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jīng)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一(7)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一(7)

  辛二、約最勝辨(分二科)  壬一、標列

  又諸意識望余識身有勝作業(yè),謂分別所緣,審慮所緣,若醉、若狂、若夢、若覺、若悶、若醒,若能發(fā)起身業(yè)、語業(yè),若能離欲、若離欲退、若斷善根、若續(xù)善根、若死、若生等。

  「又諸意識望余識身有勝作業(yè),謂分別所緣,審慮所緣」,這是「意地」的第五科「作業(yè)」。「作業(yè)」里邊分二科。第一科「約通相辨」,就是按一般的情況說明這個意識的作用。現(xiàn)在是第二科「約最勝辨」,就是「意」它最有力量的作用,從這方面來說意識的作業(yè),它是不同于前五識的。

  「又諸意識望余識身」,「又」和前面不同的意思,所以叫做「又」!钢T意識」,就是意識也是很多的,這個有善、有惡、有無記,也還有各式各樣的意識,也還是從它的相貌上說,叫做「諸」;體性還是一個的。「望余識身」,對比前五識的體性,「身」,是體性的意思。

  「有勝作業(yè)」,這個意識有殊勝的作用,什么是它的殊勝的作用呢?「謂分別所緣,緣審所緣,若醉、若狂、若夢、若覺、若悶、若醒,若能發(fā)起身業(yè)、語業(yè),若能離欲、若離欲退、若斷善根、若續(xù)善根、若死、若生等」,這都是意識殊勝的作用,不是前五識所能辦的。這是把這個它殊勝的地方「標列」出來。

  壬二、隨釋(分十五科)  癸一、分別所緣(分三科)  子一、征

  云何分別所緣?

  子二、釋(分二科)  丑一、標列

  由七種分別。謂有相分別、無相分別、任運分別、尋求分別,伺察分別、染污分別、不染污分別。

  這以下是「隨釋」,隨前面所標的一樣、一樣的解釋。先解釋這個「分別所緣」。這個「分別所緣」,是意的殊勝作用。什么叫做「分別所緣」呢?這底下又分成三科。第一科「征」!冈坪畏謩e所緣」,這是問,這句話。第二科解「釋」,解「釋」又分成二科。第一科是「標列」!赣善叻N分別」,這個「分別所緣」里邊有「七種分別」,都屬于「分別所緣」,這個題下的,其中「所緣」是什么呢?「謂有相分別、無相分別、任運分別、尋求分別,伺察分別、染污分別、不染污分別」:這七種,這「七種分別」,現(xiàn)在解釋第一種「有相分別者」。

  丑二、隨釋(分七科)  寅一、有相分別

  有相分別者。謂于先所受義,諸根成熟善名言者,所起分別。

  「有相分別者」怎么講呢?什么叫做「有相分別」呢?「謂于先所受義,諸根成熟;善名言者,所起分別」:這里有二個意思:「謂于先所受義,所起分別」,這是第一個意思。第二個「諸根成熟;善名言者,所起分別」就是這二個意思;蛘哒f「謂于先所受義善名言者,所起分別」這是一個意思。第二個「諸根成熟善名言者,所起分別」就是這二個。那么用這二個意來解釋這個「有相分別」。

  先說第一個「謂于先所受義」,這個「有相分別」,就是說「先」前「所」領(lǐng)「受」的「義」相。這個「先」怎么講呢?就是前五識是「先」,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前五識和色、聲、香、味、觸的境界先接觸,那么叫做「先所受義」。「先所受」了「義」的時候,第二剎那,就是尋求,第六意識就開始活動了。第二剎那就是尋求、決定、染凈,這個第六意識就開始活動了。那么這「先所受義」,那么當然它也是「善名言者」才能生起分別,就是它要明白很多的「名」;「言」,就是「名」。這個「名」,就是一個字、一個字,一切法的名字,你要通達很多、很多事物的名字。那么這個「先所受義」這是一個條件。第二個條件,你要「善名言」,然后你才能夠生起心里的活動,就會有種種分別。尋求也是分別、決定也是分別、染凈也是分別,這樣子叫做「有相分別」這是第一個解釋。

