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苦中解脫
從苦中解脫(一)
于自由時報92.05.24(六)刊載
禪修的目的,就是幫助我們了生死、從苦中解脫。要得到真正的解脫,首先要檢討反省,看看自己有什么事情看不破﹖放不下﹖如果心中有執(zhí)著,就必須學習看破、放下。因為只要有一點牽絆,就是煩惱、生死的因。
「生死」,一個是現(xiàn)在的生死,一個是未來的生死。我們現(xiàn)在的煩惱就是生死;心念的生滅就是生死;執(zhí)著就是生死。有了這些因,將來就感生死的果報。人命無常,非常的脆弱,《八大人覺經》提到:「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箷r時依經文這樣思惟,把生死大事放在心上,如救頭燃這樣迫切,才能轉化煩惱、得到自在解脫。
一般人的煩惱與執(zhí)著很多,這念心迷失了,便無法體會了生死的重要性。不知道人命無常,等到閰王爺來報信,一口氣不來時,才手忙腳亂、驚慌恐怖,卻為時已晚。所以了生死,要從現(xiàn)在開始做起;從我們當下這念心去了。
從苦中解脫(二)
于自由時報92.05.27(二)刊載
想要了生死,首先必須知道什么是生死?生死是一種果報,這種果報是過去的因所造成。過去種的因,現(xiàn)在感果;現(xiàn)在種的因,未來感果。有因才有果,沒有因,就沒有果;要了生死必須在因中努力。
修行學佛,首先要了解人生是苦。對苦的道理不了解,是造成生死的因;不知道什么是「苦」,就沒有辦法成就道業(yè)。佛法講「苦」,要知苦才能了苦,如果對于苦沒有深切地認識、體悟,功夫是用不上的。中國的佛法雖然提倡大乘,但是大乘是以小乘為根本;八正道、三十七助道品、四諦法門都是小乘的法門。所以,如果對四諦的道理不了解,就沒有辦法契悟大乘的道理。
佛法提到四圣諦「苦、集、滅、道」,修行要把四諦的觀念堅定地落實,知苦、斷集、慕滅、修道。知道什么是苦,斷離造成苦的因;欣慕涅槃的常樂我凈,透過修道,斷除煩惱以趣向涅槃。為什么要修行﹖就是要脫離生、老、病、死苦,而修行首先要知苦,假使不知道苦,修道就不容易成功。
從苦中解脫(三)
于自由時報92.05.29(四)刊載
有些人雖然知道人生是苦,但是并不深切。其實,人生的苦是很實在的。以生苦為例,每個人都要從母親肚子里生出來,小孩子一出生就哇哇大哭,這是因為他到了一個新的世界,感覺不適應,覺得這個世界很苦。
小孩在母親肚子里是一個世界,出生后又是另一個世界。母親肚子里的空氣和外界的空氣不一樣,嬰兒出生到這個世界,就好比一個熱帶的人忽然間到了寒帶,氣候強烈的差異就是一種苦。
如果這小孩前世造了惡業(yè),今世遇到不好的父母,家庭也不好,事事都不如意,這就是一個壞的環(huán)境,如果這位母親脾氣不好,對人生的道理也不了解,住到這種母親肚子里,胎兒就非常辛苦;蛘吣赣H喜歡吃冰,孩子在腹中就如同在冰天雪地里,十分痛苦;如果喜歡吃燙的,胎兒就好象在湯鍋里面被燙一般,胎兒在母親腹中就好象坐牢一樣,這些就稱為胎獄之苦。
如果夫妻之間缺乏常識,懷孕之后還有性的生活,一旦嬰兒的父親有傳染病,很有可能就傳染給嬰兒。有些小孩一生下來就是畸形、六根不全,或有先天性的疾病,有些是前世的因,有些是現(xiàn)在的因所造成,以上這些都是生苦。胎兒在母親肚子里面無法掌握自己的生命,完全受父母親所影響,這就是苦。
從苦中解脫(四)
于自由時報92.05.31(六)刊載
孩子在母親肚子里是苦,生出來也是苦,十月期滿就要到外面受苦。胎兒經母親產道出生時,如山夾體,痛苦難忍;如果遇到母親難產,必須剖腹生產,這時對母親及肚子里的小孩都非常危險。另外,嬰兒的肌膚非常細嫩,離開母體之后,因為空氣中有壓力,皮膚受空氣摩擦的感覺,如同刀割,嬰兒因為覺得苦而放聲嚎哭,這些都是生苦。
為人母者,生第一胎時就覺得痛苦,這時會想以后再也不生小孩了,可是往往不久之后又懷孕;這就是一種迷惑,就像我們生病一樣,病中忍受種種的病苦,病好了之后,很快就把之前的痛苦遺忘,這是一樣的道理。任何人都逃不了生苦,上至權貴豪富,下至販夫走卒,都要從母親的肚子里生出來,每個人都會經過這一關,這就是生苦。
從苦中解脫(五)
于自由時報92.06.03(二)刊載
人一出生之后就逐漸老化,沒老之前,每個人都會生病,沒有那一個不生病的。古德云:「英雄只怕病來纏」,三國時代蜀國大將張飛,驍勇善戰(zhàn),孔明提醒他說:張將軍啊!我看你什么都不怕,不過有一件事你一定會怕的,于是寫了一個「病」字在他手掌上,張飛一看,馬上就流淚了,F(xiàn)在雖然身強力壯,但是抵不過人生無常,說不定過幾天病就來了,到那時病苦纏身,任何英雄偉業(yè)也無法成就;對修行人而言,念佛也不能念、打坐也不能打,想要用功都很難。
