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jīng)
《華嚴經(jīng)》全名《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梵文:☉〉,mahā-vaipulya-buddhavata猞愀欀愀-sūtra) 。大方廣為所證之法,佛為能證之人,證得大方廣理之佛也,華嚴二字為喻此佛者。因位之萬行如華,以此華莊嚴果地,故曰華嚴。又佛果地之萬德如華,以此華莊嚴法身,故曰華嚴。華嚴經(jīng)是大乘佛教修學最..[詳情]
第三十四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論
第三十四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論
十地品二十六之五
第八不動地
將釋此地。五門如前。
一釋地名目者。此地何故名不動地。明此位菩薩于處世間智。不須功用。用神思量。不思不為而智隨萬有。通化無方。名為不動地。
二明此地行門者。此地行愿波羅蜜。為此地智增以智體本凈以愿興行轉更自在。若不以愿起智?滞。以愿防之不令滯凈。至此地已法合得諸佛三加七種勸。令念本愿起生智用。任運能起廣大慈悲。便能成無作智悲任用圓滿。前第七地成入世間中有行有開發(fā)。此地成有行有開發(fā)中無行無開發(fā)。任智用滿大悲故。仍于后善慧未自在故。又以任運智慧增明非待作意故。
三明善財表法者。善財于此行中所見善知識在此道場中者。明八地稱理入真智稱無作契會中義故。云在此道場中明智契中道名之為中。理無彼此我人自他名之為道場。此善知識號大愿精進力救護一切眾生者。明此位中方能赴其本愿救生無眼為表。第七地隨悲行智者。難成故。此位隨智行悲濟物廣大易成故。為智體遍周十方對現(xiàn)隨眾生廣狹故。如響應無心而與一切眾音合故。其智無思等虛空界法界一切眾生所樂心合。而以利之。而無成所。而無作者。是故以夜天號大愿精進力救護一切眾生。坐普現(xiàn)一切宮殿摩尼王藏師子之座者。明大慈悲普覆一切眾生為宮。以智對現(xiàn)利生為殿。智無染凈為摩尼。隨居染凈而無功廣救眾生名為王故。普現(xiàn)法界國土摩尼寶網(wǎng)彌覆其上者。表智境普含隨根設教名之為網(wǎng)。以智無體能現(xiàn)眾法而無作者名曰摩尼。此明約智用利生所報依果觀因知果舉果勸因故。乃至廣如經(jīng)說。明此八地教門是所修行之法。夜天名大愿精進力。是行之人。
四明此地于三界中得何界解脫者。明得智用利物遍周恒無功而解脫。明從初地已來至于七地有為無為皆有修學。此八地二行已終。如菩薩行中。此地功畢。諸佛十力十八不共自在十地方終。
五隨文釋義者。二義如前。一長科經(jīng)意者。于此八地約分十一段長科。一是時天王及眾已下至一心瞻仰欲聽法有二十二行頌。明諸天聞法興供嘆佛神德分。二時解脫月已下兩行頌。明請說八地分。三爾時已下一段長行有十行經(jīng)。明修第八地向入無生忍分。四佛子菩薩成就此忍已下。有十七行經(jīng)。明此位菩薩入無功用分。五佛子此地菩薩已下一段。有四十行半經(jīng)。明此位入無功用已諸佛以七種勸發(fā)加持分。六佛子已下一段。有五十九行經(jīng)。明此位菩薩以自智德善知眾法差別成壞同事攝生廣大自在分。七佛子已下。有十行經(jīng)。明此位菩薩于身命財十自在無過失分。八佛子已下一段。有六行半經(jīng)。明不動地隨德用具十種名分。九佛子菩薩已下一段。有十行半經(jīng)。明此位菩薩入佛境界得佛護念梵釋四王力士隨侍普伏魔道住不動地分。十佛子已下一段。有三十二行半經(jīng)。明此位菩薩知見廣多及受職分。十一七地修治方便慧已下。至經(jīng)于億劫不能盡。有四十四行頌。重頌前法。如文自具。
二隨文釋義者。第一如初一段長行十行經(jīng)云。入一切法如虛空性是名得無生忍者。明初地已來至七地是順無生忍八地方名得無生忍。八地已前有為無為皆有覺觀修學。至此八為二行方終。自余文義如文自明。
第二段長行者有十七行經(jīng)。分為四段。一佛子菩薩成就此忍已下至皆悉止息有五行半經(jīng)。明入第八不動地離一切想寂滅現(xiàn)前二乘滅定所不及分。二菩薩摩訶薩已下至二行相行悉不現(xiàn)前可有八行經(jīng)。明自初地已來方便功終無功二行不現(xiàn)前分。三佛子已下至皆不現(xiàn)前可有兩行經(jīng)。明舉生梵世欲界煩惱不現(xiàn)前喻分。四此菩薩摩訶薩已下一行半經(jīng)。明菩薩心佛心菩提心涅槃心尚不現(xiàn)前分。經(jīng)云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者。為二乘是厭有證無。不同有無二行滿。任無作功。離諸諠諍寂滅現(xiàn)前。有無二行功以滿故。無有諍故。五地拔世悉達。六地三空智慧終。七地大悲諸行滿。八地任運無功智自在大化利生故。無作者故。經(jīng)云譬如比丘具足神通得心自在者。約小況大。如比丘得出三界定無三界心。但隨凈定力以出三界。妙凈意化現(xiàn)神通。其通有六一身通。二天耳通。三天眼通。四宿命通。五他心通。六漏盡通。