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必經之路—圓滿布施之道 二、布施圓滿愿 (六)菩薩如何進入發(fā)
(六)菩薩如何進入發(fā)心供佛的深入學習次第
菩薩行者因為因地發(fā)心不同,而形成兩種修行路線:一種是發(fā)悲愿心一直以在家身分行菩薩道,一種是發(fā)深證心以出家身分行菩薩道(大智度論卷八十一)。而以在家身分行菩薩道,正是初發(fā)心時的一種方便,當其經過多生多劫的學佛,覺悟深一層的修行道理時,一定會進一步行大施舍,‘遵佛遺教\’,改頭換面,轉以出家身分,續(xù)佛慧命。而當一個菩薩行者獲證諸佛一分寂滅法性,能以變化身行菩薩道時,無論示現(xiàn)在家或出家身分行度生之道,皆能隨心所欲,應化自如。
而當一位菩薩行者發(fā)心以居家身分行菩薩道,又能廣行外布施—財施、妻兒施……,及內布施—身命施,便證明他一定在學布施的道路上經過無量劫數(shù)的修持,才能做得到如此艱鉅的發(fā)心,F(xiàn)代佛弟子可謹慎觀察身邊有無此等不出家又能廣行內、外施的‘在家大菩薩\’存在!?
而當一個菩薩行者深入發(fā)心以出家身分續(xù)行菩薩道時,此‘智信\’發(fā)心出家的出世行為,本來就是一種難舍能舍、難行能行的大布施—外布施,為在家菩薩‘初發(fā)心\’修持階段所不及。就因舍財、舍妻、舍子、舍情、舍欲的智信出家之大布施行為難發(fā),更可證明‘一分\’生生世世依‘智信出家的僧寶\’,是經過多生累劫的力行‘外布施\’—出塵心后,才能做到的。因此出家菩薩在舍棄名利之心,廣行布施(法施)時,格外受到世人的敬重與贊譽,良有因也!
而且當菩薩初發(fā)成佛心,力行布施法門時,一定會獲得天上的福樂果報,但是已經深發(fā)成佛道心的菩薩行者,不會貪著因布施所獲得的天樂之報,縱然生天,也會當下因宿世所發(fā)大悲心度眾的悲愿所趨使,轉生人間,仍然用先行財施,再行法施的方便度生原則行菩薩道。(智度論卷十二)
2.菩薩發(fā)心供佛有二種修學次第
前篇談及菩薩對人類及畜生行外布施及內布施的施舍情形,現(xiàn)在再來了解菩薩如何依布施法門由淺入深的供佛情形。實際上,菩薩供佛的發(fā)心,也是由下心布施心生中心布施心,再由中心布施心生上等供佛心,這三種發(fā)心輾轉增上的修學次第而進入深一層不動身心到十方世界供佛的事實。
(1)供養(yǎng)佛色身
甲、凡夫供佛而成佛的實例
大寶積經卷四十一說明了一則凡夫行者因發(fā)心供佛而完成佛果的例子:
過去久遠劫前,有一位紡織業(yè)者,出生在一尊叫做旁耆羅私佛出世的時候,因為他的住處,離佛不遠,所以每日趁著工作回家的路途中,前往佛所,經常發(fā)虔誠心,用一縷微線,供養(yǎng)佛陀,并發(fā)愿說:愿我以此供佛善根,于末來世,成就佛道,普渡眾生。當時佛接受他的供養(yǎng),并為他祝愿。
于是這位行者經過一千五百個日子,昔日施一縷線供佛。死后因此善根所感,經過十五拘胝劫中,不墮三思道(據圓測的解深密經疏卷六說:‘拘胝有三種傳譯,或譯為十萬,或譯為百萬,或譯為千萬。)’
又經過一千拘胝劫,重覆投生為轉輪圣王,又經過一千拘胝劫,投生為欲界忉利天主帝釋,又經過無量劫中逢遇千佛出世,均親覲供養(yǎng)、恭敬、尊重、贊嘆諸佛,隨佛修行,又經過一個阿僧祇劫,成就佛果,佛號善攝受如來。
這是由凡夫初發(fā)心時日施一縷微線供佛,而感得的成佛果報。并且招感此成佛果報的重點,在于施者的發(fā)心恭敬、廣大、深遠,故能僅施一樓微線供佛,便能感招在無量劫中,世世持續(xù)、增長其供佛、學佛的信愿不斷,終至完成佛果。
由此可知,對一個凡夫學佛者來說,親近、供養(yǎng)諸佛,是在成佛道上,非常重要的學習過程。
乙、我們供養(yǎng)過釋迦牟尼佛嗎?
