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迦葉尊者的悲心 五、呵責是愛護

  五、呵責是愛護

  大迦葉尊者修行嚴謹,對己對人都嚴格要求。他若是看到僧侶有不如法的言行,通常會向佛陀舉罪。但他對當事人少有呵斥,甚至對自己屢屢興謗、中傷的偷羅難陀比丘尼,最多也只是說“惡女,我不責汝,我責阿難”。[84]而唯獨對阿難,動輒聲色俱厲地呵責,甚至毫不留情。雖然如此,我們從經(jīng)律的記載中,卻能看出大迦葉并不是與阿難過不去,故意找茬,其實每一次都有因有緣,有錯才呵責。

  如大迦葉目睹阿難與目揵連兩人的弟子“共諍多聞”、以分勝負后,便向佛陀揭舉,由于阿難在一旁護短,大迦葉當著佛陀面呵斥他:“汝且默然,莫令我于僧中問汝事”。[85]佛陀在世時,阿難同眾多比丘在摩竭提“人間游行”時,他所帶的六十名年少弟子,竟然都要舍戒還俗。大迦葉知道了,就呵責他“年少不知足”,[86]而此時的阿難已過中年,頭上都出現(xiàn)白發(fā)了。在佛陀涅槃后不久,同樣的事又發(fā)生了。阿難帶著一群年少比丘“人間游行”至南天竺時,有三十個弟子舍戒還俗。這一次大迦竟呵責阿難是“童子”,“不知籌量”。[87]又在結(jié)集三藏時,大迦葉因為阿難尚在學地,毫不留情地將他趕出去,甚至罵他“疥瘙野干”,如經(jīng):

  有比丘言:“諸長老,尊者阿難是佛侍者,親受法教;又復(fù)世尊記阿難有三事第一,宜應(yīng)喚來!贝箦热~言:“不爾。如此學人入無學德力自在眾中,猶如疥瘙野干入師子群中!盵88]

  由此看來,大迦葉確實對阿難與眾不同,雖然呵斥阿難都是有因有緣,但也近乎苛刻,毫不留情。不過我們也能從中看出,大迦葉是基于佛陀的教誡、為了維護僧團而以上座長老的身份對阿難進行嚴厲的教導(dǎo),而決非壓迫。如在《分別功德論》中,甚至說“所以迦葉每謂阿難為小兒者,故以累世已來父意相加故也”。[89]這是說阿難在過去世曾多世為大迦葉的兒子,因為這宿世的因緣,大迦葉每每對阿難嚴加管教。也就是說,大迦葉對阿難種種的呵責,完全是出于長輩對小輩的愛護與教導(dǎo)。大迦葉畢竟是無漏圣者,阿難也聰慧明理,不同于六群比丘,雖然有時對大迦葉的責難有抵觸情緒,但還不至于認為這是大迦葉對自己的嫌恨或壓迫。如律中說:

  時,有天來語阿難言:“大迦葉言尊者是疥瘙野干!卑㈦y作是念:“世尊已泥洹,我今正欲依附,云何持我作疥瘙野干?”心生不悅,復(fù)作是念:“是大迦葉足知我眷屬姓字,正當以我結(jié)使未盡,故作是言耳!盵90]

  阿難在這里的“我今正欲依附”之說,又道出他與大迦葉的另一種因緣。阿難在佛陀生前一心侍佛,聞多定少,未能證果解脫,如今佛陀舍壽涅槃而認為被佛棄舍,因此“憂惱、悲啼、號哭”。佛陀慈悲,在臨涅槃時指示他去依附大迦葉尊者。大迦葉正是出于對阿難的愛護與教導(dǎo)而予以嚴辭呵責、強力調(diào)伏。這正是《有部雜事》中所說:

