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百法明門論》講義 22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義—22

  2006年4月6日講于戒幢佛學研究所

  接下來講到百法的第四類心不相應行法。

  心不相應行法是相對心所法、心相應的法來說的。心不相應行法一共有二十四種,它的存在是沒有獨立的自體,它是依心法、心所法、色法安立起來的,也就是說心不相應行法如果離開心法、心所法、色法它自己是沒有獨立的自體的。我們講這一張桌子是無常的,這個無常就是心不相應行法。我們講無常,無常有沒有獨立的自體?桌子是無常的,這個無常是建立在桌子的基礎上,如果離開桌子,無常就沒有獨立的東西,所以說,無常一方面是依托桌子建立起來的,另外一方面,離開桌子沒有自己的獨立存在形式。那么,二十四種心不相應行法大體都是屬于這樣的類型。根據心法、心所法、色法的某一種不同的表現(xiàn)特征,表現(xiàn)方式建立起來的。

  “第四心不相應行法。略有二十四種。一得二命根。三眾同分。四異生性。五無想定。六滅盡定。七無想報。八名身九句身十文身。十一生十二老。十三住十四無常。十五流轉。十六定異。十七相應。十八勢速。十九次第。二十時。二十一方。二十二數。二十三和合性。二十四不和合性!

  得。

  “言得者。包獲成就不失之義。乃色心生起未滅壞來。此不失之相也!

  得,包括獲和成就不失。指的是我們的內心,當然說到心的時候,也包括我們的身體。當我們造作了之后,我們獲得的某一種能力,比如說寫毛筆字,通過寫了之后,獲得了寫毛筆字的能力。我們通過學習佛法,通過學習佛法,尤其修習之后,或者通過禪定,獲得了某一種能力。我們通過修習善行,在修習善行的過程中,我們獲得了這樣的一種善的品質,或者這樣的一種心理力量,這個過程就是叫作得。

  得,有二個階段:你最初得到的時候叫獲;然后你得到之后,不會失去,在你的生命相續(xù)中形成一種穩(wěn)定的力量,就是叫成就。所以,最初得到的叫獲;得已不失,這種能力不會再失去了,就是成就。

  那么,成就是個什么東西呢?得又是個什么東西呢?其實還是一種心理的力量,沒有離開你的心,你獲得的所有這些世間、出世間的成就,事實上都是代表著你心行上的成就。這種成就沒有離開心法,如果離開心法那成就是個什么東西?所以,得還是建立在心法的基礎上,是從有情的角度來說。

  命根。

  什么是命根?

  “依業(yè)所引第八種上連持色心不斷。功能假立命根耳!

  命根其實就是一個人的壽命。在《俱舍論》里講,我們的生命是由三法組成的:一個是壽命,一個是溫度,一個是識。叫壽、暖、識,這三個東西就像三根木棍支撐著我們的身體,如果拿掉一根,其它二根就要倒掉。

  我們的識去投胎,投胎是由什么推動?是業(yè)力推動。推動的業(yè)力感得這一期生命的果報,這一期生命的果報就形成一種力量,就是叫壽命。你這一期壽命的長短和你的業(yè)力是有關系的,你的業(yè)力決定了你這一期壽命,你這一期壽命的長短是取決于業(yè)力,業(yè)力有多長,我們的壽命可能就有多長。就像你的箭往虛空上射,力量沒有了,自然也就掉下來了。業(yè)力是支撐著我們這一期生命的體,這個道理也是一樣的。你的業(yè)完了,你這一期的壽命也就結束了。所以,支撐我們命根的力量就是業(yè)。另外,還有識,有了業(yè),有了識,所以我們的色身才會有溫度,就會是一個生命體。反過來說,識已經離開了,壽命也就結束了,身上也就沒有溫度了;蛘哒f,有的人可能壽命提前結束了,有的時候死緣有很多種,有的時候福報享完了,也就死了。有的時候是壽終正寢,有的時候是橫死,還沒有到死的時間,因為特殊的因緣,提前離開這個世界了。一旦你的壽命結束了,你的識也就離開了。

  命根就是代表著壽。壽的實質是建立在我們的業(yè)的基礎上。業(yè)本身是沒有離開色法、心法、心所法。根據業(yè)在我們的生命中形成一期生命的有限的作用,叫命根。

  所以,業(yè)力不同,所以每一個生命的命根也是不一樣的。如壽命長短,壽命有定無定。短的朝生暮死,長的可能可以活上幾千幾萬歲。

  眾同分。

  “眾同分者。類相似故。有人法之別!

