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佛弟子對現(xiàn)實生活的態(tài)度
圓融一切是佛教的一大特色。真正的佛弟子首先會是一個奉公守法者,因為如果我們連世法也要毀犯,那又何處立守佛法呢?不僅如此,一個佛弟子還應該報國家恩(佛門有四重恩要報:父母恩、眾生恩、國家恩、佛恩),國家無戰(zhàn)禍,無自然災害,有一個利于我們安心生活和修行的大好環(huán)境、佛弟子當然要報國家恩了。
所以佛教與外道和邪教是有本質區(qū)別的,細心者一眼就可以看出這種本質上的區(qū)別。 真正的佛弟子一定會以平常心、平和心來面對現(xiàn)實社會,以修行渡人為首要,不會以很尖銳、極端的心態(tài)來或行為來面對一切。
無論是精神范疇還是物質范疇,清凈、淡泊的佛弟子都不會有什么過份要求,完全的隨緣就份,只會以八正道努力積極地修行、生活和工作,不會為暫時的好壞而斤斤計較。
在歷史上,佛教從未發(fā)起過任何戰(zhàn)爭,更不會挑起任何爭端和沖突,完全可以做到以德報怨。對于惡人惡境,不報復,不以牙還牙,甚致還會犧牲個人安危來終止惡的延續(xù),盡一切可能地救渡眾生。佛弟子都非常注重心靈的自我救贖和超越,淡泊而隨緣,不會很執(zhí)著于功名利祿,世俗的好處往往拱手相讓給他人。
無論在任何情形下,佛弟子都絕不危害他人和國家的利益,更不會對異教徒和不信佛教的民眾采取極端手段。佛弟子包容一切,是徹底的愛與慈悲的播撒者。如果真有地獄、有火坑,佛弟子一定自己先入,把好的機會留給別人,絕不會破壞現(xiàn)實生活,更不會有異于常態(tài)的言行,是幸福、祥和、吉利和清凈氛圍的諦造者。
另外,世俗所推崇的孝道同樣也是佛弟子最應該盡的本份。在佛門看來,父母的生養(yǎng)之恩是我們粉身碎骨也難以報答的,因為若沒有父母這一個殊勝的助緣,我們就難以投胎報得這個人身。象地藏菩薩生生世世都愛示現(xiàn)成孝女救渡自己的母親,使母親因信仰佛法而得以智慧解脫,這在佛門看來就叫做大孝了。
那么,我們由小我推及大我,由自己的父母推及天下所有的父母,我們就應該明白,佛弟子不僅要報父母恩,還要報眾生恩。生命既然無有終始,是生生世世的輪回,那任何眾生,生生世世都可能是我們的父母和親人。所以僅從這個意義上講,無論什么樣的眾生我們都不可以區(qū)別對待。
釋迦牟尼證道后第一句話即是:“奇哉,奇哉,原來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皆因妄想執(zhí)著而不能證得。”可見,不善待和恭敬眾生,則悖于佛性。眾生、心、佛三無差別,一切眾生自性本來是佛,我們發(fā)心來修行就是為了要歸回于真如實相,那我們就不應該有人、我的差別。障礙再大的眾生,哪怕魔鬼的佛性,其本有的智慧德相,都同眾生與諸佛沒有分別,我們若以其暫有的魔障,或不同眾生因果報不同所感召的相狀而區(qū)別對待,便是著相,這種大執(zhí)著是永遠證不到菩提的。
因此,佛弟子在修行和生活當中,還應該盡量克服這種著相和差別心。所謂業(yè)障大的人則更不必灰心了,業(yè)障不過只是一種暫時現(xiàn)象罷了,既然諸行無常,只要我們堅持如法修行,肯定就會不斷地減少障礙,自然就會與善法及諸佛菩薩相對應。
總之,我們應以八正道和《普賢行愿品》為現(xiàn)實生活及修行的總綱領,此應為一切修大乘佛學之人必修的課程,因為一切諸佛菩薩均由此出……誠如《普賢行愿品》中所說:
十方剎海所有眾生。種種差別。所謂卵生胎生濕生化生;蛴幸烙诘厮痫L而生住者;蛴幸揽占爸T卉術而生住者。種種生類。種種色身。種種形狀。種種相貌。種種壽量。種種族類。種種名號。種種心性。種種知見。種種欲樂。種種意行。種種威儀。種種衣服。種種飲食。處于種種村營聚落城邑宮殿乃至一切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無足二足四足多足。
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如是等類。我皆于彼隨順而轉。種種承事。種種供養(yǎng)。如敬父母。如奉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于諸病苦。為作良醫(yī)。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為作光明。于貧窮者。令得伏藏。菩薩如是平等饒益一切眾生。何以故。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yǎng)諸佛。若于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何以故。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于眾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
- 上一篇:26:有為和無為
- 下一篇:24:從供奉佛像說起
- 第一課、佛
- 第一課、佛的意義
- 第一篇 法身、報身、應身
- 第一冊、自序
- 三十七道品 序文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一節(jié) 何謂佛
- 第一課、佛教的真理
- 第二課、如來十號
- 第二課、釋迦牟尼佛 (一)
- 圣典篇 大念處經(jīng)
- 大架構篇 二、五根、五力
- 第三課、佛身
- 第一課、律宗(一)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二節(jié) 釋迎牟尼佛
- 第九課、中國四大名山 (一)
- 第一課、修觀對治淫欲
- 第一、二、三課、綜合指要
- 十三、懺法
- 1:佛學是怎么一回事?
