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jīng)

《華嚴經(jīng)》全名《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梵文:☉〉,mahā-vaipulya-buddhavata猞愀欀愀-sūtra) 。大方廣為所證之法,佛為能證之人,證得大方廣理之佛也,華嚴二字為喻此佛者。因位之萬行如華,以此華莊嚴果地,故曰華嚴。又佛果地之萬德如華,以此華莊嚴法身,故曰華嚴。華嚴經(jīng)是大乘佛教修學最..[詳情]

白話華嚴經(jīng) 第十七卷

卷第十七(續(xù)):《初發(fā)心功德品》導讀

  本品是在顯明發(fā)心的勝德,前兩品說明十住的位階與修行,所以接下來明其功德。而且前一品末說初發(fā)心時便成正覺,這一品是要接下來解釋這個道理的。這一品梵本的名稱叫“初心菩薩功德藏品”,是初發(fā)心的菩薩已蘊積無量無邊的殊勝功德之意。

  這一品分為長行與重頌二個部分。其中長行又可分為七個部分:一,天王請說;二,嘆深難說;三,就喻校量;四,就法略示;五,地動興供;六,他方證成;七,以偈重頌。第三“就喻校量初發(fā)心功德”是本品的主體,用了十一大喻來顯示初發(fā)心功德不可限量,遠勝于其他功德,這十一大喻是:一,利樂眾生喻;二,速疾步剎喻;三,知劫成壞喻;四,善知勝解喻;五,善知諸根喻;六,善知欲樂喻;七,善知方便喻;八,善知他心喻;九,善知業(yè)相喻;十,善知煩惱喻;十一,供佛及眾生喻。

  發(fā)菩提心的功德不可限量,是由于他的動機不可限量的緣故,例如說菩薩“欲不斷佛種故發(fā)菩提心”、“欲度脫一切眾生故發(fā)菩提心”、“欲知諸佛平等境界故發(fā)菩提心”。因此華嚴四祖澄觀(公元七三八—八三九年)說:“初心契于智海,豈有邊涯?猶微滴入于天池,齊無終始!”初發(fā)菩提心的功德可說是無始無終、一即一切而不可窮盡的,所以經(jīng)文重頌說“十方世界諸如來,悉共贊嘆初發(fā)心”。

  菩薩的初發(fā)心,本品所說的十一種喻,可說是前一品梵行品中凈修佛陀十力的闡明。菩薩瞻仰佛陀的十力無礙智慧而發(fā)菩提心,是為了滅眾生種種苦惱,欲見十方諸佛,得佛一切智的緣故。因為發(fā)心能出生一切佛,而菩提心是十方佛德的根本,所以菩薩發(fā)菩提心以上求佛果、下化眾生。

卷第十七(續(xù)):初發(fā)心功德品第十七【白話】

  這時,帝釋天王向法慧菩薩說道:“佛子。∑兴_初發(fā)菩提心時,他所得到的功德,到底有多少呢?”

  法慧菩薩言:“這個義理是十分深奧的,是十分難說、難以了知、難以分別、難以信解、難以證得、難以修行、難以通達、難以思惟、難以度量、難以趣入的。不過,雖然是如此的困難,我還是應當承受佛陀威神力的加持而向你宣說。

  “佛子。〖偈褂腥擞靡磺辛钊讼矘返钠魑,供養(yǎng)東方阿僧祇世界的所有眾生,如此不斷地供養(yǎng),經(jīng)過了一劫,再教導他們清凈地受持五戒;而對南方、西方、北方,四維上下的世界,也都作同樣的供養(yǎng)與教導。佛子啊!你認為如何呢?這個人的功德是不是很大?”

  帝釋天王回答說:“佛子。∵@個人的功德太大了,只有佛陀才能了知;其余的一切人等是無能測度的。”

  法慧菩薩說:“佛子。∵@個人做這些事所得到的功德,比起菩薩初發(fā)心的功德,那真是無法比擬的。∶銖姷匦稳,前者的功德與初發(fā)心菩薩的功德相比,是百分不及其一,千分不及其一,百千分不及其一,甚至是億分、百億分、千億分、百千億分、那由他億分、百那由他億分、千那由他億分、百千那由他億分、數(shù)分、歌羅分、算分、喻分、優(yōu)波尼沙陀分,也都不及其一,由此可以了解菩薩初發(fā)心功德的廣大。

  “佛子啊!我們暫且將剛才的比喻放下。現(xiàn)在,假使有人用一切令人喜樂的器物,供養(yǎng)十方十個阿僧祇世界的所有眾生,不斷地供養(yǎng),經(jīng)過了百劫,再教導他們修學十善道;然后又不斷地供養(yǎng),經(jīng)過了千劫的時間,再教導他們安住于四禪的境界;然后又不斷地供養(yǎng),經(jīng)過了百千劫,再教導他們安住在四無量心;然后又不斷地供養(yǎng),經(jīng)過了億劫,再教導他們安住在四無色定之中;然后又不斷地供養(yǎng),經(jīng)過了百億劫,再教導他們安住在須陀洹果;然后又不斷地供養(yǎng),經(jīng)過了千億劫,再教導他們安住在斯陀含果;然后又不斷地供養(yǎng),經(jīng)過了百千億劫,再教導他們安住在阿那含果;然后又不斷地供養(yǎng),經(jīng)過了那由他億劫,再教導他們安住在阿羅漢果;然后又不斷地供養(yǎng),經(jīng)過了百千那由他億劫,再教導他們安住在辟支佛道。佛子。∧阏J為如何呢?這個人的功德是不是很大?”

  帝釋天王說:“佛子。∵@個人的功德大到只有佛陀才能了知其詳!”