  眾同分,眾多相似的作用和力量。你說人和人為什么長得都差不多,狗和狗都長得差不多,男人和男人都長得差不多,女人和女人都長得差不多。當然這個差不多是說相似,不是說一模一樣。甚至某一種樹也是差不多的。

  所以,眾同分有人同分、法同分,即有情同分和法同分。有情同分,即同一類的動物都長得一個模樣。法同分,同一個事物也都是長得同一個模樣。

  在有情同分或法的同分里,也就是說在同一類的因緣法里,本身就有一種使他形成相似的力量,本身就具備這種相似的作用的力量。比如說,人與人之間有基因上的相同,男人之間基因是相同的,女人的基因也是相同的。因為這種相同的力量使得他們長得一樣。從佛教的角度來說,也還是屬于共業(yè)、別業(yè)的因素。但是這種作用和力量,我們說人和人長得一樣,這種“一樣”是建立在人的基礎上,如果離開人,一樣是個什么東西?,沒有一樣這么個東西。你說樹和樹長得一樣,那是建立在樹的基礎上,如果離開樹,有沒有一個獨立的這樣的“一樣”?所以,叫眾同分。

  異生性。

  “異生性者。二障種上一分功能。令趣類差別不同。云異生性也!

  異生,指的是我們凡夫的眾生,在見道以前的眾生都叫異生,見道以上的圣就不是異生了,見道了之后的圣者是,因為所見的道是一切有情共同的體性,即空性,一旦證得了這個共同的體性,就不叫異生。

  異生之所以成為異生。是有一種力量,這個力量就是二障的種子,尤其是見惑的種子!岸戏N上一分功能。”二障即煩惱障、所知障,這是我們學佛修行中須要克服的二種力量。根據三界見惑的種子的作用建立的異生性,如果你斷了見惑,見道就是斷了見惑,但是思惑還有,所知障還有,煩惱障也還有。異生主要是根據還沒有見惑、仍然具備見惑的特征,所以叫異生。

  這種見惑的力量,使得有情在見上不同,見的不同,就形成認識的不同,認識的不同就形成觀念的不同,觀念的不同就形成有情生命的差別。所謂生命的差別,因為眾生想法的不同,導致眾生生命意愿、想法都不一樣,也就是導致了眾生種種想法、種種情緒的不同。而眾生種種想法、種種情緒就導致了有情的千差萬別。

  “令趣類差別不同!绷六道眾生種類不一樣,從這個角度來說,叫作異生性。相反地,如果證得圣者,慢慢就會使生命變得越來越單純。比如說我們現(xiàn)在的生命是一大堆的想法、各種各樣的妄想、各種各樣的情緒,亂七八糟一大堆的東西?墒,如果你成佛之后,就只有二種品質:悲和智,沒有別的東西。悲和智在實質上還是一個東西,只是一體的二種作用。如果在我們異生的心行,我們的心是千差萬別的,很混亂,所以,叫異生。

  無想定。

  無想定,是外道的一種禪定。什么叫無想定?

  “無想定者。想等不行令身安和故。亦名定!

  無想定,讓想心所不產生作用。外道在修行的過程中,他們覺得想這個心所是很麻煩的,人類的很多煩惱都是因為想引起的,覺得這個想是人生最大的過患,如果沒有些想,那就是涅槃,那就是解脫了。所以,他們在修無想的時候,作出離想、排斥想、討厭想這樣串習的修行,當他們獲得禪定的時候,證入無想定之后,想就不生起了,和六識相應的想一切心所都不生起,這時候就進入無想定的狀態(tài)。

  無想定是不是就解脫了呢?其實沒有,它所對治的只是前六識的想、前六識的心心所,第七識的心心所還是沒有對治,所以,這個也是我們接下來講的滅盡定和無想定的不同。

  6、滅盡定。

  滅盡定,是聲聞的圣者所修的一種禪定。聲聞的圣者為什么想修滅盡定呢?因為他想讓“想”安歇下來、平息下來,是從平息想的角度,滅盡定不但能夠把前六識的想和相關的心所都滅掉,同時還能夠把末那識好造成我們生命染污的第七識及相關心所徹底都滅掉。所以,一個人證得滅盡定,是圣者的修行,是無漏的。無想定是有漏的,因為第七識的想、心心所還在。滅盡定,則第七識的無明、我執(zhí)以及所有的心心所都被滅盡了。這是無想定和滅盡定的區(qū)別所在。

  無想報。

  無想報,有的時候也叫無想天,通過修無想定而感得的無想天的果報,在無想天的階段,可以作到很長時間,大概有五百劫的時間,想的念頭、前六識都不起現(xiàn)行。

  名身。

  “名身者。能詮自性單名也。二名已上方名名身。三名已上名多名身。乃詮別名之身。”

