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jīng)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三(8)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三(8)
巳四、四種
或立四種,謂善、不善、有覆無記、無覆無記。
這是第二科「意根」。前邊是說五根,說完了;現(xiàn)在是說第二:「意根」!敢飧估锩娣质,前三科都說完了。前三科這個分法也是很有意思。第一種是「一種意,謂由識法義故」名之為意!富蛄⒍N,謂墮施設(shè)意、不墮施設(shè)意。初謂了別名言者意,后謂嬰兒意。又初謂世間意,后謂出世間意。或立三種,謂心、意、識」,這樣子說明意根的類別。
現(xiàn)在這以下是第四科,是立四種意,那四種呢?「謂善、不善」,這從前邊的文可以看出來、可以明白這個分類法,意它與善心所相應(yīng),那么就叫做善意;與染污心所相應(yīng),就是不善。有覆無記也是染污心所,就是末那識的四種煩惱,它也是不善;但是特別的微細的關(guān)系,不善的行相不明顯,所以叫做「有覆無記」!父病拐,障也,障礙的障;也有覆藏的意思,就是隱藏在那里,表面上看還是無記的!笩o覆無記」就是亦如是(注:語音模糊)了。所以,這個意有這樣的差別。因為阿賴耶識是沒有煩惱相應(yīng)的,所以要是「無覆」;可是它也不是善、也不是惡,所以叫「無記」。
巳五、五種
或立五種,謂五位差別。一、因位。二、果位。三、樂位。四、苦位。五、不苦不樂位。
「或立五種」,這是第五科。「謂五位」的「差別」,五個階段。第一個是「因位。二、果位。三、樂位。四、苦位。五、不苦不樂位」。這個「位」,也可以說就是時間:這個時候它是處于因的位,這個時候是處在果的時候。這樣說,在種子的時候名之為因,現(xiàn)行的時候名之為果,可以這樣解釋。
三是「樂位」,就是它與境界接觸的時候有樂的感覺,名為樂位;有苦的感覺;有不苦不樂的感覺,從這樣立為五位。
巳六、六種
或立六種,謂六識身。
就是眼識乃至意識。
巳七、七種
或立七種,謂依七識住。
「或立七種,謂依七識住」,那么「七識住」正好是七個,所以是七種意。這里說的這個意根,就是把所有的心法都包括在內(nèi)了,這個范圍是很廣的。
這個七識住是什么呢?在《俱舍論》上有解釋。第一個是「有色有情身」,身體的身;「身異、想異」:就是這個廣大的地區(qū)里面的眾生,彼此之間相對的看,他們的身體是不一樣的,各式各樣的差別,不一樣,這叫「身異」!赶氘悺梗膬(nèi)心的思想也是有差別,這就叫「想異」。這指什說的呢?就指我們?nèi)祟愓f的──人和一分的天:欲界六天也包括在內(nèi)、也包括初禪天在內(nèi)。這個地區(qū)的眾生,三惡道不在內(nèi),當然身體是不一樣的,內(nèi)心的感受也是不一樣,苦、樂、不苦樂的感覺不一樣,這是叫做一種,第一種識住。
第二種是「有色有情,身異想一」,就是這一個地區(qū)的眾生他們的身體不一樣的,還是不一樣;但是內(nèi)心的思想是一致的,這一類。這一類是指什么說的呢?就指初禪天。初禪天;從二禪天的人,我們在前面文讀過了;死掉了,二禪天的人死掉了生到初禪來就是大梵天王。大梵天王這個人,他心里面感覺只有他一個人,他還想要再多多少人來這邊,共同的在這里生存。他這樣想,就真是有人來了。有人來了,也就是從二禪天、或者是三禪天的人到這里來。若是在劫初的時候,不可能是由欲界的人到初禪天這兒來,不可能是這樣子,只有從上面降下來。這個人來了,就是梵眾天了。這個梵眾天一看見大梵天王的大威德的境界。大梵天王的身體和梵天的身體不一樣,所以「身異」,就是特別高大、威德特別的大,梵眾天是不如大梵天的,所以「身異」;但是這想是統(tǒng)一的。因為他感覺:我們是大梵天王生我們的;大梵天王也認為你們是我生的,就是由心念而生,和我們欲界的人不一樣。那么這兩方面的想法是一致的,所以叫做「想一」,統(tǒng)一的一;但身相不同,所以叫做「身異想一」,這是第二。
第三、「有色有情身一想異」,這就是二禪天的人。二禪天的人他們的身體是一樣的,彼此都是那樣的;但是內(nèi)心的想有變化。內(nèi)心的想法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說:這個初來──從三禪天生到二禪天的人,初來到二禪天的人,他來的時候正趕上大梵天以下火災(zāi)起的時候,大火燃燒的時候不得了!這初來到二禪天的人感覺到:這個火這么厲害,是不是會燒到我們這里來?心里面有恐怖。以前就舊來的,就是先來的,就是很久、已經(jīng)在這里生存了很久的二禪天的人經(jīng)過這種事情,就對初來的天人說:「不要緊!不要緊!沒有事,它們不會燒到這里來。」他不怕。所以是有怖、有不怖的不同,這叫做「想異」;這是一種解釋。
