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人物故事 >

玄奘精神 第39節(jié):第六章 無須畏懼貌似強大的對手(3)

  渡過孔雀河后,馬隊繼續(xù)西行,經(jīng)過幾百里的坦途,又來到了另一個重要的西域國家--龜茲(今新疆庫車)。

  龜茲,又稱丘慈、邱茲、丘茲,是西域最古老的國家之一,其轄境以庫車綠洲為中心,定都延城,唐代又稱伊邏盧城(今新疆庫車東郊皮朗古城)。龜茲在西漢時隸屬于匈奴,直到漢昭帝元鳳四年(公元前77年)才歸服于漢。不久,漢朝在龜茲設(shè)立西域都護,王莽時再次臣服匈奴。漢和帝永元三年(公元91年),龜茲降漢,漢朝派班超為都護經(jīng)營西域。魏晉南北朝時,龜茲先后臣服于曹魏、西晉、前涼、前秦、北涼、北魏,雖然一度為柔然所控制,但始終與中原保持聯(lián)系。到了玄奘所處的隋末唐初,龜茲和大部分西域國家一樣也是西突厥的屬國。

  絲綢之路在西域境內(nèi)分作三條,龜茲正是中路上最重要的國家。當(dāng)時,為了防止高昌國的勢力向南疆?dāng)U張,龜茲便扶持地處兩國之間的阿耆尼國作為緩沖。阿耆尼國之所以能在西突厥、高昌等大國的夾縫中生存,除了盛產(chǎn)銀礦比較富有之外,很大程度上是靠著龜茲國的支持。這一點玄奘很可能也聽說了,他擔(dān)心自己高昌王"御弟"的身份會惹來尷尬,所以十分低調(diào)的進入了龜茲境內(nèi)。

  玄奘一邊前行,一邊領(lǐng)略龜茲濃郁的異域風(fēng)情。說到龜茲,就不能不提到龜茲的音樂,其中又以管弦樂水平最高,在西域諸國里最為出名。

  前秦建元十八年(公元382年),大將呂光攻略西域、滅龜茲,將著名的龜茲樂帶到?jīng)鲋。在涼州,龜茲樂和?dāng)?shù)氐拿駱废嗷ト诤,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西涼音樂,也就是隋煬帝《九部樂》中的《西涼》部?/p>

  前涼滅亡后,龜茲樂散落各地,直到北魏統(tǒng)一北方后才重新把龜茲樂集中起來。龜茲樂和西涼樂一起成為北朝最為流行的一種音樂。后來的隋朝幾乎原原本本的繼承了北朝的音樂形式,專門講述龜茲音樂的就有《西國龜茲》、《齊朝龜茲》、《土龜茲》等著作,龜茲樂也隨著政治的統(tǒng)一而逐漸從西北一隅走向全國。

  據(jù)《隋書·音樂志》記載,龜茲樂分為七聲:宮聲、南呂聲、角聲、變征聲、征聲、羽聲、變宮聲。此后隋文帝置《七部樂》(《國伎》、《清商伎》、《高麗伎》、《印度伎》、《安國伎》、《龜茲伎》、《文康伎》),又以《龜茲伎》最具特色。整個隋文帝開皇年間,龜茲樂器風(fēng)靡全國,涌現(xiàn)了曹妙達、王長通、李士衡、郭金樂、安進貴等精通龜茲弦樂、管樂的著名樂師。

  龜茲樂器共有:豎箜篌、琵琶、五弦、笙、笛、簫、篦篥、毛員鼓、都眃鼓、答臘鼓、腰鼓、羯鼓、雞籹鼓、銅鈸、貝、彈箏、候提鼓、齊鼓、檐鼓等二十種,其音樂和舞蹈對唐代也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

  據(jù)《新唐書》記載,唐朝樂工分四部:龜茲部、大鼓部、胡部、軍樂部。龜茲部包括:羯鼓、揩鼓、腰鼓、雞婁鼓、短笛、大小觱篥、拍板,皆八;長短簫、橫笛、方響、大銅鈸、貝,皆四,一共八十八人,分四列,被安排在宴會的四角,用來配合鼓聲。

  另外,龜茲樂中的琵琶七調(diào)起源于印度北宗音樂:娑陀力(宮聲)來自印度北宗音樂的Shadja,般贍調(diào)(羽聲)則來自印度北宗音樂的Panchama調(diào)。

  由于龜茲本身是一個佛教國家,所以龜茲樂在產(chǎn)生形成過程中就不可避免的帶有濃重的佛教特色,而佛經(jīng)的發(fā)音和節(jié)奏恰恰又具有音樂的韻律,因此,玄奘在研習(xí)佛法的同時,必然也對龜茲音樂有所了解。

  當(dāng)然,玄奘在龜茲國沿途聽到的由龜茲人演繹的地地道道的龜茲樂肯定與中原地區(qū)經(jīng)過改造和融合的"龜茲樂"大不相同,他的心情也必然是非常的激動而愉快。

  有人說,只有到達終點才是快樂的;也有人說,旅途也能讓人充滿收獲。在玄奘眼中,生命就像是一道漫長的風(fēng)景,結(jié)局和過程同樣美麗。

  就是在這種既擔(dān)心又愉快的復(fù)雜情緒中,玄奘一行到達了龜茲國的都城。

  正所謂人的名,樹的影,大唐高僧西行取經(jīng)的消息早已傳遍了西域各國,龜茲的國王、大臣,還有龜茲第一高僧、西域佛教的領(lǐng)袖級人物木叉毱多,還有數(shù)千名其它僧人,全都來到王城的東門外迎接。

相關(guān)閱讀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