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jīng)

《華嚴經(jīng)》全名《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梵文:☉〉,mahā-vaipulya-buddhavata猞愀欀愀-sūtra) 。大方廣為所證之法,佛為能證之人,證得大方廣理之佛也,華嚴二字為喻此佛者。因位之萬行如華,以此華莊嚴果地,故曰華嚴。又佛果地之萬德如華,以此華莊嚴法身,故曰華嚴。華嚴經(jīng)是大乘佛教修學最..[詳情]

白話華嚴經(jīng) 第二十卷

卷第二十:十行品第二十一之二【白話】

  “佛子!什么是大菩薩的無著行?佛子啊!當一位菩薩以不執(zhí)著的心,在念念當中,能夠進人阿僧祇數(shù)的世界,也能莊嚴清凈阿僧祇數(shù)的世界。他對于各個世界,都能心中無所執(zhí)著地任意前往,參詣阿僧祇數(shù)的諸佛如來之所,向這些如來恭敬禮拜,承事供養(yǎng)。用阿僧衹數(shù)的花、阿僧抵數(shù)的香、阿僧祇數(shù)的鬉、阿僧祇數(shù)的涂香、末香、衣服、珍寶、幢幡、妙蓋等各種,以及各有阿僧衹數(shù)的莊嚴器具來供養(yǎng)。他這般地供養(yǎng)諸佛,是為了圓滿究竟無造作之法,也是為了要安住在不可思議之法的緣故。此菩薩在念念當中,能見到無數(shù)的佛陀;在諸佛的所在,心中不起絲毫的貪著;對于諸佛的國土,也沒有任何的貪著;對于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不存任何的貪著;見到佛陀的光明,聽到佛陀的說法,也絲毫不加執(zhí)著;對于十方世界,以及佛、菩薩的所有眾會場合,均不生任何的貪著。

  “菩薩聽聞佛法之后,心中生起了極大的歡喜,志愿力量變得十分的廣大,能夠攝持、實行所有的菩薩行;但是對于佛法,卻沒有絲毫貪著。

  “這一位菩薩在不可說劫的時間當中,見到不可說數(shù)量的佛陀出現(xiàn)興起于世間。在每一尊佛陀的所在,他都恭敬地承事供養(yǎng),歷經(jīng)不可說的時劫不曾間斷,也不曾心生厭倦,或自詡滿足。他見到佛陀聽聞佛法,或見到菩薩們集會的莊嚴景象,都沒有任何的貪著;見到不清凈的世界,也沒有絲毫憎惡的感覺。為何能夠如此呢?因為這位菩薩能以諸佛之法來觀察一切的緣故。在諸佛之法中,無所謂染垢,也無所謂清凈;無所謂黑暗,也無所謂光明;無所謂相異;也無所謂同一;無所謂真實,也無所謂虛妄;無所謂安穩(wěn),也無所謂險難;無所謂正道,也無所謂邪道。

  “菩薩如此深入于法界中,教化眾生,但對于眾生不會生起執(zhí)著的念頭;受持諸法,但對于諸法不生執(zhí)著之念;他發(fā)菩提心,安住于諸佛所安住之境,但對這些境界不生執(zhí)著之念;他雖然還是有言說,但心中對于言說沒有任何的執(zhí)著;他進入眾生的趣所生處,而對于眾生的趣所生處,心中沒有任何的執(zhí)著;他了知禪定三昧的境界,能證人,能安住,但對于禪定三昧的心,沒有任何的執(zhí)著;他前往拜詣無量的諸佛國土,當進入國土之中,或是見到佛陀,或是在佛國中安住,心中對于佛土都沒有任何的執(zhí)著;當他離開凈土的時候,心中也沒有任何的顧戀。

  “大菩薩因為能如此沒有任何執(zhí)著之故,對于佛法,心中了無障礙,通達佛陀的菩提之路,證知法的毗尼戒律,安住于佛陀的正教當中,修習菩薩的大行,也安住在菩薩心之中,以正念來思惟菩薩的解脫之法。他在菩薩的住處,心中沒有任何的染著;對于菩薩所行的一切,也沒有任何的執(zhí)著;他清凈了菩薩的大道,接受了菩薩的授記。

  “在得到菩薩的授記之后,他心中生起如下的念頭:‘凡夫因為愚癡、無知、沒有見地、沒有信心、不能了解佛法、沒有聰敏的行為,所以頑冥貪著,流轉(zhuǎn)生死當中;也因為不欣求于見佛,不隨順于光明的引導,不信服佛法的調(diào)伏駕御,所以會迷誤失措,步入險途。凡夫由于不尊敬十力的法王,不知曉菩薩的恩德,徒然貪戀、執(zhí)著于現(xiàn)前所安住之境;聽聞了諸法皆空的道理,心中卻極度驚訝恐懼,反而遠離正法,安住邪法;舍正途,人險道,背棄佛陀的意旨,隨著眾魔之意而起舞,堅持執(zhí)著于生死輪回的存有現(xiàn)象中,不能舍離。’