  法慧菩薩說:“佛子!這個人的功德,比起菩薩初發(fā)心的功德,那真是小太多了,可以說是百分不及其一,千分不及其一,百千分不及其一,乃至優(yōu)波尼沙陀分亦不及其一。

  “為什么會有如此大的功德呢?佛子!一切諸佛初發(fā)心之時,不只是為了以一切令人喜樂的器物,來供養(yǎng)十方十個阿僧衹世界中所有的眾生,然后歷經(jīng)百劫,乃至百千那由他億劫的緣故而已。初發(fā)菩提心,也不只是為了教導這些眾生,使他們修習五戒、十善業(yè)道,教導他們安住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教導他們證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的緣故而已。

  “發(fā)菩提心是為了使如來的種性不至斷絕,為了使佛道充遍一切世界,為了度脫一切世界的眾生,為了完全通曉一切世界的成壞,為了了知一切世界中的眾生染垢清凈,為了了知一切世界的自性清凈,為了完全了知一切眾生的心樂、煩惱與習氣,為了完全了知一切眾生死于此、生于彼的實相,為了完全了知一切眾生的諸根方便,為了完全了知一切眾生的心行,為了完全了知一切眾生的5世智慧,為了完全了知一切佛境界平等;是為了以上這些愿力的緣故,才發(fā)起無上菩提之心。

  “佛子啊!我們再將剛才的比喻放下。現(xiàn)在,假使有一個人,在一念之間,能夠通過東方阿僧衹的世界那么遠的距離;如果他念念都是如此,不斷地前進,在窮盡一個阿僧衹劫的時間之后,所通過的這些世界,幾乎沒有人能夠得知最后的邊際。又有第二人,在一念之間,能夠通過前面那個人在阿僧祇劫中所通過的世界距離;也窮盡一個阿僧祇劫的時間,再不斷地前進。依此推演,每一個人都能于一念之間,通過前者在阿僧祇劫中所通過的地方,如此輾轉共有十位之多。而南方、西方、北方,四維上下的世界,也都是如此。

  “佛子!在十方之中,每方十人,總共有一百人,他們一個一個如此通過這些世界,則所通過的世界雖然極為廣大,但是,菩薩初發(fā)起無上正等正覺之心,其所具有的善根功德,是沒有人能夠得知其邊際的。

  “這是什么原因呢?佛子。∵@是因為菩薩的發(fā)心不可限量,他不會只為了前往了知那些有限的世界,就發(fā)菩提心;他是為了了知十方無量的世界,才發(fā)菩提心。

  “也就是,為了要了知妙的世界就是粗的世界,粗的世界就是妙的世界;上仰的世界就是覆蓋的世界,覆蓋的世界就是上仰的世界;小的世界就是大的世界,大的世界就是小的世界;廣的世界就是狹的世界,狹的世界就是廣的世界;一個世界就是不可說數(shù)量的世界,不可說數(shù)量的世界就是一個世界;不可說的世界進入一個世界,一個世界進人不可說的世界;污穢的世界就是清凈世界,清凈世界就是污穢的世界。是為了了知一根毛的尖端當中,一切世界所有的差別體性;一切世界當中,一根毛尖端的一種體性。是為了了知一個世界當中出生一切的世界,是為了了知一切世界當中實無體性。也是為了以一念心就能完全了知一切廣大世界而沒有任何障礙,而發(fā)起無上正等正覺心。

  “佛子。∥覀冊賹偛诺谋扔鞣畔隆,F(xiàn)在,假使有一個人,在一念之間,能夠知曉東方阿僧祇世界的成、住、壞、空的時劫數(shù)量;而且每一念都能同樣知曉,一直窮盡一個阿僧祇劫的時間,那么他所知曉的時劫數(shù)量,幾乎是無人能夠得知到底有多少的。如果又有第二個人,在一念之間,就能夠知道前者經(jīng)過阿僧祇劫的時間才能知曉的時劫數(shù)量。就像前述所說的,下一個人都超越上一個人所能了知的時劫數(shù)量,如此輾轉推演到第十個人。而南方、西方、北方,四維上下的世界,也都是如此。

  “佛子啊!這十方阿僧衹世界的成壞時劫,其數(shù)量畢竟有其極限;但是,菩薩初發(fā)無上正等正覺心的功德善根,是無人能夠測度的。為什么呢?這是因為菩薩的發(fā)心不可限量,不會只為了知曉那些世界的成壞時劫,就發(fā)起無上正等正覺心;菩薩是為了完全了知一切世界的成壞時劫,而發(fā)起無上正等正覺心。

  “也就是為了了知長時劫與短時劫的平等,短時劫與長時劫的平等;一時劫與無數(shù)劫的平等,無數(shù)時劫與一時劫的平等;有佛時劫與無佛時劫的平等,無佛時劫與有佛時劫的平等;一佛的時劫中有不可說的佛陀,不可說的佛時劫中有一佛陀;有量時劫與無量時劫的平等,無量時劫與有量時劫的平等;有盡時劫與無盡時劫的平等,無盡時劫與有盡時劫的平等;不可說時劫與一念的平等,一念與不可說時劫的平等;一切時劫入于非時劫,非時劫人于一切時劫。是為了能在一念中間完全知曉前際、后際及現(xiàn)在一切世界的成壞時劫,而發(fā)起無上正等正覺心,所以名為初發(fā)心大誓莊嚴了知一切時劫的神通智慧。

