《大唐西域記》,為中外學界所推崇。對于歷史學來說,中國佛教學者素來重視歷史,歷代所傳佛教史書浩瀚廣博,屬紀傳體類型的,有梁代寶唱的《名僧傳》、慧皎《高僧傳》等;屬編年體的,有宋代志磐的《佛祖統(tǒng)紀》、元代念常的《佛祖歷代通載》等;屬于紀事體的,有宋朝贊寧的《大宋僧史略》等。此外,隋代灌頂的《隋天臺智者大師別傳》、唐代冥詳的《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師行狀》等別傳,都可以作為史書的補助資料。又如記載佛教一宗相承的紀傳,有唐代海云的兩部《大法相承師資付法記》、宋代道原的《景德傳燈錄》等。有關一經或一宗信仰的雜傳集,有唐代惠詳的《弘贊法華傳》、法藏的《華嚴經傳記》、宋代戒珠的《凈土往生傳》等。感應傳記方面,有宋代非濁的《三寶感應要略錄》等。其他還有梁代僧祐的《弘明集》等佛教史專題資料。這些資料是中國歷史的重要史料。

  (四)佛教與園林種植學

  佛教寺院的園林藝術發(fā)達,對中國園圃種植業(yè)有很大的貢獻,其不僅林木花果種類繁多,而且引進國外新品種,培植奇花異木、菜疏藥草,并向社會推廣,如茶葉種植業(yè)的發(fā)展,僧人便有很大的功勞。

  佛教園林為中國三大園林(皇家園林、私家園林、寺院園林)之一;始覉@林為皇王獨有,私家園林為家族所有,只有佛寺園林才面向人民大眾,是真正公益性的公共園林。一般佛寺中都要大量種植樹木,有的寺內還建有水池,池清水碧,群魚游弋,蓮映霞色,鳥鳴晝蔭,令人怡神爽心,頓濾雜思。山野間的佛殿僧舍往往因山就水,架巖跨澗,布局上講究曲折幽致、高低錯落。因此,一座佛寺便是一處美麗的景觀園林,寺園交相生色,風景如畫,游人如織。

  中國佛寺園林建設較早,如東晉太元年間(376-396),慧遠大師在廬山營造東林寺,“卻負香爐之峰,傍帶瀑布之壑;仍石壘基,即松載溝,森樹煙凝,石徑苔生”。(梁慧皎《高僧傳·慧遠傳》)依山建寺,取自然山水和人工園林的和協(xié),開佛教園林之先河。據《洛陽伽藍記》載,當時北魏洛陽寺院園林已初具大成。如景樂寺“堂龐周環(huán),曲房連接,輕條佛戶,花蕊被庭”,正始寺“高林對牖,青松綠檉,連枝交映”,永明寺“房廡連亙,一千余間。庭列修竹,檐佛高松,奇花異草,駢闐階砌”。自此,在自然風景秀美之處建佛寺,于佛寺中植卉栽葩之風歷代不息,園林種植已經成為佛教傳達慈悲濟世精神的一個方便法門。

  到了兩晉、南北朝時,佛教徒盛行“舍宅為寺”,許多達官貴人捐獻出邸宅為佛寺。這些官署或宅第,原本都是較好的私家園林,在經過佛教徒的修治,碧瓦紅墻,高閣白塔,人文與山水自然交融。這種融私家園林與佛寺園林為一體的藝術形態(tài),具有更為精湛的園林藝術,對中國園林藝術有很大的貢獻。如《桐橋倚棹錄》載,晉威和二年(327),王珣與弟王珉,舍別墅建虎丘寺,其寺經過佛教徒的經營,遂為吳中第一勝景。

  由于佛教園林選址自由,或大道廣衢,或名山大川,往往山青水秀,景色幽雅。不同特色的風景地貌,給佛寺園林提供了不同特征的構景素材和環(huán)境意蘊。佛教園林一般與宗教活動場所、生活供應區(qū)融而為一。宗教活動區(qū)由殿堂、塔、閣組成,為寺院的中心位置,采用四合院或廊院格局,以對稱規(guī)整、封閉靜態(tài)的究竟,表現宗教的神圣氣氛。布局上有院落式、廊院式、天井式、曲尺式、散點式和集錦式等六種群體組合方式。佛教園林一般根據地理環(huán)境運用這些組合,隨意點染自然,使建筑與園林相映成趣,成為佛教法事活動的有機部分。

  佛教寺院除了對奇花異卉等園林種植外,還提倡飲茶,也重視種植茶樹,采制茶葉。許多寺院都建有茶園,種植和制作名茶。如碧螺春(碧蘿春)茶,產于江蘇洞庭山碧蘿峰,沸湯清澈鮮綠,原名“水月茶”,是洞庭山水月院僧人道先制作的。烏龍茶的始祖福建武夷山的“武夷巖方茶”,在宋元以來以武夷寺僧人制作的最佳。明代僧人制作的“大方茶”,是安徽南部“屯綠茶”的前身,F在我國的許多名茶,最初都產于寺院。相傳,具有特殊保味功能的紫砂陶壺,也是明代江蘇南部宜興金沙寺的一位老僧人創(chuàng)制的。寫出世界上最早茶葉專著《茶經》的陸羽,就是出身于寺院,一生也多寄居寺院!恫杞洝肪褪撬橛蚊焦艅x,廣泛吸取僧人制茶飲茶方法,加以總結的成果。

  佛教寺院的飲茶習慣,對民間飲茶風俗產生重大影響。唐代封演在《封氏聞見記》載:“(唐)開元中,泰山靈巖寺有隆魔師大興禪教,學禪務于不寐,又不餐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彼律嫴栾L氣,蔓延而成為北方民間的普遍風俗。宋代著名的浙江余杭徑山寺,經常舉行由大眾參加的茶宴,進行品嘗、鑒定各種茶葉質量的“斗茶”活動,還發(fā)明了把茶葉幼嫩芽碾成粉末,用開水沖泡的“點茶法”。這對于民間飲茶習慣的進一步普及有著重大作用。

  【思考題】1、佛教文化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地位?

  2、什么是佛教倫理學?

  3、佛教戒律學與中國傳統(tǒng)倫理的異同?

  4、佛教對中國哲學的影響表現在哪些方面?

  5、佛教對中國文學的貢獻有哪些?

  6、什么是佛教藝術?

  7、請簡述佛教藝術在中國藝術中的作用?

  8、佛教對中國科學技術的貢獻有哪些?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