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義理的探究 分別解說 四諦
分別解說|四諦
世尊成道后,應梵王請,至鹿野苑為五比丘說四諦法。三轉十二*輪,示轉、勸轉、證轉。
示轉者,此是苦,是苦集,是苦滅,是至苦滅道。世尊先示四諦相,令五比丘知。
勸轉者,勸五比丘如法修行。是苦諦應知,是苦集應斷,是苦滅應證,是苦滅道應修。至此世尊勸五比丘,知苦斷集,證滅修道。
證轉者,是苦諦我知已,是苦集我斷已,是苦滅我證已,是苦滅道我修已。世尊以自身為證,令五比丘深信力行。
當示轉時,憍陳如最初得道。證轉已,五比丘皆證阿羅漢。至此時三寶具足,世尊佛寶也,四諦法寶也,五比丘僧寶也。天臺宗判為鹿苑時,世尊說小教《阿含》等經。天臺五時教者,第一華嚴時,第二鹿苑時,第三方等時,第四般若時,第五法華涅槃時。
苦集滅道四諦法,旨在隨順眾生所欲,令眾生離苦得樂。斷集則離苦,修道證滅則得樂。如此真理,一切外道所不知。故四諦*輪,當時一切世間天魔梵所不能轉,世尊欲救世間,說此真理。
若不通達四諦,則永遠輪轉五道,往來生死。世尊說法四十九年,可以說皆是四諦之廣說。諦是諦實義,不是說四諦法為實,《心經》云無苦集滅道,四諦法焉得為實?而是說造作集必有苦,修道必然證滅,此法諦實無虛也。
四諦又名四圣諦,因系圣者所修,故名四圣諦�?嗉B,系圣者所離所斷,滅道二諦,系圣者所證所修,故名圣諦。
《分別圣諦經》云:「云何苦圣諦?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所求不得苦,略五盛陰苦……云何愛習苦習圣諦?謂眾生實有愛內六處,眼處、耳鼻舌身意處。于中若有愛、有膩、有染、有著者,是名為習(集)……云何愛滅苦滅圣諦?謂眾生實有愛內六處……彼若解脫,不染不著,斷舍吐盡,無欲滅止沒者,是名苦滅。諸賢,多聞圣弟子知我如是知此法,如是見,如是了,如是視,如是覺,是謂愛滅苦滅圣諦……云何苦滅道圣諦?謂正見、正志、正語、正業(yè)、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有云八苦為苦,有云三界為苦,有云五陰為苦;有云煩惱業(yè)為集;有云涅槃為滅;有云對治為道。今依《分別圣諦經》介紹如上。
苦是逼惱相,集是出生相招感相,滅是寂滅相,道是出到相�?嗉B是世間因果,圣者應離應斷;滅道二諦是出世間因果,圣者應證應修。
佛為度眾生故,乃有四諦法流布于世間。佛號稱大醫(yī)王,以佛知眾生病,佛知眾生病因,佛知眾生病對治,佛知眾生病已。知眾生病者,知苦也。知眾生病因者,知集也。知眾生病對治者,知道也。知眾生病已者,知滅也。
經云有苦、有諦、有實。何謂苦?直言其苦事名之謂苦。例如違境逼惱,令眾生不得自在,如生老病死等。何謂諦?于中因緣有無之法,不差不謬也。例如造作煩惱業(yè)則有苦果,斷集則不受苦果,修道則得道果,不差不謬,真實不虛。何謂實?以理窮之,苦集滅道皆因緣生法,其性本空,如《心經》言無苦集滅道,此是實也。故四諦之「諦」字,非言苦集滅道此法為實也,而是說斷集則離苦,修道則證滅,真實不虛。
故知苦集滅道所論者,乃是諦相,非是諦實。諦相者,因果不爽,因緣有無,不差不謬。諦實者,實性空寂,無性無生。無性隨緣,而有苦集滅道�?嗉瘻绲罒o性,歸乎諦實。
故諦實隨緣,即是諦相;諦相緣起無性,即是諦實。諦相者,世諦攝;諦實者,第一義諦攝。而世諦即第一義諦,第一義諦即一真法界。故勿謂四諦系小乘法,當知四諦出于二諦,二諦出于一實諦。一實諦則是不生不滅,不常不斷。
有人說苦集是虛妄,滅道是真實。其實約情見講,苦集滅道四者,皆因緣法皆虛。如經云,見苦斷集證滅修道,即是戲論。如果廢見論法,四諦皆實,以破見不破法故。佛未出世時,亦有苦集滅道其法,唯眾生為情見所障,不能知苦斷集證滅修道而已。佛出世后,方四諦顯然,圣者依之修行。
大乘經中所說,與小乘之見不同。例如大乘經云,知苦無生,是苦圣諦;知集無和合,是集圣諦;畢竟滅法中知無生滅,名滅圣諦;于一切法平等,以不二法得道,名道圣諦。我們可以知道,這是約諦實而論。
有四諦智,知苦曰知苦智,斷集曰斷集智,證滅曰證滅智,修道曰修道智。依《勝鬘經》,四智漸至是聲聞智,非如來第一義智。四智漸至者,先知苦生苦諦智,次斷集生集諦智,次修道生道諦智,次證滅生滅諦智。四智漸至,不能斷無明住地,故非如來第一義智。
如來第一義智,破無明斷一切煩惱藏究竟。換句話說,知苦無生,知集無和合,知畢竟滅,知一切法平等不二,方名第一義智。第一義智為佛智,亦名金剛智,亦名不思議空智,能斷一切煩惱藏。
大乘經中所說四智,即取此義。《佛說海意菩薩所問凈印法門經》云:「諸法不生是苦智,諸法平等是集智,諸法盡是滅智,諸法無為是道智�!�
《大寶積經》云:「由不生故,苦得清凈(苦智);不攀緣故,集得清凈(集智);由滅盡故,滅得清凈(滅智);由修習故,道得清凈(道智)�!�
《大般若經》說十智,有法智、類智、世俗智、他心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盡智、無生智等。茲摘錄其四諦智介紹之。
「若智以無所得而為方便,知苦應不生,是為苦智�!�
「若智以無所得而為方便,知集應永斷,是為集智�!�
「若智以無所得而為方便,知滅應作證,是為滅智�!�
「若智以無所得而為方便,知道應修習,是為道智�!�
最后我們談,總說名四諦,廣說名十二因緣。十二因緣,實是四諦之廣論。
十二因緣者,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其中無明、行、愛、取、有五支為集諦,其余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等七支為苦諦,此是生死流轉十二因緣。對治為道諦,無明滅乃至生、老死滅,是為滅諦,此是還滅十二因緣。
所以十二因緣法中,將苦集二諦作流轉十二因緣論,將滅道二諦作還滅十二因緣論;并將苦諦作七支廣論,集諦作五支廣論。
- 上一篇:般若義理的探究 般若之要旨在闡釋諦理
- 下一篇:般若義理的探究 分別解說 三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2
- 大般若經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一卷
- 心經的人生智慧—《心經》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6
- 心經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5
- 心經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