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與福報

  一、;雙修

  一般人拜佛都想祈求福報,但是有福報卻不一定有智慧,若無智慧,福報本身就可能帶給我們困擾。有福的人一定要有智慧,有了智慧,才知道如何運用福報和增長福報。因此佛教主張“;垭p修”,主張“悲智雙運”,那才算是健康修行

  不管是;垭p修還是悲智雙運,都要知道如何來培植和運用自己的福報,至于如何培植,就必須靠智慧。譬如,有人希望從商賺錢,就得先去學(xué)習工商管理、學(xué)習企業(yè)經(jīng)營。知道怎么替人賺錢、管錢,而自己沒有錢,就是有智慧而福報不夠。很多公司的老板本身并沒有讀多少書,但是他們能夠用很多具有高學(xué)歷的專家、學(xué)者來替他們賺錢。類似的老板,雖然未受多少正規(guī)教育,但也不能說是沒有智慧,不過,能有用人的智慧,還得要有賺錢的福報。

  一個人如果把人做到親痛仇快、眾叛親離的程度,可以說他是沒有智慧,不會待人;在家庭里父子成仇、夫妻反目、兄弟鬩墻,也都是沒有智慧加上缺少福報。善于處人是智慧;受人善待是福報。如果一個人能夠把認識的及不認識的人集合在一起工作,找來在一起生活,自己雖然沒什么錢,能夠有人,則不僅是財富,且是;垭p修。福報是從哪里來?是靠無私的智慧來,就像上面所講的,把許多個性不同、生活習慣不同、教育程度不同的人,集合在一起愉快地工作,這是需要人緣和智慧的,人緣就是福報,再加上智慧的運用就是一種財富。

  佛教所講的智慧,不全同于知識和學(xué)問。知識和學(xué)問可以從書本中或?qū)W校里學(xué)習;智慧則是要從內(nèi)心的體驗及人與人之間關(guān)系的運用而獲得。有些人雖然讀了很多書,但是沒有人緣,不通世故,走到哪里都不受人歡迎,想做任何事,別人都不愿認同、參與,這種人就算是少福少慧了。這種人可能有滿腹的經(jīng)綸,同時也有滿腹的牢騷,更不幸的是尚有十足的驕氣。

  常言道:“做事容易做人難。”可是,識人才能用人,有人才能成事,成事才有福報。如果沒有人來相助,必不能成就大事。同樣一件事情,如果僅靠一個人單槍匹馬,孤軍奮斗,雖然也可以做出一點什么來,然其過程辛苦而成就有限。如果能集眾人之力,眾志成城,同心協(xié)力,做同樣的事,便能可大可久,造福更多的眾生了。故在佛法中,強調(diào)和樂,主張群策群力,所以在《華嚴經(jīng)·凈行品》中,勉勵學(xué)佛的人,要能夠做到“統(tǒng)理大眾,一切無礙”。

  二、絕對客觀

  現(xiàn)在我要從禪法或佛法的觀點來談智慧。禪的智慧,是先要把自我的執(zhí)著心抽空。何謂自我?就是閉鎖的主觀意識。通常,人都以主觀和客觀來面對每一件事情,如果比較客觀的來處理事情,就是比較理性,也比較接近智慧。如說這樣就是有智慧,也不完全正確。所謂客觀,必然還有一個對象存在,一定還有一個與客觀相對的主觀立場,所謂絕對客觀的可能性是很少的。遇到事情,人們都是以自己的經(jīng)驗和知識的觀點作為標準而加以判斷。請問各位,既已預(yù)設(shè)標準的判斷,還能算是客觀嗎?

  在禪法的立場是把知識和經(jīng)驗都擺開,不看對方需要什么就給他什么。話是簡單,問題是一般人能做得到嗎?若要放下專業(yè)知識而去面對某種環(huán)境或?qū)ο髸r,總會讓我們不知道如何去面對和解決所面臨的問題,所以世間法,還是要借重于專業(yè)知識。若要正本清源,解決人生的根本問題,便要采用佛法:第一,從佛法的觀點,知道應(yīng)將自我放下;第二,從自身的修行,練習著把自我放下,同時也用佛法的觀點及方法來幫助他人。當自己的智慧尚未開發(fā)出來時,要借佛法的智慧,如果沒有佛法的智慧,我們就不知道該用什么樣的方法幫助自己,也不知該用什么樣的語言幫助他人了。

