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法門與大乘了義教
這部《楞嚴(yán)經(jīng)》是了義教,這個了義就是究竟顯了,不是聲聞法,不是緣覺法,不是人天法,是諸大菩薩所修的成佛之法。也不是菩薩的六度四攝方便辦法,是斷除我們生死惑業(yè)的方便辦法。我們講的一乘實相法,是成佛之法,諸大菩薩依這個進(jìn)行修證,就可以趣向無上覺道,所以一乘實相法是成佛之法。
佛是本具的,不允許在一心之外再有所得,所以這是了義之教,不能以人天法、聲聞緣覺法來認(rèn)識大乘了義之教,它和人天法、聲聞緣覺法、菩薩法不一樣。主要是要從理上悟明,理上悟明就是實相,更沒有一法可得,包括佛這一法,去佛以還的這一切事物沒有一法可得了。就像《心經(jīng)》所說的 "無智亦無得,"所以我們不能以有所得心來聽法。想得到點什么,那還是貪心,貪心就是生死的體。正因為"以無所得故",所以"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yuǎn)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為發(fā)明本具,若從心外得一物,那還是虛妄,就不是我們的本心了,還是生死。
離相法門,離一切相,和聲聞緣覺法、人天法不一樣,聲聞緣覺法、人天法都是著相之染修。凡夫求人天果報,著世間的善相,沒離開世間相,沒離開有相,想要得人天的正報身心、依報世界,沒離開世間相,這不是貪嘛。聲聞緣覺雖然了達(dá)世間這一切都是苦、空、無常、無我,但沒離出世間的涅槃相,所以他不是了義教。了義教是真實法,純正無邪,純真無妄,超越空有的一真法界。
應(yīng)當(dāng)是這樣的,不要以有所得心來發(fā)心聽法。三世諸佛,給眾生開佛知見,更沒有一法與人,所以黃檗禪師在《傳心法要》里說,什么是發(fā)菩提心呢?但發(fā)無所得心,決定不得一法,即是發(fā)菩提心。佛是本具的,如果再得一法,心外再求佛,再想得一法,頭上安頭不,那不就顛倒了嘛,不允許的。比如說這就是我,按世間感情來說,這個身心就是我,不允許再有第二個我,再有第二個我,那不是顛倒嗎?再有這么一個身心,那這個身心,那不是頭上安頭了嘛。本來是佛,如果再有一個佛,那不就虛妄不真實了?因為我們要想得一物,這不是貪嘛,貪心是三毒。這貪覆蓋真性,那能是佛嗎?那不還是生死嘛,還是隨順世間的貪嗔癡性,生死狂性。不管是想得什么,世間相也好,出世間相也好,都是不從求中得,不從得中成就,超越得和不得。
因為佛是本具的,你再得一個佛,那不是頭上安頭了嗎?那不是起紛爭了嗎?就不是一真法界了。我們一個人只有一個身心,再有一個身心,那就起紛爭了嘛,所以我們再想得一物,就把我們本來佛,無上佛寶失掉了。
想得一物之心就是因我們不覺悟,迷惑,以貪嗔癡性,就是說依真起妄,這個心是怎么起的?想得一物這個心就是依真起妄,為什么叫依真起妄呢?就是說貪心這種妄情思惑,這種妄情的力量和作用,這一念心起了,就遮蓋自性了,舉體虛妄,就不是真實了,不是我們本心了。從理上能說得通,理上講不通,那別人也不承認(rèn)那。是離相法門。聲聞緣覺雖然離了世間相,沒離了出世間相,雖然離了世間的粗重之相,但是沒離開三界外的變異生死之相,還有微細(xì)之苦,妄心妄境之苦,他不能像佛那樣圓滿大覺,得大解脫、得大自在,得大安樂,不是究竟之果報。
因為我們講了,了義教,黃檗禪師在《傳心法要》純談上乘,最上一乘,唯一佛乘,我們心里若見諸佛清凈光明相,見眾生愚癡下賤相,見諸法的差別相,見好見壞,如是見者,這樣見,就是我們心上還有諸法的差別相,知見還有好,還有壞,那么黃檗禪師說了,盡未來際,想要得無上菩提無有是處。因為我們心沒平等,還是在住相生心,住好相做好想,住不好相做不好想,這怎么能證得本心成就菩提呢?所以說這個是實相理,因為我們要想證這個實相之理,就得離一切相,《金剛經(jīng)》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我們的本心,無上的正等正覺,我們心里平等了,妄心才能夠不發(fā)起現(xiàn)行,開拓了本源心地,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道,就是廣大圓滿、通達(dá)無礙的覺道。
