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戒修學法要》講記 第一卷

  《菩薩戒修學法要》講記

  凈界法師主講

  第一卷

  《菩薩戒修學法要》,諸位法師慈悲,諸位在家菩薩,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好,請放掌。

  當我們在發(fā)心要行菩薩道,開始要在生命當中積集我們的福德、智慧兩種資糧的時候,我們每一個菩薩都會面對兩種的障礙:第一個障礙就是學不懂,第二個障礙是學不完。

  我們開始在面對菩薩道的時候,首先的障礙就是學不懂。也就是說,整個菩薩道它內(nèi)在的精神非常的深妙。你看佛陀對菩薩的要求,他要求你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那是一種中道的思想。所以你一個菩薩,你的基本思想要有所放下、有所追求,它往往是一個雙向的思考。所以你在放下跟追求這個平衡點是很難拿捏的。所以我們經(jīng)常會遇到說,到底是放下,還是應該追求?這個中道的概念我們永遠是學不懂。那么你這種觀念不能參透,你就產(chǎn)生很多的矛盾,你心里就打結(jié)。這是第一個,在內(nèi)在的菩薩道的精神我們會有學不懂的障礙。

  第二個從外在的行為上來說,菩薩道的行為太過于廣泛,它有八萬四千法門,所以我們往往覺得學不完。所以這個時候,我們在有限的生命當中怎么掌握它的綱要?先把這個綱要建立起來,再把整個菩薩道的架構(gòu)再建立起來,就非常重要。

  所以我們面對一個廣大長遠的菩薩道,我們面對著學不懂跟學不完這兩種障礙。所以我們希望透過三天的時間把菩薩道內(nèi)在的精神,這種中道的精神應該怎么建立起來?第二個它外在的行為,我們應該掌握一些什么樣的重點?我們就掌握這兩個主題:一個是內(nèi)在的精神,一個是外在的修學。那么這個就是我們這次菩薩戒的兩個重點。

  好,我們看講義,將述此義,大科分五。我們這次菩薩戒的修學重點有五大科,第一科我們講到持戒的意義。當我們在持戒的時候,到底什么是持戒,它跟一般的慈善事業(yè)有什么差別?這一點我們要先把它分清楚,持戒跟修善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第二個戒體的相狀。我們剛剛講到菩薩戒的修學有兩個重點,一個是內(nèi)在的精神,這個叫作戒體;一個是外在的行為,我們叫作戒行。首先我們要知道菩薩戒的修學它是由內(nèi)而外的,先有精神才有外在的行為。所以我們怎么樣建立一個菩薩道的精神,這個就是我們說的戒體。第三段就講到持戒的內(nèi)涵。當你已經(jīng)建立了菩薩的精神,那么你應該怎么去實踐整個廣大的菩薩道?這個地方我們講到菩薩的十波羅夷罪,就是整個菩薩戒當中最重要的十條戒。這十條戒你掌控以后,大概你整個菩薩道就能夠抓住它的綱要了。 第四個懺悔方法。菩薩戒是很難持的,因為你的念頭有所差錯,行為有所疏忽,你就犯戒了。那么當我們在受持菩薩戒的時候產(chǎn)生了過失,我們應該怎么辦?這個過失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已經(jīng)既成事實了,我們應該怎么樣來透過如法的懺悔把這個過失在我們死亡之前把它消滅掉,不要構(gòu)成臨終的障礙?這是第四段懺悔方法。

  第五個結(jié)嘆勸修。我們掌握了菩薩道的精神,然后我們也如法地去奉持這十條戒,那么對我們的生命會有什么殊勝的功德?對你今生、來生會有什么殊勝的功德?這一點我們也提出來討論。

  這五科,第一科持戒的意義是一個總說,把持戒的內(nèi)涵做一個總說,二三四包括戒體、戒行和懺悔是持戒的三個內(nèi)涵,是一個別說,第五個是一個總結(jié),把菩薩道的功德做一個總結(jié)。這是我們《菩薩戒修學法要》的五個主題。

