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雨集第四冊 三 中國佛教瑣談 九 供僧

  九 供僧

  供僧,就是供眾。佛教出家弟子,專心于自利利他的法業(yè),生活所需,是依在家眾的供施而來的。在印度,佛與出家弟子,每日去村落、城中乞食。布施飲食的,不能說是供僧,因為這是隨來乞求的而施與,不是平等的施給多數(shù)人。如在家弟子,請多少(不定)眾去他家里受供養(yǎng),平等的供給每一位,那就是供僧了。在供僧中,「安居施」──七月十五日最隆重。佛制:比丘、比丘尼,在夏三月(四月十五──七月十五日)中「雨安居」。這雖由于雨季,不適宜到處游行,而三月中安居修行,也是好事,古人多有在安居中成圣的。所以安居終了,俗稱「解夏」。那一天,附近的信眾都來供養(yǎng),稱為「安居施」。除豐盛的飲食外,還有供養(yǎng)布匹(做新衣用)的,日常用品的,這是佛教的大節(jié)日。佛法是 [P159] 平等的,但法在世間,也不能沒有限制。安居施只布施給在這里安居的,人數(shù)是一定的。如有聽說這里的安居施豐厚,他處的出家人臨時趕來,那安居施是沒有他這一分的。出家眾三月安居,到這天,受比丘戒的年齡,長了一歲,所以比丘(及比丘尼)的年齡,古稱多少「夏」。中國佛教不重安居,與世俗的年節(jié)混合,所以變成「僧臘」了。這一天,比丘、比丘尼都大了一歲,如父母見兒女長大一樣,所以稱為「佛歡喜日」。可是中國佛教,七月十五日與餓鬼相結(jié)合,成為超度鬼魂的佳節(jié)。唉!佛法的演化,有些真是出人意外的!

  信眾(出家人也可以)到寺院里「打齋」(西藏稱為「放茶」),平等供養(yǎng),就是供僧。我受戒時,天童寺「打齋」的分供眾,如意齋,上堂齋,那是依供養(yǎng)金錢多少而分類的。現(xiàn)在臺灣戒會,在上堂齋以上,又有××齋,××齋,而最高的是護法大齋。一般人總說佛教守舊,其實創(chuàng)新的也著實不少呢!

  七月十五日供僧,中國佛教早變質(zhì)(度鬼)而忘記了。似乎菩提樹雜志社,發(fā)起七月十五日供僧,由信徒發(fā)心集合,購買些日用品,選定對象,到時分別寄 [P160] 去,每人一分。雖不是安居施,而確是喚起供僧的先導者!臺北蓮華佛學院,多年來也發(fā)起這樣的供僧。不到十年吧!中國佛教界,在七月十五日,有齋(比丘、比丘尼)僧大會。元亨寺等,局限于南部縣市;臺北方面,是全國(全省)性的,真可說盛況空前!四方僧到處遠來,見面,晤對,可以增進佛教僧團的和合(團結(jié)),也許有些作用的。不過,一、全省(國)性的齋僧,地區(qū)未免太廣了。遙遠的乘車(有的可以搭飛機),遠地是要早一天動身的。為了參加一餐午齋(也許還有物品),而要費二、三天時間,總覺得不償失。將來全國統(tǒng)一,如主辦齋僧大會,遠地的飛機往來,也要好幾天呢!二、某次齋會,是中佛會與城隍廟合辦的(也許是中佛會名義被利用一下)。城隍廟的神像,是屬于中國道教的;與中佛會合辦,可能城隍爺已經(jīng)信佛了?兩(?)年前,曾接到一份城隍廟的「月(?)訊」,似乎也在努力宣揚。有一篇文字,主題是「佛由心成,教因魔興」──八個字!阜鹩尚某伞,似乎肯定佛教的即心是佛,而「教因魔興」,顯然是反對出家教團的。這八個字,原本是「道門」的老話。從城隍廟通訊看來 [P161] ,即使是自稱信佛,或者加入中佛會,而城隍廟份子的反佛教(出家)特性,明顯的存在。我建議,要辦齋僧大會,切不可與城隍廟,某某宮等合作。將來大家神佛不分,佛魔不分,誰來負因果的責任!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