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法要(7)
念佛法要(7)
孟子云:‘人皆可以為堯舜。’荀子云:‘涂之人可以為禹。’常不輕菩薩云:‘我不敢輕于汝等,汝等皆當作佛。’是人人可以為圣賢,可以作佛。西方凈土,乃要捷門庭,無人不可以修,故普勸修持。大慈菩薩勸修西方偈云:‘能勸二人修,比自己精進,勸至十余人,福德已無量。如勸百與千,名為真菩薩,又能過萬數(shù),即是阿彌陀。’觀此,則知西方之說者,豈可不廣大其心,而使人人共知此道,以積無量福報乎?凡師友恩地,下至仆隸,皆告以凈土而為之報。凡一切知與不知,識與不識,皆欲以是化之,使共生凈土。一切飛禽走獸,下至蜎飛蠕動之類,凡有形相可見者,吾因見之,皆當為念佛數(shù)聲,發(fā)善愿云:‘愿汝等盡生極樂世界,我得道后,盡度汝等。’其形相不可見者,亦當作是念言。如此,則善念甚熟,于一切眾生,皆為有緣,必上品上生,他時化度,無不樂從。
齋僧供佛,燒香獻花,懸旛建塔,念佛禮懺,種種三寶上崇奉,以此功德回向愿生西方亦可;驗世間種種利益方便善事,若孝養(yǎng)父母,友愛昆弟,閨門盡善,宗族和睦,鄉(xiāng)黨鄰里姻親,相接以禮,相與以恩,事君則赤心為國,為官則仁慈利民,善以安眾,勤以事上,或教導(dǎo)愚迷,或扶助孤弱,或濟急惠貧,或修橋砌井,或施藥散食,或減己奉養(yǎng),以利他人,或臨財饒人,以自省約,或教人為善,或贊善止惡,隨力所作一切善事,以此回向愿生西方亦可;驗槭篱g一切利益,不拘大小多少,若止以一錢或一杯水與人,下至毫芒之善,必起念云:‘以此善緣回向愿生西方。’常使一念不斷,念念在彼,必上品生。
修凈土者,宜隨其所而為善,以資進修之功。僧當早修凈土,直脫輪回,面見阿彌陀佛,方是出家事畢。凡受人一錢之施,一食之供,皆當為說凈土,以報其德,縱彼不信,亦使知之,耳根漸熟,久而自信。常如此化人,現(xiàn)世為人所敬,身后必上品上生。士當勤于學(xué)問,篤于孝友,遠念吾曾高以來,誰其存者,宜留心此道。官吏修福,行種種方便愛人利物之事,以此回向西方,直出輪回之外,壽樂無窮。富宜隨分為生,少損濟物,不吝財以為善,不貪財以為惡,當念世福有盡,若以回向西方則無盡。多屯蹇者,勿怨天責(zé)人,當勤懺悔,常念佛以消宿障,增長善緣。若能轉(zhuǎn)以化人,使更相勸化,現(xiàn)世可消災(zāi)獲福,身后必上中品生。
農(nóng)、商皆當自念:耕種殺害物命,販賣寧無欺偽,宜委曲全護,懺悔為善。工當物不過望,事則盡心。皆常念佛,愿見佛得道后,先度從生以來,一切所殺、及與己交涉眾生,次度一切怨親及有緣無緣眾生,如此念念不絕,念自純熟,定生極樂世界。若轉(zhuǎn)以化人,使更相勸化,現(xiàn)世獲福,身后必中上品生。漁、獵、屠、廚,及開食店者,皆當自念:魚蝦禽獸,皆是性命,我乃殺害,其罪無量,若能改業(yè),固為上也,若未能猝改,且從減省,勿殺物小命多及螺蛤鱔鱉等難死之物,常念佛懺悔,發(fā)大愿云:‘愿我見佛得道后,盡度從生以來,一切所殺及所用之肉眾生,皆生凈土。’如此念念不絕,念自純熟,亦生極樂世界。若轉(zhuǎn)以化人,使更相勸化,現(xiàn)世可消災(zāi)滅罪,身后亦不在下品下生。
在風(fēng)塵者,當自省悟,斷除淫業(yè),如未能斷,常念佛發(fā)大愿云:‘愿我惡業(yè)日消,善業(yè)日長,衣食粗足,早離此門,見佛得道后,盡度一切因我為淫之人,皆生凈土。’罪惡病苦者,須急懺悔,回心念佛,誓愿不復(fù)為惡殺生,不復(fù)惱害一切眾生,愿此生早離病苦,見佛得道后,盡度前生今世一切所殺所害眾生,及一切怨親,皆生凈土。念念不絕,念自純熟,定生極樂世界。若轉(zhuǎn)以化人,使更相勸化,現(xiàn)世可除災(zāi)滅罪,病苦必愈,福報無窮,身后必生極樂世界。
【按】凈業(yè)學(xué)人,愿崇奉三寶,廣行眾善,普發(fā)大愿,盡度眾生,使善念純熟,上品上生。如營惡業(yè),未能猝改,亦當隨分為善,懺悔發(fā)愿,并轉(zhuǎn)以化人,使更相勸化,共生凈土,方不負此老苦口婆心,普勸修持也。
清張息廬次民光緯居士凈土剩言節(jié)要
口誦佛名,眼觀佛像,耳還自聽,聲從舌流,禪味悅心,鼻聞香氣,如是念佛,反六還一,云何得亂。吾今念佛,作一方便,自視此心如凈寶瓶,佛名如谷,逐字逐句,如谷投瓶,貫珠而下,谷既無盡,瓶亦不滿,不放一粒拋向瓶外。顧念此瓶不滿徑寸,中藏三千大千世界百億微塵數(shù)佛,三十六萬億一十一萬九千五百同名同號阿彌陀佛,安住其中,我亦與之俱會一處,游樂宴息,方是我安身立命處也。
