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七開示

  佛七開示

  一九九五年十月初一至十二月三十日,長春般若寺全體僧眾舉行了冬季念佛七。在此閉關(guān)期間,方丈和尚為僧眾作了方便開示,由弟子錄音整理后謹慎推出。由于當(dāng)時倉促錄音,有不圓滿之處,請諒解。阿彌陀佛。

  般若寺方丈成剛法師開示:

  無論是我們佛門的事情,還是世間的事情,如果我們要發(fā)起某一種因緣的時候,在做這種事業(yè)之前,都得有一個準(zhǔn)備過程,以便能夠使我們做這種事業(yè)順利地進行,中間免去障礙,最后取得圓滿成功,獲得不可思議的利益。世間事業(yè)是這樣,我們佛門的佛教事業(yè)也是這樣。

  比如說:我們要到北京去,在起行之前,就要做好到北京去的一切準(zhǔn)備,這樣我們才能夠一路上順利地進行,中間沒有什么困難和障礙,最后真正能到達北京,所以就得準(zhǔn)備。世間講,"窮家富路",在家里困難一點兒、貧窮一點兒沒關(guān)系,有飯吃、有衣穿、有房子住就可以了?墒俏覀円竭h方去出遠門兒,在旅途上缺一分錢也不行,所以必須準(zhǔn)備充足的錢財,這樣我們在路上才不會發(fā)生困難。準(zhǔn)備衣物,準(zhǔn)備旅行用品,考慮坐哪趟車,怎么走,在哪兒下車,到哪住宿......這就叫"前方便"。在這些事情沒做之前,就得采取這個方便辦法,就能確保這個事情能夠順利進行,最后取得圓滿成功,達到預(yù)期的目的,中間不退失或者引致失敗的結(jié)果。所以必須得做好前方便。

  我們打念佛七也好、打禪七也好、設(shè)壇、誦咒、克期取證也好,都得事先準(zhǔn)備好,掃除一切障礙。我們要想使這個佛法因緣順利地進行,最后取得圓滿成功,達到預(yù)期的效果,那么我們也要做好充分的準(zhǔn)備。就像《楞嚴經(jīng)》里說的設(shè)壇、誦咒,事先都得種種因緣、種種方便辦法,都是前方便。做這種事情之前采取的方便辦法,就是確保這個事情順利進行,最后取得圓滿成功,發(fā)起不可思議的佛法利益。

  《童蒙止觀》說:第一要懺悔,第二要發(fā)愿,第三要訶五欲,第四要棄五蓋,第五要調(diào)身,第六要調(diào)息,第七要調(diào)心,第八要采取方便,然后你才能夠真正的把這件事情實行起來。

  懺悔,因為無始劫來我們眾生貪著世間,妄想執(zhí)著這個世間,心里有所住著。在我們的八識田里積聚了積重難返的生死習(xí)氣,這就叫業(yè)障,過去所做的一切罪業(yè),成為我們修學(xué)佛法的障礙。如果不把這個障礙排除,那么我們想修學(xué)佛法,那是很困難的,所以我們要想使道路能夠暢通無阻,必須得清除道路上的一切障礙,然后才能通達無礙。所以我們必須懺悔罪業(yè)。

  "十大愿王"里說:"四者懺悔業(yè)障",業(yè)雖然沒有形相,沒有相貌,沒有顏色,不是具體的事物,但它是客觀存在的,力量和作用不失。佛在《華嚴經(jīng)》里不說嗎,如果一個眾生的罪業(yè)要有形相的話,盡滿虛空也容納不下,就是一個一個往上摞,盡滿虛空都擱不下?梢娢覀儽娚淖飿I(yè)深重,孽臺高筑,罪深千丈,所以要徹底拔出這個罪業(yè)根子,把孽臺推倒,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那么我們就得懺悔宿業(yè),懺悔罪業(yè),使無始劫來的罪業(yè)--貪嗔癡、殺盜淫妄、斗亂危害這些罪業(yè),不成為我們進修無上菩提道路的障礙,那么怎么辦呢?懺悔。

  懺者發(fā)露,悔者自新,這樣我們才能改往修來。就像我們衣服似的,衣服本體是干凈的,就因為染上了油污和塵土,浮在上面,所以這衣服舉體都是臟的。但是油污和塵土不是衣服的本體,我們經(jīng)過洗滌就可以恢復(fù)衣服的干凈。懺悔就像洗滌衣服,洗滌油污和塵土一樣。所以有罪業(yè)不懺悔,病毒就在我們身心之中、永遠在這里泛濫,那不會好的。我們要把它罪根撥除,懺悔就是把病毒徹底拔除,我們就會消除病苦,健康安樂。所以懺悔這個事總得今天懺、明天懺,盡未來際都要懺悔。

  不發(fā)懺悔心,不發(fā)露自己的罪業(yè),你就不能自新,不能成為一個新人。就像我們犯了罪一樣,不很好的改過,不很好的改造自己,就不能成為新人,永遠是一個罪人,所以得懺悔,懺悔罪業(yè)。在佛前發(fā)露,怎么想的、怎么說的、怎么做的,采取什么方便,危害到什么程度,得發(fā)自誠心,痛哭流涕,才能求得諸佛菩薩的加被,諸佛菩薩有異方便,特殊的辦法,就會使我們的宿業(yè)消除,身心清凈,這樣再發(fā)起我們佛法因緣,那就是錦上添花了。

  不懺悔是不行的,就像我們這個桶似的,過去盡裝毒了,現(xiàn)在要想把它裝甘露,就得徹底地把這毒洗刷干凈。不洗刷干凈,留一點毒,再裝上甘露,甘露也變成毒了,就不能用了。所以要懺悔,懺悔業(yè)障,業(yè)是罪業(yè)、障是障礙,障礙我們的菩提道。我們要想念佛,罪業(yè)就出來障礙,念不下去。我們要想修禪定,罪業(yè)又出來障礙,念不下去。這是罪業(yè)--過去生生世世造的,身口意造的罪業(yè)。必須懺悔,懺悔以后罪業(yè)就消除了,就不成為我們的障礙了。

  障有三障,我們不每天念么"愿消三障諸煩惱",一個是業(yè)障,業(yè)障屬過去造的業(yè),是障礙,障礙我們菩提道,障礙我們修學(xué)佛法。今天我們不知道,還貪著這個世間,還妄想執(zhí)著這一切事物,心有所住,還起惑造業(yè),所以紛繁之事擾亂心神,叫做"煩惱障",F(xiàn)在還在繼續(xù)作業(yè),招惹這一切事物反過來系縛我們,障礙我們,逼迫我們,這就叫煩惱障。再一個是報障,報障就是因為過去造惡業(yè)了,墮落地獄、惡鬼、畜生道,這種果報就不能見佛聞法,就不能修無上覺道,障礙他不能夠得佛法利益。所以我們在念佛之前,打禪七之前,要很好地懺悔業(yè)障,消除三障諸煩惱。

  現(xiàn)在我們要身心放下,什么也不攀緣,什么也不妄想執(zhí)著,就是一句阿彌陀佛,這樣紛繁之事就不能擾亂我們的心神,我們就沒有煩惱障,F(xiàn)在我們得到人身,能夠見佛聞法,我們就沒有報障,就能消除三障諸煩惱。沒有這三種障礙,我們才能發(fā)起勝進,進修無上菩提,發(fā)奮念佛上極樂世界。懺悔宿業(yè),這是第一個,不懺悔不行啊。

  第二、懺悔完了以后要發(fā)愿。發(fā)誓發(fā)愿,就像世間人做事業(yè)似的,說我一定發(fā)誓發(fā)愿把事業(yè)做成功,不成功不來見你。也得發(fā)誓、發(fā)一個決定心,把這個事業(yè)做好。對于過去所造的惡業(yè)誓不再造,發(fā)愿。懺悔宿業(yè)以后身心清凈,三業(yè)清凈,心不貪嗔癡,口不兩舌、惡口、妄語、綺語,身不殺盜淫,發(fā)愿從今以后誓不再造,發(fā)誓發(fā)愿再不造惡業(yè)。

  愿分兩方面,一個要止惡,過去造的罪業(yè)懺悔了,再不造,這就截了生死流。再一個發(fā)愿,我今天發(fā)愿念佛,我今天修禪定修無上覺道,不是為了我自己出苦得樂,更重要的是我要自我成就、成就眾生。發(fā)大乘菩提之心,要想到眾生之苦,要不忘記世間眾生的生老病死之苦。所以發(fā)愿:"我為了普度眾生都出離生死苦輪得大安樂,所以我要修無上覺道,我要好好修禪定,我要好好念佛,將來好普度眾生同生極樂國。我念一句佛,做一絲一毫的善事,都普皆回向:令眾生皆得出苦得樂。"

  必須發(fā)大愿,愿為前導(dǎo),沒有愿,一切事情都不能成就,縱然我們發(fā)起這個事情,中間遇到點兒困難、挫折,或者遇到點兒利益就會退墮,高興了,不進行了,或者是失敗了,氣餒、退了、不干了,所以得有愿。得不喜、失不憂,不管遇到好的境界、壞的境界,我們的事業(yè)不能停止。念佛非得把它念到底、念好。修禪定非得把它修好、修到底,非成功不可。得發(fā)這個愿。我們發(fā)心念佛,打念佛七,修禪定,不是為了自己,都為了法界眾生出苦得樂,我要不修行,將來就不能普渡眾生。

  發(fā)大愿,愿為前導(dǎo),這樣我們才有力量,有動力。這是我們能夠完成事業(yè)的保障。心是主宰,不發(fā)愿、不發(fā)誓是不行的。佛在《華嚴經(jīng)》里說:"不發(fā)愿而修一切善法,如五彩巧繪,文錦雖佳,不以膠合,終不長久"。就是我們用五彩巧繪做的工藝品,雖然做的很好,但是不用膠粘上就脫落了,不能長久。用膠粘上,把它粘固定了才能長久。我們的愿也是這樣。 一定要發(fā)誓、發(fā)愿,不管世間的事情,還是我們佛門的事情,沒有一件事不發(fā)愿而得成就的,中途都會退卻,不會成功的。所以第二要發(fā)愿,懺悔以后要發(fā)愿,能使我們發(fā)起勝進,克服一切艱難險阻,最后達到我們的預(yù)期目的。

  第三,要訶五欲。訶就是訶斥。食欲、味欲、觸欲、淫欲、睡欲,五欲是生死的泥坑,就像五個賊似的。我們要想發(fā)起勝進,修無上菩提之道,這五欲、這五個賊時時出來障礙。我們要想念佛,一會兒食欲出來了;一會又想睡大覺又困了,振不起精神,睡欲又出來了;一會觸欲又出來了,感覺到不舒服,還是躺在沙發(fā)床上好;一會味欲又出來了,又想吃點好的;一會淫欲又出來了,男女貪愛又上來了。這五欲嚴重地障礙我們修禪定、念佛,所以得訶斥五欲。就像五個賊來了,想進我們的門,我們知道它是賊,就得把它訶斥走。不能歡迎它、接待它,歡迎它,那它進來以后,不就得危害我們嗎,所以我們訶斥它,把它攆走,不能讓它進門。這五欲之念一起,馬上就把它訶斥走,不能隨順?biāo)g迎它、助發(fā)它。就像賊似的,來了以后,必須把它訶斥走,我們才能不受它的危害。所以智者大師在《童蒙止觀》里說,要訶五欲,訶斥它、譴責(zé)它,把它遣走。當(dāng)然我們修行禪定、念佛,正常地起居,睡眠、飲食、穿衣,這都是正常的,為了保證修道。但是那些過分的,已經(jīng)釀成罪業(yè)的事情那就不行了。要訶五欲。

