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業(yè)的四種過失
佛言:其四惡者,世間人民,不念修善。轉相教令,共為眾惡。兩舌惡口,妄言綺語。讒賊斗亂,憎嫉善人。敗壞賢明,于傍快喜。不孝二親,輕慢師長。朋友無信,難得誠實。尊貴自大,謂己有道。橫行威勢,侵易于人。不能自知,為惡無恥。自以強健,欲人敬難。不畏天地神明日月,不肯作善,難可降化。自用偃蹇,謂可常爾。無所憂懼,常懷憍慢。
這段經文敘說由口業(yè)四過組合成的第四惡。這個世間的人民,意地中沒有修善的念頭。念念損人利己,其根本原因乃是奉行人死燈滅、沒有輪回與因果的邪知邪見,并以此邪見相互教令,遞相傳播,形成邪見共識,為共同作惡提供理論依據。須不知,每個念頭都有因果,一個念頭生起在阿賴耶識便種下一個業(yè)因種子。今生后世一定會起現(xiàn)行,形成異熟果,業(yè)因果報是絲毫不爽的。所以一個民族及個體如果沒有建立正確的道德價值觀、便會共為眾惡,挑戰(zhàn)道德底線。諸如食品安全問題,學術界普遍的抄襲風氣,商業(yè)上的坑蒙欺詐,乃至老人摔倒無人扶救現(xiàn)象,均是由一套邪見體系引發(fā)的行為后果。
這“共為眾惡”中的不誠實問題,就涉及口業(yè)的四種過失:兩舌,即斗遘兩頭,挑撥離間;惡口,即用粗惡語罵辱他人;妄言,以虛妄語,誑惑他人;綺語即是引生淫意之雜穢語。鼓動三寸不爛之舌,用讒言中傷有賢德的人,令人與人之間相互斗爭擾亂。或造謠惑眾,或寫檢舉報告,宣說列舉一些毫無根據的過失。一個團體本來和合,然到處說捕風捉影的離間語,令人互相產生猜疑,甚至斗亂。憎惡嫉妒善人,把善人視為眼中釘,用種種誹謗打壓。在惡人占主流的社會中,善人確實是很難站立,這些惡人自然會對有賢德智慧之人,加以詆毀,敗壞善人的名譽。一旦其機心惡言得逞,令善人無法存身,名譽掃地,他便在旁邊竊竊自喜,引以痛快。
這些有口業(yè)過失的人常常不孝順父母二親,對父母也潛行欺詐。輕視傲慢師長,朋友之間也不講信譽,說假話欺人成為其第二天性。本來朋友之間有規(guī)勸共財之義,朋友是由家庭中轉向社會的重要一倫。朋友之間靠信譽作紐帶得以維系。凡同窗、同事、同僚、同類者,皆可以為朋友。信即不欺之謂,不僅獨指兌現(xiàn)諾言一端。凡為他人謀事不盡心,非信也。負人財物不還,非信也。當面稱譽私下毀訾,非信也。朋友遇急難不救濟,非信也。朋友無信,表現(xiàn)個人道德的瓦解。對待朋友,謊話連篇,難得聽到幾句誠實語。這已形成一種很嚴重的社會問題。許多孩子被教育成習慣于說逢迎的假話。而儒佛圣人的教化特別注重誠實。佛教有不妄語戒,儒家重視誠明!吨杏埂吩:“誠則明矣,明則誠矣。”《論語》云:“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人為萬物之靈,君子一言既出,駟馬難追。一定要兌現(xiàn)自己的諾言。君子把信譽視為生命,這是一種人格的操守。受儒家文化熏習的中國人本來是誠實的。清朝看與中國人做生意的外國商人,對中國商人就有一種評價:中國商人誠實。只要有口頭承諾,不簽約,也放心。誠實經商乃是財源滾滾的保證,而坑蒙拐騙乃是自掘墳墓。
所以圣人教敕吾人要恪守誠實的品德,這是人生哲學之至理。然愚人不能信受,可不哀哉。這類有妄語習氣的人,大多虛榮心強,每每擺出尊榮富貴的架勢,或飾說自己是某大人物的親戚朋友,滿足其自高自大的心理;蛟修行上,未證謂證,欺世惑眾;蛞员┝ν⻊輥砻{迫,令人承事敬畏。無道無德,不能自知,造作諸多惡業(yè),無有羞慚之心。自以為強大勇健有勢力,人脈關系活絡,欲令人尊敬、畏難于己。曾有一話劇《假如我是真的》,敘述有一男青年,冒充中央某高官的兒子,于是地方官員商人,都來逢迎拍馬,金錢女色雙豐收。結果,事情敗露被抓。在審判時,那位男青年反問,假如我是真的(某高官的兒子),又會如何呢?古往今來,冒充王子、公子、名人的例子不勝枚舉,其隱密動機便是“欲人敬難”。如是虛假的表演都免不了對名利的追求,名利又與淫欲密切相關。正是欲望的泛濫,鼓動眾生身口意三業(yè)制造了這個五濁惡世。是故對不如意的現(xiàn)實世界,人人都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這類人對天地、神明、日月沒有敬畏感,不相信神明記識,日月照見,奉行人死燈滅的斷滅見,不信因果與輪回,自然就沒有作善的依據與動力。知見上的邪僻,很難接受教化,亦難得降伏其心。你給他講三世因果、六道輪回,要行善積德,做人要誠實。他會哈哈大笑,認為這是迂腐的說教,現(xiàn)代社會是競爭的時代,這些古訓行不通。自恃家族高貴,色力財位,凌駕于人,自高自大,不知道富貴常常不超過三代,王朝的更迭,亦常是“城頭變幻大王旗”。由于他種姓、財位或永遠高人一等,內心不存憂患恐懼,常懷憍慢,目空一切,縱恣惡行,導致天怒人怨,現(xiàn)世華報,來生果報迅疾現(xiàn)前。