吾向來念佛,只囫圇念過,今始知須字字從心里出,還須字字入心里去。當念佛時,先要閉目端坐,凝神定慮,不可有一毫雜亂心、躁競心、昏惰心,開口出聲,務(wù)令聲從心發(fā),心借口傳,息調(diào)聲和,不徐不疾,字字分明,句句相繼,分之則一句可作一句,貫之則百千句直如一句,綿綿密密,自一聲以至千萬聲,自一刻以至十二時,無斷無續(xù),不缺不漏,久久純熟,華開見佛,到時自驗。
【按】此老所言,皆從念佛有得而來,誠堪效法。
清陳復(fù)齋熙愿居士勸修凈土切要節(jié)要
念佛正要在鬧處煉,不拘行住坐臥,嘈雜之所,能一心不亂,則少聲勝多聲,所謂心凈即土凈也。終日雖忙,豈無片刻之暇,何不挪一茶之頃,心不外馳而念佛,勞心者可藉以養(yǎng)心,勞力者亦可藉以蓄力,事之有益無損,孰有過于此乎?急須起真切心,發(fā)勇猛力,世緣可放下者即放下,人命不常,切勿留戀自誤。雖有不可放下的,也不礙我念佛,如有切事在心,雖辦別事,還肯忘否?能如此念佛,自無雜念,也不至一暴十寒了。
還有心甚真切,因往昔罪深業(yè)重,為魔嬈亂。內(nèi)魔是心里時醒時迷,一切貪嗔癡愛,此心才離,彼心又起。外魔是境遇屯邅,種種障緣,逼迫身心,不得安穩(wěn)。即當對佛發(fā)愿,勤求懺悔。要緊一著,在念佛之心,不因魔退,任他種種障緣,一聲佛號,總不離心。魔力雖強,仗此萬德洪名,與之抵對,不計利害死活,只管念去,誓不退轉(zhuǎn),久必蒙佛冥加,障緣消釋,凈緣成熟,佛不負人,必滿所愿。
念佛之法,貴閉戶潛修,無論趺坐經(jīng)行念,默持出聲念,必須一心靠定佛號,字字分明,才覺模糊,急提起覺照,或落于無記,或流于妄想,旋覺旋提,將此一句佛號,薰逼意根,塞斷雜念昏沉兩路,是為念佛正轍。不可過急,急則難久,不可過緩,緩則易散,又不可希冀入定,全不作意,放下隨口而念,最易入于輕昏境界。蓋念佛重在一心不亂,臨命終時,全仗這個念頭徑入蓮胎。迨至一心之極,不期禪定現(xiàn)前而自現(xiàn),此是工夫純熟時候,與放下隨口入于輕昏者,迥然不同。至于體究,念即無念,不妨無念而念,此一念,即是空假中三諦,即事理四法界,即唯識唯心二觀,即實相無相涅槃妙心,此乃上根理一心念法,然亦不離一心靠定佛號,字字分明而念,此為正行持名軌則也。
更須廣修助行:一者、禮敬三寶:視紙畫木雕,即同真佛,早晚朝參,必誠必敬,出入問訊,百里千里,常如目前,一飲一食,先須供養(yǎng)。二者、懺悔業(yè)障:因無量劫來,身口意三業(yè),所造已深,能為種種障礙,故名業(yè)障,懺悔障除,身心清凈。三者、戒惡行善:但有不好心起,即著力念佛,定要念退這不好的心。四者、割舍情愛:人多愛戀骨肉,貪財如命,濁世這邊情重,凈土那邊自然情輕,命終時神魂必歸重處,如樹倒時,自然倒在偏重一邊。從來妻子骨肉,緣盡則散,散后都不相識,如多生以來,妻子骨肉,今在何處,還恩愛么?如惡緣聚會,眷屬即是冤家,不覺暗受其害。想到此,不容不淡。財產(chǎn)等物,轉(zhuǎn)眼成空,尤當看破。五者、解釋冤結(jié):如殺生偷盜邪淫等事,及貪嗔等情,皆結(jié)冤仇之因,能戒則不結(jié),已結(jié)者宜解釋。如眷屬為冤仇,及橫逆相加,犬咬蛇傷,俱有宿冤,要歡喜忍受,與他解釋,切不可一來一往,益結(jié)益深。須佛前發(fā)愿,以此念佛功德,普利一切冤家仇對,設(shè)我作佛,先度此類眾生,以此慈心愿力,自然消彼宿怨,化仇為恩。六者、發(fā)憤為雄,綿密精進,必至證果而后已。此尤往生凈土切要之一法也。
【按】在鬧處煉,不如閉戶潛修,惟趺坐默持,不可希冀入定,放下隨口而念,最易入于輕昏境界。須提起覺照,以一句佛號,薰逼意根,塞斷雜念昏沉兩路,至工夫純熟時,不求定而定自現(xiàn)也。
清楊仁山文會居士遺集節(jié)要
承問念佛下手處,曇鸞法師有無后心,無間心之語,信內(nèi)光景易移,早辦前程等語,有后心也。人命在呼吸間,何能存此后心?無論千念萬念,只用當念一句,以為往生正因。前句已過,后句正出,亦在當念。如是,則心不緣過去,不緣未來,專注當念一句,是謂事一心,無論何時可以往生。久久純熟,當念亦脫,便入理一心,生品必高。其無間心,即是無后心之純一境界也。
