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祖師同行 柒 遍界真實義 清閑
與祖師同行 柒 遍界真實義 清閑
學佛以來,體會了越來越多佛法中的不可思議。因為馬上要中元節(jié)了,中元節(jié)是我們出家人的自恣日,也是我們出家人又長一歲的標志日。大家要自我總結,回顧過去一年中自己的得失。一年來所學太多,這幾天的回顧,最大的體會,好像是明白了什么叫清閑。
記憶中的清閑是下午茶,手中的報紙;是運動場邊上三五好友的喘息;是帶著小狗狗去散步;是帶著小孩去公園放風箏等等置身事外的清閑。因為生活、工作、學習的壓力越來越大,這種置身事外的時間越來越少,很多人為之生病或者處于亞健康狀態(tài)?偸潜г姑Π∶,難得片刻的清閑。更有甚者,好不容易有個假期,還要忙著趕火車,趕著給自己在風景區(qū)照張相。
而在出家后,從根本上體會到了什么是清閑。因為出家人行的是無為法,做任何事情是加倍認真努力地去做而對結果不執(zhí)著。由于工作、生活、學習條件相對較差,身體是比較疲勞的。但心態(tài)卻是很清閑的,因為我們只是在做事情的時候認真努力,而對結果不執(zhí)著。從而我們每天疲勞地躺在床上的時候很快入睡,或者打一會兒坐就能很快恢復體力。而對于簡單的飲食由于認真去吃,所以身體健康。不用去計較得失是非;不用去計較你多我少;不用去計較吃虧與占便宜等等,不在二元對立中。最近總是忙,有時忙得完不成自己的功課,甚至忙得沒有時間洗澡、洗衣服,或者忙得邊繞塔邊和祖師說話,但是不管多忙,總有時間用來打坐。這就是心里無事、無對立而感覺清閑的原因。
老和尚前一段時間跟我說:“未出家時嫌事多,出了家后事更多。”當時沒有明白為什么會這樣,并且他老人家即使“事更多”卻也從沒有感覺忙碌,總是從容自在清閑的樣子,F(xiàn)在自己總算有點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心里不裝“事情”,每件事由當下的智慧去解決。這里一定要注意“事情”是指的人我是非等對立的問題,不是事件的過程。事件的過程是要好好把握,認真對待的。絕不能有所輕視,否則就變成不為了,所以無為法實在是我們做事情的最佳辦法。這在《金剛經》里也有講:“一切圣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在《寶積經》*里也說:“無病最利,知足最富,有信最友,無為最安”。只要行無為法,那么我們就超越了清閑與忙碌,我們就能真正的清閑了。
呂洞賓修道成仙自認為是清閑的人,并寫下了:“一日清閑自在身,六神和合報平安。丹田有寶休尋道,對境無心莫問禪。”結果被黃龍祖師罵為:“守尸鬼”。說明呂洞賓只是知道置身事外的清閑,還不知道忙碌中的清閑。雖然得道成仙,但是還沒有真正超越并得到解脫。
所以清閑是一種超越并解脫的狀態(tài);是行無為法的結果;既是清靜,也是忙碌。老和尚教我們最簡單的行無為法的方法就是:“感恩、包容、分享、結緣。”只要我們用感恩的心去面對世界,不用二元對立的心態(tài)去解決問題,那么我們總能清閑自在;只要我們用包容的心去和諧自他,沒有人我是非糾纏,那么我們仍會清閑自在;只要我們用分享的心去回報大眾,即使我們再忙碌,我們也會感覺清閑自在;只要我們用結緣的心來成就事業(yè),那么我們即使再奔波,我們還是清閑自在。
希望我們每時每刻都能體驗清閑自在。
法道大著,及示寂肉身不壞,圓悟克勤在溈山目擊其事。妙喜果游興陽時,尚及見其肉身。
- 世間第五個不易!
- 張秀才的開悟偈
- 明一法師:得失是非障禪眼
- 話頭疑情有區(qū)別
- 與祖師同行
- 與祖師同行 壹 信者皆相應 我王庫內無如是刀
- 與祖師同行 肆 情殷古丈夫
- 與祖師同行 叁 佳人獨自知 佑邊尋思去
- 與祖師同行 叁 佳人獨自知 凡圣的秘密
- 與祖師同行 叁 佳人獨自知 識得聲外音
- 與祖師同行 叁 佳人獨自知 花并非無百日好
- 與祖師同行 叁 佳人獨自知 桂花禪香
- 與祖師同行 叁 佳人獨自知 踏雪尋梅
- 與祖師同行 叁 佳人獨自知 樹見行人幾回老
- 與祖師同行 叁 佳人獨自知 笑問客從何處來
- 與祖師同行 叁 佳人獨自知 山深因少客來游
- 與祖師同行 叁 佳人獨自知
- 與祖師同行 貳 粥飯有禪機 破五通仙眼喻
- 與祖師同行 貳 粥飯有禪機 吃飯睡覺
- 與祖師同行 貳 粥飯有禪機 哭笑
- 南禪七日(1)
- 心能轉物,即同如來--南懷瑾先生稀有開示之三
- 景德傳燈錄 第一卷
- 五燈會元 第一卷
- 授菩薩戒儀軌(一)
- 南禪七日(2)
- 碧巖錄 第一卷
- 南禪七日(4)
- 南禪七日(3)
- 《坐禪三昧經》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上)
- 指月錄目錄
- 南禪七日(5)
- 指月錄卷之一
- 南禪七日(6)
- 南禪七日(21)
- 南禪七日(7)
- 南禪七日(9)
- 宗鏡錄(1-4)
- 南禪七日(8)
- 南禪七日(10)
- 禪關策進(上)
- 南禪七日(11)
- 南禪七日(12)
- 南禪七日(13)
- 南禪七日(14)
- 南禪七日(19)
- 南禪七日(20)
- 南禪七日(16)
- 南禪七日(18)
- 南禪七日(17)
- 南禪七日(15)
- 《星云大師講演集》-佛教的政治觀
- 五燈會元 第二卷
- 五燈會元 二十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三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二卷
- 指月錄卷之二
- 《星云大師講演集》-從心的動態(tài)到心的靜態(tài)
- 《坐禪三昧經》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下)
- 宏智禪師廣錄(卷九)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說別人時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xiàn)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內外是空無物的
- 佛法講最后圓滿身不依據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參心行處
- 從禪詩《飯覆釜山僧》看詩人王維供養(yǎng)僧人飯食
- 持佛號的心是始覺 所持的佛號是本覺
- 白話詩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蘊蓄的佛理和處世哲理
- 自己要覺悟好人生
- 時而轉彎,時而放平
- 學會自利利他
- 詩僧王梵志詩作《城外土饅頭》解說
- 從有求到無求 從有學到無學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
- 唐代詩人綦毋潛夜宿龍興寺的的所見所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