  名身,名字、概念。我們前面講到的無想定、滅盡定、無想報,這三種事實上也還是屬于心法的表現(xiàn)。禪定就是一種心理狀態(tài)。既然是心理狀態(tài),就沒有離開心法。這三種境也是沒有自己的。

  名身,就是名稱、概念,如桌子、房子,這都是名。一個名不能叫名身,要二個名以上才可以叫名身。身有積集的意思,一個東西不能說是積集,要二個或二個以上東西才可以說是集在一起。

  包括我們的名字,名字也是假名安立,比如《百法》中的每一個法都是一個名字,是代表著一個名稱,一個概念。每一個概念的建立都沒有離開識,桌子的名稱沒有離開桌子的實質,房子的名稱沒有離開房子的實質,百法的每一個法的名字的建立,都有一個實作為背景,如果離開這個實,有沒有名?沒有名。所以名在佛教里,最常用的一句話就叫“假名安立”。它自己是沒有獨立的實體,它只是假名安立的。所以,有情的名稱是建立在有情的基礎上,色法的名稱是建立在色法的基礎上,都沒有離開心法或者色法。

  句身。

  句身,就是一個完整的句子。如“諸行無!薄ⅰ拔乙燥垺,這是個句子。二個句子以上才叫句身,由一大堆句子組成的才叫句身,一個句子不是身句。如一篇文章就是一個句身。句子是個什么東西呢?句子就是要文以載道,作為一篇文章要表達某一種思想、某一種內涵,離開這個內涵,句子只是一種表達,文字只是一種表現(xiàn)方式。所以,有名,還要有實。

  10、文身。

  文,就是字,字是組成名稱和句子的基本單元。一般來說一個字是沒有什么意思,要組成名稱才有一個完整的意思。如梵文、英文的字母,一個字母本身是沒有意思的,必須要組成一個單詞才有意思。

  名、句、文都沒有離開所表達的實質,也就是名、句、文是代表著文化,文字、名稱沒有離開它所表達的實質,離開表在實質,它自己是沒有內涵的。

  11、生。

  “生者。先無今有!

  本來是沒有的,現(xiàn)在是有。這是根據一個事物的產生有幾個階段。比如我們有情的角度來說,如,如生、老、病、死;從事物的角度來說,如:生、住、異、滅。每一個事物它的存在都有這樣四個階段。生,是代表著它最初因緣和合的階段,最初的這一剎那叫生。

  12、住。

  “住者。有位暫停!

  生了之后,就會形成相續(xù)不斷性。任何事物生長了之后,會進入穩(wěn)定的、相續(xù)的階段,這個階段叫住。所以,住的定義也叫相續(xù)不斷。事物產生了之后進入相續(xù)的、穩(wěn)定的階段。

  13、老。

  “老則住別前后!

  老,衰老,衰變。經歷了一段穩(wěn)定、相續(xù)之后,就要走向衰老、變壞。任何一個事物都是這樣。你看,人經過了成長、青春、壯年、中年,然后進入衰老。任何一棵樹,雖然長得很茂盛,這個過程就是住,最后就會成為老樹。最后進入死。老的階段就是變異的階段,最后就進入無常、死的階段。

  14、無常。

  “無常者。今有后無。死之異名!

  最后就是滅亡,這是形式的滅亡。

  所講的生住異滅,是代表著有為法的一個因緣的變化的過程,緣盡緣散、緣生緣滅。因緣是要經歷這樣無常的過程,從生到死,其實從生到死,這只是因緣變化的過程。一方面沒有離開心法和色法,如人的生老病死沒有離開人,如果離開人也就談不上生老病死了,離不開生命體的心法和色法。我們說桌子的成住壞空,沒有離開桌子,如果離開桌子,就沒有辦法談成住壞空。我們說宇宙是成住壞空,那宇宙的成住壞空離不開宇宙的物質體,離開這個物質體你就說不上成住壞空。所以,我們這里所說的生、住、老、無常,沒有其獨立的自體,是建立在心法和色法因緣聚和散的基礎上,再來建立這種生、住、老、無常。

  15、流轉。

  “言流轉者。因果不斷相續(xù)前后。”

  我們說到流轉,最容易想到就是生死流轉、輪回,有情在輪回里就是不斷地經歷了流轉,一生又一生,生生不已。生生不已的輪回是離不開我們的無明為基礎,離不開我們的愛和取,愛和取也就是業(yè)力,由無明產生愛和取這種業(yè)力,由這種愛和取的業(yè)力推動著我們去受生;然后在受生的過程中,因為無明的關系又產生愛和取,然后又造業(yè);造了業(yè)然后再去受生,在受生的過程中,因為我們生命就是建立在惑和業(yè)的基礎上,然后又起惑,又造業(yè),在造業(yè)的過程,又推動著我們繼續(xù)去受生……所以,流轉是無窮無盡的,是生生不已的。這個生生不已的流轉有沒有自己的實質,沒有的。輪轉的實質還是惑和業(yè),無明、愛、取三煩惱,離不開行和有的業(yè)力;髽I(yè)才是流轉的實質,如果沒有惑業(yè)苦,離開業(yè)雜染、生雜染,就沒有流轉這種東西。

  16、定異。

  “定異者。善惡因果互相差別!