或曰:求生凈土,必須發(fā)菩提心,修六度行,不亦難乎?答曰:無難也。凡信凈土法門者,發(fā)愿自度度人,同證佛果,即是菩提心矣。專修念佛,見得世間財物無一可樂,不起慳貪想念,即與施度相應(yīng)矣。專修念佛,逆境現(xiàn)前,不生嗔恚之心,即與忍度相應(yīng)矣。專修念佛,心不散亂,即與禪度相應(yīng)矣。專修念佛,不受世俗愚迷,即與智度相應(yīng)矣。初行之,即是日用尋常,漸次增進,便成菩薩妙行。
【按】祗要深信切愿,守定當念一句,不緣過去未來,截斷前后心識,即事一心。心不散亂,不起貪嗔癡,愿自度度人,同生極樂,即與六度行及菩提心相應(yīng)矣。
民國江勝觀味農(nóng)妙煦居士金剛經(jīng)講義節(jié)要
念佛一法,尤為斷念方便之方便。不令他念而念佛,亦是轉(zhuǎn)換一個念頭。而念佛更視作觀親切,念佛則是凈念,換一個清凈念,以治向來染濁之念。并令一心念之,又是以純一之念,治向來雜亂之念。且佛者覺也,念念是佛,即念念是覺,覺者、覺其性本無念,故曰更親切也。但能勤懇一心,便能做到念而無念。當知念佛目的,必須歸于無念,便是歸于真如,則不說斷而自斷,不期證而自證矣,其方便為何如哉。
念佛功夫,雖未做到念而無念,但能行愿真切,仗彌陀悲愿力,亦蒙接引往生,便同阿鞞跋致,此云不退,即是初住地位。如修他法,須經(jīng)久遠劫數(shù),今一生辦到,故曰方便之方便也。然行愿真切,必須一心在念佛求生上,方能謂之真切。若一面念佛,一面又起塵濁之想,則行愿不真切矣。所以念佛人,于斷念一層,縱令未易辦到,而不應(yīng)住色生心,不應(yīng)住聲香味觸法生心兩句,務(wù)必做到。不然,則愿不切,行不真,何能蒙佛接引乎?塵濁氣重,與清凈二字太不相應(yīng),則佛亦末如之何也已矣。
須知起念即妄,念佛之念,亦妄非真。何以故?真如之性,本無念故。但因凡夫染念不停,不得已,故借念佛之凈念,治其住塵之染念。蓋念佛之念,雖非真如之本體,卻是趨向真如之妙用。何以故?真如是清凈心,佛念是清凈念,同是清凈,得相應(yīng)故。所以念佛之念,念念不已,能至無念,故曰勝方便。極樂世界,亦是幻相,然而不可不求愿往生者,凈幻非同染幻也。何以故?清凈土本由清凈心顯現(xiàn)故,所謂心凈則土凈也。
須知彌陀來接,初未嘗來,往生西方,亦未嘗去。雖未嘗去,亦何妨現(xiàn)來現(xiàn)去。何以故?不來不去者理體也,有來有去者事相也,理事從來不二,性相必須圓融,故盡管不來不去,不礙有來有去,盡管有來有去,其實不來不去。最要緊者,即是來去要在不來不去上體認,不來不去要在來去上做出,此是念佛求生之要訣。得此要訣,決定往生見佛。孰謂修凈土無須學(xué)般若,且疑般若妨礙凈土乎?
【按】萬緣放下,即不住有,一心念佛,即不住空,即是般若凈土同修。雖般若從空門入,離相離念,至于無念;凈土從有門入,以念止念,念而無念,殊途同歸。然非般若不顯凈土之妙,非凈土難成般若之行,故觀經(jīng)上品上生,須讀誦大乘經(jīng)典也。此老一生教宗般若,行在彌陀,洵堪效法。
- 念佛法要
- 人生指南六 普勸念佛
- 人生指南五 恪守行儀
- 人生指南四 戒惡行善
- 人生指南三 信愿念佛
- 人生指南二 抉擇信仰
- 人生指南一 前言
- 念佛法要(唐善導(dǎo)大師凈業(yè)專雜二修說節(jié)要)
- 念佛法要(宋永明延壽大師萬善同歸集節(jié)要)
- 念佛法要(宋慈云懺主遵式大師往生凈土決疑行愿二門節(jié)要)
- 念佛法要(宋普照中峰明本大師三時系念佛事節(jié)要)
- 念佛法要(元虎溪尊者優(yōu)曇普度大師蓮宗寶鑒節(jié)要)
- 念佛法要(元維則天如大師凈土或問節(jié)要)
- 念佛法要(明幽溪傳燈無盡大師凈土法語節(jié)要)
- 念佛法要(明紫柏達觀大師紫柏老人集節(jié)要)
- 念佛法要(明蓮池袾宏大師云棲法匯節(jié)要)
- 念佛法要(清蕅益智旭大師靈峰宗論節(jié)要)
- 念佛法要(清截流行策大師凈土警語節(jié)要)
- 念佛法要(清梵天省庵思齊大師法語節(jié)要)
- 念佛法要(清夢東徹悟大師語錄節(jié)要)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上卷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下卷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一)