  首先我們看第一段,我們在持戒之前先了解什么叫作持戒。就是你什么情況叫持戒?這當中有三段,第一段先講到戒善之別。很多人都有這種想法,他認為說,我們不一定要去受戒,我們只要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就可以了。其實持戒跟修善是完全不同的內(nèi)涵,它產(chǎn)生的效果也完全不一樣。那么到底持戒跟做慈善事業(yè)差別在哪里呢?我們先把它作一個說明。 首先我們看第一段的《業(yè)疏》。《業(yè)疏》云:“戒是警意之緣也。以凡夫無始隨妄興業(yè),動與妄會,無思返本;是以大圣樹戒警心,不得墮妄,還淪生死!

  那么這段道宣律祖的文章里面,它分成三段。第一段先作一個總說,什么是持戒呢?持戒就是警覺我們心念的一種功能,一種警覺的功能。我們這一念心跟外面的人事接觸的時候,我們會起煩惱,我們會產(chǎn)生貪欲,會產(chǎn)生嗔恚。但是當你持戒的時候,你還是會起煩惱。但是在煩惱活動的時候,你會產(chǎn)生另外一種功能,叫作自我警覺的功能,說不可以!我不能這樣做!我們持戒的人,我們內(nèi)心有兩種聲音的。一般人我們遇到染污的因緣,我們就去做了,因為我們抗拒不了煩惱。沒辦法的,你拿它沒辦法。它要你發(fā)脾氣,你就發(fā)脾氣,它要你產(chǎn)生貪欲,你只好產(chǎn)生貪欲。

  那么持戒的人有什么不同呢?他在煩惱活動的時候多了一個警覺的功能,他會產(chǎn)生一種抗拒的力量。我們在煩惱活動的時候,你內(nèi)心會發(fā)出一個聲音,我不可以這樣做!這個聲音哪里來的呢?就是因為你得到了戒體。所以一個受戒的人跟一個沒有受戒的人最大的差別就是,當他煩惱活動的時候,他會產(chǎn)生一種自我警覺的功能。

  這個警覺的功能在戒律當中,它從兩個地方表現(xiàn)出來。第一個,在事前的防范。有一個染污的因緣在誘惑你,要按照你過去的老毛病,你一定會去做,但是你受了戒以后,你會告訴你自己,我不可以這樣做。那么也就是說,這個戒體會在事前防非止惡,它會對煩惱產(chǎn)生抗拒的力量。第二個,假設你控制不了你還是去做了,那么這個時候戒體在事后會產(chǎn)生一種增上慚愧。你會有慚愧心,產(chǎn)生自我反省,然后趕快尋求懺悔的方法。我們一般人要是沒有受戒,你做了錯事,大概你就一直錯下去了,你一輩子就錯下去,因為你不可能改變自己的。所以戒體對我們的內(nèi)心產(chǎn)生兩種力量:第一個在事前防非止惡,減少過失;第二個在事后,我們會產(chǎn)生一種自我反省。

  那么當你內(nèi)心當中產(chǎn)生了一種防非止惡跟增上慚愧的時候,我們的定義就是說,你內(nèi)心當中已經(jīng)開始持戒了。你開始持戒了,你的生命也開始變化了。這個是戒的基本定義,就是一種警覺的功能。

  那么為什么要培養(yǎng)這種警覺的功能呢?這以下解釋它的道理。因為我們凡夫無始劫以來有一個毛病,就是喜歡隨順妄想去造很多殺盜淫妄的罪業(yè),而且我們的念頭一動,往往會跟邪惡的妄想相應而很難去回歸到我們的真如本性。從經(jīng)典上的描述,我們內(nèi)心有兩種狀態(tài),一個是真實的狀態(tài),一個是一個妄想的狀態(tài)。所以我們每個人內(nèi)心是一個真妄的和合體。你看我們的本質(zhì)是真實的,是清凈的,何其自性,本自清凈。但是我們這個清凈的鏡子玻璃表面染了很多的灰塵,很多的妄想,而我們的起心動念大部分會跟表層意識的妄想相應,因為它的力量太大了。你看我們一般人造善很不容易,因為你要跟你內(nèi)心的那種善良的心相應很難,但是一個人要造惡,你不用鼓勵,他自然就造惡。造善要鼓勵的,因為造善比較困難。