  第二個「諸根成熟善名言者,所起分別」:這個「諸根成熟」,就是眼、耳、鼻、舌 、身、意六根,六根成熟了。譬如說是小孩子,他的眼、耳、鼻、舌、身、意,就是沒有成熟,沒有成熟,他就不能夠像成熟的人,生起那樣的分別,不行!這小孩子,不要說一般的小孩子,你就是這個人年紀很大了,他一點書都沒有讀過;假使城市里還比較好,鄉(xiāng)村里面,完全沒有讀過書的人,他對名言也是會說幾句話,也是會說話,但是很多話不會說。你像就是我們中國人沒有學(xué)過英文的,你用英文的名言去思惟種種的知識,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這個「善名言」這句話也是很重要。所以是「諸根成熟」了,它要「善名言」。它要善于這個「善」這個字是有二個意思:一個是「善」者,能也,他能夠說話。實在來說也包含讀書的意思,也包含你讀了很多書的意思。再這個「善」字,有巧妙的意思,就是一般說,你擅長于這件事,你對于這件事你擅長,你這個人有口才善于說話,那么叫做「善名言」。這個「諸根」是「成熟」了,好像是《大智度論》上說:『佛的最后身菩薩,他一降生就諸根就成熟了』,就是成年人一樣,就是我們一般人,不可以。一般人要等待一個時期。所以「先所受義善名言者,所起分別」就是這個意思。第二就是,「諸根成熟善名言者,所起分別」,這叫做「有相分別」。這個「有相分別」里面還有一個特別的意義,先不要講。

  寅二、無相分別

  無相分別者:謂隨先所引,及嬰兒等,不善名言者,所起分別。

  第二個「無相分別」,這個「無相分別」怎么講呢?「謂隨先所引,所有分別」:這個「隨先所引」怎么講呢?譬如說是尋求、決定、染凈以后,就有等流。我們的分別心,尋求、決定、染凈以后,有等流的分別,F(xiàn)在這里說是「隨先所引」,就是這個等流的分別,這個隨順前多少剎那、尋求、決定、染凈,隨這些的分別引來的、引發(fā)出來的等流分別,這些分別叫做「無相分別」。

  「及嬰兒等,不善名言者,所有分別」:「嬰兒」,就是初降生的小孩子!傅取,等于童子位,就是他己經(jīng)可以自己知道怎么游戲了,就是這樣的小孩子,那么就是叫做童子位。這些小孩子是「不善名言者」,他們的名言知道的很少,雖然他們的內(nèi)心也有分別,但是那個分別叫做「無相分別」。這里邊的意思從前面的「有相分別」,和第二個「無相分別」對比起來,什么叫做「有相」?什么叫做「無相」?就是我們的內(nèi)心要能特別的用心的去觀察思惟這件事,叫做「有相」。「無相」,就是他不能特別的用心去思惟什么事情,叫做「無相」。雖然也是思惟分別的,但是不能特別的用心去思惟分別,這叫做「無相」?催@個文里面有這樣的意義的。

  「先所受義,善名言者,所起分別;諸根成熟,善名言者,所起分別」:這個他就是有這個能力,就是有什么事情,他就可以深入的思惟觀察、去了解這件事,然后怎么處理,這有這個能力叫做「有相分別」!笩o相分別」,不是,他不特別用心的,心里面也是分別;但是不能特別用心的去認識,所以叫做「無相分別」。

  寅三、任運分別

  任運分別者:謂于現(xiàn)前境界,隨境勢力,任運而轉(zhuǎn),所有分別。

  這個第三個,解釋第三個事情,第三個分別的名字叫「任運分別」!溉芜\分別」是什么意思呢?「謂于現(xiàn)前境界」,就是說這一個人他遇到出現(xiàn)在眼前的境界,這種事情出現(xiàn)在眼前的時候,它能引起你特別注意,這個境界它有這種力量;其實隨時隨地都是有境界現(xiàn)前的,但是一般性的事情,引不起來人的注意,那不算數(shù),F(xiàn)在這里說的「現(xiàn)前境界」,就是特別引起你的注意,或者境界特別大,或者是有什么特別的境界、情況。

  「隨境勢力,任運而轉(zhuǎn)」,那么這一個當事人,他的內(nèi)心就是隨順現(xiàn)前的境界的力量,那么你任運而轉(zhuǎn)。這里邊也包含一個意思,就是你也應(yīng)該是熟悉它的內(nèi)涵,熟悉它的意義的。那么就這么一看,你內(nèi)心里面也就能理解,也就能明白是怎么回事;所以隨著那個境界的轉(zhuǎn)變的情況,你也不需要特別的用心,任運的就這樣起分別,這樣的分別叫做「任運分別」。