進一步來說,一個要能誕生在佛出世的‘菩薩行者\’,又能親見佛顏,發(fā)虔敬心、清凈心供養(yǎng)佛色身,當然得經過許多劫數(shù)的修學佛法,種下發(fā)愿未來見佛、聞法、供佛的善根及累積深厚的布施修因,才能遇佛出世,又能親覲供養(yǎng)。
而現(xiàn)代的佛弟子,如果自認是‘菩薩根器\’,過去曾經在釋迦牟尼佛出世印度時,生在佛世,發(fā)凈信心供養(yǎng)過佛陀,因佛的咒愿力所感,至少今世應延績宿世供佛的廣大福德果報,像阿育王一樣的獲得一國君王的福報,或者生長在上階層的富貴人家,而且比一般人更能實踐學佛、布施、供佛的道理。縱然現(xiàn)在出家,也會比一般佛弟子更有福報。否則就是輕忽了生遇佛世,見佛、供佛的‘機緣難得與發(fā)心不易\’?v然生在佛世,隨佛出家,也需要有相當大的福德果報,因‘見佛\’本身就是一種非常殊勝的‘福德因緣\’。不要忽視一類阿羅漢沒有福德果報,倘若阿羅漢福德薄弱,就不能遇佛出世,了脫生死,不堪受人天供養(yǎng)了。就像現(xiàn)代一般的學佛者不能體會,發(fā)愿來世到他方凈土世界去見佛,或者在今世得證念佛三昧時便能見佛需要有相當殊勝的宿福果報的道理一樣!姺餦’,是需要有深厚善根的,尤其現(xiàn)在生無佛世,又能在現(xiàn)生中就能于念佛時見佛,不僅要證人念佛三昧,更要見佛善根因緣成熟,蒙受佛力加持才能成就。
不論你今生是不是發(fā)愿要到他方凈土去見佛,‘供養(yǎng)諸佛\’,本來就是在長遠的成佛道上,不可缺少的福德資糧。看看自己現(xiàn)在的福德果報,就應當明白,現(xiàn)代大部分的佛弟子于釋迦牟尼佛出世在印度時,未能親覲供養(yǎng);如果不是‘宿福薄弱\’,為何一般佛教徒在離我們最近的一尊佛出世時,都末能發(fā)恭敬心、清凈心供養(yǎng)佛陀呢?覺悟自己的福德淺薄,就不應該‘妄自尊大\’,不重初發(fā)心菩薩實際事行的修學次第—應該發(fā)愿到他方凈土世界去見佛、供佛、聞法、修行,廣植佛道福德資糧。倘若不能再一次把握于今世現(xiàn)身中或臨命終時見佛的因緣,不是更加證明凡夫眾生的宿福淺薄嗎?
而且依大寶積經卷十一所載:‘于賢劫中,未來將成佛約九百多尊菩薩,現(xiàn)在皆在十方諸佛世界中,供佛、聞法、修清凈梵行!
放光般若經卷十七亦說:‘若菩薩摩詞薩不供養(yǎng)諸佛,則不具足諸功德……不能成佛!
看看真正名副其實的菩薩行者,都發(fā)愿往生凈土,正在諸佛世界凈修梵行,何況是我們薄地凡夫,而不愿親近諸佛,深植佛道資糧嗎!?