  定異,就是不一樣。我們前面講了眾同分指的是法的相同性,這個定義指的是法的不同性,善和惡是不一樣。善有善的因果,惡有惡的因果,各有各的規(guī)律,就像公路上有汽車道,有自行車道,有人行道,各行其道。善的善的因果軌則,惡有惡的因果軌則。惡的因永遠不會感善的果,善的因也不會感惡的果,這是不會錯亂的。人的基因生出來的就是人,動物的基因生出來就是動物。你種下什么樹的種子,它將來一定長出什么樹。你種的是麥的種子,它長出的就是什么麥。這種因果之間的差異性,是不會互相混淆的。萬物各有各的規(guī)律,法爾如是,如是因,如是果,什么樣的因就會產生什么樣的結果。這種變化不是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不是你想要改變就能改變的,因果有其自身的規(guī)律的。當然你說,現(xiàn)在要改變也可以啊,F(xiàn)在什么基因工程,當然你要改變它的因了,自然也就改變了它的果了,如果你沒有改變它的因,那你一定沒有辦法改變它的果。如果你改變它的因了,比如說我們在動物的基因里,比如在老虎的基因里放上獅子基因的成份,在某種水果里放上其他的什么基因成份——這是因為你改變它的因,你才改變了它的結果。如果你沒有改變它的因,那一定是沒有辦法改變它的結果的。這就是說明因果之間存在定異性,即一定不一樣。

  17、相應。

  “相應者。因果事業(yè)和合而起。”

  相應,指你做了什么事會產生什么樣的結果,這是相當的。

  18、勢速。

  “勢速者。有為法游行迅疾飛行運奔!

  勢速,指運行的速度。比如說,包含有物質的這種生滅的速度,如生滅、生滅、生滅……這種速度;還有,運動的速度,如汽車、飛機等運行的速度;還有表現(xiàn)在有情身口意業(yè)的速度,如你說話的速度,有的說話的速度特別快,有的人說話的速度特別慢;有的人走路的速度特別快,有的人走路的速度特別慢;還有念頭的速度;有了神通的人如果用意念所產生的速度,那是非常驚人的。神通有幾種,有一種:我要到哪里去。你只要動一念頭,你就到了。這是一種速度,你的念頭動到什么地方,你就到什么地方了。還有一種速度:我把我要去的空間距離縮短了,我馬上很快就走到了。

  速度是個什么東西呢?速度還是沒有離開這種心理活動,沒有離開物質,也沒有離開心理。如果離開物質、心理,速度是個什么東西?

  19、次第。

  “次第者。編列有敘令不紊亂!

  次第,何事物都要有次第,如世間上的倫理要尊卑有序;我們佛法里講長幼有序,根據戒臘生活,就是要長幼有序。這是一個次第。我們學習也要有次第,所以,要有道次第。如果沒有道次第,你的學習就會很混亂、很無序,不知道先學什么、后學什么。你做什么任何一件事情都要有次第。所以,在這個世間要成就一番事業(yè),都要有次第。

  次第也還是沒有離開物質、心理活動。

  20、時。

  “時者。過現(xiàn)未來成住壞空。四季三際年月日夜。六時十二隨方制立。故名為時!

  時,就是指時間,包含著過去、現(xiàn)在、未來,還有成、住、壞、空,三際指前際(過去)、后際(未來)、中際(現(xiàn)在),有一大堆時間表達的方位。

  時間是個什么東西?我們中國有農歷,西方有公歷,各個國家民族都有自己的歷法,即對時間計算的方式。但是時間的計算離不開晝夜,離不開地球的運行。所以,時間是沒有實體的,離開地球的運行,時間是個什么東西?時間是根據物質的運動,如果離開物質的運動,時間也是代表著我們的心理對物質運動所作的設定,如果離開物質運動和我們的心理,時間又是個什么東西?所以,時間自己是沒有實體的。中論里有一個偈頌,“因物故有時,離物何有時。物尚無所有,何況當有時!币驗橛形镔|的運動,所以才有時間的假設,如果離開物質的運動,時間是個什么東西呢?所以,時間也是假名安立,自己也是沒有自體的。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