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生哲學

  唯生哲學

  ──二十三年九月在武昌東方文化研究院講──

  西洋哲學是唯物論的,印度哲學是唯識論的,中國哲學可以說是唯生論的。就這三系哲學的本質上講,中國哲學是以生氣為本質的。生氣、即是陰陽消長的氣化,由陰陽變化而有宇宙萬有的品物流行,故曰唯生論。

  但這唯生論要如何研究呢?唯物論以物質為本質,凡物質的東西皆可以測量,可以把捉,故可以數(shù)理論理去研究之。而唯生論以氣為本質,是不可測量,不可把捉的,溯之不見其前,隨之不見其后,視無形,聽無聲,欲固執(zhí)之則無,而虛容之則又有,乃是由感應而變化生長的;唯于感應交互之中成為宇宙萬物。如此觀察,則宇宙萬物皆是時時在生長消息流動變化。中國的老、莊,及儒書的易經(jīng),皆表現(xiàn)此義,所謂:“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之生生不息,屬乎自然,并不要如何去造作才有,非如基督教及西洋哲學的目的論所說,要由計劃造作然后才有所成。

  由此、中國的學術重在修養(yǎng),所謂:“十年讀書,十年養(yǎng)氣”。如有不得其正之處,則反觀自省,責自己修養(yǎng)有缺,誠感未孚;于是更加精進修養(yǎng),虔誠悔改,以期由善感而得中正之應,各安所宜。所謂中也者,天地之大本;和也者,天地之達道。天地位,萬物育,無感不通,無應不是,則人民得其樂,國家得其安,天下得其平。如為人子者,當?shù)酶改钢葠郏粑吹闷浯葠,當反責自己?a href="/remen/xiaoshun.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孝順有所未盡,宜更加修養(yǎng),克盡其孝,只求得父母之反應諒解而生慈愛,以得父慈子孝之適當關系。凡生物有情,皆可從心情諒解而得到感應,此與西洋哲學不同。西洋哲學、謂父子地位是均等的,當各盡其責;如父對子不慈,子亦可以不孝,甚至可依法律而解除父子的關系,偏于理智而不重情感,此種理智是不正確的。又從中西醫(yī)學上比較,也可以見到此點:如西醫(yī)見某處有病,即將痛處剜去;中醫(yī)則見其為生氣流行,可由腐而新,使病得愈。此亦可表現(xiàn)中國與西洋之思想不同,方法各異。再由生氣以觀察經(jīng)濟、政治,也是生氣流行品類變化為原則的,由此成立唯生論。

  代表印度的佛學,是以心識為本的唯識論。其本質、乃由內(nèi)心禪定上之修養(yǎng)而成,此為唯生論更深一層的研究,尤重在禪定的修養(yǎng)。戒、定、慧三學的定學,又名心學,即是內(nèi)心修養(yǎng)之功夫。由禪定將心識澄靜清凈,由凈而明,先成為清凈安靜之身心,方可生出智慧光明來;由清靜明覺之心,照見宇宙萬有之本相,如鏡照物,鏡體明凈,則照現(xiàn)之影相亦愈明凈,歷然可見。成佛、即是將心修成清凈明覺之心,而明照宇宙萬有之生起變化,能覺證一切事物之本相,故稱為佛。中國古時禪宗的永明禪師,著一部宗鏡錄,就是講明“舉一心為宗,照萬法如鏡”之義,也就是明心見性的功夫。

  現(xiàn)在復興中國文化,可以依唯生論為本位,以唯識論、唯物論為補充。依西洋思想去看創(chuàng)造宇宙的上帝,亦是一物,故唯物論無不是物。但最近進步之說,亦漸與唯生論相近了。如羅素等唯五官經(jīng)驗的新實在論,唯五官感覺為實在,然五官感覺即是心識,亦可云唯感覺論,而可視為唯識論之一部分。又德國黑格爾的辨證法,謂宇宙一切都是矛盾對立的,由一正一反互相爭斗,互相沖突,因沖突斗爭而變化為合一;合一之后,又有相反者與之沖突變化;如此以成萬物之變異,頗近于中國之易經(jīng)。后來馬克斯采取辨證法以成立唯物的辨證法,依辨證來觀察一切事事物物,常常都在辨證法中的生滅消長變化發(fā)展流動,此又可稱為辨證法的唯物論。如此、則所講之物,亦是生滅變化之活潑潑的東西,不是不動的物質而近于唯生論了。但辨證法唯物論之矛盾對立,應用于社會則為階級對立,由階級對立而爭斗,于是就有痛苦,不是由感通諒解而得到的融通變化,中國文化講改革之功,不盡由爭斗流血而致的,乃潛修感化所得之諒解感應而自生變革。即古時馴服異族,亦是如此;使其優(yōu)游淘镕于德政之下,自然镕化而變?yōu)橹袊,所謂修德以來之。唯生論以生氣為本質,比唯物論的一切學術來得高一層,由此為本位而進研究唯識論,則唯識亦是唯生之最深義,以正為說明因緣所生,生即無生,諸法實相之理,故說唯識,一切法皆因緣所生故。因、即是一切種,緣、即一切現(xiàn)行的差別關系;為說明攝一切種之總依,故說阿賴耶識,將因緣所生說得最透澈的,即唯識論。言生則須有能生所生,因緣是能生,但能生之因緣乃對所生之結果而假立,若離因緣別無結果,無結果則無所謂因緣,而生義不成立。以無生故,諸法性相法爾如是,無所謂誰是因誰是果,不過、就遷流變化上假立因果。故講明因緣所生,即是取消因綠所生,生即無生,才是諸法實相,欲成就此真智慧,以證明因緣所生,生即無生之諸法實相,須有很深的修養(yǎng)功夫。儒家講修養(yǎng),不過持戒的修養(yǎng)而已;道家略略講到修定之處;惟佛法三學具足,定慧圓明。欲有甚深之修養(yǎng),須研究佛學!

  唯物論是淺的唯生論,唯識論是深的唯生論;茍善知唯生之義,則一切學術皆可作唯生論之參考,以成其唯生哲學。(塵空記)(見?寰硎冢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