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行愿品

《普賢行愿品》的異譯很多。西晉·聶道真譯的《三曼陀跋陀羅菩薩經(jīng)》,就大體概括了它的內(nèi)容,似乎是它的異譯;不過因為翻譯的不甚善巧,譯文只有簡略的長行,與本經(jīng)的文字外形不一致。本經(jīng)的文字有長行、偈頌兩部份。長行的文勢,承《華嚴(yán)經(jīng)》第三十九卷普賢菩薩贊佛功德偈而來。善財童子...[詳情]

《普賢行愿品》偈頌 講記 30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

  ——《普賢行愿品》偈頌(30)

  第三講⑥

  果平法師 講授

  意念本生愿

  我為菩提修行時,一切趣中成宿命,

  我在修菩薩道的時候,自己雖然還沒有開悟成佛,但希望自己在六道中的任何一道修行,都能夠具宿命通,能夠憶念初發(fā)心,能夠不忘菩提誓言。

  一切趣,指六道中的任何一道。假如我在地獄道中,我希望自己是有菩提心的地獄眾生;假如我在惡鬼道中,也希望自己是一個有菩提心的惡鬼眾生;假如我在畜生道中,也希望自己是一個有菩提心的畜生。

  有沒有這種可能呢?普賢菩薩告訴我們,當(dāng)然是可能的。如果我們念念都是這樣發(fā)愿的話,有一天自己下墮到地獄,當(dāng)這種菩提心念在內(nèi)心生起時,地獄境象會立即從眼前消失。為什么?因為下墮地獄的因是什么?是爭斗,是嗔恨,如果我們在地獄道還能夠憶念眾生,生起要救度一切眾生的心,那么地獄會馬上化為天堂。

  如果我們下墮到惡鬼道,下墮惡鬼道的因是慳貪。如果在惡鬼道,我們還能夠憶念眾生,希望救度所有的眾生,讓他們究竟成佛,那惡鬼道也會在我們菩提心生起的同時,立即消失。

  所有的六道,其實是由我們自己的內(nèi)心所感招的,自己內(nèi)心是怎么樣的狀態(tài),就會招感到相應(yīng)的一道。就說我們?nèi)说腊?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感受,有的人活得很快樂,有的人卻充滿了憂愁,總是快樂不起來。為什么會這樣呢?佛告訴我們,利益眾生是快樂的源泉,執(zhí)愛自己卻是痛苦的根源。

  我執(zhí)是我們痛苦的根源,如果對自己執(zhí)著越重,則痛苦也就越大,放下我執(zhí)的最好辦法,就是多去想想別人,多站在他的角度看問題。在佛經(jīng)里有這樣一個故事,有母女兩個人,遇到恒河泛濫,漲大水的時候,因為洪水太猛,母親被水沖走了,同時女兒也被水沖走了。母親被沖走的時候,心里只憶念著她的女兒,想:我被沖走了,希望我的女兒是安全的。女兒被沖走的時候,她也沒有想到她自己,而是想到自己的母親,她想:我被沖走了,希望我的母親是安全的。

  就因為她們母女兩人臨終都有這樣的善念,也就是沒有執(zhí)愛自己,而是考慮到對方的安危。結(jié)果這兩個人,都因為臨終的善念往生到了天界。

  如果說我們永遠只想自己,就會永遠覺得這也不如意,那也不如意。其實這只是在給自己找煩惱、找痛苦,沒有人能帶給我們痛苦、煩惱,煩惱永遠是自己的!如果我們能夠心意開解,真正地多替他人著想的話,自己就不會有那么多的煩惱。

  那么在普賢行愿里,便要求我們在發(fā)菩提心的時候要有一個愿望,希望自己在修菩薩道當(dāng)中,能夠永遠憶念,永遠不忘自己的菩提心。

  釋迦牟尼佛在菩薩因地時,就是世世不離菩提心。在佛的傳記里面,佛也有當(dāng)過鴿子,美麗的九色鹿等等,在當(dāng)這些畜生的時候,他并沒有忘掉自己在燃燈佛面前發(fā)起的菩提心。當(dāng)這只有菩提心的鴿子,看到森林著火時,想到森林中的其它同伴會因此而葬身火海,于是便拼著命要救火。鴿子雖然很小,但他把自己全身羽毛打濕,希望用身上的水把森林的大火撲滅,這就是菩提心。

  世間所有能感人的事跡一定是忘記自己,為他人著想。所以我們也要像佛一樣,在任何一道,都能憶念菩提心,能夠“一切趣中成宿命”。

精彩推薦
推薦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