(2)供養(yǎng)佛及佛舍利時所做觀想
菩薩行者無論生在佛世,或者生無佛世,于佛涅槃后,一定會因感佛法乳之恩,將佛的舍利建塔供養(yǎng);并且于供養(yǎng)佛與佛舍利時,運用觀想來提升、開闊自己供養(yǎng)諸佛的心量。就在初發(fā)心菩薩用虔敬心觀想‘一如來法性,即是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一切如來法性,一如來舍利法性,即是十方無邊無際一切世界里所有諸佛舍利法性時’,便將其供佛之心從供養(yǎng)現(xiàn)在出世之佛,串聯(lián)成供養(yǎng)十方三世一切佛,及供養(yǎng)十方無邊無際的佛舍利,并發(fā)大誓愿說:愿于盡未來際,逢遇無量佛出世,皆能親覲供養(yǎng)、聞法、隨佛修行。
初發(fā)心菩薩因為在佛出世與佛涅槃后及生無佛世時,以及供養(yǎng)佛色身與供養(yǎng)佛舍利、佛圣像時,皆會作‘見佛、供佛、聞法\’等觀想,而生生世世在其八識田中‘見佛、供佛\’的善種不斷,并且如愿而進:見佛,供佛不斷,因而累劫以來獲得無量福德果報,蒙受廣大清凈梵福,于無數(shù)大劫中,不墮三惡道,又能善用見佛、供佛之福,廣做利益人天之事。而此‘見佛、供佛\’之事行,亦正是每一個菩薩行者,在成佛道上必經的學習過程及不可缺少的福德資糧。
有一天,當你恍然覺悟出原來經過多種法門進修后,仍然‘我慢依舊,煩惱未伏,生死難了’,尚在初發(fā)心菩薩的學習階段,請回過頭來,發(fā)心修習菩薩修行次第—老實稱念‘彌陀圣號\’,求生他方凈土世界去見佛、聞法、隨佛修行吧!
(3)菩薩供佛的發(fā)心如何深入轉進?
菩薩行者發(fā)心見佛、供佛的過程,也和一般眾生學習布施法門的歷程一樣,由1.自行供養(yǎng)—行財物施2.勸化他人供佛3.贊嘆見佛、供佛功德4.歡喜贊嘆供佛者5.拔除慳貪根6.發(fā)廣大心供佛7.證法性,變化無數(shù)化身至十方世界供佛8.以法身供佛等八個由淺入深的引進次第,而圓滿布施波羅蜜的供佛深廣因果顯報。(瑜伽師地論卷四十四、大乘義章卷十四)
甲、菩薩初發(fā)心供佛的情形
因為當一個已經深發(fā)成佛道心,捐棄凡夫‘不凈施\’心態(tài)的初發(fā)心菩薩,必然因此種下未來無數(shù)見佛因緣,適其逢佛出世時,縱然因財力不足,用不貴重的飲食供養(yǎng)佛僧,也會以最真誠的態(tài)度,發(fā)出慈和心、敬愛心來供養(yǎng)佛陀。
如釋迦牟尼佛宿世修行時,曾經于某一世,遇佛出世,投生為大國王,轉佛說法,初發(fā)成佛愿心,于那一世中,僅僅發(fā)至誠心,用少許食物供佛,死后輾轉投生為陶師,又遇佛出世,因前世布施因緣所感,繼續(xù)發(fā)虔誠心用澡浴之具與石蜜漿等飲食供養(yǎng)佛陀及比丘僧眾,死后又輾轉投生為大長者的女兒,仍然遇佛出世,只要聽到佛的名號,便會顯發(fā)欲供養(yǎng)佛陀之心,依舊發(fā)恭敬心用油燈供養(yǎng)憍陳若佛……。初發(fā)心菩薩供佛的這顆信愿心,就像清泉的溪流一樣,源遠流長,涓滴不盡……,而累積了像江海之流一樣的無邊福德果報。
菩薩行者就是因為逢佛出世時,用最真誠的慈敬心,親自以佳肴美食等物品供養(yǎng)佛僧及佛舍利,回向佛道,而種下與佛果相應的初步布施因緣,奠定了修學布施波羅蜜的堅固根基。進而勸化家屬、親眷、朋友及一切男男女女,啟發(fā)供佛、聞法之心,贊嘆供佛功德及供佛者,因而更加開闊了菩薩見佛、供佛的福德資糧。
現(xiàn)世的學佛者,若是認為自己今生帶有濃郁的布施‘習性\’,已經在布施的領域上,能夠發(fā)廣大心、長遠心、清凈心來供養(yǎng)佛僧,就證明‘你必然宿世時,逢遇諸佛出世。擁有一顆虔誠供佛之心,并且生生世世經常獲得深廣的富貴果報!鄬Φ,倘若我們這顆吝施之心依然潛藏心底或堅執(zhí)難舍,或者布施及供僧時,仍然有‘貪借、悔施\’的情形,縱然閱讀再多經論,或修定精進,依然證明我們只是道道地地的凡夫俗子,連初發(fā)心菩薩的‘邊\’都摸不到。若是不能經常發(fā)慚愧心、懺悔心來承認及反省自己的業(yè)障深重,任何一個學佛者都將會陷入‘我慢心\’深重的表相現(xiàn)前而自己卻不自知的可憐境地了!