所以在身體健康時,就要警惕生病時的苦痛,趕快用功。這個世界上,有錢人會生病,沒錢的人也一樣,病是非常公平的,無論你貧窮或富貴,只要生了病都一樣要受苦,所以病是一件痛苦的事情,F(xiàn)在有很多病不是藥物可以治療的,并非有錢就可以醫(yī)治好,像愛滋病、癌癥、糖尿病……等,這些疾病很多都是不容易治療的,F(xiàn)在科學這么發(fā)達,為什么治不好﹖就是由于眾生的業(yè)。
從苦中解脫(六)
于自由時報92.06.07(六)刊載
我們的病從身體而生,身體從業(yè)報而來。過去種了善業(yè),今生身體就得到好的果報;過去造了惡業(yè),身體就得到壞的果報。無論好的、壞的,同樣都會生病,有了病以后就是苦。
現(xiàn)在科學很發(fā)達,但是再發(fā)達也沒有辦法發(fā)明一種藥,能夠把現(xiàn)在的病都治好。有很多病,歷經長時間的研究終于制造出解藥,不久之后卻又出現(xiàn)了一種新的疾病,這種病又要經過長時間的研究,一年、二年甚至十年、二十年,都找不出解藥;以佛法的角度來看,就是因為眾生的「業(yè)障」。這世界上有癱瘓的植物人、愛滋病、癌癥、糖尿病,這些病都沒有藥物可根治,因為這是一種業(yè)果,業(yè)果現(xiàn)前時是很不容易轉的,除非有大愿力、福德力,才能重報輕受。唯有透過修行,除去心中的貪瞋癡,才能做到心不為病所苦。
從苦中解脫(七)
于自由時報92.06.10(二)刊載
人的年紀漸長之后,就要經歷老苦。年紀大的人,腰駝了、視力不佳,行動、吃東西都不方便,老態(tài)龍鐘,甚至被年青人討厭,看起來很可憐。人從出生以后,就一天天地老化,沒有那一個人不會變老,老是一種苦。
有的人會想,等我老時再來修行、用功,其實一步入老年,要用功,就很困難。想聽佛法,一聽就打瞌睡,耳朵也聽不清楚;想打坐,全身酸痛,也坐不久;想拜佛,拜下去不容易爬起來;到了這個時候,才會知道老的痛苦。而且人命無常,所以不要等到老時才想用功修行,應該積極從現(xiàn)在開始努力。
人到面臨死亡的時候就更痛苦了。我們的身體是由地、水、火、風四大所組成,人到了臨終的時候,四大分散;如果是地大先分散,還沒有往生,身上就一個洞一個洞地開始腐爛,神識仿佛作夢一般,眼前所見都是山崩地裂的景象。如果是水大先分散,就會出現(xiàn)排泄失禁的征兆,晚上作夢,看到遍地都是洪水,驚慌恐怖,無處可逃。如果火大先分散,身體沒有熱氣了,就譬如有很多病人,身體是冷冰冰的,臨終時會看到遍地都是猛火在燒。如果是風大先分散了,就會看到遍地都是狂風大作的景象;假使這一生造了很多惡業(yè),臨終前就會看到地獄、畜生、餓鬼種種恐怖的境界。這些境界,必須靠平日用功,心安住在善法、善念上積極努力去做,才能從這種死亡的痛苦中解脫。
從苦中解脫(八)
于自由時報92.06.12(四)刊載
假使我們修禪定修到一心清凈的境界,乃至這念心達到金剛不動,證到寂滅涅槃、證到空性,菩提心現(xiàn)前時,此心契入金剛定,沒有生滅的念頭,我們身體四大自然也會轉化成清凈四大,圓寂之后,肉身不壞,如此就成就全身舍利的功德。
如果平時不用功,臨終時不僅受病苦折磨,而且,身體的四大正在分散,那種痛苦難以言喻。所以古德說:凡夫不修行,臨終時就好象生龜脫殼一般,實在是非常痛苦。
修習禪定的人,這念心時時作主,經常保持覺性不迷失,六根清凈,眼、耳、鼻、舌、身、意看到外面的境界不起貪著,不起染污,心時時保持在定慧當中,白天是如此,晚上也是如此;順境、逆境也如此;一年如此,三年五載也是如此。甚至十年、二十年都能維持這樣的心境,這一生就能了生死。
從苦中解脫(九)
于自由時報92.06.14(六)刊載
了生死要從這念心去了,現(xiàn)在就要練習讓這念心能作主,否則等到臨終時就來不及了。有很多人不了解,不知平時要努力,只是在等待中虛度光陰。例如有些人沒有研究過佛法,聽到十念能夠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凈土,就認為不用努力了,只要等到臨終十念就好了。這種僥幸的想法,實在是非常危險。
所謂「十念往生」,十念就是正念,平時心經常保持正念、正定,臨終時才能提得起念佛的念頭。平時沒有修行,人到臨終的時候,神識、意識昏迷,而且身體有病、四大分散,痛苦萬分,平時沒有念佛的習慣,這時候要提起念佛的正念便很困難。
