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坊間流傳的觀世音菩薩 一、神話故事

  慈航普渡.拔苦予樂

  ──大悲觀世音菩薩

  第一篇坊間流傳的觀世音菩薩

  一、神話故事

  (一)《西游記

  一句家傳戶曉的圣號:「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每現(xiàn)于眾生苦惱仿徨無助之時。「戶戶觀世音,家家彌陀佛」更成了佛菩薩慈悲顯化,深入民心的佐證。

  正因觀世音菩薩慈悲形象鮮明,普遍受到大眾推崇,是以衍生落第文人藉菩薩為題材,編撰《西游記》、《魚籃觀音》、《觀音得道》等神話故事,以彰顯菩薩圣跡。反之,記載觀世音菩薩救世度人的大乘重要經(jīng)典《妙法蓮華經(jīng).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卻只有已入佛門佛教徒及專門研究佛學之學者才真正知曉。

  一部被大學者梁啟超譽為世界最偉大的傳記《大唐三藏傳》,遠不及坊間小說《西游記》在民間獲得廣泛認識及受歡迎!段饔斡洝冯m然是神化了唐僧往西方取經(jīng)的史實,卻強化了觀世音菩薩顯庇冥加的靈感,凸顯了玄奘大師壯志苦行、慈悲眾生、不懼艱難、犧牲自我的菩薩精神。作者吳承恩筆下的豬八戒,雖然在某一層面上丑化了僧侶形像,而孫悟空又近乎神奇怪誕,這位未成正果、不羈難馴的畜類,修煉得七十二變的無邊法力,但不得不屈服于觀世音菩薩的「緊箍咒」里,于是義無反顧地為唐僧取經(jīng)護航。使民間普遍認識善惡因果報應(yīng)的道理,這是此書對佛教頁獻不容否認的事實。

  從另一角度看,筆者認為吳承恩對佛法認識匪淺,《西游記》展現(xiàn)了唐僧度眾的心路歷程,以描繪眾生貪瞋癡為題材,并以孫悟空(瞋)、豬八戒(貪)、沙僧(癡)作為眾生之代表。唐僧折服了目空一切,傲慢多能的孫悟空;度化了只管享樂及貪圖美色的豬八戒悟能;化解了執(zhí)著追求「法寶」的沙僧悟凈;鹧嫔胶帽热碎g火宅,鐵扇公主的芭蕉扇能熄滅烈火,比喻眾生只有仰仗佛法才能跳出火坑。白骨精化成美女引誘唐僧,唐僧應(yīng)用了佛說的「白骨觀」,而不為所動。師徒四人過關(guān)斬妖,最后敵不過「夢魘」,在千鈞一發(fā)的緊張關(guān)頭,唐僧教大家念誦《心經(jīng)》破解,說明「空」能破一切法。

  正史的《大唐三藏傳》[1]講述玄奘大師俗姓陳,自小慕道亦嫻儒道百家典籍,欲跟隨兄長長捷出家求法,但因年齡太小,未符合當時出家年齡要求,故不被允準進入考試場。玄奘大師很有耐性地在門外等候求見主考官,主考官問他出家理由時,師答曰:「遠紹如來,近光大法!挂馑际钦f遠要紹隆佛種,立志成佛;近要光大圣教,續(xù)佛慧命。主考官見師年紀雖小,然對答出眾,賢其器宇,破格以沙彌身份錄入僧籍。玄奘大師出家后勤奮學習經(jīng)典,到處參訪名師。后來發(fā)現(xiàn)諸師所見不一,自己也對經(jīng)典存有許多疑點,為求佛法真義,發(fā)愿往印度取經(jīng)求學。大師在未出發(fā)前已學得《心經(jīng)》,對觀世音菩薩很是敬仰。取經(jīng)途中,路經(jīng)八百里流沙河,渺無人跡,浩瀚煙波,黃沙遍野,禽畜絕響。屢次遇上妖魔鬼怪侵襲騷亂,師都以祈求觀世音菩薩,念誦《心經(jīng)》屏退魔障。在露宿沙漠時,險遭胡人殺害,五天四夜滴水全無,人疲馬憊,險死還生之際,大師默禱觀世音菩薩曰:「玄奘此行,不求財利,無冀名譽,但為無上道正法而來矣。仰惟菩薩,慈念群生,以救苦為務(wù),此為苦矣,寧不知耶?」(引自《大唐三藏傳》)禱后不久,即得菩薩冥力加庇,忽覓得菩薩化現(xiàn)之水池,逢兇化吉,繼續(xù)上路,加強了行道的信心。玄奘大師回國后,譯經(jīng)態(tài)度嚴肅認真,一絲不茍!缎慕(jīng)》有七種譯本,初譯本是出于鳩摩羅什手筆,玄奘大師屬第二譯,所譯言簡意賅,現(xiàn)廣為流傳。大師又創(chuàng)「法相宗」等,度生無數(shù)。圓寂前,示頭痛疾,遂懷疑自己所譯的經(jīng)文是否正確,因而發(fā)愿:「設(shè)使所譯經(jīng)文無訛,在荼毗后舌頭應(yīng)該不壞。」果然,荼毗后之舌頭完整未化,證明大師所譯經(jīng)典正確無誤。

