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猶如此〉序》(文白對照)
〈物猶如此〉序
原文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當作佛。佛視一切眾生皆是佛,故梵網經云,我是已成佛,汝是未成佛,若能如是信,戒品已具足。以能信自己是未成之佛,必定要改惡修善,發(fā)自利利他之大菩提心,以期斷盡煩惑,親證即心本具之真如佛性。能信一切六道眾生是未成之佛,必定要極力勸導,互相維持于同類,決無相爭相殺之惡作。必定要戒殺護生,大設方便于異類,決無食彼益我之慘心。人由不知自己,與一切眾生,皆是未成之佛,故不惜殺人盈城盈野以相爭,與殺彼之身,以期悅我之口腹也。世人殺生,習以為常,大小事體,皆須行殺。祭神祀祖,養(yǎng)親待客,無肉則不能為禮。以極苦極慘之事加諸物,用表我之誠懇孝敬。在迷情邊論,則尚有可取。在實際上論,則大為可憐也。以一切眾生,從無始來,輪回六道,互為父母、兄弟、妻子、眷屬,互生。互為怨家對頭,循環(huán)報復,互殺。佛于諸大乘經中,屢為勸誡,而見聞者少。即得見聞,而信受奉行者更少。于是佛以大悲,現(xiàn)諸異類,供人殺食。既殺之后,現(xiàn)諸異相,俾一切人,知是佛現(xiàn),冀弭殺劫,以安眾生。如蛤蜊、蚌殼,牛腰、羊蹄,豬齒、鱉腹,皆有佛棲。驚人耳目,息世殺機,載籍所記,何能備述。未殺之前,均謂是畜,既殺之后,方知是佛。是知殺生,不異殺佛,即非佛現(xiàn),亦未來佛。殺而食之,罪逾海岳,急宜痛戒,庶可解脫。須知人物雖異,靈蠢互形,蠢人識暗,靈物智明。五倫八德,固不讓人,其誠摯處,比人更深。敢以我強,殺食其肉,致令未來,常受人食。歷觀史籍,自古及今,凡利人利物者,子孫必定賢善發(fā)達。凡害人害物者,子孫必定庸劣滅絕。故孔子之贊周易曰,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余慶余殃者,正慶正殃之盈余也。正慶正殃,乃積善積不善之本人,受于來生后世,比余慶余殃,當超過百千萬億倍焉。人若知此,斷不肯以一時之小快愉,致永受大禍害于無窮也。清嘉道間,江西廣豐,徐太史謙,字白舫,隱居著書,以期覺世牖民。志切戒殺,博覽群書,凡物類之懿德懿行,輯為一書。分孝友,忠義,貞烈,慈愛,恤孤,眷舊,踐信,守廉,翼善,救難,酬德,雪冤,知幾,通慧,十四鑒,而名其書為物猶如此。蓋欲見者聞者,咸皆發(fā)起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體天地好生之德,不戕異類。推吾儒胞與之懷,普庇群生。念彼物類,尚有如此種種懿行,而吾人以六尺之身,與天地并立為三,稱為三才,又復受圣賢之經書教誨。若不以繼往開來,贊天地之化育,仁民愛物,慰天地之慈心。則不但有負于天地圣賢教育之深恩,且大有愧于飛走潛泳之異類也。興言及此,宜如何孝親,敬兄,忠主,盡義,以敦五倫而行八德也。宜如何博愛普濟,以實行一視同仁之大道也。宜如何克已修持,以期無忝所生,不為天地鬼神所憐憫,不為天地鬼神所鄙棄,不為一切物類所輕藐也。徐公人品極淳,學問極博。惜宿世善根種得不清,現(xiàn)生亦未親近明眼善知識,致于佛法外道,邪正真?zhèn)?不能分別。故所著海南一勺,中以外道偽造之心經中卷下卷,下卷有二種,此三種偽造之經,與真正佛說之心經,并收同列,一體同尊,無所軒輊。此種處,有令不知佛法之人,以邪為正,以偽為真。令諸外道,以正為邪,以真為偽之弊。此書前十三鑒,唯論倫常,故無不當。第十四通慧鑒中之批,難免有邪正不分之失,閱者幸詳察焉。福建永春李俊承,法名慧覺,多年經商南洋星洲。以次子宜宗之病,匯洋一千六百圓,祈光印送挽回劫運,糾正世道人心,戒殺護生等經書。