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jīng)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一(8)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一(8)
卯二、依得二智辨(分二科) 辰一、法住智
或法住智,如實了知諸所知事。
這個「意地」里面也是分五科。自性、所依、所緣、助伴、作業(yè),F(xiàn)在的文是最后一科「作業(yè)」。作業(yè)分二科,第一科「約通相辨」,其實也就是總說的,說它有了知,說他能發(fā)業(yè),說他能取善、惡果。第二科是「約最勝辨」,就是「意地」里邊它最殊勝的功能,從這一方面來說明它,是不同于前五識的!讣s最勝辨」里邊,第一科是「標(biāo)列」;第二科是「隨釋」,解釋這一科一共有十五科,分十五段。第一段是「分別所緣」這一科講完了,F(xiàn)在是「審慮所緣」,這一科里面分四科。第一科是「征」。第二科是「列」。第三是「釋」。這個第三「釋」里邊,第一科是解釋「如理所引」,一共是分三科。第一科「如理所引」,「如理所引」里面又分成二科。第一科「依離諸見辨」,這是上次講完了。現(xiàn)在是第二科「依得二智辨」,就是「法住智;善清凈出世間智」,根據(jù)這二種智慧來說明這個「意地」的作用,也就是修行的事情,是第六識的作用,當(dāng)然同阿賴耶識也歡喜。
「或法住智,如實了知諸所知事」,前面是遠離一切見,從這方面來說明「意地」的作用;或者從另一方面來說,為什么他能夠不增益、不損減,得到佛法的正知正見呢?他就是因為學(xué)習(xí)佛法了。這個「法住智」,就是學(xué)習(xí)了佛法,而成就了一種智慧;從經(jīng)、律、論的學(xué)習(xí)上你得到了智慧,而這個智慧是很堅定的,不是輕易的會動搖,所以叫做「住」,「法住智」。而這「法住智」呢?也就是通達一切法的緣起的道理的智慧,這樣的智慧叫「法住智」。這底下有解釋,什么叫做「法住智」呢?
「如實了知諸所知事」,如一切法的真實相而了知它,了知到所知道的事情。這里說「如實了知」這句話,不是指圣人的智慧說的;下面「善清凈出世間智」,那是圣人的智慧。這里說「法住智」,還是在凡夫的時候,是世。在凡夫的時候這智慧還是世間智;但是他是從佛法中的經(jīng)、律、論得到的智慧,也就是佛、菩薩、阿羅漢,隨順我們的程度,隨順佛法的真理而施設(shè)出來的名言,施設(shè)出來種種的名,由這種種名句文所表達的佛法,你按照這樣名句文所詮的義,去正確的了知,叫「如實了知」,這叫做「如實了知」。他的范圍是這樣子的。
「如實了知諸所知事」,所知道的事情!钢T所知事」,當(dāng)然就是一切的染緣起、一切清凈的緣起、及一切的事情。但是在本論里邊下文,也有指出來都是什么事,就是我們一般平常所學(xué)習(xí)的這個五停心觀:『多貪眾生,不凈觀;多瞋眾生,慈悲觀;愚癡眾生,因緣觀』,就是這些『散亂眾生,數(shù)息觀』。另外『我慢眾生,界分別觀』;或者說是『多障眾生,念佛觀』,那么這就是「所知事」;蛘呤翘N、界、處,五蘊、十八界、十二處、乃至苦、集、滅、道的四諦、十二因緣、十二緣起,這一切的一切的事,那么這都叫做「所知事」。這也是包括了一切的染緣起、凈緣起,乃至到修行的這個法門都在內(nèi)了,那么這樣的「如實了知諸所知事」的「法住智」,這也是「意地」才能成就的,這個意才能成就的。
辰二、出世智
或善清凈出世間智,如實覺知所知諸法。