第二種解釋,就是他本身的想法有不同,譬如說天人彼此間相對說不同,說他一個天人本身的內(nèi)心有不同的想法。這個不同的想法是什么呢?他入了二禪的時候,這個喜、樂的境界,這個喜的境界,當然他歡喜;但是久了就厭、厭煩,就從那個禪里面出來;出來,就到近分定。譬如說初禪的近分,我們通常說就是未到地定,就是二禪前、入二禪三昧之前也有近分定,那么他就是從二禪的根本禪出來,到近分定去。到近分定,這什么不同呢?近分定里面沒有喜樂。沒有喜,他感覺很快樂,他也歡喜這個舍的境界。舍的境界久了,又不歡喜了,還是歡喜喜樂,又入到二禪的根本禪里面,這個心情有這樣的變化,所以叫做「想異」。二禪天的人,身相是一樣的,都是那樣子,都是那么莊嚴;但是心里面有這樣的變化,所以叫做「身一想異」。這是第三識住。
第四個識。荷硪弧⑾胍彩且,是三禪天,三禪。三禪天的人都是那么樣的光明、莊嚴;內(nèi)心里面的樂也是都是那樣無差別,這「身一想一」。這一共是四個。初禪、二禪、三禪,加上欲界人和一分天、初禪也在內(nèi),那就是:身也是異、想也是異,這一共是四個識住。等到五、六、七這三個識住,就是無色界天的下邊的三個: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這三個。加起來就是七識住。這個「識住」意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歡喜,這個識歡喜在這里住──我歡喜到那去,到那去以后也不想離開,所以叫做「識住」。七識住,這個色界天的第四禪不在內(nèi);無色界天的第四空定:非非想處定也不在內(nèi);三惡道也不在內(nèi),這是什么原因呢?三惡道這個地方太苦了,識不愿意住在那里。說是我業(yè)力所逼迫,不住也要;但是他心里不歡喜住,所以不立為識住,這是一種,這是三惡道不立為識住。
色界天的第四禪天為什么不立為識住呢?因為里面有一個無想天,第四禪天有一個無想天,無想天里面把識滅掉了:本來是前五識是不動的,那么第六意識也滅掉了,所以識不住在那里,不立為識住。無色界天的非非想定里面有滅盡定,所以也不立為識住。所以,這是立為「七識住」,是這樣意思。就是歡喜住的地方立為「識住」,不歡喜的地方不立為「識住」,所以只是有「七識住」。七識住,那么這就是七種識。
巳八、八種
或立八種,謂增語觸相應(yīng)、有對觸相應(yīng)、依耽嗜、依出離、有愛味、無愛味、世間、出世間。
這一共是八種。第一個是「增語觸」。「增語觸」和「有對觸」,在《俱舍論》上有解釋這兩個名字。
「增語觸」,前五識是相對觸,就是有對觸,是不會說話的;第六意識才會說話。所以,第六意識和前五識對比的時候,就發(fā)覺第六意識多出來一件事,就是「增語觸」,它能夠會說話,它增生出來一件事,它就是有學問,這個第六意識是個讀書人,它知道很多的名、很多的名句文,有很多的知識,所以它會說話,它有這樣的觸,所以叫做「增語觸」,有「增語觸」與它相應(yīng)。
這個「有對觸相應(yīng)」就是前五識。前五識是有前五根──依五根去觸前五境,所以它們是有障礙的,前五根是物質(zhì),是有質(zhì)礙法,是有對觸。那么這是兩種了:增語觸相應(yīng)、有對觸相應(yīng),這都是識,這樣子就都叫做意,這可是和《攝大乘論》的一意識師有點相合了。
「依耽嗜」,這個「耽」我們前面講過;那個「眈」應(yīng)該是目;這上是個耳!敢赖⑹取故鞘裁矗烤褪怯,就是我們欲界的人,這個欲是很厲害的,這個染著心非常的重。就像人──這個食欲特別強的人,若看見飯是不能不吃的;看見糖了,是非吃不可的,這個欲就是這樣子。在《阿含經(jīng)》里面,佛說一個譬喻也就是這個意思,說人的欲心重,看見了欲就是非要吃不可,「依耽嗜」。
「依出離」,這就指色界天、無色界天的人,他們沒有欲界的欲,從欲出來了,叫做「依出離」──就是這樣的識,這個識是離欲了;那個識還沒離欲,這有這么樣分別。這個出離也包括著無漏識在內(nèi),有漏識、無漏識在內(nèi),包括無漏識在內(nèi)叫出離。
「有愛味」,這是指有漏的識。欲界的識也好,色界、無色界人的識也好,都是有愛味的、都是有執(zhí)著的;不過所愛的雖然不同,終究還是愛!笩o愛味」,這是無漏的,無漏的識是圣人了,他沒有這種染污心了。
「世間、出世間」,這是這兩種。這個世間識,就是所有的有分別的都叫做世間識!赋鍪篱g」是無分別的,超出世間了。若這樣講,這個「無愛味」是無漏的識,但是無漏的識也可以分兩種:一個是有分別,一個是無分別。圣人的、阿羅漢的心,他若不入定,出定的時候,他也知道這是色、聲、香、味、觸、法,他也有這個分別;但是心清凈。這個出世間的、他的心不受一切法的時候,就是超越世間一切分別境界,那就是出世間的識了,入于第一義諦了。那么這總加起來,這叫做八種,立出八種識。不過這個范圍是廣了,把出世間的識加在里邊了。
巳九、九種
或立九種:謂依九有情居。
「或立九種」,這或者是安立九種識,九種意:「謂依九有情居」!妇庞星榫印梗斑吥莻七識住,那就是七有情居。這個九識住,再加上兩個。加上兩個,就是加上色界的第四禪、無色界天的第四:非想非非想定,加上這兩個,就是九有情居。就還是沒把三惡道放在內(nèi),就是三惡道不是個可以安居的地方,所以不放在內(nèi)。這是九個,九有情居。
巳十、十種無
或立十種者,無。
沒有十種義,這個是無。
巳十一、十一種
或立十一種,如前說。
