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理經(jīng)》簡讀之二十一
《正理經(jīng)》簡讀之二十一
4.2.31 (有人說)量與所量的概念就象是夢中所見物體一樣(都是不真實的)。
這是佛教中常舉的夢的例子,說就象夢中所見一樣。
4.2.32 (他接著說)或者象幻覺、象乾達婆城、象海市蜃樓。
這還是佛教常舉的例子,幻覺,當然是不真實的。乾達婆城,也是不真實的。海市蜃樓,也是不真實的。
4.2.33 沒有道理,故不成立。
你佛教的這比喻是不成立的。比如說夢,你說一切象夢中所見那樣虛妄,我可以比喻說象清醒時所見那樣真實。咱們知道,在舉夢的例子時,說一切都象夢中所見那樣虛妄,就有人問過,說:為什么我并不覺得現(xiàn)實中的一切象夢中所見一樣虛妄呢?佛教徒說:那是因為你現(xiàn)在還在無明大夢中根本沒有醒來。這一個呢,就有很多人不承認。你說我現(xiàn)在在無明大夢中我是不承認的,這只能在承認的派別中才行,比如說佛教徒都承認。
4.2.34 夢中所見物體與記憶的意愿(想象)相象。
正理派說了,說為什么說你的例子不成立呢?因為夢中所見的東西是以清醒時的所見為基礎(chǔ)的,比如夢中見了一只大老虎,肯定你在現(xiàn)實中見過老虎,不然你根本就不會知道夢見的是老虎。所以,不能說夢中的東西純是子虛烏有。再比如咱們學外語時,有時候會夢見說洋話,若你確實會說洋話了,你是清楚知道你說了什么的,但若你不會說洋話,則夢中到底說的什么洋話你是不知道的。就象本來見過老虎,至少見過老虎的畫面,則你知道夢見了老虎,若你根本就沒見過老虎,則你怎么知道夢見的是老虎?
4.2.35 通過正知識,謬見被消滅,就象醒來時,夢中所見幻象都消滅一樣。
錯誤的見解可以被正智消除,夢也可以被醒消除。
4.2.36 覺也是存在的,因為我們可以感知到它存在的原因及其實際存在。
認識可能是虛妄的,但認識的對象卻不是虛妄的。咱還拿夢的例子來說,我夢見了一只大老虎,嚇得要死。其實夢中的大老虎是根本就不存在的,連一點兒影子也沒有,但我做了一個大老虎的夢還是有的。這一句經(jīng)文就是這個意思。
4.2.37 錯誤的認識有兩重性,因為可分為真相和我們的認識。
任何錯誤中都包含有一點兒正確的內(nèi)容,沒有絕對的錯誤。比如說,我看見了一個人,但是沒有看清那是誰,我描述我看見的情況說,“那是張三”,就是說我把那個人認成了張三,可實際上那個人是李四而不是張三。我把李四描述成了張三,認成了張三,這是錯誤的,但確確實實看見了那是一個人,這還是正確的,張三也確實是有這個人,而且我知道這個人,還有過一面之緣。我的錯誤只不過是把“張三”這個名字與看見的那個人聯(lián)系在一起了,這是聯(lián)系錯了,應(yīng)該是“李四”這個名字與看見的那個人聯(lián)系起來才對。這就說明了在錯誤的認識中其實包含著真相和我們的錯誤見解兩個部分。
接著我們來看獲得真理性的認識。是正理派與瑜伽派討論的。
4.2.38 (真理)從練習一種特定的三摩地來。
三摩地就是定,在佛教中就稱禪定。心住于一境,不要散亂。當你修習禪定、進入甚深禪定之后,正理派說,在這時候,就可以使意與我(靈魂)發(fā)生關(guān)系,而不再與感官聯(lián)系,斷絕其它的一切思維活動,這樣才能得到真理。如果你不能進入甚深禪定,你就連得真理的前方便也還沒有。
佛教也強調(diào)定,定是發(fā)慧的前方便,要是沒有定,是得不了慧的。定是在古印度各教派中都受到重視的。注意,三摩地是指心住于一境,而不是腿盤起來。
4.2.39 (有人說)三摩地是不可能的,因為某些外物的影響力太大。
心根本就不可能住于一境,因為世間有萬物,有些外物的影響力是很厲害的。比如說,你要修三摩地,這時忽然間咔嚓一聲來了一個閃電,這閃電巧極了,剛好劈在你的腳面上,這時你還能不受干擾?這時候人的意識活動自然就起來了。神經(jīng)的反射,你用針一扎,自然知道避。就是說,外界的力量可以使你產(chǎn)生覺。
4.2.40 還由于饑餓等的激擾。(意即有饑餓、冷、熱、渴、病等生理條件都在限制、干擾我們,使我們無法禪定。)
饑餓、冷、熱等都可以干擾我們修習三摩地,它們都會使我們產(chǎn)生覺,甚至產(chǎn)生幻覺!顿u火柴的小女孩》中,天太冷了,小女孩看見媽媽,看見食物等,這就是幻覺。有一個香港電影,說一個人減肥,把她給餓得看見什么都當成是食物,老板罵她她竟然把老板指她的指頭看成了香腸抓住就啃。病中出現(xiàn)幻覺最多。這些都干擾你修三摩地。