  三、放下自我

  當你修行修到能將主觀和客觀完全放下之時,在禪宗稱為“絕觀”,也就是既不以自己的觀點為觀點,也不以他人的觀點為觀點,完全是以智慧來處理當前的事情。這便是無我的智慧,可以稱之為悟境。

  既然必須放下自我才能得到佛法的智慧,請問什么是“自我”?自我本身可以說沒有這樣?xùn)|西,就因為本身沒有這樣?xùn)|西,一般人不知道,所以放不下。世界上有兩種人放不下自我:第一種是不知道什么是自我的人,第二種是覺得自我非常重要的人。

  “自我”到底是什么?是一個念頭又一個念頭的連續(xù),使我們產(chǎn)生自我的存在感。但是請問,你昨天的思想跟今天的思想,是否一樣?你十五歲時的思想跟二十歲時的思想,是否相同?當然不是,人的思想時刻都在變動,人體的細胞也時刻都在變動,佛法稱這種現(xiàn)象是“無常”。人的身心無常,屬于身心所有的眷屬、財物、名譽、地位等,也在改變,亦都是無常。能夠了悟萬法無常是智慧;能夠運用無常的萬法自利利人是有福。

  四、來去自在

  外在環(huán)境中的自我,也是時刻在改變的。譬如,昨天你看到一位女孩,覺得她長得實在難看,今天和她深談之后,發(fā)現(xiàn)她的心地善良,個性溫柔,雖然外貌稍微差一點,但是心地很美,當你有這種思想的時候,對這位女孩的觀感,馬上就改變過來。所以,自我觀念的改變,會影響你對外在價值的判斷;也可以說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會因為你的自我而改變。如果內(nèi)心能夠平靜,自然也能看得清外在的環(huán)境,遇到事情就不會那般地執(zhí)著。

  若能放下自我,便是得大自在,便能來去自如。這都是內(nèi)心的境界。也就是說,若要我來,來了很好;若要我去,去也不錯,這叫來去自在。并不是說你要到哪里,就去了哪里;你要來這兒,就來了這兒。曾有一位禪師,身體雖然被關(guān)在牢里,心里卻相當自在,旁人問他:“您在牢里做些什么呀?”他回答說:“我在遍游十方三千大千世界。”禪師不但在牢里身心自由,放出牢去當然也會覺得很好,這叫來去自如。能有這樣的功夫,便是智慧的表現(xiàn)。這種智慧,就是不要把原來不是我而妄想當成我。一個人如果能把自我放得下,不僅是智慧,也有大福報。智慧不見逆境,福報不遇困擾。

  愛和恨,看來相反,實是一體的兩面,好像手掌和手背,當你看到手掌的時候,你看不到手背,事實上手掌和手背是連在一起的。愛和恨本是一體,貪和瞋也是同性。佛經(jīng)中以慈悲代替清凈的愛,慈悲是無條件地付出,一般人的愛則是親疏不等的關(guān)懷。慈悲是純客觀的愛,愛是出于自我的慈悲。

  五、智者與菩薩

  人都因為種種的自我而起煩惱,像現(xiàn)在各位坐在這里聽經(jīng),聽完以后如果覺得有道理,請問:“是誰認為有道理?”是諸位的“我”。同樣的,如果聽了不滿意,請問:“這又是誰不滿意?”仍然是諸位的“我”。事實上各位并不一定要完全相信我的話,自己還可以保留一點自己。“保留自己”是很重要的,但這保留自己的又是誰?還是諸位的“我”。

  智慧一定要從自我開脫而得,不要作繭自縛。少一點福報,缺一點物質(zhì),還不要緊;如果沒有智慧,多了煩惱,就不合算了。因此,有錢可能有福,也極可能無福;沒錢可能無福,也很可能有福,差別是在于有沒有智慧。有錢又有智慧,知道如何善于賺錢、善于用錢,這種人是;垭p全。

  曾有一位有錢的太太,在她丈夫去世之后,便把所有的財產(chǎn)均分給了子女,在她想來,兒孫都是她的,將來都會孝順。但到后來,她的晚景凄涼,錢在身邊的時候,錢是她的,兒女也是她的;一旦把錢分給了兒女,兒女和錢,都不屬于她的了。所以,有一位有福報又有智慧的老人告訴我:“老人應(yīng)當有四要,第一要有老健康,第二要有老伴,第三要有老本,第四要有老友。”我告訴他:“最重要的還要有老智慧。”如果沒有智慧,可能什么都有,就是沒有收放自如的快樂人生。像那位老太太把子女當成是自己的,把錢分給了子女,子女的錢自然也就等于是自己的了。事實上這位老太太的想法不錯,只是因緣的變化出乎意料。子女與老本,都不是絕對可信,如果有了智慧,那才可靠,沒有智慧就沒有福報。這也就是為什么財布施功德,不如法布施的功德之原因所在了。