我們這部經(jīng)是了義教,真實之法,離相法門、甚深之離相法門。佛說的人天法、聲聞緣覺法都是方便施設(shè),都是次第法、方便法,通過這個方便,逐漸地悟入實相,這是對中根、下根,因為他根機(jī)體性不一樣,不能頓悟?qū)嵪?所以說了很多方便。因為講大乘了義教,就是直顯一心真實諦理,不顯其它,顯其它,那就真妄摻雜了,那你就不能徹悟心地,識自本心,見自本性,見性成佛。我們不是常說嘛,得開悟,見性的楞嚴(yán),開悟的楞嚴(yán)。見性成佛,性成無上道,F(xiàn)在不悟,將來也得悟,說我總也不悟,想成佛,那不可能、,無有是處。奢摩他,以悟理為要務(wù)。就像上北京,我們上北京得知道北京的方向、、位置、距離,這就是悟,然后才能上北京,如果不知道,上北京無有是處。成佛也是這樣,我們是悟諸佛之所悟,這不是個小因緣、開佛知見,三世諸佛所悟的,我們現(xiàn)在學(xué)著悟,學(xué)著明白通達(dá)。
不是人天法,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種惡業(yè)招感惡果,失掉人天、墮落三途道,這個好明白,因為他沒離虛妄心行之相,沒離具體的森羅萬象,有相可見。這密因就是無相可見,心上契合領(lǐng)會,如果會得實相道理了,那就不見有身心世界,不見有一法可得了,不去貪著妄想執(zhí)著了。心里要是悟了,自然地認(rèn)識了十方世界實在是再沒有一法,包括佛在內(nèi),實在是沒有一法值得我們再去貪著、攀緣、妄想、執(zhí)著了,這樣心才能得清涼啊,這一念才能不生起,心頭火才能徹底熄滅,才不能熱惱衰變。這個心起了,心頭火點燃了,就熱惱衰變,則不自在。有一物就有一念,有一念,心里的熱惱之火就沒熄滅,沒熄滅就不能得清涼,痛裂難忍。這是究竟解決的辦法,徹底根除的辦法,把生死苦根、罪業(yè)連根拔除的辦法,再也長不出生死的辦法。是這個道理。所以我們不能以人天法、聲聞緣覺法來推測、推度大乘了義教。這是了義法門。
念佛法門是佛說的,特殊法門,無問自說,因為末法眾生不能仗自力徹悟心性,或者斷除生死惑業(yè),《大集經(jīng)》不是說嘛,末法億億人修行,沒有一人仗自力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就是念佛法門是有能念之心、所念之佛,是從有門入,不能離開能念之心,這個心不能離開所念之佛,因為阿彌陀佛,佛就是法,三藏十二部教典是法,雖然是佛的圣號,也是神咒,我們一心念,以心治心,我們隨順了佛法的凈化因緣,我們就對治了這個世間的生死染污因緣,我們的心就從三界六道這一切事物中提攜出來了,不念世間這些事情了。念佛法,離了我相了,但沒離法相。由于我們的根機(jī)體性不能像諸大祖師那樣利根,頓悟、頓斷、頓證,所以我們修凈土法門,從有門入,有能念之心、所念之佛,如果是我們一心念阿彌陀佛,一心念,心住一境,不雜他念,就是這一念了,妄境不現(xiàn)前了,就是阿彌陀佛了,那么這就是事一心了。功夫純熟了,深入地念,能念所念性空寂,性空寂就是把心念空了,離了能念之心、所念之佛了,最后就是我們的自性,這就是實相念佛,契入自性。這是從層次上來說,達(dá)到實相念佛了,就和我們自性一樣,但是這個是功夫問題,從最后的功能力用,達(dá)到的效果是一樣的,不管念佛法門,還是我們學(xué)實相法,都是回歸自性的方便辦法,都是統(tǒng)一的,不能對立的。因為佛因機(jī)施教。
