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凈土宗 > 凈土經論 >

阿彌陀經

佛教經典。亦稱《小無量壽經》,簡稱《小經》。與《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合稱凈土三經。一般認為在1~2世紀印度貴霜王朝時期已流行于犍陀羅地區(qū)!栋浲咏洝肥轻屽饶材岱鹪趹x薩羅國舍衛(wèi)城的南方祇園精舍,與長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薩以及諸多佛弟子而說的經典。..[詳情]

佛說阿彌陀經講錄-別解經文(六)

  長老舍利弗,智慧第一,上根利智;周利槃陀伽,最鈍根,掃帚二字都學不來,表凈土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故曰:‘上上智不能踰其閫;下下根亦能臻其域’。華嚴經入法界品,善財童子親近文殊菩薩,發(fā)菩提心已,初參德云比丘,教修念佛法門,當然不是專念阿彌陀佛。約通途論,菩薩道從初發(fā)心至等覺,不離念佛,善財五十三參后,侍普賢菩薩,普賢為其廣贊佛功德已,說十大愿,勸華嚴海象,以善財為首,發(fā)愿求生西方極樂。經云:‘是人臨命終時,最后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舍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復相隨,唯此愿王,不相舍離,于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到已,即見阿彌陀佛,文殊師利菩薩…….。’善財所證與普賢等,是等覺菩薩,猶勸發(fā)愿往生,足見上根上智也不能超出念佛范疇,不論初心、等覺,不可須臾離之,顯此法門是由始至終的大法門。從印至中,從古到今,所謂‘往圣前賢,人人趣向’,印度馬鳴、龍樹菩薩,造論皆回向求生凈土,中國除蓮宗諸祖外,余如天臺智者等也倡導念佛法門。下下根者仰憑一句彌陀圣號,亦能趣入圣人之流,故曰‘利鈍全收’。

  目犍連,神通第一。表只要往生,花開見佛,神通超勝,經文云:‘彼國人民,常以清旦,各以衣襟,盛眾妙華,供養(yǎng)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若非具大神通,何能頃刻周遍十方,親近供養(yǎng)?顯念佛法門‘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一句彌陀,三歲小兒難不倒,‘下手易’;當生成就,往生即得三不退,盡此一生,究竟成佛,是‘成功高’。

  摩訶迦葉,頭陀第一。三歲小兒雖念得,八十老翁行不到,莫因循懈怠,須如尊者苦行精神,下死功夫,方得實益。

  迦葉傳佛法燈,是僧團領導者,表念佛法門,續(xù)佛命脈,荷佛法葉。無量壽經說,將來法滅,唯留無量壽經乃至一句彌陀圣號,作苦海舟航,為眾生依怙,直至最后。佛教千余年來,若非弘宣凈土,法焰恐無今日之光輝。

  摩訶迦旃延、拘絺羅二位,具大辯才,論議、答問第一。表修凈宗,也須博通三藏,觀經三福云:‘讀誦大乘,勸進行者。’不是念佛自利便可,須勸引共修,若不廣學多聞,沒法徹底弘揚,也不能真正勸進,藉二尊者,勉凈土行人,能力允許,當自行化他。

  離婆多,無倒亂第一。表念佛須伏妄想,工夫成片,以一心不亂為期,達念而無念、無念而念的境界,成就念佛三昧。

  難陀,迷戀俗樂,貪愛所縛,古德云:‘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切不生極樂。’佛借勉行者,當如難陀,漸離世緣,少欲至無欲,念念厭離娑婆,欣生極樂。

  難陀,儀容第一,彷如世尊,表往生者,蓮花化生,人人平等,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與佛無異,乃彌陀愿力所致。

  羅侯羅,密行第一。表念佛人不須標榜外在,拿念珠念佛計數雖好,更須注重心念,否則,虛有其表,亦屬枉然。且臨命終時,諸根闇鈍,撥不了念珠,影響正念,所以,要訓練默持。真正行者,也不必東奔西跑打佛七,反浪費光陰,不如以家作道場,息心靜修,較有收獲。今之佛七,已變質,不過結緣而已,打七者只是護持道場,修福罷了,真要修行,得靠自己,主辦單位,總為他忙,住眾說不定連念佛機會也沒有,縱參加,得益甚寡!念佛講實實在在,一步一腳印,密行為要,莫要張揚。

