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意業(yè)?天乘十善業(yè)之意業(yè)

凈界法師:什么是意業(yè)?天乘十善業(yè)之意業(yè)

  好,我們看第三個意業(yè),前面是身口,身口當然是共于五戒的,這個意業(yè)就不共于五戒了,我們看看它的內(nèi)涵,請合掌:

  八、不貪欲——止善,止引取無厭之惡行。作善,行不凈觀,觀諸六塵,皆欺誑不凈之觀行善行。

  九、不瞋恚——止善,止忿怒之惡行。作善,行慈忍之善行。

  十、不邪見——止善,止撥正因果,僻信邪心之惡行。作善,行正信,歸心正道,生智慧之善行。

  好,這個意業(yè)的調(diào)伏有三個,第一個,調(diào)伏貪欲;第二個,調(diào)伏瞋恚;第三個,調(diào)伏邪見。

  天人他的果報在因地,他一定是一個煩惱非常輕薄的一個有德行的一個修行者。從貪欲的角度呢,他的斷,是斷除引取就是貪取,這種無厭足的惡行。他修呢,修不凈觀,觀察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六塵,都是欺誑不實,都是不干凈的,這種種觀行,這不凈觀我們到了聲聞乘,會有一個主題,專門講不凈觀的,到時候再詳細的說明。

  這個從欲界,不要說出離生死,從欲界要到色界,這個關(guān)鍵就在不凈觀,就是要調(diào)伏貪欲了。到了這個出離道、解脫道,也就是說安樂道到解脫道,這個貪欲的煩惱是關(guān)鍵,這是關(guān)鍵,它一個判定指標,就是這個人是不是有可能從安樂道轉(zhuǎn)成解脫道,就是你的貪欲要輕薄,這個是唯一的,非常重要的一個指標。

  所以我們到了下一個主題,到解脫道的時候,會把它當一個重點來詳細說明。

  第九不瞋恚,那么止善呢,就是止這個忿怒的惡行,修善,修這個慈悲忍辱的善行。這個不瞋恚,我們解釋一下,瞋恚心,有兩種人,一種是放逸的,動不動就發(fā)脾氣,這個我們就不談。

  第二種人,要談的是第二種人,在唯識學它對治的瞋恚,是對治一個修行者的瞋恚。修行者的瞋恚是哪里呢,因為修行者他本身,他有很高的自我要求,他對道理了解得多,但是他往往會把他所知道的道理,這個鏡子除了照自己,他也會回過來照別人,就造成我相、人相的對立。

  這個就是在唯識學它主要對治的是,對治修行者的瞋恚。一般脾氣特別大的人,個性都比較清高,你注意看,放逸的人他不敢有脾氣,因為他本身放逸,他也沒什么資糧。

  一般來說,他很努力修行的人,這個資糧力夠的人,又特別清高的人,煩惱欲望淡薄的人,他就容易發(fā)脾氣,看誰就是:你們這些人都是放逸的境界,這怎么辦呢。

  佛陀告訴我們修自他交換,就是說,你要觀想,人跟人之間,每一個人來到人世間,都有他的業(yè)力。這個業(yè)力變現(xiàn)成果報的時候,他都有他的位置,他有他的定位。你是做母親的,你是做媳婦的,你是做兒子的,在一個家庭就有定位了,這是過去的業(yè)力,過去生你們相逢就是有緣,各種的緣結(jié)合在一起,就有這個因緣出現(xiàn)。

  那怎么辦呢?你做母親的,遇到這個子女跟媳婦,你要想呀,其實他講一句話觸惱你,他不是故意要觸惱你,因為每一個人都想離苦得樂,他只是站在他的位子,他認為這樣子做,對他是能夠離苦得樂,他想離苦得樂這種心態(tài),你不能苛求,因為我們也想離苦得樂,所以這個是同理心。

  也就是說,其實每一個人,只是想要追求快樂如此而已,如果我們今天站在他的位置,我們也可能會講出同樣的話,做出同樣的事情,因為為什么,因為我們想離苦得樂,所以離苦得樂此心同,所以大家只是扮演不同的角色,相互的作用,每一個人都想離苦得樂,所以我們沒有比別人高多少。

  只是我們站在這個角度,我們扮演一個長輩的角色如此而已,我們今天如果是換作他,我們也可能會做出同樣的行為,說出同樣的話。所以這個自他交換就是說,消除人我的對立,人跟人最可怕就是你用你的妄想,捏造出對立的我相、人相。

  你假設(shè)他想傷害你,你假設(shè)他是沖著你來,你自己假設(shè)的,那就糟糕了。你只要把我相、人相拿掉,你會發(fā)覺人跟人之間,只是諸法因緣生如此而已,每一個人站在自己的角色,每一個人追求各自的快樂,如此而已,沒有對立相。