  “佛子啊!我們再將剛才的比喻放下。現(xiàn)在,假使有一個人,在一念之間,能夠了知東方阿僧祇世界中,所有眾生的種種相異差別知解;而且能夠念念都具備這樣的知解力,歷經(jīng)一個阿僧祇劫。再來,假設有第二個人,在一念之間,就能夠了知上述那個人在阿僧祇時劫當中所了知眾生的種種知解差別,如此也經(jīng)過了一個阿僧衹劫。依此往下推演,每下一個人都能于一念之間,了知前者在阿僧祇中所能知曉眾生的種種差別知解,如此輾轉共有十位之多,而南方、西方、北方,四維上下的世界,也是如此的情形。

  “佛子!這些十方眾生的種種差別知解,也是有其極限的;但是,菩薩初發(fā)無上正等正覺心的功德善根,卻是無人能完全了知其邊際。為什么呢?這是因為菩薩的發(fā)心不可限量,他不會只是為了了知那些眾生的種種知解,就發(fā)起無上正等正覺心;而是為了完全了知一切世界當中,所有眾生的種種相異的差別知解,才發(fā)起無上正等正覺心。

  “也就是為了了知一切差別的知解是沒有邊際的,一個眾生的知解與無數(shù)眾生的知解是平等的;為了得到不可說的差別知解的方便智慧光明;為了完全窮盡眾生大海中的各各差別知解;為了完全了知三世中善、不善的種種無量知解;為了完全了知相似知解與不相似知解;為了完全了知一切的知解是一種知解,一種知解就是一切知解;為了得到如來知解力;為了完全了知有上的知解、無上的知解、有余的知解、無余的知解、齊等的知解、不齊等的知解,等等知解的各種差別;為了了知有依的知解、無依的知解、共同的知解、不共同的知解、有邊的知解、無邊的知解、差別的知解、無差別的知解、善解的知解、不善解的知解、世間的知解、出世間的知解等知解的各種差別;為了從一切微妙的知解、大的知解、無量的知解、正位的知解當中,得到如來解脫的無礙智慧;為了用無量的方便,來完全了知十方一切眾生中,每一個眾生的清凈知解、污染的知解、廣闊的知解、簡略的知解、細微的知解、粗大的知解,都能窮盡無余;為了完全了知深奧細密的知解、方便的知解、有分別的知解、自然的知解、隨因而起的知解、隨緣而起的知解。菩薩是為了對一切的知解之網(wǎng)都能完全了知,因而發(fā)起無上正等正覺心。

  “佛子!我們再將剛才的比喻放下。現(xiàn)在,假使有一個人,在一念之間,能了知東方無數(shù)世界中一切眾生的根器差別;而且能夠念念都具備這樣的理解力,持續(xù)一個阿僧衹劫。然后有第二個人,在一念之間,又能夠明曉上述那個人在阿僧衹時劫當中的念念所知。如前所述,下一個人都能超越前者在時劫中所能知道眾生的種種根器差別,依次推演到第十位。而南方、西方、北方,四維上下的世界,也都如此。

  “佛子。∵@十方世界中,所有眾生的根器差別,終究有其極限;但是,菩薩初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功德善根,其廣大無盡,卻是沒有人能夠完全知曉。

  “為什么呢?這是因為菩薩的發(fā)心不可限量,不會只為了知曉那些世界中眾生的種種根器,就發(fā)起無上正等正覺心;菩薩是為了完全知曉一切世界中眾生根器的種種差別,廣而言之,乃至于要;全盡知一切的根器之網(wǎng)的緣故,才發(fā)起無上正等正覺心。

  “佛子!我們再將剛才的比喻放下,F(xiàn)在,假使有一個人,在一念之間,能了知東方無數(shù)世界所有眾生種種的欲樂;而且每一念都能這樣,如此窮盡一個阿僧衹劫的時間。如前所述,下一個人都超越上一個人在時劫中所能了知的種種欲樂,依次推演到第十位。而南方、西方、北方,四維上下的世界,莫不如此。這十方眾生的所有欲樂,也是有其極限;但是,菩薩初發(fā)起的無上菩提心,其功德善根之大,卻是沒有人能夠完全了知的。

  “為什么呢?佛子啊!這是因為菩薩的發(fā)心不可限量,不會只為了知曉那些眾生的種種欲樂,就發(fā)起無上菩提心;菩薩是為了完全了知一切世界中所有眾生的種種欲樂,廣而言之,乃至想要完全了知一切的欲樂之網(wǎng)的緣故,而發(fā)起無上菩提心。

  “佛子!我們再將剛才的比喻放下,F(xiàn)在,假使有一個人,在一念之間,能夠了知東方無數(shù)世界所有眾生種種的善巧方便。就像上述所說,下一個人又能超越前者在時劫中的理解,往下推演,一直到第十位。而南方、西方、北方,四維上下的世界,也都是如此。這十方眾生的種種善巧方便也是有其極限;但是,菩薩初發(fā)起無上菩提心,其功德善根之廣,卻是無人能夠完全了知其邊際。

  “為什么呢?佛子!這是因為菩薩的發(fā)心不可限量,不會只為了知曉那些世界中眾生的種種方便,就發(fā)起無上菩提心;菩薩是為了完全了知一切世界中所有眾生的種種方便,廣而言之,乃至想要完全了知一切方便之網(wǎng)的緣故,而發(fā)起無上菩提心。

  “佛子!我們再將剛才的比喻放下,F(xiàn)在,假設有一個人,在一念之間,能了知東方無數(shù)世界眾生的種種差別心念。一如前述,這個十方世界中所有眾生的種種差別心念也是有其極限;但與之相較,菩薩初發(fā)起無上菩提心,其功德善根之大,卻是無人能知其邊際。