如是二乘六通與凈土菩薩名數(shù)相似。但通用廣狹不同。二乘神通變化不得遍他方佛土。菩薩神通得往他方凈土。一乘菩薩神通。十方佛剎眾生剎?偧{于毛孔。三乘以漏盡通為證。一乘菩薩離諸欲不以漏盡通為證。三乘六通皆有限量。一乘十通無限。如下十通品自明。如凈名經(jīng)云。雖行六通而不盡漏。以智自在不同小果。三乘神通皆有往來。如三乘經(jīng)云。我欲還歸本土等。是一乘菩薩所有神通依理智印。自遍周等虛空界。應物布施為無有去來中邊之性。所以一乘菩薩不證漏盡通者。以為明處智境界不見漏性及以無漏有取有舍萬法性自法界故。以智自在故。攝生行遍故。不同三乘有忻厭取舍故。是故今此以小況大。喻如下以夢況法。喻者明初地至七地有學有修。如夢所作未寤。八地如夢已覺故萬事總無。任用從智。以智自在。號智為王。自余如文自明。
第三佛子已下一段有四十行半經(jīng)。約分為十二段。一佛子此菩薩本愿力故已下至于此忍門是十方諸佛現(xiàn)如勸修諸如來十八不共法分。二又善男子已下至汝當愍念如是眾生是諸佛勸嘆得無生忍念度煩惱惡覺眾生分。三又善男子汝當憶念已下至智慧之門有兩行經(jīng)。諸佛勸念本所誓愿普大饒益一切眾生分。四又善男子已下至一切二乘亦能得無分別法有兩行半經(jīng)。明諸佛勸住法性分。五又善男子汝觀我等身相已下至宜應成就此事有兩行半經(jīng)。是諸佛加勸令修福德智慧說法音聲分。六又善男子已下至汝應修行成就此法有三行半經(jīng)。明諸佛勸修無量法明分。七又善男子已下至通達其事有一行半經(jīng)。明諸佛勸修種種差別如實通達其事分。如上二十行半經(jīng)?傆腥悠邉。三加者。一諸佛現(xiàn)身。二與智。三贊言善哉善哉及與摩頂七勸者。如上科文作七段是也。八佛世尊與此菩薩無量起智門總有可兩行經(jīng)。明諸佛以七勸三加令起差別業(yè)分。九佛子已下至優(yōu)婆尼沙陀分亦不及一可有七行經(jīng)。明以得起智門起前初發(fā)心不可比對分。十何以故已下至以不動法故可五行經(jīng)。明得無量身語意業(yè)分。十一佛子已下至設經(jīng)百歲亦不能及有三行經(jīng)。明舉喻況乘船至海速疾超過百歲分。十二佛子已下至不能及有四行經(jīng)。明乘船至此無功行海分。如是勸加從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一一位初首皆諸佛勸嘆加持說法者。令說法故。至此八地三加七勸明自修行者。自行無功所得及故。于此地中法爾智現(xiàn)。諸佛加持法相應故?邦I受一切諸佛廣大法故。如世帝王德備即鳳祥麟應。是德所感也。明此八地無功智現(xiàn)即十方諸佛咸應是法爾合然故。經(jīng)云善男子此忍第一順諸佛法者。明此地得。無生忍非如第六七地已前順忍故。此忍第一順諸佛法者。明此無生忍是諸佛本體智性故。善男子我等所有十力無畏者。即處非處力等及四無畏是。十八不共諸佛之法汝今未得者。明勸升進如來自在不令住在無功用中。十八不共法者。一無有誤失。二無卒暴音。三無忘失念。四無不定心。五無種種想。六無不擇舍。志欲七無退精進。八無退念。九無退定。十無退慧。十一無退解。十二無退一切業(yè)。十三隨智而轉智為前導。十四一切諸語業(yè)智為前導隨智而轉。十五一切意業(yè)智為前導隨智而轉。十六知過去世無著。十七知未來世無著。十八知現(xiàn)在世無著四無畏者。一一切智無畏。二漏盡無畏。三說障道無畏。四說盡苦道無畏。十力如先已明。如汝雖得是寂滅解脫已下。勸令念未得眾。生令念本愿。普大饒益已下。通有三加七勸。如文自明。以此七勸令起無量差別智業(yè)。如歌羅分者。此云豎析。人身上一毛為百分中一分。或曰為十六分之一分。以西域十六分為一升。所謂此地起智升進。不可以前地法能比對少分故。優(yōu)波尼沙陀分者。優(yōu)波此云近也。沙陀云對。明此地起智利物之廣大。前地設經(jīng)百千億不可數(shù)劫所作利益。亦不比并此之少許微毫之益故。為明前地以益劣故。以此地起無限化身之益故。余如文自具。已上一段以明三加七勸安立法則。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第八位中大勢共同?偯魇〕跣囊荒钊氲郎鐏碇腔奂視r一切法總具。然法須安立次第升進。不滯諸行故。令諸始發(fā)心者知軌度故。從初發(fā)心興大愿故。令大悲智而與法身齊升進故。設教前卻學者。一時智有迷悟淺深自路。以智境界非有前后。
第四段有五十九行經(jīng)。約分為八段。一佛子菩薩住此第八地已下至皆如實知有四行經(jīng)。明以善巧智觀世間成壞由何業(yè)因分。二又知地界小相大相已下至差別相有兩行經(jīng)。明地水火風大小差別相分。三知微塵細相已下至知微塵差別智有七行經(jīng)。明知微塵差別相。四又知欲界色界成壞已下至觀三界差別智有兩行半經(jīng)。明知三界成壞相分。五佛子此菩薩復起智明已下至悉現(xiàn)其身有七行半經(jīng)。明觀眾生身差別隨應現(xiàn)身分。六佛子已下至而為現(xiàn)身有十二行經(jīng)。明現(xiàn)身同事分。七佛子已下至于此身現(xiàn)如是形有十行半經(jīng)。明此位菩薩住于無心相中現(xiàn)身同別自在分。