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jīng)
《華嚴經(jīng)》全名《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梵文:☉〉,mahā-vaipulya-buddhavata猞愀欀愀-sūtra) 。大方廣為所證之法,佛為能證之人,證得大方廣理之佛也,華嚴二字為喻此佛者。因位之萬行如華,以此華莊嚴果地,故曰華嚴。又佛果地之萬德如華,以此華莊嚴法身,故曰華嚴。華嚴經(jīng)是大乘佛教修學最..[詳情]
第十七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論
第十七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論
第二會在普光明殿成十信佛果
第二會六品經(jīng)。明菩薩信心門。于此一會之中。自有序分正說分流通分。從第十二卷初爾時已下有四行半經(jīng)。是序分。已下至賢首品。是正說分。賢首品末有三行半經(jīng)。是流通分。
如來名號品第七
從此品至賢首品。是第三長科文中。以果成信。信自己心之是佛分。于此一段之中約有六法。以成自心佛果。以令信者入佛果故。
一佛名號品令信心者信佛名號遍一切世間名知名性離故。
二四圣諦品。令信心者自信一切世間苦諦即圣諦不別求故。
三光明覺品。令信心者自以自心光明覺照一切無間無盡大千世界總佛境界自亦同等。以心隨光。一一照之。心境合一內(nèi)外見亡。初三千大千世界已。次還以東方為首。光至東方十三千世界。照百三千大千世界。如是十方十重倍倍周回十方圓照。身心一性。無礙遍周。同佛境界。一一作意如是觀察。然后以無作方便定印之。入十住初心生如來智慧家。為如來智慧法王之真子。一如光明所照如經(jīng)具明。不可作佛光明自無其分。須當自以心光如佛光明開覺其心圓照法界。
四問明品。令信心者信所信之法門。
五凈行品。令信心者信菩薩初發(fā)心時皆發(fā)大愿為首。又令信心者便回無始妄念以成智海無生滅性。
六賢首品。令信心者信佛神力通化無邊得大自在及信心之福。信此六法名為賢首。以此六法觀行相應名為信心。皆以不動智佛等十智如來是自心之果。以不動智佛為體。余智為用。至下方明。文殊師利覺首目首等十首菩薩。是修行信心者之身。此品已下至賢首品已來六品經(jīng)。是長科一部經(jīng)。中第三以果成信門也。為明初會是舉佛果勸修信諸佛所得。此第二會以果成信。信自心是佛與果佛不異故。至文方明。前之以成佛果將用勸修。此舉佛名號果勸修。十方世界無有一名非佛名者。名體性自解脫故。但隨眾生所聞不同故。此明佛號遍周。即明于一切名無所著故。
將釋此品略作三門。一釋品來意。二釋品名目。三隨文釋意。
一釋品來意者。明前之初會。但明如來成等正覺之身及智攝生。未明如來名號攝生廣狹。今此第二會普光明殿。方明佛果名號攝生故。此品須來。又為舉佛果名令生信解故。此品須來。前會明身智遍周。此會明名身及智俱遍周故。初會世主雖問未有其答。此品答前所問。便令后信者之心。令使信佛名身及智普遍法界蔭機利物照俗破迷故。名普光明殿。約德成殿。約殿明德故。此品須來。
二釋品名目者。于此佛號中。約有五緣。以成佛號。一以法界自體根本智緣以成佛號。二約如來示成正覺自德緣以成佛號。三明如來利生方便緣約位進修以成佛號。四明如來以一切眾生隨根所樂緣以成佛號。五明法界體用平等緣一切諸法總名佛號。
一以法界自體根本智緣以成佛號者。如下不動智佛無礙智佛滅闇智佛如是十智佛號是也。以此法界根本智上。以施十種之名。以成十種信力。至位方明廣意。大意令眾生達自根本無明本唯如來根本大智。令諸眾生頓識本故。頓作佛故。
二約如來示成正覺自德緣以成佛號者。即十方諸佛示成正覺。共同十號。所謂如來應供正遍知是。又毗盧遮那是總名。是大智光明照耀種種諸法及種種眾生故。故毗云種種。盧遮那云遍照。
三明如來利生方便緣約位進修以成佛號者。即如下舉十個根本不動智佛以成十信。舉十個月佛。下名悉同。號之為月。以成十住。明創(chuàng)契法身本智心得清涼。為明此位菩薩契理惑亡得法性智清涼故。約自得益之法。以成佛號。十行位中以十個眼佛下名悉同號之為眼。為明十行以智智眼利生攝益故。佛號為眼。以善知根性故。皆是約得益立名為佛。十回向中以十個妙佛上名悉同號之為妙。為明十回向位中菩薩進修漸熟妙智現(xiàn)前故。佛號為妙。十地同妙已上。以明從十信中。自信自心分別之智與一切諸佛根本不動智佛本來是一。以成信心。心外見法不成信心也。從此信已下以三昧力契理會源。名為十住。佛號為月。皆是約修行之人所得之法。以成佛號。安立五位五十個佛名。五十個因。五十個果。為當位具因果故。成一百重因果。為根本五位中本。有五因五果。成一百一十重因果法門。不異法界體。不異十信中所信之法。根本不動智佛以為諸位進修。且約如是。廣意至下本位廣明。是名隨位進修以成佛號。