4.2.41 (我們說)禪定的形成與以前做的業(yè)報有關(guān)。(意即能夠成功地進行禪定是我們以前行善的結(jié)果)。我們現(xiàn)在能不能修習三摩地還與前生的業(yè)力有關(guān)。前生如果有了修三摩地的習性,現(xiàn)在就容易修起來;蛘哒f前生行善了,這一生的逆緣就少,現(xiàn)在你修三摩地時遇到的逆境就少一些。
4.2.42 瑜珈修行指導(dǎo)告訴我們要在森林、洞穴或沙岸上修行(因為這些地方干擾少。)
你想要修行,地址的選擇最好是在與人群稍微遠一點兒的地方。太近了干擾大,太遠的話你吃不上飯,要餓的。這都不行。
現(xiàn)在呢,我們把寺廟蓋在城市中,說是城市中人心更躁,更需要宗教來撫慰,這是找借口。還說什么若換個角度來看,就不一樣了。是的,換個角度是不一樣了,可我為什么要換個角度?我是一個人,我不站在人的角度說事兒,我換個圣者的角度來說事兒~~是不是胡說呢?恰恰是胡說!人要是想找借口,那可是太容易了。
4.2.43 (有人說)即使在解脫之中也會有干擾之事。
即使是解脫者,外部的干擾仍然要影響他。比如說釋迦牟尼,狂象還是要沖向他的,提婆達多還是要害他的。中國有一句話,叫“仁者無敵”,這是《孟子》中的話,有些人給改成了“忍者無敵”,到了日本后干脆出了個“忍者”,這都是“仁者無敵”的變種。知道什么意思嗎?
4.2.44 不對,思維活動只有在有形的身體中才能產(chǎn)生。
正理派說:不對。外物的影響只能通過身體而讓人感覺、認識。
4.2.45 而有形的身體在解脫狀態(tài)下是不存在的。
在真解脫的情況下身體是不存在的。按我們中國人的觀念,就該說這是正理派為不孝養(yǎng)老人而提出的理論。我要是養(yǎng)老人了,讓老人不得解脫,只有不養(yǎng)他,老人自己去遁世修行,這樣才能解脫。老人們?yōu)榱私饷?也不讓兒女們養(yǎng)。死了之后身他才壞的,才不存在的,也就是說死了后才能解脫。但不是說,身體沒有就是解脫,有的身體沒有了你還得輪回。當然了,我不養(yǎng)老人,可兒女也不養(yǎng)我,這都是一樣的。
4.2.46 為了這一目的,要能過夜摩、尼夜摩和從瑜珈中學來的修內(nèi)的辦法和規(guī)矩凈化靈魂。
為了解脫,必須凈化自己的我(靈魂),怎么凈化靈魂呢?有夜摩、尼夜摩、瑜伽等手段、方法。夜摩就是禁制,所謂禁制就是不殺生、不偷盜等戒規(guī)。尼夜摩就是勸制,所謂勸制就是行為規(guī)范,象苦行、敬神等。瑜伽是內(nèi)修方法,象對呼吸的調(diào)節(jié),對心的調(diào)節(jié),對食物的調(diào)節(jié)等。
4.2.47 要獲得知識、不斷復(fù)習,還要與有關(guān)于它的學問的學者對話。
注意,在《大靈山》上這兒是錯了一個字兒,是“還要與有關(guān)于它的學問的學者對話”,咱們的書上是印成了“不要與有關(guān)于它的學問的學者對話”,這一錯就剛好顛倒了,這是我的錯,在編書時沒校對好。
知識這里是指可以使我們解脫的知識。對于這些使我們解脫的知識要不斷地熏習,一直熏習,直到成為習慣。同時還要與人討論這些知識,以加深自己對這知識的領(lǐng)悟力。這就是佛教說的正聞熏習。
4.2.48 對話應(yīng)與那些不懷嫉妒的學生、老師、同學、杰出的追求解脫者進行。
討論問題最好是在這些類型的人中間進行:不懷嫉妒的學生、老師、同學、杰出的追求解脫者。不懷嫉妒的學生是心態(tài)平和的學生。咱們知道,有很多學生學習的目的是不純的。有一篇文章,說某導(dǎo)師招研究生,他不招考第一名的學生,他說,根據(jù)他的經(jīng)驗,考得分數(shù)很高的學生,學習的目的往往是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環(huán)境,并不是真的要獻身學問,因為現(xiàn)在的考試,說實在的,很偏頗,現(xiàn)在人把教育稱為應(yīng)試教育,所考的內(nèi)容并不能實際上測出你的真本事,有的學生就會背,在考試前一段時間把同學的筆記本拿來,加緊地一背,結(jié)果考得挺好,有的學生就不行。老師呢,就是指學問、修行比自己好的人,現(xiàn)在充數(shù)的老師是很多的,不指這些。同學指共同學修者。杰出的追求解脫者,就是真發(fā)心修行者。
