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
《華嚴經》全名《大方廣佛華嚴經》(梵文:☉〉,mahā-vaipulya-buddhavata猞愀欀愀-sūtra) 。大方廣為所證之法,佛為能證之人,證得大方廣理之佛也,華嚴二字為喻此佛者。因位之萬行如華,以此華莊嚴果地,故曰華嚴。又佛果地之萬德如華,以此華莊嚴法身,故曰華嚴。華嚴經是大乘佛教修學最..[詳情]
第四十三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論
第四十三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論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四
第一正入當位法門中。從爾時善財已下至我唯知此一解脫門。于此段中約分為十三門。一念善知識教思惟勝進。二漸漸南行至海潮處。三見普莊嚴園林莊嚴眾寶。四入其園中周遍推求。五見優(yōu)婆夷往詣其所。六致敬禮拜正申所求。七休舍優(yōu)婆夷為說自己所行之法。八善財白言圣者發(fā)無上菩提心其已久如。九善財童子言圣者久如當得成無上菩提。十休舍優(yōu)婆夷正答成佛久近因緣。十一善財請說解脫法門如何名目。十二休舍優(yōu)婆夷正答其名名離憂安隱幢。十三我唯知此一解脫門。已下推德升進。如園林眾事及宮殿眾事皆眾寶所嚴者。表約行愿廣大盡佛界眾生界故。依報莊嚴廣大無限。容貌端正及諸嚴飾。表慈心悲愍益物利生調順柔和體道無我。十波羅蜜無順逆行十方諸佛身遍奉侍供養(yǎng)。所感正報容止可觀。見者除惑人天崇重。表大悲行示現女身而非女心。所有莊嚴及以宮殿樓閣池沼。皆約悲智萬行報生。如前先約略表示。所有嚴飾如經自明。意明此位方便波羅蜜慈悲行廣莊嚴報廣。經云善男子其有眾生得見我者。皆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者明來至此位要修至三空解脫世間智。出世間智慧現前。成廣大慈悲行。方來至此方便入生死門。達生死性與佛福智海本來一性。便得離憂安隱幢解脫門。方名不退住。雖復知空無我。常于生死有畏。未入離憂安隱幢。常居退位設不退還凡夫。還退作二乘。及生凈土別欣樂果。故云十方諸佛悉來至我所于寶座上為我說法。表悲與智會。明此位以悲成無功之智門。第十住中王女慈行童女。明以智成悲自在門。師子幢王。表是十住位中無功用智自在。女表無染之慈也。至第十灌頂。住智悲滿故。第十地是蘊積大悲成行門。以九個女天一個如來妻表之。十一地是大悲行滿以悲起智成佛門。即以摩耶生佛表之。以此十一地中十個善知識?佛果已滿善知識。以具普賢行故。遍作世間人中仁士之行。童子師居士長者童子童女行同凡士。此明果極行遍故。大約以智發(fā)心。從初發(fā)心住。即悲智齊發(fā)為其始。學出世道根本智為先以此立五位五十個行門。以簡生熟同別。由茲五十個波羅蜜五位中五重練磨。簡其智悲廣狹生熟出世入纏逆順。和會;多少勝劣不同。令發(fā)心者不住一法及三四五十百千即以為足故。意令進升至于無限廣大如法界故。就諸五位五十重中。一一具有智悲二行。五十個波羅蜜互相參徹。約有五百個波羅蜜門。共為主伴。圓此悲智世及出世心量廣狹生熟之門。方明總別同異成壞六義。如此十住門十波羅蜜。直以約法界體實法安立。十法圓融互參成一百法門。以初發(fā)菩提心。以此佛本果行為樣。修行從此本樣。修行五重加行練磨方始得依初樣。雖復練磨生熟差別。然智悲不異初心。日月時節(jié)亦無遷轉。以約智發(fā)心本無三世時分故。此優(yōu)婆夷。表對第六住是世間出世間法故。為回彼出世心多者。令依滿本愿故。起愛處生死。愛度眾生。成慈行故。以優(yōu)婆夷名滿愿表之。以取其志養(yǎng)育子孫無疲勞故。表大悲菩薩養(yǎng)育一切法界眾生。若善不善皆無舍離。未曾起不濟之心;N種身。未曾舍一眾生如毛發(fā)許。恒常對現一切眾生前。種種教化令成就故。此位約回第六住出世心多不斷生死愛度眾生猶在愛習。以優(yōu)婆夷表之故。名有行有開發(fā)。第十灌頂中以一分無功智成。以智生悲無有愛習。以師子幢王女慈行童女表之。此是當十住位中調治和會智悲生熟之意。