所以,修行要在平時,有很多人不了解,平時不修行,只想臨終時等待阿彌陀佛來接。其實十念是要靠我們平時保持正念,臨終即使四大分散時,這念心始終在禪定當中,所以念佛就是修定,念佛功夫成就了,達到一心不亂,這念心恒在定慧,才能脫離生、老、病、死苦。
從苦中解脫(十)
于自由時報92.06.17(二)刊載
很多人不了解什么叫做「助念」,認為人死后,去幫亡者念佛就是助念;其實這稱為助念并不恰當。真正「助念」必須在人將臨命終時,至神識脫離軀體的這段時間,幫助亡者提起正念。若是人已死亡一段時日后,再為亡者誦經、念佛、植福,這是藉由修習善法的方式,將功德回向給亡者,資增其福德,令其將來投生到較好的地方。
要想往生極樂世界,必須要有正念才可以。助念就是人到臨終時,尚有氣息存在,然而他的心意識已在昏沉中,糊里糊涂,這時他的親戚朋友、同參道友,發(fā)了善心、慈悲心,在旁邊稱念阿彌陀佛圣號。臨終的人心意識在迷迷糊糊中,聽到旁邊有人在念佛的聲音,就能提醒自己趕快念佛、趕快提起正念。無論是藉由誦經、念佛,讓往生的最后一念仍能保持正念,就能超生善道、超生凈土。
從苦中解脫(十一)
于自由時報92.06.19(四)刊載
助念的意義在于藉由誦經、念佛,幫助臨終的人提起正念,只要臨終者的最后一念仍能保持正念,就能超生。然而超生到那里?端看往生者的福德,有福德者,就可以超生到人道,保得不失人身,所以仔細想想,只想靠別人在臨終時助念,的確是很危險的一件事。
《觀無量壽經》、《無量壽經》中提到「十念往生」,臨命終時正心稱念佛名最后也能往生凈土,不過凈土有四種: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凈土。凡圣同居土就是我們現(xiàn)在所居住的世界,能夠往生到凡圣同居土,保得人身已經是很好的果報。如果平時沒有念過佛,甚至對佛法心存反感的人,臨終時聽到念佛的聲音,可能反而會產生害怕或排斥,助念就很難發(fā)揮作用。這時,只能作功德回向給他;功德,對亡者而言,就如同世間人需要錢財一樣,陽上人經由誦經、念佛,修善積福,仗三寶慈光加被,回向功德給亡者,使其能得到福德、利益。
從苦中解脫(十二)
于自由時報92.06.21(六)刊載
念佛往生的法門是佛陀大慈大悲,不但要救活的人,即使是臨命終的人也要救。所謂「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人到臨終時,往往能心生悔改,所說的話也是良善的。例如,有些罪人快到槍斃的時候,往往會發(fā)自內心地懺悔,只是已經判死刑了,此時悔改也于事無補。但是,佛法慈悲、平等,佛菩薩心量廣大,真正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什么人都愿意度化。為了使每個人都有悔改的機會,重新開始的希望,即使是臨命終的人,只要能夠心存懺悔,佛菩薩還是可以救度往生。
但是,如果心存僥幸,只想等到死期現(xiàn)前了,再來悔改,這不是很愚癡嗎?生死要在平時了,平時就要用功,時時保持正念,轉化自己的煩惱。如果平時不努力,只想臨終時找人來助念,等到此時才要努力念佛,希望藉此往生凈土,其實是非?坎蛔〉。
從苦中解脫(十三)
于自由時報92.06.24(二)刊載
有些人認為,平時我們幫助別人助念,等到往生時也會有善緣來幫自己助念,這種本著慈悲心幫別人助念的想法,當然可以。但是,不要存有等別人來助念的依賴。自己的生死要自己了,中國有一句俗話說:「個人吃飯個人飽,個人生死個人了!蛊綍r要發(fā)這種了生死的心,提醒自己世間無常,要精進用功。
「十念往生」是佛陀慈悲,為五逆十惡的人所施設的法門,然而我們現(xiàn)在不是五逆十惡,怎么還能甘于墮落!明白這些道理,不要等到臨終,現(xiàn)在就要努力。
如果平時不用功,只想等到臨終十念,就好比學生參加考試,平時不讀書,等到考試時,希望靠別人幫忙作暗號讓自己過關,這是非常危險的。如果自己平時用功,考試時就不需要別人幫忙,而且時時都能將佛法運用出來,這樣參加考試就沒有問題了。生死,就像是人生最重要的大考,真正要想了生死,就要靠平時的用功努力,幫助自己通過考試。
從苦中解脫(十四)
于自由時報92.06.26(四)刊載
生死是人生最重要的一關,死苦是任何人都逃不了的,如果平時不用功,只想依靠臨終十念,其實相當危險。就如同干旱結束,豐年到來,放著白米、蔬菜等好的食物不吃;卻要吃草、吃樹皮這些在干旱時吃的東西,豈不是愚癡顛倒!