  那么我們凡夫要造善是比較困難,造惡是比較容易,這是我們一般人的狀態(tài)。因為你的妄想是浮在表面上,而我們真實的善根是在我們內(nèi)心的深處,所以我們跟外境接觸的時候,先刺激的、先活動的是你表層的妄想,所以動與妄會。所以我們內(nèi)心,從佛法的角度,我們造惡的傾向大過于造善的傾向,因為邪惡的力量是浮在表面。

  是以大圣樹戒警心,不得墮妄,還淪生死。所以佛陀看到我們眾生有這樣的問題,我們會先觸動煩惱,然后才會產(chǎn)生善根。所以我們必須要佛陀制定戒法,來產(chǎn)生警覺的功能,才能夠不再墮入邪惡的妄想,不再產(chǎn)生痛苦的生死果報。

  從這一段的定義我們可以了解到,比如說你一天當中,你都沒有去造殺盜淫妄,你的身口意很清凈,不表示你在持戒,不表示。因為你可能是緣缺不生,因為你沒有造惡的因緣來刺激你。所謂的持戒就是說,當有惡因緣在刺激你的時候,而你還能夠產(chǎn)生一種抗拒的力量,產(chǎn)生一種對治的力量,這才叫作持戒。所以我們對持戒的了解是,第一個,你內(nèi)心遇到了妄想的活動,遇到了染污的誘惑,你還是產(chǎn)生一種抗拒的力量,這個才叫作持戒。這是基本定義。 好,我們再看第二段。這地方有一個問答。問:“一切善作盡是戒否?”答:“律儀所攝善作名戒,自余十業(yè),但單稱善,不名為戒!庇腥司蛦柫:持戒的重點在斷惡修善度眾生。那么我們一般的修善,比如說你去布施放生,一般的慈善事業(yè)都叫作持戒嗎?提出這個問題。我們看祖師怎么回答。他說,必須是佛陀所制定的律儀才能夠叫作持戒,假設是其他的祖師跟圣賢所制定的十善業(yè)只能夠叫善法,不能叫作戒。這個地方又講出一個定義了。持戒必須是佛陀親自制定的,任何的圣賢所制定的善法只能夠叫善法。因為戒為佛說,只有佛陀有資格制戒。所以佛陀所制定的五戒、八關(guān)齋戒乃至于菩薩戒才能夠叫作戒。這是從教法上來說。這以下約理論上來說,我們再把持戒跟修善做一個區(qū)別。

  我們看《濟緣》:“戒有二義:一、有本期誓,二、遍該生境。余善反之,故不名為戒!边@個地方把持戒跟修善就講出很重要的兩種差別。第一個持戒是一個有本期誓,持戒是先有愿望才有行為。你要先立定誓愿,然后從誓愿當中去發(fā)動你的身口意的行為。但是修善不一定要有誓愿。你看你剛好今天早上到菜市場去,看到一個魚要被殺,你突然間起了慈悲心,把它救下來放生。這個不能講持戒,因為你只是一時的感動,你只是一時的惻隱之心。你不一定發(fā)愿說,我盡形壽我一定要怎么做。你的內(nèi)心是不決定的,你只是一時的惻隱之心,一時的感動,產(chǎn)生一時的善法。不表示你整個生命的方向改變了,不表示。所以這種突然發(fā)現(xiàn)的、在我們生命當中偶爾出現(xiàn)的善法是不能叫持戒的,不能叫持戒。持戒是有一種長久的愿望在指導著你,你從今天開始到死亡為止,你一定要怎么做,而不是說我可能會怎么做,不是。你一定要怎么做,這是第一個差別。我們修善不一定有愿望,你可能有做,也可能沒有做,要看當時的心情。所以一個人沒有持戒,他的行為是跟著感覺,我們一般人是跟著感覺走的,你想怎么做,你就去做了。你今天這樣做,明天那樣做,后天這樣做,我們的心是變來變?nèi)サ摹3纸涞娜?你幾乎別無選擇,你必須要求你自己,你一定要這樣做。你一定要這樣做,跟你想要這樣做,這兩個生命是不一樣的。一個是有愿望,一個是沒有愿望。所以持戒跟修善最大的差別是他心中有一個明確的愿望。

