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誰才算是佛門弟子?
“佛”的本義既然是智慧與覺悟,那么,佛門就應該是智慧與覺悟之門,所謂佛門弟子即應是真正發(fā)心追求智慧與覺悟的人。從這個意義上講,出家弟子不等于剃個光頭披上袈裟,在家弟子也不等于能吃素和燒香拜佛。這一切的形式至多只起一個表法的作用,倘若我們“心”不在佛門,那一切形式與事相都會失去它應有的意義
真正意義上的佛門弟子其標準只有一個,那就是一切我們都得依三皈依和菩提心(密法則是四皈依,還得皈依自己的上師,上師即是三寶的總體象征)。所謂三皈依就是將自己的一切依止于佛法僧三寶,即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皈依的“皈”字是反黑為白,轉染成凈,把心地住于正念清凈境界;“依”字則含有依靠、救渡、恭敬的意思。淺白地說就是,皈依佛是我們依靠佛陀的教育,皈依法是我依靠佛學的義理,皈依僧是我依靠佛門清凈僧伽的引導和傳法。所以這個三皈依絕不僅僅是指一種儀式,它更重要是指我們通過歸皈住持三寶,達到皈依自性上的佛、法、僧三寶(密法中也有“內上師、密上師”之說)。
自性三寶里的佛,代表實相、我以及眾生本身就有的佛性,法則指一切關于實相的正知正見,是一切關于眾生回歸自性以及宇宙萬物萬有的究竟真理和智慧,“僧”是清凈無染的意思,自性僧即是指我們自性是佛,本來清凈無染。
因此,皈依三寶的根本是皈依自性的覺、正、凈,它實則上不過是對真如實相的一種歸位罷了。一個人發(fā)心修行,必是續(xù)自己的慧命,那第一步就應該是依止于三寶。正因為諸法無我,所以實則上又沒有自、他之別,故皈依住持三寶與自性三寶是沒有分別的。佛寺廟里的住持僧與我們自性僧同樣本來清凈無染,對此我們不別有任何差別心。
一個佛弟子,無論在家出家,“心”出家才是最重要的(出離心),而身心俱出家則是最殊勝的。真正的出家人便是身心俱出家,他之所以剃度成光頭就是表六根清凈。他們的衣服又叫福田衣,是福德慧業(yè)的象征。由于他們是專職的修行者和傳法者,因此,我們應無條件地恭敬真心修行與傳法的出家人。
即使出家人中有的暫時顯得并不如法,或各方面都做得不夠好,那也是各人的因果各人了。一個佛弟子首先要自己做好,不必以己之長去度量他人之短。除了勸善以外,我們不應該由此謗毀佛門及真正的出家人。還不用說別的,單是出家人往那兒一站,單那身行頭和模樣就能表法、弘法(佛寺廟也是表法和弘法的)。我們由此才憶念起佛和佛法這么一回事,本身這已是功德無量的事了。
因此,無論如何,我們都應將住持三寶和自性三寶看成是一回事,不必區(qū)別待之。我們隨時接受佛法的熏陶,感受佛學的博大精深,努力回歸自性,善待一切,同恭敬、供養(yǎng)住持三寶沒有分別,都是種植善慧根,培植福德的表現。試想,古往今來,若沒有出家人在寺廟里職業(yè)地主持佛法,弘揚佛法,佛法又怎么流布和傳承呢?
當然,我們更要明白的是,不如法的出家人就不應算在清凈僧伽之例,釋迦牟尼也說過,末法時期壞他法者也是身批袈裟的偽出家人。在日常中,我們不時都會看到一些身著出家人服裝的偽出家人,他們不時在街市吃肉喝酒,有的還會上門化緣要錢,算命消災什么的,但他們中相當多的都不是真正的佛門弟子,大多是世俗生活中的江湖騙子。
我個人以為,千切不要輕信他們,遇著胡攪蠻纏的,只管叫他背一些佛門的普通經文,背不出來的就一定是江湖騙子。背出來的就有可能是那些不守清規(guī)戒律的佛門“敗類”了。
以上種種,我們在家修行的佛弟子千切不要妄自菲薄,主持正法應是每一個佛弟子的職責。況且,許多大菩薩現的還是在家居士相,如《無量壽經》上的大多數上首菩薩均是現在家居士相,而該經與末法眾生又最為相應。象《維摩詰經》、《法華經》、《華嚴經》等大乘經典已明確告訴我們,修行無在家、出家的區(qū)別,也無男眾、女眾的區(qū)別。真正的修行者是如法修行者,與人暫時的“相”無關,一切都無自性,住于什么暫時的身份地位、善惡好壞和男女性別都是不如法的,修行最重要的是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
除了三皈依外,菩提心也是衡量一個佛門弟子的重要標準。所謂菩提心,就是指無條件追求大智慧和大慈悲的心。象藥師佛、藥王菩薩那種悲智雙運,見眾生疾苦便無條件幫助,令眾生生歡喜,當機渡他入門修證佛法就是菩提心的體現。
當然,菩提心是有許多層次的,它同修行人自身的修行境界有著較為密切的關系。從根本上講,真正的發(fā)菩提心是指發(fā)勝義諦菩提心,即對一切人一切事“無心而應”,即無我無眾生之別,無法相無非法相之別,是“三輪體空”的大菩提心。修行人發(fā)這樣的菩提心才最為殊勝,具功德也才最為圓滿。
當然,我們凡夫自然一下子難以生出如此殊勝的菩提心,但日常中則應盡力以這種勝義菩提心來觀照自己的行持,以擁有這種無上菩提心的情懷為樂,且做到如法修證,待用功漸深,必定會有很大的收獲。況且,換個角度看,對于善慧的行施者本身來講,若不攢足善慧資糧,是沒有一個修行人能夠功德圓滿的。所以從這個實際的效果上來說,雖然沒人威逼我們,也無論我們樂不樂意行善積德,菩提心都是通往菩提路上的有力通行證。
- 上一篇:22:什么才叫“去執(zhí)著”?
