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虛懷若谷方是真修行
28:虛懷若谷方是真修行
如果一個人自以為什么佛理都懂,也堅持過一段時間的修行?缮硇囊琅f,總是沒什么進步,這只能說明他心地功夫不夠,實在沒必要怨天尤人。一個修行者的實際用功,一定要從自己最薄弱的地方下手,從而才能修正和超越自己。比如自私貪財者最好學會布施,不要去計較布施的對象是非值得我們付出,僅是觀照自己內(nèi)心是否真的“放下”了“我”。妒忌心、虛榮心強的人最好修一下“隨喜”,見別人比自己好或做了好事、善事,由衷地替人家高興,或見了人家“好”時,跟自己得了這個“好”一個樣地感到快樂。我慢心重,自以為是的人最好培養(yǎng)一下恭敬心,學會善于在別人身上找出自己并不具備的優(yōu)點和長處?傊佛法是心法,一定要“觀心不自欺,從心地基礎刺刀見紅。” 這樣,我們才會有真正的進步。
因此,不能明心見性、開悟見道者,實在沒必要怨天尤人。面對現(xiàn)實生活中具體的人和事時,無論順境、逆境,我們只管問自己的心性標準到底夠不夠高。致少我們應景對人時的我慢心、我執(zhí)心、差別心、虛榮心、妒忌心都還很重。因為,真正如法的佛弟子應有一個顯著特征:虛懷若谷。再說,修持功夫高的人差別心還會非常小,明白性體上的自他不二,物我不二,心不為外緣所著,不為外境所轉(zhuǎn)。我們做不到,自然是因為功夫不到位。但這不要緊,做不到的應該意識得到,這樣,一切“不足”自會漸漸減少。如果連意識都意識不到,那就真有些成問題了。
我有一個朋友,十幾年來一直對佛教修行較有興趣,但一直不肯下功夫?qū)嵺`佛法。其佛學知見很是似是而非,可他自我感覺卻是什么都懂。只見他一會兒對氣功感興趣,一會兒又是什么靈哥算命,我是小狗他也沾過邊。十幾年來,總是既不安心于世俗生活,又不能認真入佛修行,這就是意識不到自己“不足”的表現(xiàn)。該朋友看過一些佛書及《金剛經(jīng)》(但可能連皮毛也沒看懂),有一次我勸他若真想修行,一定得躬身自省,好生踏實地做一下功課。朋友一點不以為然,反而用上面的一句偈語來回敬我:“嗨,管那么多干嗎?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我聽了并沒有吭氣,我只是不好說他,因為《金剛經(jīng)》上還有一句“予法不說斷滅相”。我相信這位朋友是沒注意到這一句話的。其實我們奢談什么有為無為呢?還差得遠哪,連自知本份都沒做不到呢(開悟見道了才算真正的自知本份)。離了有為法,何來無為法?持這種態(tài)度的人,仿佛就是說,人生終來有一死,我們何必活得這么帶勁兒呢?老實說,未知生,焉知死?沒有了有為法,無為法從何處安立?
我們要知道,修證越高的人,只會更加謙遜,更加虛懷若谷,更加慈悲和博愛,毫無差別心、驕慢心。因為他證得“實相”中的眾生平等、萬物同源同體。那些懂得了一點皮毛,不外乎小感應、小德小能就呱呱叫囂,聲稱自己已得道的高高在上者,其實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心魔”作崇。這世上沒有什么比佛高,也沒有什么比佛低,一切都是“實相”,是究竟圓滿。因此,尚沒有明心見性、開悟見道的修行人,一定會在佛學的見地上有所誤差、誤讀,除了趕緊如法努力,自我反省外,最好花點功夫好生克服一下自己的驕慢心,這一點真的很重要。
時下許多人只知道六祖慧能所作的偈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其實這是大乘了義的文字般若,是勝義諦。然而對于初學者、未明心見性、未開悟見道者,恰好應多留神一下禪宗另一大成就者——神秀禪師的偈語:“身似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為什么呢?不以有為法時時清洗我們的心靈和精神,我們能從何處下手去具體地修證佛法呢?沒有量變何來質(zhì)變?漸悟才是頓悟(果)的因。那種不從心地下功夫,動輒玩什么口水禪,誤讀實相了義法理,實是一種愚暗之舉,這種惡取空,往往貽己害人。因此佛門中常說,未明心見性妄說無為法等同于“魔說”(比喻)。
- 上一篇:29:“開悟”僅是一個起點?
- 下一篇:27:如何才有正確的佛學知見?