  (二)魚籃觀音

  在《觀音感應(yīng)傳》中,唐朝時候在陜西的地方,佛法并不流行,普通百姓不知三寶為何物。有一天,忽然來了一位天姿國色的少女,手提著魚籃賣魚,并向這里的男子征婚。當?shù)啬袃海贿@外來陌生少女的美貌吸引得神魂顛倒,都爭相要娶她為妻。少女拿出《普門品》來,并說誰能在一夜間把《普門品》背誦,就嫁給誰。這些年輕人高興極了,立即回家閉門苦讀。天剛亮,果有二十名背熟《普門品》的人前來應(yīng)征,然一女又焉能配二十夫?于是少女再拿出《金剛經(jīng)》來,同樣要求他們一天內(nèi)背誦作為配婚條件。第二天,竟也有十人到來,都能把《金剛經(jīng)》一字不漏的背誦。少女高興之余卻惆悵如何能嫁給十個丈夫。于是,再提出三天內(nèi)能背誦《法華經(jīng)》者,就以他為夫婿。三天內(nèi)把《法華經(jīng)》背誦,真于是件容易的事。然而,亦有一位姓馬的人辦到。美麗的賣魚女亦不爽約,欣然答應(yīng)婚事。馬郎獨占花魁。

  歡天喜地回家辦理喜事,準備迎娶這位絕代美人。怎料,在新婚的當晚,新娘子竟然得了急病,當夜香消玉殞,更奇怪的是尸身隨即腐爛,這倒運新郎只好立即殯殮埋葬。痛失美麗妻子,喜事變了帛事,馬郎當然是悲傷不已。哀傷悲慟,百折回腸之際,突然來了一位僧人,這位老和尚用錫杖將棺木的蓋子打開,新娘子的尸身已腐化消盡,只剩下一把骨頭和陪葬的金飾,這位老和尚再用錫杖,挑起一把骨頭,向馬郎說:「你毋須悲傷,你的妻子不是甚么賣魚女,其實是觀世音菩薩憐憫你們業(yè)障深重,所以化身顯應(yīng),希望你們能把佛經(jīng)流傳,教化這方眾生!拐f罷老和尚就騰空飛去了。得到觀世音菩薩的慈悲感化,陜西后來信奉佛法的人就特別多。

  雖然這故事并非出自佛經(jīng),但觀音菩薩的顯應(yīng)事跡卻堅定了大家學佛的信心。對這坊間寶卷,泉洲粲和尚有詩贊嘆云:「豐姿窈窕鬢敲斜,賺殺郎君念法華;一把骨頭挑去后,不知明月落誰家!

  注釋:

  [1]《大唐三藏傳》,《大正藏》第五十冊,第二二四頁中。

  (三)觀音得道

  再說民間流傳的《觀音得道》(又名《大香山》)的故事。

  河南省寶豐縣香山寺,有一個名叫蔡京的人撰寫了「大悲觀音菩薩得道遠征果史話碑」,記述當時有朝廷命官蔣之奇,被貶駐守河南省汝州時到香山寺游覽,禮拜觀世音菩薩后,知道了妙善公主的故事,被其感動,于是牢記心上。后來他被委任為杭州知府,便把這個故事刻在杭州天竺寺的碑石內(nèi)。透過寺里的石刻,「妙善三公主」的故事就在民間廣泛地流通了。