  憍梵波提,因造口業(yè),感牛司習氣,警策行者知因識果,深信因果,謹慎三業(yè),植好因得善果。

  賓頭盧頗羅墮,福田第一。勉行者廣修福田,隨分隨力修六度,以萬善莊嚴凈土。

  迦留陀夷,譯黑光,佛之使者。表念佛人即是佛使,須代佛宣化,遍灑蓮種于十方。尊者黑色黑光,表極樂光明無量,亦示念佛者念佛一聲,光照他方。

  摩訶劫賓那,知星宿第一。天文屬世間法,表行者除修出世法外,須懂世法,知人情世故,堅守自己崗位,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不悖倫常,將人做好,人都做不好,怎能往生,與諸上善人聚會一處?

  薄拘羅,譯善容,壽命第一。表行者須持凈戒,至少堅守五戒。觀無量壽經九品往生章,中品生者都是念佛持戒而得往生,不可忽視,有弘揚凈土書籍說:‘現在是念佛的時代,不是持戒時候’,是舍本求末的說法,極樂是清凈佛土,不是垃圾堆,為非作歹,雖念佛亦不能生。末法之秋,縱不能一一持凈戒,須勉力為之,持一條戒有一條戒的功德,也須以持戒功德回向往生。宋·靈芝元照律師云:‘生弘律范,死歸安養(yǎng)。’當以持戒為本。

  尊者壽命第一,表念佛往生者,個個無量壽,經云:‘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念佛人起碼持不殺戒,若殺業(yè)重,多結眾生怨,臨終惡業(yè)現前,障礙往生。

  阿冕樓陀,譯無貧。表念佛人當行忍辱、布施、克己待人,如尊者往昔忍饑供養(yǎng)辟支佛般,更要面對缺點,勇于改進!念佛專一精進,莫一曝十寒,如吃飯,日日如是,不馬虎,不懈怠,以尊者修樂見照明金剛三昧的精神為榜樣。

  藉尊者天眼第一,顯念佛能開心眼,啟大智慧,六字洪名能斷惑了生死,況生西方,有何困難!歷代祖師大德因念佛開智慧,自利利他者甚多!

  十六尊者,各有所表,讀經須知言外之旨,方得受用,切莫囫圇吞棗,馬虎念過。大家熟悉的須菩提,沒列在中,因佛法順眾生根機談空說有,須菩提從空入門,本經屬有門,雖然一心不亂仍歸空中,但從有下手,空理暫擱一旁,所以未列。沒列入并不表示不在會中,相信須菩提也在座,且歡喜信受。這是憑我個人領悟而言,提供大家參考。

  菩薩眾,文殊表實智,亦表‘信’,彌勒表‘愿’,常精進、不休息,表‘行’,精進不息。念佛法門不出信、愿、行,整部阿彌陀經講的都是凈土三資種。

  無文殊智慧,不能深信,故謂難信之法,無彌勒悲愿,常精進、不休息之力行,不能往生。

  人天眾,表行者須皈依三寶、親近三寶、護持三寶。有人認為念佛便可,不必念法、念僧,離去三寶,欲得實益,如緣木求魚,經中不是標明要念佛、念法、念僧嗎?故莫忘本。

  通序六成就,表示一個法會須具備各種條件,才能成就。‘如是’是信成就,‘我聞’聞成就,‘一時’時成就,‘佛’主成就,‘在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處成就,‘與大比丘僧’下,直到‘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眾俱’是聽眾成就。

  所謂‘佛法大海,信為能入’,不信則不發(fā)心學佛,信之后須歡喜聞法,有信心又樂聞佛法,得有時間配合,因此,各地方辦法會,都選擇星期假日,不必上班、上學,方能參加,說者聽者若無時間,法會不能成立。六種成就中,主成就最重要,若無佛說法,沒有說法主,則無法會,說法要有處所,否則,受寒暑風雨障礙,聽經也有困難。具備五種,缺少聽眾也不行,所以,須六成就具足,法會才會圓滿成立。