「或立十一種」,或立十一種意。十一種意,如前面說的,像前面講的,講過有十一種意。你們看見前面那一個地方講十一種意了?所以我查了,看了一看,讀了一讀,就是十一個善心所,算是十一,就是這樣說吧!十一個善心所。這十一個善心所──五十一個心所;這里說五十三個心所,都應(yīng)該背下來,那十一個善心所更應(yīng)該背下來。
巳十二、十二種(分二科) 午一、標。
或立十二種,即十二心。
「或立十二種」,十二種!讣词摹,十二種心。十二種心,那十二種呢?
午二、釋(分二科) 未一、世間(分二科) 申一、欲界心
謂欲界善心、不善心、有覆無記心、無覆無記心。
「謂欲界」的「善心、不善心、有覆無記心、無覆無記心」,欲界的眾生有這么四種心。
申二、色無色界心
色界有三心,除不善。無色界亦爾。
色界天的呢?有三種心。謂「除不善」,這個四種心里面,把那不善沒有;色界天的人都是好心,沒有不善心!笩o色界天亦爾」,也是。那么就是色界、無色界六,加上欲界的四,就是十個。
未二、出世間
出世間心有二種:謂學、及無學。
另外再加上兩個,就是「出世間心有二種:謂學及無學」!笇W」,就是由初果開始算,初果、二果、三果都是有學,都是學;第四果算是「無學」。他們,當然第四果在阿羅漢──小乘佛法說,心是清凈的,前三果還多少有的時候有烏云出來,三果也好得多了。那么加起來就是十二種心,就是十二種意。
卯二、外六處(分六科) 辰一、色(分十科) 巳一、一種
或立一種色:謂由眼所行義故。
前邊是「內(nèi)六處」;這底下說「外六處」。說外六處,這個根、境差別中,這就是境──外六境,六種,分六科。第一科是「色」,這個色也有增數(shù)的不同。
「或立一種色」,什么呢?「謂由眼所行義故」,就是眼根、眼識它能在這上面活動。所以,「所行」──這個「行」字也很有意思,眼所行的境界,耳就不可以行,耳根、耳識不可以在色的境界上活動,所以這個「行」這里面也有事情的。這是一種色。
巳二、二種
或立二種:謂內(nèi)色、外色。
「或立二種,謂內(nèi)色、外色」,內(nèi)里邊的眼耳……,內(nèi)身!竿狻,就是外境,也都是色。
巳三、三種
或立三種:謂顯色、形色、表色。
這我們前面也講過了,什么叫做「顯色、形色、表色」。
巳四、四種
或立四種:謂有依光明色、無依光明色、正不正光明色、積集住色。
這個「有依光明色」是指什么色說的呢?就是這個光明它有所依。譬如說燈本身是光明的,那一部分光明就可以稱之為「有依色」。其他的地方也是光明,就叫做「無依色」,或者這么說也可以。其實,這當然根本上說,其他的空間的光明也是有依,沒有依從那兒來呢?這光明;不過可以這樣分別:「有依光明色、無依光明色」;蛘哒f「有依光明色」,它沒有離開它的那個本體,發(fā)光那個體沒有分離;「無依光明」就是分開了,它占有的位子離開了那個本體了,那么就可以說「無依光明色」。
「正不正光明色」,就是日月盈虧的時候。太陽、月亮有的時候有盈滿,有的時候有虧的時候,就叫做「正不正光明色」。
「積集住色」,就是一切山河大地所有的色都是和合色,這是四種色。
巳五、五種
或立五種:謂由五趣差別故。
這五趣的色,各式各樣不同。
巳六、六種
或立六種:謂建立所攝色、覆藏所攝色、境界所攝色、有情數(shù)色、非有情數(shù)色、有見有對色。
這個「建立所攝色」,我們前面也已經(jīng)講過了。譬如說這個世界、這個虛空里面,先是有風輪、然后有水輪、有地輪,那么這就是「建立」,彼此建立,有情才可以在上面居住的,這是「建立所攝色」。從前面文上看,色界天,一切的空居天不在內(nèi),他們不用這些做依止,他們不是這樣;只是我們地面上居住的人是要依靠這個的,這叫「建立所攝色」。
「覆藏所攝色」,就是我們居住的這個房屋,我們可以覆藏,在里面覆藏!妇辰缢鶖z色」,這個境界是對識說的,識以它為所緣境,那么叫做境界所攝色!赣星閿(shù)色」,里面──地、水、火、風的組織里面有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這樣范圍的色!阜怯星閿(shù)色」!赣幸娪袑ι梗@就是眼所見的色,叫做有見有對色;其余的五根就不是了。這是建立六種色。
巳七、七種
或立七種:謂由七種攝受事差別故。
由七種攝受事的差別,也就可以名之為七種色了。這個「七種攝受事」在《披尋記》第二卷七十二頁第三行那已經(jīng)說過了,你看一看就好了。
巳八、八種
或立八種:謂依八世雜說。一、地分雜色。二、山雜色、三、園林池沼等雜色。四、宮室雜色。五、業(yè)處雜色。六、彩畫雜色。七、鍛業(yè)雜色。八、資具雜色。
「或立八種」,或者立八種色,「謂依八世雜說」。這個八種色是什么呢?這八種色是依據(jù)八種世間所說的色,加起來成八,叫做八種色。那么,這個話的意思似乎是佛教本身不常這么說的。
一是「地分雜色」,這個大地它的很多很多的不同的顏色,雜色。二是「山雜色」,高山上的雜色。三是「園林池沼等雜色」,這又是不同。第四是「宮室雜色」,這建筑,「宮室雜色」。五、「業(yè)處雜色」,這「業(yè)處雜色」怎么講?我想了老半天,我心里面有個分別,就是建筑宮室的時候,各式各樣的形象、顏色,這叫做「業(yè)處雜色」,我這么講;你們看可不可以這么講?