  食欲,我們飲食以滋色身,能支撐這個色身活命,所以也不能不吃飯,但是不要貪著地吃。不要引取無厭,要少欲知足。就像我們吃飯似的,這個飯挺好吃,要吃十分飽。吃多了,各個器官負擔(dān)加重,馬上昏沉,身體沉重,走道兒走不起來,難受,這就障礙禪定啦。想要禪定,哪兒都不舒服,肚子、胃里都不舒服,所以要節(jié)制食欲。到時間就用齋,不到時間不能一天老吃,飲食這個念老往出發(fā),一念佛了,這個念就往出發(fā)。食欲這個念就和我們念佛這個念紛爭起來了,交戰(zhàn)心中,它倆就斗起來了。所以念佛這一念就不能順利進行,就成為我們念佛的障礙了,也成了修禪定的障礙了,我們這個事業(yè)就不能順利進行了。所以食欲也是我們六道眾生一種最嚴重的生死習(xí)氣,應(yīng)當(dāng)做藥想,不應(yīng)當(dāng)貪著飲食。因為什么呢?一會兒想吃,一會兒又想吃,這個念熏習(xí)得非常嚴重,力量非常強,盡表現(xiàn)它了,那么阿彌陀佛就表現(xiàn)不出來了。你想念佛,它這一念出來了,就把阿彌陀佛這一念遮擋了,所以要訶五欲。

  味欲,就是貪著美味,好吃的美味。住味生心,說這個好吃、味道好。嚴格來說像臭豆腐和腐乳,那里都有酒,最容易住味生心。不但是這兩樣,其它的一些住味生心的飲食不要貪著。貪著以后,一會兒想這個,一會兒想那個,住味生心。這樣的話,貪愛熏習(xí)地非常嚴重,力量非常強,所以一要念佛、修禪定、學(xué)佛法,它就現(xiàn)前了,障礙我們修學(xué)佛法。所以要訶食欲、味欲,像飲酒、抽煙,有的人好吃這個、好吃那個,都是住味生心,我們出家的佛門弟子沒有什么選擇,飲食要隨其自然,不要養(yǎng)成這種壞習(xí)慣,這是味欲。

  觸欲,佛說隨遇而安,我們住在馬棚里也是極樂,住在宮殿里也是極樂,睡在沙發(fā)床上也是極樂,睡在地上也是極樂,少欲知足嘛。佛說:"知足者常樂"。所以要少欲知足,不要貪著好的感觸,住欲生心,說這兒舒服,比如坐在禪堂、念佛堂,一坐坐半天,腰酸腿疼,那不舒服,這就不行了,得訶斥觸欲,把它訶斥走。觸是感觸,屬于身根的感觸。說穿上這個衣服挺舒服,穿上那個衣服就不舒服。適可而止,不要過格。像我們鋪蓋,不冷了暖和就行,一個草墊子、一個褥子、一個被,暖和就行,不凍著就行,不要鋪得挺厚,一個這個、一個那個......鋪得那么高,貪著觸欲就不行了,不能唆發(fā)它,唆發(fā)它就要成為我們修道的障礙。

  睡欲,睡欲就是迷惑昏沉之心,提不起正念。比如說我們心里昏沉,提不起精神,非睡不可,這是一種妄心在作用,妄念在作用,能睡出生死。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嘛。長睡眠也不行啊,晝夜貪睡,睡眠、昏沉的過程正是在建立生死,所以我們要訶斥睡欲。要適當(dāng)睡眠,該休息了就休息。如果這種生死習(xí)氣熏習(xí)嚴重了,沒等念佛,往那一坐就困了,呼呼睡上了,昏沉、掉舉。這樣阿彌陀佛就會被昏沉這個妄心遮擋,不能現(xiàn)前,所以我們念佛也不能順利進行,修禪定也不能順利進行,障礙我們念佛和修禪定。睡欲也是無始劫來熏習(xí)的,所以我們要訶斥它。

  淫欲,欲染為淫。無始劫來男女互相貪染,男的種子種在女的八識田中,女的種子種在男的八識田中,因緣會遇,這個種子就引發(fā)出來成為現(xiàn)行,互相貪染。所以佛在經(jīng)里說:"淫欲是生死的根本。淫心不除,塵不可出"。淫欲之心若不斷除,想出離生死塵勞那是不可能的。《楞嚴經(jīng)》里說:"身不淫,心不淫,斷性亦無,于佛菩提斯可希冀"。這就是說,我們不但身不行欲事,心也不能有淫欲之念,斷除身淫、心淫,能斷之心也要把它斷除,這樣于佛的無上菩提才有所希望進趣證得,否則它就會成為我們最大的生死障礙。

  殺生也好,偷盜也好,妄語也好,斗亂危害也好,在一切生死罪業(yè)當(dāng)中淫欲是根本。如果要是沒有淫欲,那么我們這個三界六道都不得成就。男女不互相貪染了,就沒有我們這個身心世界了,所以這個是根本,生死的怨賊,是第一惡的。殺生、偷盜、斗亂、危害、妄語,我們明白它的危害,明白這個道理,為什么要不殺生,為什么要不偷盜,為什么要不妄語,我們就能夠馬上把它斷除?梢菬o始劫來貪染形成的,染污的非常重,所以有纏綿性,糾纏不清。雖然明白了,知道它的危害性了,但還是難以斷除,所以它就把我們拖入了無邊的生死。我們要想打念佛七,一心念佛上極樂世界,要想修禪定,進修無上菩提,必須把這個生死怨賊給它攆走,訶斥走,不能隨順?biāo)?不能希望他,應(yīng)當(dāng)討厭它,把它徹底地斷除,不斷除就會成為我們生死的障礙。我們一念佛,一修禪定,愛欲之心油然而生,想念佛念不下去,想修禪定也修不了,所以要訶責(zé)淫欲。這個五欲之中淫欲為首,若沒有淫欲,身心世界尚不成立,三界六道都沒有了,還有什么食欲、味欲、觸欲、睡欲呀?所以它是根本,必須把它清除。

  不但人是這樣,男女互相貪染,畜生也是這樣。所以熏習(xí)的最重,這個妄心、習(xí)氣勝過一切,所以必須把這個根本給它斷除。不斷除,勢必危害無窮,自我危害、危害他人。如果這個淫心不除,它是最大的客塵煩惱,如同火燒,如同刀割,它的危害性極其嚴重。所以佛在經(jīng)里一再教誡我們,要戒除它,要防止它,要斷除它。不但說我們業(yè)力凡夫要防非止惡,不讓它發(fā)起現(xiàn)行,要減損它。縱然得了神通的仙人,如果不嚴加防止,還要因為這個而墮落。佛在經(jīng)里說:證了小乘佛果須陀洹的人,須陀洹是聲聞四果,因為余業(yè)還要七返天上,七返人間,來受生,然后才能證阿羅漢果,斷除生死惑業(yè)。就在七返天上七返人間的時候,如果迷了,還要還俗取妻,何況我們凡夫呢,所以我們要認真對待,尤其是出家的僧人,不要受它的危害。

  佛在經(jīng)里說:在佛那個時代,有個獨覺仙人,他在山中修道十二年,是修外道的,他得了神通了。有一天,山上下大雨,因為他年歲大了,一不小心就栽了個跟斗,因為他沒斷除嗔恨,所以隨吟咒力--外道咒的力量,令這個地方十二年不下雨,干旱了十二年,所以發(fā)生了大饑饉災(zāi),就是饑餓。國王、大臣、老百姓都沒有飯吃,餓得了不得。這時候國王大臣都非常著急,心急如火。有人告訴國王說這是山中道人的力量,所以國王召集文武大臣們商量對策,如何降伏此道人。大家來了以后面面相覷,說這個獨覺仙人有這么大的神通,我們誰能治服他呀?都沒有良策,想不出好的辦法。這時候有一個淫女,以行淫為業(yè)的淫女,打扮得花枝招展來見國王,她說我能降伏此道人。國王說你若能降伏他,解除饑餓的災(zāi)害,我給你重賞。所以這個淫女就搖搖逛逛的來到山中。獨覺仙人在洞里修行,參禪打坐,不取于相,如如不動。這個淫女就上前摸上摸下,摸摸觸觸,這個獨覺仙人因為他沒得無漏的禪定,是有漏定,所以他妄心一動,欲念一起,頓失神通,神通沒了。所以這個淫女提著獨覺仙人來見國王,國王給她重賞。就是仙人已經(jīng)得了神通還要墮落,何況我們凡夫呢,更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要防非止惡,切莫受騙上當(dāng),后悔晚矣。

  淫欲是三途之因,地獄、惡鬼、畜生道之因,使我們能夠遭受無情的大苦,必須把它斷除,若不斷除那就危害無窮了。事理不二,我們要防止。防止的方便辦法,佛在《長阿含經(jīng)》里說:"阿難白佛言,佛滅度后,諸女人輩,來受誨者,當(dāng)如之何?"阿難是佛的堂弟、侍者,他問佛,佛滅度以后,諸女人輩來受誨當(dāng)如何?佛告阿難:"莫與相見。"不要和她相見,這樣就能防非止惡。"阿難又白:設(shè)相見時,當(dāng)如之何?佛言:莫與共語。"不要和她言語。"阿難又白:設(shè)與語者,當(dāng)如之何?"假如她非得說話怎么辦呢?"佛言:當(dāng)自檢心。"就是收攝自己的身心,切莫隨妄緣而走。

  《阿含經(jīng)》又云:有一個外道問婆提羅,婆提羅是個尊者,"汝于正法中,曾行欲事否?"說你在佛的正法中修行,你行沒行過淫欲之事?婆提羅回答說:"莫做是語。"你不要這樣問。"我八十年來未曾起欲想。"他已經(jīng)活八十多歲了,不但沒行過淫欲事,就是一個淫欲的想念也沒有。為什么他能達到這樣,就是因為"未曾視女人面"。眼不視女人,從來沒抬頭看過女人的臉面。"未曾與尼相問訊",也沒曾經(jīng)和一個比丘尼互相問訊。"乃至道路中亦不與共語",也不與女眾共語。這就是防非止惡的辦法。眼視女色,身惡也,就是身犯惡。口與共語,口犯惡。心里意念、思想,心犯惡。身口意啊,要防止身口意犯諸過惡,防非止惡,這樣的話就可以戒止,防范于未然。

  另外,《戒經(jīng)》里是這樣說:十方世界,有女人處即有地獄。因為男女互相貪染,能生長出地獄。慎勿視女色,亦莫共言語。慎勿與色會,色會即生過。夫為道者,如被干草,火來需避。道人見欲,必當(dāng)遠之。這都是訶責(zé)的辦法,防止的辦法。佛在《戒經(jīng)》里說:"言視毒箭傷",言就是語言,視就是用眼看視,和女人說話,看視女人,就像人中了毒箭,受了毒箭的傷害一樣。就是說我們法身慧命已經(jīng)受了這個毒箭的傷害,因為一言一視,都會唆發(fā)我們八識田中的生死種子,貪愛習(xí)氣。這樣的話,生死種子、貪愛習(xí)氣得到熏習(xí),生死就增長了,法身慧命就受到傷害了,所以不要語言,不要看視,要遠離女人。

  《佛教三字經(jīng)》說:"入深山,遠女人。"就是訶責(zé)的意思。"近女履鋒刃。"愿意接近女人,或者是經(jīng)常接近,履就是鞋子的意思,近女人就像光著腳在鋒利的刀刃上走一樣,那必然受到傷害,要遠離,不要親近。所以女眾來了以后,我們要用佛法正面觀察,佛在經(jīng)里說:"想其老者如母,長者如姊。"老的就是我們的母親,作母親想,比我們年長的作姐姐想,年少的做妹妹想,稚者、小孩兒做女兒想,這樣生度脫心,就能防非止惡,防止染污,染污之心不能發(fā)起現(xiàn)行。如果她不主動來跟我們辦事情,我們不要去走俗家,或找女人辦事,打電話、寫信、親近,說一些世間染污的話。這就是近女履鋒刃的意思。