  佛世如此,現在也一樣,對三寶生信心,又好聞佛法,有的只喜修行,不愿聽經,不明經義,如何起修?信、聞欣喜,也須雙方有時間,雖然佛不住世,請法師說法,法師分身乏術,也無可奈何!除此之外,還得有講堂,提供處所,并且要有聽眾,總要有幾個人聽,否則,講的人提不起精神。以前,某寺院辦學,有居士發(fā)心,邀十幾人,請在佛學院上課的居士,利用晚上講經,因為在家人事業(yè)心重,有些聽了幾次,變成電視的信徒,聽眾像閩南人賣‘金柑糖’(金柑與客家話‘直減’同音),減到最后,剩下五人,老師生氣了,說法者本不該冒火,看到這種情形,不覺起嗔心說:‘沒六個人不講!’結果,虎頭鼠尾,有始無終。因此,眾成就很要緊,因為一個人、一百個人,說法者一樣講,人多,得法益者多,又聽眾多,說者聽者相互影響,義理較能發(fā)揮,較有靈感,F在一般電臺布教,我不敢答應,因看不到聽眾,對著冷冰冰的機器,我說不出話。二十多年前,一位老菩薩,行動不便,渴望聽阿彌陀經,要求我錄音,結果,一部經只錄了三卷六十分鐘的帶子,就講完了,道理發(fā)揮不出來,她聽了也覺得奇怪,為何差那么多?沒辦法,沒人的緣放,我有這方面的缺點,所以,聽眾多寡無所謂,但,總得有幾個人。還有,我說法很怕雜音,有些地方請講經,聽眾靜不下來,進進出出,有的帶小孩來,吵吵鬧鬧的,把講者的道理都吵光了。三十幾年前,我也參加過打拳頭賣膏藥似的弘法,車子一到,先放映電影,大人小孩聞聲而至,影片播完,小孩跑光了,剩下幾個老人,車子又來來往往的,很不習慣。所以,講者很需要安靜的環(huán)境,聽眾也須固定,發(fā)心愿聞者,多少并不重要,現值末法,尤其是工業(yè)社會,大家忙,要求聽眾多不可能,只要真正肯發(fā)心聽便可。

  乙二、別序

  每部經的發(fā)起因緣不同,名別序。

  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這段經文,一般注解都列入正宗分,認為阿彌陀經乃佛無問自說,故無別序。唯明朝蕅益大師判作別序。但我閱藏,發(fā)現唐朝慧凈法師已判,并非蕅祖首創(chuàng)。這部注解也早已失傳,宋以后沒人看過,直到日本大正藏才收錄;蹆舴◣,德學兼?zhèn)?可與道安法師媲美,因出于佛教黃金時代,光芒略掩,亦有金剛經注,惜失傳。

  慧凈法師判發(fā)起,約六段說明:一、‘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謂‘扣機’,扣發(fā)當機眾,對舍利弗說。二、指處。指出所說地方‘從是西方’。三、數量。距離娑婆‘十萬億佛土’。四、明依報,‘有世界名曰極樂’。五、正報果德‘彼土有佛,號阿彌陀’。六、‘今現在說法’為弘化因緣。

  發(fā)起序判此六段,無詳細說明,因時人利根,明深理,標重點即可發(fā)揮,免細說。

  蕅祖彌陀要解,自判發(fā)起,有其獨到見解,彼認為凈土法門,妙不可測,無人能問,故佛自唱依正名字為發(fā)起,十二部經中,屬‘無問自說’部。又佛觀眾生機緣成熟,堪聞凈土法門,獲四悉檀益,故不待問,自先發(fā)起,如梵網經下卷‘我今盧舍那,方坐蓮華臺;周匝千華上,復現千釋迦。’智者大師判為發(fā)起為例,證己所判無謬。今依蕅祖所判。

