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jīng)

《金剛經(jīng)》是佛教重要經(jīng)典。根據(jù)不同譯本,全名略有不同,鳩摩羅什所譯全名為《金剛般若(bōrě)波羅蜜經(jīng)》,唐玄奘譯本則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ūtra!督饎偨(jīng)》傳入中國后,自東晉到唐朝共有六個譯本,以鳩摩羅什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最為流行..[詳情]

依法出生分第八

  丁三、較量持福(分三)

  戊一、能較量

  須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這第八分是講較量持經(jīng)的福德。先講什么是‘三千大千世界’,佛經(jīng)上所講的‘三千大千世界’就是釋迦佛教化的一個區(qū)域,釋迦佛在印度的南贍部洲是個‘小化身佛’,教化一個‘三千大千世界’乃‘大化身佛’所居之國土。是以須爾山為中心,四面有四大部洲,有一個太陽,一個月亮,合起來為一個‘小世界’,這是佛經(jīng)上講的這個世界最小的單位,合此‘小世界’一千個名為‘小千世界’,再合此‘小千世界’一千個,名為‘中千世界’。再合此‘中千世界’一千個,名為‘大千世界’。為什么‘大千世界’上面再加個‘三千’呢?這是因為此‘大千世界’有三個疊數(shù),成自小千、中千、大千故稱為‘三千大千世界’。今看經(jīng)文‘須菩提!于意云何?’,須菩提在你心意之下,以為怎樣?‘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若’是假設之詞,就是說假若有這么一個人,‘滿’是充滿,擁有充滿了‘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七寶’在‘彌陀經(jīng)’上有明文說是: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這‘七寶’充滿了‘三千大千世界’,多得不可思議,但是他全部都獻出來,以用在布施上,這個人所得的福德,可以不可以算多呢?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說,這個人得到的福德太多了。‘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這是須菩提自己征問自己解答,世尊問我這個人得到的福德多不多?我是順著世尊的口氣回答:‘甚多,世尊’,為什么我要回答‘甚多’呢?‘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我是依著世間法的福德事相說的,而不是依著福德本性說的;世間法的福德是著相的福德,不會超過人天有漏之因,甚多也有限。福德的本性是‘無相’的,也就是‘實相般若’的種性,圓滿成就,則為無漏,乃不可限量也。‘是故如來說福德多’,這段經(jīng)文還是須菩提說的,‘新眼疏’上教我們一個讀法即‘是故如來,說福德多’。這個讀法的解釋是:以此之故,如來,我才說福德多,我是按福德之世相,世間法的事相講的。若不按‘新眼疏’‘是故如來說福德多’,就是如來你說福德多,須菩提把責任推到如來那一方面去了,因為他恐怕世尊說他著相,我是順著你如來說的,如來你問若人擁有充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在布施上,有沒有功德,你一定說福德多,所以我順如來而答覆的,我并沒有著相,是故如來你說福德多,你前面明明說福德多,所以我說福德多,不加逗點也可以解釋得通。

  戊二、所較量

  若復有人,于此經(jīng)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被。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jīng)出!

  這段經(jīng)文是少了一句‘佛言’兩個字,因此可在此經(jīng)文加上‘佛言:若復有人……’或是加個須菩提,這樣就通順了,‘新眼疏’上有這樣的說明。

  ‘佛言若復有人’佛說假如再有這么一個人,‘于此經(jīng)中受持’,在此‘金剛經(jīng)’中對‘金剛經(jīng)’的經(jīng)文能讀熟,能領納于心曰‘受’,對‘金剛經(jīng)’經(jīng)文內(nèi)所含的義理,能憶念不忘曰‘持’,就是說他自己領受行持此‘金剛經(jīng)’,自己得了自利,‘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他不但受持全部‘金剛經(jīng)’,乃至半部,乃至一分,最少‘乃至四句偈’,他又可以利他‘為他人說’全部‘金剛經(jīng)’,半部,一分,最少乃至僅四句偈的‘金剛經(jīng)’,‘其福德勝彼’,這‘受持’‘為他人說’的這個人,所得的福德,勝過前面擁有充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在布施上的那個人,這就是較量福德。