  所以這個自他交換就是說,佛陀大智慧就是說,你要把人跟人之間的對立的關(guān)系搞清楚了,其實他不是沖著你來的,他只是想要追求快樂,這一點跟我們完全一樣。所以這樣子,你的脾氣就發(fā)不起來,他只是想追求快樂,這個是合理的。好,這個是調(diào)伏瞋心,佛陀開的法藥。

  第十、不邪見,這個邪見主要撥無因果,錯誤的去相信這個無因緣論跟邪因緣論的這種惡行,他應(yīng)該怎么辦呢,行正信,歸心正道,生智慧之善行。

  這個十善業(yè)的正道,也就是因果的道理,十善業(yè)還沒有空正見。所以他這個正道就是,善業(yè)招感安樂的果報,罪業(yè)招感痛苦的果報,在十善業(yè)它就是它的正道。

  天人的身心果報,我們從經(jīng)典上跟祖師的傳記,我們得到兩個消息,它有優(yōu)點也有缺點。我們先講它的優(yōu)點,這個你看那個阿迦曼尊者傳,阿迦曼尊者是泰國一個比丘,他四九年入涅槃。我們看他的傳記,一生的修學,我們合理的推論,他應(yīng)該是一個圣者,一個證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圣者。

  阿迦曼尊者除了自己,經(jīng)常入定思惟我空的真理以外,他經(jīng)常為人、天說法,他自己在傳記上說,他說為人道說法是很辛苦,因為人道的身心躁動不安,他說他經(jīng)常為天人說法,他覺得跟天人說法很舒服。

  他說天人來的時候,第一個天王帶著一群天人過來的時候,是排列非常整齊,一點聲音都沒有,他會很自然的按照他的天福的順序,他會自己把位置坐好,在說法的過程當中,一點聲音都沒有,非常寂靜,身心寂靜安穩(wěn),講完以后呢,天人會繞這個尊者三圈,頂禮以后再慢慢的回到天上去。

  所以他說天人的果報,是非常寂靜的,這是天人的優(yōu)點。我們也講講天人的缺點,六道里面,為什么佛陀他不鼓勵我們生天呢?有一個很重要的理由就是放逸。

  我們舉一個例子,目犍連尊者,他有一個徒弟,叫耆婆,是一個神醫(yī)。這個耆婆他每一次遇到他師父目犍連尊者的時候,都是虔誠恭敬的頂禮,然后在旁邊候著,看這個尊者有什么開示。

  耆婆因為修習善法的緣故呢,他死了以后生到忉利天去了。目犍連尊者他有一個徒弟,就是腹瀉很多天都沒有治好,所以目犍連尊者,就以神通力飛到忉利天去,請問耆婆。

  看到耆婆,他這個時候,在經(jīng)典上說,他坐了一個天上的一個車子,在空中飛來飛去,載了幾個天女在游玩,目犍連尊者跟他打招呼,他就雙手一打招呼就飛過去了,也沒有停下來。

  所以后來目犍連尊者看不行,就用神通力把他止住就請他下來,下來以后,耆婆說:師父你有什么指示,他說:我徒弟拉肚子了,他說:這種情況很簡單,叫他斷食七天就好。講完以后立馬又跑到車上去,又開始游玩了。

  目犍連尊者他就講一個偈頌,大意是說,他說耆婆在做人的時候,如此的虔誠恭敬,他轉(zhuǎn)成天福的時候,是如此的放逸,心思散亂。所以這個天的果報,它的最大的缺點,就是他外在的依正二報太過快樂。

  所以他對快樂的樂受的刺激太厲害,他的心雖然寂靜,本來他是很適合修道的,他是一個法器的,但是因為那個快樂因緣太厲害,他又沒有我空觀、法空觀的這種無住的力量,所以他就生到天上去,就很難增上了。

  這就是為什么天人一旦死亡以后,他很少來到人間,很少,都直接到三惡道去了。因為福報花超過了,花得太厲害,福報花太厲害。所以這個天福,它的好處是寂靜,但它的缺點,就是過度的放逸。

  好,我們把這個業(yè)果大小,做一個總結(jié),總而言之在整個修學當中,這個業(yè)力的成就有三個因素:

  第一個約心,猛利的意樂所做,這個前面說過了,心力強,他的業(yè)就強。

  第二個約境,三寶、圣人、父母、師長這個是上品境。所以你這個上品境,你所造的身口意的罪業(yè),它所產(chǎn)生的果報也特別的重。

  第三個相續(xù),約它的次數(shù),數(shù)數(shù)造作,無有悔意,次數(shù)慢慢的累積,也會把輕罪,累積成一個重大的業(yè)力。

  我們這個所有的善業(yè)力,人天的善業(yè)力到這個地方講完。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