  這個「任」字,當個「因」字講,因果的「因」,或當「就」,就是什么的那個「就」,成就的「就」。這個因所現(xiàn)前的境界的力量,就這樣子隨順的去起分別,不需要加上一番心力去思惟的,不需要加上心力去觀察、思惟。就是很容易的,好像是很自然似的就明暸了,明暸是怎么回事,那么這叫做「任運分別」!溉芜\而轉(zhuǎn)」:這個「轉(zhuǎn)」,就是動,內(nèi)心的動作不是特別刻意的,不需要特別加上心力的,任運的就這樣動了,就明白了,這樣的分別,叫「任運分別」。

  寅四、尋求分別

  尋求分別者:謂于諸法,觀察尋求,所起分別。

  這個就把有相分別的意思更具體的說明了一下!笇で蠓謩e者」:這個「尋求」,就是你要加上心力,你要進一步,不能表面上看上去,還不是太明白,不明白,你要進一步去求,去尋求去!笇ぁ,也就是觀察的意思!钢^于諸法,觀察尋求,所起分別」,就是對于世間上一切的事情,一切的因緣生法,要觀察、要深入的去觀察,去思惟去,這樣子的情形所生起的分別,叫做「尋求分別」。

  前面說是這個任運分別里邊,「隨境勢力,任運分別」這個還是一般性的事情,這要用佛法比較現(xiàn)成的,能明白這件事。這們一般說是看見了一枝草,或者是一朵花,就看看就算了,心里面不再去思惟什么;但是若是在佛法里面,佛教徒的學(xué)習(xí),學(xué)習(xí)佛法的人,修觀行的人,就不是了。他就是聽聽鳥叫一聲,看那個樹擺動了一下,或看到一朵花落了一下,就是平常的事情,他是和一般人看法不一樣,他要尋求一下,他要尋求一下!钢^于諸法」,要觀察它,觀察它是怎么回事?這時候生起的分別。或者特別在社會上也有這種情形。特別做醫(yī)生的人,或者做科學(xué)家的人,那他就會從表面上去深入到里面去觀察、研究,那么都有這種「尋求分別」都有這種。

  寅五、伺察分別

  伺察分別者:謂于已所尋求,已所觀察,伺察安立,所起分別。

  這「伺察分別」是什么意思呢?「伺」,也就是觀察的意思!钢^于已所尋求」,這是說對于你在某一事情,已經(jīng)尋求過了,你己經(jīng)觀察過了的事情,你再深入的去觀察它去,你發(fā)現(xiàn)了更深一層的不同的事情,你能夠取到它的相貌,你能拿到它的意義,你能夠安立名言把它表達出來,這樣所起的分別,叫做「伺察分別」。這是社會上的學(xué)者也有這種的情形;但是在佛教徒是特別的需要這樣的事,佛教徒特別需要,不管你是修緣起觀、修無我觀、修無常觀,修這個出世間的一切法門,都需要這兩種:一個「尋求分別」、一個「伺察分別」。就是觀察這個就是我們一般人誰不知道老、病、死的事情呢?老是很現(xiàn)前的事情,隨時都會看見這個老,隨時也會知道病、死的事情,但是印象不夠深刻,不知道。誰不知道春、夏、秋、冬呢?誰不知道這個花開了、花落了,這個事情誰不知道呢?但是那只是表面上而已。若是佛教徒你修止觀呢?就是不可以只是表面上,要深入的觀察。所以就需要「尋求分別」、又需要「伺察分別」,這樣子你才能見到真理,你才能有希望轉(zhuǎn)凡成圣的。

  所以說這個《解深密經(jīng)》〈分別瑜伽品〉說到這里,尤其是現(xiàn)在我們學(xué)習(xí)《瑜伽師地論》這里,那么我們讀這個《大般若經(jīng)》,就是《大智度論》也會感覺到有這種事情,我們佛教徒修學(xué)圣道的時候,就是不斷的深入觀察、思惟,是這樣子,才能得圣道。我們一般說這個世俗諦、第一義諦。這個世俗這兩個字里邊有一個什么的特別意思呢?就是能覆障這個第一義諦,能覆障第一義諦,就把那個第一義諦的,我們  禪師就這么說,把第一義諦的相貌遮蓋住了,你看不見,讓你看不見。