四明如來以一切眾生隨根所樂緣以成佛號者。即以對現(xiàn)色身等眾生界。為佛。為天。為神。為主。為仁。為仙。遍眾生界令諸眾生不作惡者?偸遣豢梢宰苑睬樗鶞y也?偸欠鹈柋橹。
五明法界體用平等緣一切諸法總名佛號者。為一切諸法及以名言自體性離故。一切法自體性離即法界性。法界性即佛號故。一切法及名言皆是佛號故。為如來稱此一切法自性離之法以成佛故。欲廣引經(jīng)文證義。為此教文弘廣言煩翳。本作業(yè)者難解。但依此經(jīng)上下自相契會。作業(yè)者易解故。如三乘中。亦說根本智后得智。今欲令三乘人回心。指此金色世界不動智佛。令使直認是自心能分別智本無所動。文殊師利即是自心善簡擇無相妙慧。覺首目首等菩薩。即是自心隨信解中所見之理智。如是三乘之人未回心者。定當不信。何以故。為立三阿僧祇劫后當?shù)梅鸸。為直自認身及心總是凡夫。但信佛有不動智等。不自信自心是根本不動智佛與佛無異。以是義故。不成此教法界乘中以根本智為信心。此經(jīng)信心應當如是。直信自心分別之性。是法界性中根本不動智佛。金色世界是自心無染之理。文殊師利是自心善簡擇妙慧。覺首目首等菩薩是隨信心中理智現(xiàn)前。以信因中契諸佛果法分毫不謬。方成信心。從此信已以定慧進修。經(jīng)歷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日月歲劫時分無遷。法界如本。不動智佛如舊。而成一切種智海。教化眾生。因果不遷。時劫不改。方成信也。若立僧祇定實身是凡夫。凡圣二途時劫移改。心外有佛不成信心。如是已上有此五種佛名號不同。
問曰。名之與號何異。
答曰。有二同別。何者為二。約父母所生幼稚無德。且作字呼之為名。有德即約德立名。其名可尊。稱之為號。名即下人不得呼稱。其號即下人得呼稱之。故雖有德無德之異。亦總屬名。收為名言所攝故。若約此經(jīng)佛號。總是約法。約德立名。不同世俗也。
三隨文釋義者。于此段中義分為二。一長科三十二品經(jīng)意。第三禪中說十一地一品未來。二科當品經(jīng)意。從此如來名號品。第二會世主起問。二十八問已下直至向后如來出現(xiàn)品。是世主所問。一終因果所答?傆腥方(jīng)。是答二十八問。故以從普光明智法界佛果報居之殿。舉佛果名號。并舉佛果所行教化眾生。四圣諦法門。并舉法界根本智體佛號不動智佛。以成信修。直至彼如來出現(xiàn)品。三十二品經(jīng)。是信進修行之一終因果之極也。明此普光明智殿佛果至如來出現(xiàn)品此信進修行因果不二故。又明此始成正覺果德之上起信心修行。至后如來出現(xiàn)品中。明法界無時可隔故。以明法界體中凡夫妄見無量劫。如起信進修行者。依真起行。以為進修。經(jīng)歷五位行門。無時可移故。若未起信進修行時。常謂已前諸佛先已成佛經(jīng)無量劫。及其以正信力便見十方無量劫已成佛者。而自身與彼先成佛者。一時成佛無先后故。以是義故。如來始成正覺時。如今凡夫始發(fā)菩提心。起行進修自行已滿。畢竟不離如來始成正覺初出現(xiàn)時。為無情量依本法界本無時故。是故經(jīng)言。發(fā)心畢竟二不別者。為法界性無三世別故。以三世時無別以無時別故。以智無別故。無別為不異。不動智佛體故。妙慧用無別。不異文殊善簡擇妙慧故。行無別。為從初發(fā)心不異十波羅蜜行普賢行而為修行故。大悲無別。常教化故。大愿無別。不舍眾生故。四攝無別。四無量心無別。三十七助道品無別。以此十種無別。故云發(fā)心畢竟二不別。如是二心先心難。為明入此十種信解者難故。若心外信有他佛得道我是凡夫者。即世間人情量。是此乃不論信進修行。直是生死長流常隨見網(wǎng)。何大苦哉。以此如今第二會及初會。明始成正覺如來出現(xiàn)。后三十二品。又著如來出現(xiàn)。明始終信進修行者。與三世佛一時出現(xiàn)。明法界總一時故。如持寶鏡普臨眾像頓照顯現(xiàn)無前后時故。明于法界根本佛智境界中頓現(xiàn)眾法。不可將情量度量作前后解故。一依彌勒樓閣中境界。初會中始成正覺佛。是舉果勸修。佛出現(xiàn)品中佛。是明諸菩薩進修五位因果行終佛與信位中不動智佛相對故。
