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必經(jīng)之路—圓滿布施之道 二、布施圓滿愿 (二)推動菩薩深入布

  (二)推動菩薩深入布施行的發(fā)心是什么

  1.推動菩薩深入布施行的力量是什么?

  一個菩薩行者之所以能發(fā)心在無量劫中往返生死,修學與佛道相應的布施法門,一定有一股特殊的力量在推動他前進,而且是凡夫俗子望塵莫及的。這股力量來自何處呢?

  大悲心正是推動菩薩在長遠的成佛道上,廣度眾生最重要的發(fā)心。菩薩因為在初發(fā)成佛道心時,便深深地覺悟‘如果不能將一己之悲心開發(fā)出來,遍緣、普渡一切眾生,則不可能成就佛果,獲得世間、出世間的一切種智慧。’所以一位深發(fā)成佛道心的菩薩行者,在日常生活中,一定會非常注重悲心的培養(yǎng),而不是僅停留在名相上的鉆研或者終日空口發(fā)悲愿的階段(見后續(xù)梵行精進愿及金剛悲智愿)。

  一個沒有悲愿心的學佛者,是不能體會菩薩所發(fā)悲心行愿的珍貴、難得與偉大!

  世界上要能找到幾個有大悲愿心又有大智慧的修行人,實在是眾生之福,難能可貴呀!

  一個沒有遭遇過身心交迫之苦的人,自然不能夠感受到他人身心的痛苦

  一個沒有感恩心的人,也絕對不會有菩薩的慈悲心。

  一個凡事認為‘別人對我好是應該的\’,經(jīng)常以自我為出發(fā)點去衡量別人,表面上以為自己很好相處、很有智慧、和藹可親;事實上,正暴露出自我反省的時間太少,慈悲的胸襟正在遠離‘你、我\’卻不自知。世界上這種自以為慈悲、有智慧,而不認識自己狹窄心胸的習氣,內(nèi)心里卻‘我慢心、自私心深重的人\’實在太多太多了!

  相對的,一個有悲心的人,看到他人受苦受難時,一定會心生‘憐愍\’,甚至有想要伸手援助的激動。如民國八十一年為護幼而殉職的林靖娟老師,為了挽救‘健康幼稚園\’的兒童而犧牲自己的生命;這種舍己為人,具有悲愍心默默犧牲奉獻的護生行為,是為任何有側隱之心的人所感動的。

  相反的,一個沒有悲心的人,看到他人遭受苦難時,卻會視若無睹,冷若冰霜,甚者落井下石,猶洋洋得意。

  進一步說,一個有智慧、多聞、禪定的學佛者,如果沒有慈悲心,則不可能解脫,更談不上成佛!

  放眼全世界,我們可以看得到的,正在受苦受難的眾生,如非洲、中東、邊疆、沙漠、監(jiān)獄、屠宰場……等地及正在遭受戰(zhàn)爭、酷刑……等身心折磨的可憐眾生實在不少,何況是看不到的,亦正在地獄里、餓鬼道及畜生道中承受苦難的眾生,其遭遇罪刑的情形,更是慘不忍睹。

  倘若現(xiàn)在我們連看得到的人類和畜生正在遭受血淋淋的殘害、殺生之苦而不能生出悲愍之心,何況是對見聞不到的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里正在遭受苦難的眾生,又怎能感受到他們的痛苦而發(fā)起欲救渡他們的悲心行愿呢?

  《大丈夫論》對悲心的啟示,有很好的引喻:如論上說:‘若聞世間種種無量諸苦,石尚應軟,況有心者而不生悲?

  若聞世間悲呼之聲,枯樹猶應生悲,況有心者而不生悲?

  世間苦一味,心柔軟者,易生悲心。有悲心者,菩提之果,便在掌中!

  這就是告訴我們,要做一個名符其實的菩薩行者,首先一定要培養(yǎng)救渡眾生的‘大悲心\’,因為若不以大悲心的具體行為表現(xiàn),去做實際利益眾生的弘法工作,絕對不可能完成佛果。而‘大悲心\’的顯發(fā),不是在這里紙上談兵就能表露的,一定要經(jīng)過‘慈、悲、喜、舍\’四無量心定由淺入深的在靜定中做觀想、發(fā)大愿(見后續(xù)‘梵行精進愿\’有詳細說明),才能逐漸轉化我們這顆被塵垢蒙蔽已久的‘凡夫心\’,成為具有‘大悲心量\’、普渡眾生的菩薩心。

  所以現(xiàn)代的佛弟子,如果發(fā)愿要往成佛道上前進,基本上一定要深刻地反省我們自己的內(nèi)心有沒有潛藏菩薩行者的‘慈悲心\’、‘感恩心\’。倘若有,就一定能在佛道的第一步行持上—布施行上顯露出來,因為‘菩薩悲心以施為體\’。所以由布施行來表達菩薩悲心的德行,這即是最自然、最具體,與佛道發(fā)心相應最實在的修因。

  2.菩薩小施以悲愿為導

  (1)菩薩行外布施時如何回向發(fā)愿?

