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止青少年犯罪

  如何防止青少年犯罪

  近年來,臺灣地區(qū)隨著經濟的成長和繁榮,社會結構不斷地快速轉變,使得許多青少年既缺乏家庭的溫暖,也受不到社會制度在精神上的照拂,他們的心態(tài)因此走向極端,做出許多令人嘆息的行為,用來表示內心對于家庭社會的抗議和不滿。有心人士為了彌補這一缺憾,紛紛提出家庭制度問題、學校教育問題、社會型態(tài)問題、法律條文問題等,作為改進方案,可是很少人會想到,甚至故意忽略了宗教信仰對青少年的重要性。

  在過去的農村社會中,絕大部分的青少年都循規(guī)蹈矩,不敢逾越本分,這原因有二:1.農村社會中,鄰里之間關系密切,做了壞事,怕被鄉(xiāng)親看不起;2.舉頭三尺有神明的觀念,自歷代祖宗以來,便深印在腦海中,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道理,更令人恐懼戒慎,不敢造次。但自從社會結構現(xiàn)代化以來,鄰里守望相助的風氣,日益冷淡,打著科學的旗號,物欲主義的浪潮充斥彌漫,既不怕做了壞事讓人恥笑,又沒有因果報應的觀念,來約束行為,形成了青少年容易墮落和犯罪的根本原因。

  青少年問題在今日的西方,也相當嚴重,但在移民西方的中國家庭中,多半還能維持良好的倫常關系。中國學者們因此向西方人解釋說,因為我們有儒家學說作為立國的根本,而儒家的倫理思想,正好發(fā)揮了維系善良人心的功用。這樣的說法,其實忽略了佛教傳入中國以來,所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力。譬如你問一個中國人,信仰什么宗教?大多數(shù)都會回答信佛教。也許他未必就是一位正信的佛教徒,但至少表示他們對善惡因果、六道輪回等觀念是肯定的。

  在我們的鄰邦新加坡,已經在提倡儒家的倫理教育和宗教教育,并實行于中學的學校教育中。因為新加坡的國民,百分之八十是華人,而華人大多數(shù)信仰佛教,故他們的宗教教育是以佛教為主流,也可以說他們道德教育的基礎是佛教。儒家的倫理道德觀念,雖然有他可貴之處,但對一般人而言,還缺少一種說服力,不能肯定因果的必然性。今天的臺灣,佛教徒也占總人口比例的大多數(shù),所缺乏的是佛教對于中小學生教育的灌輸,也缺少佛教對于為人父母的因果觀念的建立。因此,為了挽救我們的社會風氣,防止青少年犯罪,本末兼顧的方法,就是加強佛教教義在社會教育方面的努力,同時也要把佛教的因果觀念普遍地帶進中小學生的心田,從扎根做起。但愿這個期望能夠很快地見其實現(xiàn)。

  (一九八四年七月十五日《人生》一二期)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