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深義【法藏法師】(七)

  您想過沒有?彌陀佛會這么笨嗎?他會教你丟開那一切貪染的東西,然后又弄一些貪染的東西給你嗎?當然不會。凈土法門的一切所有清凈是由無限的清凈心而不是由貪心所起的。如果你也像釋迦佛那樣,把腳的拇指觸地三下,大地立即變成金、銀、琉璃,這表明你的心是清凈的。身心一致,依正二報也是一致的。你的依報是隨著你的正報而來的。極樂世界不是搞一個很漂亮的東西讓眾生起貪心,吸引眾生去的,而是以那個無限清凈心展現(xiàn)無限清凈的世界,讓眾生產(chǎn)生清凈的反應(yīng),不起任何貪、嗔、癡而直了成佛。

  有人說我就是生起貪心才要去的,這也沒有關(guān)系。你如幻如化的生起貪心,等你到了極樂世界以后,你會發(fā)現(xiàn)整個極樂世界就是你的心。你的心一切都具足,你就起不了貪心了。這就是說那里沒有任何讓你起貪心的外緣。

  各位,貪心不是自然地產(chǎn)生的。你會突然間去愛一個女人嗎?不會!只有當一個你愛的男人或女人現(xiàn)前時,你才會去愛。同樣的道理,身心是無常的,心無常,所以對境起心,離境無心。所以當清凈之境現(xiàn)前時,你只能伴發(fā)起清凈心而已,有誰會愛現(xiàn)在站在中間這尊阿彌陀佛這么帥呢?不會的。因為他是清凈莊嚴相。所以不能以這種立場去想像極樂世界的高妙用意。這是第一種道理。第二呢,為什么極樂世界會那樣清凈莊嚴?因為那是代表了彌陀佛以及那里一切眾生內(nèi)在的清凈莊嚴。從這個道理來說,他的效果不會讓你起貪心,他的本意也不會讓你起貪心,他的本體清凈,也是不讓你起貪心的。凡舉這類問題皆是有相當價值的問題,對初學者來講是這樣。

  當然,這次講座,我不打算對初學的人說,所以一些為什么要往生這類問題,我提得很少。我假設(shè)你們知道這些,才講這個“凈土深義”。“凈土深義”就應(yīng)當是很深的嘛!我看許多居士聽了都要打瞌睡啊!沒辦法,請包涵一下。如果我再不利用這個機會講“凈土深義”,就沒有機會講了。愿海法師昨天對我說:“嘿!你今天講的,我第一次聽到哦!”他在家時就在候師姐那里聽我講經(jīng),聽到今天才對我說,這些道理他第一次聽到,諸位就可想而知了。要講這樣的道理沒有對象可講啊!

  好,言歸正傳。總之,特異方便是指徹底的仰信。那種仰信必須怎么個仰信法?我怎么樣仰信才為十八愿所攝?我到底怎么樣修行才能往生?好,下面我就開始講解今天的主題:“修持凈土法門的正助——正行和助行”。

  什么叫正行、助行?我記得我在廣德錄音帶上常對居士講,你們修行要分正助,譬如說你吃飯,要不要配菜呀?要配菜。菜好吃,飯就多吃一點,因此菜好不好吃很重要。那你就不吃飯光吃菜行嗎?菜有好多種,飯只有一種,白米飯或糙米飯,永遠是一種,可是菜要變來變?nèi)ァ2嗽僭趺春贸?不吃飯就吃不飽。如果肚子餓了,沒有菜時飯你照樣吞。真正讓你吃飽、讓你不死的是飯。菜不過是把飯配下去而已,所以叫配菜。同樣道理,做一件事有正有助,正的是從頭做到底的,雖然看起來不起眼,可是它最重要、最基礎(chǔ),不能缺。可是助呢?有助更好,沒有也無妨,而且常常變,這是助的特質(zhì)。