  “為什么呢?佛子啊!這是因為菩薩的發(fā)心不可限量,不會只為了了知那些眾生的心念,就發(fā)起無上菩提心;是為了想完全了知法界、虛空界,及無邊眾生種種心念,乃至于是為了想完全了知一切心網(wǎng)的緣故,而發(fā)起無上菩提心。

  “佛子!我們再將剛才的比喻放下,F(xiàn)在,假使有一個人,在一念之間,能夠了知東方無數(shù)世界中,所有眾生種種差別的作業(yè)行為。如上所述,此十方世界眾生種種差別的作業(yè)行為,都有其極限;但是,菩薩初發(fā)起無上菩提心,其無量功德卻是無法測度。

  “為什么呢?佛子!這是因為菩薩的發(fā)心不可限量,不會只為了知曉那些眾生的作業(yè),就發(fā)起無上菩提心;是為了想完全了知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三世中一切眾生的作業(yè),乃至于想完全了知一切作業(yè)之網(wǎng)的緣故,而發(fā)起無上菩提心。

  “佛子!我們再將剛才的比喻放下,F(xiàn)在,假使有一個人,在一念之間,能夠了知東方無數(shù)世界中,所有眾生的種種煩惱;并且每一念都能如此,窮盡一個阿僧衹劫的時間之后,他所理解的這些煩惱的種種差別,幾乎是無邊無際。接著,假如又有第二個人,在一念的時間中,能具備前者在阿僧衹時劫中的理解,并能如此窮盡一個阿僧衹劫。依次推演,下一個人都超越上者在時劫中的理解,一直到第十位。而南方、西方、北方,四維上下的世界,也都是如此。

  “佛子。上啾容^,這十方世界中眾生的無邊煩惱差別終究有其極限;但菩薩初發(fā)起無上菩提心的善根邊際,卻是無法窮盡的。

  “為什么呢?佛子啊!這是因為菩薩的發(fā)心不可限量,不會只為了知曉那個世界中眾生的煩惱,就發(fā)起無上菩提心;是為了完全了知一切世界中,所有眾生的煩惱與差別,而發(fā)起無上菩提心。

  “也就是為了完全了知輕的煩惱、重的煩惱、潛伏于心的煩惱、已經(jīng)現(xiàn)起的煩惱,明了每個眾生的無量煩惱,其種種差別與細微感受,而以清凈來對治一切雜染;也是為了完全了知依于無明的煩惱、與愛相應的煩惱,來斷除束縛著生命的所有煩惱;是為了完全了知屬于貪的煩惱、嗔的煩惱、癡的煩惱、及貪、嗔、癡三者平等齊分的煩惱,以斷除一切煩惱之根;也是為了完全了知執(zhí)著于我的煩惱、我所有的煩惱、我慢的煩惱,來覺悟一切的煩惱,使之一掃而空;是為了完全了知從顛倒分別所生出的根本煩惱、伴隨出生的煩惱,以及因為身見的執(zhí)著而生出的六十二種錯誤的知見,以凋伏一切的煩惱;也是為了完全了知五蓋所產(chǎn)生的煩惱、二障所產(chǎn)生的煩惱,因而發(fā)起大悲救護的心,以斷除一切煩惱的大網(wǎng),使一切智慧的體性能夠完全清凈。因此之故,而發(fā)起了無上菩提心。

  “佛子啊!我們再將剛才的比喻放下。現(xiàn)在,假使有一個人,在一念之間,能化現(xiàn)出所有上味可口的飲食、香華美衣、幢幡傘蓋,并建筑上妙的宮殿作為僧眾伽藍,其中有各種寶帳與網(wǎng)幔,與莊嚴殊勝的師子寶座、眾妙珍寶,來供養(yǎng)東方無數(shù)的諸佛,以及無數(shù)世界的眾生,對他們畢恭畢敬,禮拜贊嘆,曲身鞠躬,瞻仰不舍,如此延續(xù)了無數(shù)劫的時間。他又勸化這些眾生,使他們也如此的供養(yǎng)佛陀。直到佛滅之后,他又為這些佛建造舍利寶塔。這些寶塔高聳宏偉,以無數(shù)世界的各種珍寶共筑,莊嚴非凡。在每一座塔中,各有無數(shù)的佛陀形象,光明遍滿,照耀著無數(shù)的世界,持續(xù)無數(shù)的時劫。南方、西方、北方,四維上下的世界,也都是如此。佛子!你認為如何呢?這個人的功德是否很大?”

  帝釋天王回答說:“是的!這個人的功德太大了,只有佛陀才能完全知曉,其余的人等是無法揣測的。”

  法慧菩薩說:“佛子啊!你要了解,其實這個人的功德,比起菩薩初發(fā)心的功德,實在是相差太遠了,可以說是百分不及其一,千分不及其一,萬分不及其一,甚至是優(yōu)波尼沙陀這樣難以計算的大數(shù)目也不及其一。

  “佛子!我們再將剛才的比喻放下。假使又再有第二個人,在一念之間,能做上述該人及無數(shù)世界的所有眾生,于無數(shù)時劫中供養(yǎng)之事,而且每一念都能如此,以無量種種供養(yǎng)三寶的器具,供養(yǎng)無量諸佛如來,及無量世界中的所有眾生,歷經(jīng)無量的時劫。接著第三人也能如此供養(yǎng),依次推演到第十人,都是在一念之間,能做前者所有的供養(yǎng),而且每一念都是如此,用無邊、無等、不可數(shù)、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不可說不可說等難以計數(shù)的供養(yǎng)器具,來作無邊的供養(yǎng),供給不可說不可說的諸佛,以及這些世界當中的所有眾生,經(jīng)過了無邊乃至不可說不可說時劫的時間,直到佛陀滅度之后,也都為他們起建十分宏偉莊嚴的寶塔;在整個眾生能安住生存的住劫時期當中,都是如此。