乙、菩薩發(fā)廣大心供佛的情形
當一個初發(fā)心菩薩經過生逢佛世或者生無佛世,發(fā)誠敬心親自用種種飲食之物供養(yǎng)佛僧及勸化他人供佛的階段。這種布施的‘習性\’,就會‘累世磚增\’,逢需便施,越施越多,不但能以各種美好飲食供養(yǎng)佛僧,而且進一步發(fā)心用自己最珍貴、稀有、難舍的衣飾、寶物發(fā)心供佛。
譬如釋迦牟尼佛尚未成佛時,有一世,生逢佛世,投生為某長者的兒子,這位長者子,因為宿世已經累積了無數(shù)的供佛心,今世見到佛陀,便發(fā)大施舍心,用名貴的衣料做成僧衣,供養(yǎng)大音聲佛。佛滅度后,又發(fā)大布施心,建筑了九十個佛塔,供養(yǎng)佛的舍利,死后,又輾轉投生為某國的大國王,仍然遇佛出世,更發(fā)大施舍心,大施財寶供佛,并以貴重的七寶制成寶蓋,供養(yǎng)師子佛,死后輾轉又投生為大長者,獲得大富貴的果報,依舊遇佛出世,仍然發(fā)大布施心,用種種的上好房舍及珍貴的七寶供養(yǎng)妙因佛(智度論)。一分煩惱末斷的菩薩,能夠做到這種發(fā)大施舍心,以種種身外之物,毫不吝惜的供養(yǎng)佛僧,就證明他已經成就外布施供佛的堅固發(fā)心。
丙、菩薩燃身供佛的意義
(甲)修行到何種程度才能做到燃身供佛?
前篇談及,當一分菩薩行者經過無量世的布施飲食、財物、妻兒等身外之物,而達到其對六塵的享樂心、貪染心淡薄的程度,進而轉向內省—修持裨定,及不斷地在禪定中熏發(fā)出大慈悲心(見后續(xù)梵行精進愿),才能真正穩(wěn)當?shù)剡M入‘內布施\’—身命施的學習階段。
相對的,一分菩薩進入以‘身施\’供佛的程度,同樣要經過外布施—要在無量劫中施舍無盡財物供佛(施舍無盡的貪吝心,獲得廣大、明凈的心量),及勸化他人用財物供佛,當其聞佛說法,覺悟法身修證的道理,并親證法身后,才能真正做到行身命施供佛的極致—以法身供佛—燃身供佛的程度。
倘若沒有深究法義,會誤解燃身供佛的意義,是將自己的身體焚燒來供養(yǎng)佛陀!難道佛真的需要我們凡夫將色身燃燒來供養(yǎng)祂嗎?
(乙)燃身供佛出自什么經典?