  第二個遍該生境。前面是約著內(nèi)心來說,他有一個堅定的誓愿;第二個是約著他所面對的外境來說。我們修善法是很難普遍去含攝所有的眾生。你說你今天去救了三條魚下來,你心中的所緣境只有這三條魚,其它的眾生你不一定照顧得到,你不能普遍地對每一個眾生釋放你的善意,你做不到。但是持戒可以。但是當你受了不殺生戒以后,你對整個所有天上飛的眾生、地上爬的螞蟻正式地宣布,我從今天開始對所有的眾生都不加以傷害。所以你的所緣境是非常廣大的,你一般的修善是做不到的。你只能夠針對當下的眾生來釋放你的善意。

  所以持戒第一個他有堅定的誓愿,第二個他所面對的所緣境是非常廣大的,心力強而且所緣境廣,心強境廣,所以余善反之,其它的善法是做不到的,所以沒有資格叫持戒。這個定義就把前面兩個觀念講得更清楚了。

  這以下祖師把持戒跟修善的結(jié)果做一個比較。假設一個人積極地修善,但是他沒有持戒,他偶爾也會做慈善事業(yè),但是他生命并不一定有一個明確的目標,要斷惡修善度眾生,那么這樣子會有什么結(jié)果呢?這個人沒有持戒而得財施,但是他偶爾用財物來救濟弱勢的團體,來做慈善事業(yè),但是他內(nèi)心沒有一個清凈的愿望,他內(nèi)心當中的欲望會產(chǎn)生一種活動,多貪不凈。也就是說,他既然人生沒有一個要去成佛的愿望,沒有一個要增上的愿望,所以他的本質(zhì)是以欲望做他整個生命的動力,他的動機是以欲望做動機的。所以他即便去做慈善事業(yè),他追求的是一種不清凈的五欲的果報,他希望通過這種修善來追求財色名食睡的五欲。那么以染污心來修善就變成了一種以利求利,惡求多求,他希望透過一個微小的利養(yǎng),我布施一百塊、兩百塊,而追求更多的利養(yǎng),就造成了一種多方的期求。而這樣的以染污心修善會使得來世招感一種染污的果報。 什么叫染污的果報呢?講一個譬喻,好像牛羊豬狗,衣食粗惡。我們都知道因果的定義,富貴從布施中來,這個是不能改變的因果法則。那么你今天用染污心來供養(yǎng)慈善機構(gòu),也會產(chǎn)生富貴的果報。但是你的本質(zhì)是染污心,所以你在得這個富貴果報的時候不能在尊貴的色身,你沒辦法從尊貴身,是從卑賤的色身來得到這種富貴的果報。比如說你變成一只狗,你看這只狗得到主人的寵愛,得到很多美好的飲食,經(jīng)常有人把你的衣服整理得漂漂亮亮的,那你也是有布施的善業(yè)啊!但是你變成一只狗,這個果報是不尊貴的。佛陀說尊貴的果報是兩只腳的,比如說天,比如說人,是兩只腳的,這個四只腳、八只腳的就是卑賤的果報。所以,假設我們沒有持戒,心中沒有一個理想的目標來引導我們,我們偶爾會造善,但是本質(zhì)是染污的,結(jié)果我們的善業(yè)跑到了畜生道去受這種安樂的果報,以一種不尊貴的色身來招感安樂的果報。這個就是你只有修習表面的善法而沒有修你的心,修身不修心,表面上做很多慈善事業(yè),但是內(nèi)心的煩惱欲望通通沒有加以調(diào)治,結(jié)果是招感一種染污的安樂的果報,像牛羊豬狗能夠受用美好的飲食一樣。反過來,如果一個人修善又持戒,他一方面能夠持戒斷絕、調(diào)伏心中不必要的欲望,又能夠產(chǎn)生清凈善良的行為,就能夠成就五乘的功德,乃至于未來能夠成就萬德莊嚴佛果。 所以持戒它是由內(nèi)而外的行為,就是先有愿望才有行為,修善只是一時的感覺,內(nèi)心并沒有改變,差在這個地方。