  “佛子!以上所有的功德,比起菩薩初發(fā)心的功德,仍然是百分不及其一,千分不及其一,萬分不及其一,乃至于優(yōu)波尼沙陀分也不及其一。

  “為什么呢?佛子!這是因為菩薩摩訶薩的發(fā)心不可限量,不會只為了供養(yǎng)那些佛陀,就發(fā)起無上菩提心;而是為了供養(yǎng)盡法界、虛空界,不可說不可說的十方無量三世所有諸佛的緣故,才發(fā)起無上菩提心。

  “發(fā)起了這個菩提心之后,能知曉過去諸佛,其始成正覺圓滿成佛及入滅涅槃的狀況;能夠凈信將來諸佛的所有善根,能夠了知現(xiàn)在諸佛的所有智慧。這些佛陀的所有功德,菩薩完全能夠凈信,能夠受持,能夠得到,能夠了知,能夠親證,能夠成就,能夠與諸佛平等,具備同一體性。

  “為何能如此呢?這是因為初發(fā)心菩薩為了不斷滅一切的如來種性,故而發(fā)心;是為了使佛道遍于一切世界,故而發(fā)心;是為了救度解脫一切世界的眾生,故而發(fā)心;是為了完全知曉一切世界的種種成壞變化,故而發(fā)心;是為了完全了知一切眾生的污垢與清凈,故而發(fā)心;為了完全了知一切世界中三有眾生的清凈,故而發(fā)心;為了完全了知一切眾生心中所樂與煩惱的習氣,故而發(fā)心;為了完全了知一切眾生由此處死亡,而往生彼處的情形,故而發(fā)心;為了完全了知一切眾生的各種根器方便,故而發(fā)心;為了完全了知一切眾生心中所念、身體所行,故而發(fā)心;也是為了完全了知一切眾生的三世智慧,故而發(fā)心。

  “由于發(fā)起了菩提心,初發(fā)心菩薩常常為三世諸佛所憶念著,必當?shù)米C三世一切諸佛的無上菩提。當他發(fā)心時,三世一切諸佛賜與他無上的妙法,也就是賜與他三世一切諸佛平等的體性;就如同已修習了輔助菩提道的大法,成就了諸佛的十力與四無所畏,莊嚴著三世一切諸佛的不共佛法,完全得證了法界中一切諸佛的說法智慧。

  “為何會如此呢?這是因為如此的發(fā)心,必定得證成佛。我們應當知道,這個人立即與三世一切諸佛同樣的平等,也立即與三世諸佛如來的境界平等、功德平等,也得證了如來一身與無量身究竟平等的真實智慧。

  “菩薩初發(fā)心時,立即為十方的一切諸佛所共同贊嘆,立即能說法教化調(diào)伏一切世界中的眾生,立即能震動一切的世界,立即能以光明照耀一切的世界,立即能熄滅一切世界中的惡道苦惱,立即能莊嚴清凈一切的國土,立即能在一切世界中示現(xiàn)成佛,立即能使一切眾生得到歡喜,立即能進入一切的法界體性中,立即能總持一切的佛種體性,立即能得到一切諸佛的智慧光明。

  “這些初發(fā)心的菩薩,于三世之中無有所得。也就是不管是諸佛,還是諸佛法;是菩薩,還是菩薩法;是獨覺,還是獨覺法;是聲聞,還是聲聞法;是世間,還是世間法;是出世間,還是出世間法;是眾生,還是眾生法,初發(fā)心菩薩都沒有任何的可得之念,他只是專求一切智,于所有的法界,心中不起任何的執(zhí)著。”

  這時,由于佛陀威神力的加持,十方各有一萬個佛剎微塵數(shù)的世界,生起了六種大震動:一,動、遍動、等遍動;二,起、遍起、等遍起;三,涌、遍涌、等遍涌;四,震、遍震、等遍震;五,吼、遍吼、等遍吼;六,擊、遍擊、等遍擊。這時,虛空中也雨下了各種的天華、天香、天末香、天華鬉、天衣、天寶及天莊嚴器具,各種舞妓妙樂應時具現(xiàn),天上大放光明、音聲回旋。

  這時,十方各過十個佛剎微塵數(shù)的世界之外,有一萬個佛剎微塵數(shù)的佛陀,他們都同名為法慧,同時示現(xiàn)了妙色身,在法慧菩薩的身前說道:“善哉!善哉!法慧菩薩!你能于此刻演說這個大法,實在太好了。我們這些十方各一萬個佛剎微塵數(shù)的佛陀,也同樣宣說這個法要。∩踔烈磺兄T佛都是如此。你在宣說此法的時候,有一萬個佛剎微塵數(shù)量的菩薩發(fā)起了菩提心。我們現(xiàn)在都為他們授記,在歷經(jīng)一千個不可說無邊劫的未來世中,他們必將在同一個時劫中成佛,出現(xiàn)世間,并且均名為清凈心如來。這些如來將安住于各種不同的世界中。

  “我們都應當護持這個大法,使未來世的一切菩薩,沒有聽聞過此法者,都能完全聽聞。猶如在這個娑婆世界的四天下的須彌山頂上所演說的這個大法,眾生聽聞之后,都能受到教化;同樣的,在十方的百千億那由他無數(shù)、無量、無邊、無等、不可數(shù)、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數(shù)量的盡法界、虛空界的所有世界當中,也都是宣說這個大法來教化一切眾生。這些說法者,都同樣名為法慧菩薩。他們都由于佛陀威神力加持的緣故,或是世尊的本愿力的緣故,或是為了要顯示佛法的緣故,為了以智慧光明普照的緣故,為了要闡揚真實義理的緣故,為了使他們證得法性的緣故,為了使法會大眾都心生歡喜的緣故,為了要開示佛法本因的緣故,為了得到一切佛平等的緣故,為了知法界無二的緣故,而宣說如此的大法。”