如上我有八萬四千那由他同行眷屬常居此園。明以眾生八萬四千那由他諸煩惱園林悉皆與之同行而接引之。善財問優(yōu)婆夷發(fā)菩提心久近者。意明求解脫無有久近。一發(fā)即三世一時求。解脫體中無有久近故。明大悲行中問發(fā)心久近者。意明大慈大悲深厚。還與眾生界住劫久近相似。若眾生界無盡大悲愿行無盡。后問久如成佛。意亦如之。且舉三十恒河沙為量。已去唯佛所知意不可極也。又前三比丘得出世心是一十。至彌伽海幢比丘。得了世間出世間心。是二十。至此第七住入世行慈悲。是三十也。明發(fā)心久近。俱枳羅鳥梵本未譯。毗盧遮那摩尼寶者。名為光明遍照如意無價寶也。寶多羅樹形。如此方棕櫚。以妙寶所成。阿盧那香此云赤色香。婆樓那天佛。此云水天解脫。名離憂安隱幢者。此有二義一教化眾生使令離憂。是菩薩安隱幢。眾生未離生死。菩薩不自取安隱故。因化成名。二菩薩雖達生死性空。于生死有畏。未為究竟安隱無憂。若能入生死教化眾生。達生死眾生及以教化者?涅槃行無出無沒。方名離憂安隱幢故。此是十住中第七不退住。方便波羅蜜為主余九為伴。約智門中五位通治。約位門中偏治世間出世間心大悲心劣。而令悲智得圓滿故。
第二推德升進前位中。如諸菩薩摩訶薩已下至辭退而行。有十六行半經。于中文義約分為五門。一推德于先令其勝進。二示善知識處名為海潮。三示其國土名那羅素。四舉善知識名號。五頂禮流淚辭退而行。此流淚者。表大悲弘深。又敬法貴入情至厚重。又表智悲自在垂悲俗流傷嗟苦趣圣心廣濟悲嘆難勝此。南方有海潮處者與前位同名海潮處者。表悲智同會以將前位慈悲之門。升進會于智體。以將第八愿波羅蜜。發(fā)起智業(yè)會其悲門。智若不發(fā)興大愿行悲。趣寂無由起用。是故十地中至此第八地位。諸佛三加七勸。令念本愿方能生大慈悲。是故二位同名海潮。明第八愿波羅蜜會其悲智一體方得無功大用行廣利而無思。猶如海潮泛洪波而不作像此位菩薩以無功智化諸群品知根而不失時也。是故二位同名海潮。此會智悲不二。國名那羅素者。此云不懶惰。為第八住入無功之智稱本智遍周利生無懈無疲勞懶惰之心。此位是十地中八地之樣。從此而起。初跡至第八地。中方與本樣會同。此中一分相應十地中第八地。大用一體無功智周佛地方滿。至如來出現品是其滿處。以法界品為源始。根本智恒爾無功大用故。以初發(fā)大菩提心者。元依法界普光明智體。發(fā)心功熟即是本來法界。但約智悲生熟廣狹。上明位次第。仙人名毗目瞿沙者。此云出聲可畏。為智目增明善摧邪論出言契當異論息心故。名出聲可畏。善財悲泣流淚思惟有十難事。如經具明。
第一正入當位法門中從初爾時善財童子已下至我得無勝幢解脫門。此一段文約分為十三門。一念教誨思惟勝進。二漸次游行至那羅索國。三周遍推求毗目瞿沙。四見一大林阿僧祇樹以為莊嚴。五見彼仙人旃檀樹下敷草而坐領徒一萬六申其所求。七仙人稱嘆善財。八仙人示其善財法門名字。九善財問其無勝幢解脫境界。十仙人以手摩善財頂執(zhí)其手令善財自見其身往十方佛剎微塵數世界中。十一善財見佛獲益。十二仙人放善財手還在本處。十三我唯知此無勝幢解脫已下是推德升進。波吒羅樹者。似此方楸樹。其氣香其花紫色。尼拘律樹者。葉似此方柹葉。其子似枇杷子。子下承蔕如柹。其種類耐老。于諸樹中最高大。領徒一萬。明行具足。
問曰。何故此位見仙人何意。
答曰。此有二義。一表智凈如仙。為明此位無功智現。無染如仙。二為無功智現以大悲行能同異道同事接生。其居處林樹莊嚴。明蔭覆利物。池沼蓮花莊嚴。明慈悲處世而無染行。仙人于旃檀樹下敷草而坐。表智樹覆蔭。熏戒定慧解脫知見香。遍周法界敷草而坐。明無功之智能善治貪亂。明少欲之相。鹿皮草衣。示行少欲知足。髻鬟垂鬢者。無功之智圓滿。如是徒眾前后圍繞者。明主伴萬行圓滿。善財見已往詣其所五體投地者。明敬法重人之禮。又表以五塵之境皆歸智地。嘆言真善知識。善知識者。無功之智本自真故。無勝幢解脫者。明此位無功用智性自遍周利益一切眾生摧破煩惱無有斷絕下位不如故。云無勝幢。仙人以手摩善財頂者。示以安慰接善財。手者表引接也。善財自見其身往詣十方十佛剎微塵數世界中。及到十佛剎微塵數佛所者。明會智境遍周也。凡至十住中第八住十地中第八地。皆須諸佛圣者。灌頂勸發(fā)加持。及第十灌頂住及第十法云地。總須諸佛灌頂加持故。若不加持;驎r滯寂;虿涣朔鹁辰绻。無能自進。為創(chuàng)初不達佛無功用智之境界故。已下見佛境界。如經具明。阿庾多者。此方一兆之數。那由他者。此方一溝。仙人放善財手善財即見身還本處。明以智力加持入法。既得法已自力常然。雖復圣者舍其加持一見見無有異故。如舟濟度于岸。不可負舟而行。此是童真住明創(chuàng)初童蒙入真無功智之界。以愿波羅蜜為主。余九為伴。明此位無功智現恐當滯寂。以大愿門興其智用故。又令念本愿廣度眾生有此節(jié)級。以法防之令不滯寂故。以智門中諸位通治。約位門中此位會七住中悲行。第八住中無功之智。以大愿波羅蜜興作。令使智悲任用自在。