六是「彩畫雜色」,藝術(shù)家他能夠彩畫出來種種的圖樣,彩畫。七是「鍛業(yè)雜色」,這個「鍛業(yè)雜色」,就是煉金,煉金業(yè)這一方面的事情,把金屬的東西放在火里面燒煉、打,造成各種器物,這叫鍛業(yè)的雜色,也是各式各樣的雜色。八、「資具雜色」,人生存所需各式各樣的資具也有不同的顏色。
巳九、九種
或立九種:謂若過去、若未來、若現(xiàn)在、若粗、若細、若劣、若妙、若遠、若近。
「或立九種」,九種顏色!钢^若過去、若未來、若現(xiàn)在、若粗、若細、若劣、若妙、若遠、若近」九種,這是《阿含經(jīng)》常有這個話。若過去的色、若未來的色、若現(xiàn)在的色!溉舸帧⑷艏殹咕褪谴笮,粗大的,細小的!溉袅印⑷裘睢,這個色里面有劣下的,有特別殊勝微妙的,或者是遠的,或者是近的。但是《阿含經(jīng)》上還有個內(nèi)、外,這里就不說了。若說內(nèi)、外就是十一個了;所以,把那個不說就是九個?墒莾(nèi)、外也可以包括在這個「若過去、若未來、若現(xiàn)在、若粗、若細、若劣、若妙、若遠、若近」,也可以包括在里面,所以也可以說沒有略去。
巳十、十種
或立十種:謂十種資具。
「十種資具」也是──我們看那《披尋記》第二卷七十二頁上也說了。那么這個色的類別有這么多,這是「外六處」,「外六處」里面的這個色處說完了,F(xiàn)在是第二:「聲」,聲音。聲音也是分十科,第一科是一種。
辰二、聲(分十科) 巳一、一種
或立一種聲:謂由耳所行義故。
我們的耳根、耳識能在那上面活動,那個就叫做「聲」,就是安立為聲,假名字為聲。
巳二、二種
或立二種:謂了義聲、不了義聲。
這個聲音能了義,那個聲音不了義,就是一個直聲。這樣說,人能發(fā)出來的聲音是能夠了義,其他的就不一定了義;或者他是也能了義,但是我們不懂,那也可以說是不了義;蛘呤欠鸱ǖ穆曇羰橇肆x,其他的聲音是不了義。
巳三、三種。
或立三種:謂因受大種聲、因不受大種聲、因俱大種聲。
這個「因受大種聲」,就是以能覺受的大種為因發(fā)出來的聲音,是「因受大種聲」;「因不受大種」發(fā)出來的聲音。那么這樣說就是:有情發(fā)出來的聲音就是「因受大種聲」;非情,就是「因不受大種聲」了!敢蚓愦蠓N聲」,就是包括這兩種大種發(fā)出來的聲音,就是人做音樂、或者人拍桌子發(fā)出聲音,這也是「因俱大種聲」。
巳四、四種
或立四種:謂善、不善、有覆無記、無覆無記。
「或立四種」,或者立四種聲!钢^善、不善、有覆無記、無覆無記」,這聲音也這樣分類。那么聲音也會有善、有不善、有覆無記、無覆無記的不同。如果若再加以解釋的話,就是聲音在有情物發(fā)出來的聲音,都是由你的心發(fā)出來的聲音,你心有善、有不善、有覆無記、無覆無記,所以發(fā)出聲音也是有這樣的類別了,也可以這樣解釋。
巳五、五種
或立五種:謂由五趣差別故。
所以叫做五種聲。
巳六、六種
或立六種:一、受持讀誦聲。二、請問聲。三、說法聲。四、論議決擇聲。五、展轉(zhuǎn)言教若犯、若出聲。六、喧雜聲。
「或立六種」聲音。一是「受持讀誦」的聲音。這個讀誦倒是容易明白,「受持」怎么講呢?「受持」看這個《辨中邊論》上的意思,是溫習的意思,你常常讀、常常誦,但是不斷的溫習,就叫做「受持」,有這個味道。
二、「請問聲」:我不明白,請問你,請問的聲音。三、說法聲。四是論議決擇的聲音,這就是不同了。五是「展轉(zhuǎn)言教若犯、若出聲」,「轉(zhuǎn)展言教」:你教導我,我教導他。「若犯、若出聲」:這個「犯」,就是犯戒了,違犯了佛制的戒。「出聲」就是懺悔。我犯了戒,我懺悔,那么就還凈,又恢復(fù)了清凈,從這個染污里面出來了,就恢復(fù)清凈了,所以叫「出」。這等于就是懺悔的聲音、教導的聲音,阿阇黎、或者和尚、或者阿阇梨教導我們懺罪的聲音,或者我們誠懇的懺罪的聲音。六、喧雜的聲音,這個人在吵。
巳七、七種
或立七種:謂男聲、女聲,下聲、中聲、上聲,鳥獸等聲,風林叢聲。
「或立七種:謂男聲、女聲」,這是發(fā)聲音的人不同。「下聲、中聲、上聲」,這聲音也是有下、中、上的不同。鳥獸的聲音。是「風林叢聲」,風一吹起來、飄動起來,這個樹林子里邊就發(fā)出聲音來。這個「叢」就是很多的樹、很多的草,在一起聲,叫叢聲。
巳八、八種(分二科) 午一、約四言說辨(分二科) 未一、標列
或立八種:謂四圣言聲、四非圣言聲。
這是「標」,這底下解「釋」。
未二、隨釋(分二科) 申一、四非圣言
四非圣言者:一、不見言見,見言不見,非圣言。二、不聞言聞,聞言不聞,非圣言。三、不覺言覺,覺言不覺,非圣言。四、不知言知,知言不知,非圣言。
「四非圣言者:謂不見言見」,不是圣人的話,有四個。一是「不見言見」,我沒有看見,問:「你看見沒看見?」「我看見了!惯@是說謊話,你不見言見!敢娧圆灰姡鞘パ浴,這圣人不是這樣子。第二種:「不聞言聞,聞言不聞,非圣言」。第三種:「不覺言覺,覺言不覺」也不是圣言;這就是包括鼻、舌、身這三種叫做「覺」。第「四、不知言知,知言不知,非圣言」,這是屬于第六識?偠灾f謊話這不是圣言。
申二、四圣言
四圣言者:一、見言見,不見言不見,圣言。二、聞言聞,不聞言不聞,圣言。三、覺言覺,不覺言不覺,圣言。四、知言知,不知言不知,圣言。