  以此可知,沒有錢的人只要有智慧,就會有福報,沒有錢而有智慧,仍可活得很自在,仍會到處有人緣。有些人,越窮越可惡,讓人看了就討厭,那就是因為他們既不知求智慧,也不想培福報。有些人,外在雖然窮,內(nèi)心很知足,安貧樂道,陶然自得,這是人間的智者了。有些人,不論有錢沒錢,自知福薄慧淺,便來惜福培福,供養(yǎng)布施,奉獻他人,結(jié)果便成了自利利人、悲智雙運的菩薩行者。

  六、培養(yǎng)福報

  一個不知足的人,在任何情形下都不會自覺有福報;同樣的,有的人,雖住在深宅大院、高貴的華屋,也不會覺得自在滿足。

  以智慧來生活,以智慧來用錢,就會讓你享受到惜福的快樂、培福的滿足。以智慧來用錢,就能以少數(shù)錢做偉大的事,救多數(shù)的人。以智慧來處理金錢,便能使小錢變成大錢,用錢滾錢,不斷地增加,成為大富長者。培福等于賺錢,布施功德猶如把無形的財產(chǎn)不斷地存入銀行,到最后你不僅成了銀行的股東,也成了銀行的老板,整間銀行都是屬于你的。沒有智慧,便不會用錢,越用越少,福報也越來越小。福報就是擁有,而不是損耗。

  福報像水,你我就像水面的船。福多水漲船自高,容易行駛;福少水低船擱淺,寸步難行。有智慧的人,不論有錢沒錢,都能處處惜福,時時培福,所以有福;無智慧者,人在福中,仍不知福,一味損福,所以無福。別說未來的因果,縱在眼前,也不感覺到幸福,那便等于無福。

  培福當從惜福做起,如同我們吃青菜時,往往會把外葉和根部丟棄,專挑中間最嫩的菜葉來吃;事實上,菜葉可以吃,外葉、菜梗、菜根也可以吃,把這些丟掉了等于是暴殄天物。

  但是,培福不是為了享福,否則也是不智。例如,過去曾有位很窮的老僧,自知無福,希望來生得好果報,又無身外的長物可以布施,就把衣服脫光,坐在草叢里喂蚊子,終其一生,不知道結(jié)了多少蚊子的緣,培植了多少福報。待老僧死后,由于他修苦行的福報,轉(zhuǎn)生為人,即成了一國之君,做了國王,嗜吃鴨舌,每餐一碗。有一天皇宮門前來了一位僧人求見國王,僧人出示一樣?xùn)|西,問國王想不想看,國王當然想看,僧人即運用神通,讓國王看看他自己的前生,國王才知道自己的前生是一位出家人,以及自己喂蚊子的經(jīng)過情形,而那些蚊子有的變成了人,大部分變成了鴨子。鴨子一隊隊地來到王宮的御廚,一碗一碗的鴨舌上了國王的餐桌,到最后稀稀疏疏,已經(jīng)沒有幾只了。這位老和尚就對國王說:“大王啊,剩下來的鴨子只有這幾只了,吃完時,你的福報享盡,也當準備后事了!”國王看了、聽了,十分害怕,從此再也不敢吃鴨舌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這位國王起先是培福的,到最后他把自己培植起來的福,通通享受掉了!因此我們在培福之后要知惜福,惜福才有福,培福是增福。

  七、廣種福田

  把自己的福報給他人分享,才能生息,利息越多,福也跟著越大,因此培福以后要惜福,惜福之時要種福。廣種福田,培福得福。

  福田有兩種分類:

  (一)三福田:1、功德福田,是指佛、法、僧的三寶。2、報恩福田,是指父母、師長。3、貧苦福田,是指病人、窮人、困苦之人。

  (二)八福田:1、佛,2、圣人,3、和尚,4、戒師,5、僧,6、父,7、母,8、病人。

  種福田就像我們以有限的種子,種到田里,而得到更多更多的收獲,所以,沒福的人要種福培福,有福的人要惜福增福,使得福德越來越大,最后達到福智圓滿的程度,便是成佛。希望諸位能用智慧來培養(yǎng)自己的福報,用福報來培養(yǎng)自己的智慧。祝愿大家,早日成佛。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