光以世道人心,愈趨愈下者,由于宋儒破斥因果輪回,謂為佛以此騙愚夫婦奉彼教耳,實無其事。由是善無以勸,惡無以懲,以馴至于廢經廢倫,爭城爭地,互相殘殺,莫之能止。欲挽殺劫,宜從戒殺生起。戒殺之書甚多,其感人心而息殺機者,此書可推第一。以物類尚能有此各種懿行,有人心者,何敢恣意殺食乎。序中又為發(fā)明吾與物類,皆是未成之佛。佛欲弭世殺劫,不惜現(xiàn)身異類,亦受人殺,既殺而知為佛現(xiàn)。知好歹者,當不敢仍舊恣意殺食,以自貽伊戚也。此書雖不言戒殺,實為戒殺之冠。以其振聾發(fā)瞆,令人觀感興起。各自思曰,物猶如此,人何讓彼,極力敦行,期無愧恥。自茲勉盡天職,生不為行肉走尸。力修凈行,死則直往極樂世界。將見禮讓興而兵戈息,天下太平。正智開而邪執(zhí)消,佛化廣布。因令重排,盡彼之款以印送之,俾見聞者,悉得作人作佛之軌范焉。(民二十五年)—— 《印光法師文鈔》之《〈物猶如此〉序》 印光大師 著述
譯文
過去未來無量無邊的所有眾生,都有圓滿的佛性,都能夠于未來成就佛果。佛看待所有的眾生都如同佛是一樣的。所以佛祖在《梵網經》中說:“我是已經成就的佛,你們是未來成就的佛。如果能這樣信受,持戒的品格已經圓滿具足。”而能夠相信自己是未來成就的佛,必定要改惡修善,發(fā)起利益自他的大菩提心,以此期望斷除煩惱惑業(yè),親身實證自己凡夫心中本來具足的真如佛性。既然能相信所有的六道眾生都是還未成就的佛,必定要極力勸導有緣人,互相維系、護持同類,決沒有互相競爭、互相殺害的殘忍行徑;必定要戒殺護生,廣大施行權巧方便于不同類別的眾生,決沒有吃它的肉以有益于我的殘忍之心。
人由于不了解自己和所有的眾生都是還未成就的佛,所以不惜殺人遍滿城郭和荒野以互相爭戰(zhàn),和殺害眾生的身體,以此期望滿足我的口腹之欲。世間人把殺生的行為,看作是習以為常,無論大小紅白事體,都要殺害生命。祭祀神靈、拜祭祖先、孝養(yǎng)雙親、招待賓客,沒有肉食便認為沒有禮數。把極其痛苦極其慘烈的事情橫加于各種動物身上,用來表示我的誠懇孝敬之心。這種心行,從凡夫迷惑轉倒的情念上來說,則還情有可原。而從真如實際的理性上來說,則大為可憐。因為所有的眾生,從無始劫以來,輪回于六道之中,互相都曾做過彼此的父母、妻子、眷屬,互相生育教養(yǎng);互相都曾做過彼此的怨家對頭,周而復始地循環(huán)報復,互相殺戮殘害。
佛祖在許多大乘經典中,屢屢為之勸勉、警告,而眾生業(yè)重,能夠見聞佛祖誠言的人很少。即使得以見聞,而信受奉行的人更是少而又少。于是佛以大慈悲心,示現(xiàn)于種種眾生類別之中,供給人們殺害、食啖。既而殺害之后,在這些眾生的形體之中,佛示現(xiàn)各種奇異的形象,使得所有的人,都知道原來是佛的示現(xiàn),希望借此消除殺生的浩大劫難,以使得眾生能夠長久享受安樂。比如蛤蜊、蚌殼、牛腰、羊蹄、豬齒、鱉腹,這些動物的身體器官里,都曾發(fā)現(xiàn)過有佛像,都曾有佛住棲。以此警覺世間人殺生的心行,平息世間人殺生的心念。而典籍中所記載的,不過極少部分而已,哪里能夠詳盡敘說。還未殺害之前,都以為是畜生,既而殺害了之后,才知道原來是佛。所以說殺生不異于殺佛,即使不是佛示現(xiàn)的眾生,也是未來的佛。殺它的身命吃它的肉,罪過超過了山岳和大海一般的深廣,應當急切地痛下決心戒除,才能有解脫的希望。
要知道人和動物雖然有所不同,而如果把人和動物的智慧互相對比來看,愚蠢的人智慧淺陋,靈妙的動物智慧明朗。它們的五種倫常、八種德行,固然不亞于人,它們真誠懇切的情懷,往往比人更加的深厚。怎么敢以我暫時的強大,殺害它們的生命吃它們的肉體?致使未來世,常常被他人所殺所吃。逐一地看史書典籍中的記載,凡是利益他人、利益動物的人,子孫必定賢善發(fā)達。凡是傷害他人、傷害動物的人,孫子必定愚昧低劣乃至于滅絕干凈。所以孔子在《周易》中說:“修積善福的人家,必定有盈余的豐足和福慶;造作惡業(yè)的人家,必定有盈余的禍殃和困苦。”所謂盈余的福慶和禍殃,就是此生修積的福慶和禍殃的盈余。此生修積的福慶和禍殃,就是修善和造惡的本人享受于來生后世的業(yè)因果報,比之于當生盈余的福慶和禍殃,要超過百千萬億倍。人如果懂得這個道理,絕不會因為一時的小小歡悅,做出傷害眾生的事情,致使遭受深重的禍害于無窮的未來。