禪凈雙修。宋朝的永明大師作《宗鏡錄》,通宗通教,對佛的三藏十二部教典,宗下、教下,教下就是如來禪了,佛說三藏十二部教典都通達(dá)無礙,人天法、聲聞法、緣覺法、菩薩法、佛法,無不通達(dá)。教就是三藏十二部教典,對我們眾生的教化。人天法、聲聞法、緣覺法、菩薩法、佛法,這五乘佛法通達(dá)無礙,大小乘無不通達(dá),所以能夠因人施教,無所障礙,通宗通教。宗就是宗下,禪宗不假文字,以心印心,見性成佛,這是頓教法門。對于如來三藏教典的義理,對于頓教法門,宗下,宗下就是禪宗,見性成佛就是達(dá)理崇道,這個就是頓悟、頓斷、頓證,這就叫宗下。即通宗也通教,這么大的祖師,他把宇宙人生的一切事情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本來不有,虛妄嘛,五陰虛妄,本無五陰,如同夢幻,這樣的話已經(jīng)正確認(rèn)識了,諸大祖師對于十方世界這一切事物再沒有什么求取了,能看得破、放得下,最后歸心凈土,一門深入。已經(jīng)看破放下了,就為修凈土法門念佛法門掃清道路了。如果我們想修凈土法門,看不破、放不下,一念佛,五欲也出來了,障礙。五蓋也出來了,好壞是非也牽掛放不下,那能念阿彌陀佛嗎?所以我們學(xué)大乘了義教,了達(dá)十方世界唯是一心,心外更沒有一法可得,我們就能看破、放得下。凈土在心上,掃除心里的牽掛障礙,這樣念佛自然得一心了,我們的自性就是阿彌陀佛,如果我們發(fā)明本覺佛性了,我們就能成就阿彌陀佛的智慧德相、功能力用。
諸大祖師都是通宗通教,然后歸心凈土。像晉朝凈土宗的第一代祖師慧遠(yuǎn)大師,在江西廬山結(jié)成蓮社,發(fā)心念佛,他也是通宗通教的祖師,最后歸心凈土。把宇宙人生看得清清楚楚,已經(jīng)悟明本心了,不是迷悶猜測--這是怎么回事,那是怎么回事,修凈土恐怕也有牽掛障礙之處,修不到真實處。
凈土宗善導(dǎo)大師,唐朝人,也是凈土宗的祖師,他老也是通宗通教的祖師,已經(jīng)了達(dá)了宇宙人生,沒有一法可貪著、攀緣、妄想、執(zhí)著了,什么身心、世界、好壞,都是糞土了,看得破、放得下,本來不有,然后修凈土法門,皈心極樂世界,一心念佛。世間還放不下,想念阿彌陀佛,想得極樂世界,恐怕就是要困難點。善導(dǎo)大師,法照大師,宋朝的永明大師,明朝的蓮池大師,都是凈土法門的祖師,都徹悟心性,無有牽掛,無有障礙的。明末清初的蕅益大師,善說妙法,徹悟心性,這個理性最為透徹,闡述佛的大乘了義之理。近代的印光大師,凈土宗第十三代祖師,對凈土法門說得最實在,最親切,印光大師也是通宗通教的祖師,最后歸心凈土。所以我們要向佛學(xué),向祖師學(xué)。
永明大師說,有禪有凈土,猶如戴角虎;⑹巧街兄,再加上兩個角,更厲害,勇猛不可抵擋。有禪有凈土,即通達(dá)禪,就是我們講這個上乘之理,諸佛所悟的,我們現(xiàn)在要悟明,學(xué)佛之所學(xué),諸佛所悟的上乘之理我們都不能悟,還怎么學(xué)佛呀。首先得悟明這個,悟諸佛之所悟,這是佛門弟子的要務(wù)、急務(wù),應(yīng)當(dāng)履行的,應(yīng)當(dāng)把它悟明的。悟明了以后,我們方向明,路子不錯,成佛有路,這叫有禪,禪就是實相之理,不染為禪,明白了這個道理,才能離一切相,不貪著、攀緣、妄想、執(zhí)著這一切虛妄事緣,不染為禪。離一切相,不妄想、執(zhí)著、貪著這一切了才能不染。不動為定,對外不染了,內(nèi)心才能不動,內(nèi)心不動了,對外才能不染,靠什么呢?就靠的一實相。
三世諸佛都是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們要想得無上覺道,也不能夠再有其它的道路可走啊,不能另外再有一條路呀。 悟明上乘之理我們才能夠開大智慧,開佛知見。我們是悟諸佛之所悟,這不是理直氣壯的事情嗎,我們應(yīng)當(dāng)正大光明地把它悟明,誰說我們不應(yīng)該悟這個道理,那他就錯了,因為佛告訴我們的,開佛知見。三世諸佛來到世間,本懷是開示眾生悟入諸佛知見,令眾生都得作佛,不是作人天、作聲聞、作緣覺、作菩薩,那不悟明實相能行嗎?