  這故事講述西域興林國有一錦城國王,名妙莊王,姓婆伽,娶妻伯牙氏為國母。莊王有三位女兒,大女兒妙清、二女妙音、三女妙善。妙善未出生前,伯牙氏夢中見一太陽落于身懷,投入腹中,之后便懷孕。妊娠期間,所有魚肉葷腥不能入口,在二月十九日辰時三刻,誕下三公主,取名妙善。三公主長得美若天仙,聰慧過人,自幼便葷乳不食,慈悲昆蟲螞蟻等一切動物。到及笲之年,兩位王姐已出閣,她仍是嫁杏無期,緣因公主仰慕佛法,心厭娑婆,更無心談婚論嫁。妙莊王為女兒婚事,憂心如焚,于是下令逼婚,公主卻寧死不從,志決出離生死,以利人為己任。莊王無奈,唯有暫時順從女兒,送她到白雀寺修行,暗中卻命住持迫使女兒還俗。住持奉命行事,故意刁難金枝玉葉充當苦役,挑水砍柴;可憐公主荏弱身軀,被折磨得容顏憔悴,纖纖十指,弄得皮破血流,但公主卻不因此而屈服。日子久了,莊王見女兒仍未回心,遷罪于住持,命人火燒白雀寺。妙善不忍累及無辜,懇求上天憐憫,果然得到諸天庇護,大降甘霖,滅除烈焰。莊王聞訊怒不可遏,將女兒治以犯上欺君之罪,判以死刑,禁錮收入天牢等候處決。

  對女兒加以逼害之后,莊王又感覺動物尚且舐犢情深,況我為萬物之靈,于是再命人往天牢利誘,勸其改變初衷,惟妙善已將生死置于度外,且經(jīng)過這些磨煉,更感到無常可怕,人生苦惱,加強了修成正果后幫助眾生離苦的信念。正是千魔不改其心,萬難不退其志。莊王見威迫利誘都未能奏效,心灰意冷,任憑愛女處死于刑場。妙善魂斷刑場之后,蒙佛陀見憐,令猛虎銜尸帶往香山紫竹林中修行。

  斯時,李州大華山有善財童子欲拜師修行,土地神得知此事,便為善財引薦,皈依妙善修法。與此同時,龍王太子化鯉魚游化人間,被漁夫網(wǎng)走,幸得妙善釋放,龍王感激不盡,命女兒小龍女以夜明珠相贈,并拜師學法。從此,妙善座下便多了一對金童玉女,左右相隨。紫竹林中,公主除持戒勤修外,更慈悲愛物,為人演說佛法,教化愚頑,替人治病而救人無數(shù)。

  后來,妙莊王因誣害善良,殺人放火,惡貫滿盈,玉帝震怒,必要加罰。莊王受業(yè)報所纏,忽爾病染沉痾,藥石無靈。妙善神通感應(yīng),知父王罪業(yè)深重,果報即將現(xiàn)前,于是運用神力,化作老僧替莊王治病,教以親骨肉之手及眼混和藥煎,可藥到病除。妙清及妙音兩位公主都不肯犧牲,惟獨妙善代父懺罪,禱告天地愿舍身救父,求免父厄難。禱畢即舍手、眼獻給父親,莊王果然病愈。莊王知悉愛女還陽并在香山帶發(fā)修行,濟人利物,非常欣慰,更感激其不念舊惡,舍身救己,感動之余,命工匠照公主模樣塑造人像,以表紀念。當時莊王對工匠說要做「全手全眼的人像」,工匠誤聽為「千手千眼的人像」。這就是以后流傳的「千手千眼觀音像」了。

  公主在未得道前,有侍者問其得道日期,公主答曰:「當放楊柳枝的白玉瓶生出水的時候!故陶呙刻焱窗子衿,都未見水現(xiàn)。有一天,公主對侍者說:「今天是我成道之日,我要走了!故陶唏R上看白玉瓶,瓶中仍是空空的,滴水全無,于是對公主的話產(chǎn)生了懷疑。公主凈身潔體后,結(jié)跏跌坐,突然有一小孩跑進來,看見白玉瓶,一時貪玩性起,拿起白玉瓶,注水滿貫其中。就在這時,空中出現(xiàn)萬道金光,一朵很大的金蓮花徐徐下降,公主乘坐蓮花,冉冉上升而去。眾人看得既驚且喜,慌忙遙空禮拜。

  這位深得人心的妙善三公主,就是以后的觀世音菩薩。此故事更曾多次拍成電影,使很多不信佛法的人對菩薩都生起了敬仰膜拜之心。

  這故事佛經(jīng)雖無記載,僅是坊間文人虛擬臆測,可塑造這未得道的觀音前身,卻宣揚了菩薩有難必應(yīng)、舍己成仁的慈悲精神及偉大孝行。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