第二推德升進中。從如諸菩薩摩訶薩已下至辭退南行有十二行半經。于中義意約分六門。一推德于先。二示善知識所在。三舉聚落名伊沙那。四示善知識名為勝熱。五勸令致問所行法門。六禮敬辭退南行。南方如初所釋。聚落名伊沙那者。此示長直。為表此善知識攝化長其直道無諸諂誑。故名長直。婆羅門者。此云凈也。為表此善知識無染寂靜故。名勝熱者。表勝世間煩惱熱故。示勝盛火炎熱故。此是第九法王子住得法自在。明第九力波羅蜜法力自在示同外道五熱炙身。引接邪徒令歸正智。明得智同邪接諸邪見妄行苦行者。令皆信伏。下自具文。
第一正入當位法門中。從爾時善財童子已下至我唯得此無盡輪解脫。此一段經約分為二十五門。一得無勝幢法光所照入諸佛不思議神力。二念善知識教漸次南行。三至長直聚落見彼勝熱修苦行四面火如大山。四中有刀山高峻無極登彼山上投身入火。五善財頂禮咨問所求。六婆羅門令善財上其刀山投身入火。七善財人身難得心有懷疑。八十千梵天在虛空中勸念此是金剛焰定光明。九有十千諸魔在虛空中勸念善財嘆婆羅門德行。十復有十千自在天王于虛空中告語善財不令生疑。十一復有十千化樂天王亦在虛空嘆婆羅門德。十二復有十千兜率天王在空稱嘆。十三復有十千三十三天于虛空中雨天鬘陀羅花供養(yǎng)。十四十千龍王。十五十千夜叉王。十六十千乾闥婆王。十七十千阿修羅王。十八十千迦樓羅王。十九十千緊那羅王。二十有無量欲界諸天如是等十三種眾。皆在空中稱嘆婆羅門德。勸念善財不生疑惑。二十一善財悔過。二十二婆羅門為善財說頌。二十三善財順教登其刀山入大火聚。二十四善財入火聚時獲益。二十五我唯得此菩薩無盡輪已下是推德升進。如上婆羅門示行此行時。隨諸眾生總見行門。各自差別。約表法中。刀山是法王子住中力波羅蜜。智慧為體。成修行者達生死苦難。但見法界性解脫。須得無有怖畏?傲τ米栽;鹧媸墙饎傊侵饷鳌R嗝饎三昧。如上諸天已說。伊那跋羅龍王。往因由破戒損其極臭樹。遂頭上生此臭樹。故以名之也。優(yōu)婆者。清信也。難陀者。此云歡喜。明此龍聞法信樂歡喜故。菩薩無盡輪解脫者。意明法王子住得法師位。以此一行隨諸眾生樂欲不同。各見說法及行門無盡差別。明稱眾生根圓滿故名無盡輪。此是法王子住。以力波羅蜜為主。余九為伴。以約智門中以五位通治。以約位門中以治說法不自在障。同十地中第九地。從此果行修行至第九善慧地。功熟仿此。十住中本果還以法界體普光明智為大用。
第二推德升進門中。約分為四門。一推德升進。二示善知識處云南方有城名師子奮迅。三舉善知識名云童女慈行。四頂禮勝熱婆羅門足辭退而去。南方義如前初位釋。城名師子奮迅者。是師子幢王所居之城其王是慈行女父。表智自在為王大悲行遍為女。明此從智生悲處生死染而與不染等。明習氣盡故。前第七住中休舍優(yōu)婆夷。明故存愛習用成悲門。以未斷愛度眾生之愛習故。號優(yōu)婆夷。以此成大慈悲之行滿。八住中無功之智方成。即明以從悲生智。此位以從智生悲故。即師子幢王女是童女也。表此位任運利生無染習也。第一正入當位法門中。約經文義分為二十二門。一于善知識心生尊重。二念教升進。三漸次南行。四至師子奮迅城。五推求慈行童女。六聞其童女族姓王種。七五百童女以為侍從。八明女所居之殿。九明女所坐之座。十善財聞已往詣。十一善財入已睹見童女依正報得莊嚴。十二善財見已正申所求。十三童女令善財觀其依果所居報得知其行因。十四善財觀已合掌瞻仰慈行童女。十五童女告善財法門名般若波羅蜜普莊嚴門。十六童女告善財所修行法門見佛之數。十七正舉其見佛之數有三十六恒河沙諸佛名號不同。十八明童女受此法門諸佛各以異門而入。十九諸佛一說更不重宣。二十善財白言問此法門之境界。二十一正舉所修觀察法門時得普總持門。其數有百萬阿僧祇總持法門。其大數有一百一十七。二十二我唯知此般若波羅蜜普莊嚴門已下明推德升進漸次南行者勝進也。