學佛要有智慧,沒有智慧,修行很難成就;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并不可靠。所以,要時時把生死放在心上,精進用功如救頭燃一般迫切。生死是什么?就是自己的執(zhí)著和煩惱,有執(zhí)著煩惱所以有生死之苦;眾生總是在大苦之中以小苦為樂,在短暫的欲樂追逐中起煩惱、生無明,受生死之苦。所以,要常思惟人生的苦,明了苦的根源,才會積極轉化煩惱,從苦中解脫。明白了這些道理,不要有臨終時再來努力的依賴與等待。修行,要從現(xiàn)在開始。
從苦中解脫(十五)
于自由時報92.06.28(六)刊載
八苦中第五是「愛別離苦」,每個人有種種執(zhí)著、情愛;有父母之情、兒女之情、同學之情、朋友之情。古人說:「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天下無不散的宴席」,人無法永遠在一起,有生必有死,有聚必有散,到了分離時免不了要痛苦,這就是愛別離苦。而且愛太深了,煩惱就容易現(xiàn)前,所謂「愛就是恨,親就是冤」,例如有些人,成了好朋友,不到一星期,忽然彼此仇恨起來了,為什么?因為看到對方和別人要好,心里生起了嫉妒心,愛就變成恨,親就變成了冤。而與自己非親非故,沒有因緣的人,反而很難成為冤家。
明白愛憎冤親的痛苦,就要將這種「愛」轉過來,不能每天都沉溺在情愛的執(zhí)著中,佛法不是不要愛,而是要將這種小情小愛提升,成為能愛一切的慈悲心。菩薩有四無量心: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舍無量,把這種情愛轉化成慈悲心,更能護念利益所有的人;能夠作到心性平等,沒有分別取舍,心當中海闊天空,自然就沒有煩惱。
從苦中解脫(十六)
于自由時報92.07.01(二)刊載
儒家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無論是出家、在家都是一樣,要把自己的心量擴大,不僅對自己的子女慈愛,對于別人的子女也要慈愛;對自己的父母要盡孝道,對別人的父母也是一樣,這個心就是平等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遇到跟自己父母年紀相當?shù)娜?對待他們就如同自己的父母一般尊敬;與自己同輩的,就當做自己的兄妹來看待,這就是一種平等心。
不過,佛法的道理又比儒家更進一步。佛法講人生有三世因果,一切眾生都是我們過去的親眷,我們今生有父母,過去也有父母,不僅對今生父母要盡孝,對過去的父母也一樣要盡孝。要盡孝、報恩,就要精進修行,道業(yè)有所成就,才能度脫生生世世的父母。俗語說:「一子成道,九族升天!顾,我們這一生,一定要抱著成道的心,精進修行。成道就是了生死,煩惱轉化了,生死了了,不僅個人的道業(yè)成就,以此清凈功德,回向資福累劫父母,更能救度其脫離苦難。
從苦中解脫(十七)
于自由時報92.07.03(四)刊載
八苦中第六種苦是「求不得苦」,人生在世,求不到的事情很多,例如學生在學校里希望要拿第一名,雖然是這么想,可是始終無法稱心如意,心當中就起了煩惱。面對學業(yè)、事業(yè)懷抱很大的期望,期望達不到,就是苦。人心是貪得無厭的,有了一萬想十萬,有了十萬想要一百萬,有了一百萬想要一千萬,甚至于整個臺灣、世界最好都是自己的。但是,即便是得到了整個世界,也許還想要征服太空,可見人心的欲望沒有窮盡,這個就是求不得。得不到自己希求的,苦就現(xiàn)前了。
所以,佛法強調要「知足常樂」。知足常樂不是消極,而是要我們知足、安住,從因中努力;不要這一山望到那一山高,在果當中追求、比較,讓貪心充斥我們的心靈,因求不得而痛苦。以讀書來講,覺得能讀書、學習是很大的福氣,用這種態(tài)度把學問研究好。至于未來會如何發(fā)展,是未來的事情,如果一直分別比較,反而會為自己帶來種種困擾。修行人也是一樣的,心要時時保持安定,人在那里、心在那里。只問耕耘,不問收獲,一切都是有因有果的,能夠腳踏實地去努力,未來一定會有很好的結果。
從苦中解脫(十八)
于自由時報92.07.05(六)刊載
「有求皆苦,無求即樂」,因為只要有所求,當求不到或得到太少時,就會起煩惱,這就是求不得苦。佛法中提到:「狂心頓歇,歇即菩提」,妄想的心歇止,清明的心自然現(xiàn)前。儒家也是這么講:「人到無求品自高」,一個人心中沒有貪求,品德自然高超。
有人會問,如果什么都不求了,不是消極悲觀嗎?其實,真正心中達到無所求,亦不妨礙有求,因為有求就是用,無求就是體。這念心無欲無為,有求就是這念心的起用,心中安住正念,起用就是慈悲喜舍四無量心。求,要從因上去求,求自己時時刻刻起善念,不起惡念;求自己要不斷精進、發(fā)大愿,修一切善,斷一切惡;求自己要度一切眾生,無一眾生不度。所以求了以后,又歸于無所求,就是真正的菩薩行,真正的般若智慧。如此,我們的心就安定下來了。心安定下來了,我們的智慧、定力,乃至于福報無形當中就會增長。
從苦中解脫(十九)