「四圣言」。前面是非圣言,這是「四圣言」。第一個是見言見,不見就說不見,圣言。第二、「聞言聞,不聞言不聞,圣言」。三是「覺言覺,不覺言不覺,圣言」。第四、「知言知,不知言不知」,這是「圣言」。
我看《阿含經(jīng)》、看這個《雜阿含經(jīng)》上也很明顯的說,有這些阿羅漢,阿羅漢是圣人。說別的比丘、或者別的阿羅漢,大家見面談話的時候說:「大德!我有問題請問你」。那個阿羅漢說:「知者當答」,我若知道,我就會回答你。你看,這圣人是這樣說話!「知者當答」,不知道的就說不知道。好像佛滅度后,在《雜阿含經(jīng)》上看見,佛滅度以后,是有個優(yōu)婆夷、有個佛教徒,他到寺廟里面就是請問一位阿羅漢一個問題,這阿羅漢不能回答,說是「知者當答」,結(jié)果一問他,他不能回答。這個優(yōu)婆塞說:「還是佛去世了,所以這個問題沒有辦法解答了。哎呀!要發(fā)無上菩提心成佛才好。」有這么一段文。那么這可見:三乘圣道,佛才是圓滿;阿羅漢是不能名之為佛的,不能稱之為佛。這是四種圣言。
『言無虛妄,名為如來』,佛有十種名號,第一個是「如來」。這個「如來」什么意思呢?就是我們現(xiàn)在學的《瑜伽師地論》的下文,就是:言無虛妄,他說話不虛妄,都是真實的,這就叫做佛。哎呀,真是這話說得太妙了。言無虛妄!所以,圣言就是:真實不虛就是圣言,這樣意思。所以圣人的話是可信的;凡夫就不一定可信。
午二、約四語業(yè)辨
又有八種:謂四善語業(yè)道、四不善語業(yè)道。
「又有八種」。前邊是約四種言說來辨,這是第一種。這底下第二科「約四語業(yè)辨」。
「又有八種」,前面說了八種了,這「又有八種」!钢^四善語業(yè)道、四不善語業(yè)道」,這加起來也是八種。這個「四善語業(yè)道」是什么呢?就是:不妄言──就是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這是「四善語業(yè)道」!覆簧普Z業(yè)道」,就是把那個「不」字不要了,是妄言、綺語、惡口、兩舌了,加起來是八種語言。
這個「業(yè)道」這兩個字還是有意思的,在《俱舍論》上也說得很清楚!傅馈,是道路;這個「業(yè)」就是思心所。這個思在這個道路上走──思所游,思心所所旅游的地方,叫做「道」。思心所在那上游呢?就在身、口、意上游,身、口、意上,所以叫做「業(yè)道」,業(yè)所游道。我們就說到這里好了。
巳九、九種
或立九種:謂過去、未來、現(xiàn)在,乃至若遠、若近。
「或立九種」,或者立九種聲音。九種聲音:「謂過去、未來、現(xiàn)在,乃至若遠、若近」,就和前邊那兒說的一樣了。叫做「若粗、若細、若遠、若近、若劣、若妙」,加起來一共是九個了。
巳十、十種(分三科) 午一、標
或立十種:謂五樂所攝聲。
「或立十種」,有十種不同。第十種分成三科,第一科是「標」,就是「謂五樂所攝聲」,五種音樂所攝聲,五種樂所攝聲。
午二、征
此復(fù)云何?
怎么叫做「五樂所攝聲」呢?
午三、列
一、舞俱行聲。二、歌俱行聲。三、弦管俱行聲。四、女俱行聲。五、男俱行聲。六、螺俱行聲。七、腰等鼓俱行聲。八、岡等鼓俱行聲。九、都曇等鼓俱行聲。十、俳叫聲。
一是「舞俱行聲」,就是人在跳舞、跳動,跳動的同時有聲音,同時的活動的聲音叫「舞俱聲」,這是一種。第二是「歌俱行聲」,這個聲音里面,這個聲音是通于一切的;但是,現(xiàn)在這個聲音里面有歌,所以,這個歌和聲音同時的、同時的在行動,所以叫「歌俱行聲」。第三、「弦管俱行聲」,「歌俱行聲」是人在唱歌,可以這么解釋。這個「弦管」,就是音樂器了,音樂器也是「俱行聲」。四是「女俱行聲」。五是「男俱行聲」,這樣子。六是「螺俱行聲」,「螺」,也是可以當做樂器,若經(jīng)過吹就能發(fā)出聲音來。七是「腰等鼓俱行聲」,這個「腰鼓」,這是說鼓的形相,像腰似的,這是說是一種小的腰鼓,這么說。八是「岡等鼓俱行聲」,有「岡鼓」,「岡鼓」的解釋,說是這個軍隊里面騎著馬,在里邊上騎著馬跑打的一種鼓;這和前面腰鼓又不同。九是「都曇等鼓俱行聲」,這是細小的腰鼓,更細小的腰鼓。十是「俳叫聲」,「俳」,就是演戲劇的人,他們的叫的聲音。
那么這是「五樂所攝聲」。十種,是兩種五樂所攝聲,二五一十,就是十種聲。
辰三、香(分十科) 巳一、一種
或立一種香:謂由鼻所行義故。
「或立一種香」,這是第三科,是「香」,也分十科。第一是「一種」:「謂由鼻所行義」,就叫做名之為香。
巳二、二種
或立二種:謂內(nèi)、及外。
「或立二種:謂內(nèi)及外」:或者內(nèi)香、或者外香。或者人體所發(fā)的香叫做內(nèi)香,外物發(fā)的香就叫做外。
巳三、三種
或立三種:謂可意、不可意、及處中香。
「或立三種:謂可意」,或者「不可意、及處中」的「香」。
巳四、四種
或立四種:謂四大香。一、沈香。二、窣堵魯迦香。三、龍腦香。四、麝香。
「或立四種:謂四大香」,四種大香。一是「沈香」。二、「窣堵魯迦香」,這是一種香。三、「龍腦香」。第四是「麝香」,這是四大香。
巳五、五種
或立五種:謂根香、莖香、葉香、華香、果香。
或立五種香,謂根香。莖(ㄍㄥˇ)香,也念ㄐㄧㄥˋ(注:查讀音為ㄐㄧㄥ;若讀作ㄧㄥ,則為草名),莖香。葉香、華香、果香。