  印光大師說:“一心念佛,至誠懇切,妙妙妙妙!”懺公最愛講這幾句話。我小時候跟讀大學的時候,跟著他聽他講經(jīng)前后約六年。每次開示凈土法門,他都會講這幾句話。修凈土法門基本上以念佛為正行?墒窃诩胰瞬簧岫貍惐M分,出家人不舍廣學多聞、隨緣度眾生這些助行。正和助泛泛的說是這樣。中國傳統(tǒng)的說法也是如此。

  有人問是不是就一心念佛,其它事情都不做呢?這等于問我:“是不是我專門吃飯就好,菜不管了?”這道理就自然理解了嘛!重點在吃飯,可是要點菜嘛!你正助分清楚,何必問東西哪!東西都是回歸凈土法門的大門嘛!乃至你去打禪七也是回歸凈土法門,你有能耐就可以去。就怕你吃這種菜不消化,只要你能消化就可以。吃菜都是幫助你消化、平衡營養(yǎng)的嘛!

  如果你不愿意吃菜,你專念佛,就好象說單吃飯可以嗎?可以呀!你看非洲烏干達,他們有菜好配嗎?門兒都沒有!有頓白飯吃就好了?墒撬麄円矔钕氯。道理一樣,當然可以專心一意單持念佛,萬行放下,除了吃飯、睡覺、上廁所以外,全部都念佛,如果你有那個因緣,有那個能耐,就好像說如果只吃飯、不配菜都會吃的津津有味,都咽得下去的話,那也無妨。我不能說這是最好,但是可以說這樣成就的更快。因為彌陀佛直接在你心中了了分明,若一日乃至七日,念念分明,有可能會證得諸佛現(xiàn)前。為什么?你念到一心不亂,還能體證到諸法實相。由執(zhí)持名號證得實相念佛,這是修證,是靠自力修的?梢园!就怕咱們修不來。修不來怎么辦?念佛累了,喉嚨沙啞了,就拜佛。拜得膝蓋痛了,我想靜坐一下或是跟別人打打太極拳,講講其它是非話來調(diào)和一下。與其講是非話不如度度眾生,給眾生講經(jīng)好了。如果不會講經(jīng),只想干點活計,去蓋蓋廟也行。不會蓋廟那就去放生嘛!都可以呀!這些就叫做助行。

  我們沒有那能耐,不能把悟光精舍的大門關(guān)起來,從而以必死的決心,念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念到死為止,居士有來無來全不管,請人煮飯,煮什么吃什么,如果什么都沒煮,就啃餅干。好,一心求往生,一剎那全部往生,如果你能的話,這樣也可以。這是不能嘛!所以助行就顯得重要啦!與其讓你以散亂心,七弄八弄,不如讓你做一些利益眾生的事情。助行就是這種意思。這是第一種意思。

  助行的第二種意思是你要開始用功念佛了,第一天第一柱香念得很好,第二柱香就感冒了,腰痛了,或是你爸爸、媽媽找來了,或是你的先生、你的太太跑來了,要把你抓回去,業(yè)障現(xiàn)前了;蛘呤歉舯谀莻人每次睡覺打呼嚕,讓你起嗔恨心修不來了。你想用功修行,可是起了業(yè)障,不讓你專心用功,怎么辦?當然要助行。所以助行有第二種道理,為了讓正行能夠順當,你要助行來排除障礙。有人修藥師法門當助行,藥師佛十二大愿幫助你排除生活中的問題。民國初年修藥師法門最有名的是弘一大師。懺公他蓋廟的時候居士拿錢給他,他就生氣,可是他想一想,沒錢也蓋不了廟,他每天晚上誦藥師咒,有時候還叫我們幫著念,后來他說有效哦!念下去就得益。大家知道懺公是修凈土法門的?墒怯行┈F(xiàn)實問題,你可以請觀世音菩薩,請藥師佛,或者請地藏王菩薩幫個忙,助行嘛!消除修行上的麻煩?梢匝!這是助行的第二種意義。