- 華嚴經(jīng)要解(1)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一)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一)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圓瑛大師(一)
- 觀經(jīng)四帖疏(卷一)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一)
- 大般涅槃經(jīng)卷上(一)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講義(一)
- 大乘無量壽經(jīng)白話解—黃念祖居士(一)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上)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二)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二)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
- 善導(dǎo)大師全集-觀經(jīng)四帖疏(上)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一)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三)
- 心經(jīng)的理論和實踐-徐恒志居士(上)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jīng) 卷上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二)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注解)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四)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卷一【一】
- 佛說長阿含經(jīng)卷第一
- 凈土十要(第一) 阿彌陀經(jīng)要解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五)
- 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導(dǎo)讀(作七安心)
- 悲華經(jīng)卷第一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三)
- 萬善同歸集(一)
- 普賢菩薩行愿品白話解釋(一)
- 《凈修捷要》報恩談
- 華嚴經(jīng)要解(2)
- 拜佛與醫(yī)學(xué) 第一講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三)
- 復(fù)李德明居士書四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四)
- 與妙真大師書七
- 一朵蓮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開的解釋
- 凈土三經(jīng)是指哪三經(jīng)?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實故事
- 瀟灑的東門乞丐往生記
- 百歲老居士崔成貴往生紀實
- 慈母虔誠念佛,終微笑往生凈土
- 今生做眷屬,必有前世因緣
- 兩位法師一同發(fā)愿,感佛來迎同時往生
- 無神論者歸彌陀,敬禮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認果不認因
- 曹操投胎轉(zhuǎn)世變?yōu)樨i 因果輪回不可思議
- 持燭專注觀想憶念佛,往生三天后身體依然散發(fā)奇香
- 將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極樂世界