  "身手撫斬砍",就是我們的身分或者是手足,撫到女人身上,就像人被斬首一樣,被刀砍一樣,就是說法身慧命已經(jīng)受到傷害,我們出家人手足、身分不能和女人相觸,觸了以后就會作女人想了,就動感情了,法身慧命就受到斬伐和砍傷。"受物捧刀輪",用雙手去接受女人送給的一切物品,就像手捧刀輪。刀輪就是旋轉(zhuǎn)的刀,必然得受到傷害。所以女人來了以后,都得五尺以外。"入家墮火宅",我們僧人隨便走入世俗家、女眾家,就像墮落到失火的房子里一樣,必然得大火燒身。"街行迎風(fēng)炬",不但不許到女人家,而且不許和女人一起走、并排走,談笑風(fēng)生,上船下船、百里千里那么走。如果這樣做,就像頂著風(fēng)拿著火炬,逆風(fēng)而行,那必然招致燒身,業(yè)火燒身。"同坐處深井",也不能跟女眾坐在一起,說種種話辦種種事,也沒有個界限。就像坐井觀天一樣,坐在井里看天那太痛苦了。"來書報死訊",出家以后不能跟女眾互相通信來往,如果書信來往,就等于說這個人已經(jīng)死了,報死信一樣,法身慧命已經(jīng)死亡。因為什么呢,書信來往都是些生心動念的事情,法身慧命沒份。這是《戒經(jīng)》上說的,我給加了兩句:"思想心狂亂,如是墮三途。"思念意想,心就狂亂,不許心念意想女眾,對我好啊,對我不好啊。在我們本覺佛性上清凈本然,沒有什么男相女相。做女人想了,就叫見惑,見惑生起來,知見不正,所以唆發(fā)貪愛的種子,這就叫思惑。見思二惑正在生死,所以不能思想,思想心狂亂,如是墮三途,就墮落三途道:地獄、餓鬼、畜生道。

  "閻浮有毒樹",閻浮就是南閻浮提,就是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毒樹不是一個好樹,用毒樹來比喻女人的危害性。"觸樹見樹形",凡是人觸到這個毒樹上,或者看到這個樹的形狀。"嗅香聞樹聲",鼻子聞到樹的香氣,或者聽到樹的聲音,"聽聞見畫影",聽到毒樹的名字,或者見到毒樹的畫影、影像。"聞?wù)務(wù)f密議",聽聞別人說毒樹,說女人的事情,或者自己談?wù)f,密議就是計劃,跟女人交往,辦什么事,這就叫密議。"齊中毒身死",都得中毒身死。愛欲是毒,這是佛在《戒經(jīng)》里嚴戒的事情,要防微杜漸,戒止于未然。

  訶責(zé)淫欲,把它訶責(zé)走,從內(nèi)心里把它根除。咱們剃度的時候不是說了一個偈子嘛,"剃除煩惱發(fā),斬斷愛欲根。"愛欲是生死的根本,要把它連根拔,再別讓它長出生死。"得成無上道,普度于眾生。"我們只有剃除煩惱發(fā),不妄想執(zhí)著三界六道身心世界的一切事物,這一切事物就不能夠逼迫我們,障礙我們,系縛我們,紛繁之事才不能擾亂心神,這就叫剃除煩惱發(fā)。不妄想執(zhí)著,不攀緣,心無所住著,這就是剃除煩惱發(fā)。斬斷愛欲根,欲就是五欲,食欲、味欲、觸欲、睡欲、淫欲,要把它連根拔,再不讓它長出生死,這就叫斬斷愛欲根。煩惱發(fā)剃除了,愛欲根斬斷了,生死無所依據(jù)了,然后才是我們的菩提道,得成無上道。得成無上道以后,我們才能乘愿再來,倒駕慈航,普度于眾生,普度人天,普度十方,才能夠拯救眾生出離生死苦輪。所以修行之前要采取方便,要懺悔罪業(yè),要發(fā)愿,要訶五欲,這就叫前方便,使我們身心清凈了,我們再進行修學(xué),這樣就能夠順利進行,最后取得圓滿成功。不這樣的話,業(yè)障就會現(xiàn)前,障礙我們的菩提道,所以要訶五欲。

  第四,棄五蓋,棄就是放棄,為什么要拋棄這五蓋呢?因為這五種虛妄心行能覆蓋真性,覆蓋和糾纏我們的本覺佛性,使我們本具的智慧光明妙用不得顯發(fā),使心地陰暗無所明了,愚癡暗昧。就像烏云遮擋太陽似的,必須把烏云消散,太陽的光和體才能顯發(fā),所以要棄五蓋,拋棄五蓋,舍棄、放棄。如果不從心上把這五種覆蓋舍棄,它就會成為我們進修無上菩提、念佛、修禪定的障礙,所以我們想順利地念佛修禪定那是不可能的,必須得棄五蓋。這個五是表示數(shù)量的,有五種生死覆蓋。蓋、就像大棉被似的,在我們本覺佛性上覆蓋著五條大棉被,風(fēng)雨不透,那能好嗎?所以必須拋棄。蓋就是大蓋子的意思,蓋被的蓋,覆蓋,都是指心說的。我們說佛法不管是說物、說事,還是說人,都是說心。心外更沒有一法,所以離開一心沒有單獨存在的事物,都唯心所現(xiàn),識變。識就是心,由識和心來變現(xiàn)這一切事情。這心是體,這些境界是相,虛妄之相,所以必須棄五蓋。棄五蓋就是我們在修禪定、念佛之前的前方便,方便辦法。

  第一是貪欲蓋。貪心欲望這種妄心覆蓋著我們的本覺佛性,使心地陰暗無所明了,障礙我們念佛,障礙我們修禪定,我們一念佛一修禪定它就現(xiàn)前。貪著世間錢財名利呀,貪著好人壞人,貪著這一切事物,種種貪著,這叫貪欲蓋,貪心、欲望覆蓋。

  第二是嗔恚蓋。嗔是嗔恨,恚是發(fā)怒,覆蓋心性。

  第三是睡眠蓋。前面我們講五欲時講睡欲,和睡欲是一樣的,不過在五蓋里單獨提出來了,在五欲里有睡欲,這叫睡眠蓋、貪著睡眠覆蓋心性。

  第四是疑蓋。優(yōu)柔寡斷,心里疑惑,障礙、覆蓋心性。

  第五是掉悔蓋。掉在悔恨的泥坑,就像有的人做了錯事悔得不得了。懺悔就拉倒,罪性本空不可得,無我我所,記憶在心反而成為一種病,就是掉悔蓋。這五種覆蓋必須把它拋棄。

  下面我具體說說,什么叫貪欲蓋。貪就是貪心,引取無厭為貪。得到了還想得到,欲望沒有止境,就像世間所說的貪心不足蛇吞象,當(dāng)了科長還想當(dāng)局長,得了十萬塊錢還想得一百萬,引取無厭。貪分兩方面,愛他為貪,別人的一切,錢財、名利、物品我們都想得到,所以就叫貪,愛他為貪,就是我們身心之外的一切都想據(jù)為己有,這就是貪。另外是慳,慳也是貪,慳貪正在生死,是三毒之一,能毒害法身慧命,殺害人的法身,毒害人的慧命,使人長劫輪回生死不得出離,所以必須舍棄。愛他為貪,自愛為慳。慳吝就是吝惜,自己雖然富有,但是舍不得施舍給窮人,錢財不肯施舍,財物不肯施舍,飲食、衣服不肯施舍,佛法也不肯施舍,慳貪不舍。慳貪是生死因,不舍慳貪能出離生死嗎?生死是在心上,所以佛讓我們棄五蓋,舍掉慳貪。因為有貪,所以才發(fā)起種種欲望,飽暖生淫欲,貪心助發(fā)我們的種種嗜好,種種欲望。在前邊講的五欲:食欲、味欲、觸欲、淫欲、睡欲。因為貪心助發(fā)了我們的種種欲望,欲望就是生死。具體的說可以概括為五種,但是要說出我們的欲望,百千萬億恒河沙數(shù)說不盡,這就叫貪欲蓋。

  有一首偈子是這樣說的:貪多業(yè)亦多,貪少業(yè)亦少,萬般諸煩惱,除貪一時了。我們?yōu)槭裁疵刻鞜⿶、造業(yè)、輪回生死呢,都是由于貪心而得建立,貪心是體。所以今天我們要打佛七了、要修禪定了,要進修無上覺道了,我們不舍貪欲之心是不行的。把這個大覆蓋,這條大棉被得揭開,得透亮。我們心地的愚癡暗昧之性得把它滅除,發(fā)明本源心地的智慧光明之性。我們什么都不貪了,一切貪欲心都歇下來了,阿彌陀佛自然現(xiàn)前。我們貪這個、貪那個,放不下,想念佛,那么就被這個貪欲所障礙了,不念還沒有辦法,所以我們得棄五蓋,首先是貪欲蓋。要廣泛詳細地說那說不盡,我只能就大致的情況跟大家說說。

  第一是貪欲蓋,貪就是貪心。因為有貪心才建立無邊的生死,三界六道,地獄、惡鬼、畜生,才互相打罵、嗔恨,斗亂危害、互相殺伐。若貪心滅了,天災(zāi)人禍都云消霧散,心安理得、吉祥如意了。妄心不生最吉祥,心里無事最吉祥。貪心就像毒蛇一樣,人心不足蛇吞象么,貪心就像一條蛇想把大象吞嘍,人就是這樣。所以我們學(xué)佛的,出家人,比丘僧人應(yīng)當(dāng)斷除貪心,這樣,佛就不念自然而念,掃除我們念佛道路上的障礙。

  第二是嗔恚蓋。貪嗔癡么,嗔就是嗔恨,對逆境發(fā)憤怒之心,甚至要罵要打要殺,怒不可遏,這個嗔恨心如火、如毒、如刀。佛在經(jīng)里說這個嗔恨心若起了,首先危害的是自己,四大失去平衡,氣血不能周運,血液發(fā)生毒變,馬上陷入病苦,就像把刀自割、執(zhí)火自燒一樣痛烈難忍。所以我們發(fā)心修學(xué)佛法,要斷除嗔恨之心。嗔恨能壞我們的無上菩提,能成就我們的無間地獄,所以我們對它要有一個清楚的認識,別受騙上當(dāng)。恚就是發(fā)怒,自己沒有事兒就在那兒怨天尤人。由這個嗔恨種子習(xí)氣散發(fā),怨天尤人,嗔恨這個,嗔恨那個,這就叫恚,嗔恚蓋。

  恨他為嗔。我們這一期果報都是循因結(jié)果、循業(yè)發(fā)現(xiàn),心外無法,沒有因外之果、業(yè)外之報,我們這一生的好壞、苦樂,都是循我們過去的因和業(yè)而發(fā)現(xiàn),而結(jié)的果,絲毫不從天上降、不從地下長,也不是別人給的。表面好象很不合理,很冤枉,其實都是自造業(yè)還自受,所以我們出家人要明因識果,深明因果。不好的境界現(xiàn)前了,苦果現(xiàn)前了,我們要明白,這是我過去造的惡業(yè)今天成熟了,果報受業(yè)力的支配,我今天受苦報,應(yīng)當(dāng)很好地接受過來,發(fā)懺悔心,不要怨天尤人,如果在苦果上再怨天尤人,嗔恨煩惱,起惑造業(yè),將來墮落得更苦。隨緣消舊業(yè),且莫造新殃。如果好的境界來了,我們也要明白,幻造幻受,因為過去造的善業(yè),今天受點好的、樂的果報,也是無常的、可壞的,生滅之法,不可得,也不要貪著。心里平平常常,沒有什么好,沒有什么壞,沒有什么苦,沒有什么樂,八風(fēng)吹不倒,端坐紫金蓮。應(yīng)當(dāng)是這樣,不取于相,如如不動,這樣我們就能夠消除宿業(yè),善根增長,將來有個光明的出處。

  一天老在嗔恨煩惱當(dāng)中,看這個也不順眼,看那個也嗔恨,那就是自己捉弄自己,自己給自己找苦吃,那就太愚癡了,沒有智慧之性,所以不要恨怨他人。都是自己的業(yè),業(yè)力的支配,如果我們過去造的業(yè)很好,它不會有苦果的。我們出家人第一個深信因果不昧,第二個深信輪回不昧,這兩個是我們信仰佛教的基礎(chǔ),我們還怎么能夠嗔恨煩惱呢,怨恨他人呢?要斷除嗔恨。過去熏習(xí)的生死習(xí)氣,我們要采取方便把它斷除,不應(yīng)當(dāng)使它增長。