巳六、六種
或立六種:謂食香、飲香、衣香、莊嚴具香、乘香、宮室香。
「或立六種:謂食香、飲香」;衣的香;莊嚴具的香;乘香,這個車;宮室香,這樣子。
巳七、七種
或立七種:謂皮香、葉香、素泣謎羅香、栴檀香、三辛香、熏香、末香。
「或立七種:謂皮香、葉香、素泣謎羅香、栴檀香、三辛香、熏香、末香」。這個「末」就是變成了末,碎末的末香。
巳八、八種
或立八種:謂俱生香、非俱生香、恒續(xù)香、非恒續(xù)香、雜香、純香、猛香、非猛香。
「或立八種;謂俱生香」,就是生來的,那個物一有的時候就有這種香。二、「非俱生香」,是后來才有的香。三是「恒續(xù)香」,這個香是相續(xù)不斷的。「非恒續(xù)香」,它有的時候間斷的!鸽s香」,就是各式各樣的東西合在一起發(fā)出來的香!讣兿恪,就不是雜香了!该拖恪,這個香味很猛烈的。「非猛香」。
巳九、九種
或立九種:謂過去、未來、現(xiàn)在等,如前說。
「或立九種:謂過去、未來、現(xiàn)在等」,和前面說的是一樣:「若過去、若現(xiàn)在、若未來、若粗、若細、若劣、若妙、若遠、若近」這九種,九種香,如前面說的。
巳十、十種
或立十種:謂女香、男香、一指香、二指香、唾香、洟香、脂髓膿血香、肉香、雜糅香、淤泥香。
「或立十種:謂女香、男香、一指香、二指香」。這個「指香」,就是形容這個香的形相,如指。還有「唾香」,「唾」還是香。我看香有惡香、也有妙香是這樣子了!柑橄恪梗@個鼻涕也是香!钢枘撗沟南阄。還是「肉香」。還有「雜糅香」。還有這「淤泥香」。就是這么多的香,各式各樣的香。
辰四、味(分二科) 巳一、一種
或立一種味:謂由舌所行義故。
第四科是「味」,也分十科;蛘咭环N味,「謂由舌所行義故」。
巳二、二種
或立二種:謂內(nèi)、及外。
也是分有內(nèi)的味、有外的味。
巳三、三種
或立三種:謂可意等,如前說。
「或立三種:謂可意等」:可意、不可意、處中!溉缜罢f」。
巳四、四種
或立四種:謂大麥味,齋稻味、小麥味、余下谷味。
「或立四種:謂大麥味」;或者「齋稻味」;小麥的味;余下谷的味,其他的下谷味,或者是它的程度不如這個麥、稻的味,是下谷味。
巳五、五種
或立五種:謂酒飲味、非酒飲味、蔬菜味、林果味、所食味。
「或立五種:謂酒飲」的「味」,飲這個酒的味;或者「非酒飲」的「味」;或者「蔬菜」的「味」;或者「林果味」;還有「所食味」。
巳六、六種
或立六種:謂甘、苦等。
就是酸、甜、苦、辣、咸、淡,這是六味吧。
巳七、七種
或立七種:謂酥味、油味、蜜味、甘蔗變味、乳酪味、鹽味、肉味。
「或立七種:謂酥味、油味、蜜味」;「甘蔗變」的「味」;還有「乳酪味」;「鹽味、肉味」,這是七種。
巳八、八種
或立八種,如香說。
像前面那香所說的。
巳九、九種
或立九種,亦如香說。
巳十、十種(分二科) 午一、總標列
或立十種:謂可嚼味、可啖味、可嘗味、可飲味、可吮味、可爆干味、充足味、休愈味、蕩滌味、常習味。
「或立十種:謂可嚼」的「味」;「可噉味」。這個嚼和啖,可能是嚼是細嚼;噉,就嚼得很少就吞下去了。或「可嘗」的「味」,嘗一嘗;「可飲」的「味」;「可吮味」,這個是用口來吸,叫「吮」;「可爆干」的「味」;是「充足」的「味」;是「休愈味、蕩滌味、常習味」。
午二、隨難釋
后五謂諸藥味。
「后五謂諸藥味」,治病的藥味。這個「充足味」,那么你體虛了,它能補充補充你!感萦丁咕褪沁@個病好了!甘帨臁梗阉宄鋈。「常習味」,常常、常常的這樣子習,也可以是什么!负笪濉故恰钢^諸藥味」。
辰五、觸(分十科) 巳一、一種
或立一種觸:謂由身所行義故。
這是第五科,這「觸」有十種。第一是「一種」!钢^由身所行義故」,叫做「觸」。
巳二、二種
或立二種,如香說。
「或立二種」,如「香」所說的,是內(nèi)、外。
巳三、三種
或立三種:謂可意等。
巳四、四種
或立四種:謂摩觸、搦觸、打觸、揉觸。
「或立四種:謂摩觸」,一般的手的摩觸!皋|」,搦觸是握,用手去握住他,叫搦觸。三是「打觸」。這個是「揉觸」,按摩。這個「揉觸」和「摩觸」有相似,但是「摩」可能是一般的摩;這個「揉觸」,似乎是有知識、或者能治病按摩的這種觸,叫做「揉觸」。這是四種。
巳五、五種(分二科) 午一、第一義
或立五種:謂五趣差別。
「或立五種」,謂五趣的差別,這一類的觸。
午二、第二義
又有五種:謂蚊、刖、蚤、虱、蛇、蝎等觸。
「又有五種:謂蚊、虻」,咬你的時候的觸,這是一種。還有「蚤」;還有「虱」,這個「蚤、虱」這個「虱」,常常洗澡的人沒有這種事。這個蛇、蝎來咬你的這個觸,這是很厲害。
巳六、六種
或立六種:謂苦、樂、不苦不樂、俱生、所治攝、能治攝。
「或立六種:謂苦」觸;「樂」觸;「不苦不樂」觸;還有「俱生」觸。這個俱生觸,或者是我們自己,尤其是靜坐的時候,先檢查自己,你也會感覺到身體里面也有觸、也有感覺,這個觸當然是與生俱來的,那么叫「俱生觸」;蛘摺杆螖z、能治攝」的觸!杆螖z」,或者是有病,有病那是所治;能治,就是吃藥了,這是這種觸;蛘呤撬问巧眢w有垢;能治,要用水來洗一洗,要常沐;或者這么講。
巳七、七種(分二科) 午一、總標列
或立七種:謂堅鞭觸、流濕觸、暖觸、動觸、跳墮觸、摩按觸、身變異觸。