如是眾惡,天神記識。賴其前世頗作福德,小善扶接,營護助之。今世為惡,福德盡滅。諸善鬼神,各去離之。身獨空立,無所復依。壽命終盡,諸惡所歸。自然迫促,共趣奪之。又其名籍,記在神明。殃咎牽引,當往趣向。罪報自然,無從舍離。但得前行,入于火鑊。身心摧碎,精神痛苦。當斯之時,悔復何及。
這段經文概述造惡之人,遭到善神舍離的現(xiàn)世痛苦與來世墮惡道的果報。只要造作如前所述的口業(yè)過失,天神明察秋毫,一一記錄在檔案中。造惡之人,也許春風得意,這是由于前世頗作福德,諸如受持皈依布施齋僧等,小善扶接,善神來營護,即前世異熟果。但就今生行為而論,知見顛倒,不再續(xù)接前世的善行,造作種種妄語、誹謗、綺語的惡行,這樣前世的福德漸漸耗損殆盡,善神就舍你而去。得不到善神的護佑,而身獨立無所依怙,那今生所造的惡業(yè)便頓然彰顯后果了。這段經文透露生命的秘密。一個人如果有善神保護,即便遇到巨大的災難,冥冥中也會得到護助營救。昔印祖座下有個夢庵居士,敘說當地發(fā)生的真實事件。有個司機開車,于荒野江邊,不慎車墜江中。乘客四十余人,均遭滅頂。第二天黎明前往營救時,有一年約三十左右的婦人,坐江岸道旁,如癡如醉,詢以何來,答言昨暮乘車至此。問以全車遇險,汝何無恙?對曰不知,質以當時情況,亦不了了。這個婦女一問三不知,她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從車內出來的。夢庵居士也覺得這事很神奇,不可理解,便請教印光大師。印光大師當時沒有說話,到傍晚時,讓侍者遞給夢庵居士一紙條,印祖寫道:“此女人命不該死,故坐于汽車之外,及車墮下河正下時,揚于其岸。故衣絕未濕。蓋佛天鬼神,于坐車時,已為救之之法于前矣。想必如是。”印祖又記一事云:“又民十幾年,潘對鳧重修濟南凈居寺,開光唱戲,來客甚多。一人領小孩在井邊看,小孩墮下井,立使人下井撈,水面無一物,用竿子遍井底攬,亦無一物。其人回家,則小孩在家里睡,如癡如呆,衣服盡濕。問何以到家,云不知。因刻一碑,蓋一亭,名其井為圣井。拓之寄光,光送真師,真師裱而太平寺大殿下客廳。此致夢庵,猜猜此夢。”惜夢庵居士未能猜透此夢。答案即是:“賴其前世頗作福德,善神營護。”印祖深契之生命奧秘,世人大多夢夢不解?梢姶婧眯摹⒄f好話、行好事,對吾人命運改善何其重要。
當善神遠舍,壽命終盡之時,這一生所造的惡業(yè),自然都聚集過來,如是因,如是果。諸惡所歸,惡業(yè)自然而然地迫促,與惡業(yè)共趣到三惡道,接受惡業(yè)的果報?梢自殺并不能真實解決人生的痛苦。
又你的姓名戶籍及行為,神明都一五一十地記錄在案,這些功過罪福業(yè)力自然牽引神識到相應的地方接受災殃罪咎的報應。業(yè)因果報如影隨形,如響應聲,絲毫不爽,無從舍離,擺脫不了,只有隨著業(yè)力前行,墮到地獄的火坑鑊湯里面,身體被燒爛,心神痛極迷悶。當遭受地獄劇苦之時候,方才后悔先前的惡業(yè),已經晚了。
天道冏然,不得蹉跌。故有自然三途,無量苦惱。展轉其中,世世累劫,無有出期,難得解脫,痛不可言。是為四大惡四痛四燒,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燒人身。人能于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獨作諸善,不為眾惡,身獨度脫,獲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為四大善也。