于自由時報92.07.08(二)刊載
想要無所求,就要把名利財色看破,心能作主,不隨境界攀緣、馳逐。放下執(zhí)著與貪欲的煩惱,心平靜了,本具清凈的智慧自然現(xiàn)前,此時就是定慧、解脫與自在。這時亦不妨礙有所求,因為這念心始終如如不動、處處作主,有求、無求都不離當念;都是自在解脫。
例如,靜坐的目的是在求解脫,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知見觀念正確,參禪打坐便能得到佛法的受用。然而,很多人學打坐,并不知道這個道理,反而是在求感應、求神通,起了這種心念,雖然修習的是出世法,也變成世間法了。如此不但得不到解脫,可能還會走火入魔,這都是因為想法不正確,心念不清凈所致。
由此可知,同樣是一件事情,由于觀念不一樣,所得到的果報也不一樣的。所以要時常檢討反省,看看自己的心念,在日用中、在有求的事相中,心中有沒有貪求、得失的念頭?如果有了過失,就要馬上改進,回歸當下無欲無為的這念心,凡事要在因中努力,不在果上執(zhí)求,如此才能遠離求不得的苦惱。
從苦中解脫(二十)
于自由時報92.07.10(四)刊載
八苦中第七是「怨憎會苦」。過去有冤結、不想見的人,偏偏會碰到,這就是怨憎會。例如過去和某人吵架,甚至發(fā)了惡愿,從今以后再也不相見?墒沁@個世界非常小,尤其現(xiàn)在交通發(fā)達,天涯若比鄰,過了一段時間,在某個因緣下,彼此又碰面了,一旦相遇,雙方心里都不好受,這種情形就是怨憎會苦。
為人處世,處處都要留退路,留個以后相處的余地。佛法云:「未成佛道,先結人緣!谷绻覀兘Y了惡緣,將來見了面,避也避不了,徒增煩惱。所以平時要多贊嘆、多欣賞別人的好處,不要去嫌棄別人的缺點,乃至阻撓別人做事。
有些人心量很狹小,看到別人走運了,事事順遂,自己就心生嫉妒;或者,為了一點小事,心生芥蒂,始終放在心中,甚至公報私仇。因為心當中還有執(zhí)著、怨恨,這種報復之心、小人之心、眾生之心,即是三涂惡道的因,將來就感墮落的果報。所以心量要廣大,不要報復、計較,冤家宜解不宜結。
從苦中解脫(二十一)
于自由時報92.07.12(六)刊載
佛法提到對待眾人要冤親平等,心量廣大。儒家也是這么說,對人要寬宏大量「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對于別人所說、所做,傷害自己的事,要學習去原諒;而自己對待別人的言行,就要時時反省改過,這個就是真修。與人相處能夠做到如此,就不會有怨憎會苦了。
相信佛法、并且愿意落實的人,就能超凡入圣;即便不信佛法,墮入地獄的人,佛菩薩的心量廣大,也會到地獄救度眾生;如同地藏王菩薩所發(fā)的廣大誓愿:「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要度盡地獄所有眾生,自己最后才成佛。如果我們能夠有這種心愿、心量,心中就無冤親之分;既然沒有冤親分別,無論什么煩惱,都會轉化清凈,如此,這念心自然能得解脫。
佛法不是口頭禪,也不是形而上的理論,而是必須實踐的一種學問,做一分得一分,做十分得十分,所以,要養(yǎng)成冤親平等的觀念,在日常生活中確實實行,才能真正化除心中的怨憎會苦。
從苦中解脫(二十二)
于自由時報92.07.15(二)刊載
以前有一位董事長很發(fā)心,希望作大布施、大功德,用來建設道場,當天,道場請了一位學佛一段時間、也很發(fā)心的居士作陪客。兩個人一見面,你看我,我看你,神色十分詫異!后來彼此之間講話了,說:「你也學佛了,我也學佛了,我們不看僧面看佛面」,兩人笑一笑、握握手,就和好言歡了。原來,親近道場許久的這位居士,以前在那位董事長的公司做過事,由于一些事情,和董事長起了沖突。沒想到,經過幾年以后,又在這個地方不期而遇,這正是怨憎會苦。
所謂「不看僧面看佛面」,還好兩人憑借著修習佛法的力量,以慈悲、智慧,才能馬上解冤釋結。所以我們與人相處有了不愉快,要有「冤家宜解不宜結」的觀念,這是最重要的。在平時,就要多結善緣,如此無論走到那里,都有人幫助;走到任何地方,都會左右逢源,這樣子就沒有怨憎會苦了。
從苦中解脫(二十三)
于自由時報92.07.17(四)刊載
八苦中,最后一個是五陰熾盛苦。人可分為精神與物質兩大部分。精神是指心的活動,歸納為受、想、行、識四種心理狀態(tài),這是屬于心法。物質是指身體,可分為地、水、火、風四大,亦即色法。色、受、想、行、識合稱五陰。
我們的身體是由地水火風四大所組成,如頭發(fā)、指甲、骨頭為固體型態(tài),屬于地大;身上的水分,如唾液、小便、血液,屬于水大;身上的熱量屬于火大;出入息屬于風大。所以說身體是四大假合,隨因緣聚合的假有。但是,眾生認取這四大假合的色身為真實,因而產生了執(zhí)著,認為這個就是「我」,起了我執(zhí)、我所,就是眾生境界。一旦產生我執(zhí)、我所,就開始分別、計度,起種種煩惱,讓身心不得自在,這在佛法來講,就稱為五陰境界、五蘊境界。
從苦中解脫(二十四)
于自由時報92.07.19(六)刊載