燃身供佛的道理,出自法華經卷六的藥王菩薩本事品。如經文說:‘……爾時日月凈明德如來(他方世界之佛),為一切眾生熹見菩薩(藥王菩薩前身)及眾菩薩、諸聲聞眾說法華經,是一切眾生熹見菩薩樂行苦行,于日月凈明德佛法中,精進經行一心求佛,滿萬二十歲已,得現(xiàn)一切色身三昧。得此三昧已,心大歡喜,即作念言:我得現(xiàn)一切色身三昧,皆是得聞法華經力,我今當供養(yǎng)日月凈明德佛及法華經。即時入是三昧,于虛空中,雨曼陀羅華、摩詞曼陀羅華、細末堅黑栴檀,滿虛空中,如云而下,又雨海此岸柵檀之香,此香六銖,價值娑婆世界,以供養(yǎng)佛。作是供養(yǎng)已,從三昧起,而自念言:我雖以神力供養(yǎng)于佛,不如以身供養(yǎng),即服諸香、栴檀、薰陸、兜樓婆、畢力迦、沉水、膠香,又飲檐卜諸華香油。滿千二百歲,香油涂身,于日月凈明德佛前,以天寶衣而自纏身,灌諸香油,以神通力愿而自燃身,光明遍照八十億恒河沙世界,其中諸佛同時贊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yǎng)如來。若以華香、瓔珞、燒香、末香、涂香、天繒、審蓋及海此岸栴檀之香,如是等種種諸物供養(yǎng),所不能及。假使國城妻子布施亦所不及,善男子,是名第一之施,放諸施中最尊最上,以法供養(yǎng)諸如來故。作是語已,而各默然,其身火燃千二百歲,過是已后,其身乃盡。一切眾生熹見菩薩作如是法供養(yǎng)已,命終之后,復生日月凈明德佛凈土中……!
(丙)燃身供佛的重點意義
由以上經文所述,可以歸納成六個重點:
1.一切眾生熹見菩薩因聞法華經—而啟發(fā)苦行之心,即于彼佛在世時,精進經行(修常行三昧),一心追求佛的定慧;經過一萬二千年,頓證一切平等法身凈心之體(即證無生法忍),而能隨己意樂,從體起用,應緣顯現(xiàn)一切色身度眾,故名證‘現(xiàn)一切色身三昧\’。
2.菩薩因感念聞經之力,令其得證‘現(xiàn)一切色身三昧\’,故又入三昧,以神通力在虛空中變化種種香華物品供養(yǎng)佛。
3.菩薩再從三昧起,領悟以神通力變化外財供養(yǎng)佛,不如用真身(法身)供佛,才能報答法乳之恩的道理。便在一千二百年間,服食種種香物、香油,復用香油涂身(以此表示在修定之間,長年服食種種用香物煮成的香水,來轉化凡夫污穢、不凈的色身體質為清凈之身,使得生理、心理俱清凈)。
4.再用香油涂身(清潔外身),于佛前又用最名貴的布,叫做天寶衣,一層一層地纏裹自己的身體,復用香油澆灌在纏裹天寶衣的色身上,剎那之間,用押通力用,放出(三昧真火),以定火燃燒色身,通身光明遍照八十億恒河沙世界。(以此表示此菩薩已經破我執(zhí)、斷身見、滅煩惱、證法空、智光開,在定中顯發(fā)平等慈悲心,才能于一剎那間,用悲智之火,燒盡煩惱色身,當下顯現(xiàn)法身真體,而使得悲智光明,偏照無量無邊世界。亦以此警惕眾生不可因看見菩薩證無生法忍后,能運用神通力變化種種物品供佛而執(zhí)著「外相’神力變化;應該當即反觀‘本心\’,照見真空佛性,才能體悟菩薩在無相中現(xiàn)有相供佛的寓意)。
5.諸佛見菩薩以法身供佛—與佛同證法身,故而贊嘆說:此菩薩照見五蘊皆空,又不離大悲不愿,才能顯發(fā)與諸佛法身相應的真空觀智,燃燒五蘊假相,真正做到以真法供養(yǎng)如來,此為一切布施法中最為尊貴,這是用所有的外布施—財物、國城、佛寺……等供養(yǎng)佛的行為所不能相比的。菩薩用三昧真火燃身達一千二百年之久,色身燒盡后,以此法供養(yǎng)功德所感,又轉生彼佛凈土中。(以此表示此菩薩經過一千二百年的以三昧真火燃身,而徹底在悲智光明中,照見法身實相究竟之理,與佛同證法身,又與佛的智業(yè)相應,故能在命終之后,用意生身,仍然化身在彼佛凈土中,繼續(xù)對彼佛行法供養(yǎng)……。)
(丁)法施最高的價值是什么?