佛在說《法華經(jīng)》,《涅槃經(jīng)》之前,為什么不說呢?法華開顯,在說《法華經(jīng)》圓教的時候才開權(quán)顯實,開三乘之權(quán),顯一乘之實。佛說無二無三,唯一乘實相。二乘三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都是方便施設(shè),唯一乘實相才是真實法,寶所。聲聞緣覺、小乘涅槃,阿羅漢道,辟支佛果都是化城,就像我們出遠(yuǎn)門了,不能直接到達(dá),中間變現(xiàn)一個城,暫住,就像住旅館似的,但不能總在旅館里住,是化城,不是寶所,寶所就是一實相。
佛為什么能得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殊勝絕妙呢,就是因為三世諸佛能以般若波羅密多故,首先得悟明實相,悟明一心,斷除虛妄,因心成體,清凈心之所成就變現(xiàn)。我們要想得三十二相,琉璃世界七寶宮殿,不從貪著佛的莊嚴(yán)相好得,要悟明實相,來證得自心,清凈心體之所成就。佛的本意就是想給阿難開示這個覺路,阿難不是想得佛的三十二相嗎,心生愛樂,佛給他開示得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道路,究竟成佛的道路。想得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yán)相好,琉璃世界,佛的莊嚴(yán)相好、琉璃世界這個相也得離,也不能去貪著、攀緣、妄想、執(zhí)著,那本身就不是我們的清凈心了,不得清凈心體,不能得佛的莊嚴(yán)依正二報,這不是這個理嗎/要從理上會得。
修學(xué)凈土法門,有禪有凈土,猶如戴角虎,這是宋朝永明大師說的話,即要在理上通達(dá)上乘之理,就是悟明一心,通達(dá)實相,這就叫有禪,為我們修凈土法門掃清道路。有凈土呢,我們末法時期眾生不能仗自力了脫生死,雖然在理上明白,但是很難斷除生死惑業(yè),縱然能夠降伏這一念心不起,但是這個種子、生死種子很難斷除,我們只能用佛法,不能讓它發(fā)起現(xiàn)行。我們因為念佛了,修法,修戒定慧了,降伏它不發(fā)起現(xiàn)行,但是這種力量,我們的修為功夫達(dá)不到既斷除種子又?jǐn)喑F(xiàn)行,因為佛說的,末法眾生,億億人修行,罕一人仗自力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因為佛已經(jīng)看到我們末法眾生這個貪嗔癡的生死狂性,這個生死習(xí)氣非常重,很難剔除。但不是沒有一個人不能成道的,就大多數(shù)來說。所以佛無問自說,特開方便法門念佛法門,念阿彌陀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帶業(yè)往生,大多數(shù)都是帶業(yè)往生。
為什么佛在《十六觀經(jīng)》里,《觀無量壽經(jīng)》里說,蓮分九品,上品、中品、下品、銅臺、銀臺,金臺,就是因為我們念佛的功夫不一樣,雖然生到蓮花化生了,有的得經(jīng)過很長時間才能夠花開見佛,有的能夠?qū)嵪嗄罘?那么花開見佛,當(dāng)下見佛,那就是不一樣。所以我們是凡圣同居土,諸上善人聚會一處,諸佛菩薩,阿羅漢,辟支佛,包括我們凡夫,我們縱然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是以凡夫的境界和圣人住在一起。因為因緣殊勝,得三不退,都是順緣,容易進(jìn)道,不像我們世間竟逆緣,剛想念佛,這個事又來了,剛想念佛這個心又起妄想了,所以到極樂世界諸上善上集會一處,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演說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另外有諸佛隨時加持,但有諸樂,沒有眾苦,不用為衣食忙,容易進(jìn)道。
所以我們念佛法門是從有門入,不是離相法門,最后如果真的功夫純熟了,能夠念到一心了,能念、所念皆不可得了,那說是我們的本心實相。禪宗法門和凈土法門不是對立的,是統(tǒng)一的,諸大祖師不說嘛,永明禪師說,"有禪有凈土,猶如戴角虎",既修禪,理上要通達(dá),能看得破、放得下這些生死業(yè)緣,妄心妄境,然后"有禪有凈土,猶如戴角虎,今世為人師,來世作佛祖。"這不就是有力量嗎?他說四料簡,"有禪無凈土,十人九蹉路",光有禪沒有凈土,仗自力修行,按大乘了義教容易發(fā)生很多因緣,因為我們的心在不停地變化,所以內(nèi)心和外境在不斷地變化,所以我們?nèi)菀自谶@個進(jìn)修的過程中迷失方向,貪著禪定境界,遭諸魔障,就像本經(jīng)不是說五十種魔障嘛,境界突然現(xiàn)前了,理上不明,不能得到隨時指導(dǎo),所以自力孤單,最后走入歧途,就不好辦。"有禪無凈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xiàn)前,瞥爾隨他去"。就是說自己沒斷除生死惑業(yè),貪嗔癡性還很重,不能成就道業(yè),到臨終時候把持不住了,業(yè)力現(xiàn)前了,善惡業(yè)成熟了,冤親債主都現(xiàn)前了,風(fēng)雨飄搖,那就不好辦了,苦得不得了,起心動念,瞥爾隨他去,隨著生死道走了,就不好辦了。