前面說這個「法住智」,是要依據(jù)名句文表達的佛法,從這方面去學(xué)習(xí)而成就的智慧。這個「善清出世間智」,就是以「法住智」為基礎(chǔ),進一步的去修行了,修行有成就了,這時候得到「善清凈出世間智」。這個《披尋記》解釋的很好,就是初得圣道的時候,得初果、得二果、得三果,是清凈的「出世間智」;若得阿羅漢果,是「善清凈出世間智」。就加個「善」。若是初得無生法忍呢?那也叫做「清凈出世間智」;等到向上進步,乃至到第十地,那是「善清凈出世間智」,當(dāng)然佛是最圓滿的。你成就了「出世間智」,超越世間名言戲論的智慧;他能夠「如實覺知所知諸法」,就是能夠證悟清凈法性的境界,達到這個程度,「如實覺知」;和前面那個「如實了知」還不同。那個「如實了知」要依據(jù)名句文;這里這個「如實覺知」得無分別智了,圣人的智慧了,能如實覺知諸法,這叫做「善清凈出世間智」。
這個「出」,是超越的意思。「世間」呢?就是一切虛偽、一切虛妄、一切不真實、一切戲論的,無常可破壞的,這都是「世間」。現(xiàn)在超越了這些世間的戲論,達到無分別圣人,圓滿的圣境,這樣的智慧,叫做「如實覺知所知諸法」。成就這樣的智慧,這也是「意地」的功能,所以叫做「約最勝辨」,它有這種殊勝的功能。
寅二、結(jié)
如是名為如理所引。
這一個是第二科是「結(jié)」,結(jié)束,結(jié)束這一段。這個「如理所引」,先解釋怎么叫做「如理所引」,現(xiàn)在這里把它結(jié)束了一下。
丑二、不如理所引
與此相違,當(dāng)知不如理所引。
這個這一段「約最勝辨」,解釋這個「如理」、「審慮所緣」,這一科一共是分三段。「如理所引」是第一段,F(xiàn)在是第二段「與此相違」,與上面相違的,上面解釋「如理所引」。與「如理所引」相違反的,「當(dāng)知不如理所引」,那就是不如于理的分別心,所引出來的問題,那就是叫做「不如理所引」。那么這個「如理所引」呢?就是不增益、也不損減,而能成就「法住智;清凈」的「出世間智」,這叫做「如理所引」。與如理所引相違反,就是它增益了,增益、損減而不成就「法住智;清凈」的「出世間智」,那么就叫做「不如理所引」。不如于佛說的正法,那么所引起一切虛妄分別,這些事情也是第六意識的,也是第六意識的事情,也是它的功能,這是第二段。
丑三、非如理非不如理所引
非如理非不如理所引者:謂依無記慧,審察諸法。
這是第三段,這個「審慮所緣」就是這么三科。這第三個「非如理」所引、「非不如理所引」的是什么呢?「謂依無記慧,審察諸法」;前面是有記;「非如理所引」,就是染污。前面「如理所引」,就是屬于善清凈的。這里也不是清凈、也不是染污的,是「無記慧」,不能說它是善、是染污的,屬于這一方面的智慧。前面說到這個威儀路、還有工巧處、還有這個變化的事情,那就是屬于無記的,屬于無記。由于無記的心理發(fā)動出來的活動,發(fā)動出來的活動;但是它也有所覺知,它也是有所覺知的,也是一種智慧。譬如說工巧明,工巧的智慧,也不簡單的事情。所以以這樣的智慧去審察一切法,而有所作為、有所成就的,這一方面就叫做「非如理非不如理所引」,這屬于這一部分的。
子四、結(jié)
如是名為審慮所緣。
這「審慮所緣」一共是分四科。第一科是「問」,第二科是「列」,第三科是「釋」,F(xiàn)在是第四科「如是名為審慮所緣」,就是結(jié)束了這一段,這一段的文。這個「審慮所緣」這一科解釋完了。
癸三、醉
云何醉?謂由依止性羸劣故、 或不習(xí)飲故、或極數(shù)飲故、或過量飲故、便致醉亂。
這是第三科。一個「分別所緣、審慮所緣」前面二科解釋完了;現(xiàn)在第三科,一共十五科。現(xiàn)在第三科是「醉」。這個「醉」,是我們習(xí)慣上的用法就是飲酒,你喝醉酒了,也是「醉」。這個「醉」是什么原因呢?「謂由依性羸劣故」,就是我們所依止的,依止的是什么呢?就是這個身體,身體當(dāng)然有生理的組織、也有精神性的組織,那么這個依止性的東西「羸劣」了,羸弱了,沒有力量了!纲梗橇α可倭。就是這個「羸劣」,在我們中醫(yī)來,中醫(yī)我們叫漢醫(yī)來說,就是氣、血兩個虛,虛的太過頭了,叫「羸劣」。但是這個《披尋記》上的解釋呢?是指意根說的,是意根羸劣了。這個話是《披尋記》這么解釋,實在是《瑜伽師地論》本身有這種解釋,有這種解釋。但是這件事說意根是羸劣了,這件事需要再深入去思惟、思惟的。