  自恨為恚。不恨怨他人了,坐在那兒沒事兒尋思尋思就煩惱了,這也有啊,就想危害人、報復(fù)人,這就叫恚,嗔恚蓋。嗔、恚,通屬于嗔恨,所以覆蓋了我們的真性,使心地陰暗,障礙我們念佛修行。沒等念佛呢,嗔恨心、憤怒心起來了,你說怎么念吧?念吧,妄心還障礙,不念吧,還難受,所以自相障礙,另外容易招致災(zāi)難,遭災(zāi)惹禍,禍根,所以我們修行要棄五蓋,貪欲蓋要舍棄、嗔恚蓋也要舍棄。貪嗔癡么,嗔恨心是三毒之一,能毒害我們的法身,殺害我們的慧命,使我們長劫輪回生死,不得出離。既然它舉體都是毒,我們?yōu)槭裁催抱在懷里不舍呢,不要背這個包袱,把它放下,這樣我們才能夠輕裝上陣,好好念佛。所以要放棄、舍棄、拋棄嗔恚蓋。

  第三是睡眠蓋。睡眠蓋就是睡欲,整天昏沉,心里昏沉提不起正念,振作不起精神,情緒低落,搖搖欲睡,總發(fā)困,這是一種妄心的力量在作用,在支配,也是生死習(xí)氣,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能睡出地獄,不能提起正念,不能開發(fā)智慧之性,不能成就如來的智慧德相。睡眠是一種昏沉狀態(tài),我們在睡眠時種種妄想、種種夢幻,在睡眠當(dāng)中憎愛取舍、斗亂危害,這都是業(yè)呀,在睡眠中就不造業(yè)?在睡眠當(dāng)中也造業(yè)。所以我們要適當(dāng)?shù)厮?我們沒證圣之前適當(dāng)?shù)厮?睡七八個小時就行了,不要黑天、白天大睡,要提起正念精進修行。這種妄心覆蓋心性,睡眠是昏沉之心,無所明了,愚癡暗昧,就像晚上黑暗似的,伸手不見五指,什么也不能做。我們還沒等念佛呢就睏困了,你說念佛吧還困得了不得,你說要想睡吧不念佛還不行,障礙我們念佛,障礙我們修禪定。修禪定、念佛就是為了治昏治散。散亂掉舉,妄想紛飛,這不行。另外一個就是昏沉,不昏沉,不掉舉,不散亂,心里歷歷明明就和自性相應(yīng)了,這樣才行呢。就是心里沒有妄念,還不昏睡,清清楚楚,歷歷明明,這個境界正是和禪定相應(yīng)。心里有散亂不行,沒有散亂心昏沉想睡覺那也不行,念佛修禪定都是治昏治散的,所以我們不要貪著睡眠,這是一種嚴重的生死習(xí)氣,覆蓋我們的心性。

  第四是疑蓋。疑就是疑惑,疑心大,優(yōu)柔寡斷、沒有決定性,所以就障礙覆蓋我們的心性。心里障礙重重,是這樣呢,還是那樣呢?總是疑惑、猶豫,貪、嗔、癡、慢、疑、這五鈍使,能使我們流入生死。疑惑這個,疑惑那個,甚至有人疑心嚴重了,坐在屋里想:他是不是在危害我,說我什么壞話呢?這種習(xí)氣嚴重了。疑心人人有之,疑心生暗鬼。疑心要大了,這鬼在黑暗中就出來了,就像晚上走道似的,本來什么也沒有,就因疑心,是不是有鬼跟著我呀,這個害怕心嚴重了,后面就沙沙作響,前面就有影像,好像有鬼出現(xiàn),其實沒有。所以這個疑心也障我們的道,覆蓋我們的心性,疑心是一種大煩惱,身心世界一切法無我,體性空寂,有什么可疑的?我尚且不有,還疑什么呢?我尚且不存在,那么身心之外這些事情更不可得,都是夢幻,沒什么疑惑的,把它放下,只要我們能夠提起正念,沒什么顧忌的。我們顧忌什么,什么就是我們的生死處,是我們的痛苦之處,是我們的罪業(yè)之處。我們顧忌什么,反過來什么就系縛我們,障礙我們,逼迫我們。所以我們學(xué)佛法,通達實相,悟明一心,無所顧忌,端秉一心,好好念佛、修禪定,不要疑惑,心里要有佛法。

  第五是掉悔蓋。掉是掉下去的掉,悔是悔恨的悔,懺就是發(fā)露,悔就是自新。就像我們的衣服,染上油污、塵土了,它不是衣服的本體,我們經(jīng)過洗滌,洗滌干凈就拉倒,再就不要記憶它。有的人不明白這個道理,懺悔以后還記憶不忘,我將來是不是得受苦報哇,我的罪業(yè)能不能消除哇?黑天、白天悔恨得不得了,掉在悔恨的泥坑,悔劍入心,難以拔矣,那就苦得不得了,本身還是罪業(yè)。掉在悔恨的深坑里不能自拔,這不也是罪嘛。罪性本空,我們懺悔了就拉倒,不要記憶它,再不犯就行了。不要畏罪,且莫造業(yè)。我們懺悔了以后,你就不要再恐懼、憂愁了。再恐懼、憂愁,這種妄心就覆蓋我們的心性,也挺嚴重啊,所以叫掉悔蓋。

  上面和大家說的是棄五蓋,這五種生死覆蓋人人有之,包括世間不信佛的人,包括我們出家的僧人,不同程度的都有,必須把它放棄、舍棄,要不它就成為我們修學(xué)佛法、念佛的障礙了。所以要棄五蓋。

  前面我講了前方便,念佛修行禪定的前方便,方便辦法。要懺悔罪業(yè),要發(fā)愿,要訶五欲,要棄五蓋,這些都得進行,就是掃除障礙。然后就是調(diào)身、調(diào)心、調(diào)息,我們要修禪定了,要念佛了。調(diào)身,就是身心都要放松,我們整個筋骨、脈絡(luò)、四肢,從頭頂?shù)侥_底都不要緊張。把肌肉、筋骨、脈絡(luò)都放松,放下色身,不要顧及它,這是調(diào)身必須做的。把身放松、放下,不要緊張,不要故意做作,這樣身體四大調(diào)和,氣血周運,沒有病苦,就不能成為我們修禪定念佛的障礙了,然后按照修禪定的規(guī)定,結(jié)跏趺坐,結(jié)彌陀印。身在修禪定的時候,參禪打坐的時候,念佛的時候,不傾不倚,不卑不亢,這就叫調(diào)身。身攝則心攝,調(diào)身就是把我們的身攝受在佛法當(dāng)中,不放逸。身若放逸不能收攝,那么心就放逸不能收攝,所以調(diào)身是很重要的。

  第二是調(diào)心。心要放下,對于身心世界這一切事物都不要妄想執(zhí)著,"無掛礙故,無有恐怖",沒有牽掛障礙,一切放下、放舍,什么都不顧及。心要放松、放下,心里不裝人、不裝事、不裝物,清凈本然,然后才能修禪定,才能一心念佛。要調(diào)心,心不要種種掛礙,種種嗔恨煩惱,種種貪嗔癡。放不下,那能修禪定、念佛嗎?那不成障礙了嘛。心里若無事,佛自然現(xiàn)前,所以要調(diào)心。心要放松、放下,身要放松、放下,這樣的話就把我們心--像猿猴似的從這棵樹跳到那棵樹,收攝起來了,停下來了什么也不攀緣、妄想、執(zhí)著,心無所住著,把心收攝回來安住自性,心安實相,這就叫調(diào)心。

  第三是調(diào)息。息就是出入息,呼出呼入這叫息。息有三種相,一個喘相,呼呼喘,就像人跑步似的,這個就粗重了。你想修禪定心還沒有平靜呢,氣還很粗,心平靜不下來,念佛、修禪定不可能。另外是風(fēng)相,就像刮風(fēng)似的,呼呼的。再就是綿相,若有若無。我們調(diào)息就是讓呼吸綿長,若有若無。息隨心而走,心若粗了息,就隨著粗重,心若逐漸歇下來,息也就沒有了。

  這樣我們身調(diào)了、息調(diào)了、心調(diào)了,自然身心安住自性。念佛能念到一心,修禪定能夠修到一心,了無障礙。這是調(diào)身、調(diào)心、調(diào)息。我們懺悔罪業(yè)了,發(fā)大愿了,訶五欲了,棄五蓋了,身、心、息又都調(diào)止好了,然后再修禪定,再一心念佛,我們就會發(fā)起勝進,了無障礙。

  修禪定,都調(diào)好了以后,然后采取方便,就是"五停心法"。如果我們身心障礙重重,佛說:"障礙眾生念佛觀",我們一心念佛,即為諸佛之所護念,一切障礙消除了,就能念到一心。

  "散亂眾生數(shù)息觀",如果我們心好散亂、掉舉,我們就查出入息,查出息不查入息,查入息不查出息,比如查出息:出一口氣查一個、出一口氣查一個......查十個,然后再查十個,連著這么查,我們的心就拴在這個息上了。時間長了,這一切妄念就歇下來了,就能通達一心,這叫數(shù)息觀。

  "貪愛眾生不凈觀。"貪欲多的眾生不凈觀,就是觀死人。死了以后胖腫、青瘀、膿爛、生蛆,最后白骨,坐那兒觀想這個,如果觀想成了就能超越。或者系緣止,把心系在鼻端,專門觀想鼻端,或者系在丹田,制心一處,自然散亂心歇下來,也能通達一心,這都是方便辦法。要想徹底通達就修實相觀,內(nèi)無身心,外無世界,心性不實,依他為幻,心外無法,遍計本空。內(nèi)不住心,外不住法,心無所住,自然超越。所以你修實相觀,自然心安實相,心安自性,這都是方便辦法了,得采取辦法。我上面跟大家講的就是前方便,這樣我們才能入定才能念得一心。

  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乘愿來到世間設(shè)教,一共說了經(jīng)藏律藏、論藏,三藏十二部教典,意義、道理非常豐富,把世間、出世間的一切事物闡明得特別究竟明了。佛說這么多法,就是為了使眾生能夠正確地認識宇宙人生,能按照事情的本來面目去認識,不錯謬,使我們能夠返迷為悟,走光明解脫的道路。佛法大海,信則能入,只要我們相信佛說的宇宙人生的真實諦理,我們就能走入佛門。信為入門,信則入、不信則不入。信就是心里認可,對佛說的道理,教義、教理,心里認可、承認,愛樂隨行而不違逆,由信而入,信為入門。佛在《華嚴經(jīng)》里說,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yǎng)一切諸善法。沒有信,一切都不成立了,更沒有我們的無上菩提可得,F(xiàn)在我們見佛聞法了,因為我們信佛,對佛說的真實道理、誠實之語深信不疑,所以我們才發(fā)心學(xué)佛,出家學(xué)道,以信字而得建立,才能發(fā)起一切善法,成就一切功德,將來究竟成佛。

  佛說的法如同大海,一共說了八萬四千法門,因為眾生心上有八萬四千生死煩惱種子,所以佛對病說藥,說了八萬四千法門。除了對病說藥以外,佛沒有另外說法。佛說法,一個是把我們的生死大病指示給我們,貪心、嗔恨心、愚癡心,斗亂違害,殺生、偷盜、淫欲、妄語,一切虛妄心行,這是我們的生死大病。因為我們眾生在迷,不能自返,不能夠自我覺悟,不能認識,不能知道,不能悟明,所以佛把我們的病指示給我們,佛是醫(yī)王,專治生死大病的。在這三藏十二部教典,我們的本師一個是說病,告訴我們心上有八萬四千生死大病,另外一個是對病說藥,說了八萬四千法門,這就是佛說三藏十二部教典的全部內(nèi)容。除了說病說藥以外,佛沒有另外說法。佛是藥到病除,非病非藥,在佛那里既用不著藥也沒有病,佛是一個健康的人,徹底覺悟、徹底凈化的覺者。