  我們講一個小故事來做一個比較,這個是律上所記載的一個故事。佛在世的時候在北方有一個大國叫喬薩羅國。這個喬薩羅國當初有一個做生意的,他做一個買賣賺了很多的珍寶,賺了很多錢。他就把他所賺的錢拿一半來供養(yǎng)這個波斯匿王,因為在古時候商人通過這種供養(yǎng)能夠換取官位來做的。所以這時候波斯匿王就賞給這個商人一個很大的官。波斯匿王就把商人所供養(yǎng)的珍寶集中在一起,非常高興,他就把他的夫人全部叫出來。這個時候所有的夫人都到齊了,只有一個人沒有來,就是他的第一夫人茉莉夫人沒有來。這個時候波斯匿王有點不高興,就跟侍者說,我今天要賞這些夫人珍寶,為什么第一夫人沒有到呢?侍者報告,茉莉夫人今天持八關(guān)齋戒,今天不能碰觸珍寶的。波斯匿王說,我不管她持什么戒,把她請過來。這個時候侍者又去找茉莉夫人,說大王要你去,茉莉夫人還是拒絕去。這個時候波斯匿王就生氣了,就拿著刀劍跑到了茉莉夫人的寮房去。

  這個時候波斯匿王可能是想要恐嚇一下茉莉夫人,也不是說一定要殺她了。但是當他氣沖沖地拿著刀到達茉莉夫人寮房的時候,看到茉莉夫人身相莊嚴、功德巍巍,那個嗔心馬上消滅,轉(zhuǎn)成一種敬畏之心。他就問茉莉夫人說,夫人啊,你今天是修什么法門,有如此功德之相?茉莉夫人說,我沒什么,我就是六齋日奉持佛陀的八關(guān)齋戒,如此而已啊,沒什么特別法門,我沒有誦什么經(jīng),也沒有持什么咒。那么這時候波斯匿王對持戒就產(chǎn)生很大的信心,他說怎么八關(guān)齋戒就有這么大功德呢?茉莉夫人說,這我也不知道,要不我們一起去請問佛陀。這時候茉莉夫人就領(lǐng)著波斯匿王去見佛陀。

  為什么八關(guān)齋戒能夠讓茉莉夫人產(chǎn)生這么大的威德之相呢?佛陀就跟波斯匿王說,大王,如果你把你整個喬薩羅國的珍寶都集中起來,這個珍寶多不多?波斯匿王說這很多啊!把我這么大的國家的珍寶都集中起來,這個珍寶是很多的。那么如果你把這些珍寶供養(yǎng)佛陀,這個福報大不大?他說,很大啊!佛是最大的福田,我們少量地種植,可以產(chǎn)生很多很多的果實,這個福田是很肥沃的福田。佛陀說,你把整個國家的珍寶都來供養(yǎng)佛陀,你的功德比不上茉莉夫人一日一夜的八關(guān)齋戒。為什么呢?因為持戒是心中有一個明確的誓愿,有本期誓,第二個遍該生境。它整個修善的范圍是整個法界的眾生。它對每一個法界的眾生釋放出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它的所緣境是廣泛的眾生。我們修善只是一個片段的、局部的眾生。所以從一個功德的角度,修善是做不到的。你修一輩子的善法,都比不上人家好好地受持八關(guān)齋戒、好好受持菩薩戒一天的功德。這個地方就說明了持戒跟修善的差別。 好,我們看第二段。那么當然持戒的功德來自于一個中心思想,就是它一個戒體,因為你修善沒有戒體。那么這個戒體是怎么成就的呢?它為什么能夠產(chǎn)生這么大的力量?我們作一個簡單的說明。《事鈔》云:“謂法界塵沙二諦等法。以己要期,施造方便,善凈心器,必不為惡;測思明慧,冥會前法。以此要期之心,與彼妙法相應;于彼法上有緣起之義,領(lǐng)納在心,名為戒體。”