  《大丈夫論》對菩薩‘悲心\’的價值,給予極高的肯定:如卷上說:‘大悲所起施,意愿成菩提,大悲所以普,為求種智故!

  《大般若經(jīng)》卷五七九亦說:‘若菩薩摩訶薩緣一切智智,以大悲為上首!

  而菩薩志愿的初發(fā)心,正表露在外布施—小施的利生行為上。所謂小施,就是菩薩行布施尚未獲得轉輪圣王果報之前的一切惠施行為。如布施種種飲食、衣服、財寶、園林、屋宅……等物品,皆稱為‘小施\’。但在我們凡夫看來已經(jīng)是‘大施\’了。

  我們看菩薩悲愿圓滿時,凈土顯相,福德之人充滿其中。而此悲愿圓滿的修因,正是由菩薩在凡夫位上行‘小施\’時,念念不忘發(fā)愿回向佛道而成就。

  不要小看在布施時一點一滴的發(fā)愿回向。這正是在潛移默化中洗滌凡夫煩惱心,累劫以后匯聚成菩薩悲愿大海的重要資糧。佛弟子沒有菩薩的大悲行愿生生世世地導向佛道,則不可能成佛;尤其在今日末法的‘凡夫位上\’,更應該重視現(xiàn)在學布施的‘初發(fā)心\’。然而我們往往將經(jīng)典所說的回向發(fā)愿,當作名相上的閱讀,而不能將其融入學佛者日常生活的心念中,這正是凡夫不能了解菩薩行者為何會獲得廣大悲愿果報的原因。

  想想看,自己平素有無蘊藏菩薩度生的‘悲愿\’?若有,這顆悲愿心,就應表露在日常利生的事行上,不分貧富親疏,,經(jīng)常關懷、悲憫眾生。若無,或者悲愿心不足,便應從現(xiàn)在開始,腳踏實地的由布施回而做起。當你惠施任何一件財物時,皆應該在布施當下,發(fā)至誠心,依大乘經(jīng)典所說,學菩薩觀想發(fā)愿說:‘我布施飯食的目的,是為了令眾生性命延續(xù),增長氣力、顏色和悅、身心安樂,甚至獲得智慧與辯才去利益眾生。

  當我布施飯食,令眾生生命延續(xù)時,愿與一切眾生,像諸佛一樣,獲得長遠無量的壽命,一劫二劫隨愿而住。

  當眾生因施飯食增長氣力時,愿與一切眾生,像諸佛一樣,獲得十種智慧力,堅固不退。

  當我布施飯食,令眾生顏色和悅時,愿與一切眾生,像諸佛一樣,獲得如紫金色般的身色,照耀無盡世界。

  當眾生因施飯食身心安樂時,愿與一切眾生;像諸佛一樣,獲得無上安樂涅槃。

  當我布施飯食,令眾生身心勇銳,智慧辯才展露時,愿與一切眾生,像諸佛一樣,獲得四種無礙辯才。

  當我布施醫(yī)藥時,愿與一切眾生,像諸佛一樣,獲得六度法藥,療生死病,證涅槃樂。

  當我布施飲料時,愿與一切眾生,消除干渴,獲得如諸佛一樣,得口中四牙,所有飲食及諸毒藥,至此佛牙時,變成甘露。

  當我布施衣服時,愿與一切眾生,得慚愧服,遮覆身軀,離諸陋形色身,容貌端嚴殊勝,獲金色身,微妙無比。

  當我布施香料利益眾生及供佛時,愿與一切眾生,消除煩惱及臭穢習氣。

  當我布施象馬、車乘、船筏等交通工具時,愿與一切眾生,獲證如來隨心三昧,無上自在,無所障礙。

  當我布施橋梁時,愿與一切眾生,獲得六度法橋,越生死河,至涅槃岸。

  當我布施美味佳肴時,愿與一切眾生,像諸佛一樣,獲得無上甘露法昧,具足充滿。

  當我布施瓔珞等莊嚴之具時,愿與一切眾生,獲得諸佛三十二相及八十種隨形好莊嚴相。

  當我布施井池、飲水之物時,愿與一切眾生,遠離曠野無水之處,不再流轉生死,為三毒災火濁愛之苦所困,并愿我身為法泉地,一切智水充滿其中,隨一切眾生飲水沐浴,永竭生死之源,得真解脫。