由上可知,菩薩薩若能做到‘以法供養(yǎng)佛\’的程度,必須在宿世修行間,經過對眾生行外布施、內布施(身命施)、內外施的過程,及對無量諸佛行外布施(財物供養(yǎng))及內證法(正見心地法門)的程度,因此在多生累劫中,積集相當?shù)?a href="/remen/fuhui.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資糧,徹見法身真理,并能達到隨緣顯現(xiàn)一叨色身相度生的證量后,才能真正做到斷法執(zhí),用智慧之火,燃燒煩惱色身,而在悲智光明照射中,用真空之身供養(yǎng)如來,成就最上第一尊貴的法施波羅蜜。
并且一個菩薩薩行者要能做到真正的對眾生說法‘真凈法施\’的程度,也一定要到獲證無生法忍,斷我相、破法執(zhí)的程度,才能徹底做到‘不取于相,如如不動’說法的境界(菩薩如何證無生法忍,后續(xù)愿中有說明)。凡夫學佛者,往往沒有將修證的次第弄清楚,就誤以為自己已經見到(法身),已經做到‘真凈法施\’的程度,實在應該感到慚愧、懺悔了。
(戊)凡夫可不可以燃身供佛?
并且本篇所說燃身供佛的境界,不是現(xiàn)在一般我相、我執(zhí)深重,不務實修,沒有真空觀智,又沒有大悲愿心的凡夫眾生所能用‘凡法燒身\’做得到的。千萬不可誤解燃身供佛的意義,是將自己的色身焚燒來供養(yǎng)佛。如果凡夫俗子有這種舉動,絕對是‘自殺行為\’,來世墮落惡道,定遭‘殺身\’果報,可不慎哉!
(己)菩薩行身命施—以法供佛的因行基礎是什么?
凈土中必然具備無量獲證‘現(xiàn)一切色身三昧\’的大菩薩行者,自然能往返十方世界,對無盡諸佛做到‘以法供養(yǎng)佛\’—用三昧真火燃燒四大假合的包身,在悲智光明遍照中,用真空之身供養(yǎng)諸佛的最高法施境界。
而一個菩薩行者要能達到‘以身命布施眾生\’及‘以法供養(yǎng)佛\’的上心布施相的境界,在修學布施波羅蜜的因地歷程中,亦是要融通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等其他五度相輔相成的過程,才能圓滿實現(xiàn),乃至最后實現(xiàn)圓滿布施的修證境界。
最后就來分辨菩薩圓滿布施的修證境界是個什么樣的情形。
- 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嗎?
- 佛說阿彌陀經重點介紹
- 寫給初入佛門之人
- 佛教學戒的意義
- 成佛必經之路圓滿布施之道
- 死后助念難生凈土的實例
- 《佛說阿彌陀經》重點介紹 1.如何讀誦阿彌陀經才能啟發(fā)菩提心?
- 《佛說阿彌陀經》重點介紹 2.同誦阿彌陀經念佛往生品位為何有高
- 《佛說阿彌陀經》重點介紹 3.注意阿彌陀經所說「七日念佛」的正知見
- 《佛說阿彌陀經》重點介紹 4.《阿彌陀經》所說「七日念佛」有兩
- 臨終、中陰身、作七、度亡開示(如何對往生的親友臨終開示)
- 在這個世界上有幾個人在臨終有因緣念佛?
- 如何證明臨終往生凈土?
- 地藏菩薩連地獄都去救渡,末法的人道眾生更易救渡,這些大菩薩為
- 無間地獄罪刑求一念間息苦暫住不得,除非業(yè)盡方得受生,地藏菩薩
- 地藏菩薩之地藏菩薩本愿經介紹
- 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廣釋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上集)
- 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廣釋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下集)
- 菩薩修行次第上冊 自序 目錄
- 彌陀成佛大愿的重心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2
- 大般若經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一卷
- 心經的人生智慧—《心經》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6
- 心經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5
- 心經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