  譬如說這個花開、花落,這是個世俗諦的境界,但是那里就有第一義諦,我們被這個花開、花落;本來也可以從這個一生、一滅,一開、一落上,這可以到第一義諦那去,但是你不經(jīng)過尋求、伺察的分別就不行。你就被這個花的開、落遮住了,把第一義諦相貌遮住了。那個世俗這個字也就是覆障的意思,怎么能夠把這個覆障揭開呢?就需要尋求分別,還需要伺察分別才可以的,是這樣的意思。所以你從這個修四尋思智、四如實智,《攝大乘論》上講過,四尋思、四如實智,從那上也看出這件事,要這樣子你才能得無生法忍。說我根本不觀察,只是心里面寂靜,那怎么能得無生法忍呢?你只是修止,怎么得無生法忍呢?這不可能的!所以我們中國的禪宗,后來的人就是偏了,走偏了。但是你若不學(xué)習(xí)經(jīng)論,就不知道那件事,不知道它偏了,不知道。尋求分別、伺察分別要這樣子去分別。

  寅六、染污分別(分二科)  卯一、約貪煩惱

  染污分別者:謂于過去,顧戀俱行;于未來,希樂俱行;于現(xiàn)在,眈著俱行,所有分別。

  「染污分別者:謂于過去,顧戀俱行」,這以下是第六,一共七個分別,F(xiàn)在是第六個分別。這個「染污分別」指什么說的呢?「謂于過去,顧戀俱行;于未來,希樂俱行;于現(xiàn)在,耽著俱行」:這個「執(zhí)」這個字,金陵刻經(jīng)處印的這個《瑜伽師地論》正文,是個「執(zhí)著」;但是這個《披尋記》的這個本子呢?是「耽著」,是個「耽」,和這個有點不同。我們說「耽」比較合適,說有分別。什么叫做「染污分別」呢?就是有垢穢的分別!钢^于過去,顧戀俱行」,世間上塵勞的事情是一切凡夫所愛著,所染著的事情,雖然這件事己經(jīng)過去了,不是現(xiàn)前的,己經(jīng)過去了,沒有了;但是內(nèi)心里邊還在「顧戀」,還在染著這件事情!妇阈小,我們前面說到心所,這個心王本身是無記性的,它不是善、也不是惡,無記性的,F(xiàn)在說「顧戀俱行」,就是那個染著,那個貪著心,貪著心和這個心王在一起活動,叫做「俱行」。

  所以我們?nèi)羰怯鲆娺@些觸惱的境界的時候,它在唯識修觀法、修觀行的時候,會有一個分別;這個人的本心還是清凈的,說這個人現(xiàn)在毀辱我,或怎么的,修觀行者應(yīng)該怎么觀察呢?觀察這個人的心還是清凈的,并沒有染污,沒有煩惱,因為心本身是無記性的,也不是善、也不是惡,為什么他現(xiàn)在他在欺負我,毀辱我不講道理呢?因為他的清凈心被煩惱染污了,那個煩惱在迷惑他、影響他;就像一個好人受到壞人的威脅來做壞事,他本心是不做壞事的,他本身是無記的嘛!是被染污的心所,染污他了,是這樣子。所以這個修觀行的人說這個人的本心是好的,是另外的煩惱影響他,從這里減少自己的瞋心,減少自己的憤怒,也可以這樣觀察。現(xiàn)在說呢?這個心是無記的,為什么會「顧戀」呢?因為貪心和他在一起,他不能排斥那個貪心在一起;所以事情雖然過去了,心中還在留戀,顧戀染著那件事情。

  「于未來,希樂」,將來的事情,也不是現(xiàn)在;可是因為染著的關(guān)系,對于還沒有成為事實的事情,心里面也希望這件事情能出現(xiàn),希望能夠?qū)儆谖遥@叫「俱行」。「于現(xiàn)在,執(zhí)著俱行」,「眈著」這個「眈」這個字,這個字還有點不同。這個「眈」放個眼目的目,這地方比較合適。這個「眈」,音都念ㄉㄢ ,但義不同。這個目字邊這個「眈」在這里比較合適,就是愛著的這個意思。耳字邊的「耽」沒有這個意思,沒有愛著的這個意思;所以這里應(yīng)是目字邊的「耽」。