  之所以名為助行,是從專心念佛這個立場來說的。其實從萬行導歸極樂的立場說,助行也可叫作正行。助行的第一個意義是說有人正行修不了啦,修點助行來調(diào)節(jié)一下不平衡的心理;第二個意義是說助行幫助正行消除障礙,第三個意義是說一切助行在萬行導歸極樂,也就是說一切都是菩提心的根本,都是修菩薩道,而修菩薩道的目的就是求往生,因此一切萬行諸如拜懺、拜經(jīng)、誦經(jīng)、持戒、布施、忍辱、蓋廟、乃至幫人家煮飯,……一切都是莊嚴極樂世界,萬行當下即是正行。一切助行說是助行,其實它也是正行。這是助行的第三個意義。所以你不要問我正行與助行的多與少,你用這三個心態(tài)來對待正助,無路不直通。

  正、助二行基本上不出這三種說法。可是有另外兩個重點你必須理解。第一個重點善導大師曾呵斥過雜修。他說:一切持戒、布施都是雜修,一向?qū)D顬檎蕖_@如何融通?依第一種說法,助行不可少;依第二種說法,助行也不可少。怎么辦?善導大師說一向?qū)D?好象是呵斥雜修,是不是?其實不是這個意思。不要死在文字上面,要得意忘言,得義忘詮。讀經(jīng)也好,看祖師言論也好,要得佛意,要得祖師的本意,不要死在句下。善導大師之呵斥雜修,他的本意是:你不能對彌陀佛沒有信心,非得認為一定要其它的雜修來輔助這句佛號,作為交換彌陀接引你往生的資糧。你不要抱著這種想法去修助行。他是呵斥這種雜修。

  當你一心萬行、念念導歸極樂的時候,你哪一念不是正修?哪一行不是正行啊?懂這道理嗎?善導大師呵斥的是你對彌陀本愿特別是十八愿不能仰信,你認為光念阿彌陀佛佛號不夠,非得一天做多少功德就不行,否則到往生時,極樂世界的海關(guān)不讓你通過,阿彌陀佛也不會接引你。阿彌陀佛的本愿是這樣的嗎?根本不是這樣的嘛!善導大師教你一向?qū)D?是讓你不要對彌陀佛接引有懷疑,你不要認為單念彌陀佛還不夠,還要去搞什么來輔助。因為當時唐朝有各宗各派,有人認為光念南無阿彌陀佛就能往生,沒有這種容易的事。你不修菩提行、不修六度萬行就能往生,哪里有這種好事?他們呵責凈土法門。所以善導大師揭竿而起說:“專心念佛就對啦,你們修的都是雜行。”他是針對這種情況而說的。

  到了宋朝永明延壽大師就不同了。他說:“當然我相信阿彌陀佛接引我往生,但是我修一切萬行,也是念阿彌陀佛。”哎!這就不同了。他就不說是雜修了。兩位祖師的用心完全不同,講的話好象有沖突。不是有沖突,不要死在文字底下。這樣讀經(jīng)、讀祖師語錄會越讀越糊涂。然后就拿佛法謗佛法,學了一樣佛法,去謗另一樣佛法,執(zhí)已非他,執(zhí)此非彼,一方面造功德,一方面造業(yè),你說可憐不可憐啊!

  我們要理解的第二個重點是我們一方面要正行,一方面不妨有助行?墒钦幸プ。要真正把它抓住,一切助行才能顯得更有意義。比如說有一個廚師說:“哇!你們這么多人結(jié)夏聽經(jīng),好!悟光法師!我要幫你們做飯。”于是他去做了好幾十種山珍海味,可是剛好忘了煮飯。你說這不是顛倒嗎?或者他去買了好漂亮的盤子、筷子、最美好的餐具,可是他把菜煮焦了。你說這不是本末倒置嗎?各位,你們今天修凈土法門,有本有末,有正有助,那么助可能是正。但是如果你抓不住正的話,一切助也都不成其為助了。

  我再說另外一個比喻,“正”就象一個國家的國王一樣,“助”就象下面的文武百官。如果國王死了,文武百官還有什么官好做哪?每天給誰上朝啊?給誰辦國事啊!已經(jīng)亂了嘛!所以說正失去了,一切助都不成為助了。這一點要對各位特別的提示。我今天所看到的凈土行者,常常是到處參加佛七,然后這兒念念,那兒念念,回到家里拿串念珠也念念?墒且粯煩惱重重,妄心重重,迷迷糊糊。臨終時候,惦記著兒子、丈夫、金鈔、房子、首飾……惦記著一切,最后墮落。這就是正沒抓住嘛!一切助行都不成其為助了。他活著的時候所做一切功德都不能導歸極樂,今天很多凈宗行者常常都是這樣,這就是正沒有抓住。