清朝嘉慶、道光年間,江西省廣豐縣,太史官徐謙,字白舫,隱居著書,以此期望喚醒世人、度化迷津。他志誠懇切的戒除殺生,博覽群書。把凡是動物之中美好的德行、行持的事實,輯錄成為一本書。分門別類為孝友、忠義、貞烈、慈愛、恤孤、眷舊、踐信、守廉、翼善、救難、酬德、雪冤、知幾、通慧,共分為十四輯,而把這本書的書名叫做《物猶如此》。以此希望看到和聽到的人,共同都能發(fā)起敦守倫常、恪盡職分之心,遠離邪非、保持誠敬,種種壞事不要做、種種善舉要力行;共同都能體貼天地父母愛護蒼生的德行,不戕殺異類眾生;共同都能推及我們儒家萬民百姓同是同胞兄弟的仁愛胸懷,普遍庇護所有的生命。細想那些動物類別的有情眾生,尚且能有如此各種美好的行持,而我們人以六尺的身軀,能和天地并列為三,稱之為三才,又接受圣賢經書的教化。如果不能繼承往圣前賢的心法傳承于未來,和宣贊天地教化培育的恩德,以及對人親善關愛動物,以此來安慰天地父母廣遠的慈悲之心。那么不但辜負于天地圣賢教育的深厚恩德,而且大有愧于飛禽走獸這些異類眾生。興起感言至此,讀者諸君自然不難懂得,應當怎樣去孝養(yǎng)雙親、尊敬兄長、忠于君主、恪盡道義,以此敦守五倫而實行八德;應當怎樣仁慈博愛、普遍濟度眾生,以此實行一視同仁的平等大道;應當怎樣克除自己的私欲修持佛法。以此期望不玷辱生養(yǎng)我的父母,不被天地鬼神所憐憫,不被天地鬼神所鄙視、嫌棄,和不被所有的動物所輕蔑、藐視。
徐公人品極其淳厚,學問極其淵博。可惜過去世善根種得不清楚,現(xiàn)生也未能親近明白的善知識,致使對于佛法和外道,邪正真?zhèn)尾荒芊直。所以他所著作的《海南一勺》這本書中,把外道偽造的《心經》中卷和下卷,(下卷有二種,)這三種偽造的經典,和佛祖所宣說的真正的《心經》,并列收錄,把它們一樣的尊崇,不分高下。這種做法,致使不懂佛法的人,有把邪看作正、把偽看作真的過失;使得種種外道,有把正看作邪、把真看作偽的弊病。這本書前面十三輯,只論述倫常道德,所以也沒有不恰當的地方。而第十四輯中的批注,難免有邪正不分的過失,希望讀者在該處慧心詳察。
福建詠春人李俊承居士,法名慧覺,在新加坡經商多年。因為次子宜宗的疾病,而想要修積廣大的功德,為次子消除業(yè)障。因此匯款一千六百圓大洋,請印光印行、施送能夠挽回劫難中的運數、糾正世道人心、戒殺護生等等的經書。印光因為感念世間人的道德心行,越來越趨于卑下的原因,根源都是由于宋朝的儒學家破除、排斥因果輪回造成的,說不過都是佛的騙人的理論,不過是想要普通男女信奉他的教法而已,其實根本沒有這種事。由此善行沒有辦法勸化、發(fā)揚,惡業(yè)沒有辦法懲治、規(guī)勸,以至于造成今天廢除經教、廢除倫常,爭城奪地,互相殘殺的局面,而沒有辦法挽救。
要想挽回戰(zhàn)爭殺戮中的劫難,應當從戒殺開始。戒殺的書很多,至于能感動人心而熄滅殺機的書,這本書推為第一。因為動物還能有各種美好的行持,有良心的人,如何敢縱情恣意地殺害而吃它們呢?印光撰寫的《序言》中又為之提倡闡發(fā)人和動物都是還未成就的佛,和佛想要消除世間戰(zhàn)爭殺戮的劫難,而不惜現(xiàn)身于動物之中,也讓人殺害讓人吃,既而殺后才知道原來是佛示現(xiàn)的等等真理。知道好歹的人,應當不敢仍舊恣意殺生吃肉,以此給自己招來禍患于無盡的未來。
