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年來海潮音之總檢閱

  十五年來海潮音之總檢閱

  一 海潮音的來歷

  海潮音之前身是覺社叢書,覺社叢書是一種定期季刊。民國七年夏間,蔣雨巖、陳元白、黃葆蒼──即大慈──等在普陀聽余講佛學之后,邀至上海組一研究及宣傳佛學團體, 名為覺社。先刊行余所著道學論衡及楞嚴攝論二書。旋于十月出版覺書──即覺社叢書──第一期,時著有出版“宣言”,可據(jù)為余十七年來佛教運動之一出發(fā)點。

  二 十五年來海潮音的大關節(jié)

  覺書出至民八之冬才滿五期。時大慈購庵潛修于西子湖畔,余亦有住息一年之決計,爰議改覺社季刊為月刊,定名曰海潮音,其后之覺社亦即無形轉移為海潮音社矣。至民九元月,海潮音乃初出現(xiàn)于世,在首卷第一期上,曾有“海潮音出現(xiàn)世間的宣言”,及余之“宣言”。

  民十六年第八卷出版之初,革命軍潮前鋒已及長江流域,時代人心發(fā)生極度之繁變,余因有“海潮音之新希望”文發(fā)表。

  第八卷于第十期,余因有遠游歐、美之計劃,而海潮音才財兩困,遂發(fā)“要言”。

  旋得泰縣錢、王二居士繼任維持,于十二期乃又有“告徒眾書”。

  其中余之宣言,尤足見余在中國之佛教運動前后一貫之精神。而第二卷出版宣言,亦頗關要。此第一卷海潮音,乃余在杭州編輯,托上海中華書局印刷發(fā)行者。然余為法緣所牽,竟未能在杭住定下來。是年夏間赴粵及夏初冬初兩赴武漢講經(jīng),故編輯之事,每于車唇船吻為之,深以為苦!九年春,既住持西湖兜率寺,十年又兼住持西湖凈慈寺,十一年后在武昌開辦佛學院,更無躬任編輯之暇晷。由此第二卷后之編發(fā)人員既轉變頻繁,而地址亦因就經(jīng)濟與人才之便利,遷釋無定,茲制一表如下:
\

  第九卷由泰縣佛教居士林出版,又曾于第一期發(fā)表海潮音繼續(xù)出版之新希望。

  至十卷第六期爰作“第九年海潮音之回顧”一文,第八期又作“本刊第十年前六期之回顧”一文,以總評正茲一年半來之論著,蓋前此余猶每為編印前之審訂,至茲余以事繁不能負其責,乃為事后之評閱。然十卷之后,一、因余益無暇顧及,二、因編者之能力已強,余于本刊僅負籌款及撰文之責,而審稿評文均不復有之。

  第十二卷,改由滿智、法舫、芝峰、大醒相繼編輯后,余于此刊之擔子,漸可交卸與佛學院學員。而形式與質(zhì)量方面,亦時有改良進步。而兩年來王恩洋居士長期撰述之人生學,尤為希有可貴之作品!但編者與其他作者偶因尖銳之筆鋒,間由狹隘偏激緊張而惹起諍論,亦或有失于以前平容寬弘之闊達氣度,此固期望本刊編者主撰者保持本刊深觀廣行之原旨!對于普及之凈土法門,引令入勝;對于新興之法相唯識,及日本之東密、臺密,西藏之黃教、紅教,予以抉擇融貫扶植;對于臺、賢,亦宣揚其長處;而戒律中心之聲聞三藏,及中觀之龍樹,與實證之禪宗,尤須作貫成一氣之闡發(fā)!同時亦希望讀者了解本刊對于時人所趨之或有抑揚,皆出補偏救弊,勿遞生歧視而起忮心。但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或可披淺似而發(fā)深真,或足施方便而探究竟,投寄本刊,皆可代為宣露,使如來無量無數(shù)之大權善巧法門,咸得以開闡無遮,靡所遺漏焉!