  ‘爾時’,六成就具足,機感相應之時。

  ‘佛告長老舍利弗’,佛告訴舍利弗,以舍利弗為當機。班首故稱‘長老’。為何對舍利弗說呢?因凈土法門,三根普攝,絕待圓融,不可思議,所謂‘圓收圓超一切法門’,甚深難信,非大智不能領略,故以舍利弗為當機。

  ‘告’上對下講話,凡師長對弟子皆曰‘告’。下對上曰‘白’,稟白也。古人寫信給父母,首句‘父母親大人膝下:跪稟者或敬稟者’,不敢疏怠。今人高唱平等,禮節(jié)全無,兒子對母親說:‘我告訴你|’佛經遵古風,如金剛經,佛‘告’須菩提,須菩提‘白’佛言。譯師極其善巧謹慎,毫不馬虎。

  ‘從是西方’至‘佛說是經已’,皆世尊無問自說,親口所宣,沒人打岔。

  ‘從是西方’的‘是’,指娑婆世界,我們所住的地方,向西直去,經‘十萬億佛土’后,‘有世界名曰極樂’,有個世界,名叫極樂世界。

  或問:現在科學發(fā)達,知地球是圓的,運轉不停,東西不定,‘西方’以何為準?

  答:觀無量壽經首觀落日,不論地球如何運轉,以太陽下山為準。

  ‘十萬億佛土’怎么算呢?古印度人認為這個世界是以須彌山為中心,四王天在須彌山腰,忉利天居山頂,四方有東勝神洲、西牛貨洲、南贍部洲、北俱盧洲四大部洲,并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環(huán)繞,以鐵圍山為外廓。如是一日月、一四大洲、一須彌山、一六欲天及梵天為一小世界,是初禪所覆范圍。一千個小世界,名小千世界是二禪所覆,合一千個小千世界,名中千世界,為三禪所覆。一千個中千世界名大千世界,是四禪天所覆范圍。因三次稱千,故名‘三千大千’,為一佛教化國土。‘億’國人以萬萬為憶,但古印度億有大小,十萬、百萬、千萬、萬萬都稱億,所以,佛經說億,有時也難下定論。此約‘千萬’而言,經十萬個一千萬佛國土外,有世界,名曰極樂世界。

  或問:極樂何故在西呢?彌陀要解答:‘此非善問’,不是個好問題,假使極樂在東,又問何故在東?不管怎么定位,都有人找碴,戲論而已,毫無意義。況從十一萬億佛土視之,極樂又在東矣!所以說不是個好問題,總之,極樂實有,無庸置疑!

  ‘有世界名曰極樂’序依報國土之名也,彼土眾生所依之環(huán)境。蕅益大師說:‘豎約三際,以辨時劫;橫約十方,以定疆隅,故稱世界。’世,遷流之義,約豎論,用過去、現在、未來三際,辨別時間之長短。界,方位之義,即空間,約橫說,東西南北,四維上下十方,以定疆界范圍,故稱世界。

  ‘極樂’梵語須摩提,此云安養(yǎng)、安樂、清泰等,蓮池大師西方發(fā)愿文云:‘稽首西方安樂國’,即指極樂言。天臺謂佛土有四:常寂光凈土、實報莊嚴土,方便有余土,凡圣同居土,F只約凡圣同居土說,凡是凡夫,圣是圣人,圣人應跡世間,與凡夫共居,故名凡圣同居土。娑婆和極樂相較,娑婆具五濁屬穢土,極樂屬凡圣同居之凈土,見下文可知,而觀經與無量壽經說之更詳。

  ‘其土有佛,號阿彌陀。’序正報教主之名也。極樂世界有佛,號曰阿彌陀。‘阿彌陀’譯無量光、無量壽。若念ㄚ,失法義,且不敬,尤其客家話,更不可ㄚ。我們是念佛非持咒,只要知道所念的是西方彌陀教主名號便可,不必理會音正不正,每一省縣皆有其鄉(xiāng)音,音正否沒有絕對關系。站在客家立場,定得念ㄛ,一方面表對佛之尊重,一方面順中國佛教一、二千年的傳統(tǒng),ㄛ方具‘無’量光、‘無’量壽義。