八此菩薩知眾生集已下至顯現(xiàn)色身相有十二行半經(jīng)。明業(yè)報身及相差別分。隨文釋義者如觀一切智者。是根本智。所行境者。差別智也。從根本智所分別故。觀世間成相者。如世界初成及四時人天地獄畜生餓鬼等成相及以壞相。皆由業(yè)成。皆由業(yè)壞。皆同類相應非?偁。于不遷不變無時之中。見長壽。見短壽。延促萬類不同。自成他壞;驈屯瑫r皆隨業(yè)然。非真有故。如是成壞劫住延促時分增減。此八地菩薩悉知。地界小相大相者。明知小相一塵是也。大相一塵無體即廣狹悉等。又如一毛孔中安立廣大世界及小世界凈穢差別咸住其中。微細無限。重重無礙。如因陀羅網(wǎng)。十方互參。如是悉見如水火風界大小之相者。且如此世界。約俱舍論云。安立器世界。風輪最居下。其量廣無數(shù)。厚十六億由旬次上水輪。深厚十一億二萬三千四百半由旬。下八由旬水余結凝成金。如是金剛際已上積塵成世界。如楞伽經(jīng)云。津潤妄想。能生內(nèi)外水界?澳芡。能生內(nèi)外火界。斷截妄想。能生內(nèi)外地界。飄動妄想。能生內(nèi)外風界。所謂愛生水界。我所堪能生于火界。能所二執(zhí)能生地界。思想彼此能生風界。愛心亡水災不及。我能我所亡火災不及。思想亡風災不及。二禪水災不及。三禪火災不及。四禪風災不及。為思想絕故。內(nèi)無出入息。外無風災。內(nèi)無能所。外無火災。內(nèi)無欲愛。外無水災。一如色界四禪次第。又以增上欲愛故。能生火界。即如蓮華寶女地獄以愛心取故。欲愛增上便成熱銅柱等苦。以熱燒[火*(十/甲/寸)]悶絕便死而復生。如是一日千生萬死苦無窮極。皆由愛戀。如增上業(yè)火成融銅猛火業(yè)風等。一如說地獄等經(jīng)如是業(yè)壞。此位菩薩悉能如實知見。經(jīng)云隨何世界中所有地水火風界各若干微塵者。如以積小成大者。即以鄰虛塵透金塵透銅塵透鐵塵隙中兔毫羊毛蟣虱草子穬麥。皆七七比之以成分寸尺肘弓等量。知之者是凡情所知。如俱舍論所說。及此閻浮提洲地南北東西廣狹之量。亦如彼說。如人畜身以身長短以積塵之法。七七比之而知人畜身之塵數(shù)者。此是凡情之量見也。此位菩薩世界國土人畜等身。皆智眼見之。知三界成壞智者。三界所有成時乃至大相小相。此位菩薩皆智力知見。婆羅門眾者。凈種也。剎利眾者。王種也。毗舍眾者。商估種也。首陀眾者。農(nóng)夫種也。經(jīng)云此菩薩知眾生身者。是業(yè)報身也。國土身者。或以眾生身為國土。如人身于中有八萬四千戶蟲居等是。已下十身悉能同別自在。此菩薩知眾生集業(yè)身者集何業(yè)果增上。而報得身悉知之。煩惱身者。通三界身。色身者。色界身也。無色身者。無色界也。如是等身大小相以智能知。如來身有十種菩提身。愿身者。以菩提心起愿成身故;碚。隨眾生所現(xiàn)故。力持身者。十力所持故。相好身者。福智萬行所莊嚴故。威勢身者。示現(xiàn)摧伏諸我慢故。意生身者。逐眾生情所欲故。福德身者。具莊嚴故。法身者。如虛空故。智身者。知無邊法故。知智身者。覺自智及他智故。善思量相者。任智所知無情識故。如實決擇相者。以根本智起差別智善決擇義相故。果行所攝相者。即一乘從根本智果起普賢愿行故。世間出世間差別相者。真俗二智悉現(xiàn)前故。三乘差別相者。二乘趣寂。菩薩生于凈土。或云留惑潤生等事。共相者。三乘共一體無生相。不共相者。具慈悲無慈悲名不共相。又共相者。凡圣一體具如來智。又不共相者。有迷悟不同故。出離相者。三乘是也。非出離相者。一切凡夫具煩惱者是。一乘非此二事。有學相者。七地已前菩薩是。無學相者。八地已后菩薩是。知法身平等相者。萬法無自性故。不壞相者。如智所報得境界故。隨時隨俗假名差別相者。即化身隨樂欲心故。眾生非眾生法差別相者。有情無情差別相故。佛法圣僧法差別相者。聲聞僧緣覺僧凈土菩薩僧一乘菩薩僧差別相故。佛亦隨類知之。知處空身無量相者。以法身起智隨行所感無量色別故。周遍相者。為法身。智身周遍。行亦周遍故。其色相亦遍無形相無異相者。悉同體故無邊相者。以法身智境非情限故。顯現(xiàn)色身相者。明色身無體無依智自在顯現(xiàn)故。已上如前科文中有八段經(jīng)。文深隱處解之。文自具處如文自明。大意明此地菩薩無功之智所及之用故。
第五段有十行半經(jīng)。約分為三段。一佛子已下至法自在有兩行半經(jīng)。明此位已成就如上身智已得十自在分。二得此十自在故已下至無能壞智者有一行半經(jīng)。得四種智自在分。三此菩薩已下至積集一切佛法有六行半經(jīng)。明此位菩薩以無過失身口意業(yè)隨般若波羅蜜能集一切佛法分。經(jīng)云命自在者。于不生不滅大智體上同一切眾生受生死自在故。心自在者。隨無念智所作能辦故。余如文自具。
第六一段有九行半經(jīng)總為一段。佛子菩薩住此地已下至于諸事中無有過咎。明此位菩薩得住十種力分。如經(jīng)自具云。一切種一切智者。一切種者。明加行具修多種智故。一切智者。是根本智。或云一切智智者。明從根本智起差別智故。意明以根本無功用智作種種多功用智無二故。智現(xiàn)前故者。明如上自在智現(xiàn)前故。此菩薩已下明得無功之智力故。能現(xiàn)一切諸所作事于諸事中無有過咎。以智無能所故。