最好就是有禪有凈土,當(dāng)然無禪有凈土,不懂禪一心念佛,也能上西方極樂世界,但是如果要是有禪的話,既靠自力,也靠佛力,疾趣極樂世界,這是有道理的,有好處的,都是統(tǒng)一的,它不是對立的。所以就像我們現(xiàn)在,這個理必須悟,就我們末法眾生的實際因緣來說必須念佛,這是最圓滿的了,對我們現(xiàn)在末法眾生的根機(jī)體性,就是我們這個善根是深厚、淺薄,這個貪嗔癡的生死習(xí)氣是重還是輕,普遍適用禪凈雙修。
在理上明白了,能把世間的一切看得破、放得下,就撂下,這是佛告訴我們的,撂下了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自然現(xiàn)前,我們自性就是阿彌陀佛。撂不下這些障礙,想念阿彌陀佛念不上去,念念還反而有時候煩惱,說念佛怎么越念越不相應(yīng)呢,因為妄想在里障礙,離開阿彌陀佛了那能相應(yīng)嗎?念阿彌陀佛的過程,也就是克服我們生死妄想的過程,以心治心,隨順阿彌陀佛這個凈化因緣,佛法凈化因緣,提起正念,來對治我們千千萬萬的妄念,這是個功夫過程,這也是個較量過程。為什么我們念佛天天念,甚至念了多少年了,還沒念到一心,還是感到心里煩亂,就是我們還沒把我們的貪嗔癡性、生死妄想克服下去,如果我們通達(dá)實相了以后,原來是這么回事,這些森羅萬象本來不有,這妄想也是如同水泡,沒有實法,我們當(dāng)下看破放下了,自然不用費那么大力氣克服它了,自然念佛就不那么費力了,就能得一心了。
我們現(xiàn)在就挺好,上課就聽法,所說的達(dá)理崇道,在理上要徹悟,下課就念佛,靠自己的心力,也靠佛力。實際我們念阿彌陀佛也得克服妄心,也是自己的心力,不一心去念,不克服這個妄想,不通過你自己的心力,那么阿彌陀佛也念不到一心哪。我們念到一心了,才能夠和阿彌陀佛感應(yīng)道交,靠自己的心力,我們的自性就是阿彌陀佛,也是他力,阿彌陀佛的愿力,阿彌陀佛的愿力也是我們的心力,得這樣往上會,自他不二,離開我們的心,沒有極樂世界可得,離開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也不能夠成就我們心上的凈土。
對境發(fā)識,對極樂世界的殊勝因緣,佛法的凈化因緣,發(fā)起我們的正念,離開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不能有阿彌陀佛這一念清凈心,離開清凈心也沒有極樂世界可得,心境不二,心佛不二。阿彌陀佛就是我們的自性,我們的自性就是阿彌陀佛,離開阿彌陀佛,正念就不能夠提起,自他不二,自力和心力一體,是這樣完成的。功夫深了,就是實相念佛,就是自性,這得具體地說,按照事情本來面目說,猜想是怎么回事當(dāng)然沒有依據(jù)啦,錯謬了。
這就是禪凈雙修,既悟理,也念佛,這不是挺好嘛,就像世間說的,兩條腿走路,那總比一條腿好吧,就能去向遠(yuǎn)方,不費力,一條腿還得拄拐杖。佛在哪部經(jīng)上也沒說,你修凈土法門就別悟理了,不用明白實相道理了,不用悟明自心了,佛也沒說呀。佛也沒說你修禪了就不用念佛了,也沒這樣說。那么我們說,從我們末法時期眾生這個根機(jī)體性、內(nèi)心境界,禪凈雙修是最好的了,既要悟理,理上透徹,看得破,放得下,無掛礙故,無有恐怖,然后再一心念佛,疾趣極樂世界,這是實事求是的辦法。佛那個時代都是利根,靠自己的心力修禪,修禪定容易成就,在佛那時代,正法,有教、有修、有證,大部分不管出家在家,只要皈依三寶,依法修行,都能成佛,都能證圣,末法有佛的教法,但是談不到什么修行,更談不到什么證,都是憎愛之心交替心中,就是念佛恐怕也難免摻雜妄想,就是看不破放不下,就需要悟理,為了念佛,把念佛念到一心上極樂世界,就需要悟理,這是念佛的需要,為了證得這一心,必須念佛,這是悟理的需要,悟理需要念佛,念佛需要悟理,就可以這樣說,這樣認(rèn)識是符合佛法的。
佛說了,要通達(dá)三藏十二部教典,法門無量誓愿學(xué),深入經(jīng)藏智慧如海。沒說你可以學(xué)小乘,可以學(xué)凈土法門,不可以學(xué)大乘了義之教法,也沒說你可以學(xué)大乘了義之教,不可以學(xué)人天法。都得知道。佛是一切智人,不但內(nèi)典內(nèi)教佛法通達(dá)無礙,十方世界這一切事物沒有不透徹明了的,外道說的邪知邪見,那些外道法,虛妄法,佛也通達(dá)明了,不通達(dá)怎么降伏他呀。我們能正確地認(rèn)識,正確地對待,所以這是圓融無礙的,不要把它對立起來,依經(jīng)不依人,依佛說的為準(zhǔn),這樣就圓滿了,不會有障礙。
念佛是為了證得一心,悟理也是為了更好地念佛,為念佛法門掃清道路,最適應(yīng)末法眾生的修行。我是這樣認(rèn)為的,我感覺這樣認(rèn)識是符合永明大師,諸大祖師,他們的認(rèn)識都是一致的,和佛的經(jīng)義也不違背,也是一致的。佛說了法門無量誓愿學(xué),深入經(jīng)藏智慧如海,佛沒固定說你學(xué)這個可以,不可以學(xué)那個。佛法就是覺悟人心的,凈化人心的,佛說的三藏十二部教典沒有隱諱之處,不像外道父不傳子不告,就是讓眾生都知道、都悟明、都認(rèn)識,才能發(fā)起利益,我們還不知道呢,怎么發(fā)起利益呀?