  以下有兩個疑點要了解,第一個疑點是:‘于此經(jīng)中’,這部‘金剛經(jīng)’三十二分才說到第八分,正宗分分四大科,才說到第一科,才講了四分之一,這部‘金剛經(jīng)’還沒有說完,此處就說全部‘金剛經(jīng)’,此經(jīng)究竟是指什么經(jīng)呢?這是指第五分和第六分,已經(jīng)說到‘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深奧的道理,能夠一念生凈信,就已經(jīng)把‘金剛經(jīng)’圓滿的道理講了。因為這個信心就怕生不起來,若清凈的信心生起來,沒有不修行,沒有不開悟,也沒有不證果的。‘華嚴經(jīng)’上有一句偈:‘信為道源功德母’,這個‘信’是‘佛道’的‘源’,一切功德之母,完全打從心里生起來的,所以會生起清凈信心,就一定會開悟。前面第七分是解釋懷疑心,第八分是講較量福德,也就是全部‘金剛經(jīng)’的道理。下面第九分起還有四分之三的經(jīng)文,已沒有什么新的道理,只是把‘降伏妄心,安住真心’的道理,推廣來講一講而已。實際上,講到第八分,較量福德,可說是把全部‘金剛經(jīng)’要講的道理已講完。所以文中‘于此經(jīng)中’,‘此經(jīng)’就是指全部‘金剛經(jīng)’,這個疑點要把它抹掉。

  第二個疑點是:就是文中指的‘四句偈’,是那‘四句偈’呢?整部‘金剛經(jīng)’上只有兩個地方有四句偈子,就是二十六分‘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及三十二分中‘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金剛經(jīng)’講到第八分根本還沒有說到一個‘四句偈’,這要怎樣解釋呢?就是你不要死板板的執(zhí)著那‘四句偈’,順便先解釋什么叫‘偈’,‘偈’者就是偈頌,是五字或七字一句,像中國的詩一樣,但沒有押韻,無韻的詩叫做‘偈’。這和印度所說的偈不同,印度的偈是三十二個字為一偈。龍樹菩薩從龍宮背出來的‘華嚴經(jīng)’是十萬句偈頌,翻譯到中國來,成為十萬五千句偈頌,這是連長文算在內(nèi),共三十二字為一偈。是故,這樣來解釋這‘四句偈’就解釋得通,就是指長行文的偈,不是無韻的詩偈,這樣子來解釋這個偈,就不會解得死板板,鉆牛角尖,越鉆越窄,尤其是講到‘金剛經(jīng)’的第八分,根本一個‘四句偈’都沒有,五言、七言,什么偈都沒有,完全是長文,那有什么偈呢?那么文中‘乃至四句偈等’的‘四句偈’又做何解釋呢?就是指長行文,不是無韻的詩偈,但也別死板板解釋為三十二字的偈,注解上說三句也好,二句也好,一句也好,只要是‘金剛經(jīng)’,只要你解釋得不錯,乃至為他人說任何一小段經(jīng)文,受持任何一小段經(jīng)文,這個福德就勝過前面布施七寶者的福德了。

  ‘何以故?’佛自己征問,為什么說受持‘金剛經(jīng)’,為他說一小段‘金剛經(jīng)’就勝過前面布施七寶的那個人呢?‘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jīng)出!’。你要知道,這部‘金剛經(jīng)’,它不是‘文字相’,它是‘文字般若’,‘般若’是諸佛之母。一切諸佛皆從‘金剛經(jīng)’里生出來的,一切諸佛所得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無上正等正覺之法)也是打從‘金剛經(jīng)’里生出來的。出了一個佛,功德已很大,要是出了一切諸佛,那功德不是更大,大到不可思議嗎!所以前面說只要你受持一小段的‘金剛經(jīng)’或為他人說,就以‘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一句就夠了,你就能從這么一句‘文字般若’悟到法身佛,見到法身佛,由悟道進修到證道,成道,你親自證得成了佛,你這尊沸就是從‘金剛經(jīng)’里生出來的,‘金剛經(jīng)’不就是你這尊佛的母親嗎?是故,‘于此經(jīng)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原因就在此。

  戊三、釋伏疑

  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要解這段經(jīng)文,這就說到‘有’上,這‘有’是‘妙有’,出生諸佛,出生菩提法,有了佛果,又有了菩提法,但是要曉得,佛說的有佛、有法即非佛法,這是由于佛沒有著相的緣故,這是‘金剛經(jīng)’最早講的‘二諦’道理。所謂‘二諦’者,真諦、俗諦也。按俗諦相中,有迷悟染凈凡圣之異,故說佛法從此經(jīng)出,有個佛的相,有個菩提法的相。按真諦說,是離于迷悟染凈凡圣之相,一切皆空,即非佛,即非法。故文殊菩薩云:‘菩薩于諸佛,都無染著,亦不舍離,見如不見,聞如不聞,心境空寂,自然清凈,是故佛法,非佛法也。’這跟前面所講的并沒有矛盾,前面是講較量福有多少相,這都是按世俗諦講的,按真諦講,這皆非佛法,下面都是三句頭‘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那是按‘三諦’的道理講。這‘金剛經(jīng)’開始講‘二諦’,再講‘三諦’,講到這里已把第八分講完,總結大科,乙一、略明降住生信分竟。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