  “菩薩如此觀察凡夫眾生之后,增長了大悲心,生起了各種的善根而沒有任何的貪著。

  “菩薩這時又生起了以下的心念:‘僅為了一個眾生,我即應當在十方世界的每一個國土之中,用盡不可說的時間劫,來教化他,使之成熟。為了一個眾生是如此,為了一切眾生,我更應當是如此;絕不能因此而心生疲累厭倦,舍棄他們而離去。’

  “若以身體上的毛發(fā)為例,如果用毛端來量測整個法界,菩薩于一毛端之微小處,教化、調(diào)伏其中的一切眾生,歷盡不可說劫的時間;進而每一根毛的毛端之處,也都能如此教化、調(diào)伏其中的一切眾生。即使如此,菩薩于一彈指的極短時間內(nèi),也不會有執(zhí)著于我的心念,不會生起我與我所有的念頭。菩薩在每一根毛端之處會精勤地修習菩薩行,直到未來的時劫有窮盡的一日。他不執(zhí)著于身,不執(zhí)著于法,不執(zhí)著于心念,不執(zhí)著于愿力,不執(zhí)著于三昧,不執(zhí)著于觀察,不執(zhí)著于寂滅定境,不執(zhí)著于境界,不執(zhí)著于教化與調(diào)伏眾生,也不會執(zhí)著于趣入法界。

  “為何能夠如此呢?因為菩薩心中是這么想:‘我應當觀知一切法界是如幻的,諸佛好比影像,而菩薩行也如夢一般,佛所說的法就像聲響,一切世間宛如幻化,這些都是因為業(yè)力果報所持現(xiàn)的緣故;身相能如幻化一般的有所差別,是因為業(yè)行的力量所造成的;一切的眾生就如心念一般,這是因為種種的雜染所形成的緣故;一切法就如其實際一般,則是因為諸法已現(xiàn)前不可變異的緣故。’

  “他又是這么想的:‘我應當窮盡整個虛空、遍于一切的法界,在十方的國土當中行菩薩行。我的每一個心念都要能明白通達,使一切的佛法正念都能示現(xiàn)在眼前,而心中則不應有任何取有、執(zhí)著的念頭。’

  “以此知見,菩薩心念無我地來觀身,得以無礙地見佛。他為了教化眾生,而演說各種的佛法,使他們對佛法產(chǎn)生無量歡喜的清凈信心。菩薩如此救護一切,不曾心生疲累、厭倦;也由于心無疲厭,在所有的世界中,若有眾生還未成熟、有何處尚未調(diào)伏的,他都會立即前往,用方便之力來教化救度。不論其中的眾生有各種不同的語言音聲、各種不同的業(yè)力行為、各種不同的貪取執(zhí)著、各種不同的作為設施、各種不同的和合、各種不同的流轉(zhuǎn)、各種不同的所作所為、各種不同的境界、各種不同的出生現(xiàn)象、各種不同的歿逝方式,他都以大誓愿力安住于其中,教化他們,使他們的心念不會動搖、沒有退轉(zhuǎn),也使他們?nèi)魏我荒疃疾粫鹞廴九c執(zhí)著。為何能如此呢?這是因為菩薩已經(jīng)證得了無所執(zhí)著、無所依止的境界,能夠自利、利他而清凈滿足。

  “佛子。∫陨纤,名為大菩薩的第七無著行!

  “佛子。∈裁词谴笃兴_的難得行?當一位菩薩成就了難得的善根、難以降伏的善根、最勝的善根、不可壞的善根、無能超越的善根、不可思議的善根、無盡的善根、有自在力量的善根、有大威德的善根、與一切佛陀同體性的善根;這位成就了如上善根的菩薩,當他修習諸行的時候,得到了佛法中最殊勝的了解,對于佛陀的菩提大法也得到了廣泛的理解。他的菩薩愿力未曾稍有止息,心中永不生厭倦,及至一切時劫之窮;他的大悲心,使其對于一切的苦痛,為了眾生都不會心生厭離;而他的心志堅定,一切的惡魔更是無法稍微動搖他。這樣的菩薩,是一切諸佛所護持憶念的,他具足、實踐了一切菩薩的苦行,精進不息地修習菩薩行,對于大乘的愿力永遠不會生起退轉(zhuǎn)的念頭。

  “這位菩薩安住在這樣難得的殊勝行持之后,在念念當中,能夠轉(zhuǎn)動阿僧祇劫的生死,而仍不舍棄菩薩的大愿。如果有眾生能夠承事供養(yǎng)到這一位菩薩,甚至只是見到或聽聞,都能夠?qū)o上正等正覺證得不退轉(zhuǎn)的境界。

  “這位菩薩雖然了解所有的眾生都是空而非有的,但是卻能不舍棄一切的眾生界。就譬如一位船師,不是住在此岸,不是住在彼岸,也不是住在河流之中,但是卻能夠載運度脫此岸的眾生到達彼岸之上,而他只是往返兩岸之間,毫不休息,不停地載運。大菩薩也是如此,他不住在生死的此岸,也不住在涅槃的彼岸,更不住在生死的大河流之中,但是卻能載運救度此岸的眾生,安置在彼岸的安穩(wěn)無畏、無憂無惱的涅槃之處。