- 下一篇:20:正信才是真佛教
- 第一課、佛
- 第一課、佛的意義
- 第一篇 法身、報身、應身
- 第一冊、自序
- 三十七道品 序文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一節(jié) 何謂佛
- 第一課、佛教的真理
- 第二課、如來十號
- 第二課、釋迦牟尼佛 (一)
- 圣典篇 大念處經
- 大架構篇 二、五根、五力
- 第三課、佛身
- 第一課、律宗(一)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二節(jié) 釋迎牟尼佛
- 第九課、中國四大名山 (一)
- 第一課、修觀對治淫欲
- 第一、二、三課、綜合指要
- 十三、懺法
- 1:佛學是怎么一回事?
- 第四課、藥師佛
- 編者序言 作者序言
- 練習1 有意識的呼吸 一 正念觀身
- 第三課、釋迦牟尼佛(二)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三節(jié) 何謂法
- 十五、焰口
- 上座部佛教修學入門 目錄
-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三節(jié)、佛教的實質
- 第十五課、四攝法 四無量心 四弘誓愿
- 第二篇 受持五戒、八關齋戒、菩薩戒
- 第三十課、焰口召請文(宋·蘇軾)
- 第八課、四圣諦
- 一一念不生
- 第七課、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
- 第十四課、菩薩十地
- 第十八課、聲聞四果
- 第四課、轉輪圣王
- 第十課、修學佛法的次第
- 第二十六課、悟道詩
- 第九課、十二因緣
-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二節(jié)、佛陀教導的是什么
- 什么是文字禪?
- 善根指的是什么?
- 腳踏實地的付出才會有收獲,所有的付出都不會白費
- 佛教戒律是怎樣產生的?戒律的由來
- 忉利天主是誰?
- 授記有幾種方式?授記的四種類型
- 人不要想太多,餓了就吃飯,困了就睡覺
- 佛經中的世尊指的是誰?
- 釋迦牟尼成道是什么意思?
- 覺性是永恒的、沒煩惱、證佛國
- 皈依后做事還是不順,對佛法心灰意冷,該怎么辦?
- 佛教的經變是什么意思?
- 阿彌陀佛圣誕是哪一天?農歷十一月十七恭迎彌陀圣誕
- 剛念經時聲音響亮且快,后來就沒有了,為什么?
- 以佛心來凈化自己內在的妄心
- 嘴笨不會安慰人怎么辦?
- 馬鳴菩薩是誰?馬鳴菩薩的簡介與故事
- 為什么在世間行善的功德勝于極樂百倍?
- 學會順其自然,在晴天時愛晴,在雨天時愛雨
- 念經時可以控制妄念嗎?
- 什么是“五蓋”?菩薩沒有厭怠心
- 趙州和尚是哪個朝代的,哪里人?趙州和尚的簡單介紹
- 什么是莊嚴國土?
- 在家居士怎樣才能讓現在和將來的生活具足幸福安樂?
- 八正道是為人處世乃至成佛的八種正確方法和途徑
- 阿逸多菩薩是誰,是彌勒菩薩嗎?
- 佛教說的隨緣是什么意思?隨緣的含義
- 管好自己,但行好事,莫論他人
- 四大皆空是哪四大,是什么意思?
- 神通有哪幾種?佛教六種神通的簡單介紹
- 求神不如求己,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 十八不共法是什么意思,指什么?
- 念經時犯困,打盹后又從頭開始念,該怎么辦?
- 人幫人,心靠心,人心是相互的
- 不用花錢的七種結緣方式
- 殺生、妄語、不敬,在家居士不可以做的三件事
- 佛教的四無畏指的是什么?
- 佛教的大慈大悲是什么意思?
- 面對親人的病,家里的經濟條件,心很亂,該怎么辦?
- 什么是信心不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