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
《華嚴經》全名《大方廣佛華嚴經》(梵文:☉〉,mahā-vaipulya-buddhavata猞愀欀愀-sūtra) 。大方廣為所證之法,佛為能證之人,證得大方廣理之佛也,華嚴二字為喻此佛者。因位之萬行如華,以此華莊嚴果地,故曰華嚴。又佛果地之萬德如華,以此華莊嚴法身,故曰華嚴。華嚴經是大乘佛教修學最..[詳情]
華嚴經要義 第三章《華嚴經》之傳譯
第三章《華嚴經》之傳譯
經典結集
佛在世時說經典,并沒有文字記載,但是當時聽經的,在聲聞乘中,千二百五十人俱,其中有十大弟子:阿難、迦葉、目犍連、舍利弗、阿耨樓陀、難陀、富樓那等等。在菩薩眾中有文殊、彌勒、普賢等等,有天龍八部、人非人等,佛說法的法會規(guī)模很大。盡管當時沒有記載,但是在佛滅度后,大弟子們就將佛教經典的流傳作為第一件大事。
佛入涅槃,火化以后,八國國王將佛的舍利子分別修塔供養(yǎng)。就在此時,迦葉、阿難就提出對佛說的經、律、論三藏要進行結集,最初結集就在王舍城外的七葉窟,以迦葉尊者為上首,由阿難誦經,優(yōu)波離誦戒,富樓那誦論,這是窟內結集的經律論三藏,經典如《阿含經》等等,是原始佛教經典也叫小乘經典。另外,還有窟外大眾部的結集,系大乘經典。
除了大眾部結集以外,根據歷史的記載,還有文殊菩薩和阿難結集大乘經典。文殊菩薩是實有其人,據載,佛入涅槃以后四百年間文殊菩薩都還在,文殊菩薩和阿難所結集的大乘經典中就包括《華嚴經》,這是有根據的事實。
歷史上又將經典的結集分為:小乘經之結集、大乘經之結集、秘密經之結集。經過多次結集,形成了八千多卷的藏經,當然現在新編的藏經共二萬三千多卷,這是把后來歷代祖師大德的著述也加進去了,包括顯教、密教、大乘教、小乘教等經律論三藏。佛教從印度傳到中國以后,又經過中國歷代的祖師,特別是兩晉到唐朝時期,進行不斷的翻譯,費了很多人力、心血,才有我們現在這么多經典的存在。
龍樹菩薩取《華嚴經》
佛滅度后六百年間,龍樹菩薩出世,專門弘揚般若,其實,他不單弘揚般若,其他宗派都弘揚,稱為八宗祖師。根據《華嚴經傳》的記載:龍樹菩薩在大龍菩薩的指引下,到了娑伽羅龍宮,在龍宮中見到《華嚴經》,分為上、中、下三部,其中上部、中部特別多,卷帙浩繁,只有下部卷帙少一點,適于在人間流傳,所以龍樹菩薩就帶出來,開始在印度流傳,為解釋《華嚴經·十住品》,還寫了一部書,叫做《十住毗婆沙論》,一共十七卷。
龍樹菩薩又叫龍猛,為何姓龍,因為種族是龍族,為何叫樹呢,是母親在樹下生出來的,生下來以后很不平凡,學問廣博,特別不同的是他還學神仙術,具有神通。他的傳記上記載:他有隱身法,隱身法一使,任何人都看不見他。但那時他是外道,沒學佛以前,就有些不正當,他伙同其他道徒混入國王宮中,對宮女進行淫亂,后來被發(fā)現,盡管他能隱身,但王宮宮門一關,御林軍步步為營,掄刀亂砍,其他的道徒都被殺了,龍樹雖然聰明,躲過了這場殺戮,但受到了很大的驚嚇,此事讓他銘記于心。
他這時才開始有點覺悟,知欲為苦本。五欲境界是痛苦的根本,是流轉生死的根本,樂是苦因,貪戀五欲就把自己送入苦海中,墮入深淵中,特別是流入生死苦海中,輪轉不息。大家想想,現在社會上,就是這么一回事,唱歌跳舞,跳得妻離子散,賭博打牌吃嗎啡,也是弄得家破人亡!樂為苦本啊!龍樹菩薩因此生起出離心,皈依三寶,并經明師指點學習經論,弘揚大乘,后來還帶了很多弟子。
佛陀跋陀羅譯《六十華嚴》
第一位把《華嚴經》弘傳在世間的是龍樹菩薩;第二位就是東晉時候的西域僧人佛陀跋陀羅,翻譯成華語叫覺賢,這個高僧博學群經,特別精專禪教、戒律,其他大乘論藏都懂。
佛陀跋陀羅先到了長安,那時鳩摩羅什還在長安。鳩摩羅什也是一個譯經家,但是佛陀跋陀羅在長安與鳩摩羅什一派的見解不合。鳩摩羅什講般若,而佛陀跋陀羅偏于講華嚴,講法界觀,這兩種見解就有些差別,佛陀跋陀羅提出來“一微空故眾微空,眾微空故一微空”。此觀點提出來以后,鳩摩羅什都弄不清楚,覺得很怪:中觀講一切皆空,諸法皆空,還分什么一微空、眾微空?殊不知華嚴法界觀就從“一個真心,涉諸事相,建立緣起”這方面來講的,其義理是一致的,特別突出講事事無礙法界,從事相方面來分析,從緣起法來分析,這就比較寬廣。