  “他也不會對于眾生的數(shù)量多寡有所執(zhí)著,不會為了僅只一個眾生便加以舍棄,堅持要為數(shù)眾多才愿度脫;也不會舍棄多數(shù)的眾生,而執(zhí)著于某一個眾生。他不增加眾生界,也不減少眾生界;不生眾生界,也不滅眾生界;不窮盡眾生界,也不增長眾生界;不會分別眾生界,也不會以不二的觀點來看眾生界。

  “為何會如此呢?因為菩薩深入了眾生界如法界的境界,知道眾生界與法界是無二無別的。在無二法當中,無增加,亦無減少;無生起,亦無滅失;無有,亦無無;無貪取,亦無依止;無執(zhí)著,亦無有二。為何會如此呢?這是因為菩薩明白一切的法與法界無二的緣故。

  “菩薩在如此的知見當中,用善巧方便進入了甚深的法界中,安住在無相的境界,也用清凈的妙相來莊嚴他自身。他知道諸法是沒有自性的,又能分別一切的法相;他不執(zhí)取眾生,而又能夠了知眾生的數(shù)量;不執(zhí)著于世界,而能夠現(xiàn)身在佛剎當中;不分別諸法,而又能善人于佛法;他深深地了解法義的空理,而又能廣為開演言詞教化;他了知一切諸法離欲的真實情況,而卻又能不斷除菩薩道,不退轉(zhuǎn)菩薩行。

  “菩薩時常精勤地修習無盡的妙行,自在地證入清凈法界之中。就譬如鉆木取火一般,鉆木生出了火花,延燒的柴薪若無量的話,火就不會熄滅;菩薩如此教化眾生,也沒有窮盡之時,他會在世間常住而不滅。他不是究竟,也非不究竟;不是貪取,也非不取;不是依止,也非無依止;不是世間法,也非佛法;不是凡夫,也非得到果位的圣者。

  “菩薩成就了以上這樣難得的心,在修習菩薩行之時,不宣說聲聞、緣覺二乘之法,也不說佛法;不說世間,也不說世間法;不說眾生,也不說沒有眾生;不說污垢,也不說清凈。這是什么原因呢?此乃因為菩薩知道一切的法是無染著、無所取、不轉(zhuǎn)、不退的緣故。

  “菩薩在如此寂滅、微妙、甚深的最殊勝教法當中修行時,也不會生起以下的心念:‘我現(xiàn)在正在修習這個行,我過去已經(jīng)修了這個行,我未來還應當修習這個行。’他不執(zhí)著身心世界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也不執(zhí)著于身內(nèi)的世間、身外世間與內(nèi)外的世間等一切的世間。他對于自己所生的大愿,與各種到達涅槃彼岸的波羅蜜行,以及一切法,都不會生起任何執(zhí)著。

  “為何如此呢?因為在法界中并沒有名為向聲聞乘或向獨覺乘的真實之法,也沒有名為向菩薩乘或向無上正等正覺的法,也沒有名為向凡夫界的法,也沒有名為向染污、向清凈、向生死或向涅槃等的法。為什么呢?這是因為諸法本來無二、無不二的道理。就譬如虛空一般,在十方當中不管過去、現(xiàn)在、未來,都是求取而不可得的,但又不是沒有虛空啊!

  “菩薩如此來觀察,發(fā)現(xiàn)一切的法都是不可得的,但又并非沒有一切的法!就如其實相一般無異,不會喪失所作的一切,而普遍示現(xiàn)修行菩薩的各種妙行,不舍離大愿力,調(diào)伏所有的眾生,轉(zhuǎn)動正法之輪,不破壞因果的法則,也不會違背了平等的妙法。他與三世的諸佛如來皆平等如一,不斷絕佛種,也不敗壞實相,深入于一切的法義,辯才無礙也無窮盡。他聽聞佛法而心中不生染著,能夠窮盡諸法深淵的最底層;也能心無畏怯地善巧開示,演說佛法。他不舍離于諸佛安住的境界,又不違失世間法;普遍示現(xiàn)于世間,又不執(zhí)著于世間。

  “菩薩如上所述,成就了難得的智慧心,修習各種菩薩行,在地獄、畜生、餓鬼三惡道中救拔出眾生,教化與調(diào)伏他們,將他們安置在三世諸佛的菩提大道當中,使他們不會心生動搖。

  “他又生起如下的心念:‘世間的眾生都是不懂得報恩的,甚至,受惠之后,反而以仇恨相對待,心中充滿了邪見與執(zhí)著、迷惑與顛倒,更是愚癡不智,也沒有信心,徒然隨波追逐惡友,生現(xiàn)各種邪惡的小慧惡念,心中充斥貪愛與無明等種種的煩惱,但這卻正是我修習菩薩行的處所。〖偃绫娚贾鲌D報,具備了聰明與慧解,而世間也充滿善知識,那么,我就不必在世間修菩薩行了!為什么呢?因為我對眾生沒有愛憎與親疏的差別,一切所行皆不希求一縷一毫的回報,及一句一字的贊美之詞。窮盡未來時劫,我所勤修的菩薩行,未曾有一個念頭是為了自己,反倒是為了要救度、解脫一切的眾生,使他們得到清凈,永遠出離一切的煩惱。為何菩薩要如此呢?這是為了要在眾生中作為光明的引導者,在法上自然應該如此,這不是強取與強求的;也只是為了眾生而勤修菩薩道,使他們能得至于安穩(wěn)的涅槃彼岸,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佛子。∫陨纤,名為大菩薩的第八難得行!