問曰。何故諸品諸菩薩說。唯阿僧祇品隨好品是佛自說。
答曰。如菩薩加行。如五位煩惱無明。以如來位中不思議菩薩眾。寄成五位菩薩當位。自彰次第法門。即如十慧十林十幢十藏等菩薩是。佛位之內(nèi)迷法無明。如來自說。如此阿僧祇品隨好品。是佛位之內(nèi)無明。至佛位內(nèi)方?jīng)Q此二迷。是故無明住地佛位方終。如勝鬘經(jīng)說。一分教網(wǎng)。二三乘相似。唯不許二乘及凈土菩薩斷得根本無明。為不了無明是根本智故。以此一乘教以不動智佛為信心。以此所有修行證照眾法不同此經(jīng)故。此教明當念初心畢竟心總盡以法界中無三世故。三乘定滿僧祇。又三賢十圣進修路別。地上加行地前四資糧等佛果。定滿僧祇。如前以明。此經(jīng)十住即見道加行資糧一時。何以然。以法界大智用資其行令行無染。以行資糧法界智體使慣習令熟。為明從凡創(chuàng)見如來理智性故。又此五位中修行位位各有佛果。隨位慣習處安立名。別三乘教中前位向后位。但有菩薩果非佛果故。后至位廣明。此法界法門說之經(jīng)無量劫不延。說之一剎那不促。唯迷之者妄作長短延促之解。即不稱應真之心。自此如來名號品以去。直至如來出現(xiàn)品?傆腥方(jīng)。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進修因果。以初即后以后即初不二之位故。如大王路其法常爾非故。新體也。如文殊師利頌云。一念普觀無量劫。無去無來亦無住。如是了知三世事。超諸方便成十力。
二科當品者。于當品中長科為四。一從爾時世尊已下有八行半經(jīng)。明嘆德集眾分。二時諸菩薩作是思惟已下。十四行經(jīng)。是大眾請法分。三爾時世尊知諸菩薩心之所念已下。四十一行經(jīng)。明如來神通現(xiàn)法分。四爾時文殊師利已下。至品末已來舉法演說分。
一從初嘆德中二。一嘆如來德。二嘆菩薩大眾德。從初如來德中。爾時已下兩行經(jīng)。是序分。敘前初得菩提處并普光明殿。意明二處不異。為不移本處道場而身遍坐一切處故。為菩提場體是法界體故。為普光明殿是法界報居所都故。法報二體性相一真本末因果本末無異故。由斯道理故重敘。古人釋云。由相近故。故須重敘者。經(jīng)意不然。又云見佛露居龍造普光明殿。此意亦不然。設有此事。是三乘之說。又云菩提場在熙連河邊。與普光明殿相去三里。在菩提場東南。明菩提場是阿蘭若得道之處。普光明殿是報居之宅。一部之經(jīng)前后通法界品五度重有爾時世尊在者。意明居處是法界如來身及宮殿莊嚴總是法界性相根本智不二故。五度敘意。前會已述。從妙悟已滿下至普見三世于中。有兩行半經(jīng)。是正嘆佛德妙悟已滿。明十智遍周自在故。二行永絕者。為有為無為二行盡故。達無相法取舍盡故。住于佛住者。過去未來三世諸佛共住法界大智大悲故。又如來及十方三世諸佛住五種遍周。一示成正覺遍周。如初會菩提場是也。二依報正報莊嚴及名號遍周。即第二會普光明殿是也。三定體遍周。即十定品是也。四普賢行教遍周。即離世間品是也。五法界圓滿無礙不思議智用遍周。即法界品是也。以此五種諸佛遍周故。故名住佛所住也。以此義故于此一部之經(jīng)安立五度。爾時世尊在摩竭提國。唯法界品少異。明重重遍周不離一處一菩提體一法界一根本智一時無前后故。經(jīng)文恐失其意。五度重敘。令后學者不迷其事故。明此五遍周?偯饕浑H無前后。于一剎那際無二念。說四十年中所轉(zhuǎn)法輪兜率天猶未下母胎猶未出已入涅槃。得佛平等者。理事無二故到無障處。不可轉(zhuǎn)法者。明佛常處生死不為業(yè)遷故。又能轉(zhuǎn)不遷之法也。所行無礙者。明佛于生死中皆能同事真俗不礙故。立不思議者。嘆佛道滿行終總無功用任運利生。以智自在非想思意議可度量故。普見三世者。眼圓明故。非三世中見三世中眾生事也。從與十佛剎微塵數(shù)諸菩薩俱已下至過現(xiàn)未來。于中可有四行經(jīng)。嘆菩薩德與十佛剎微塵數(shù)諸菩薩俱者。明從眾圓滿遍法界海故。俱者同時而至無去來故。莫不皆是一生補處者。皆十地菩薩故為十地。經(jīng)等覺位中。普賢位熟道滿功終方登佛果故名一生也。如瓔珞本業(yè)經(jīng)說。又從初發(fā)心住亦名一生菩薩。以初見性根本智不見有生前后際故。名為一生。瓔珞經(jīng)云。三賢菩薩法流水中任運至佛。悉從他方而共來集者。言他方共來集簡非舊眾。皆是不來而到。不去而遍。又明前會舉果勸修信他佛果。今此第二會明以他佛果行解成其自心信證之道。名從他方而共來集。為從前信佛果中來皆是一生補處者。明于初會信解生至于此會信滿入位便成佛故。如龍女善財?shù)。由是義故。為他方來皆是一生之眾。此乃即是表入法之言從他方來也。迷名他方。悟名曰來。普善觀察諸眾生界法界世界涅槃界已下此三行經(jīng)。嘆所來眾善觀此三種世界無二性故。亦知眾生隨煩惱業(yè)。亦知菩薩隨位煩惱行業(yè)等事故。余如經(jīng)說。