  這時,法慧菩薩遍觀虛空界十方國土上大眾的法會。他為了完全成就這些眾生的緣故,為了完全清凈安治眾業(yè)果報的緣故,為了要發(fā)揚清凈法界的緣故,為了要拔除雜染之根的緣故,為了要增長廣大信心慧解的緣故,為了完全了知無量眾生根性的緣故,為了完全了知三世法平等的緣故,為了完全能觀察涅槃界的緣故,為了要增長自身清凈善根的緣故,承受著佛陀威神力的加持,宣說如下的偈頌:

  為利世間發(fā)廣大心,其心普遍于滿十方,

  眾生國土三世諸法,佛及菩薩最殊勝海。

  究竟虛空等同法界,所有一切諸世間中,

  如諸佛法普皆往詣,如是發(fā)心無有退轉。

  慈念眾生無稍暫舍,離諸惱害普為饒益,

  光明照世為眾所歸,十力護念難可思議。

  十方國土普悉趣入,一切色形皆悉示現(xiàn),

  如佛福智廣大無邊,隨順修因無所染著。

  有剎仰住或為傍覆,粗妙廣大無量種形,

  菩薩一發(fā)最上妙心,悉能往詣皆無障礙。

  菩薩勝行不可言說,皆勤修習無所住行,

  見一切佛心常欣樂,普入于其甚深法海。

  哀憫五趣一切群生,令除垢穢普得清凈,

  紹隆佛種不使斷絕,摧滅魔宮使無有余。

  已住如來平等體性,善修微妙方便勝道,

  于佛境界起大信心,得佛灌頂心無染著。

  兩足尊所深念報恩,心如金剛不可沮壞,

  于佛所行善能照了,自然修習菩提妙行。

  諸趣差別想念無量,業(yè)果及心亦非一類,

  乃至根性種種殊異,一發(fā)大心悉能明見。

  其心廣大等同法界,無依無變宛如虛空,

  趣向佛智無所貪取,諦了實際離于分別。

  了知眾生心無生想,了達諸法亦無法想,

  雖普分別無所分別,億那由剎普皆往詣。

  無量諸佛微妙法藏,隨順觀察悉能趣入,

  眾生根行摩不了知,到如是處等如世尊。

  清凈大愿恒常相應,樂供如來永不退轉,

  人天見者永無厭足,常為諸佛心所護念。

  其心清凈無所依恃,雖觀深法而不執(zhí)取,

  如是思惟無量時劫,于三世中無所染著。

  其心堅固難可制沮,趣佛菩提無有障礙,

  志求妙道畫除蒙惑,周行法界不告辛勞。

  知語言法本皆寂滅,但入真如絕諸異解,

  諸佛境界悉能順觀,達于三世心無障礙。

  菩薩始發(fā)廣大愿心,即能遍往十方佛剎,

  法門無量不可言說,智光吾照悉皆明了。

  大悲廣度最無等比,慈心普遍等同虛空,

  而于眾生不生分別,如是清凈游于世間。

  十方眾生悉皆慰安,一切所作皆為真實,

  恒以凈心不異之語,常為諸佛共加護持。

  過去所有普皆憶念,未來一切悉能分別,

  十方世界普入心中,為度眾生令得出離。

  菩薩具足勝妙智光,善了因緣無有疑惑,

  一切迷惑悉皆除斷,如是而能游于法界。

  魔王宮殿悉為摧破,眾生翳膜威皆除滅,

  離諸分別安心不動,善了如來微妙境界。

  三世疑網(wǎng)悉已除盡,于如來所起清凈信,

  以信得成不動智慧,智清凈故解了真實。

  為令眾生能得出離,盡于后際普能饒益,

  長時勤苦心無厭倦,乃至地獄亦能安受。

  福智無量皆能具足,眾生根欲悉能了知,

  及諸業(yè)行無不親見,如其所樂而為說法。

  了知一切性空無我,慈念眾生恒不舍離,

  以一大悲微妙音聲,普入世間而為演說。

  放大光明種種妙色,普照眾生除諸黑暗,

  光中菩薩端坐蓮華,為眾闡揚清凈妙法。

  于一毛端示現(xiàn)眾剎,諸大菩薩悉皆充滿,

  眾會智慧各有不同,悉能明了諸眾生心。

  十方世界不可言說,一念周行無不窮盡,

  利益眾生供養(yǎng)佛陀,于諸佛所訊問深義。

  于諸如來作生父想,為利眾生勤修覺行,

  智慧善巧通達法藏,入深智處無所染著。

  隨順思惟演說法界,經(jīng)無量劫不可窮盡,

  智雖善入亦無處所,無有疲厭無所染著。

  三世諸佛家中出生,證得如來微妙法身,

  普為群生示現(xiàn)眾色,譬如幻師無所不作。

  或現(xiàn)始修殊勝妙行,或現(xiàn)初生以及出家,

  或現(xiàn)樹下圓成菩提,或為眾生示現(xiàn)涅槃。

  菩薩所住稀有妙法,唯佛境界絕非二乘,

  身語意想皆已盡除,種種隨宜悉能示現(xiàn)。

  菩薩所得諸佛妙法,眾生思惟心發(fā)狂亂,

  智入實際心無障礙,普現(xiàn)如來大自在力。

  此于世間無與等比,何況復增殊勝妙行,

  雖未具足一切智慧,已獲如來自在威力。

  已住究竟一乘妙道,深入微妙最上腫法,

  善知眾生時與非時,為利益故示現(xiàn)神通。

  分身遍滿一切剎土,放凈光明除世間暗,

  譬如龍王生起大云,普雨妙雨悉皆充洽。

  觀察眾生宛如幻夢,以業(yè)力故恒常流轉