  這一段如果你是要受戒的人,你要很小心,這一段非常重要,關(guān)系到你在受戒的時候是否有真正地納受到戒體。這一段我們分成三段來說明,第一個你在受戒的時候,到底你的所緣境是什么?你持戒的對象是什么?謂法界塵沙二諦等法。當你對三寶許下誓愿,我弟子某某從今以后要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的時候,你許下這三個誓愿的時候,你是對整個十法界的有情無情而宣布的,沒有一個可以例外的。我們一般的慈善事業(yè),我們可以去對你比較喜歡的眾生來做施舍,但是你不喜歡的眾生你沒辦法對他修善的,你做不到。但是當你要受戒的時候,你不能有這種想法,你別無選擇,他是你的親屬,這個人是你的冤家,都是你持戒的對象,都是你斷惡修善度眾生的對象。所以當你要受戒的時候,你必須要做好心理準備,從今天開始,你持戒是沒有對象的,每一個人都不能有例外的。所以你看菩薩戒,佛陀說不殺生是包括了哪些人?這個人殺了你的父母,你都不能殺生,你都沒有資格回報。因為你受了菩薩戒,你的生命是受著你的愿望來主導,而不是受你的感情來主導。你感情上是受傷了,但是你必須要尊重你的誓愿。我們一般人在沒有受戒之前,我們生命是受感情來指導的,跟著感覺走。當你受了戒以后,你只好跟著你的誓愿走。所以你受戒的時候,你記住,你的所緣境是十法界的有情無情,包括你的親屬、也包括你的冤家都是你持戒的對象,第一點。那么第一點是講到你的所緣境,第二個,你的內(nèi)心應該用什么樣的心態(tài),這是講能領(lǐng)納的心,你用什么心態(tài)來受戒呢?以己要期,要期就是你必須許下你生命中的堅定的誓愿,我弟子某某,我盡形壽,如果你受五戒叫盡形壽,如果你受菩薩戒叫盡未來際,你要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你生命當中從今以后你只做三件事——斷惡、修善、度眾生。

  那么你心中許下誓愿以后,施造方便,在你的身口二業(yè)要有種種受戒的方便,身業(yè)的禮拜、口業(yè)的請師來遵守受戒的儀軌。在整個過程當中,你要記住善凈心器、必不為惡,你這個時候除了發(fā)愿以外,你內(nèi)心不能產(chǎn)生邪惡的想法。那么這個時候你沒有生起邪惡的想法,你安住在一種測思明慧,也就是說,你這個時候你的誓愿是以思心所做根本,這個思就是一種堅定的意志力,堅定的意志力就是我們心中的愿望。而且你這個愿望是跟智慧相應的,很清楚分明的,沒有含糊籠統(tǒng)的,就是我一定要這樣做,而且我知道我在干什么,是一種堅定的思心所的愿望跟一種清楚明了的智慧的結(jié)合。而你在受戒的時候依止思心所跟慧心所,然后去冥會前法,這個前法指的是前面你受戒的對象,十法界的有情無情。這個就是你受戒的一個能領(lǐng)納的心態(tài),就是你一個明確的愿望。

  好,我們看第三段,以此要期之心,當你心中的誓愿跟整個十法界的有情無情的法相應的時候,這個時候你內(nèi)心心境的和合,“啪”!產(chǎn)生一種強大的功能,一種警覺的功能。而這種警覺的功能就永遠存在你心中,引導你新的生命,這個叫作戒體。所以我們常說,一個人受戒以后,叫作“法王座下添新生”,你一個新的生命的開始。為什么?因為昨天的你是跟著感覺走,今天的你是依止你的愿望來生活,你不再跟著感覺走了,你必須要遵守你生命所設定的目標,來要求你自己遵循你斷惡修善度眾生的目標。這個就是一個人持戒的開始。