  我們今天發(fā)心學(xué)佛,這個生死大病具足,絲毫未減,所以我們才要用佛說的法藥來醫(yī)治。佛就是醫(yī)王,說無上阿伽陀藥,能治我們的生死大病。佛說八萬四千法門,我們究竟從何入手啊,修哪個法門呢?這個問題我們也要有個清醒的認識。佛和祖師都一再闡明,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就像上北京似的,我們大家都希望上北京,條條大道四面八方都有上京的道路。道路雖然不同,但目的和愿望是一個,就是到達北京。祖師也講修行要一門深入容易成就,就像我們世間似的,有人經(jīng)商能夠盈利,有人種田能夠得收獲,有人做工能夠滿足自己的愿望和要求。那么經(jīng)商、做工、種田都是手段、方便辦法,目的愿望是共同的。就是為了取得生活的物質(zhì)資料,能夠正常的生存生息,有飯吃、有衣穿、有物用,這目的是共同的。所以至于是經(jīng)商好還是做工好、種地好呢,那就根據(jù)我們本人的實際情況、愿望,本人的具體需要和可能了。我們自己認為種田相應(yīng),我們就好好地一心種田,一門深入,在種田上狠下功夫,不辭勞苦,這樣我們到秋天就能夠有收獲,也能夠發(fā)家致富。如果經(jīng)商和我們相應(yīng),那我們就很好的交易,活躍市場經(jīng)濟,自己又能夠盈利,使自己富貴起來,生活幸福起來。說我做工最合適,那么就很好的做工,也能夠有個出處,所以一門深入容易成就。

  佛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心若集中了,就有不可思議的力量和作用,就能夠透出一切障礙,徹底透亮。就像舉重似的,三百多斤的重物,他在舉重的時候必須精神高度集中達到一心,所以他一抓馬上就舉起來了,這是心的力量和作用。如果他在舉重的時候不一心,既想舉重又顧及其它,他決定舉不起來。我們出家修行也是這樣,要一心。既然走出世俗的塵累,辭別了父母、兄弟、妻子、兒女,對于父母不能奉養(yǎng)了,對于國家不能報效盡忠了,還得依靠十方供養(yǎng),所以我們就把世間的一切統(tǒng)統(tǒng)從身心上把它放下,徹底放下,走入佛門,好好修道。出家人就是以修道為業(yè),工人做工,農(nóng)民種地,商人交易。如果農(nóng)民不好好種地,就是不務(wù)正業(yè),我們不好好修道同樣也是不務(wù)正業(yè)。朝三暮四,種種牽掛障礙,這樣就不能修道,所以我們要一心撲在佛法上,我們要在修學(xué)佛法上出大成績,我們要把道修好。

  一門深入也得有個條件、前提,歷代祖師不管修哪個法門,比如說禪宗、教下、律宗、密宗、凈土宗,五大宗派,都是諸大祖師依據(jù)佛法建立的法門,這都是道路、手段,是方便辦法。通過這些方便辦法達到歸元,自己覺悟,心徹底覺悟、徹底凈化,能夠得成無上菩提,成就如來的智慧德相。這五宗是五個道路,但是目標(biāo)和愿望是一個,都是為了證得無上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諸大祖師,不管哪一宗的祖師,都必須得深入經(jīng)藏,智慧如海。佛說:"深入經(jīng)藏,智慧如海"。我們要發(fā)心學(xué)佛了,不做工了,不種地了,不經(jīng)商了,沒事可干,修道是我們的正業(yè)。我們要把全部身心深入經(jīng)藏,深入經(jīng)藏、律藏、論藏。佛說的道理都是真實不虛的,如果三藏十二部教典不需要學(xué)了,佛就不說了,這是我們得成無上菩提的理論依據(jù)。離開佛說的三藏十二部教典,我們學(xué)什么呢,我們怎么成佛呀?所以深入經(jīng)藏,智慧如海,這是佛說的,祖師也一再這樣論述。

  沒有天然的釋迦、自然的彌勒。不是天然釋迦牟尼佛就是佛,彌勒佛原先就是佛,都是從五濁惡世、三界六道眾生中間修出去的。由眾生而成佛的,都得有個學(xué)習(xí)、修行的過程,所以我們要想從生死的此岸到達涅槃彼岸,不肯很好的修學(xué)佛法能行嗎?所以要深入經(jīng)藏,智慧如海,要做圣僧。對佛法要有學(xué)識,通達教義教理,悟明一心,通宗通教。不深入經(jīng)藏就迷悶,還是愚癡暗昧。得深入經(jīng)藏,佛在四弘誓愿里說,"法門無量誓愿學(xué)"。我們要發(fā)誓、發(fā)愿把佛的八萬四千法門、三藏十二部教典都通達明了,這樣我們才能心開意解、心明眼亮。無論走到天涯海角,何時何地,我們都是個覺悟的人,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點兒沒有疑惑。不管別人怎樣說,我們都能夠鑒別他說的是不是符合佛法,我們就不會受騙上當(dāng),就能夠有主意,自作主張。如果我們出家以后,對于佛的教義教理,佛的基本知識都不明了,那么我們雖然出家了,但是和在家人沒有什么兩樣。我們是人天師表,導(dǎo)師、師范,是眾生的皈命依靠處,僧寶嘛,眾生的學(xué)處。我們導(dǎo)引眾生出苦輪的,如果別人向我們請教一個問題,我們一問三不知,這樣既不能自度也不能度他,起不到僧寶的作用了。所以我們本身必須提高自己的素質(zhì),用佛法莊嚴我們的身心,要通達佛的三藏十二部教典,通宗通教。

  什么是禪宗啊,我們心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疑惑。什么是教下啊,我們心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疑惑。什么是律宗啊,我們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疑惑。什么是密宗啊,我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疑惑。什么是凈土宗啊,我們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疑惑。我們都明白了以后、道路已明,這條能通達無上菩提,那條也能通達無上菩提,然后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一個法門。說我修凈土法門相應(yīng),說我一心研究戒律、精持戒律相應(yīng),說我一心研究佛的教義、教理相應(yīng),自己要有一個選擇,然后一門深入,這樣才容易成就。

  說我對佛的三藏十二部教典一字不知,我就一門深入,恐怕中間難免發(fā)生障礙。因為我們對宇宙人生還沒有一個明確的認識,這個事物來了,那個事物來了,攀緣、妄想、執(zhí)著,不能解脫,都把我們障礙了,修行不了,所以我們還要很好的深入經(jīng)藏,智慧如海,然后一門深入。諸大祖師,大德們都是這樣的,通宗通教以后心里一切都明白了,然后一門深入。你看凈土宗的諸大祖師,禪宗的諸大祖師,都是這樣成就的。所以我們要想成佛,也要步諸佛和諸大祖師的后塵,走他們走過的道路,亦步亦趨,這樣我們才會真實不虛,一門深入。

  但是末法時期,所說末法不是法末,佛說的三藏十二部教典本自具足,就是因為我們眾生生死習(xí)氣非常嚴重,障礙我們,對于佛說的法不能實行,或者不能完全實行,所以就沒有佛法氣氛。佛法表現(xiàn)不出來,世間的生死習(xí)氣表現(xiàn)得非常嚴重,所以稱為"末"。

  如果我們真正能使自己覺悟起來,發(fā)決定心要修無上菩提,不怕艱難險阻,就能改變這種被動局面,我們就具有佛法氣氛了,佛法就能表現(xiàn)出來,而生死習(xí)氣就能降伏、斷除,這樣就是正法了。末法、正法在我們心上,所以我們修行對這個問題要有一個清楚的認識,這樣我們才不錯謬。

  因為我們本師大慈大悲,知道我們末法眾生業(yè)障深重,難以仗自力了脫生死,所以特開凈土法門,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個特別法門,因為其它法門都是弟子們發(fā)問、請問,佛因弟子們之問而答,法都是這樣形成的?墒俏鞣綐O樂世界誰也沒有去過,我們在迷的眾生根本不知道,我們本師為了使末法眾生不失掉西方極樂世界的利益,所以不問自說,沒人問,自己宣說。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阿彌陀佛今正在說法,接引念佛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生補處,直至成佛。這是佛給我們末法眾生開辟的一條特殊法門,使我們可以一生決了,不受后有,我們此生此世就解決生死大事,再也不能進入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就是三界六道,再也不輪回生死。這樣好的特殊法門,最為殊勝。

  佛說的三藏十二部教典都殊勝,佛說大乘教、小乘教、人天法、實相法,佛說哪個法門就贊嘆哪個法門,本無高下。就像世間人有病似的,他是這個病就得用這個藥,這個藥對他來說最珍貴的,他是那個病就得用那個藥,那個藥對于他來說是最珍貴的。佛是應(yīng)機說法,從根本來說是沒有高下的,都是攝受眾生覺悟凈化的,所以佛說的法都殊勝。就像對小學(xué)生說大學(xué)的課就沒有用了,如聾若啞。對大學(xué)生說小學(xué)的課那就白費了,耽誤時間。所以對小學(xué)生必須說小學(xué)生的課,對大學(xué)生必須說大學(xué)生的課,各得其所。因此不能說小學(xué)生的課程不殊勝,也不能說大學(xué)的課程不殊勝,都殊勝、因人而異。沒有小學(xué)生的課程怎么能有大學(xué)生的課程呢,但是老停留在小學(xué)生的課程上那也不行,所以是應(yīng)機說法。

  佛說哪個法門就贊嘆哪個法門,說人天法五戒十善,雖然屬于世間法,但是佛說修五戒十善不失人身。從廣義上來說,五戒十善是無上菩提的階基、臺階和基礎(chǔ)。我們要想成佛沒有五戒十善,那成不了佛,沒有空中樓閣呀,所以看怎么說。末法時期因為眾生業(yè)障深重,難以仗自力了脫生死,佛從實際情況出發(fā),大慈大悲說凈土法門,我們要珍惜愛護,不要當(dāng)面錯過,人身難得,佛法難遇,要及時努力,良機難得,切莫錯過。

  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就是沒有一個能仗自力斷惑證真、得成無上覺道的,因為末法眾生業(yè)障深重,自己不能斷除自己的生死惑業(yè),所以修行的人雖然千千萬萬,但是沒有一個能夠得成無上覺道的,達不到這種程度。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唯一依靠念佛法門,一心念阿彌陀佛才能得度生老病死,出離六道。這是佛就我們末法時期的實際情況說出的誠實之語,真實可信。

  如果不依凈土法門,我們修禪宗,修律宗,不能夠悟明心地,斷除惑業(yè),也不能夠超越。修律宗,律就是戒律,我們精研戒律,不能研究明白,守不到嚴處,那也不能超越,尤其末法時期,生死業(yè)緣非常復(fù)雜,障礙非常多,所以很不容易。念佛呢,一個是仗自己的心力,一個是靠佛的愿力,自他不二,容易成就。所以佛說這個法都是真實不虛,正因為是這么一種實際情況,以是之故,我釋迦本師不舍大慈。雖然眾生業(yè)障深重,不能仗自力了脫生死,但是我們本師還是不舍眾生,大慈大悲,無問自說,把極樂世界的殊勝因緣告訴我們。特開此凈土法門,以拯救末劫。若沒有這個凈土法門,就難以拯救末劫了,因為不能仗自力了脫生死。令法界眾生賴此以階無上菩提,只要我們發(fā)心,深信西方有極樂世界,發(fā)愿,愿生彼國,執(zhí)持名號一心不亂,只要我們信、愿、行三法具足,我們都可以登上無上菩提的臺階,最后得成無上菩提。