至師子奮迅城周遍推求慈行童女者。會智悲無二體也聞此童女是師子幢王女五百童女以為侍從者。明信此十住位中灌頂住普該五位智悲二門總如此十住中修更無異路故。名師子幢王女。五百侍從以聞法者。是此當位中修行也。信此一位都攝。五位智悲總如此門。方名此十住門。名住佛所住。當如是知。以此住中善知識依報之境總與佛果報所得境界名體俱同。皆具因陀羅網互參之佛境身土。重重含容。時劫歲月都無延促。一一門各各具足無量一切法門。如經文自具。令善財觀察者是。如慈行童女所居之殿名毗盧遮那藏殿者。即是佛果包含眾德。五位行藏佛因果門?傇诖宋恢泄。龍勝旃檀足金線網天衣座上而說妙法者。明以大慈悲身坐一切智智座上為龍勝也。說一切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五分法身之香白凈教網。覆護引接一切眾生。以之為座。善財聞已詣王宮門求見彼女見無量眾來入宮中者。明此智殿悲宮是一切眾生共所入處五位菩薩共所居都。善財問言。諸人今者何所往詣。咸報之言。我等欲詣慈行童女聽受妙法者。此明信而無疑善財童子即作是念。此王宮門既無限礙我亦應入者。自念信已當入。入已見毗盧遮那藏殿者。自心智悲萬行與五位因果智悲一時會入故。頗梨為地者。明以此寶似水精然紅白赤碧不同但以明凈類。以法身報得。琉璃為柱者以凈行住持萬德。金剛為壁者。智凈防護也。閻浮檀金以為垣墻者。表凈戒外嚴也。百千光明而為窗牖者。以教光明照俗報得也。阿僧祇摩尼而為莊絞者。離垢行嚴報生。寶藏摩尼鏡周匝莊嚴者。根本智起差別智照眾生根本報生也。以世間最上摩尼寶而為莊飾者。凈行無染世間行報生也。無數寶網羅覆其上者。即能設教網報生也。百千金鈴出妙音聲者。明聲遍十方說法之音所報生也已下明正報莊嚴。慈行童女皮膚金色。明法身白凈心無垢報生。金色應真菩薩皆金色也。目發(fā)皆悉紺青。以凈智照矚覆護諸眾生法故。梵音聲者。清朗遠聞十方也。令善財觀其依報者。明知果即識其法門也。于一一鏡中所現一切佛境界互相含者。具如經說。云此是般若波羅蜜普莊嚴門。我于三十六恒河沙佛所求得此法者。明十住十行十回向為三十故。六恒河沙佛所求得法者。通攝六位十信十地十一地佛果行總在十住十行十回向法中。成彼前后六位法故。以前信位具信未是實入住位故。十地十一地因果行門。但依十住十行十回向法。會融理智悲愿行門已。備十地十一地。依而仿之。令使慣熟。更無新法故。以后十地十一地中。不立隨位進修佛果名號。亦無遙見佛來。亦無迎佛法事。上下隨文看之。意自現爾。以是此第十灌頂住中。智悲二行?偸帐∈惺叵蛑潜感?傇谄鋬取9试迫。教雖文字有前后安立之跡。約智悲愿行。歲月日劫總是一法。總是一時。乃至十信心亦爾。十地十一地亦爾。此一位中一切總別同異成壞法無不在中故。如此位經文中。令善財童子觀莊嚴境界見一一壁中一一柱中一一鏡中一一相中一一形中乃至一一寶中。悉見法界。一切如來從初發(fā)心修菩薩行。成滿大愿具足功德。成等正覺轉妙法輪。乃至示現入于涅槃。如是影像靡不皆現如水中普現虛空星宿日月所有眾。像廣如經。說以此境界用明一位總含諸位諸劫日月時分皆不遷移。故云我于三十六恒河沙佛所求此法門。一說不再說悉皆領受。即須知十住十行十回向此三種十法?傇谑≈幸蛔≈行泄省R嘁灾侵杏写巳畟法門。悲中亦有三十個法門。亦為六十恒河沙佛也。以一一位皆有遍法界行門故。以恒河沙略舉。其遍義故。亦取一位通該六位故。亦表一切智慧解脫不離三空六波羅蜜故。一一位中有六位故。一一六位皆有無盡行愿故。以下舉一百七個陀羅尼門。明此一位總攝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因果。不出此位。一百七個總持收故。如是一百七大總持門。不出十波羅蜜中行;⒂邪俨_蜜。如是百波羅蜜不出三十七覺支。以為互參助伴。成三賢十圣等妙六位。共名三十六恒河沙佛所求此般若波羅蜜普莊嚴門。以此恒河沙是此經中最初小數故。故舉之明初發(fā)心中十住門即遍該六位中六十法故除十信不入位。深細思之可解。大意智此十住十行十回向三賢位。一一皆含十地十一地及妙覺地法界門?偼ㄊ找环ń绻省R恢腔垡淮缺唤饷撘唤僖粴q一月一日一時。無前后無別異門。然安立種種隨世差別法門故。終可不作延促長短見故。如初善財童子于善知識所起最極尊重心。生廣大清凈解。常念佛乘專求佛智。