  「于現(xiàn)在,眈著俱行」,這個塵勞所愛的這些境界,是現(xiàn)在,就是現(xiàn)在前的時候,那么心里邊去愛著這個塵勞的事情,那么這叫做「于現(xiàn)在,眈著俱行;所有的染污分別」。這是用時間來觀察這件事,過去的、未來的、現(xiàn)在的,心里面愛著,種種的愛著分別,這叫做「染污」的「分別」是這樣意思。這一段文是約過去、未來、現(xiàn)在,也是單獨的約貪煩惱,約貪欲的煩惱來辨別,來說明「染污分別」的。

  卯二、約一切煩惱辨

  若欲分別、若恚分別、若害分別,或隨與一煩惱、隨煩惱相應(yīng),所起分別。

  這是第二段「約一切煩惱辨」。不只是貪煩惱,包括所有的煩惱,都可以名之為「染污分別」的!溉粲謩e」,也就是前面分成三世的過去、現(xiàn)在、未來,這都叫做「欲分別」。這個「欲」,當然主要還是指男、女的欲!溉繇7謩e」:這個「!,就是憤怒,遇見不如意的事情心里面憤怒。「若害分別」:「害」,也是憤怒;前面的「恚分別」和「害分別」有什么差別呢?這后文這個《瑜伽師地論》后邊的文有解釋。

  這個「恚分別」,就是不饒益對方,表現(xiàn)這個態(tài)度不滿意,我對他沒有饒益的心情,不想要對他有什么好處,不高興他、憎惡這個人,不想對他有什么好處,這叫做「恚分別」!负Ψ謩e」,就是要傷害他;「恚分別」雖然是不高興,還沒有想要傷害。這個「害分別」,就是想要傷害他了,那么這叫做「害分別」。那就是害是重一點。但是《大毗婆沙論》的解釋是相反的,這個「恚分別」,就是想要斷他的命,叫做「恚分別」。「害分別」,只是要打一打他就好了,那么有這么一點不同。

  「或隨與一煩惱、隨煩惱相應(yīng),所起分別」:前面說是「欲分別」,是貪!疙7謩e、害分別」,是瞋。還有很多的煩惱,或者是「隨與」某「一」個「煩惱」相應(yīng)所起的分別,其他的高慢心、疑惑心,各式各樣的煩惱,指根本煩惱說!鸽S煩惱」呢?就是由根本煩惱等流出來的煩惱,或者昏沈、或者是掉舉、或者散亂、不正知這一些的「煩惱相應(yīng)」,和這些「煩惱相應(yīng)」所生起的分別,這都叫做「染污分別」。這個佛法雖然說了很高深的道理,但是也有初開始應(yīng)該注意的事情,就是先要知道什么是壞的?什么是好的?然后要注意好的可以發(fā)動起來,壞的東西要把它滅掉,減少它。『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什么叫做惡?什么叫做善?在經(jīng)論上,尤其是《瑜伽師地論》它一樣一樣說得清清楚楚的告訴你,什么叫做惡?什么叫做善?所以我們雖然說我們是佛教徒,你若是不多多的學(xué)習(xí)佛法,什么叫做惡?未必清楚,未必明白,這叫做「染污分別」。

  寅七、不染污分別(分二科)  卯一、標列

  不染污分別者:若善、若無記。

  這叫做「不染污分別」。這個「不染污分別」是什么呢?叫「善」。「善」的事情;或者是屬于「無記」的事情,也不是善、也不是惡,不能說它是善,也不能說它是惡,那叫「無記」。這個「善」,是對于現(xiàn)在你要做這種事,對于你現(xiàn)在是有利,將來也會得到好處,二世,現(xiàn)在世、未來世,這兩世都能得到利益,那叫做「善」。指現(xiàn)在是善,以后不是善,那不能叫做「善」。譬如人吸毒,抽大煙的時候,現(xiàn)在感覺到很好,但是以后就不對了,所以那只是現(xiàn)在好,佛法不稱之為善;將來也要好,那才算是善。說我現(xiàn)在用功修行很辛苦,其實這是善法,將來還有很大的功德;所以現(xiàn)在也好、將來也好,這是「善」。所以二世順意,才名之為「善」。