第二大眾請法分者。時諸菩薩作是思惟已下十四行半經(jīng)。于中有三十二問。義分為二。一初有四問。問四種佛剎。二成就大菩提心引十方諸佛勸說已下有二十八問菩薩住地佛眼耳等。如是三十二問。直至如來出現(xiàn)品是答。如經(jīng)具。
問曰。初會中世主所問與此義多相似。但廣略不同。何故此第二會還復再問如上之問。
答曰。前會是世主問舉佛果勸修信佛所得。此會是自信自身自心是佛。及入位修行故須再問。前位是普賢入定舉果。此會即明文殊生起入信之初。即明凡夫始信為彰信心粗故不入定說。十住已去始明當位菩薩入定始說。以是義故。前問雖義理少同應緣差別。故異前會信他佛得此會自入信修行也。古人說。前會是請。此會是問。其義不然。前后總是其請。當請是問故。但為勸修與自入法事少殊。如前會。如來修行道滿及過去諸佛已成道者。行滿之果。此第二會舉十方諸佛根本之智凡圣共有之果。即一切處金色世界一切處不動智佛十智佛等是也。明一切諸佛眾生共有此不動智。金色是理法性身也。為信心生滅故言色也。以十色世界表之。即是此會所問。四種佛剎中。佛住佛剎者。明一切諸佛及以一切眾生共所住故。為一切凡圣根本之智。舉令一切眾生信自心是佛所住智故。一切諸佛從此信生。一切凡夫亦從此起。莊嚴佛法性佛剎者。即如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隨位各有十個佛號是也。因此自心根本智起信進修行隨位隨行。諸波羅蜜莊嚴。以嚴法身智身。令成熟故。以法身智身用。嚴萬行令行無著。故名莊嚴佛法性佛剎。清凈佛所說法佛剎者。如來示成正覺轉(zhuǎn)法輪是。體性佛威德佛剎者。神通應現(xiàn)隨根出世者是。明后二佛剎從前二佛剎起信修行成熟故得。以此義故。應知十方諸佛。共此一道而得出生故。應如是知。應如是信解。即得信解成就一如諸佛所信故。得是信者如賢首品說。勝以手擎三千大千世界住于空中經(jīng)過一劫。明其難信故。亦勝供養(yǎng)十方世界塵數(shù)諸佛經(jīng)過一劫功德。不如如是信心。已下二十八問經(jīng)自具答。義隱難明者釋之。義顯者如文可知。此三十二問中有問十通十頂。經(jīng)中但有十通十忍。不見頂名。剩其十忍少其十頂。愿佛世尊為諸菩薩亦為我說此兩句結(jié)請。自此已下是如來以神力舉法顯答。
第三如來神通現(xiàn)法分者。于此分中義分為二。一明隨類現(xiàn)法。二明約初信心。
一隨類現(xiàn)法者。隨五位之中菩薩之類。各現(xiàn)十種佛住。十住十行十向十地十一地中。各有隨位佛果名號是。隨一切國剎一切眾生之類。各現(xiàn)名號不同。如下文殊師利所說佛號者是。
二明約初信心者。即此當一品及通一部?倿樾判摹?傂盼逦恢幸蚬P臒o疑滯方可以行。如有教說。譬如有人過五百由旬崄道。先知通塞。然后行往。喻如十信。菩薩于信心之中先知五位進修通塞。預以愿行防之。以信自心分別之性本是一切諸佛不動智體。用防邪見。外取他境故。以隨位妄謂散動障真智故。以禪波羅蜜防之。以隨位第八住第八行第八回向第八地智增滯寂。障真無作大悲故。以一百四十大愿防之。以樂生死障真智故。以四念處觀等三十七助菩提分法防之。及十諦觀及十十二緣生觀防之。以十波羅蜜利益眾生恐不弘廣故。以四攝四無量法防之。以自求樂果教化眾生不周廣故。起十回向。加以大愿大慈大悲。不舍一切惡道地獄人天。遍生其處以防自樂。違菩提心有所得故。以是義故。十信之心總通五位迷皆成信。若自信徹趣求無法不達。若也疑心不除豈成信也。如此品舉佛果門。至賢首品舉佛神通及佛所行業(yè)行。使之初信心者信徹故。始名信心。今此一部之經(jīng)。頓舉五位因果諸佛果門?偝尚乓讶胛恍扌。方始不迷理智。如人造食五味一時頓熟。方始食之。從初食時五味同食。乃至食竟其味不離五也。明五位因果。十信總明。時亦不移。本末為信。三世一際故。畢竟佛果不離初信之法。如依樣畫像等喻可知。于此神通示法門中總有四十一行經(jīng)。長科為十一段。第一爾時世尊知諸菩薩已下一行半經(jīng)。明如來知眾所念以神通現(xiàn)法。