愿見諸佛觀法境界。無障礙智,F在前。不合云常念大乘。以此經是法界佛果門。與二乘無比對分。亦與權教大乘十地之后安立佛果者。亦非比對。何得云專念大乘。以大者比小者說大。此法門所有發(fā)心。皆依佛果發(fā)心。所有心量愿行智悲之境。皆非比對。不可以將比對大小之乘惑亂佛乘之門。令使失其經意妄傳教門。此是譯經者不達誤言也。如后應專求佛乘一切智乘不思議乘佛果乘。以佛果文殊普賢法界。才初發(fā)心總入故。又終始不分時劫差別。絕情所量。唯是智故。余如經文。此灌頂住位以智波羅蜜為主。余九為伴。此位以智治修行前后差別及智悲不均平障。入智悲圓滿前后自在無二門。
問曰。此灌頂住位智悲已滿。何故不以佛表之。何故將王女表之。
答曰。明此十住中一住即十住。明前德云比丘海云比丘善住比丘海幢比丘總是成佛出世間解脫位。彌伽解脫長者休舍優(yōu)婆夷毗目仙人勝熱婆羅門王女慈行。總果中圓會菩薩道。以一位互體通收?傇谄鋬染咦。凡見比丘是表求佛果以莊嚴菩薩行凡見俗士即明求菩薩行不離佛果。或男或女長者外道神天。表法一一隨位行門配之方明。此已上十個善知識初德云比丘明以禪定觀照顯發(fā)自心佛智慧普見諸佛境界光明門。第二海云比丘是觀生死海十二有支本來清凈佛國海門。第三善住比丘法身智自在無礙出俗門。第四彌伽長者明處俗修行世間文字門。第五解脫長者明處俗身舍無盡佛剎莊嚴自體萬境自性禪定門。第六海幢比丘真俗二達出纏寂用無礙神通門。第七休舍優(yōu)婆夷處世成長大慈門。第八毗目瞿沙無功智現同邪門。第九勝熱婆羅門攝諸邪見苦行門。第十王女慈行明智悲圓滿總攝諸位智悲因果同時具足門。如是十門總攝六位因果。三十七道品互體圓融。一多具足。如帝網法門。此十住法門明自住佛所住。已下十行經明自利利他之行。已下推德升進入于十行位也。此童女慈行是智波羅蜜中大悲圓滿門。明總攝諸位同該。位位如是。故云三十六恒河沙佛所求此法門。三十為十住十行十回向是也。六云通佛果妙覺及五位。通收表智波羅蜜圓該三賢六位?偤浑H約法門依報。表之如前。以六相明之。于此十行中。從初善見比丘已下至出家外道。名為遍行。是十行中十個善知識。于此第一初行中。如諸菩薩已下至辭退而去有十一行經。于中文義約分為五門。一推德升進。二示善知識方所。三舉國土名。四舉善知識名號。五禮敬辭去。從如諸菩薩摩訶薩已下是推德勝進。南方義如初釋。國土名三目者一法眼。二智眼。三慧眼。如推德中。智眼無翳。普觀法界慧心廣大。此是三眼國土。明隨世利生。智眼觀根。法眼知法。慧眼決擇正邪。此三是一。隨用說三。
第一正入當位法門中。自爾時已下至我唯知此菩薩隨順燈解脫門于此段中經文義分為六門。一善財思惟菩薩所住行有。一十三種甚深。二漸次游行至三眼國。三推覓善見比丘。四見在林中經行往返天龍恭敬。五善財頂敬申請所求。六善見比丘授與善財經行恒遍十方菩薩隨順燈解脫門。比丘號善見者。明此法眼智眼慧眼善見諸法。善見一切眾生根性。應時教化而令解脫故。號善見也。比丘者。此名滅諍。能化眾生煩惱見諍故名比丘。
何故十行之初先見比丘。
答曰。為明菩薩所行之行。皆令一切眾生無諍離染出世間故。為行之首。皆須無染出世間。以此先見比丘。明心離世間方堪處俗同光利物。是故已下方明俗倫。在林中經行者。表行廣多如林覆蔭根莖枝葉花果明濟。俗行如是故。林中經行往返者。明入生死度眾生。令諸眾生得出世涅槃之樂。又令不住涅槃起大悲愿入于生死。又度眾生令至涅槃是往返義。如是轉轉無有休息。猶如一燈然百千燈冥者皆明明終不盡故。以隨順燈法門授與善財故以林中經行往返所表也。又壯年美貌端正可喜者。明能行諸行為壯年也。美貌端正是行報生故。又心端行正名為端正。其發(fā)紺青右旋不亂者。心清行正所報生也。又右旋不亂者。順正法也。頂有肉髻者。智高德滿報生也。皮膚金色者。智凈心安素白無垢。慈悲利物業(yè)報所招。黃相是福德色也。頸文三道者。是不妄言出報所生故。額廣平正者。智寬博達之報也。眼目修廣如青蓮花者。以智悲慈所報得也。唇口丹潔如頻婆果者。明赤色也。是南方色。以為南為離離為日為虛無為心為法門。以智為日?跒檎f法之門。以智慧日。口能詮表正法。所生報也。胸標卍字者。業(yè)清涼所生。七處平滿者。兩手兩足兩肩馬王陰藏。為七處滿其臂纖長者。引接成善所生報業(yè)。其指網縵。以教漉眾生所生報業(yè)手足中有金剛輪。明轉法輪利眾生所生業(yè)果。如是廣嘆其福。