佛說的三藏十二部教典當(dāng)中沒有禁區(qū),說這個可以學(xué),那個不可以學(xué),不學(xué),那佛說它干啥呀?所以咱們說法,要依佛說為準(zhǔn),傳佛語,不是在佛說法之外另有說法,那就是自己的妄想發(fā)明了。
佛說,深入經(jīng)藏智慧如海,法門無量誓愿學(xué),我們最好把這三藏十二部教典學(xué)通,我們就能對這一切事物都是怎么一回事認(rèn)識清楚了,不迷悶了,自然看得破放得下了,就有了辦法,就有了主意,能自作主張,不用求人了。疑惑就是障礙,不解就是障礙,障礙就是生死,就是罪業(yè),就是痛苦,佛法就是使大家明白"無掛礙故無有恐",要想徹底無掛礙,無有恐怖,那么就得學(xué)實相。我們自己的修為功夫還達(dá)不到,因為業(yè)障深重,所以我們還得借助于凈土法門,這不是挺好的事情嘛。得三不退,信不退、位不退、行不退,皆是阿鞞跋致,一生補(bǔ)處,最后直至成佛,圓滿無上菩提,不會再退墮六道生死,一生決了,這也是個好事。
念佛法門和了義教不是對立的,就是五乘佛法都是我們本師金口宣揚(yáng)的,對于人天根性的人,五戒十善就最為殊勝了,能使他發(fā)起利益。比如我們皮膚長瘡了,或者長皮膚病了,那你就得用皮膚藥啊,才能把它消除,恢復(fù)健康,其它最貴重的藥,靈丹妙藥,對于它無濟(jì)于事,得有它的使用價值,按世間說,這個物最貴重,那得看它的使用價值,對哪種事物說,它能發(fā)揮什么功能力用。佛說的法都殊勝,五戒十善從近因來看,是人天之因,不失人天,可是三世諸佛修證無上菩提,也不能離開五戒十善,從五戒十善一磚一瓦開始,一戒一法開始,這是無上菩提的階基,臺階和基礎(chǔ),不能離開五戒十善。,純談人天法,就是人天之因,屬于世間善。三世諸佛都不能違犯五戒十善,必須把它修好,然后才能登上無上菩提,離開這個,無上菩提也不得成就。這樣說就通了,融會貫通,從理上能夠理順下去,講得通。
不能定說,因人而異。三加二等于五,一撇一捺,人、手、刀、口、對于小學(xué)生來說是最殊勝了,因為他只能接受這個,如果你要把高等數(shù)學(xué)講給他,高等化學(xué)、物理,那他就不明白了,不但不能得利益,反而起反作用,他心里障礙了。佛說的法,三藏十二部教典每句話、每個字、每段經(jīng)文,金口宣揚(yáng)的誠實之語,真實可信,都是金晶美玉,都殊勝。佛說五戒十善就贊嘆五戒十善,佛說《阿含經(jīng)》小乘藏教,苦集滅道四諦法,佛說是無比法,這不是贊嘆嘛,世間的一切法不能與之相比。佛說菩薩法、六度法、四攝法就贊嘆菩薩法。佛說一乘實相法,就贊嘆一乘實相法。對大乘根性的人就贊嘆一乘實相法,對于修人天,人天根機(jī)的人,就贊嘆五戒十善法,對末法眾生,尤為贊嘆凈土法門。應(yīng)當(dāng)把它圓融起來,不是說我念佛就不行悟理,那就偏了,佛沒這樣說,那就是我們自己的妄想發(fā)明了。不是說我們悟理就不可以念佛,佛也沒有這樣說。凈土三經(jīng),既有事也有理,既顯大乘也說凈土法門,不要隨執(zhí)一邊,隨執(zhí)一邊就自做障礙了。說我修凈土法門,不許讀其他經(jīng),不許悟理,這就是障礙了,這樣學(xué)凈土法門就障礙我們學(xué)大乘教理;說我悟理,學(xué)大乘了義教,不許學(xué)凈土法門,那就被這個障礙了。本來是圓融的,咱們自己要按照道理,按佛說的法去領(lǐng)會,不要想當(dāng)然,主觀臆斷,得有個依據(jù),理上能夠給人講通,得隨順理,給他理順了,大家一聽,是這樣比較好了,自己心里開解,大家心里開解,心明眼亮,要不然會引起議論紛爭,那就離開佛法了,
佛那個時代都是利根,諸大禪宗祖師都是修禪的,宗下,就是說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達(dá)理崇道,離一切相,純修參禪,不修凈土法門,就是靠自力直悟,離一切相。但末法時期,用這個辦法不穩(wěn)妥,怎么不穩(wěn)妥呢?咱不能說是危險,是不能保證我們究竟了脫生死。念佛法門最為穩(wěn)妥。修禪的,既然離一切相,一切相都離,世間相、出世間相、眾生相、佛相都離,他當(dāng)然不修凈土法門,但他們都是利根,智慧銳利,能夠摧毀打破生死疲勞,能頓斷無明。我們末法眾生有這個能力嗎?沒有這個能力。像世間說的獨膽英雄,自己就能透過生死關(guān)頭,那更好了,如果我們有這個能力也可以,但是就大多數(shù)人是做不到的。純談宗下,就不談念佛了,六祖大師說,自性彌陀,唯心凈土。這是說在心上達(dá)理崇道。
我剛才說有禪有凈土,這對末法眾生來說最為契合,實事求是地說,因為要得真實利益,不是圖虛妄假名。對那些利根的祖師,獨闖生死關(guān),那就是寸絲不掛了,立竿見影,見性成佛,不假方便,正直舍方便,這也是真實不虛的。為什么佛拈花微笑,迦葉默契?這是傳心印。如果我們能這樣的話,能頓破無明,闖過生死關(guān)頭,那不也是個殊勝的因緣嗎?大好事。但就我們現(xiàn)在眾生來說,貪嗔癡的習(xí)氣非常重,靠這個恐怕不能斷惑,不能一生決了,如果我們能真的仗自力一生決了,那也是一個很殊勝的好事因緣。所以像永明禪師說的,有禪有凈土,禪凈雙修,這是從我們末法眾生的實際因緣說的,實事求是的辦法,我們既不能否定頓教法門--大乘了義之教,也不能否定念佛法門,都殊勝,因人而異,因機(jī)施教。佛說,法無定向,諸行無常,哪一種法也不可以定說,這種法對這個人適用,那就殊勝,對那個人他就不相應(yīng),他就不能夠修這個法了,那就得改變一下方便辦法。就像吃飯似的,這個人吃饅頭能吃飽,吃得香甜,解除饑餓,他歡喜高興,你讓他吃米飯,他感到厭煩,那不能勉強(qiáng)啊,都是為了解除饑餓,愿意吃米飯就讓他吃米飯,這個人既愿意吃米飯,也愿意吃饅頭,多種營養(yǎng)那不更好嘛,滋養(yǎng)色身。飲食多樣化也可以,不拘一格,法無定向,這樣說比較合適了。他根性沒達(dá)到,硬讓他修了義教,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他根性達(dá)到了,你不讓他悟理,耽誤他的出苦得樂的道路。他沒有悟性,根性暗鈍,悟不上理,你硬讓他悟,那他感到障礙,所以就得一心念佛,從事上修,最后能夠達(dá)理,修修就明白了,也能悟理。我們先明白理了,然后再方向明路子不錯,心里明白,從因至果,從始至終,心明眼亮,這不更為得力嘛,所以不要對立。
