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人物故事 >

玄奘精神 第43節(jié):第六章 無須畏懼貌似強大的對手(7)

  所謂"一子定勝負",作為一名久經沙場的老將,木叉毱多也許在當時就已經預感到了戰(zhàn)局的不可挽回。

  兩軍對壘,氣勢是關鍵,誰能掌握戰(zhàn)場的主動,誰就已經贏得了這場戰(zhàn)爭。

  木叉毱多英明一世,一直被人們高高景仰,而今被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年輕僧人駁得氣勢盡失,心理上便產生了巨大的波動,再加上年紀大了,沒能很快讓自己從被動的情緒中走出來,繼而一潰千里。據(jù)史料記載,玄奘剛開始引用《俱舍論》的開篇內容發(fā)問,木叉毱多就出現(xiàn)了錯誤。辯經不分尊卑老幼,再加上玄奘對他已經不存有多少敬重之心,于是乘勝追擊,難題一個接著一個。

  老虎不是病貓,辯經猶如戰(zhàn)場,既是學問的較量,也是膽氣和戰(zhàn)術的對決,不可存有半點仁慈之心。

  木叉毱多大驚失色,但是仍然不肯認輸,讓玄奘再問別的地方,結果越亂越是出錯,居然說《俱舍論》里沒有玄奘問得這句話。不肯及時認輸已經大失風度,現(xiàn)在又口不擇言,木叉毱多顯然已經氣急敗壞到了狗急跳墻的地步。不過這是在龜茲,在場之人盡管非常震驚,但還是沒有人貿然起哄指責木叉毱多。

  但是有一個人看不下去了,這個人就是龜茲國的王叔智月。就像大理段氏王族在天龍寺出家一樣,西域佛教國家中的王族出家也非常普遍,智月當時就已經出家,而且在佛學上有著很高的修為,所以也參加了這次會見。由于世俗和沙門的雙重身份,智月地位實際上要比木叉毱多更高。智月沒有給木叉毱多留面子,當場指出玄奘問的話經書里面確實有。木叉毱多還是不肯認輸,為了挽回敗局,竟要求把經書拿出來核對,結果經書之中果然有玄奘問得那句話。鐵證如山,木叉毱多只得無奈的說自己老了,記不清了。

  一場遭遇戰(zhàn)就這樣結束了,玄奘憑借出色的辯技和扎實的學問功底贏得了生平第一場論戰(zhàn)的勝利。玄奘之所以沒有在《大唐西域記》中提到這次論戰(zhàn),很可能是覺得這次遭遇戰(zhàn)太過輕松,自己還未盡全力,木叉毱多就已敗下陣來。也許在他的潛意識里,木叉毱多根本就算不上是一個合格的對手,這也變相的刺激著他前往印度尋找更高挑戰(zhàn)的決心。

  這場辯經結束后,由于大雪封山,玄奘不得不在龜茲停留了兩個多月。在此期間,玄奘在龜茲境內四處游歷,一邊了解當?shù)氐娘L俗民情,一邊盡情領略龜茲獨特的音樂藝術。玄奘還經常前去阿奢理兒寺探望木叉毱多。當然,玄奘并不是想用勝利者的姿態(tài)去羞辱木叉毱多,而是覺得木叉毱多二十多年的佛學修為擺在那里,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另外,他也想通過與木叉毱多的談話更多的了解印度。

  成功者保持謙遜之心固然不易,失敗者保持平和之心更難--辯經的慘敗顯然給木叉毱多帶來了巨大的心理陰影,這位高僧不但一改往日倨傲的姿態(tài),就連面對玄奘時也變得恭恭敬敬連坐都不敢坐,甚至幾次避而不見,還私下告誡自己的弟子,說這個從中土來的僧人不好對付,他如果前去印度求學,那里差不多年紀的人當中恐怕沒有人是他對手。

  一句話,木叉毱多對玄奘是又害怕,又佩服。

  一場大勝讓玄奘名震西域,然而在他看來,這只不過是西行途中一次小小的考驗。迷人的龜茲古國沒能減緩玄奘西行的步伐,一日不到印度,他的腳步便不會停下。在經過兩個月漫長的等待和休整后,春風吹散了天山的冰雪,也為玄奘化開了前方的道路。

  橫亙在玄奘面前的,便是那座美麗神奇而又令人望而生畏的--天山。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