  這個法門妙不可言,妙就是不可思議,語言表達不了,心行還想不到。愿聞?wù)吖残е?愿聽聞這個凈土法門的都要效仿凈土法門,好好深信、發(fā)愿、持名,切莫錯過,切莫當(dāng)面錯過,而失極樂之利益也。如果我們錯過了,今生不好好念佛生到極樂世界,來生因為無始劫來的業(yè)若是成熟了,不知把我們牽扯到什么道呢,三途六道。到那個時候想念佛也不知道了,不可能了。所以我們要珍惜、愛護,切莫錯過。

  這個凈土法門廣大無邊,攝受一切有情。佛說五乘法:人天乘,五戒十善法。乘就是運載的意思。聲聞乘,苦集滅道四諦法。緣覺乘,十二因緣法。菩薩乘,四攝六度法。佛乘,一乘實相法。這五乘佛法佛是應(yīng)機說法。人天乘只能攝受人天這部分眾生,聲聞、緣覺乘只能攝受聲聞、緣覺二乘人這部分眾生。聲聞、緣覺乘不能攝受五戒十善眾生。菩薩乘,只能攝受大乘菩薩這部分眾生。佛乘,一乘實相法,只能攝受利根、上根人這部分眾生。而凈土法門收攝無余,等覺菩薩不能超出其外,十惡五逆亦可預(yù)入其中。《往生論》說,不但我們?nèi)耸異何迥嬉恍哪罘?臨終十念皆得往生,就是畜生一心念佛也有往生的。所以這個凈土法門廣大無邊,包括無余,攝受一切有情。只要我們相信、發(fā)愿、持名,皆得生到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一生補處,究竟成佛。所以這個法門是殊勝當(dāng)中的殊勝,佛法都殊勝,但是凈土法門又是殊勝當(dāng)中的殊勝。我們只要一心念阿彌陀佛就行了,不用花錢不用費力。行、住、坐、臥、吃飯、穿衣、睡覺都可以念,簡而易行,功效不可思議,就是費力少、效果殊勝,這樣的法門,天上難找,地上難尋,所以我們出家學(xué)佛要很好地修行。我們開展這次念佛七也是為了使大家熏習(xí)念佛法門,養(yǎng)成個好習(xí)慣,最后達到不念而念。

  念佛,不是誰督促的,你若從理上明白了,誰不讓你念你也不干了,你就一心念了,不是免強的。我們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這樣好的道路,這樣光明的道路,這樣好的寶所,我們?yōu)槭裁床蝗ツ?還在這個糞土世界受生老病死逼迫,苦不堪言呢,所以我們應(yīng)當(dāng)發(fā)心好好念佛,修凈土法門。

  佛在經(jīng)里說:"人身難得,佛法難遇"。佛做了一個比喻,說法界六道眾生能夠繼續(xù)人身的,就像手指甲土那么多,大家看看這個手指甲里面也有點兒灰塵,但是這個量是極少的。那么佛又作了一個比喻,失掉人身的就像大地土那么多,相差懸殊。人身是難得的,失掉人身的,就拿我們?nèi)说纴碚f吧,很容易的,六道眾生想進入人道,人道是來歷多途,從各方面來的,按照《楞嚴經(jīng)》說,佛說墮落地獄的人重業(yè)消了以后,余業(yè)從地獄出來報生餓鬼道,餓鬼道報完了以后余業(yè)進入畜生道,畜生道報完了以后,余業(yè)進入人道,從畜生道進入人道的都是愚癡暗昧,濁惡不善。我們看世間有的人愚癡暗昧,濁惡不善,這基本都是從三途道來的。因為他愚癡暗昧,濁惡不善,所以縱然能夠見佛聞法,但是因為他八識田中沒有種下這個佛種、善根,所以佛不度無緣之人,他也不能夠生信、皈依、受戒、修行,還要貪著世間,起貪嗔癡性,殺生、偷盜、邪淫、妄語,斗亂危害,縱然得人身了馬上又要失掉,還要進入三途道。

  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是人道之因,人道的浮囊。在這苦海里我們所以不沉落餓鬼、地獄、畜生道,就是因為有這五戒的浮囊,能夠繼續(xù)人身,人道之因。不殺生,一切生靈都不能殺,蒼蠅蚊子也不能殺,只有救助的義務(wù),沒有殺害的權(quán)力。不偷盜,一草一木也不非理而取。不邪淫,不干犯他人男女。不妄語,不說謊話。不飲酒,酒能迷亂人心,起惑造業(yè)?墒俏覀兓仡^看看世間,世間不信佛的眾生,有幾個真正能夠做到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的呢,幾乎很少。不同程度的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因為沒有五戒的浮囊,所以都得沉淪地獄、餓鬼、畜生道。佛說的法都是事情的本來面目,是本師親聞、親見、親自證得的事情的本來面目,原原本本的告訴我們,佛說的法都是誠實之語、真實可信。所以真正發(fā)心學(xué)佛的佛門弟子,在家居士,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他們能夠接受三皈五戒,很好的守三皈五戒能繼續(xù)人道,修十善能繼續(xù)天道?墒切欧鸬谋娚筒恍欧鸬谋娚容^起來,畢竟還是少數(shù),不信佛的千千萬萬,信佛的人還是寥寥無幾,所以人身難得。

  我們在座的各位,人身難得今已得,說明我們過去還有點福德因緣。佛法難遇,不是在一切時間里,過去、現(xiàn)在、未來都有佛法。還有空劫,沒有佛來設(shè)教,沒有佛法,想見佛聞法不可能。佛出世的時候,我們轉(zhuǎn)入其它道,我們生到人道的時候又趕上空劫,趕不上佛法,佛法難遇。佛在經(jīng)里說:佛法就像優(yōu)曇缽羅華,百千萬劫不出現(xiàn)一回。難值難遇呀,所以我們今天得到人身又得到佛法,真是良機難得,不能錯過。

  我們今天能在這兒結(jié)七念佛,我覺著這是我們?nèi)松畲蟮男腋?再沒有比這個幸福的事情了,一心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把這一切生死業(yè)緣都放下,一心念阿彌陀佛,是我們最大的幸福,也是我們最大的福德因緣。除了一心念阿彌陀佛,我們再顧及其它就沒有用了。我們一心念阿彌陀佛就是在建立極樂蓮邦,不一心念阿彌陀佛只能建立無邊的生死。這個心能造無邊的生死,也能造極樂,所以我們應(yīng)當(dāng)秉佛之教,把身心收攝回來一心念阿彌陀佛,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應(yīng)當(dāng)珍惜愛護,使我們善根增長,乃至成熟。

  "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教主的圣號,"阿彌陀佛"能出生我們的無上菩提,使我們究竟得作佛,所以"阿彌陀佛"這四個字不可思議,我們不能忘記,要念茲在茲。"阿彌陀佛"是佛說三藏十二部教典的心要,核心之要。佛說經(jīng)藏、律藏、論藏,三藏十二部教典,什么是三藏十二部教典的核心之要呢?"阿彌陀佛"這四個字就是。只要我們一心念阿彌陀佛,我們就能成就如來的智慧德相,更不用其它。大勢至念佛圓通章說:"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xiàn)前當(dāng)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不用其它辦法,自然心開義解,得成無上覺道,普度人天,這都是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力量和作用,使我們超凡轉(zhuǎn)圣。除了阿彌陀佛這一法、這一因緣外,還有哪一法、哪一種事物能使我們達到超越呢?沒有。所以相形之下,就顯得"阿彌陀佛"這四個字實在是不可思議。所以我們說"阿彌陀佛"是佛說三藏十二部教典的心要,核心之要。心要就是宗旨、要義。翻譯過來就是說,佛說的三藏十二部教典不外乎一句"阿彌陀佛"。

  佛在每部大經(jīng)里都導(dǎo)歸極樂,導(dǎo)引我們歸向極樂,《楞嚴經(jīng)》、《法華經(jīng)》、《華嚴經(jīng)》......《華嚴經(jīng)》說,文殊、普賢是等覺菩薩,等覺是過了十地以后才是等覺,等覺趣妙覺差一等,妙覺就是佛。如果若能斷除最后的生相無明,證得金剛后心,就進入妙覺究竟成佛。像觀音菩薩、文殊、普賢、地藏都是等覺菩薩!度A嚴經(jīng)》里佛說,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大行普賢菩薩,都已經(jīng)是等覺菩薩了,趣佛差一等,還要發(fā)愿:愿我臨欲命終時,面見彼佛阿彌陀。來圓滿自己的無上菩提,最后也得導(dǎo)歸極樂。所以說阿彌陀佛是佛說佛說三藏十二部教典的核心、要義。

  我們只要念一句阿彌陀佛就能成就如來的智慧德相,圓滿三藏十二部教典的教義教理,不可思議呀。"阿彌陀佛"是無上的阿伽陀藥,能治一切生死大病。不但能治我們六道里的分段生死,而且能醫(yī)治三界外聲聞、緣覺的變易生死,出離兩種生死災(zāi)難,度一切苦厄。所以我們對阿彌陀佛要有一個明確的認識,我們應(yīng)當(dāng)禮敬,用來醫(yī)治自己的生死大病。核心之要,就是說佛說的三藏十二部教典不外乎一句"阿彌陀佛",不但是核心之要,是佛說三藏十二部教典的實相法印。什么是佛法的法印呢?實相,就是佛說三藏十二部教典的實相法印,印呢,以印印成,來證明是真實不虛的。就像過去做官似的,官憑印,人憑土地官憑印嘛,佩帶官印才能夠號令施政,別人才能聽從,你要沒有官印的話,那誰聽你的?實相的道理就是平等性理,凡是違背實相的都不是佛說,都是外道說。實相就是成佛之法,成佛的道理,所以"阿彌陀佛"就是三藏十二部教典的實相法印,以印印成。就像我們出門,到哪兒去辦事,得開介紹信,得卡上印,別人才相信,才能給你辦。"阿彌陀佛"就是我們的本覺妙心、本覺佛性,又是我們的本來佛。

  不但顯教一心念佛求生極樂世界,就是密教也一心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對于顯教來說就是密教顯說,解釋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教主,今正在說法,一心念佛可以接引我們到極樂世界,把"阿彌陀佛"解釋開來,讓我們知道是什么意義、道理。對于密教來說,"阿彌陀佛"就是顯教密說,一心念阿彌陀佛就行了,就能心開意解,得成無上覺道。所以"阿彌陀佛"不可思議,是三藏十二部教典的實相法印。對我們末法眾生來說尤為重要,離開"阿彌陀佛"就不得成就了,所以我們只有徑路一條,但念"阿彌陀佛"。不但是三藏十二部教典的核心之要、實相法印,而且是佛說三藏十二部教典的最終歸宿。我們無始劫來輪回生死,最后我們都得歸宿,就是出遠門了,到晚上還得回到家里,這叫歸宿。佛在每部大經(jīng)里,最終都導(dǎo)歸極樂。說完種種因緣、種種教化、種種教義教理、最后讓我們發(fā)愿:愿生彼國。這就是歸宿,最后還讓我們念阿彌陀佛,所以"阿彌陀佛"是三藏十二部教典的歸宿,是我們的自在家鄉(xiāng),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我們都得歸到極樂世界,圓滿自己的無上菩提,不到其它地方去。

  所以我們在這里要體解"阿彌陀佛"這句圣號的殊勝,難可思議,不像我們平常想的那么簡單,說誰都可以念佛,十惡五逆也可以念佛,老頭兒、老太太也可以念佛,男工、婦女都可以念佛,但是他們不一定真正的認識"阿彌陀佛"的真實意義,不可思議呀。