「或立七種」,七種觸!钢^堅硬」的觸;或「流濕」的觸。流,也是水!概沟挠|;「動」也是觸;「跳墮觸」,你跳是高起來,高不能夠永久的高,一定要落下來,叫「跳墮觸」。「摩按觸」,前面這個摩,「摩按觸」!干怼沟摹缸儺愑|」,身體有變化也有觸,也有感觸。
午二、隨難釋
謂濕、滑等。
這里解釋那個「流濕觸」,是濕!改Π从|」,那可能就有滑了,這樣意思。
巳八、八種
或立八種:謂手觸觸、塊觸觸、杖觸觸、刀觸觸、冷觸觸、暖觸觸、饑觸觸、渴觸觸。
「或立八種」!钢^手」,用手「觸觸」,這是有能觸、所觸,故名為兩種觸,「手觸觸」;蛘呤遣坏怯檬侄怯谩笁K」、其他的東西來「觸觸」;蛘呤怯谩刚扔|觸」;或是用「刀觸觸」;或者「冷觸觸、暖觸觸、饑觸觸、渴觸觸」。饑、渴也是一種觸。
巳九、九種
或立九種,如香說。
「或立九種」,或立九種觸!溉缦阏f」,像前面香所說的。
巳十、十種
或立十種:謂食觸、飲觸、乘觸、衣觸、莊嚴具觸、床座觸、機橙臺枕及方座觸、女觸、男觸、彼二相事受用觸。
「或立十種觸:謂食觸、飲觸、乘觸、衣觸、莊嚴具觸、床座觸」!笝C橙」觸:「機」是小的凳子吧!概_」,「臺」的「觸」;蛘摺刚怼沟摹赣|」;或者「方座觸」;或者「女觸、男觸、彼二相事受用觸」,有這么多觸。
- 上一篇: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三(7)
- 下一篇: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三(9)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三(9)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9)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8)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7)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6)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5)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3)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2)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1)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7)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6)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5)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3)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2)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1)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八(1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八(12)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jīng)》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jīng)》開經(jīng)偈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二
- 《華嚴經(jīng)》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jīng)弘傳序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jīng)》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十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jīng)講的是什么內(nèi)容?圓覺經(jīng)概說
- 《大寶積經(jīng)》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楞嚴經(jīng)的由來故事
- 佛經(jīng)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jīng)》講記