「五陰」又稱為「五蘊」,「蘊」是積聚的意思,表示人的身心由色、受、想、行、識五法積集而成;「陰」有遮蔽之義,意指這五法遮蔽了我們的本心本性,這個心就有塵垢、塵勞,有塵垢、塵勞就是生死的根本。
一個人無論活到多少歲,都要受五陰的影響。尤其是在十余歲到二十余歲這一段期間,人的身體正處發(fā)育階段,生理、心理時時刻刻都在變化,因為受到身心變化所造成的沖擊,靜也靜不下來,坐也坐不住,一坐下來身心都不舒服,坐在這里就想動,靜也不是,動也不是,這就是五陰熾盛。
因為心始終定不下來,感覺很空虛、煩惱,如果不知轉化、調整;嚴重者就會開始追求刺激、造作惡業(yè),做種種不正當?shù)幕顒、消?進而蹺家、蹺課,甚至于養(yǎng)成不良的習慣,自己的學業(yè)、課業(yè),乃至于人格就會愈來愈走下坡,最后演變成家庭、學校、社會的問題。
究其原因,并非年輕人自己想要有這些壞習氣,而是由于生理和心理產生了沖擊,這就是五陰熾盛苦,色受想行識像一把火在燒,使人的身心都不能平靜、安定。
從苦中解脫(二十五)
于自由時報92.07.22(二)刊載
我們心當中有三把火,第一個是瞋火,所謂「無明火高三丈」,有些人常常喜歡發(fā)脾氣。在學校里面與同學發(fā)生了爭執(zhí),或是受了老師的責備,心中悶悶不樂,回到家里借題發(fā)揮,向父母、兄弟姊妹出氣,這就是瞋火。第二是饑火,肚子餓了,想要吃東西,可是卻沒有錢買眼前所見到的食物,這個時候想吃吃不到,肚子里就像有一把火在燒,燒到很難受,就去偷、去搶,甚至綁票勒索,如此愈來愈多的煩惱,這就是一種惡性循環(huán)。
儒家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姑鎸π闹械酿嚮,就是要忍耐,假使無法忍耐,一旦面對貧窮的生活,吃也吃不好,住也住不好,就會去偷、去搶了。在佛法來講,對治瞋火、饑火的方法就是要忍,忍心不動,經常誦經、持咒,時時檢討反省,起了一念瞋心、貪心,馬上慚愧、懺悔,五陰熾盛的火自然止息。
從苦中解脫(二十六)
于自由時報92.07.24(四)刊載
第三把火就是欲火,男女之間,男眾看到女眾,女眾看到男眾產生一種貪愛,此即欲愛、色愛,這念貪愛的心,就是一把火,欲火一燒把人們的理智都燒掉,心中迷糊顛倒就會做錯事。假使心念一動,馬上覺察發(fā)起一個慚愧心,這個火就燒不起來了。
可是一般人缺乏定力與智慧,愛欲的心念一動,時時刻刻遷流,一直在想這個事情,念念不忘,甚至晚上做夢也在想,就會愈來愈糊涂,這個火愈燒愈厲害,失去了智慧,無法作主,就會闖下滔天大禍。社會上亂倫、性侵害等事件,或者男女間不正常的關系,都是因為這一把欲火,把自己的智慧都燒光了,自己作不了主,所以這些業(yè)障通通都現(xiàn)前了。
要想熄滅瞋火、饑火、欲火,就要經常檢討反省、慚愧懺悔,誦經、持咒、靜坐,養(yǎng)成這些習慣,自然能熄滅這三把火。
從苦中解脫(二十七)
于自由時報92.07.26(六)刊載
我們心當中有瞋火、饑火、欲火這三把火,這個就是五陰熾盛。佛法里面有很多名相,這些名相都有著真實的義理,我們要自己去體悟,明白了以后,還要依照佛經上的道理,時時刻刻觀照,落實在生活中,這樣就是在用功、就是在修行、就是在學佛。
色、受、想、行、識五陰熾盛苦,不但是人有,動物也有,例如小牛出生后幾個月快速的成長,因為發(fā)育得很快,膨脹得很厲害,身體就會發(fā)癢,癢的受不了,便把身體往樹上、石頭上摩擦,擦到皮破血流還在繼續(xù)摩擦。
我們人也是一樣,心里面很煩惱,找不到解脫的方法,就會用欠缺理智的行為來舒解。社會上的不良少年,不是他天生就是這樣品行不端,而是由于不懂佛法的道理,父母親、親戚朋友也不了解,沒有熏修善法的機會與環(huán)境,一不小心便走錯了路。假使了解五陰熾盛的道理,用佛法修定、修慧、誦經、懺悔、禪坐、修善法的方式來轉化,慢慢地心當中的五陰化除了,煩惱自然就沒有了。
修行學佛是很大的福報,如果不知道佛法的道理,就會被這三把火燒到身心不安,最后只有墮落。所以學佛要發(fā)長遠心、發(fā)大心,修戒、修定、修慧。能夠得到定慧、證到三昧,就沒有煩惱,生死也就了了。
從苦中解脫(二十八)
于自由時報92.07.29(二)刊載
一般人常說「無明火高三丈」,因為過去的業(yè)力、煩惱、習氣,使我們行住坐臥都無法作主,身心不安,這就是無明火。無明火是過去的業(yè),因為我們心當中存在無始以來的業(yè),平時如果不知道靠佛法調身調心,落實修行,因緣成熟便只能隨業(yè)流轉。
例如,過去生中殺了一個人,這一生業(yè)報現(xiàn)前時,就算自己是在家里,這個時候突然會覺得坐也不是、看書也不是、看電視也不是,東走西走,這念心始終安不下來,忽然心血來潮,干脆出去走一走好了。誰知,才一踏出門,突然來了一部飛車,或者是撞斷一只腿、或者是喪身失命,正如一般人所說的「飛來橫禍」。這個就是業(yè)、就是無明火使心定不下來,只能隨業(yè)去受報。
心念猶如電波,過去殺了人,對方和自己的電波頻率相感應,因緣成熟,過去的冤結今日相遇,就是要去還債;無明火一燒,使人無法作主,就要去受報。