  「若善、若無記」,那這叫做「不染污分別」。什么叫做「若善、若無記」呢?「謂出離分別、無恚分別、無害分別」。這底下解釋什么叫做「善」。

  卯二、隨釋(分二科)  辰一、善分別

  謂出離分別、無恚分別、無害分別,或隨與一信等善法相應(yīng)。

  「謂出離分別」,就是「出離」那個欲的「分別」。就像修不凈觀,修那不凈觀就能從欲得解脫,離欲得解脫叫,「出離分別」!笩o恚分別、無害分別」,那兩種分別沒有了,沒有「!沟摹阜謩e」、沒有「害」的「分別」。這是沒有欲的分別、也沒有「!沟摹阜謩e」、也沒有「害」的「分別」這真是不容易,真是強人所難,真是不容易?墒沁@個在我們學(xué)習(xí)佛法來說,說到很廣大的事情,譬如說有人間、還有天,有欲界天、還有色界天、無色界天,人以下還有地獄、惡鬼、畜生,還有他方佛世界的事情,還有圣人的境界事情,說的很廣大,那么都說出它是因緣生法,那么樣的殊勝如意的境界是怎么成就的?是什么因緣成就的?

  這樣情形,這樣的講說佛法有什么好處呢?能使令我們的心情開朗,能使令我們?nèi)菀?a href="/remen/fangxia.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放下理想的事情,去得到一個更美好的事情,使令我們能有這種心情;如果是不去這么說,不說這些事情,叫你「出離」欲的「分別」、出離「恚、害」的「分別」,這是太難了。我們?nèi)说男那榭偸俏覘壣徇@個可以,但是另外我要拿到一個,這樣子我才能滿意。我只是把這個棄舍了,另外我沒有得到什么,這我不同意!人就是這樣的,所以這個地方,這個「出離分別、無恚分別、無害分別」,我們感覺到很難,但是你若常常的練習(xí),常常的學(xué)習(xí),難就不難了,就可以辦到了,還是能辦到的。

  「或隨與一信等善法相應(yīng)」,從我們的心,能「出離分別」相應(yīng),「無恚、無害分別」相應(yīng),這固然是善法。第二又一種,「隨與一信等」,這個善心所,第一個心所是「信」;第二個是「慚愧」,無貪、無瞋、無癡、精進、輕安、不放逸、行舍、不害等,一共有十一個善心所法。這十一個善心所法,隨那一個你能夠成就,與自己的心相應(yīng),這都是屬于「善」的,所以叫做「善」,叫做善心所,這叫做「不染污分別」是屬于「善」的這一面的善心所。

  辰二、無記分別

  或威儀路、工巧處、及諸變化,所有分別。

  子三、結(jié)

  如是等類,名分別所緣。

  這底下是解釋這個「無記」的「分別」。前面是說「善」的「分別」;這里說「無記」。這個「無記」的「分別」,什么叫做「無記」的「分別」呢?就是「威儀路」:「路」,就是道路。說是我們在這個路上走,我們或者是走,在這兒走路;「威儀」,就是行、住、坐、臥,就叫做「威儀」。一般說,就是四種威儀:行、住、坐、臥。那么這個「路」,就是行、住、坐、臥的處所。這個「威儀路」,這是「威儀路」,也通于善、也通于惡的、也是無記,通于這三性。但是現(xiàn)在只說這個「無記」這一方面。也不說善、也不說惡,這是叫做「無記」。

  「工巧處」,「工巧處」這是什么呢?譬如說這一切的,這個造一個桌子。譬如說造一個桌子,或者造一個桌子,或者用鐵造一個桌子,或者畫一張畫,或者寫個字什么的,這一切都叫做「工巧處」。還有很多的工巧,那么下面有解釋,一共有十二種工巧。這一些事情也是通于善、惡的,通于善、惡,但是現(xiàn)在只是說屬于「無記」這一方面的。

  「及諸變化」:「變化」,它是不同于染污的。或者是善、或者是無記,而不同于染污。這個原因在什么地方呢?這個「變化」,就是神通變化,一定是得了禪定的人。得了禪定的人,得了四禪八定的人,當然主要是得了四禪才能有神通。這種人他沒有欲了,沒有欲界的欲了,所以這個人他不做惡事的;他若現(xiàn)神通變化,只有兩種性質(zhì):一個是善,一個是無記;他沒有惡心,所以不同于染污。而現(xiàn)在也只說在無記這一方面來說。就神通是用無記的心情來做的。所以「所有分別」!竿䞍x路」,無記的心情發(fā)動出來的威儀;由無記的心情做出種種「工巧」的事業(yè);以無記的心情現(xiàn)出來種種的神通「變化」,「所有」的「分別」,這叫做「無記分別」。那么這「無記」的「分別」,和「善」的「分別」,總起來名之為「不染污分別」。

  說「如是等類,名分別所緣」:這「分別所緣」這一科,就是這個一共有十五科。第一科是「分別所緣」!溉缡堑阮,名分別所緣」,就是總結(jié)這一段。

  癸二、審慮所緣(分四科)  子一、征

  云何審慮所緣?