皆具如經所明。皆是智行內修外嚴眾福因不虛棄。明知因識果。無量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喉羅伽釋梵護世人及非人前后圍繞者。明比丘所攝生依根遍故。以招其眾侍從隨之。亦是表法眾也。主方神隨方回轉引導其前者。方法也。法隨眾生根器;剞D引接眾生。方無定相。即法無定相。足行神持蓮花以承其足者。表行無行無染無盡光神舒光破闇者。以教光破惑也。閻浮幢林神雨眾雜華者。明以廣多善言眾行引眾生。令住戒定慧香花故。不動藏地神現諸寶藏者。此是禪定行能現智慧之寶藏故。普光明虛空神莊嚴虛空者。明以正智慧觀照諸法莊嚴法空起差別智行差別行不離法空故。成就德海神雨摩尼寶者。明以普賢大愿成就大慈悲之德普雨法雨利益眾生故。須彌山神頭頂禮敬曲躬合掌者。明謙下離慢恭敬行也。無礙力風神雨妙香花者。明柔軟語敬語無我語和悅語無粗惡語知時語不妄語利益語如法語贊嘆語一切眾善語。皆為無礙力。風神雨妙香花所聞之者。戒定慧香華悉皆具足。是故易云巽為言說。風行于地上可以觀。此明君子之典禮雅言也。有所仿學以成仁德。故云風行地。地者坤也。坤為眾人。仿君子言教故有所可觀。此經以正智慧。風神口出正教言音為風出。合典禮之言為香華。春和主夜神莊嚴其身舉體投地者。明慈悲和悅常處生死之夜令眾生見者皆悉歡喜。發(fā)生善根名為春和主夜神。莊嚴其身投地者。明大慈大悲愿行莊嚴投于生死之地教化安樂一切眾生。常覺主晝神執(zhí)普照諸方摩尼幢住在虛空放大光明者明法空根本智照諸眾生以差別智度令解脫故。時善財童子詣比丘所已下申請所求。皆云已發(fā)無上菩提心者。明于初文殊師利所已發(fā)菩提心。即達菩提體無行無修無求無得無證。以此求菩薩道。即不離菩提心。但求菩薩道成菩提心。本自無成壞故。不可已求當求現求已發(fā)當發(fā)現發(fā)。若無如是念故。名為已發(fā)無上正覺之心故。出此三世心故。名為已發(fā)無上正覺之心。比丘答善財言我年既少出家又近。明始從十住初生諸佛智慧。而生此行。名為年少出家又近。此十行門列名前后行。是一時十回向亦然。此三法一時行以智境界不出一剎那際。都該十信及十地十一地六位一時故。又初始發(fā)心不見生老前后際故。名為年少出家又近。我此生中者。即明不見始終之生中也。于三十八恒河沙佛所凈修梵行者。明十住十行十回向以三十個法均調智悲以此三十個隨位佛因果法互參智悲無盡故云三十。不離八正道行門。故云三十八恒河沙佛所凈修梵行。前慈行童女。即云三十七恒河沙。即表三賢七覺之行。此云三十八恒河沙佛所者。即勝進至八正道故。三十八恒河沙佛者。總三賢之位八正道中佛因果也?偯靼l(fā)心之際正智現前破無明時。無量惡業(yè)滅無量智慧現前號為恒河沙佛數故。從一日一夜凈修梵行或七日七夜凈修梵行或有佛所半月一月一歲百歲乃至不可說歲乃至不可說劫滿足六波羅蜜者。此明出世道滿足六波羅蜜。余四方便愿力智波羅蜜等。是入生死成大悲行故。此是比丘但云六度不云十波羅蜜也。亦成道遺教入滅各差別悉能見者。明智境界順俗差殊智。無纖毫時分遷也。已上日月歲劫明時不遷也。又云。善男子我經行時。一念中一切十方皆悉現前。乃至不可說佛剎皆悉嚴凈。乃至不可說眾生差別行皆悉現前。乃至成就普賢行滿愿力故。一念領受不可說不可說如來法。廣如經說。此一段明遠近含容不可遷。不可具陳?偛怀鲆荒钫。意明經行所表法身智體無依。以智無依故。即智無表里中邊故。以智無表里故。即十方不遠十方無近。以智無遠近。體若虛空。明照十方。隨愿起行。應根利物。不去不來。對現色身。如日現于眾水之內。以此智境界故。時日歲劫性自無遷。一念悉亡。古今多劫即纖毫不轉。遠近境界不出塵中。智為愿使。愿是智王。悲行神通普賢行海。皆由愿使智。如聲聞緣覺。雖有神通。以無大愿利眾生故。對普賢行愿神通。猶如百千日光比一個螢火也。余意如經自明。法門名菩薩隨順燈解脫門者。明菩薩以自如來普光明智。順諸眾生行起差別智。教化眾生恒令發(fā)明無有休息。名菩薩隨順燈解脫門。此是歡喜行行檀波羅蜜為主。余九為伴。以約智門中一行之中通修眾行。以約位門中偏修六波羅蜜出世之行。此十行初門。以將十住中智波羅蜜門。普印三世一切佛境界眾生境界無盡劫。總一時故。不出毫內故。已下例然。初終總爾。