  大悲哀憫成皆救拔,為說無為清凈法性。

  佛力無量此亦復然,譬如虛空無有邊際,

  為令眾生能得解朊,億劫勤修而不疲倦。

  種種思惟勝妙功德,善修無上第一凈業(yè),

  于諸勝行恒不舍離,專念生成一切智慧。

  一身示現(xiàn)無量妙身,一切世界悉皆周遍,

  其心清凈無所分別,一念難思威力如是。

  于諸世間不起分別,于一切法亦無妄想

  雖觀諸法而不貪取,恒救眾生亦無所度。

  一切世間唯是臆想,于中種種各現(xiàn)差別,

  知想境界既險且深,為現(xiàn)神通而能救脫。

  譬如幻師大自在力,菩薩神變亦復如是,

  身遍法界以及盧空,隨眾生心靡不親見。

  能所分別二俱遠離。雜染清凈無所貪取,

  若縛若解深智悉忘,但愿普與眾生喜樂。

  一切世間唯心想力,以智而入心無畏懼,

  思惟諸法亦復皆然,三世推求極不可得。

  能入過去窮畢前際,能入未來窮畢后際,

  能入現(xiàn)在一切處所,常勤觀察空無所有。

  隨順涅槃寂滅妙法,住于無諍無所依恃,

  心如實際無與等比,專向菩提永不退轉。

  修諸勝行無有退怯,安住菩薩絕不動搖,

  紼及菩薩與諸世間,盡于法界悉皆明了。

  欲得最勝第一妙道,為一切智解脫之王,

  應當速發(fā)大菩提心,永盡諸漏利益群生。

  趣向菩提心得清凈,功德廣大不可言說,

  為利眾生故而稱述,汝等諸賢應善諦聽。

  無量世界盡為微塵,一一塵中無量剎土,

  其中諸佛悉皆無量,悉能明見無所取著。

  善知眾生而無生想,善知言語亦無語想,

  于諸世界心無障礙,悉善了知無所染著。

  其心廣大宛如虛空,于三世事悉明通達,

  一切疑惑皆悉除滅,正觀佛法無所貪取。

  十方無量諸佛國土,一念往詣心無染著,

  了達世間一切苦法,悉住無生真實際中。

  無量難思諸佛所在,悉往彼會而親覲謁,

  常為上首訊問如來,菩薩所修諸大愿行。

  心常憶念十方諸佛,而無所依無所貪取,

  恒勸眾生種諸善根,莊嚴國土令得清凈。

  一切眾生三有之處,以無礙眼成皆觀察,

  所有習性諸根解了,無量無邊悉能明見。

  眾生心樂悉皆了知,如是隨宜而為說法,

  于諸染凈皆已通達,令彼修治入于勝道。

  無量無數(shù)諸禪三昧,菩薩一念悉皆能入,

  于中想智以及所緣,悉善了知而得自在。

  菩薩獲此廣大智慧,疾向菩提無所障礙,

  為欲利益一切群生,處處宣揚大人法義。

  善知世間長短時劫,一月半月以及晝夜,

  國土各別體性平等,常勤觀察而不放逸。

  普詣十方諸佛世界,而于方處無所染取,

  嚴凈國土悉皆無余,亦不曾生清凈分別。

  眾生是處若非處者,及以諸業(yè)感報差別,

  隨順思惟入于佛力,于此一切悉能了知。

  一切世間種種根性,種種所行住于三有,

  利根及與中下根器,如是一切咸皆觀察。

  凈與不凈種種意解,勝劣及中悉能明見,

  一切趣生所至處行,三有相續(xù)皆能演說。

  禪定解脫一切三昧,染凈因起各有不同,

  及以先世苦樂殊異,凈修佛力成能得見。

  眾生業(yè)惑接續(xù)諸趣,斷此諸趣得證寂滅,

  種種漏法永不生起,并其習種皆悉了知。

  如來煩惱悉皆除盡,大智光明照于世間,

  菩薩于佛十力之中,雖未證得亦無疑惑。

  菩薩于一毛孔之中,普現(xiàn)十方無量剎土,

  或有雜染或現(xiàn)清凈,種種業(yè)作皆能了知。

  一微塵中無量剎土,無量諸佛以及佛子,

  諸剎各別無有雜亂,如一一切悉能明見。

  于一毛孔普見十方,盡虛空界所有世間,

  無有一處空無佛陀,如是佛剎悉皆清凈。

  于毛孔中見諸佛剎,復見一切諸眾生等,

  三世六趣各有不同,晝夜月時有縛得解。

  如是大智諸菩薩眾,專心趣向于法王位,

  于佛所住隨順思惟,而獲無邊廣大歡喜。

  菩薩分身無量億數(shù),供養(yǎng)一切諸佛如來,

  神遒變現(xiàn)殊勝無比,佛所行處皆能安住。

  無量佛所皆為鉆仰,所有法藏悉耽其味,

  晃佛聞法精勤修行,如飲甘露心生歡喜。

  已獲如來殊勝三昧,善入諸法智慧增長,

  信心不動宛如須彌,普作群生功德寶藏。

  慈心廣大遍諸眾生,悉愿疾成一切智慧,

  而恒無著無依止處,離諸煩惱得大自在。

  哀憫眾生廣大智慧,普攝一切等同于己,

  知空無相無有真實,而行其心不懈不退。

  菩薩發(fā)心功德無量,億劫稱揚不可窮盡,

  以出一切諸佛如來,獨覺聲聞安樂之故。

  十方國土所有眾生,皆悉施安無量時劫,

  勸持五戒以及十善,四禪四等諸禪定處,

  復于多劫普施安樂,令斷諸惑成阿羅漢;