  這是第二科,叫「審慮所緣」!笇彂]所緣」分成四科。第一科是「征」,就是問。「云何審慮所緣」,怎么叫做「審慮所緣」呢?就是這個「審慮」,就是認真的,很認真的去深入的去思慮,去觀察所緣慮的境界,不是浮泛的分別。很深刻的,「審慮所緣」。

  子二、列

  謂如理所引、不如理所引、非如理非不如理所引。

  第二科是「列」出來,「謂如理所引、不如理所引、非如理非不如理所引」,這叫做「審慮所緣」,列出來。第三科是解「釋」,「如理所引」者,這底下解釋。那么先解釋這個「如理所引」。這個「釋」,解釋中分兩科。第一科「依離諸見釋」,根據(jù)能夠遠離一切邪知邪見,來辨別這個「如理所引」,這是第一個。這里面又分成兩科。第一個是「不增益」。

  子三、釋(分三科)  丑一、如理所引(分二科)  寅一、釋(分二科)

  卯一、依離諸見辨(分二科)  辰一、不增益

  如理所引者:謂不增益非真實有,如四顛到。謂于無常常倒、于苦樂倒、于不凈凈倒、于無我我倒。

  「如理所引者」:這個「如」字,就當做隨順講。隨順真理所引起的分別所緣,就是「如理所引」。這個「如」,或者是契合的意思,契合了真理的境界,所引起的觀察智慧。「謂不增益、非真實有,如四顛倒」:這個「如理所引」,就是「不增益非真有」。這句話把那個「不」字不提的話,就是「增益非其實有」,就是「增益有」;這件事沒有,但是我的心就認為是有,那么這個叫「增益有」。就是那是在那里有一條繩子,在那里盤在那里,我看著就是一條蛇。那么這個蛇,就是我內(nèi)心思想上「增益」,增加上去的。那里沒有蛇,所以這個有是不真實的。說是「增益非真實有」,那就不是如理所引了;要「不增益非真實有」!冈鲆嬗小故羌俚模怯幸粭l蛇這是不對的,是錯誤了,「不增益非真實有」。這底下舉了個例子,什么叫做「增益非真實有」?怎么叫做「不增益非真實有」呢?「如四顛倒」,就像我們佛教徒學(xué)習(xí)佛法里面,常常講的四種錯誤,「四種顛倒」。

  「謂于無常常倒」:這個「無!梗且蚓壣ǖ恼鎸嵪。但是我們認為是常,那么這個常,就是我們增加上去的,這是個錯誤,不對的。那么「無常常倒」,譬如說是我們?nèi)说?a href="/remen/shengming.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生命,譬如說這個人有病了,有病了,根本就要死不可的,頂多再活幾天,或者活幾年,一定還是要死;但是有病那個人,我還不會死的,我還會繼續(xù)活下去,那么這就是自己「無常常倒」。很多的事情都是這樣子,「無常」。那個事情己經(jīng)不可能了嘛!還偏要去,要去再做一番,說「謂于無常常倒」。

  「于苦樂倒」,人生一切都是苦,但是我們心情認為是樂,這個就是增益上去的,這個「!、這個「樂」,都是我們增加上去的,那件事本身是沒有的!赣诓粌魞舻埂梗篱g上事情,欲界、色界、無色界都是煩惱所創(chuàng)造的。因是不凈、果也是不凈,但是我們總認為是很美的、很清凈的,這也是一種增加上去的一種顛倒。這個「于無我我倒」:人無我、法無我,都是無我。但是我們又認為是有我,這個都是顛倒。這個這「四顛倒」在后文有詳細的解釋,解釋的很清楚,在這里就不必要多說了,那么這是舉一個例子。