  好,我們把這段文用一個表解作一個總結(jié)。所以我們受戒的人要記住,你要掌握四個字,緣境發(fā)心。很多人受戒的時候就心中念阿彌陀佛,你念阿彌陀佛是不能得戒體的啦!每一個法有它的因緣,你念阿彌陀佛是往生極樂世界;受戒是要緣境發(fā)心。第一個你要面對十法界的有情無情,你持戒的對象是平等廣大地包含所有的眾生。我曾經(jīng)在臺灣一個寺廟講《受戒須知》,有一個人他準備來受戒的,他準備受菩薩戒。他問我說,法師,我是種田的。我是種田的,我要經(jīng)常撒農(nóng)藥,為什么撒農(nóng)藥呢?我要不撒農(nóng)藥的話,我辛辛苦苦的稻田都被那些蟲吃掉三分之一了。所以你要我對吃我稻米那些眾生釋放善意,我做不到的!也就是說,他希望他的持戒對象,必須把吃他稻米的這些蟲拿開來。我說,你這樣子得不到戒體,你沒辦法得戒體。我們以后做得到、做不到,那是另外一回事,但是你立定誓愿的時候,你不能有任何欠缺的,不可以!所以你在持戒的對象絕對不能有所簡別,不可以有所簡別,所以你記得,你在受戒的時候,你所緣的境是包括十法界的有情無情,即便是你的冤家都包括在你里面。

  第二個要發(fā)心,要發(fā)起三種誓愿,第一個你要從今天開始,過去的就不再提了,過去我是一個顛倒的眾生,我從今開始要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用這三種目標來要求你自己?赡芪易龅貌粔蚝,但是我絕不放棄!那么這個就是緣十法界的有情無情而發(fā)起三種誓愿,這個時候心境的和合產(chǎn)生一種自我警覺、自我反省的功能。這個就是一種戒體的成就。那么它的意義何在呢?我們解釋一下。這個戒體的意思,它為什么能夠當作成佛的第一個動力呢?就是說,其實受戒,受菩薩戒那更清楚了,你就準備要成佛,你才有資格受菩薩戒。所以菩薩戒是不論行為,只論發(fā)心。當我準備好要成佛了,當我準備好要往佛的道路上走的時候,你就有資格受戒了。那么受戒就是說,首先我們行為跟佛陀的行為差很多,差非常多,那沒關(guān)系,行為可以慢慢來。但是先把你的心態(tài)調(diào)整到跟佛陀的心態(tài)一樣。諸位想想看,一個人他能夠?qū)λ械谋娚鷶鄲盒奚贫缺娚?這件事情誰做得到?只有誰做得到?只有佛陀做得到嘛!對不對?所以佛陀引導我們眾生怎么樣?就是說,我們現(xiàn)在內(nèi)心有很多污泥,沒關(guān)系,你先把一朵蓮花種下去。那么你先把一個佛陀的種子種下去,這個種子會帶動第二個種子,第二個種子會變成四個種子,四個種子會變成八個種子,然后慢慢地讓那種善良的功能慢慢擴大、慢慢擴大、慢慢擴大……是這個意思。不是說你受了戒以后馬上成佛,但是你受了戒以后,你的生命的方向開始往佛的地方,Step by Step,一步一步地走上去。因為你的心態(tài)跟佛的心態(tài)是一樣的,這個叫作你已經(jīng)成就一種大乘種姓,就是那個種姓跟佛的種姓是一樣的,是這個意思。所以你要把這個受戒,佛陀是怎么樣設計這個戒法的?為什么要用這個戒法來引導我們?它的道理在這個地方。