就現(xiàn)在我們的實際情況來說,末法眾生,實事求是說,既要悟上乘之理--諸佛所悟的,這不錯,絕對不錯,應(yīng)當(dāng)這樣,佛告訴我們,要一心念佛念阿彌陀佛,等覺菩薩不能超出其外,在《華嚴(yán)經(jīng)》里,文殊、普賢發(fā)愿:"愿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也得到極樂世界世界圓滿無上菩滿提。所以我們上課就悟上乘之理,明心見性,下課就念阿彌陀佛,在末法時期可以說是第一之修行了,不能說是第一之修行,現(xiàn)在找我們這個因緣恐怕還是不多的,既悟理也念佛,既念佛又明理,那有什么不好的?凈土和禪雙運(yùn),疾趣無上菩提,這個是第一之修行了。
不要紛爭,說我就是修凈土法門的,其他都不學(xué)了,那也行,但你不能說不許學(xué)理呀,那就偏見了,耽誤人家的事。說我就學(xué)理了,你不能念佛,那也耽誤人家的事。因人而異,看他是什么因緣。這樣就能夠普皆利益,發(fā)起佛法的利益。能悟理的他能得悟理的利益,能念佛的得念佛的利益,既悟理也念佛,悟理的利益和念佛的利益都得,不能偏執(zhí),不能走兩極,心無所住,就是法無定向,不能定說。
不管是念佛還是悟理,都是出苦得樂的方便辦法、道路,都是手段,愿望和目的都是為了覺悟凈化自己的心,這是根本。隨執(zhí)一邊,那就有障礙了,就達(dá)不到覺悟凈化,佛法利益就發(fā)不起來了。以能夠覺悟凈化自己的心,能發(fā)起利益為準(zhǔn),就用哪個法,這些法都能用,就圓滿而用,不可定說,因人而異。
實事求是地說,既悟理也念佛最圓滿了,不是說修禪有毛病,不是這個意思,我們贊嘆這個,決不能否定那個。比如,我就贊嘆我們的本覺佛性,實相道理,上乘之理,成佛之理,怎么贊嘆都可以,佛說的,功德無量。我贊嘆凈土法門,怎么贊嘆都可以,都不過分,但是我贊嘆凈土法門的同時,我絕對不能說修禪的如何如何,那樣就過了。我贊嘆修禪的禪理,最上乘之理,但我不能說念佛如何如何,這樣就有過了,就容易貽誤別人。我們既給他說悟理的好處,應(yīng)當(dāng)、必須的,也給他說念佛的好處,讓他根據(jù)他自己選擇,這樣的話各得其所,都得利益,就沒有失誤。
比如說我們贊嘆五戒十善,應(yīng)當(dāng)贊嘆,越贊嘆越好,怎么贊嘆都不過分,佛說的因果法,但是我們不能否定念佛法門,也不能否定大乘了義之教,說不如五戒十善,那就不行了。我們贊嘆實相法門,怎么贊嘆都不過分,佛說的,但是我們不能說五戒十善不好,說你只能修人天法,只能修五戒十善,世間善,沒離三界六道,不能這樣說。實事求是,因機(jī)施教,佛說的法不是隨便說的,依據(jù)眾生的內(nèi)心境界說,隨眾生之緣說,眾生因緣沒成熟,他不能接受佛法,佛不說,佛爺不來。所以我們也不能把法強(qiáng)加給某個人,這樣就比較好了。
我占用點時間把這個隨便說一說,因為有些人對這個事情還模糊,心里還掛礙,甚至有什么紛爭,這就不相應(yīng)了。
- 上一篇:生死根本與本有真心
- 下一篇:怎樣帶業(yè)往生
- 印光大師:一切法門都是依仗自力
- 界詮法師:菩薩所行法門無量以六度為其根本
- 西行法師:對凈土法門生起清凈的信心
- 凈界法師:修習(xí)觀音菩薩法門會產(chǎn)生什么效果功德?
- 凈界法師:佛陀為什么主動宣說凈土法門?
- 明生法師:法門無高低之分,只有是否契機(jī)合適
- 道亮法師:厭離娑婆,欣求極樂
- 成剛法師:心在不停的生住異滅如同做夢
- 行策大師:想要念佛求生凈土不妨熾然起忻厭心
- 大安法師:凈業(yè)行人為什么要讀誦大乘經(jīng)典?
- 宏海法師:為什么四眾弟子修學(xué)凈土不能夠真實相應(yīng)?
- 印光大師:想了脫生死大事應(yīng)當(dāng)以凈土五經(jīng)作為常課
- 智者大師:求生凈土為什么要念西方阿彌陀佛?
- 印光大師:凈土法門廣大無邊、承載萬物
- 正如法師:人人在“常寂光凈土”的國土上都是佛
- 成剛法師:思維生死無常的六個過患
- 宏海法師:修學(xué)法門都要有慚愧精進(jìn)的心
- 印光大師:凈土法門的宗旨是什么?以信愿行三法為宗旨
- 大安法師:誦經(jīng)念咒對修凈土法門弟子算夾雜還是助修?
- 大安法師:凈土一法難信就在不能了解阿彌陀佛的心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fēng)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yán)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yán)法師:關(guān)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yīng)做到的三大精進(jìn)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dá)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fēng)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yùn)?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xué)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dāng)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jì)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jì)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yuǎn)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jì)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jì)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rèn)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hù)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jì)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如瑞法師: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師: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本源法師: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靜波法師:跳出三界得解脫
- 濟(jì)群法師:如何呵護(hù)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覺真法師: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本源法師: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濟(jì)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本源法師: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師: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師:學(xué)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界文法師: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師: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西行法師: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懺云法師: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道堅法師: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西行法師: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夢參法師: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夢參法師: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天因法師:學(xué)法就是為了導(dǎo)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yán)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yán)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放生起源]寺院設(shè)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yīng)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yīng)該怎么做?
- [佛學(xué)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xué)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dá)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xué)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xué)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