  好!現(xiàn)在就可以提問了,我們該怎樣抓住“正”?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不能夠說“正”就是怎么樣、怎么樣。因為“正”要分三個愿來說。如果你是十九愿所攝的眾生,你知道“正”是什么嗎?就是發(fā)菩提心。如果對天臺家講,修一心三觀、徹證中道了義的佛性,那是“正”。除此而外的都是助行,念佛也是助行。因為對他們來說,往生不是難的事情,徹證菩提心和中道了義之后,就已經(jīng)證得登地以上的菩薩,對他們來講這是最重要的。

  或者有人說彌陀佛的愿不攝受他們。這個話沒道理。四十八愿當中有很多愿攝受他方菩薩。顯然彌陀佛是攝受菩薩的,他在四十八愿中說:“設(shè)我得佛,十方眾生……,”他沒有說煩惱眾生,也沒有說三界眾生,你為什么扭曲經(jīng)文呢?說攝受十方眾生,這樣才能體現(xiàn)彌陀佛無限的大悲啊!其實菩薩也有迷惑,也需要彌陀佛的攝受呵!彌陀佛能夠攝受菩薩才表示他的悲心是體解一切、慈悲一切的。好啦!對修十九愿的說,正行就是努力修一心三觀,體證中道佛性,實相念佛,一切助行就是:修禪啦,修懺法啦,乃至念佛啦,以圓滿菩提心。所以你看天臺家的修行,也有主七念佛,可是平常卻很少看到他們念佛。他們講經(jīng)、靜坐、修一心三觀,可是往生時預(yù)知時至的很多。

  最近的一個例子是我的法師公,了義和尚的法師——定西老法師,臨終時他的內(nèi)衣是破的,他一輩子不拿錢,是了義和尚替他拿錢的。他持戒嚴,修苦行。他講經(jīng)講得很好。人家讓他寫書,他說:“祖師大德寫那么多了,我干嗎寫啊?做糟糠。”你看,這調(diào)柔心、謙虛。他往生的前一天,在香港大嶼島山上面的一大堆老修行全都下山來了,了義和尚問他們說:“你們跑下來干嗎?”他們說:“老法師要往生了。”“我們在照顧他都不知道,你們怎么知道?”他們說:“我們昨天看到老法師的房子上一道光往西方去了。”看!他已經(jīng)先走了。他只是一個天臺家的講經(jīng)者而已,也沒有說他念佛念得怎么樣。你們有誰看到凈土祖師的著作中有關(guān)定西老法師生西的說明,沒有啊!這就是屬于十九愿所攝的那種人。

  發(fā)菩提心修凈土法門是一種密行,重點在于行大乘的一心三觀。當然他也同時念佛作助行,或者他把兩個都當作正行?傊,修十九愿的正行不完全是念佛,修一切佛法都已經(jīng)是念念念佛的了。中國的祖師常常提到念念念佛,尤其是禪宗的祖師,他們靜坐的時候,體會諸法實相,實相念佛。這也是念佛,這是正行。