天地之間因果循環(huán)之道(法則),是那樣明明白白,不會有絲毫的錯謬?跇I(yè)的罪過,自然感得拔舌、烊銅灌口等地獄苦果。從地獄道到餓鬼道,從餓鬼道到畜生道,從畜生道再慢慢地轉到人道,生到人道又貧窮下賤,貧窮生盜心,又造惡墮到三惡道。真是“世世累劫,無有出期,難得解脫”,痛苦無法言表。這就是第四種大的惡業(yè),感得四痛的華報與四燒的果報。這樣的痛苦不斷地重現(xiàn),譬如大火在人的身體焚燒。如果人能深信因果,一心制伏虛詐的習氣,正心誠意,受持不妄語戒?v然整個社會假話成風,自己要堅守誠實的底線,做老實人,說老實話,不怕別人的譏諷嘲笑。“獨作諸善,不為眾惡”,如是善因必然感得相應善果,即能度脫三惡道之苦,獲得人天福報。若以此誠實持戒功德回向,即能得到三乘的圣果,乃至成辦往生極樂世界的凈業(yè)。一經往生彼土,便可究竟成就佛果。這就是第四種大善。
可見,誠實是隨順法性的善行,令吾人精神趨向光明超升。而說謊則是違背法性的顛倒之行,令吾人心智暗蔽,被人輕視,導致墮落的苦果。一個常說假話的人,內心深處是不愉快的,情緒反應是負面的。測謊器就是利用說假話時其心跳波動與說真誠語的心里波動不一樣而施設的。說誠實語時其心波很平穩(wěn),說假話時心波跳動劇烈,以此來測定被試者說的話的真假。
儒家圣人云:“誠則明矣,明則誠矣。”說明誠實就能開發(fā)智慧,有智慧的人亦自然會說誠實語,所以吾人一定要真誠無偽,遠離謊言,規(guī)避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特別是修行凈土念佛法門,如果外現(xiàn)賢善之相,內懷虛假,那修行絕對很難成就的。成就凈業(yè)要圓發(fā)三心,第一個就是至誠心,阿彌陀佛第十八“十念皆生我國愿”,十聲往生的前提也是“至心信樂,欲生我國”,至誠懇切才能感通阿彌陀佛愿力。阿彌陀佛名號乃至誠的結晶,吾人只能以至誠感通至誠,方能乘佛愿力,帶業(yè)往生。證知真誠老實能獲大利。冀諸凈業(yè)同仁勉旃。
南無阿彌陀佛!
- 上一篇:通途法門與凈土菩提心的異同
- 下一篇:有虛偽心,修行永遠得不到利益
- 大安法師:懺除業(yè)障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 大安法師:臨命終時最后一念沒在阿彌陀佛上,能否往生?
- 凈界法師:什么是口業(yè)?天乘十善業(yè)之口業(yè)
- 大安法師:懺除三障諸煩惱是哪三障呢?
- 大安法師:怎么判斷自己是真信?以怎樣的心態(tài)面對愛情?
- 大安法師:從極樂世界回到娑婆世界的人還會退轉嗎?
- 大安法師:凡夫的六根是輪回的根源
- 大安法師:瞋恨心很重,對鏡時不能把持自己該怎么做?
- 大安法師:生命分為幾個階段?十個階段
- 大安法師:佛教的深信是什么意思?什么叫依教奉行?
- 大安法師:如何收攝住散亂的心?
- 大安法師:修行需要的清凈心究竟是什么?
- 大安法師:為什么念佛、持經要有至誠心?
- 大安法師:在修清凈心的行門當中念佛是直接和圓頓的
- 大安法師:至信與至樂是什么意思?
- 大安法師:阿彌陀佛發(fā)第一愿是為了幫眾生帶業(yè)往生
- 大安法師:一切眾生充滿貪嗔癡但人人皆有佛性
- 大安法師:凈業(yè)行人為什么要讀誦大乘經典?
- 大安法師:在生活和道德實踐中,信佛和不信佛的人有差別嗎?
- 大安法師:如何理解阿彌陀佛大愿不同的愿目數字?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淺釋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生活故事]也就只是像那么回事
- [佛與人生]妨礙善行,損耗錢財的六種過失,在家佛教徒要防范
- [漢傳人物問答]學佛最終只是讓自己和眾生解脫嗎?
- [佛化家庭]世間的孝有幾種,子女怎么做才是世間最圓滿的孝道?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佛與人生]放下過去,期待明天,對未來心存一份期望
- [佛學常識]四真道行是什么意思?佛說四圣諦的目的
- [人物故事]濟公是真實存在的嗎?濟顛和尚的神奇?zhèn)髡f
- [禪宗文化]靈隱寺在哪?杭州最早的佛教名剎靈隱寺介紹
- [黑茶]認識黑茶,黑茶的分類與營養(yǎng)功效
- [禪宗思想]禪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宗門故事]無上大法難的不是解,而是真
- [普洱茶]小寒喝什么茶?普洱熟茶、黑茶、紅茶
- [佛理禪機]知足不是得少為足
- [生活故事]因為有禪,所以有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