從苦中解脫(二十九)
于自由時報92.07.31(四)刊載
因緣成熟,業(yè)報現(xiàn)前的時刻,如果我們正在家里,誦經、持咒、禮佛、打坐,知道調伏這一念心,靜坐時一念不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就像虛空一般廣大,如如不動、處處作主,不和過去的累劫冤親相應,自然能消災免難。
這念心和虛空一樣廣大,虛空沒有邊際,當中包含萬物、萬法、形形色色,但是都不能妨礙虛空。我們修行、打坐,運用佛法調身、調心,體達一念不生,沒有無明火、饑火、欲火,什么火都止息了,心中沒有煩惱、妄想,達到一個絕對的境界,所謂「凈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契悟到本具的這念心性,便能了解我們的心量廣大,如同虛空遍周沙界,含容一切又不礙一切,「境由心生」心中沒有障礙,自然沒有外境的障礙。
從苦中解脫(三十)
于自由時報92.08.02(六)刊載
假使我們這念心能夠達到不動的境界,聽到什么聲音、境界都不動,冷、熱、痛、癢也不動、看到光也不動、看到佛也不動、看到魔也不動;這念心始終作主、清楚明白,一念到底,所謂感而遂通,能夠做到寂然不動,心性本具的神通智慧自能顯發(fā)。
打坐就是要學習心不動;因為心念一動就是妄想、煩惱,有了煩惱就是輪回、就是苦。一切境界都是虛妄不實,隨因緣聚合的假有,既然不是恒久存在的,又何必不斷的執(zhí)著、攀緣、遷流;了達「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個道理,心中不動,就是智慧。所以,想達到不動的境界,就要熏修佛法,確立知見,調身調心,放下對五蘊的執(zhí)著。心經上說:「照見五蘊皆空」,能夠照破五蘊,就能做到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如果我們做不到,五陰熾盛苦的逼迫一來,就只能隨業(yè)受報。
從苦中解脫(三十一)
于自由時報92.08.05(二)刊載
五蘊假合的「我」是由色法與心法所組成;色法,屬于物質,身體是由地、水、火、風四大假合而成;心法,是指心念攀緣、生滅而產生受、想、行、識的變化。因此當心念無法做主,隨境遷流,身心無法安住,就會產生種種煩惱!缎慕洝吩:「照見五蘊皆空」,因為色、受、想、行、識會障蔽我們的本心本性,讓清凈的智慧、善法、功德無法現(xiàn)前,要轉化五蘊,就要將五蘊觀空、轉識成智。
所以,佛說八萬四千法門,都是用來轉化眾生對五蘊的顛倒迷執(zhí),體悟到色、受、想、行、識都是虛妄不實的假相,才能轉化煩惱,解脫生死。
透過禪修靜坐,定力功深,定慧現(xiàn)前,時時刻刻清楚明白,反省覺照自己的妄想、迷執(zhí),五蘊的煩惱就不會現(xiàn)前。運用佛法,至誠懺悔、勤修善法、誦經、打坐,把心定下來,這念心有覺、有照、清楚明白,便能遠離五陰熾盛苦。
從苦中解脫(三十二)
于自由時報92.08.07(四)刊載
修行學佛,要先了解生、老、病、死、愛別離、求不得、怨憎會、五陰熾盛這八苦,進一步要知道這些苦是一種果報,因為過去造作輪回的因,現(xiàn)在果報現(xiàn)前就要受八苦煎熬。所以想要了生死,就要勤修出世法、清凈法、無為法;沒有生死的因,就不會感生死的果報。
佛法中提到:「有此則有彼,無此則無彼,此生則彼生,此滅則彼滅」,我們起了一個心念,就是一個因,將來因緣成熟自有果報,所以為人處世要慎起念;佛法當中有四正勤──「已生善念令增長,未生善念令速生,已生惡念令滅除,未生惡念令不生」,想要了生死,就要時時回光反照,不起惡念,只起善念。一切身語意皆以四正勤為標準,「勤」就是精進,「正」是指精進必須要有正確的知見,才不會走錯路;如果知見不正,努力的方向不正確,不僅白費心力,所有的努力都成了業(yè)障、無明、煩惱;這些都是墮落的因,未來就要受惡報。
想要離苦、了生死,就要從觀照心念開始,在日常生活中時時覺察心念,只起善念,不起惡念;依著四正勤的道理去實踐,修行就能有所成就。
從苦中解脫(三十三)
于自由時報92.08.09(六)刊載
過去,有一位祖師大德開悟后提到:「修行很簡單,一是動,一是靜!顾^「心無善念不起」,我們的心只要一起心動念就是善法、功德;「口無善言不說」,不利眾生的事情、使別人產生煩惱的事情,絕對不說。佛經說:「守口攝意身莫犯,莫惱一切諸有情;無益之苦當遠離,如是行者得度世」是指我們的起心動念,所作所為,不會讓任何人產生煩惱,也不會讓自己住在煩惱與妄想當中,這個就是修行、就是利益眾生、就是未成佛道先結人緣。
佛經云:「靜則一念不生,動則萬善圓彰」禮佛、誦經、打坐、持咒、護持道場、建設道場……,這些都是善法,修善法就能夠增長福德,這是就動的方面來說。當我們不動的時候,這個心就是一念不生,入甚深的禪定;能夠這樣子來修行、契入佛法,這一生在道業(yè)上一定能有所成就。
從苦中解脫(三十四)
于自由時報92.08.12(二)刊載