第一東方過十佛剎塵已下三十九行半經(jīng)?偯魇狡兴_來集十方。自有分劑。不煩更科。于此十方菩薩來眾之中。義分為十。一舉佛剎方面。二舉佛剎遠近。三舉世界名色。四舉佛名號。五舉上首菩薩之名。六明大眾之數(shù)。七明大眾來已致敬。八明隨方化座。九明座之名目。十明大眾升座而坐。
一舉佛剎方面者。在東方。東方者為震卦。為春生。為初明長男。為頭首。為青龍。為吉慶。為震動。明法事作業(yè)動用之初故。道俗通以用之故。先舉東方為首故。方者法也。但取方法之義。動用之始。非如世所見執(zhí)。東西南北可得之方。一切處東方。一切處南方。但取其法故。余準此。
二舉佛剎遠近者。過東方十佛剎微塵數(shù)世界之外。此有四義。一明十為圓數(shù)為明遠近無盡。二明令信心者知佛境廣大令自心弘博。三明佛境界遍周如鏡中像互參無礙。四明未起信心者以十佛剎塵況喻處迷。十無明未達。自障佛境界。而不現(xiàn)前故。舉塵表迷故。如涅槃經(jīng)云。釋迦凈土過西方三十二恒河沙世界之外?偸潜矸ㄖ當(shù)。如會釋已述。此云十佛剎微塵數(shù)世界之外來者。明隔十無明中。一一無明有無量正使業(yè)習主伴相熏煩惱。過于世界塵數(shù)。莫知涯際。能障智境故。言十佛剎微塵數(shù)世界外也。來者明從迷入信。故號為來。言彼世界中有佛號不動智者。為明不動智佛是十方凡圣共有根本之智。明于此智能起信心故。號之為來。此不動智佛。一切眾生常自有之。若取相隨迷即塵障無盡。若一念覺迷達相即凈若虛空。但為隨迷稱外悟處言來。而實佛剎本無遠近內(nèi)外等障。亦無去來。無邊佛剎不出毛孔微塵之表。今致遠近意。令初信心者心廣大故。言其從彼世界中來又明從迷入悟故言為來故有佛號不動智者。明是信者自根本智故。由有此智故。一切眾生而能發(fā)菩提心故。以根本智體能了迷性起信解故。起彼迷境。稱之曰來。如起信論云。不思議業(yè)相者。以依智凈相能作一切勝妙境界。所謂無量功德之。相常無斷絕。隨眾生根自然相應。種種而現(xiàn)得利益故。又云依本覺故而有不覺故。又云依于智故生其苦樂。如起信論廣明。意明一切眾生迷根本智而有世間苦樂法故。為智無性故。隨緣不覺苦樂業(yè)生。為智無性故。為苦所纏。方能自覺根本無性。眾緣無性萬法自寂。若不覺苦時以無性故?偛蛔灾行詿o性。如人因地而倒因地而起。一切眾生因自心根本智而倒。因自心根本智而起以是義故。如來于此一乘之經(jīng)。頓彰本法為金色世界。明法身白凈無染頓彰本智號不動智佛。頓彰文殊師利。是自心妙擇之慧。余九個世界九個智佛九個菩薩。是隨自信解修行位上進修增勝。法身隨行異名故。從斯自心本不動智佛自覺之上。見道入位。起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加行。進修法身智身。大愿大慈大悲四攝四無量十波羅蜜三十七助道分法。從初發(fā)心根本法身本不動智體上。用資萬行悲愿參融。互為資熟。法身資行。使令無染。行資法身。使令純熟。五位中各各立十個佛果十個菩薩。明隨位進修中約自行得處佛果菩薩行果立名故。非他佛號。非他菩薩而立其名。隨智佛果。隨其行果。五位之上因果各有五十。共為一百。通本五位有五個因果。共為一百一十城之法門故。此答前菩薩問四種佛剎中佛住佛剎莊嚴法性清凈佛剎。從此二佛剎上。得示成正覺佛剎神通自在佛威德佛剎。是故前會世主所問是他毗盧遮那佛得自在之果。此第二會菩薩所問是自修行者佛剎菩薩行之因果。從之已后直至如來出現(xiàn)品。是五位勝進菩薩加行自力一終之位。明此品。是信心進趣之果。至出現(xiàn)品是修行位極之因果之相。于自心根本佛智上而生信進修行故。此不動智是一切諸佛一切眾生之地。以此智故而作眾生。以此智故隨迷作眾生時。于六道中。隨天上人間及惡道中。皆有隨眾生依正之果報也。隨業(yè)粗細不同。以此智故隨覺悟時。成就三乘及法果圓滿一乘佛果依正妙報。若無此智無是虛空。亦非眾生。亦非諸佛故。
問曰。一切眾生本有不動智。何故不自應真常凈。何故隨染。