- 念地藏經(jīng)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jīng)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nèi)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jīng)》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jīng)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jīng)》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jīng)》偈頌:人生在世間,應(yīng)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jīng)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jīng)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jīng)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jīng)》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jīng)·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jīng)》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誰翻譯的?心經(jīng)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jīng)注音版
- 法華經(jīng)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jīng)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jīng)》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jīng)》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zhuǎn)的解讀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jīng)》
- 《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jīng)》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jīng)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jīng)·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jīng)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jīng)注音版
- 從《壇經(jīng)》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華嚴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原文
- 華嚴經(jīng)譯文
- 地藏經(jīng)譯文
- 心經(jīng)講解
- 心經(jīng)譯文
- 南懷瑾:《金剛經(jīng)說什么》
- 六祖壇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譯文
- 六祖壇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講解
- 楞嚴經(jīng)譯文
- 金剛經(jīng)講解
- 大般涅槃經(jīng)原文
- 俱舍論原文
- 地藏經(jīng)講解
- 地藏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楞伽經(jīng)譯文
- 涅槃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譯文
- 瑜伽師地論白話文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解深密經(jīng)原文
- 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地藏經(jīng)白話文(王智隆居士)
- 成唯識論原文
- 維摩詰經(jīng)譯文
- 大般涅槃經(jīng)白話文
- 華嚴經(jīng)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