  當我布施屋舍時,愿與一切眾生,離于風雨、怨賊、惡獸、怖懼之難,身得安樂,趣入涅槃堂屋,永不為煩惱賊、地獄寒熱、生死之難所苦。

  當我布施氈褥等細軟敷具時,愿與一切眾生,坐菩提座,自然悟道,得真平等。

  當我布施種種上妙衣服時,愿與一切眾生,獲得三乘法衣,普覆一切苦惱眾生。

  當我布施三寶、師僧、父母種種燈燭時,愿與一切眾生,獲得一切智眼,遠離愚癡之報。

  當我布施音樂之具時,愿與一切眾生,獲得天耳通,十力世界所有音聲,皆悉聞知。

  當我布施僧坊、佛寺四事供養(yǎng)僧眾時,愿與一切眾生,證涅槃城安樂之處,永離流轉生死之苦。

  當我布施湯藥時,愿與一切眾生,獲得法藥之樂,除煩惱病。

  當我布施仆使時,愿與一切眾生,悉如阿難奉侍如來。

  當我布施財寶時,愿與一切眾生,獲得百福之相,莊嚴其身。

  當我布施阿蘭若修道之處,供養(yǎng)僧眾禪定靜修時,愿與一切眾生獲得四圣種依止之所!(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jīng)卷四)。

  每一個初發(fā)心菩薩,必然經(jīng)過外布施發(fā)愿回向的過程。你是初發(fā)心菩薩嗎?請學習菩薩為度眾生而發(fā)出的成佛愿心吧!

  (2)菩薩行內(nèi)布施時如何發(fā)愿回向?

  一個菩薩行者,不僅在外布施時,為眾生發(fā)愿回向,進而在行內(nèi)布施時,依然不忘為眾生回向佛道,因而一點一滴地累積成無盡的悲心愿海,堅固了菩薩道的行持。現(xiàn)代人欲捐獻器官,絕對不可忽視發(fā)愿回向的重要性,一定要日日學習菩薩行內(nèi)布施時所做的觀想發(fā)愿:

  當我布施手足時,心無吝惜,愿與一切眾生,拔出生死苦海,登入安樂之地。

  當我布施耳鼻舌時,心無吝惜,愿與一切眾生,于未來世,得佛清凈五根,以無量妙法,莊嚴眾生。

  當我布施血肉時,心無吝惜,愿與一切眾生,當來之世,獲得此身,猶如大地,與諸有情作依止處;又如大水能除垢穢,潤澤枯涸,令百卉滋長,又如大火能除闇冥,成就一切;又如大風能鼓一切,開發(fā)生長,使其敷榮。

  當我布施雙眼時,心無吝惜,愿與一切眾生,得佛法眼。

  當我布施頭目時,心無吝惜,愿與一切眾生,得佛無上七覺寶冠。

  當我布施身命時,心無吝惜,愿與一切眾生,于當來世,得佛金剛不壞之身。

  3.如何使自己相信有菩薩的存在?

  任何一個大菩薩在因地修行時,不僅重視布施時回向發(fā)愿的悲心培養(yǎng),就是在行住坐臥的一舉一動間,皆不忘為眾生回向發(fā)愿,處處將心念導向佛道(后續(xù)愿中有說明),而在無量世中,匯聚成甚深、廣大的慈悲愿海,進一步做到難舍能舍‘大施\’的境界。

  沒有菩薩因地一點一滴的悲心培養(yǎng),就不會有大乘經(jīng)典所說大菩薩們不可思議的悲心行愿產(chǎn)生。末法凡夫若不能重視現(xiàn)在日常心念的‘悲心\’熏習,當然更不可能成為名符其實的‘菩薩行者\’。因為末法之中看不到‘大菩薩\’的出現(xiàn),難免一般人士要對菩薩的身份產(chǎn)生質(zhì)疑;然而不從我們本身去培養(yǎng)、去啟發(fā)、去體會‘悲愿力的內(nèi)涵\’,又怎能與菩薩的‘業(yè)力\’相應呢?

  4.初學之人適合‘不出生死、廣行布施\’嗎?

  一個發(fā)大悲心、長遠心,要能在生死海中求學佛道、普渡眾生的菩薩行者,是有其修行條件的;不是現(xiàn)代的佛弟子,泛泛地只要在內(nèi)心發(fā)悲愿心、行布施,就能放心大膽地在未來世中,生生世世,不出生死苦海地救渡眾生而不退墮。

  當知經(jīng)論上贊嘆的菩薩,是已經(jīng)在長遠的成佛道上,經(jīng)過歷劫的修行,悲心行愿已經(jīng)鞏固的大菩薩行者。對于煩惱深重,定慧力不夠的‘一類初發(fā)心菩薩\’,大乘經(jīng)論是鼓勵其求生凈土,親近諸佛,隨佛修行,再回入生死度眾生的。

  而何種程度的菩薩行者,能久處生死,行大布施而不退墮?如果能經(jīng)過往生凈土,親近諸佛的歷程,再轉入生死海中,力行布施波羅蜜,如此更能做到菩薩‘悲心所起施,意愿成菩提’的堅固發(fā)心,縮短成佛的時間。

  再則菩薩行者若能達到獲證‘無相三昧、大悲自在、內(nèi)外俱施、不求果報\’的程度,方能真正做到發(fā)長遠心在生死海中,廣以布施波羅蜜濟度眾生而不退磚的境界。

  讀者們?nèi)粝氚l(fā)心做一個菩薩行者,首先應該了解,要如何深入地學習布施法門,才能承當‘菩薩\’的尊號。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