  時,阿尼盧陀入第四定,觀察眾中,唯見具壽阿難陀獨居學地,具縛煩惱,所作未辦。觀已,告迦攝波曰:“尊者應(yīng)知,此大聲聞悉皆清凈,無諸腐敗,唯有貞實,具大福德,所作已辦,堪受人天最上供養(yǎng)。唯阿難陀獨居學地,具縛煩惱,所作未辦!睍r,迦攝波即便觀察,此阿難陀為是慰喻調(diào)伏?為須呵責調(diào)伏?見彼乃是以呵責言方可調(diào)伏,即于眾中喚阿難陀:“汝宜出去。今此勝眾,不應(yīng)共爾同為結(jié)集!睍r,阿難陀聞是語已,如箭射心,舉身戰(zhàn)懼……時,阿難陀復(fù)白尊者言:“大德且止,愿施歡喜,我如法說罪,不敢更為。然佛世尊臨涅槃時作如是語:‘阿難陀,我滅度后,汝勿憂惱、悲啼、號哭,我今以汝付大迦攝波!M復(fù)尊者見我少過而不容忍?幸施歡喜,奉大師教!卞葦z波曰:“汝勿悲啼,善法由汝而得增長,不為損減。我等必須結(jié)集如來所有圣教,汝今可去,離茲圣眾,不應(yīng)共汝同為結(jié)集!盵91]

  大迦葉經(jīng)觀察發(fā)現(xiàn),阿難須“以呵責言方可調(diào)伏”。根據(jù)一切有部的記載,大迦葉以八事詰責阿難,令他于大眾前懺悔,顯得毫無情面。正是在大迦葉尖銳言辭的刺激下,阿難即精勤用功,很快證得阿羅漢,這才回到僧團中參加結(jié)集。這時,大迦葉向阿難說明他的良苦用心。如《摩訶僧祇律》:

  時,大迦葉語阿難言:“我不自高,亦不輕慢于汝。故作是言,但汝求道不進,欲使精勤、盡諸有漏故,說此言耳!卑㈦y言:“我亦知,但以我結(jié)使未盡,欲使勤進、斷諸有漏!盵92]

  又如《大智度論》中說,阿難證得阿羅漢后,進到窟中,即“禮拜僧足懺悔”,說明他因證圣果而省悟到自己的六過。大迦葉見他已經(jīng)得道,便道出自己的良苦用心。如論:

  大迦葉手摩阿難頭言:“我故為汝,使汝得道。汝無嫌恨,我亦如是,以汝自證。譬如手畫虛空,無所染著。阿羅漢心亦如是,一切法中得無所著。復(fù)汝本坐!盵93]

  大迦葉尊者以六事責阿難,一方面是為了小小戒的問題,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調(diào)教阿難,令其能荷擔如來家業(yè),不致辜負佛陀的囑托。尊者無漏解脫,常行無事,縱使不斷習氣,也是心無染著。行頭陀行,為后世范。結(jié)集三藏,興立正法,澤被后世。結(jié)集完畢,即付法阿難,自取涅槃,留身住世。尊者表面上對阿難是威嚴峻肅、聲色俱厲,卻內(nèi)懷慈忍與大悲,苦心調(diào)教、培養(yǎng)阿難,令得道果,住持正法。

  但印順法師卻無視經(jīng)典中的這些說法,認為“釋尊入滅以后,比丘們本來是阿難領(lǐng)導(dǎo)著”,而大迦葉“運用了集團多數(shù)的力量,使阿難不得不服從”,“給阿難重大壓迫”。[94]這就是說大迦葉陰謀奪取了阿難本來的僧團領(lǐng)導(dǎo)權(quán),其實這是以世間的情智作出的無端猜測,是絲毫經(jīng)不起推敲的。印順法師一直斷定第一次結(jié)集是少數(shù)人的結(jié)集,而現(xiàn)在卻說大迦葉尊者“運用了集團多數(shù)的力量”,而且“還有把持的嫌疑”,這不是自相矛盾嗎?又說“比丘們本來是阿難領(lǐng)導(dǎo)著”,佛陀何時把僧團交給尚在學地的阿難了?哪部經(jīng)典的記載?還是僧團經(jīng)過民主選舉阿難當選了?印順法師每每站到六群比丘、比丘尼的立場,對大迦葉尊者不信、不敬,并對他多有不實、不公的指責。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