- 第四課、藥師佛
- 編者序言 作者序言
- 練習1 有意識的呼吸 一 正念觀身
- 第三課、釋迦牟尼佛(二)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三節(jié) 何謂法
- 十五、焰口
- 上座部佛教修學入門 目錄
-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三節(jié)、佛教的實質
- 第十五課、四攝法 四無量心 四弘誓愿
- 第二篇 受持五戒、八關齋戒、菩薩戒
- 第三十課、焰口召請文(宋·蘇軾)
- 第八課、四圣諦
- 一一念不生
- 第七課、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
- 第十四課、菩薩十地
- 第十八課、聲聞四果
- 第四課、轉輪圣王
- 第十課、修學佛法的次第
- 第二十六課、悟道詩
- 第九課、十二因緣
-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二節(jié)、佛陀教導的是什么
- 什么是文字禪?
- 善根指的是什么?
- 腳踏實地的付出才會有收獲,所有的付出都不會白費
- 佛教戒律是怎樣產(chǎn)生的?戒律的由來
- 忉利天主是誰?
- 授記有幾種方式?授記的四種類型
- 人不要想太多,餓了就吃飯,困了就睡覺
- 佛經(jīng)中的世尊指的是誰?
- 釋迦牟尼成道是什么意思?
- 覺性是永恒的、沒煩惱、證佛國
- 皈依后做事還是不順,對佛法心灰意冷,該怎么辦?
- 佛教的經(jīng)變是什么意思?
- 阿彌陀佛圣誕是哪一天?農(nóng)歷十一月十七恭迎彌陀圣誕
- 剛念經(jīng)時聲音響亮且快,后來就沒有了,為什么?
- 以佛心來凈化自己內在的妄心
- 嘴笨不會安慰人怎么辦?
- 馬鳴菩薩是誰?馬鳴菩薩的簡介與故事
- 為什么在世間行善的功德勝于極樂百倍?
- 學會順其自然,在晴天時愛晴,在雨天時愛雨
- 念經(jīng)時可以控制妄念嗎?
- 什么是“五蓋”?菩薩沒有厭怠心
- 趙州和尚是哪個朝代的,哪里人?趙州和尚的簡單介紹
- 什么是莊嚴國土?
- 在家居士怎樣才能讓現(xiàn)在和將來的生活具足幸福安樂?
- 八正道是為人處世乃至成佛的八種正確方法和途徑
- 阿逸多菩薩是誰,是彌勒菩薩嗎?
- 佛教說的隨緣是什么意思?隨緣的含義
- 管好自己,但行好事,莫論他人
- 四大皆空是哪四大,是什么意思?
- 神通有哪幾種?佛教六種神通的簡單介紹
- 求神不如求己,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 十八不共法是什么意思,指什么?
- 念經(jīng)時犯困,打盹后又從頭開始念,該怎么辦?
- 人幫人,心靠心,人心是相互的
- 不用花錢的七種結緣方式
- 殺生、妄語、不敬,在家居士不可以做的三件事
- 佛教的四無畏指的是什么?
- 佛教的大慈大悲是什么意思?
- 面對親人的病,家里的經(jīng)濟條件,心很亂,該怎么辦?
- 什么是信心不逆?
- 佛教基礎知識
- 心經(jīng)入門
- 佛教名詞
- 佛咒入門
- 金剛經(jīng)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地藏經(jīng)入門
- 怎樣讀懂佛經(jīng)
- 佛教基本教義
- 佛咒簡介
- 楞嚴經(jīng)入門
- 妙法蓮華經(jīng)入門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入門
- 十小咒入門
- 佛教修行及戒律
- 藥師咒入門
- 六字大明咒入門
- 無量壽經(jīng)入門
- 華嚴經(jīng)入門
- 藥師經(jīng)入門
- 阿彌陀經(jīng)入門
- 佛教僧侶與居士及其源流
- 普賢行愿品入門
- 佛經(jīng)簡介
- 虛云法師入門
- 六祖壇經(jīng)入門
- 佛教傳播與發(fā)展
- 楞伽經(jīng)入門
- 圣嚴法師入門
- 宗派簡介
- 凈慧法師入門
- 解深密經(jīng)入門
- 佛經(jīng)入門
- 濟群法師入門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入門
- 法增法師入門
- 昌樂法師《人生是道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