  這個「常、樂、我、凈」,在「無!股、在「苦」上、在「不凈」上、在「無我」上增加上去「常、樂、我’凈」,這是不真實有,不真實有。增益的「常、樂、我、凈」,不是真實有的;現(xiàn)在因為學(xué)習(xí)了佛法,深入的去觀察的時候,就「不增益非真實有」了!笩o!,就觀察它是「無!;「苦」,就觀察它是「苦」;「不凈」,就觀察它是「不凈」;「無我」,就觀察是「無我」,而不是增加「常、樂、我、凈」了,那就叫做「不增益非真實有」。這就叫做「如理所引」,這就叫做「審慮所緣」這樣的意思。

  辰二、不損減

  亦不損減諸真實有,如諸見。謂無施與等,諸邪見行。

  第二科「不損減」。前面是「不增益」,F(xiàn)在是「不損減」,就是它原來是「諸真實有」,原來真實是有這一件事,我就承認是有,我不要否認,就叫「亦不損減非真實有」。這里也舉個例子「如諸邪見」,像那些外道,他們有一種顛倒的看法。他們什么真倒的看法呢?

  「謂無施與等,諸邪見行」,這個有禪定,我們沒有禪定的人,我們希望得到禪定;得到禪定的時候,有很多好處。但是得了禪定的人,因為也有很多過失,說這個「謂無施與等」是怎么回事?下面有解釋,就是外道得到禪定以后,他這個眼的功能與我們一般人不同了。他就看見人死了以后的事情,他就看見;這個人在生前的時候「施與」,對父母、兄弟、姐妹、乃至到社會上一般的人,他心情發(fā)歡喜心、發(fā)同情心、發(fā)恭敬心來「施與」!甘┡c」他得到很多安慰的事情;這個人死掉了以后,他這個入定一看,他一入禪定里面一看,這個人又來到人間變成一個貧窮的人;雖然說「施與」,應(yīng)該得富、得大富,怎么得到貧窮?反倒是貧窮了。所以他就對人講「無施與」,說是施與會得大富,沒有這件事。「無施與等」沒有這件事,就這樣子,還有很多,底下說了很多事情,我們現(xiàn)在不多說。

  「謂無施與等,諸邪見行」 ,本來是有善、惡果報的。他現(xiàn)在看錯了,看錯了,就否認這件事,否認這件事,叫做損減。有這件事,他說沒有這件事,損減了;那么這就是邪知邪見。現(xiàn)在我們「審慮所緣」的時候的,「不損減諸真實有」,承認有善、惡果報的,承認這件事。所以我們從經(jīng)論上學(xué)習(xí)的佛法,佛教說有善因就有善果、有惡因就有惡果,我們是這么學(xué)習(xí)的。但是你若得到禪定的時候,你在事實上看,就可能會看不是這樣子;有人做了很大的惡事,很多惡事,死了以后升天了。唉呀!這和佛法說的不對!你會有這個很多的事情,很多的問題。

  所以這里的因果,是你需要加一層智慧才可以。所以我們說神通,說天眼通,但是阿羅漢有說三明六通,就說天眼明。還有天眼通、還有天眼明。天眼通就是這樣子,這個人死了生天了,還不知道;但是因果的道理,還搞不清楚。這天眼明就不是,天眼明就是知道這個因果,知道這個人做惡事;但是他升天了,這天眼明知道,你做惡事那個惡因沒有發(fā)生作用,還是在那里,為什么升上天上去呢?因為臨命終遇見善知識了。遇見善知識說你念佛、你發(fā)好心,這一來那個罪業(yè)就伏藏在那里,不發(fā)生作用。因為念佛的關(guān)系,發(fā)好心升到天上去了。說這個人做了很多的功德,布施、持戒、忍辱,做了很多的功德,臨終的時候遇見惡知識了,他貪心來了、瞋心來了,那么善業(yè)伏藏在那里;這個惡業(yè)發(fā)生作用跑到地獄去,跑到三惡道去。即使再來人間也并不是大富大貴,這個事情就是要天眼明才能知道;只是天眼通還不行。所以有神通,我們也歡喜,連我也是,我也歡喜有神通。但是有神通還有這個問題。有神通也好、你有禪定也好,你繼續(xù)的要聞、思、修。我已經(jīng)是不得了的人,我不用再去看佛經(jīng),再讀書了。連彌勒菩薩還要聽法,還要聽佛說法。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