  “佛子!什么是大菩薩善法行?當一位菩薩為了一切世間的天、人、眾魔、梵天、沙門、婆羅門、乾闥婆等制作了清涼的法池,來攝受總持正法,使佛種不致斷絕。這位菩薩因為證得了清凈光明的總持陀羅尼之故,獲得了說法、授記的能力,并且具備了無盡的辯才;也因證得了具足義理的總持陀羅尼之故,獲得了善于解說無盡義理的辯才;也因證得了覺悟真實法的總持陀羅尼之故,獲得了善于解說無盡法理的辯才;也因證得了訓詁與檢釋言辭的總持陀羅尼之故,獲得了善于宣說無盡語辭的辯才;也因證得無邊文句與無盡義理的無礙門總持陀羅尼之故,獲得了無盡的無礙辯才;也因證得佛陀灌頂?shù)目偝滞恿_尼來灌頂之故,獲得了無盡的歡喜辯才;也因證得了不由他人教導而開悟的總持陀羅尼門之故,獲得了無盡的光明辯才;也因證得了共同辯解的陀羅尼門之故,獲得了無盡的共同辯才;也因證得了種種義理身、語句身、文辭身中的訓詁與詮釋的總持陀羅尼門之故,獲得了無盡的訓詁詮釋能力的辯才;也因證得無邊的旋總持陀羅尼門之故,獲得了無盡的無邊辯才。

  “這位菩薩的大悲心十分堅定,攝持了所有的眾生。他在三千大千世界中變化身色為金色,布施來作為佛事;隨著所有眾生的根器體性與意欲喜樂,他用宛如佛陀的廣長舌說法,在一種音聲中示現(xiàn)了無量的聲音,相應于因緣時節(jié)而說法,使眾生都能夠心生歡喜。

  “假使有受各種業(yè)報的不可說無數(shù)眾生,共同相會于一處中。這個集會廣大無比,充滿了不可說的世界,菩薩就端坐在這個大眾集會中。而會中的眾生,假設他們每一個人都有不可說阿僧祇的口,每一張口中都能說出百千億那由他種的聲音,他們都同時發(fā)聲,用各種不同的言辭,分別發(fā)問不同的問題;這位菩薩能在一念當中,完全領受他們所有的問題,并為他們解答,消除一切的疑惑。就如同上述在一個大眾集會中能夠回答所有的問題,甚至在不可說數(shù)的大眾集會中,菩薩也同樣能回答一切的問題。

  “另外,假使在一根毛的尖端之處,于每一個念頭中,都能出現(xiàn)不可說的道場集會;同樣的,在一切毛端之處,盡未來劫的時間都是如此。假若這些時劫可窮盡的話,大眾集會卻是沒有窮盡之時。這些大眾集會在念念當中,用各種不同的言語辭句,發(fā)問各種不同的問題;菩薩在一念當中都能完全的領會接受,而且沒有驚怖,沒有畏怯,沒有疑惑,也沒有錯謬。菩薩心中這么想:‘倘若一切的眾生用這樣的問題一起來問我,我會毫不間斷、沒有窮盡的為他們說法,令他們心生歡喜,安住在善道之中。又使他們善于理解一切的言語辭句,能為所有的眾生演說種種的佛法,而且能不受語言的制約,對于言語也能不起分別心。假使是用不可說的種種言語辭句來問難的話,我在一念當中也都完全領會,用一種音聲就能完全解答,普遍使他們開悟了解,不再殘存任何的疑惑。這都是因為我得到了一切智慧灌頂?shù)木壒,因為得到了無礙寶藏的緣故,因為得到了一切法圓滿光明的緣故,以及具足了一切智智的緣故。’

  “佛子!當這位大菩薩摩安住在善法行之后,能夠自身得到清凈,也能夠用無所著的方便,普遍饒益一切的眾生,使眾生們都能得到真實的利益。就像在我們這個三千大千世界一樣,在整個法界宇宙中所有不可說的三千大千世界當中,這位菩薩的身體都變化成金色,具足了微妙的聲音,對于一切法都不生起任何的障礙,而廣作佛陀的事業(yè)。

  “佛子!這位大菩薩將成就十種的妙身。這十種妙身是:一,進入無邊法界而非六趣身,這種妙身不生于六道,離棄六道,而入無邊法界,能滅除一切的虛妄世間;二,進人無邊法界諸趣身,這種妙身,示現(xiàn)出生于六道諸趣,以教化眾生而出生于一切的世間;三,不生身,這是安住在無生平等法的空性妙身;四,不滅身,一切法本來不生故不滅,安住空性當中,一切滅的言說不可得;五,不實身,了知一切法如幻不真,由此而得證了如實的實相;六,不妄身,離開一切的虛妄,宛如明鏡一般,隨因緣而應現(xiàn)的妙身;七,不遷身,離開一切生死的變異,現(xiàn)證脫離了死于此處、生于彼處的輪轉(zhuǎn);八,不壞身,證得了法界體性無壞的妙身;九,一相身,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三世的語言道斷,證人差別的妙身;十,無相身,證得了善于能夠如實地觀察法相而現(xiàn)證無相的妙身。