4.2.49 需要時,即使沒有對立觀點,只為目的而辯(也可以)
有時候呢,也可以斗斗嘴。就是說,有時候的爭論是雙方觀點不同,而有的時候不是,只是為了討論問題的實質(zhì),或者說有時候只是為了討論某一個問題該怎么用更好的方式說出來等等,F(xiàn)在人叫為辯而辯。
下邊兒第六節(jié)最好玩兒了。說在必要的時候要詭辯,說這是“捍衛(wèi)真理的方法”。
4.2.50 為保護獲得真理的積極性,也可以用詭論議和壞義,就象為保護種子和幼芽,用帶刺的樹枝把它們蓋起來一樣。
我們可以運用詭論議和壞義的方法捍衛(wèi)真理,就象為了保護幼芽就用荊棘把它蓋起來。詭辯就是我們的荊棘。
4.2.51 用這兩種手段(詭論議和壞義)擊敗對手后再宣布真理。
我們先用詭辯的方法把對手說得無法回答,而后再給他講說真理。
這是古印度的一個習慣,雙方辯論,輸?shù)囊环揭纯愁^,要么做勝者的弟子。辯論是干什么的,其實是為了宣揚真理。在古印度,所有的學說派別都是把解脫當作最高真理,而且強調(diào)解脫是絕對真實的。但是,解脫的情形到底什么樣,對個人來說,都不知道,這時古印度的各家學派都表現(xiàn)出一種宗教形態(tài):各家都成立各自的圣言量。各家之間,圣言量各自不同,就有了論爭。因為各家各派要爭論,各家都認為自己的才是真理,而且輸了要么砍頭要么作人家的弟子,所以在辯論的時候就不客氣。按現(xiàn)在來說,最討厭的就是口舌之辨,但在那時候,就是必須得爭口舌,若你在口舌上不如人的話,你就要掉腦袋了。死者是因為覺得自己無能,沒有學會自宗的教理,是我自己輸了而不是我這個宗教的教理不如人,這時寧死不屈,就砍頭。作勝者弟子的是因為覺得自己的輸不是自己無能,而是自己所學的宗教確實不如對方的宗教教理圓滿,這時就皈依勝者,作人家的弟子。在勝的一方看來,你死了當然就不能再與我抗衡了,你若是作了我的弟子呢~~你就學我的了。有時候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在辯論的當下我輸了,可是過后我再想想,原來對方當時說的某個地方根本不對,是一時把我胡弄住了,這怎么辦呢?沒什么怎么辦,砍頭的已經(jīng)死了,做弟子的就已經(jīng)不能再翻悔了。就象體育比賽一樣,一切都是只看現(xiàn)場發(fā)揮,假如說現(xiàn)場上裁判判錯了怎么辦?錯了就錯了,錯了也不能改!這就是現(xiàn)場的殘酷。
當時的辯論也是這樣,在現(xiàn)場把你辯輸就行了,不管場下的事兒。辯論也象體育比賽一樣,體育比賽境況是稍縱即逝,具有不可重復(fù)性。辯論也是不可重復(fù)的,但是你下來后還可以思維,要是思維之后發(fā)覺對方說的根本不對,后悔也晚了,天下沒有后悔藥可買的。而且當時就已經(jīng)是覺得自己的所學不如對方了才作對方的弟子的呀~~
這就是說詭辯是可以的。如果說在辯論的時候我立馬覺出來了自己的說法不圓融,覺出來了也盡可能的掩蓋,在口舌上辯輸了對方,到了場下之后慢慢再修訂自己不圓融的地方。
在佛教因明中間是不讓詭辯的,F(xiàn)在呢,人們也很討厭詭辯,但實際上在現(xiàn)實中是離不開詭辯的,這是一個二律背反,討厭它但不得不用它。張浩有一本《詭辯論》(中南工業(yè)大學出版社),中間就說,在某些場合詭辯是斷然不可缺少的,他舉例說比如在外交場合。他舉了基辛格在莫斯科回答記者的例子(見該書P91)。張浩這本書寫的確實很好。
沈劍英先生這句經(jīng)文的翻譯可好玩兒了,是“要通過雙方〔論諍、論詰〕大吆大喊地來進行論戰(zhàn)!边@很形象,說在辯論的時候可以大吆大喊,甚至用拍桌子、跳桌子上等方法在氣勢上壓倒對方。人們常說:有理不在聲高低。是的,有理不在聲高低,但沒理呢?那怕沒理,你只要氣勢上足,也可以嚇得對手發(fā)揮不好,這時候鹿死誰手就不好說了。也就是說,要有霸氣,人不能沒有霸氣,要是沒有霸氣怎么能行呢?象鄧亞萍打球一樣,眼瞪著、大吆大喊的,在氣勢上先把對方給壓倒了,再加上技術(shù)也確實是好,怎么能不贏呢?這就是霸氣。
- 上一篇:《正理經(jīng)》簡讀之二十
- 下一篇:《正理經(jīng)》簡讀之二十二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