  彼諸福聚雖無有量,不與發(fā)心功德能比。

  又教億眾成就蠔覺,獲無諍行微妙勝道,

  以彼而校菩提發(fā)心,算數(shù)譬喻無能及之。

  一念能過塵數(shù)剎土,如是經(jīng)于無量時劫,

  此諸剎數(shù)尚可計量,發(fā)心功德不可了知。

  過去未來以及現(xiàn)在,所有劫數(shù)無邊無量,

  此諸劫數(shù)猶可了知,發(fā)心功德無能測量。

  以菩提心遍于十方,所有分別靡不了知,

  一念三世悉皆明達,利益無量諸眾生故。

  十方世界諸眾生等,欲解方便心意所行,

  及以虛空際可測量,發(fā)心功德難可知量。

  菩薩志愿等同十方,慈心普洽諸群生等,

  悉使修成諸佛功德,是故其力無有邊際。

  眾生欲解心中所樂,諸根方便所行各別,

  于一念中悉能了知,一切智智其心同等。

  一切眾生所有惑業(yè),三有相續(xù)無暫斷時。

  此諸邊際尚可了知,發(fā)心功德難可思議。

  發(fā)心能離諸業(yè)煩惱,供養(yǎng)一切諸佛如來,

  業(yè)惑既離相續(xù)已斷,普于三世能得解脫。

  一念供養(yǎng)無邊佛陀,亦供無數(shù)所有眾生,

  悉以香華以及妙蔓,寶幢幡蓋上妙衣服,

  美食珍座經(jīng)行之處,種種宮殿悉皆嚴好,

  毗盧遮那勝妙寶珠,如意摩尼發(fā)光眠耀。

  念念如是持以供養(yǎng),經(jīng)無量劫不可言說,

  其人福聚雖復甚多,不及發(fā)心功德廣大。

  所說種種各式譬喻,無有能及發(fā)菩提心,

  以諸三世人中至尊,皆從發(fā)心而得出生。

  發(fā)心無礙無能齊限,欲求其量亦不可得,

  一切智智誓必成就,所有眾生皆永度脫。

  發(fā)心廣大等同虛空,生諸功德同于法界,

  所行普遍如是無異,永離眾著諸佛平等。

  一切法門無不證入,一切國土悉能遍往,

  一切智境能成通達,一切功德皆得成就。

  一切能舍常恒相續(xù),凈諸戒品無所染著,

  具足無上廣大功德,常勤精進而不退轉。

  入深禪定恒正思惟,廣大智慧悉共相應,

  此是菩薩最殊勝地,出生一切普賢大道。

  三世一切諸佛如來,靡不護念初發(fā)心者,

  悉以三昧陀羅尼法,神通變化共同莊嚴。

  十方眾生無有限量,世界盧空亦復如是,

  發(fā)心無量過于彼等,是故能生一切諸佛。

  菩提心是十力根本,亦為四辯無畏本源,

  十八不共亦復皆然,莫不皆從發(fā)心而得。

  諸佛色相莊嚴色身,及以平等微妙法身,

  智慧無著所生應供,悉以發(fā)心而得示現(xiàn)。

  一切獨覺聲聞二乘,色界諸禪三昧法樂,

  及無色界諸定三昧,悉以發(fā)心作其根本。

  一切人天自在喜樂,及以諸趣種種快樂,

  進定根力等眾法樂,摩不皆由初發(fā)心得。

  以因發(fā)起廣大妙心,則能修行六度萬行,

  勸諸眾生行于正行,于三界中受諸安樂。

  住佛無礙實義智慧,所有妙業(yè)成開闡揚,

  能令無量諸眾生等,悉斷惑業(yè)趣向涅槃。

  智慧光明如同凈日,眾行具足猶如滿月,

  功德常盈譬如巨海,無垢無礙等同虛空。

  普發(fā)無邊功德勝愿,悉與一切眾生喜樂,

  盡未來際依愿而行,常勤修習廣度眾生。

  無量大愿難可思議,愿令眾生悉得清凈,

  空無相愿無依止處,以愿力故皆得明顯。

  了法自性如同虛空,一切寂滅悉皆平等,

  法門無數(shù)不可言說,為眾生說無所染著。

  十方世界諸佛如來,悉共贊嘆初發(fā)心者,

  此身無量德所莊嚴,能到彼岸等同于佛。

  如眾生數(shù)爾許時劫,說其功德不可窮盡,

  以住如來廣大家中,三界諸法無能譬喻。

  欲知一切諸佛妙法,宜應速發(fā)大菩提心,

  此心功德中最殊勝,必得如來無礙智慧。

  眾生心行可數(shù)了知,國土微塵亦復皆然,

  虛空邊際乍可稱量,發(fā)心功德無能計漠。

  出生三世一切諸佛,成就世問一切喜樂,

  增長一切殊勝功德,永斷一切諸種疑惑。

  開示一切微妙境界,盡除一切諸種障礙,

  成就一切清凈剎土,出生一切如來智慧。

  欲見十方一切佛陀,欲施無盡功德寶藏,

  欲滅眾生所有苦惱,宜應速發(fā)大菩提心。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