人生的苦從什么地方來?就是從我們起心動念種因而來,現(xiàn)在能夠不起心、不動念,將來就不會感招惡的果報。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求不得、怨憎會、五陰熾盛苦,靜坐時經常思惟這些道理,時刻警惕自己,我們的身、口、意三業(yè)就不會再去種苦因,未來自不受苦的果報。而面對過去所種的惡業(yè),要靠現(xiàn)在精進用功轉識成智,有了智慧和定力,才能將無始以來的業(yè)障化除。佛經上說:「三昧加持力,定業(yè)也可轉」,修禪定就是修習三昧,三昧就是正定,三昧修成功了,過去所造的業(yè)就能夠轉化。
依著無常、苦、空、無我的道理來思惟;深刻體認到生死事大、無常迅速,打坐才能沒有妄想、昏沉,否則就容易迷糊、散亂,無法提起精進修行的心。佛法建立在苦當中,時時思惟人生的苦,才會努力想由苦中解脫;如果沒有苦,修行的道念就不易提起。就像北俱盧洲與天人一生都在享樂,很難想到要修行;只有人間苦樂參半,又能聽聞佛法,才是最好修行之處。明白這些道理之后,要經常提起覺性,這念心保持清楚明白、安住在正念上,長久下來,定慧功深,才能真正從苦中解脫。
- 仁德上人:聽聞認知見性解脫歌
- 靜波法師:跳出三界得解脫
- 仁德上人:怎么才能真正達到自在解脫?
- 仁德上人:怎么修行解脫?破除我執(zhí)與法執(zhí)
- 仁德上人:修行解脫要做到三心不可得
- 懺云法師:世事無常,看開放下就是解脫
- 圣嚴法師:佛法是從有分別的執(zhí)著心達到無分別的解脫心
- 仁德上人:一念心安解扣歌
- 仁德上人:夢戲難難歌
- 仁德上人:人天道與解脫道所悟的內容有什么不同?
- 仁德上人:究竟怎么做才能達到圓滿解脫?
- 夢參法師:皈依佛法僧的弟子是為了求解脫自在的
- 靜波法師:只有無所得者,才能大解脫與大自在
- 惟覺法師:佛法的“信”有幾種?四種層次
- 仁德上人:怎樣才能解脫?跳出你自以為舒適的自由圈
- 仁德上人:心空無我無執(zhí)著,達到安詳自在解脫
- 能弘法師:一切都是本來面目的顯現(xiàn),遠離表面現(xiàn)象解脫安樂
- 仁德上人:覺悟空性即可解脫
- 仁德上人:改正缺點習氣毛病要具備兩個條件
- 仁德上人:無私無煩惱 無我而解脫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淺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如瑞法師: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師: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本源法師: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靜波法師:跳出三界得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覺真法師: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本源法師: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濟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本源法師: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師: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師: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界文法師: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師: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西行法師: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懺云法師: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道堅法師: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西行法師: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夢參法師: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夢參法師: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天因法師: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