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士戒律與禮儀 第五章 寺院常住居士禮儀

  第五章 寺院常住居士禮儀

  每個寺院都有常住在寺院的護法居士,這些居士都是發(fā)大心的菩薩行者,他們不辭勞苦的長期參與寺院的護持工作,為寺院法務(wù)活動的開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常住在寺院的居士要確立和遵循“信佛、學(xué)法、敬僧、修行”的原則。

  《中庸》上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的說法,中國自古就很重視禮,禮儀是對人,威儀是自律。寺院常住居士的禮儀代表了所在寺院的形象,因此要從外到內(nèi),由內(nèi)而行于外,使內(nèi)外合一。內(nèi)為心儀(內(nèi)強素養(yǎng)),外為身儀(外樹形象),茲分述如下:

  (一)心儀:內(nèi)強素養(yǎng)

  人活在世間,不斷地接受到四面八方、古往今來、各式各樣、各種不同身份的人及異類眾生直接或間接的幫助,所以要知恩、報恩、知慚愧。知恩、知慚愧的人一定會關(guān)懷人、照顧人、同情人;反之,就會怨天尤人、不知反省。知慚愧使人精進、忍辱。自己知道錯誤,首先須勇于承認,并發(fā)露懺悔:面對自己的錯誤,先自己對自己懺悔,再對佛菩薩像懺悔,并發(fā)愿不再犯同樣的過錯。由于寺院常住居士大都是發(fā)心大、學(xué)齡長、修行好,因此更要加倍嚴格要求自己。

  一、以慚愧心來看自己,以慈悲心待人。對任何人都要謙虛有禮貌,不與人對立,有感恩的人,就不會與人對立。心中有物,不僅障礙自己也障礙別人,應(yīng)常常站在別人的立場來設(shè)想。希望別人的觀念、性格改變,先要反求諸已,改變自己,只要自己的心轉(zhuǎn)變,對方就是成就自己的人。

  學(xué)會放下:兩位禪者走在一條泥濘的道路。走到一處淺灘時,看見一位美麗的少女在那里躑躅不前。由于她穿著絲綢的羅裾,使她無法跨步走過淺灘。

  “來吧!小姑娘,我背你過去。”師兄說罷,把少女背了起來。過了淺灘,他把小姑娘放下,然后和師弟繼續(xù)前進。師弟跟在師兄后面,一路上心里不悅,但他默不作聲。晚上,住到寺院里后,他忍不住了,對師兄說:“我們出家人要守戒律,不能親近女色,你今天為什么要背那個女人過河呢?”“呀!你說的是那個女人呀!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到現(xiàn)在還掛在心上?”

  這個公案告訴我們,如果老記著別人好像做過什么錯事,其實是自己在繼續(xù)錯著。

  二、尊上謙下,見人自低一級。把每個人都當(dāng)成菩薩看,人的才能、觀念、智商不同,但道心能消融人我間的分別心。彼此取長補短、互相合作,相信自己有所不足,需要彼此互為助緣,這樣才能尊重自己,也尊重別人。

  三、消融自我,不要自我膨脹,固執(zhí)己見。若伸張了自己就離開了佛陀本懷,佛心無我的,我們要學(xué)佛陀的慈悲與智慧。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

  四、不批評,不計較;互相關(guān)懷,互相幫助。大家都是寺院常住的成員,寺院常住的任何問題,也就是我們自己的問題,所以要自己來解決。知恩報恩為先,利人便是利已。盡心盡力第一,不爭你我多少。

  狗和樹:有一只狗,每天晚上都在一棵樹下休息,多年如一日。有一天,一陣風(fēng)吹來,把一根樹枝折斷了,剛巧墮在它的背脊上。它就很生氣的走開了,到一個露天的地方去休息,決定不再回到這棵樹下,也不想一想樹枝掉下來的原因,只埋怨這棵樹對待自己不好。直到天色晚了,又下起雨來,它遠遠地看見一陣風(fēng)正吹過那株樹,所有枝枝都在不停地搖動著,它就覺得還是樹下好,自言自語地說道:“樹在叫我了!”于是重又回到樹下去。

  這個故事比喻:學(xué)修佛法,志愿要堅定不移,不能因為師長的輕微叱責(zé)就忘掉多年的修學(xué)恩情,隨意離開護持多年的道場,等到遇到種種煩惱,才再去親近師長。這樣來來去去,浪費時間生命,甚至還跑散了心,退失正念

  五、不談?wù)撌欠?不傳謠言,不聽信謠言,應(yīng)多利用時間學(xué)佛、修行、護法。

  1、道場與道場之間的是非;人與人之間的是非;與自己不相干的事;別的團體的事;過去的事都不必再談;家里的事與人無關(guān)的也不必談。時時心有法喜,念念不離禪悅。