  阿彌陀佛對我們的恩典太大了,比天高比海深哪,我們看不見,每天阿彌陀佛和觀世音、大勢至菩薩接引往生,念佛人就像雨點似的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念佛的人十方世界無量無邊,那得拯救無量無邊的眾生出離苦輪,所以阿彌陀佛實在是我們出苦得樂的舟航、船筏。沒有"阿彌陀佛"這個大愿船,我們都得沉淪在苦海里,很難出離,仗自力很難出離。所以我們說:阿彌陀佛是十方的大慈父。不但是我們南贍部洲娑婆世界眾生的大慈父,是十方法界眾生的大慈父,上、下、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盡滿虛空一切法界有情的大慈父。不管是十惡五逆,還是等覺菩薩,誰念佛,阿彌陀佛就接引誰。怨親平等,沒有選擇,這不是大慈父嘛,所以阿彌陀佛大慈大悲,是十方法界眾生的大慈父,是我們法界眾生的大導(dǎo)師。以本愿力成就西方極樂世界,接引念佛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導(dǎo)引我們歸向極樂,是大導(dǎo)師,沒有阿彌陀佛開辟這個極樂世界的因緣,我們怎么能夠念佛生到極樂世界出離苦輪呢?所以是我們的大導(dǎo)師,導(dǎo)航的作用,唯有阿彌陀佛能夠承當(dāng)。所以我們的心一剎那也不能離開阿彌陀佛,不能把我們的大慈父忘了,不能把大導(dǎo)師忘了。如果把佛忘了,把慈父忘了,導(dǎo)師忘了,那不是輕慢、不孝敬嗎,所以我們不能忘記阿彌陀佛,人身難得,佛法難遇,阿彌陀佛更是難遭難遇,不能忘記。

  另外,阿彌陀佛是我們法界眾生的大救星,末法時期誰能夠使我們出離生死苦海呀?唯有阿彌陀佛,能拯救我們法界眾生出離六道輪回,出離生老病死,出離眾苦的逼迫、系縛和障礙,所以阿彌陀佛是我們法界眾生的大救星。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百千萬億人修行,沒有一個人仗自力得道的,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唯有這徑路一條,絕無它路。所以我們應(yīng)當(dāng)一心念阿彌陀佛。以是之故,我釋迦本師不舍大慈,不問自說,特開此凈土法門,以拯救末劫,凈土法門是拯救末劫的法門。一心念佛,令法界眾生賴此以階無上菩提,能夠圓滿無上菩提,妙不可言,愿聞?wù)吖残е?切莫錯過。不要草草錯過這個殊勝因緣,而失掉極樂之利益也。

  祖師說:"一句彌陀超三界。"達摩祖師說:"何為三界?"然后說:"貪嗔癡是"。貪心、嗔恨心、愚癡心就是。"何為出離三界?"然后又回答說:"滅貪嗔癡是。"把貪嗔癡心滅了就是出離三界。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把它說到了實處,三界六道不在心外,是由心做得。貪嗔癡心沒有斷除就是三界六道。所以出世是在心上出離,建立也是在心上建立,那么出離三界六道最好的方便辦法就是念阿彌陀佛。此時此刻我們正在念阿彌陀佛的時候就已經(jīng)出離三界六道,就具足阿彌陀佛的智慧德相,此時此刻我們正在作佛。即心作佛,即心是佛,離心無佛。我們一心在念阿彌陀佛,不雜它念,如果我們此時此刻往生了,此時此刻我們生命結(jié)束了,我們一定往生極樂世界,佛會來接引我們的,不離開我們這一念心了。如果我們離開阿彌陀佛了,我們又落到三界六道里去了,正在生死。所以祖師說:"一句彌陀超三界。"能超越欲界、色界無色界,多大的利益、多大的力量和作用啊,不可思議呀。

  說我們念一句阿彌陀佛能超越三界,這是真實不虛的。佛在《無量壽經(jīng)》里說,念一句阿彌陀佛能滅八十億劫生死大罪。佛說的我們不能懷疑,真實不虛。我們一心念一句阿彌陀佛就把千千萬萬的生死業(yè)緣一刀兩斷了,怎么就不能出離呢,就像快刀斬亂麻似的,亂線沒有頭緒,亂麻抽不出頭緒。我們一提起阿彌陀佛的念頭,生死業(yè)緣完全脫落,這不就是不可思議嘛,所以一句阿彌陀佛能超越三界,這個力量實在是不可思議。一句阿彌陀佛就把它都解決了,超三界,什么生死業(yè)緣全脫落。既然有這樣不可思議的力量和作用,殊勝不可言說,那我們?yōu)槭裁催不一心念佛呢?我們還攀緣這個、攀緣那個,這個放不下,那個放不下,還顧及這個,顧及那個,都是生死業(yè)緣,唯有借助于念阿彌陀佛是出離生死的光明道路。

  我們要善思量,諦審觀察,要隨順佛意,無所顧忌,一心念阿彌陀佛,什么也障礙不了,經(jīng)云:但念阿彌陀,即是深妙禪。深妙禪,就是無上的上上禪,是佛的禪定、性定,自性本具之定,天然本定,不假修成。但念阿彌陀,即是深妙禪了,更不用其它。我們自己修禪定,連世間的有漏禪定都沒得到,四禪八定、三界外的九次第定、滅盡定,更不用說聲聞緣覺之定,何況你得無上的上上禪,大佛頂首楞嚴定呢,那更不能達到。所以我們有徑路一條,有異方便,諸佛告訴我們的特殊辦法,就能達到深妙禪,都從這一句阿彌陀佛里而得成就。

  但念阿彌陀,即是深妙禪。大家不要輕慢念佛呀,說就是念一句阿彌陀佛唄,還有什么了不起的,誰都會念。但是真正能把它念的純而不雜,真而不虛,念得一心不亂,這個不容易。不是說那么簡單的,得經(jīng)過長時間的熏習(xí)、磨煉,最后才能達到一心。所以但念阿彌陀,即是深妙禪,這是我們本師親自教誡,更不用其它,我們要得無上的上上禪定就一心念阿陀佛吧,更不用費其它的事。

  經(jīng)里云:念一句阿彌陀佛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八十億劫是多長時間呢?那時間久遠了,我們一生才五六十年,百十來年,我們念一句阿彌陀佛能把八十億劫的生死重罪滅除,這八十億劫再不被業(yè)力牽引受生死之報。就像快刀斬亂麻似的,馬上出頭,出了頭緒。這一句阿彌陀佛就能使我們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如果我們念念相續(xù),那么我們無始劫來的罪業(yè)就會云消霧散,就像秋風(fēng)掃落葉似的,滅盡無余。所以我們要一心念?v然是散亂念佛,也是我們心力之所成就。如果我們心不想念佛,這佛怎么能念出聲來呢?這也是我們心的力量和作用。但是我們要把它念得真實不虛,不雜它念,一心念阿彌陀佛的話,就不可思議了,就能夠滅罪增福,出苦得樂。

  經(jīng)云:一稱佛名,以是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窮盡。經(jīng)里面說,一稱佛名,我們只要一稱念阿彌陀佛名號,以是善根,以就是用的意思,用這個善根。我們念阿彌陀佛,這已經(jīng)是善根在增長。我們正在念阿彌陀佛,正在培植我們的善根,不是離開念阿彌陀佛另有善根可得。一心稱名我們就是在增我們的善根,這已是入了佛的涅槃境界。"不可窮盡"就是畢竟得無上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更不用其它。所以"阿彌陀佛"這一句名號不可思議,我們應(yīng)當(dāng)珍重、愛護,把佛念好。

  我們一心想皈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如果我們對阿彌陀佛他老人家還不了解--究竟是怎么回事,意義、道理,就影響我們一心念佛,所以我們要有一個清楚的認識,這樣能發(fā)起勝進,我們就有了力量,能一心趣向極樂世界。

  發(fā)心學(xué)佛的人,都發(fā)心修凈土法門,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所以我們既然已經(jīng)發(fā)心了,就應(yīng)當(dāng)一心地念阿彌陀佛,實現(xiàn)我們的目的和愿望。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一念離開阿彌陀佛就失大利益了。我們既然已經(jīng)發(fā)心要上極樂世界了,那么我們就應(yīng)當(dāng)執(zhí)持名號一心不亂,一念接一念的,念念相續(xù)。若一念離開阿彌陀佛,就是最大的損失,就失掉了極樂世界的利益,如果這樣的話誠為可惜。所以我們要念念相續(xù),這樣極樂世界的利益,我們就會圓滿地獲得。就像我們用桶接水似的,我們?nèi)粝氲玫竭@一桶水的利益,那這個桶就不能有漏洞,若有漏洞,上面接,底下漏,永遠也不能平復(fù),得不到一桶水的受用,最后都漏沒了。

  我們心念阿彌陀佛的時候,是在發(fā)起極樂世界凈土因緣的利益,可我們離開阿彌陀佛了,這個利益就失掉了。就像鉆木取火似的,我們想要得到火取暖、做飯,利用這個火給我們發(fā)起不可思議的世間利益,可是我們沒等把木頭鉆熱,還沒冒煙,就停止鉆木,那么欲要得火,無有是處,這也是這個道理。我們已經(jīng)發(fā)心學(xué)佛的人,若一念離開阿彌陀佛尚且失大利益,誠為可惜,那么還有千千萬萬的眾生直到今天尚未得聞,還沒見佛聞法,還不知道極樂世界的殊勝利益,或者已得聞當(dāng)面錯過,雖然知道有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今正在說法,接引念佛人往生極樂世界,但是他不能發(fā)起信心,不能發(fā)愿愿生彼國,不能持佛名號一心不亂,所以對于這樣當(dāng)面錯過的人更是可憐可憫。有光明的道路不走,走黑暗的生死道路,可憐可憫,所以我們要發(fā)心,"愿已發(fā)心者得成就",已經(jīng)發(fā)心修凈土法門的人皆得成就,"已得聞?wù)卟灰莶蒎e過"。我們已經(jīng)知道極樂世界的殊勝因緣了,我們再草草錯過了誠為可惜,還沒得聞這個利益的眾生,能夠都知道極樂世界的殊勝因緣發(fā)心念佛,"愿共諸眾生同生極樂國"。

  舍身舍命,為了佛法,為了眾生的利益舍身舍命,能做無量的功德,但這個利益雖然大,也不如剎那念一句阿彌陀佛。舍錢財、舍物品,或者舍身命,這個功德是很大的,但是也沒有剎那念一句阿彌陀佛功德大,因為一心念阿彌陀佛能上極樂世界,舍錢財、舍物品甚至舍身命只能修福,將來得福報,福報完了以后,就是幻造幻受,報完拉倒。唯有一心念阿彌陀佛才能夠往生極樂世界,出離生死苦輪,究竟成佛,能夠普度無量眾生得大安樂,得大解脫。所以較量起來,念阿彌陀佛是最為第一的。

  我們世間的眾生都以金銀、琉璃、珍珠、瑪瑙等為寶,得到以后能使我們富貴起來,生活幸福。若按實際說呢,這些都是出于頑石。金銀都是從礦石里提煉出來的,琉璃、瑪瑙也是從頑石里開采出來的,終成瓦礫。佛在《金剛經(jīng)》里說,七寶布施福德因緣雖大,不如有人讀誦此大乘經(jīng)典一字一句所得功德。因為什么呢?一念凈心成正覺,七寶終究化為塵,所以這個不可較量。琉璃、金銀、珍珠、瑪瑙,世間稱為寶,實際而非珍寶也,不是真正的寶。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能以本愿力出生極樂世界,開辟極樂世界的凈土因緣。由于阿彌陀佛發(fā)這個大愿了,出生極樂世界,就能安樂無量的眾生,令無量眾生得大富貴,得出世的大富貴,再也不受生死的貧窮和困乏,就是出離生死的貧乏、貧困,再也不受生死輪回的逼迫,這就叫得大富貴,得大饒益。極樂世界但有諸樂沒有眾苦,得大安樂乃至畢竟得作佛,這都是阿彌陀佛本愿力之所成就,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是知阿彌陀佛乃實是無價之寶也"。

  阿彌陀佛能開辟極樂世界,出生極樂世界,安樂無量眾生,令無量眾生得作佛,究竟得作佛,所以"阿彌陀佛"是無價之寶,佛寶。既然阿彌陀佛是無價之寶,那么我們就應(yīng)當(dāng)獲得,使我們得出世的大富貴,不能當(dāng)面錯過、丟失。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念阿彌陀佛了,如果中間把他忘記了,那么就等于丟失了,誠為可惜。