第二推德升進門中。自諸菩薩摩訶薩已下至辭退而去有二十一行半經。于中文義約分五門。一推德升進。二示善知識方處國土。三示善知識居止處所在河渚中。四舉善知識名號名為自在主。五頂禮致敬辭退而去。從如諸菩薩已下是推德升進。其中南方義如初釋。國土號名聞者。依教主立名。為教主有名聞故。河渚中居止者。表戒為河流必入智海故。童子者。為明戒凈無染號為童子。名自在主者。為明已從如來法身智果。入俗利生。出世入纏。主導眾生皆自在故。以立名也。
第一正入當位門者從爾時善財童子已下至我唯知此工巧大神通智光明法門。于此段中約分為七門。一受教念持升進。二天龍夜叉眾圍繞。三至名聞國周遍求覓自在主童子。四天龍示其所在。五善財即詣其所見十千童子所共圍繞。六聚沙為戲善財見已頂禮申請所求之法。七自在主告善財所行之法。于此所修法中約有十門。一書。二數算。三印印手印符印等是。四界界者世界也。五處者處所也。即世界眾生住居處所。六療病。七工巧。八調練仙藥。九農商。十知眾生所出世根等。于中算法阿僧祇品略序。此亦如彼也。此是菩薩行以法算數而知。彼阿僧祇品佛智滿智眼自然而知。不須算法也。自余如文自明。此是饒益行中戒波羅蜜為主。余九為伴。若約智境法門。一位通修十行。若約位門中。此饒益行中。以書數算印農商相法并出世間。方名戒體。前十住中。但以法身法性理智為戒體。即是比丘觀十二有支生死海。為佛智海。是十回向中。以海師善入生死海為戒體。如十信中。即以畏罪修福離世間行為戒體。十地中即修大悲為戒體。即喜目觀察眾生夜天神。是在佛右面。左為智。右為悲。又喜目觀察眾生者。是慈悲之名。以之為戒。各隨五位戒體升進不同。以智通該。一位中五位總具。此中上下十善知識。約其行體論之。世技醫(yī)方供養(yǎng)等事如經具言。
第二推德升進。中從如諸菩薩摩訶薩已下。至辭退而去有十七行經。于中文義約分為五門。一推德升進。二示善知識住處及方所。三舉善知識所居城名海住。四舉善知識優(yōu)婆夷名為具足。五禮敬辭退而去。從如諸菩薩已下是推德升進中城名海住者。表此優(yōu)婆夷能含眾德如海。優(yōu)婆夷名號具足者。明約德立名。表此優(yōu)婆夷以住此忍波羅蜜中具十波羅蜜。以常能大舍具檀波羅蜜。素服清潔名之為持戒。被發(fā)毀容名之為忍。心常不與世心和合名之為精進。智悲利俗不與識俱。名之禪定。已踐佛果出世妙慧名為智慧。常處生死引接眾生。又心無女業(yè)示受女身。明大悲行。是名方便。常隨本愿六道濟生。名之大愿。不畏生死常轉法輪。名之為力。隨智幻生一切剎海常施佛事。名之為智。具足如是十波羅蜜四攝四無量故。故名具足。善財聞已舉身毛豎者。為聞具足之名喜心驚悅。
第一正入當位法門中。從爾時善財童子已下至我唯知此無盡福德藏解脫門。于此一段約分為二十門。一念善知識教門廣大如海思惟升進。二漸次南行。三至海住城尋覓善友。四眾人告語在此城中。五善財詣門合掌而立。六所觀依果其宅廣博種種莊嚴。七善財入已見優(yōu)婆夷處于寶座八觀其正報身相容儀可尊。九見其宅內敷施十億妙座十見其小器在于座前一萬童女以為侍衛(wèi)更無諸余衣服飲食。十一善財見已致敬申請。十二優(yōu)婆夷告語善財所修之法門。十三舉其法門名菩薩無盡福德藏。十四以其小器十方六道眾生所須飲食種種美味悉皆具足。十五一生所系菩薩食已皆于菩提樹下成佛。十六舉百萬阿僧祇同行之眾三業(yè)皆同。十七善財見無量眾生從四門入。十八隨愿所請隨所須食皆悉充滿。十九舉其我唯知此菩薩福德藏門。二十推德升進。以成后行。十千童女者。萬行具足。四門而入者四無量心。以一小器所施飲食遍周無限眾生皆充飽者。明器雖量小約以法界施智入因陀羅門小含無盡。又加法界智愿力廣大之心以一微塵許之。食令十方一切所生眾生食之充足。元來不減毫末以一微塵許之食即法界量。無里外中邊限所礙故。法門名菩薩福德藏者。明施愿廣大也。此是第三無違逆行。以忍波羅蜜為主。余九為伴。約智門中十行五位通修。約位門中以忍為體。以忍為小器。無行不具足故以謙無不利。
第二推德升進中。從如諸菩薩摩訶薩已下至辭退而去有八行半經。于中義意約分四門。一推德升進。二示善知識方所及所居之城。三舉城名大興及知識名明智居士。四善財頂禮辭退而去。從如諸菩薩已下名推德升進城名大興者。約教主立名。以精進波羅蜜大興利益。以立城名居士名明智者。約第四無屈撓行。見根利物仰視虛空即財法俱施。故名明智。此是十住中生貴住。十地中第四地得出世智現前。三界業(yè)盡當生佛家故。此十行中為明智居士者。居處處俗懷道利生。故名居士。