  三 十五年來海潮音的大波瀾

  海潮音第一年在余之編輯中,頗卜圓滿之好譽。而十二期以有善因法師□□論之預告,曾引起本刊社董宜昌王詠香居士等,函杭質(zhì)問,以為有同外道之□□相傳,故弄玄虛。旅以善師在第二卷發(fā)表唯性論,知□□即是“唯性”,亦即釋然。至第四卷而與內(nèi)學院諸子時有違諍:先有唐君慧瑞──后出家名大敬──與呂君秋逸有釋尊生卒年代之抗辯;繼而又有聶君耦庚與史君一如關于因明作法之爭論;及乎景君昌極主張“無相分種”,亦旁起激諍,隱然成為武昌與南京兩相對峙之佛學思潮,實為一時之盛況。復因予有對辨唯識圓覺宗、三重法界觀,曹溪禪之新?lián)艄?jié)等文,于臺賢之說不無所絀;而至五卷有持松法師據(jù)賢首義以爭為判教之最勝者;并有守培禪師主張一切法空義,抨及印光法師之高提凈土,而陜西王蓮尊居士竟斥本刊袒守培而排印光,則稍涉意氣矣。其實本刊蓋謂可從種種不同立場以標奇競秀,各盡厥致,而無執(zhí)一非余之見也。第六卷余對于當時東密、藏密等傳華之偏激趨勢,發(fā)言糾正,而一部分傾倒于咒術者,裂痕漸深。而第七卷則因歐陽居士批評天臺教義,乃有興慈法師等,于本刊據(jù)天臺宗義與辨論者。第十卷登載康藏學法團大勇、大剛等如律的護持三寶一文,與印光法師等之尊孔者,在一二年間亦引起不少之風波。其對于常惺法師等之辯正,提倡律儀之功殊不可沒。十二三卷間,因守培師據(jù)空義橫撥唯識,歷經(jīng)數(shù)次之辯爭。尤于十四五卷編撰者關密宗之議論,激生之反影為最大。而十二卷以來對于人物之臧否,亦時引起波折,如佛學書局之干預編輯等,皆出于是。斯亦可以觀十五年來法海之瀾,而可為將來著佛學思想史者之所取材矣。

  四 大檢閱之結論

  佛教定期刊物之較偉大者,民初有佛學叢報與佛教月報,佛教月報亦為余所編,惜僅出四期為止。佛學叢報雖只十二期,其質(zhì)精量富,至今猶有可考之價值。自民七覺書出版至蛻變?yōu)槭迥曛3币粢詠,其并行之有價值者,前有內(nèi)學年刊,亦才五期而止。后起者為現(xiàn)代佛教與威音月刊,F(xiàn)代佛教雖祇十期,然實承現(xiàn)代僧伽而來,故亦有四五年之歷史;而今之人海燈尚步其后塵。威音之繼續(xù)今亦五六年矣。居士林季刊,佛學半月刊,正信周刊等,則為一團體之宣傳物;其他日刊、三日刊、周刊、半月刊、月刊、季刊、及南洋之慈航等,十五年來殆不下百余種,尚鮮有繼續(xù)至三年以上者。本刊取材之精審或有不逮于佛學叢報、內(nèi)學者,而博大悠久,流行遍全國各省以及南洋各埠東西洋各國,所闡揚者關于各時代各方域整個佛教之各方面者,實無有逾于本刊,不惟求之國內(nèi)無其比,即衡以東鄰日文佛教月刊之最偉大者,亦無多讓。且專主精審每陷于狹隘,惟博大故乃悠久。固須有三四分深造獨得之微言奧義為骨干!尤須有六七分應變適宜之大權活用為精神,乃能由十五年而五十年百千萬年以無窮盡!蓋宮室不起虛空,蓮華實生淤泥,知佛法藏之因應眾生心而施設,握佛法之綱而隨機化導一代一代之人心,庶可無愧于海潮音之名恉耳!本刊雖有或失之濫,或失之雜,然其瑕未嘗掩瑜,其疵不足累純,變不離宗,引趨正覺,而可免于雜家使人漫羨無歸之譏者矣!

  覺社叢書五期,曾出有覺社叢書選本。而海潮音十周年后,則曾出有海潮音文庫。文庫編印未精,希望至二十卷時,有精讀二十年海潮音其人,慎選嚴勘,在十分中擇取二三分之可垂久遠者,另編印成海潮音文庫,并附以檢讀二十年海潮音之總目索引,則為余檢閱后未雨綢繆之思也。今檢閱中尚擬有十五年來之大事紀,十五年來之大文章二節(jié),以一提本刊中所記關于佛教大事及各篇鴻制鉅著之綱要,乃以時間不及,篇幅過長,故省去;如有人能為另撰二文以補成之者,則尤余之所盼望也。ㄒ娛硪黄冢

  (附注)本編廣引各文,今概略去以免繁重。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