  阿彌陀佛可謂寶中之寶也,佛寶,不可壞性。我們過去沒有聽聞,今已得聞,所以我們要像珍惜自己生命一樣來珍惜"阿彌陀佛"。生命對眾生來說是最寶貴的了,今天已得聞了,已經(jīng)念阿彌陀佛了,切莫草草錯過把它失掉。我們要發(fā)愿:生命在,"阿彌陀佛"在,生命不在,"阿彌陀佛"也要在。就我們臨終那一念,雖然這一期生命結(jié)束了,色身六根壞散了,我們的心也不能離開阿彌陀佛。生命可舍,阿彌陀佛不可丟也,直到我們離開這個世間,阿彌陀佛也不能夠從心上把他丟失,丟失就糟了,想上極樂世界不可能,就得進入六道三途了,所以阿彌陀佛不能丟。

  我們不但要念阿彌陀佛,而且要對阿彌陀佛大興恭敬、禮拜、供養(yǎng)、贊嘆、憶念。尤其是我們出家人,首先要發(fā)心供養(yǎng)諸佛菩薩,諸供養(yǎng)中法供養(yǎng)最,我們一心念阿彌陀佛,就是對阿彌陀佛的最大供養(yǎng),禮拜供養(yǎng)。另外,事理不二,我們對阿彌陀佛要最勝衣服最勝香,香花果品供養(yǎng)。供養(yǎng)不是一時一世的,供養(yǎng)諸佛菩薩的心不能間斷,我們供養(yǎng)阿彌陀佛的心不能間斷,要對阿彌陀大興供養(yǎng)、禮拜、恭敬、贊嘆。在佛前就像在師長、父母面前一樣,要恭敬、肅嚴,不能隨便說、隨便做、隨便想,要起恭敬心,不能吵吵嚷嚷、輕慢,否則就有罪了。供養(yǎng)阿彌陀佛能種無量福,這也是我們往生極樂世界的福德因緣,這樣以示我們對阿彌陀佛他老人家的孝敬之意,把阿彌陀佛忘了是不行的,不但要念,而且要禮拜、供養(yǎng)、贊嘆,在一切眾生中間贊嘆阿彌陀佛,令無量眾生生信、發(fā)愿,求生極樂世界。

  我們要想成就極樂世界的凈土因緣,就得把世間這一切看破放下?雌啤⒎畔、自在,看破了就得放下,放下了就自在。所以"世間不舍,極樂不得"這句話是實在的。祖師說:"愛不重,不生娑婆。"因為我們貪愛心重,所以才生到三界六道娑婆世界。"念不一,不生極樂。"我們念阿彌陀佛要念不到一心,想生極樂世界不可能。我們要想把阿彌陀佛念到一心,就得把世間的這一切放舍,身心世界都下、舍棄,自然阿彌陀佛就現(xiàn)前了。所以說,世間不舍,極樂不得,我們既想貪著世間,還想得極樂世界,那不可能。世間的事物放不下,就障礙我們往生極樂世界的道路,所以世間不舍,極樂不得。世間舍了,阿彌陀佛自然現(xiàn)前,了無障礙。

  我們要念茲在茲,心不要離開阿彌陀佛。仔細觀察我們這個心,因為眾生粗情不覺,這個心特別粗,不能夠覺悟、覺照自己的心,盡向外看,長短方圓、好壞是非,憎愛取舍。如果我們把心收攝回來,看看自己的心,剎那也沒離開憎愛,心老是在憶想、分別好壞、苦樂、是非。一會兒起愛心,愛就想取,想得到,一會想到不好了就起嗔恨心,就想舍,憎愛取舍交替心中,我們的心始終沒離開憎愛取舍這些生死的根本?v然發(fā)心學(xué)佛了,但是也沒離開這個,不能從生死的糾纏當(dāng)中解脫出來,總是被憎愛糾纏覆蓋。我們這個心亂如麻,所以我們要發(fā)心一心念阿彌陀佛,佛號投入亂心,亂心不得不佛。我們一心念佛就像寶珠投于濁水,濁水不得不清,立刻就清了。一提起阿彌陀佛的念頭,我們心里的憎愛就釋然解脫,就沒了。如果我們心離開了阿彌陀佛,心就濁惡、染污、顛倒、障礙、迷悶。我們大家經(jīng)過念佛也有實際體驗,只要不念阿彌陀佛,馬上就感覺身心氣質(zhì)發(fā)生變化了,坐不穩(wěn),站不安,妄想也起來了,障礙也重重,苦得不得了,所以濁惡、染污、顛倒、障礙、迷悶,就是無明妄想又起來了,憎愛長養(yǎng)無明嘛。你不念阿彌陀佛,就得念生死,生死就是貪嗔癡,貪嗔癡就是濁惡、染污、顛倒、障礙、迷悶,雖然這是五個詞,其實是一個意思。

  不念阿彌陀佛就得念生死,就得念貪嗔癡。因為我們現(xiàn)在還不能達到無念呢,總得有一念,所以我們心不能離開阿彌陀佛,離開阿彌陀佛生死怨賊就卷土重來,占領(lǐng)我們的心地,在這里危害無窮。反過來我們心要不離開阿彌陀佛,我們一心念佛,念念相續(xù),我們越念心越清凈,心即清,、清凈就是解脫,即清凈解脫。解脫就自在,自在就安穩(wěn),安穩(wěn)就快樂,所以我們心要不離阿彌陀佛,心就清凈、解脫、自在、安穩(wěn)、快樂。大家都深有體驗,所以大家都不離開"阿彌陀佛",行住坐臥都念,讓阿彌陀佛,F(xiàn)前,讓阿彌陀佛安住在我們心中,別讓生死怨賊占據(jù)我們的心地,我們就會永遠內(nèi)心清凈、解脫、自在、安穩(wěn)、快樂。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呢,我們就知道心若離開阿彌陀佛,是極為遭殃,遭遇生死的禍殃,災(zāi)難就要現(xiàn)前了,罪業(yè)就要現(xiàn)前,痛苦就要現(xiàn)前,這就是極遭殃的事情。"殃"就是災(zāi)殃,貪嗔癡,罪業(yè)、痛苦、生死。心若不離開阿彌陀佛呢,是最為吉祥,什么最吉祥啊?妄心不生最吉祥。妄心生了都不是吉祥,說我求吉祥啊,吉祥不從求中得,你得降伏其心,滅除貪嗔癡性,提起正念最為吉祥。吉祥在心上,所以最吉祥的是心別離開阿彌陀佛。我們心正在念阿彌陀佛,我們就是最吉祥的時刻,此時此刻最為吉祥。我們一心念阿彌陀佛即被諸佛之所護念,天魔、外道、鬼神四十里地之外,不敢入境,誰也危害不了。妄心、貪嗔癡心不能起,不能危害我們,心魔不能危害。心魔消除了,外魔四十里地之外不能入境,這不是最吉祥嘛。所以我們的心一念也不能離開"阿彌陀佛",這是最重要的了。不是說我們上殿一個半小時念佛心不離開阿彌陀佛,有時心還離開呢,還打妄想呢,下了殿被事緣一扯,天南海北,那就不行了。

  不但我們凡夫,就是文殊、普賢位居等覺,大家都知道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大行普賢菩薩,這都是百千萬億諸菩薩中的上首菩薩。五十五位妙菩提路,十信、十行、十住、十回向、四加行,還有十地,超過十地以后才到等覺,等覺然后是妙覺,妙覺就是佛。趣妙覺差一等,文殊、普賢尚且發(fā)愿:"愿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連等覺菩薩都發(fā)愿愿生極樂世界,何況我們業(yè)力凡夫呢?更沒有理由不好好求生極樂世界,好好念佛了。今生若錯過了,來生還不知走到什么地方呢,想念佛呀悔之晚矣。這個大家必須有一個清楚的認識,心里要明白,不要得過且過,說我時間長著呢以后再念,人生無常,念佛不是念一天就能念得一心,我們活一天就好好念一天。這樣日久天長,功夫純熟了,自然一心,我們就有把握有保障了,心里就"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我們一心皈命阿彌陀佛了,什么都不向往,一心向往極樂世界,這樣最為安穩(wěn),阿彌陀佛是最可信賴的安穩(wěn)之處,是三藏十二部教典的最終歸宿,歸宿哪一法也沒有歸宿阿彌陀佛這一因緣最為殊勝,最為安穩(wěn),最為可靠。我們還想什么呢?想其它就沒有用了。

  等覺菩薩是這樣,那么十惡五逆亦可預(yù)入其中。唐朝有個張善和,一生以殺生為業(yè),臨命終時地獄的刀山火海、銅床鐵壁都現(xiàn)前了。后來他遇到了善知識,告訴他說:阿彌陀佛有大誓愿,臨終十念即得往生。他馬上生信,愿意上極樂世界,馬上就念、就把念頭轉(zhuǎn)了。心滅法滅。因為他一生殺牛殺氣很重,臨終的時候由這個業(yè)報現(xiàn)地獄相,但是神識還沒離開色身,他由這個殺心現(xiàn)地獄果報,地獄境界現(xiàn)前了。他本來應(yīng)該生到地獄受苦報,但是有善知識告訴了他,他把殺心放棄了,念頭轉(zhuǎn)了,所以地獄就滅了,當(dāng)下就沒了。他一提起阿彌陀佛念頭,一心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與諸圣眾現(xiàn)在其前,就把他接引到極樂世界去了。阿彌陀佛大慈大悲的愿力不可思議,怨親平等,真是實實在在地想救度眾生,不因為他這樣極惡就不救度他,所以我們更應(yīng)當(dāng)好好念佛。

  張善和大家都知道,《往生錄》寫得都很清楚。還有一個張宗緒,他也是以宰殺為業(yè),臨終十念尚得往生。阿彌陀佛能夠摧毀地獄,刀山火海,變地獄為極樂。哪一種事物能有這種力量和作用呢?唯有阿彌陀佛的威神之力不可思議,我們應(yīng)當(dāng)皈命依靠,切莫他想。再做他想就對不起本師釋迦牟尼佛和阿彌陀佛的這種愿心--拯救眾生。所以我們說阿彌陀佛是十方的大慈父,是法界眾生的大導(dǎo)師,是我們眾生的大救星,真實不虛啊。

  從這兒我們就知道一個道理,"阿彌陀佛"這一法、這一殊勝因緣,于佛說的三藏十二部教典之中最為殊勝,是等覺菩薩不能超出其外。等覺菩薩也得發(fā)愿,都得仗著阿彌陀佛的愿力,不能超出其外;十惡五逆亦可預(yù)入其中。阿彌陀佛凈土法門收攝一切根器的眾生,等覺菩薩都證圣了也得求愿往生,十惡五逆一點善根沒有的,阿彌陀佛也接引,大慈大悲,這是阿彌陀佛的偉大之處,不嫌棄眾生。

  佛說了三藏十二部教典。因為三藏十二部教典都是佛親口宣揚的誠實之語,真實可信,都殊勝,然而阿彌陀佛這一法又是殊勝當(dāng)中的殊勝。佛說的三藏十二部教典雖然都是無上的法寶,然而"阿彌陀佛"這一法又是無上當(dāng)中的無上。所以"阿彌陀佛"誠為是不可思議,是殊勝當(dāng)中的殊勝,是妙善當(dāng)中的妙善,是無上當(dāng)中的無上,最為第一。

  為什么這樣呢?阿彌陀佛就是我們的本來佛,我們一心念阿彌陀佛,我們就具足阿彌陀佛的智慧德相,所以阿彌陀佛即是眾生本具的,三世諸佛所共證的本覺妙心。我們念阿彌陀佛也就是念自性佛,念自性佛也就是念阿彌陀佛,微妙難可思議,所以我們要發(fā)愿,不但我們自己要好好地念阿彌陀佛求愿往生,還要與法界眾生共念阿彌陀佛,同參三德密藏。三德密藏就是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我們一心念阿彌陀佛,就在成就我們的三德密藏,成就我們的法身,清凈法身、圓滿報身、千百億化身,共入毗盧性海。毗盧性海就是我們無上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證得我們的本來佛、本覺妙心。

精彩推薦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