  “菩薩成就了以上的十種妙身,因為能長養(yǎng)一切善根的緣故,他成為庇蔭一切眾生的屋舍;他因為能使眾生們得到大安穩(wěn),故成為一切眾生的救護者;他因為能作為大依止的處所,故成為一切眾生的依歸;他因為能使一切的眾生得到無上之法而出離一切煩惱,故成為一切眾生的引導者;他因為能教導眾生趣入真實法,故成為一切眾生的老師;他因為能夠使眾生明見所有的業(yè)報,故成為一切眾生的明燈;他因為能為眾生照明出甚深而奧妙之法,故成為一切的光;他因為能使眾生完全曉悟真實之法,故成為一切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三世的火炬;他因為能使一切眾生證入光明地的境界,故照明一切的世間;他因為能示現(xiàn)如來的自在,故成為一切六道諸趣的明燈。

  “佛子!以上是名為大菩薩的第九善法行!菩薩安住在善法行之中,能夠為眾生窮盡一切佛法的根源,為一切眾生作清涼的法池。

  “佛子啊!什么是大菩薩的真實行?當一位菩薩成就了第一誠諦的語詞之時,言出必能實行,而所言也必依其所行。這一位菩薩學習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三世諸佛的真實言語,趣入了三世諸佛的種性,與三世諸佛的善根同等如一,證得了他們無二的言語,隨著諸佛如來修學智慧而有所成就。

  “這一切菩薩成就了如來十種能通曉眾生的智慧力:一,了知是處非處道理的智慧力;二,了知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三世業(yè)報的智慧力;三,了知所有根器利鈍的智慧力;四,了知種種境界的智慧力;五,了知種種知解的智慧力;六,了知一切至處行道因果的智慧力;七,了知各種禪定解脫、三昧的染垢清凈、生起是時非時的智慧力;八,了知一切世界宿世安住隨念的智慧力;九,天眼的智慧力,十,漏盡的智慧力。此菩薩成就了如來所具有的這十種力用,仍能不舍棄一切的菩薩行。為何能如此呢?這是因為菩薩為了要教化一切的眾生,使他們完全得到清凈的緣故。

  “這一位菩薩又生起了如下的增上心:‘如果我不使一切的眾生安住在無上的解脫道,自己卻先他們而成就了無上正等正覺的話,就違背了我的本愿,這是不應該的。我應當先教一切的眾生證得無上菩提、無余涅槃,然后自己才成佛。為何要如此呢?這并不是眾生請求我這般發(fā)心的,而是我自愿作為眾生的不請之友,自動自發(fā)地幫助他們成佛,先使他們的善根得到滿足、智慧得到成就。所以,我可說是最為殊勝的人,因為我不染著于一切的世間;我是最高上的人,因為我安住在無上的調(diào)伏降御境地;我也是離翳的人,因為我了解眾生是沒有邊際的;我是已經(jīng)成辦一切的人,因為我已經(jīng)成就了本愿;我是能善巧變化的人,因為我具備了菩薩的功德莊嚴;我是能善巧依怙的人,因為5世諸佛皆來攝受。’

  “這一位大菩薩,由于未嘗舍棄本愿,得以證入了無上的智慧莊嚴,利益一切的眾生,使他們得到滿足,隨順于本來的誓愿,都能臻于究竟。在一切法之中,他能夠以自在的智慧,使所有的眾生都獲得清凈;每一念都能遍游十方世界,每一念都能參詣不可說的諸佛國土,每一念也都能見到不可說的諸佛以及諸佛莊嚴清凈的國土,示現(xiàn)著如來的自在神力。這一位菩薩普遍于法界、虛空界示現(xiàn)無量的妙色身,他普人世間卻不做任何的依止,也無貪著;他的身體中顯現(xiàn)出一切的剎土、一切的眾生、一切的諸法與一切的諸佛。這一位菩薩能夠知道眾生的各種心想、各種欲求、各種理解力、各種業(yè)報及各種善根,隨著這些眾生所相應的因緣,為他們現(xiàn)身而調(diào)伏教化他們。他也觀知一切的菩薩如幻,一切的法如化,佛的出世宛如影,一切的世間宛如夢;他得證了義理身、文句身的無盡寶藏,能夠正念自在,決定了知一切的諸法,并證得最為殊勝的智慧,證人一切三昧的真實相中,安住在一性無二的境地。