  修二十愿的正行就是持名念佛或者觀想、觀像念佛,而觀想、觀像中國人很少修,專修持名。這就是二十愿的“系念我國,植諸德本”。你們說經(jīng)典上是“植眾德本”,還有第十九愿上面是“發(fā)菩提心”,我的經(jīng)本上是“為菩提心”。我是依藏經(jīng)上的不同版本。這兩個一樣,其實“發(fā)菩提心”更符合我的解釋,這是古來抄寫流傳中稍有瑕疵,稍有變動,沒有關(guān)系,我們還是得意忘言。“植眾德本”更是一樣。古時“眾”和“諸”都是種種的意思,流通本是什么就是什么,解釋沒有差異。這個修法就是持名念佛,以持名念佛為本,其它諸如善行、讀誦、教理等為助行,萬行齊修,導歸極樂?墒歉魑粚τ谶@個“本”有點疑惑,有人會想:“以念佛為本,我要念到一心不亂。”沒錯,最好是這樣修,念佛總要有個效果。傳統(tǒng)的中國佛教常強調(diào)這個。你們參加佛七,主七師常說:“萬緣放下,一心念佛,早一點念到一心不亂!”哪兒都是一樣。最明顯的是二十愿所攝的眾生修持名念佛,你們是否一向也這么修?應(yīng)該要朝那個方向努力。這是正行,其它萬行為助。是這樣。

  可是你們別忘記,我說過中國稍微少強調(diào)十八愿。它是“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甚至“乃至一念”亦得往生。這一愿所攝就不同了。這一愿里邊沒有講到任何修行,最后說“唯除五逆,誹謗正法。”這也不算修行,只要不去做就好。誰沒有辦法“乃至十念”哪!古來有人解釋十念是回答彌勒菩薩問的那個十念。后來善導大師說不是,古來的祖師都說不是這樣解釋,是指的十念佛號,所以我們不用其它解釋。那么你看到愿文里講到修行沒有?有,只講兩件事,“欲生我國”的那個“欲”,加上“至心信樂”,它在講那個信心。所以,十八愿所報攝的本是涌現(xiàn)那歡喜無量的信心,以涌現(xiàn)歡喜的信心為本。只是你信心不退,就象法華經(jīng)說的“此等聞得佛,大喜充遍身。”只現(xiàn)一念“大喜充遍身”。再也沒有二念,從今以后,一喜永喜,決不退轉(zhuǎn)。什么時候你開始喜,就是你往生確定的時候。日本真宗也講往生決定,歡喜念佛。解釋是一樣。

  十八愿的“乃至十念”的念佛不是求一心不亂的,他是怎樣念佛呢?

  “南無阿彌陀佛,你好偉大!南無阿彌陀佛,你好慈悲!南無阿彌陀佛,我確定往生了,我好感謝你啊!南無阿彌陀佛,……”他就是用這種由哀的贊美、感恩、無限喜悅的心情來念佛的。

  這和中國傳統(tǒng)的求一心不亂的念佛心態(tài)是不同的。兩種修法都沒有錯,都在彌陀本愿攝受之下。就看你和哪一種修法相應(yīng)而已!我如此介紹的用意不是要你修哪一種,而是讓各位了解除了中國傳統(tǒng)的二十愿修法之外,特異方便的修法是怎么樣的。

  當然十八愿是特異方便的修法,因為它好像沒做什么動作,只要你相信、歡喜、決定,那一剎那就能往生。一心不亂還怕后來又亂了呢!你歡喜決定,你大喜充遍身,你就是妙好人。妙好人的統(tǒng)一概念就是很歡喜,對這件事很感恩,一高興就感恩。你一天到晚吵著要你爸爸給你買個生日蛋糕,就是不買,終于有一天買來了,你吃下去,高興之余會感謝你爸爸。就是這樣,不需要開悟,你自然會高興、感恩。這反應(yīng)很自然。

  因為我相信彌陀佛的十八愿攝受我,我能往生了,我大喜充遍身。你怎么會歡喜?因為你信十八愿,你就被該愿所攝,所以你會歡喜。你一歡喜,那更是為十八愿所攝。所以你至心信樂,一剎那你就肯定:爸爸讓我回家啦!而且飛機票已準備好了。你就不會怕臨終起顛倒心。我問你,你再怎么樣的恍惚、顛倒,乃至你變成了植物人,你是不是總有我執(zhí)?那個“我”是與生俱在的,所以植物人也還會有某種微細的反應(yīng)。他咳嗽咳不出來的時候。會憋的臉色發(fā)紫,然后咳嗽。道理一樣,當你仰信阿彌陀佛,相信沒有任何否定的理由,沒有任何障礙,你能確定接受彌陀本愿的接引,而處于至心信樂之中,乃至十念,乃至一念,都能往生,你確信受了佛的這種深恩之時,這一些就會自然地變成你性格中的一部分。