  2、目前有發(fā)生家庭困難、事業(yè)困難、心理上的矛盾,身體方面的問題都可以談。要互相關(guān)懷,用佛法來鼓勵、安慰、勸勉,但不涉及法律、金錢、政治。為了廣種福田,哪怕任怨任勞。

  水依然在流著:有一個人,走路走得很口渴,在路旁看到巖石里有一泓清泉涓涓流出,流進前面的木桶,水是滿滿的,他就開口大喝,喝得足夠了,那時他就舉起木桶說:“我已經(jīng)喝好了,你的水可不要再流出來了。”可是水依然在流著,并不停止。這人在桶邊大怒大鬧個不休。有人見了,笑責(zé)他道:“你不要它,你自離去就是了,何必定要它不流出來呢?”

  這個故事比喻:世人常在生死渴愛中飲用著五欲的水(五欲是:財、色、名、食、睡,或者是色、聲、香、味、觸,這些境界,常常使人們顛倒迷惑。)有時,感到厭倦了,希望色聲香味等不要再來相擾。這就應(yīng)該收攝六根,從內(nèi)心用功夫,使自己的心念不去攀緣,不生妄想。所以我們做事無論遇到是順是逆,都不要埋怨道場不清凈、師父有分別、別人不修行等等,不這樣從自心遠離作功夫,而只要求外面的境界不來侵擾,想獲得煩惱的解脫是不可能的。

  寒山問拾得:“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騙我,如何處置乎?”拾得曰:“忍他、讓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

  (二)身儀:外樹形象

  一、儀容

  學(xué)觀世音菩薩的慈藹、祥和?上扔擅婵椎谋砬閷W(xué)習(xí)起,眼睛、臉部放松、略帶微笑,同時心中觀想人人都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見到每個人都當(dāng)成是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能應(yīng)眾生所需而千百億化身,應(yīng)以什么身得度,就化成什么相。根據(jù)佛經(jīng)的記載,曾化為鬼王、夜叉、羅剎。)因此對任何人都當(dāng)成觀世音菩薩看,心中才不會有煩惱。衣著簡單樸素,整齊端莊。頭發(fā)宜梳理整齊。

  二、言語

  說話要用柔軟語、親切語、慈愛語、慰勉語;卮饎e人的話,口氣要委婉,不能傷人;時時有耐心又親切地傾聽別人的話,假如對方的反應(yīng)有些不好,要能夠及時撤退。多說關(guān)懷慰勉的話,可以使人愿意與你交談,接受你對他的接引或幫助。不開別人的玩笑,開玩笑容易傷到人,除非私交甚篤,否則不宜開對方的玩笑;對三寶要有信心、恭敬心,因此切忌開出家人的玩笑、開師父、佛教的玩笑。不說粗魯?shù)脑?也不說小孩用的話及尖酸刻薄的話,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

  不論尊卑,彼此以師兄互相稱呼,有職銜的可稱職銜,年紀(jì)大的稱老菩薩,年紀(jì)小的稱小菩薩,對本寺的常住法師稱:某某師或某某法師;對外面道場的法師,年長的稱:老法師、長老、導(dǎo)師、老和尚或師父,法師之間以戒臘為尊卑,并非以年齡為高下。

  三、做事

  1、行走:在佛殿內(nèi)或集眾之場合采操手之姿勢。平時走路,二手自然垂落,自然擺動,不宜背手走路(懈怠相)。與師父同行,要走在師父的后面,約一個肩的距離,當(dāng)師父向自己說話時才趨身向前。進出門時,替師父開門后,讓身左側(cè),待師父進或出門后,要關(guān)上門。若與師父去寺院、機關(guān),當(dāng)?shù)竭_時,要快步走向前去向?qū)Ψ酵▓?讓對方準(zhǔn)備。不宜黏著師父、法師,或抓著出家法師走路。坐下來時,師父坐左邊,徒弟坐右邊。盡量避免從師父面前經(jīng)過,若必須時,走到師父面前要弓身問訊,彎腰而過。

  2、乘車:上車時,替師父或長輩開車門,并用手擋住車門上的頂蓋,以免不小心撞到頭。下車時,自己先下車,看停車的地方是否乾凈,安全才迎請師父及長輩下車。如主人開車,應(yīng)坐在前面右方;如乘計程車,駕駛座之右后方是大位。

  3、乘電梯時:先進去控制電梯之開關(guān),再請師父或尊長進去。到達時,師父或尊長先出去。在電梯內(nèi)宜面向門口,站立師父或尊長之兩側(cè)。

  4、接聽電話:不論對方是誰,第一句話是:阿彌陀佛。報出自己的姓名,告訴對方自己的身份,再說想要表達的事。如對方不在要留話。如對方要找的人不在,應(yīng)將對方的姓名或電話記錄下來,以示尊重。