- 第一課、佛
- 第一課、佛的意義
- 第一篇 法身、報身、應身
- 第一冊、自序
- 三十七道品 序文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一節(jié) 何謂佛
- 第一課、佛教的真理
- 第二課、如來十號
- 第二課、釋迦牟尼佛 (一)
- 圣典篇 大念處經(jīng)
- 大架構篇 二、五根、五力
- 第三課、佛身
- 第一課、律宗(一)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二節(jié) 釋迎牟尼佛
- 第九課、中國四大名山 (一)
- 第一課、修觀對治淫欲
- 第一、二、三課、綜合指要
- 十三、懺法
- 1:佛學是怎么一回事?
- 第四課、藥師佛
- 編者序言 作者序言
- 練習1 有意識的呼吸 一 正念觀身
- 第三課、釋迦牟尼佛(二)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三節(jié) 何謂法
- 十五、焰口
- 上座部佛教修學入門 目錄
-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三節(jié)、佛教的實質(zhì)
- 第十五課、四攝法 四無量心 四弘誓愿
- 第二篇 受持五戒、八關齋戒、菩薩戒
- 第三十課、焰口召請文(宋·蘇軾)
- 第八課、四圣諦
- 一一念不生
- 第七課、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
- 第十四課、菩薩十地
- 第十八課、聲聞四果
- 第四課、轉(zhuǎn)輪圣王
- 第十課、修學佛法的次第
- 第二十六課、悟道詩
- 第九課、十二因緣
-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二節(jié)、佛陀教導的是什么
- 什么是文字禪?
- 善根指的是什么?
- 腳踏實地的付出才會有收獲,所有的付出都不會白費
- 佛教戒律是怎樣產(chǎn)生的?戒律的由來
- 忉利天主是誰?
- 授記有幾種方式?授記的四種類型
- 人不要想太多,餓了就吃飯,困了就睡覺
- 佛經(jīng)中的世尊指的是誰?
- 釋迦牟尼成道是什么意思?
- 覺性是永恒的、沒煩惱、證佛國
- 皈依后做事還是不順,對佛法心灰意冷,該怎么辦?
- 佛教的經(jīng)變是什么意思?
- 阿彌陀佛圣誕是哪一天?農(nóng)歷十一月十七恭迎彌陀圣誕
- 剛念經(jīng)時聲音響亮且快,后來就沒有了,為什么?
- 以佛心來凈化自己內(nèi)在的妄心
- 嘴笨不會安慰人怎么辦?
- 馬鳴菩薩是誰?馬鳴菩薩的簡介與故事
- 為什么在世間行善的功德勝于極樂百倍?
- 學會順其自然,在晴天時愛晴,在雨天時愛雨
- 念經(jīng)時可以控制妄念嗎?
- 什么是“五蓋”?菩薩沒有厭怠心
- 趙州和尚是哪個朝代的,哪里人?趙州和尚的簡單介紹
- 什么是莊嚴國土?
- 在家居士怎樣才能讓現(xiàn)在和將來的生活具足幸福安樂?
- 八正道是為人處世乃至成佛的八種正確方法和途徑
- 阿逸多菩薩是誰,是彌勒菩薩嗎?
- 佛教說的隨緣是什么意思?隨緣的含義
- 管好自己,但行好事,莫論他人
- 四大皆空是哪四大,是什么意思?
- 神通有哪幾種?佛教六種神通的簡單介紹
- 求神不如求己,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 十八不共法是什么意思,指什么?
- 念經(jīng)時犯困,打盹后又從頭開始念,該怎么辦?
- 人幫人,心靠心,人心是相互的
- 不用花錢的七種結(jié)緣方式
- 殺生、妄語、不敬,在家居士不可以做的三件事
- 佛教的四無畏指的是什么?
- 佛教的大慈大悲是什么意思?
- 面對親人的病,家里的經(jīng)濟條件,心很亂,該怎么辦?
- 什么是信心不逆?
- 佛教基礎知識
- 心經(jīng)入門
- 佛教名詞
- 佛咒入門
- 金剛經(jīng)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地藏經(jīng)入門
- 怎樣讀懂佛經(jīng)
- 佛教基本教義
- 佛咒簡介
- 楞嚴經(jīng)入門
- 妙法蓮華經(jīng)入門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入門
- 十小咒入門
- 佛教修行及戒律
- 藥師咒入門
- 六字大明咒入門
- 無量壽經(jīng)入門
- 華嚴經(jīng)入門
- 藥師經(jīng)入門
- 阿彌陀經(jīng)入門
- 佛教僧侶與居士及其源流
- 普賢行愿品入門
- 佛經(jīng)簡介
- 虛云法師入門
- 六祖壇經(jīng)入門
- 佛教傳播與發(fā)展
- 楞伽經(jīng)入門
- 圣嚴法師入門
- 宗派簡介
- 凈慧法師入門
- 解深密經(jīng)入門
- 佛經(jīng)入門
- 濟群法師入門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入門
- 法增法師入門
- 昌樂法師《人生是道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