  在這樣情況下,當你臨終時,你對彌陀佛會不會來接引,絕對不會懷疑。你對有沒有什么樣的助念,絕不會擔心。十八愿的意義就在這里。這就能夠解釋為什么《觀經(jīng)》上說“五逆十惡,具諸不善”的人,也能往生。得救者是那樣的歡喜,那種感覺由然地涌現(xiàn)不退。注意!要歡喜無量,由然不退,充滿著對彌陀佛的感恩,能生起這樣的心,而且護念此心,使之不退,這就是正行。此時,正行就不再是我們所說的念佛了。

  十八愿的正行是這樣,其助行是什么呢?就是平常聞思彌陀本愿,經(jīng)常聽聞彌陀本愿的講解,思維彌陀本愿,加深理解彌陀本愿。彌陀佛兆載永劫為救度十方眾生而修行,他為了建立十方凈土當中最美好的極樂凈土,在世自在王如來的幫助下,觀察了無量無邊的佛剎,經(jīng)過五劫思維,設(shè)計了極樂世界的藍圖,再用兆載永劫不可思議的時間去精勤修行莊嚴,成就了莊嚴妙麗的極樂凈土。他的四十八愿中的十八愿就是專門攝受我們這些愚癡、顛倒的眾生。只要我們“至心信樂,欲生我國”,就能往生。它的重點在于時時刻刻的歡喜無量,時時刻刻的愿意往生,如果今天歡喜,明天不歡喜就不行。什么時候惡事發(fā)生了,比如突然一條惡狗追來了,你不會叫媽,脫口只叫阿彌陀佛,這一念便是特異方便,快、直捷,而且當下成就。這是正行。聽聞佛法、聞經(jīng)思維這些助行的作用,也是護持信心,使之深化和不退的。

  中國傳統(tǒng)的凈土宗,常常強調(diào)信、愿、行這三學。那么,信、愿、行在攝生三愿當中是怎樣安排的呢?先看十八愿,十八愿重點在“信”,“至心信樂”就是講“信”,有信才有樂嘛!因信發(fā)愿,“欲生我國”就是“愿”,這愿能不能成就,關(guān)鍵在“信”。對佛的本愿沒有絲毫懷疑,徹底的仰信,相信自己一定為十八愿攝受而歡喜無量。有沒有“行”呢?“乃至十念”嘛!就是說你也要讓你的信心時時刻刻的存在,所以十八愿以“信”為主,可是也不離愿、行、以愿、行為輔。中國祖師強調(diào)的信愿行在十八愿中完全看得出來。

  再看十九愿,“十方眾生,發(fā)菩提心。”這個發(fā)菩提心就是愿心。然后“修諸功德。”它的重點在發(fā)菩提愿,這是大行菩薩修的。修大乘法門,最重要的是發(fā)菩提心,上成佛道,下化眾生,這是大愿?墒菦]有見到“信”哪!他“至心發(fā)愿,欲生我國”,當然相信彌陀佛能夠接引他,菩提愿心中就充滿了“信”。所以這是以愿心帶動信心,和十八愿以信心帶動愿心不同。所以十九愿也是信、愿、行具全,而以愿為主,信、行為輔。

  二十愿是“設(shè)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系念我國。”這就是“行”嘛!這跟信、愿無關(guān),中國人常強調(diào)多多念佛到一心不亂,就是時時系念。接下來是“植眾德本”和“至心回向”,這也是“行”?梢钥闯,二十愿是以“行”為重點。下面的“欲生我國”明顯的是“愿”。那么“信”呢?因為你系念并且欲生我國,當然說明其中有“信”。信阿彌陀佛和彌陀本愿真實存在,信極樂世界的極樂,所以才會“系念我國”和“欲生我國”。這就是中國最傳統(tǒng)的欣羨心。二十愿是以“行”為主,信、愿為輔。我們可以一再看到中國最傳統(tǒng)的修法在二十愿當中顯露出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