這本書雖然沒有說戒殺,實在是戒殺之書的魁首。因為該書具有振聾發(fā)瞆的感染力,使人閱讀后因感動而奮起戒殺護生的慈悲心。讀者每個人都會去思索:動物居然能有這樣美好的德行,我們人怎能甘心居于異類眾生之下,因此必定要極力保持篤厚的心行,以此期望不會做出給自己帶來羞愧和恥辱的行持。從此以后勉力恪盡天職本份,生的時候不做行尸走肉,努力修持凈土法門,死的時候便直接往生極樂世界。我們將會看到謙恭禮讓的習俗崇興而戰(zhàn)爭平息,天下得以太平;正知正見的風氣開啟而邪謬執(zhí)著消散,如來的教化廣遠弘傳。因此重新排印《物猶如此》這本書,盡李俊承居士的善款來印行施送有緣人,使得見聞的人,都能夠從該書中學習到做人、做佛的法則和軌范。——佛弟子敬譯
- 上一篇:不主張在佛菩薩誕日放生,儀式要從簡
- 下一篇:勸人念佛不丟人
- 印光大師:心凈就能往生凈土
- 印光大師:念佛發(fā)光屬于魔境
- 印光大師:居士是什么意思?居家修道之士
- 印光大師:教人念佛則往生品位很高
- 印光大師:家長應該如何教導孩子?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印光大師:念佛人靜坐時也必須念佛
- 印光大師:念佛不能懇切的原因是什么?
- 印光大師: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超出因果之外
- 印光大師:如何祭祖?祭祖用素
- 印光大師:念佛法門只要具足信愿持佛名號就可以仗佛慈力
- 印光大師:生病時除念佛求接引外,不起一念
- 印光大師:一切法門都是依仗自力
- 印光大師:文殊菩薩證一真法道,超十地圣德
- 印光大師:禮拜佛菩薩時心中默念或開口稱念都可以
- 印光大師:念佛人要能依照凈土三經信愿念佛求生西方
- 印光大師:每天的功課都應當回向法界眾生
- 印光大師:大丈夫除了有生活計劃,更應該有往生計劃
- 印光大師:富貴使人迷惑,有權力還不變初心的能有幾人?
- 印光大師:每日功課都應回向法界眾生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淺釋
- 靜波法師:突破就會升華而解脫 否則即被束縛和困擾
- 仁清法師:什么是誹謗正法?
- 靜波法師:皈依三寶減輕業(yè)障
- 正凈法師:禮佛發(fā)愿懺悔文
- 仁清法師:怎樣念佛號才得力?
- 本源法師:學佛次第很重要 必須注重聞思修!
- 廣超法師:怎樣理解“涅槃寂靜”?
- 慧廣法師:怎樣才能讓自己的事業(yè)蒸蒸日上?善緣不斷?
- 覺真法師:不是犧牲也非放棄,給與是一種生命力
- 杜一心:為什么達摩禪法在北朝受到明顯排擠?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印光大師]心凈就能往生凈土
- [烏龍茶]漳平水仙是什么茶,怎么制作出來的?
- [禪宗五家]萬松行秀是怎樣使曹洞宗宗風大振的?
- [哲理故事]忍耐記心間,煩惱不沾邊
- [宗門故事]是法平等,惟政禪師的慈悲
- [佛與人生]追著別人的幸福跑,你永遠不會幸福
- [佛學常識]法相宗緣何而來
- [其他漢傳法師]眾生的自性又叫佛性,具備不缺不少的了了常知
- [普洱茶]普洱茶的名字是怎么來的?普洱茶名的來歷
- [禪宗典藏]《指月錄》是怎樣一部禪門經典?
- [佛經故事]世上沒有單獨存在的東西
- [哲理故事]常釋懷,做人何必太較真
- [佛與人生]不要用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
- [佛學常識]什么是六相
- [其他漢傳法師]一計漂亮常知歌
- [紅茶]古樹紅茶的功效、作用與工藝
- [禪宗五家]臨濟宗在元代保持著怎樣的規(guī)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