  “因為眾生們都執(zhí)著在二邊相對的境界,不能得證中道實相,所以大菩薩便安住在大悲的心境中,修行這些寂滅的大法,并證得了佛陀的十力境界,進入宛如因陀羅網(wǎng)摩尼寶珠相互映攝的法界,成就了諸佛如來的無礙解脫,能于人類中做出雄猛威武的大師子吼。他證得了如來無所畏的力量,能轉(zhuǎn)動無礙的清凈法輪;他證得了智慧解脫,能夠通曉一切的世間境界,斷絕所有生死的流轉(zhuǎn)輪回;他進入了智慧的大海,為了一切眾生而護持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三世諸佛的正法;他并已深抵一切佛法大海的實相根源底層。當菩薩安住在真實的勝行之后,一切世間的天、人、魔、梵、沙門、婆羅門、乾闥婆、阿修羅等眾生,若有親近這一位菩薩者,都能因而得到開悟與歡喜清凈。

  “佛子啊!以上所行,名為大菩薩第十真實行。”

  這時,因為佛陀威神力的加持,十方都有佛剎微塵數(shù)的世界發(fā)生了六種震動,這六種震動就是所謂的動、遍動、等遍動,起、遍起、等遍起,涌、遍涌、等遍涌,震、遍震、等遍震,吼、遍吼、等遍吼,擊、遍擊、等遍擊。虛空中如雨般紛紛落下諸天的妙花、天上的妙香、天上的末香、天上的寶鬉、天上的寶衣、天上的珍寶,及天上的各種莊嚴寶具,并演奏著天樂梵音,放射出大光明,同時演暢著諸天的微妙音聲。猶如在此一世界中的夜摩天宮宣說著十行法所示現(xiàn)的神變,十方的世界也都是如此示現(xiàn)著不可思議的神通變化。更由于佛陀威神力的加持,十方各過十萬佛剎微塵數(shù)的世界之外,有十萬佛剎微塵數(shù)的菩薩一起來到了我們的世界。這些充滿十方的菩薩告訴功德林菩薩說:“佛子啊!善哉!善哉!只有你才能夠善巧地演說這些菩薩的大行。我們都與你同樣名為功德林,所安住的世界也都名為功德幢世界。我們國土中的佛陀如來,也同是名為普功德如來。我們的佛陀道場,也同樣宣說這個大法,而大眾的集會與從屬,及所用的言辭義理,也都與此處相同,沒有絲毫增減。佛子!我們都是承受佛陀威神力的加持而來到這個大會,為你所說的法作證:在十方世界當中,也都同樣如此。

  這時,功德林菩薩在佛陀威神力的加持下,遍觀十方一切大眾的集會及整個法界,他為了使佛陀的種性永不斷絕,為了使菩薩的種性清凈,為了使愿力的種性不退轉(zhuǎn),為了使修行的種性能夠常相續(xù),為了使三世的種性完全平等,為了攝受三世諸佛的種性,為了要開示演說所種下的各種善根,為了要觀察一切的根器,為了要了解煩惱習氣及心念所行所作,為了要照明、了知一切諸佛菩提的緣故,而宣說如下的偈頌:

