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之路何去何從 第五篇 念佛法門 1 信愿行

第五篇 念佛法門

信愿行

佛法門,乃如來悲心,普度末法無力斷惑之具縛凡夫即生成佛之極圓極頓法門,上中下三根均可念佛往生極樂。然,極樂設(shè)有三輩九品,凡夫往生后悟道之差別,要視乎往生品位之高低,品位高低又隨念佛修持功夫深淺而定,故雖云往生極樂及仗他力,而品位乃仗自力,此為他力中之自力。另念佛能否得生,更要視乎信愿是否堅定,念佛是否懇切,臨終一念是否心不顛倒。因此說凈土法門乃以信愿行為主導(dǎo)。

1. 立信

佛法如大海,惟信能入。但應(yīng)從何入信呢?

應(yīng)依佛所說入信,深信釋迦如來是真語者,不欺誑眾生;深信阿彌陀佛四十八愿,愿不虛枉;深信極樂世界乃阿彌陀佛愿力成就,七寶地,八功德水,依正莊嚴,皆彌陀愿力所化;深信六方諸佛,出廣長舌相,異口同音作證明勸信;深信散心念佛亦可得生;深信念佛能得佛保護,能滅一切罪;深信念佛不分男女道俗,臨終定得佛來迎接,皆得往生;深信念佛往生得不退轉(zhuǎn)地。

信為入道之初宗,非但要信,且不疑惑,疑則花不開,信心清凈者,花開即見佛,念佛三昧,亦從深信生。信心猶如種果樹于深土內(nèi),根深風便吹不動,得果實后,能濟人饑渴,若無信心便難有所獲,且容易退轉(zhuǎn)。故經(jīng)云:「十住菩薩一起信心念佛之后,縱遇惡緣皆不退轉(zhuǎn)。」如非佛力,十住住菩薩仍會退轉(zhuǎn)。多如恒沙的凈土圣者,都是當年深信阿彌陀佛之念佛人。一部《凈土圣賢錄》記載了一千二百多位圣者往生,而未列榜內(nèi)者更不知其數(shù)。故釋尊于《阿彌陀經(jīng)》中,不厭其煩,四次勸信,并勸發(fā)求生凈土愿。能成佛都是智者,亦只有智者,才肯相信佛說之語,只有依教奉行,才能成佛。

眾生惡業(yè)無量,為何念佛便滅除業(yè)障,得往生凈土?

惡業(yè)乃由心造,要滅除業(yè)障應(yīng)從心起。故說有三種義能敵惡業(yè)。一者在心,罪由虛妄心所造,念佛是真實心,以實除虛,理所當然,如千年閉門暗室,陽光不能照入,忽然,門突然而開,陽光直透,千年暗室不能拒絕陽光透入,此比喻真心復(fù)現(xiàn),虛妄即除。二者在境,造罪皆因生于顛倒境界,念佛是真實功德,以真除偽,自然而然。三者在凈,造罪是心被污染,念佛是凈心,污染經(jīng)凈水洗滌后,垢穢盡除,清凈自然恢復(fù),如刀能斬斷千丈長之繩索,一星之火能燒萬束之薪。是故念佛能滅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八十億劫罪滅除后,往生佛國,隨心所欲。

念佛人除對阿彌陀佛深信不疑外,對自己往生亦要具足信心,千萬不可懷疑,要信阿彌陀佛所發(fā)之念佛往生愿:「設(shè)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此第十八愿是彌陀佛勸信,臨終十念都可往生。但此十念并非平時不念佛,待臨終才十念便得往生。如果平素不念佛,臨終四大分散時,神識昏亂,那里還記得念佛,別說十念,就是一念都辦不到,是故念佛法門以恒持為主!栋浲咏(jīng)》說:「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共换杳,神智清醒才能心不顛倒。十念往生是指平時不懂佛法,亦無緣聽聞念佛法門,但因宿世善根成熟,臨命終時有善知識勸他念佛,教他讀大乘經(jīng)典名字,行者聞法而大悟,實時生起懺悔慚愧心,并立即發(fā)起念佛之心,這時行者之心至真至切,與佛感應(yīng)道交,是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以前有張善和,是個屠夫,不信佛法,命終前見數(shù)十牛頭,作人聲音說:「你殺我。」張善和告訴妻子:「趕快迎請僧人為我念佛。」僧人來到后,對張善和說:「佛經(jīng)上說,若有眾生作不善業(yè),應(yīng)墮惡道,如能以至誠心,具足十念稱念阿彌陀佛,則能除滅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即得往生極樂世界!狗◣熣f畢,叫張善和妻子往取香爐,張善和說:「地獄已經(jīng)快到了,來不及拿香爐了!」說著即以左手舉火,右手拈香,向著西方大聲念佛。念未及十聲,即急速說:「佛來了!已給我蓮華寶座了。」說完便往生了。這便是佛說之「十念往生!咕売趶埳坪瓦^去曾種遠因,故臨終得善知識幫助,由此可知善緣之重要。