  好,我們看下一段。這個地方就談到所謂的戒德,戒的功德,我們把它念一遍!稑I(yè)疏》云:“由有本種熏心,故力有常,能牽后習,起功用故,于諸過境,能憶能持能防,隨心動用,還熏本識,如是輾轉(zhuǎn),能凈妄源。”這段就把我們受戒所產(chǎn)生的功能德用作一個總結(jié)。由有本種熏心,我們沒有受戒之前,我們的內(nèi)心是跟染污心相應的,是充滿了無量的欲望,是如此的自私。我們只關(guān)心自己的身心世界,那么當你受戒以后你開始產(chǎn)生廣大的菩提心。那么這個本種就是當你登壇以后,你緣十法界的有情無情許下誓愿,種下的第一顆的善種子。就是你最初的善種子,在你的污泥當中開始萌芽。而它會產(chǎn)生一種善良的熏習的作用,而產(chǎn)生一種恒常不斷的功能,這個力就是功能,一種恒常不斷的功能。如果你真正得到戒體的人,即便你在睡覺,你都能夠產(chǎn)生警覺的功能。在睡覺當中遇到不好的事情出現(xiàn),你都能夠產(chǎn)生,誒,不可以這樣子,我受戒了!那你這個戒體就很強。所以它這個功能是不會消失掉的。戒體是沒有所謂放假這件事情的。

  這個時候,能牽后習,起功用故,它一個最初的善良種子,它又能夠帶動下一個善良種子,那個后來的習氣,這個習氣就是種子,而生起一種警覺、反省的功能,在整個染污過失的外境生起的時候,能夠產(chǎn)生三大功能,能憶能持能防。你能夠憶念不忘,你相續(xù)憶念到,誒,我已經(jīng)受戒了;第二個,持守不失,對你所發(fā)的愿望,斷惡修善度眾生的愿望,堅固地把它把持住;第三個產(chǎn)生防非止惡,對惡法產(chǎn)生抗拒的力量。那么隨心動用,由于一次一次地產(chǎn)生對惡法的抗拒,這個時候,你內(nèi)心當中善良的功能開始增長,邪惡的功能慢慢地減少,這個時候慢慢地熏習你的阿賴耶識,就像滾雪球一樣,如是地一次一次地輾轉(zhuǎn),最后就把染污的力量給消滅掉了。我們看這個表就清楚了,你看,我們剛開始受戒的時候,是在污泥的心中先種下一個光明的種子,這個叫作第一個種子,叫作本種熏心。那么當你開始有種子以后,它就會產(chǎn)生現(xiàn)行。遇到染污的因緣產(chǎn)生能憶能持能防的功能,開始產(chǎn)生一種強大的愿望來勉強你自己往好的地方走。那么這個時候,因為剛開始它要勉強了,勉強久了就變成習慣了。所以這個時候的勉強的行為又產(chǎn)生第二個種子,第二個種子又產(chǎn)生第三個種子,第三個種子產(chǎn)生第四個種子,慢慢慢慢地你的光明的力量慢慢地增長,黑暗慢慢地減少,這個時候你生命就開始改變。所以生命的改變是由于第一個愿望的改變。

  那么為什么受戒在我們生命扮演這么重要的角色呢?因為我們一個人習慣性活在過去。你看生命是由過去而變成現(xiàn)在、而變成未來。什么叫作現(xiàn)在?就是有很多過去的你創(chuàng)造變成現(xiàn)在的你,所以我們的現(xiàn)在是深受過去的影響。我講實在話,我們生命要改變是很難很難的。你看你昨天是怎么樣的習慣,今天就怎么樣,而生命的改變只有一種情況,你自己愿意改變。所以佛陀他不強迫你。受戒是不能強迫的。你說我強迫你發(fā)愿,那沒有用的,沒有用。所以佛陀他怎么樣呢?他知道生命要改變只有一種可能,就是你自己愿意改變。所以佛陀是設定一個戒法,然后讓你自己去發(fā)愿,你想怎么樣你自己發(fā)愿,你自己設定一個目標。然后你自己遵照佛陀的方法去做,緣境發(fā)心,產(chǎn)生一種第一個,生命當中種下第一種善良的功能,然后慢慢地,兩種功能、三種功能、慢慢地擴大,然后產(chǎn)生你生命的改變,這個是戒體的內(nèi)涵。

  關(guān)于這個戒體,它的最后的總結(jié),我們待會兒再作一個總結(jié)。好,我們先休息十分鐘。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