答曰。一切眾生以此智故而生三界者。為智無性。不能自知。是智非智。善惡苦樂等法。為智體無性。但隨緣現(xiàn)。如空中響應物成音。無性之智。但應緣分別。以分別故癡愛隨起。因癡愛故即我所病生。有我所故自他執(zhí)業(yè)便起。因執(zhí)取故號曰末那。以末那執(zhí)取故名之為識。因識種子生死相續(xù)。以生死故眾苦無量。以苦無量方求不苦之道。迷不知苦者不能發(fā)心。知苦求真者還是本智。會苦緣故方能知苦。不會苦緣故不能知苦。知苦緣故。方能發(fā)心求無上道。有種性菩薩。以宿世先已知苦發(fā)心。信解種強者。雖受人天樂果。亦能發(fā)心求無上道。是故因智隨迷因智隨悟。是故如人因地而倒因地而起。正隨迷時名之為識。正隨悟時名之為智。在纏名識。在覺名智。識之與智本無自名。但隨迷悟而立其名。故不可系常系斷名也。此智之與識但隨迷悟立名。若覓始終如空中求跡。如影中求人。如身中求我。依住所在故。新長短處所之相終不可得也。如此無明及智無有始終。若得菩提時無明不滅。何以故。為本無故更無有滅。若隨無明時不動智亦不滅。為本無故亦更無滅。但為隨色聲香所取緣。名為無明。但為知苦發(fā)心緣。名之為智。但隨緣名之有。故體無本也。如空中響。思之可見。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華嚴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華嚴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華嚴經(jīng)》“華”是大乘的因地,“嚴”是果地的功德
- 華嚴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yè)”是什么意思?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這七個字有什么含義?
- 十種自在指的是什么?解讀《華嚴經(jīng)》十種自在
- 入無生智,到無依處是什么意思?
- 為什么說《華嚴經(jīng)》是別教一乘?
- 脫去俗服,當愿眾生,勤修善根,舍諸罪軛的意思
- 只在誦《華嚴經(jīng)》的時候口臭,還要繼續(xù)誦嗎?
- 怎么理解“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業(yè),是為魔業(yè)”?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經(jīng)題含義是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什么時候傳入中國?
- 《華嚴經(jīng)》是屬于開智慧嗎?
- 人要精進學習,切莫放縱欲望
- 發(fā)起殊勝的菩提心,讓世界變得更清凈
- 機緣到來時,因果報應是逃不掉的
- 《華嚴經(jīng)》是阿難尊者記錄的嗎?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jīng)》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jīng)》開經(jīng)偈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二
- 《華嚴經(jīng)》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jīng)弘傳序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jīng)》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十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通達大智,到于彼岸的解釋
- 惡自受罪,善自受福,亦各須熟,彼不相待的解釋
- 圓覺經(jīng)講的是什么內(nèi)容?圓覺經(jīng)概說
- 《大寶積經(jīng)》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楞嚴經(jīng)的由來故事
- 佛經(jīng)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jīng)》講記
- 念地藏經(jīng)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jīng)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nèi)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jīng)》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jīng)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jīng)》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jīng)》偈頌:人生在世間,應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jīng)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jīng)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jīng)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jīng)》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jīng)·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jīng)》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誰翻譯的?心經(jīng)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jīng)注音版
- 法華經(jīng)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jīng)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jīng)》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jīng)》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zhuǎn)的解讀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jīng)》
- 《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jīng)》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jīng)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jīng)·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jīng)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華嚴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原文
- 華嚴經(jīng)譯文
- 地藏經(jīng)譯文
- 心經(jīng)講解
- 心經(jīng)譯文
- 南懷瑾:《金剛經(jīng)說什么》
- 六祖壇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譯文
- 六祖壇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講解
- 楞嚴經(jīng)譯文
- 金剛經(jīng)講解
- 大般涅槃經(jīng)原文
- 俱舍論原文
- 地藏經(jīng)講解
- 地藏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楞伽經(jīng)譯文
- 涅槃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譯文
- 瑜伽師地論白話文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解深密經(jīng)原文
- 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地藏經(jīng)白話文(王智隆居士)
- 成唯識論原文
- 維摩詰經(jīng)譯文
- 大般涅槃經(jīng)白話文
- 華嚴經(jīng)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