- 念藥師佛能不能往生呢?
- 對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嗎?
- 因果是行事的準則,不可不信
-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
- 專心一志念佛,體發(fā)異香往生
- 徐清賢往生紀實,亂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閻王——平等王
- 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凈土宗早晚課的內(nèi)容
- 欲決定往生者,請從持戒念佛真實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觀世音菩薩圣號
- 《了凡四訓(xùn)》:功名富貴能向外求嗎?
- 什么是因緣果報?因果是如何運行的?
- 民國一貧婦往生記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嗎?趁年輕先走可以嗎?
- 百歲老人往生記
- 《太上感應(yīng)篇》原文及白話譯文
- 《凈土圣賢錄》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實例
- 凈土宗歷代祖師是誰?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介紹
- 為什么要見到自己的過失,不要看別人的不是?
- 往生論節(jié)要
- 因果輪回及天堂地獄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師十念法(文白對照)
- 十念記數(shù)念佛方法
- 蓮池大師發(fā)愿文
- 拜佛與醫(yī)學(xué)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全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全文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講義
- 凈土十要
- 觀經(jīng)四帖疏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
- 大般涅槃經(jīng)全文
- 《佛說長阿含經(jīng)》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表解
- 《悲華經(jīng)》原文
- 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導(dǎo)讀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 心經(jīng)的理論和實踐
- 當代往生紀實
- 拜佛與醫(yī)學(xué)
- 往生紀實
- 谷響集
- 早吃素
- 五福臨門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法藏法師:凈土深義
- 凈土十疑論
- 諦閑法師:普賢行愿品輯要疏
- 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jīng)
- 正信的佛教
- 凈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jīng)
- 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圖說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義疏
- 蕅益大師法語
- 《賢劫經(jīng)》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
-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jīng)》原文
- 印光大師文鈔
- 臨終關(guān)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