- 上一篇:第四十二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論
- 下一篇:第四十四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論
- 《華嚴經》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華嚴經是大乘經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華嚴經》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華嚴經》“華”是大乘的因地,“嚴”是果地的功德
- 華嚴經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yè)”是什么意思?
- “大方廣佛華嚴經”這七個字有什么含義?
- 十種自在指的是什么?解讀《華嚴經》十種自在
- 入無生智,到無依處是什么意思?
- 為什么說《華嚴經》是別教一乘?
- 脫去俗服,當愿眾生,勤修善根,舍諸罪軛的意思
- 只在誦《華嚴經》的時候口臭,還要繼續(xù)誦嗎?
- 怎么理解“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業(yè),是為魔業(yè)”?
- 《大方廣佛華嚴經》經題含義是什么?
- 華嚴經是怎么來的?什么時候傳入中國?
- 《華嚴經》是屬于開智慧嗎?
- 人要精進學習,切莫放縱欲望
- 發(fā)起殊勝的菩提心,讓世界變得更清凈
- 機緣到來時,因果報應是逃不掉的
- 《華嚴經》是阿難尊者記錄的嗎?
- 楞嚴經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開經偈
- 楞嚴經白話文卷二
- 《華嚴經》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弘傳序
- 楞嚴經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經白話文卷三
- 楞嚴經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經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經白話文卷十
- 楞嚴經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講的是什么內容?圓覺經概說
- 《大寶積經》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是怎么來的?楞嚴經的由來故事
- 佛經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講記
- 念地藏經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是大乘經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偈頌:人生在世間,應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誰翻譯的?心經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注音版
- 法華經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的解讀
- 《心經》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
- 《父母恩重難報經》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注音版
- 從《壇經》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