  5、照像:以倫理次第為原則,要注注上下尊卑。尊者在左方,出家法師坐尊位。師父在場時,師父在前面,徒弟在后面或左右皆可。若自己是主人時,不必因謙虛而躲在后面,可坐在尊位。

  6、拜訪:代表寺院常住做親善訪問,雖然我們存心是關(guān)懷,不能讓對方認為是干擾。以普通的裝束,要不亢不卑,用平常心很有禮貌的態(tài)度,很自然的與人接觸。見人先合掌念一聲“阿彌陀佛”,說明:“我是某某寺院的居士”,很誠懇、真誠,沒有虛假,不說太多的廢話掩飾自己、夸張自己,也不要把師父神化。身上帶著寺院印制的宣傳冊,要順便鼓勵人學(xué)佛和來到寺院參觀,但也不必見人就送。知道多少講多少,做不到的事不要夸海口。

  進門時,換拖鞋,要先問訊,不可穿上主人的拖鞋。進去之后,不可東張西望,東摸西摸,對特別貴重的東西不宜多看,以免別人懷疑,除非主人示意,但亦不可觸摸。主人未請入座,不可坐下,不宜坐上主人的位置。座位之大小依個人之習(xí)慣,主人邀請坐哪個位置就坐哪個位置,最好的位置最好不要坐,通常大幅畫的下面是正面。

  拜訪時,態(tài)度要慎重,說話不可輕薄,也不要一開口就向人要錢,更不宜開玩笑,要尊重主人,禮敬主人。對主人家的小孩可以稱贊他:乖。但不要隨便去觸摸他,除非是熟朋友。

  沙彌和烏鴉:一個小沙彌按照師父的囑托,負責(zé)看護僧團曬場上的谷子,幾只烏鴉總是飛來偷吃,小沙彌趕走這邊,它們又飛到那邊,趕到那邊它們又飛到這邊,累得滿頭大汗也趕不走,于是就去向佛陀訴苦。佛陀告訴他:“等烏鴉再飛來時,你就對它們說:烏鴉烏鴉,請把你們身上的羽毛布施一支給我吧。”第二天,小沙彌又去看護谷子,烏鴉飛來了,小沙彌就喊:“烏鴉烏鴉,請把你們身上的羽毛布施一支給我吧。”于是,所有的烏鴉聽到后一下子都飛走了,并且再也不來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如果總向客人化緣,開口閉口都是要錢、哭窮,他們會遠離你所在的寺院。

  7、在外用餐:面向門口是大位,主人與客人對面坐。座位的安排是由主人決定,若非主人示意不可擅自擇位。如果主人地位高,主人仍坐大位,習(xí)慣上左邊的位置比較大。師父請吃飯時,若生客是尊客,則師父坐客位,客人坐主位;熟客若是尊客,則師父坐主位,客人坐于師父之側(cè)。請師父吃飯,要安排師父的侍者坐在師父的右邊,搭車時,師父之僧袋由侍者攜帶,居士不必代勞。

  8、接待法師:如有別的道場法師到訪,要奉茶、奉毛巾、點心。依序是:先拾毛巾,夏天用冷的,冬天用熱的,都要沾濕。再送茶水,水倒八分滿。要詢問:希望紅茶或綠茶。如只供養(yǎng)清水亦可,有水果就送上水果。如果師父突然光臨,沒有準(zhǔn)備供奉也不要為難,只要恭敬就可以了。送東西給師父時,要舉到眉心;收的時候要先問訊,走過師父面前要低身,當(dāng)師父請你坐下時,說謝謝師父慈悲,阿彌陀佛!

  回向

  愿以此功德 莊嚴凈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wù)?悉發(fā)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印贈經(jīng)書有五種福報

  1、長壽:因為人們聽經(jīng)和讀經(jīng)以后,不造殺業(yè),所以施者將來能感到長壽的果報;

  2、大富:因為人們聽經(jīng)和讀經(jīng)以后,不會偷盜,所以施者將來能感到大富的果報;

  3、端正:因為人們聽經(jīng)和讀經(jīng)以后,心平氣和,所以施者將來能感到端莊的果報;

  4、尊貴:因為人們聽經(jīng)和讀經(jīng)以后,會信仰佛法,歸依三寶,所以施者將來能感到尊貴和有名望的果報;

  5、聰明:因為人們聽經(jīng)和讀經(jīng)以后,領(lǐng)悟力會增長,而且容易明白微妙的道理,所以施者將來能感到聰明的果報。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