  一心敬禮佛十力尊,離垢清凈無礙正見

  境界深遠無與倫匹,住如虛空道中之人。

  過去人中一切最勝,功德無量無所染著,

  勇猛第一無等倫比,彼離塵者行于斯道。

  現(xiàn)在十方諸佛國土,善能開演第一義諦,

  離諸過惡最為清凈,彼無依者行于斯道。

  未來所有人中師子,周遍游行于法界中,

  已發(fā)諸佛廣大悲心,彼饒益者行于斯道。

  三世所有無比至尊,自然除滅迷愚癡暗,

  于一切法悉皆平等,彼大力人行于此道。

  普見無量無邊世界,一切諸有以及諸趣,

  見已其心不生分別,彼無動者行于斯道。

  法界所有悉皆明了,于第一義最為清凈,

  永破貪嗔慢及愚癡,彼功德者行于斯道。

  于諸眾生善巧分別,悉入法界真實體性,

  自然覺悟不由他教,彼等空者行于斯道。

  盡空所有諸佛國土,悉往說法廣為開喻,

  所說清凈無能沮壞,彼勝牟尼行于此道。

  具足堅固永不退轉(zhuǎn),成就尊重最殊勝法,

  愿力無盡到于彼岸,彼善修者所行大道。

  無量無邊一切境地,廣大甚深微妙境界,

  悉能知見靡有遺者,彼論師子所行大道。

  一切句義皆已明了,所有異論悉為摧伏,

  于法決定無所疑惑,彼大牟尼行于此道。

  遠離世間一切過患,普與眾生安穩(wěn)欣樂,

  能為無等偉大導師,彼勝德者行于斯道。

  恒以無異布施眾生,普令一切悉皆欣慶,

  其心清凈離于染濁,彼無等者行于斯道。

  意業(yè)清凈極為調(diào)善,離諸戲論無有口過,

  威光圓滿眾所欽敬,彼最勝者行于斯道。

  入真實義到于彼岸,住功德處心永寂滅,

  諸佛護念恒不忘失,彼滅有者行于斯道。

  遠離于我心無惱害,恒以大音宣揚正法,

  十方國土靡不周遍,彼絕譬者行于斯道。

  檀波羅蜜已成圓滿,百福相好之所莊嚴,

  眾生見者悉皆欣悅,彼最勝慧行于斯道。

  智地甚深難可趣入,能以妙慧善為安住,

  其心究竟不可動搖,彼堅固行行于斯道。

  法界所有悉能趣入,隨所入處威為究竟,

  神通自在靡不普該,彼法光明行于此道。

  諸無等等大牟尼尊,勤修三昧無二妙相,

  心常在定樂于寂靜,彼普見者行于斯道。

  微細廣大諸佛國土,更相涉入各有差別,

  如其境界悉已了知,彼智山王行于此道。

  意常明潔離于諸垢,于三界中無所染著,

  護持眾戒到于彼岸,此凈心者行于斯道。

  智慧無邊不可言說,普遍法界等虛空界,

  善能修學安住其中,彼金剛慧行于斯道。

  三世一切諸佛境界,智慧善入悉已周遍,

  未嘗暫起疲厭之心,彼最勝者行于斯道。

  善能分別十力大法,了知一切究竟處道,

  身業(yè)無礙得大自在,彼功德身行于此道。

  十方無量無邊世界,所有一切諸眾生等,

  我皆救護而不棄舍,彼無畏者行于斯道。

  于諸佛法精勤修習,心常精進絕不懈倦,

  凈治一切所有世間,彼大龍王行于此道。

  了知眾生根性不同,欲解無量各有差別,

  種種諸界悉皆明達,此普入者行于斯道。

  十方世界無量剎土,悉往受生無有量數(shù),

  未曾一念生疲厭心,彼歡喜者行于斯道。

  普放無量大光明網(wǎng),照耀一切所有世間,

  其光所照入于法性,此善慧者行于斯道。

  震動十方諸佛國土,無量億數(shù)那由他量,

  不令眾生心有驚怖,此利世者所行之道。

  善解一切眾語言法,問難酬對皆悉究竟,

  聰哲辯慧靡不了知,此無畏者所行之道。

  善解覆仰諸佛國土,分別思惟已得究竟,

  悉使安住于無盡地,此勝慧者所行之道。

  功德無量那由他數(shù),為求佛道皆勤修習,

  于其一切到達彼岸,此無盡行所行之道。

  超出世間偉大論師,辯才第一如師子吼,

  普使群生到于彼岸,此凈心者所行之道。

  諸佛灌頂?shù)谝幻罘ǎ训么朔ú⒐嗥漤敚?/p>

  心恒安住正法之門,彼廣大心行于此道。

  一切眾生無量差別,了達其心皆悉周遍,

  決定護持諸佛法藏,彼如須彌行于此道。

  能于一一語言之中,普為示現(xiàn)無量言音,

  令彼眾生隨類得解,此無礙見行于斯道。

  一切文字語言之法,智皆善入不起分別,

  住于真實境界之中,此見性者所行之道。

  安住甚深廣大法海,善能印定一切法要,

  了法無相真實義門,此見實者所行之道。

  一一佛土悉皆往詣,盡于無量無邊時劫,

  觀察思惟靡暫停止,此匪懈者所行之道。

  無量無數(shù)諸佛如來,種種名號各不相同,

  于一毛端皆悉明見,此凈福者所行之道。

  一毛端處見諸佛陀,其數(shù)無量不可言說,

  無量無邊無數(shù)時劫,于一念中悉皆明見,

  知其修促無定眾相,此解脫行所行之道。

  能令見者無有空過,皆于佛法深種因緣,

  而于所作心無染著,彼諸最勝所行之道。

  那由他劫常值遇佛,終不一念心生疲厭,

  其心歡喜轉(zhuǎn)更增盛,此不空見所行之道。

  盡于無量無邊時劫,觀察一切眾生世界,

  未曾見有一位眾生,此堅固士所行之道。

  修習無邊福智寶藏,普作清涼功德大池,

  利益一切所有群生,彼第一人行于此道。

  法界所有諸般品類,普遍虛空無比數(shù)量,

  了彼皆依言說安住,此師子吼所行之道。

  能于一一三昧之中,普入無數(shù)諸三昧境,

  悉至法門深幽奧處,此論月者行于斯道。

  忍力勤修到于彼岸,能忍最勝寂滅佛法,