第七一段有六行半經(jīng)。明不動地具有十種地名分。其地名義如經(jīng)自明。一切世間無能測故名童真地。明七地已前有行有開發(fā)是世間智此八地無功之智現(xiàn)前故。是初童蒙入真智故。號曰童真地。無過失故名為生地。明有覺有觀已絕無覺觀刺之所傷故云生地。以生在無功用智中故。余如文自具。
第八一段有十行半經(jīng)。于此段中約分為兩段。一佛子菩薩成就如是智慧已下至示成正覺有五行半經(jīng)。明此位菩薩入佛境界自力所持感招梵釋王等常隨侍奉分。二佛子菩薩如是入一乘會中已下至住不動地有五行經(jīng)。明入一乘無功用會獲神通隨意自在分。常為如來之護念者。明諸佛非不護念一切眾生斷善根之輩。其護念有三義。一護念苦道眾生未發(fā)心者。二護念已發(fā)心者有學有開發(fā)者。三護念入無功用菩薩令得佛自在故。梵釋四王金剛力士常隨侍衛(wèi)亦有三義。一侍衛(wèi)一切眾生。二侍衛(wèi)已發(fā)心之者。三侍衛(wèi)已至無功用智及一切諸佛故。侍衛(wèi)亦有二義。一大悲覆育侍衛(wèi)。二入位菩薩以尊敬彼法侍衛(wèi)。于一一身有大勢力報得神通者。七地已前是修。生報業(yè)神通未能自在。此地無功之智報業(yè)神通廣大自在。七地已前報業(yè)神通依禪定愿力生。此地報業(yè)神通無作智生。無修作故。放大光明者。所作障亡故光明自應。入無礙法界者。諸作已亡故。任智無有礙。余如文自具。
第九一段有三十二行經(jīng)。約分為四段。一佛子已下至善能開闡智慧門故有十三行半經(jīng)。明此位菩薩見佛廣多及舉真金治作寶莊嚴喻分。二佛子已下至不可窮盡有六行半經(jīng)。明此位菩薩普放光明及所行之行愿波羅蜜增上分。三佛子已下至一切智智依止者可有七行經(jīng)。明此位菩薩授職及行諸波羅蜜四攝四無量不離三寶分。四此菩薩已下有五行半經(jīng)。明此位菩薩以無功用智起精進力所得三昧及愿力所求示現(xiàn)菩薩眷屬廣多分。
第十段中有四十二行頌。重頌前法。如文自具。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華嚴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華嚴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華嚴經(jīng)》“華”是大乘的因地,“嚴”是果地的功德
- 華嚴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yè)”是什么意思?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這七個字有什么含義?
- 十種自在指的是什么?解讀《華嚴經(jīng)》十種自在
- 入無生智,到無依處是什么意思?
- 為什么說《華嚴經(jīng)》是別教一乘?
- 脫去俗服,當愿眾生,勤修善根,舍諸罪軛的意思
- 只在誦《華嚴經(jīng)》的時候口臭,還要繼續(xù)誦嗎?
- 怎么理解“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業(yè),是為魔業(yè)”?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經(jīng)題含義是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什么時候傳入中國?
- 《華嚴經(jīng)》是屬于開智慧嗎?
- 人要精進學習,切莫放縱欲望
- 發(fā)起殊勝的菩提心,讓世界變得更清凈
- 機緣到來時,因果報應是逃不掉的
- 《華嚴經(jīng)》是阿難尊者記錄的嗎?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jīng)》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jīng)》開經(jīng)偈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二
- 《華嚴經(jīng)》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jīng)弘傳序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jīng)》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十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jīng)講的是什么內(nèi)容?圓覺經(jīng)概說
- 《大寶積經(jīng)》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楞嚴經(jīng)的由來故事
- 佛經(jīng)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jīng)》講記