由于見解有點不合,佛陀跋陀羅受排斥,后來他就離開長安,到了江西廬山,在廬山住了一段時間,翻譯了很多經典,當時被譽稱為廬山十八高賢之一,現今廬山還存有他的譯經臺。
晉朝義熙十一年,佛陀跋陀羅又到了建康,就是現在的南京,在南京道場寺,與法顯大師(歷史上出名的翻譯家,到過斯里蘭卡,寫出《歷游天竺記傳》),合譯關于戒律方面的《摩訶僧祇律》,還有《大般涅槃經》,就在這期間,他翻譯了《大方廣佛華嚴經》六十卷,一般稱為《六十華嚴》。
實叉難陀譯《八十華嚴》
在唐代,武則天海圣元年,由于武后的啟請,為何當時武后還要啟請呢?因為《六十華嚴》還不全,后面幾卷沒有,她聽說于闐有個高僧叫實叉難陀是研究華嚴的,很有學問,那里有《華嚴經》的全本,所以武則天就派人去迎請實叉難陀。
實叉難陀翻譯成中文叫學喜,他被請到當時的東都洛陽,在東都洛陽的皇家寺院遍空寺,同其他的高僧一起,譯出《華嚴經》八十卷,比六十卷多。八十卷是三十九品,四萬五千頌,一般稱為《八十華嚴》。
在譯的過程中,武則天親自到譯場關心,譯成后,親自題寫書名,寫序言,今天法會上唱的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愿解如來真實義”,據說就是武則天當時寫的!度A嚴經》譯成以后就在皇宮中弘講。后來實叉難陀回到于闐,唐中宗又把他迎請回來,不久就得病圓寂了,火化后舌頭燒不爛,有很多舍利子,他的弟子又把舍利送回于闐修塔供養(yǎng)。
般若三藏譯《四十華嚴》
唐德宗貞元十二年,印度到中國來的高僧般若三藏,般若是智慧的意思,又在長安崇福寺翻譯出《華嚴經》四十卷,一般稱為《四十華嚴》,是《普賢行愿品》的廣本。這四十卷《華嚴經》的標題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愿品》,后來又譯成了《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愿品》略本,將略本附在《八十華嚴》后面,是第八十一卷,F在流通的單行本一般是《普賢行愿品》,也就是《四十華嚴》的最后一卷。
以上從龍樹到佛陀跋陀羅、實叉難陀、般若三藏,就是《華嚴經》譯傳到中國的經過。
- 《華嚴經》中的“不可說”
- 日常修行過程中,如何磨掉習氣?
- 佛家慈悲與世俗善良有何不同?
- 如何才能降魔?
- 到底該怎樣做個真正的三寶弟子,有哪些戒律?
- 抄寫佛經也是殊勝的修行法門
- 認識佛教 佛教不可單以宗教看待
- 佛教慈善:與觀世音菩薩一起布施
- 從五方面解讀玄奘法師的卓越成就
- 佛弟子擁有快樂的秘密
- 一個學佛者學佛的基本精神
- 人間佛教也要注重三大傳統(tǒng)和五個建設
- 讀《大般若經》的真實感應
- 不讀誦華嚴經不知佛家之富貴
- 如何理解《道德經》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佛教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禮節(jié)?
- 如何擁有一顆快樂的心?
- 如何處理信仰與家庭事業(yè)的關系?
- 怎樣做一個真正的佛弟子?
- 惟賢長老學佛答疑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2
- 大般若經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一卷
- 心經的人生智慧—《心經》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6
- 心經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5
- 心經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