  彌陀要解以法、報、化論佛身,各有單復。法身單,指生佛同具之理體。報身單,指能證功德智慧。化身單,指所現相好色相,如世尊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阿彌陀佛,依觀經言,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有八萬四千好,一一好有八萬四千光明。法身復者,自性清凈法身,離垢妙極法身。報身復者,自受用報身,他受用報身。自受用報身,唯佛體證,等覺亦不全明。他受用報身,破無明證法身者皆見之,依天臺四教言,則別初地圓初住以上方見他受用身,非凡夫境界;韽驼,示生化身,隨類化身。如世尊示現人間,八相成道,有生有滅謂示生。無而忽有曰‘化’,隨眾生類別而示現其身謂隨類化身。凡夫所見,唯應化身而已。

  約三身單復論佛身,詳說理廣,懂名相便可。‘阿彌陀’正指同居凈土中,所示現之應化身,但化身不離法、報身,一即三,三即一,并無分別,離過絕非,不可思議!

  別序開頭‘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出現了兩個‘有’字,讀經要注意這類道理,世界及佛皆言有者,具四義:一、的標實境,令欣求故。的確標出西方依正的真實境界,使眾生欣求極樂,厭離娑婆。觀經緣起于韋提希夫人嘆子不孝,厭離此土,求生佛國,世尊慈悲,光中顯諸剎土,韋提希言:諸佛國土,雖皆嚴凈,但以西方彌陀凈土最為殊勝有緣,欣愿往生。極樂世界是韋提希夫人所選擇的,可見實有其土、其佛。蕅祖自號‘西有’沙門,顯彼土依正真實不虛。二、誠語指示,令專一故。雖十方凈土,皆可求生,若不堅定一方,如船行大海,茫然漂蕩,終無歸宿。故佛以誠實懇切語,明示念佛求生西方,令眾生心專一無二,凈念相繼,趣向極樂。生極樂即生華藏,生西方即生十方,一即一切,十方不出自心,并無差別。但今是凡夫,須專趣一處,始能成就,因此,特標西方。

  這些都是念佛法門的重要道理,須認真體會,若不明了,念佛不會懇切,總覺枯燥無味,所以,明理對念佛助益很大。三、簡非乾闥婆城,非權現曲示,非緣影虛妄。不是陽焰、烏托邦,不是六塵緣影分別影事,西方實有,修法最圓頓,往生最容易,非黃葉止啼,空拳誑小兒。報恩論云:‘極樂世界,實有其地,阿彌陀佛,實有其人。’要深信不疑,莫生障礙。四、圓彰性具,令深信故。深解佛法,徹證理體者,知生西方即生十方,彼土依正,乃自性本具,而本性所具諸法,就在極樂國中圓攝無缺,故莫只念自性彌陀,唯心凈土,執(zhí)理廢事,不知極樂、彌陀不出唯心,自他不隔毫端。明是理,從此下手,一門深入,便能徹證本性。

  ‘有’之四義,由淺入深,也就是四悉檀義。

  ‘今現在說法’世尊今在娑婆演說阿彌陀經,彌陀也正在彼土廣宣,二佛同時說法,簡別極樂依正二有,非過去已滅,非未來未成,是現在正在說法,當發(fā)愿往生,親近彌陀,聽聞妙法,速成正覺。所以,慧凈法師標‘弘化之機緣’,明其正在弘法利生。

  還有,依正二有之現在,勸信序也,勸人生信。‘世界名極樂’勸愿序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當愿求生。‘佛號阿彌陀’勸持名妙行序也。僅依持名念佛,究竟成就,乃八萬四千法門中,至極微妙簡易之行門,應努力進修!

  這段發(fā)起序,標出信愿行,正宗分所說,也不出信愿行,就此短短數句中,勸信、勸愿、勸行,凈土三資糧,于別序里具足無遺矣!另尚有要義,從略!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