  其心平等毫不動搖,此無邊智所行之道。

  于一世界一坐處中,其身不動常恒寂然,

  而于一切普示現(xiàn)身,彼無邊身行于此道。

  無量無邊諸佛國土,悉令共入一微塵中,

  普得包容無有障礙,彼無邊思行于此道。

  了達是處于及非處,于諸力處普能趣入,

  成就如來最上大力,彼第一力所行之道。

  過去未來現(xiàn)在三世,無量無邊諸種業(yè)報,

  恒以智慧皆悉了知,此達解者所行之道。

  了達世間時與非時,如應調(diào)伏諸眾生等,

  悉順其宜而不失時,此善了者所行之道。

  善守身語以及意業(yè),恒令依法而為修行,

  離諸取著降伏眾魔,此智心者所行之道。

  于諸法中能得善巧,能入真如平等之處,

  辯才宣說無有窮盡,此佛行者所行之道。

  陀羅尼門皆已圓滿,善能安住無礙法藏,

  于諸法界皆悉通達,此深入者所行之道。

  三世所有一切諸佛,悉與等心同一智慧,

  一性一相無有殊異,此無礙種所行之道。

  已決一切愚癡膈膜,深入廣大智慧海中,

  普施眾生清凈眼目,此有目者所行之道。

  已具一切諸大導師,平等神通無二妙行,

  獲于如來大自在力,此善修者所行之道。

  遍游十方一切世間,普雨無邊妙法大雨,

  悉令于義善得決了,此法云者所行之道。

  能于佛智以及解脫,深生凈信永不退轉(zhuǎn),

  以深信而生智慧根,此善學者所行之道。

  能于一念悉得了知,一切眾生皆無有余,

  了彼眾生心之自性,達無性者所行之道。

  法界一切諸佛國土,悉能化往無有窮數(shù),

  其身最妙絕等倫匹,此無比行所行之道。

  佛剎無邊亦無有數(shù),無量諸佛身在其中,

  菩薩于彼悉皆現(xiàn)前,親近供養(yǎng)心生尊重。

  菩薩能以獨一之身,入于三昧而證寂定,

  令見其身具無有數(shù),一一皆從三昧中起。

  菩薩所住最上深妙,所行所作超諸戲論,

  其心清凈恒常悅樂,能令眾生悉皆歡喜。

  諸根方便各有差別,能以智慧悉皆明見,

  而了諸根無所依止,調(diào)難調(diào)者所行之道。

  能以方便善巧分別,于一切法能得自在,

  十方世界各有不同,悉在其中而作佛事。

  諸根微妙行亦復然,能為眾生廣說佛法,

  誰其聞者無不欣慶,此等虛空所行之道。

  智眼清凈無與等比,于一切法皆悉明見,

  如是智慧善巧分別,此無等者所行之道。

  所有無盡廣大福德,一切修行悉使究竟,

  令諸眾生悉皆清凈,此無比者所行之道。

  普勸修成輔助道法,悉令得住方便勝地,

  度脫眾生無有數(shù)計,未曾暫起眾生心想。

  一切機緣悉皆觀察,先護彼意令無諍念,

  普示眾生安穩(wěn)之處,此方便者所行之道。

  成就最上第一智慧,具足無量無邊智慧,

  于諸四眾心無所畏,此方便智所行之道。

  一切世界以及諸法,悉能遍入而得自在,

  亦入一切眾會之中,度脫群生無有數(shù)計。

  十方一切國土之中,擊大法鼓了悟群生,

  所法施主最為無上,此不滅者所行之道。

  一身結跏而端正坐,充滿十方無量佛剎,

  而令其身毫不迫隘,此法身者所行之道。

  能于一義一文句中,演說無量無邊佛法,

  而其邊際亦不可得,此無邊智所行之道。

  于佛解脫善巧修學,得佛智慧無有障礙,

  成就無畏為世大雄,此方便者所行之道。

  了知十方世界大海,亦知一切諸佛剎海,

  智海法海皆悉了知,眾生見者咸心欣慶。

  或現(xiàn)入胎以及初生,或現(xiàn)道場成最正覺,

  如是皆令世間睹見,此無邊者所行之道。

  無量億數(shù)國土之中,示現(xiàn)其身入于涅槃,

  實不舍愿歸于寂滅,此雄論者所行之道。

  堅固微密唯一妙身,與佛平等無有差別,

  隨諸眾生各有異見,一實身者所行之道。

  法界平等無有差別,具足無量無邊法義,

  樂觀一相心不移動,三世智者所行之道。

  于諸眾生以及佛法,建立加持皆悉究竟,

  所有持力同于佛陀,最上持者行于斯道。

  神足無礙猶如佛陀,天眼無礙最為清凈,

  耳根無礙善巧聽聞,此無礙意所行之道。

  所有神通悉皆具足,隨其智慧悉得成就,

  善知一切靡所比儔,此賢智者所行之道。

  其心正定毫不搖動,其智廣大無有邊際,

  所有境界悉皆明達,一切見者所行之道。

  已到一切功德彼岸,能隨次第度化眾生,

  其心畢竟無有厭足,此常勤者所行之道。

  三世所有諸佛教法,于此一切咸皆知見,

  從于如來種性出生,彼諸佛子能行斯道。

  隨順言辭已得成就,乖違談論善巧摧伏,

  常能趣向諸佛菩提,無邊慧者所行之道。

  一光照觸無涯無限,十方國土悉為充遍,

  普使世間廣得大明,此破暗者所行之道。

  隨其應見為應供養(yǎng),為現(xiàn)如來清凈妙身,

  教化眾生百千億數(shù),莊嚴佛剎亦復如是。

  為令眾生出離世間,一切妙行皆得修習,

  此行廣大無有邊際,云何而有能了知者?

  假使分身不可說數(shù),而與法界虛空同等,

  悉共稱揚彼之功德,百千萬劫無能窮盡。

  菩薩功德無有邊際,一切修行悉皆具足,

  假使無量無邊佛陀,于無量劫宣說不盡。

  何況世間諸天及人,一切聲聞以及緣覺,

  能于無量無邊時劫,贊嘆稱揚而得究竟?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