- 念地藏經(jīng)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jīng)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nèi)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jīng)》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jīng)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jīng)》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jīng)》偈頌:人生在世間,應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jīng)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jīng)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jīng)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jīng)》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jīng)·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jīng)》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誰翻譯的?心經(jīng)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jīng)注音版
- 法華經(jīng)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jīng)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jīng)》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jīng)》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的解讀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jīng)》
- 《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jīng)》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jīng)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jīng)·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jīng)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jīng)注音版
- 從《壇經(jīng)》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華嚴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原文
- 華嚴經(jīng)譯文
- 地藏經(jīng)譯文
- 心經(jīng)講解
- 心經(jīng)譯文
- 南懷瑾:《金剛經(jīng)說什么》
- 六祖壇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譯文
- 六祖壇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講解
- 楞嚴經(jīng)譯文
- 金剛經(jīng)講解
- 大般涅槃經(jīng)原文
- 俱舍論原文
- 地藏經(jīng)講解
- 地藏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楞伽經(jīng)譯文
- 涅槃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譯文
- 瑜伽師地論白話文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解深密經(jīng)原文
- 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地藏經(jīng)白話文(王智隆居士)
- 成唯識論原文
- 維摩詰經(jīng)譯文
- 大般涅槃經(jīng)白話文
- 華嚴經(jīng)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