佛住世時,有一老人欲求出家,五百阿羅漢弟子以道眼觀看此人從無善根,不肯為他剃度。老人來到佛所,佛即允許出家,弟子問佛因緣,佛說此人于無量劫前,入山采柴,被虎所逼,急爬上樹逃避,虎繞樹咆哮,老人急怖失聲稱南無佛,今善根成熟,值佛而得道。久遠前事,二乘道眼不能看見,惟佛始知。故要信知念佛法門簡易而直捷,勿視為易而不行。

2.立愿

信、愿、行雖以信為首,倘無愿無行不名真信,無行無信不名真愿,無信無愿不名真行,由信、愿、而持名號,是為信愿行。是故立信后便應(yīng)立愿。

但該如何立愿呢?愿從心想生,想一心歸命阿彌陀佛,要精進修行得生彼國,坐臥之間,要常面向西方。禮敬阿彌陀佛時,要誠懇發(fā)愿,想自身逼迫如身在牢獄,或是在刑場等著受刑,或為怨賊所追,或為水火所害,愿脫苦輪,速證無生,更愿紹隆三寶,誓報四恩。發(fā)愿后要如實修行,倘言行不一,信愿輕微,念佛無念念相續(xù)之心,時時間斷,臨終恐怕會被業(yè)障所遮,而善友難遇,四大分散時風火逼迫,正念不成,難得往生。何以故?因如今所作一切是因,臨終是果,因?qū)嵐麆t不虛,聲和則響順,形直則影端,念佛是因,成佛是果。

成佛為自利之愿,念念中,想怨親平等,心無憎愛,發(fā)利他愿。知三界眾生如被困圍城,欲出無從,故愿將修行功德,回給眾生,愿信奉三寶者得道果,不信佛法者亦愿彼信而得生;不但愿持戒之人得生,亦愿耽酒說謊邪淫及常造十惡之人得生。故愿我與眾生一同生往彌陀凈土,得無生法忍,得佛授記。

倘信愿堅固,臨終十念乃至一念亦決得生,若無信愿,縱使將此名號持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銅墻鐵壁一般,亦無得生之理。何以故?因無愿如船于大海航行無導(dǎo)航,不知該將船開往何處?念佛人無愿,不知為何而念佛?故要發(fā)四弘誓愿,愿度一切眾生,愿斷一切煩惱,愿學(xué)一切法門,愿生西方成佛,愿回入苦海,普度沉溺緣人。

釋尊行菩薩道時發(fā)五百愿為修因,證果為釋迦牟尼佛;法藏比丘以四十八愿而成阿彌陀佛;藥師如來本行菩薩道時發(fā)十二大愿,眾生所求皆得;普賢菩薩以十大愿稱為普賢王;觀音菩薩悲憫眾生,發(fā)千處祈求千處現(xiàn)愿,愿未滿故,至今尚為菩薩;地藏菩薩發(fā)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愿,地獄未空故,至今未能成佛。

蕅益大師云:「得生與否,全憑信愿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故枪时娚斝旁盖袑,凡所作功德,悉皆發(fā)愿回向求生西方。

3.立行

有信有愿,但不念佛,愿不能滿,信也非真。故言信為目,行為足,有目無足,難登彼岸;有足無目,如迷途羔羊,不知何去何從。

以愿導(dǎo)行,行是念佛。首先明白念佛之「念」字從今從心,非「念書」之念!附瘛辜础讣础,乃「實時」、「隨時」之意,隨時隨地用心想佛為之念,故念佛是以心念佛。憶佛,想佛,現(xiàn)前當來必定見佛。

念佛法門大致可分四類:一者持名念佛,二者觀想念佛,三者觀像念佛,四者實相念佛,四種念佛方法都能往生。最簡當便捷,又容易行持者莫如持名念佛。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