但是我在想這件事,也應(yīng)該包括生理上的羸劣在內(nèi)的。這個南傳佛教翻譯這個意根,是翻個什么呢?就是翻個「腦」。我們看那個《阿毗達磨攝義論》,也叫《攝阿毗達磨義論》這個書上。這是南傳的,現(xiàn)在的南傳佛教的書翻成了漢文。但我在這個法舫法師的文章上看見一篇,他有說法。我們讀這個《成唯識論》的時候,說上座部說這個意根,就是胸中物。胸中物,就是心臟,翻譯翻成為心臟,這我們一般說肉團心,這叫意根,說上座部這樣。而這個法舫法師說:這古人翻的不對,翻個胸中物,翻個心臟不對,應(yīng)該翻作「腦」。所以現(xiàn)在這個近代的,像《清凈道論》的翻譯者就是葉均這位居士,他原來是個法師,是太虛大師派他到錫蘭去留學(xué)的一位法師,他也是翻個「腦」。說上座部佛教,就是現(xiàn)在的南傳的小乘佛教,翻這個意根就是「腦」。
這樣子我們說讀這個《俱舍論》!毒闵嵴摗肥钦f一切有部,說一切有部,它是南傳佛教說是上座部是根本說,實在是銅鍱部;北傳的說一切有部這個《俱舍論》,這個世親菩薩的《俱舍論》,他說這個意根就是等無間滅意根。前一念意識滅了叫做意,后一剎那的識才能生起;所以前一剎那識滅去了,叫做意,這么解釋。那么這樣說,就是沒有同時的意根,如果翻個「腦」的話呢?那就是同時的意根,就是和第六意識同時的。
譬如說眼根同眼識是同時的,所以叫俱有依。若說第六意識的,第六意識的根,以「腦」為它的根,那也是同時的,也可以名之為俱有依了,就不是前后的。剎那間滅掉了的識,便叫做意,那就是前后的了;若說「腦」是意根,就是同時的了。
那么在小乘經(jīng)論上也常提到一句話,叫『識緣名色,名色緣識』,也就是佛說的,佛在《阿含經(jīng)》那樣說。這樣說『識緣名色』:這個『識』是心法;『名』也是心法!好皇鞘裁茨?就是五蘊里面的受、想、行、識,叫做『名』;但是另外又有一個『識』,還有一個『色』。『識緣名色,名色緣識』,這可見佛法的確還是說到這個『色』。人的這個生命體的組成,不就是心,還要有色。
那么《俱舍論》上也提到『根明利故,識亦明利』;而《瑜伽師地論》也說到這里。這可見這個『根』,那么這個說,和這個『識緣名色,名色緣識』配合起來說,那么這個『根』就有「腦」的意思在里邊,應(yīng)該是這樣的意思。而在這個《法華經(jīng)》的〈譬喻品〉說到這個殿堂,這個〈譬喻品〉這個火宅,說這個大房子里面的這個殿堂,這個堂,就譬喻人的頭,就譬喻人的頭,這里面有什么意思呢?就有「腦」的意思!
我們事實上在日常生活里邊,你也常常靜坐你就會想到這里,這個明了性主要的部份在那里?是在頭,而不是在覺。雖然是這個覺,這個覺知性是遍于全身的,但是你自已想想,你的明了心在那里呢?是在頭部。所以說「腦」,是意根。這個南傳上座部,銅鍱部說腦是意根,不能說完全是不對。
但是現(xiàn)在我們學(xué)習(xí)這個《瑜伽師地論》,當(dāng)然它也是非常圓滿,它也是包括腦在內(nèi)?墒窃谙挛,下邊的文上,的確是說似乎是包括了,主要是說心法!赣梢乐剐再庸省梗皇切姆ㄕf的。至于心法說,而這個前面說「異熟識」這句話,我們說這句話,這個「異熟識」,唯識的經(jīng)論常是有這句話「異熟識」,而這個識,舊的翻譯,異熟就是果報,就是果報。新的翻譯,翻個異熟。這個識,是果報識,是果報。這樣說它也有因,果前面有因,由因而得果,就是這個識,就是由因而得到的識。由因得到的識,那和下面的文的道理可也是相合的。我們等到「狂」那個地方再說,再解釋。
說「由依止性羸劣故」,就是所依止的,這個意識所依止那一部份「羸劣」了、不強壯,特別的虛,所以就容易「醉」。而這個「依止性羸劣」了,那么這個人你想要讀書,你想要做事,你想要發(fā)生什么作為,都有困難,都是有困難的。那這樣說是人的腦有問題,那當(dāng)然也是做事情也有困難,你讀書也是不行,就是修行也是有困難,也是能說得過去!富虿涣(xí)飲故」,或者說是這個人說是喝酒醉了,他不習(xí)慣飲酒,他若一飲酒,他就受不了,他就這樣。
「或極數(shù)飲故」,或者他「極數(shù)飲故」,就是數(shù)數(shù)的飲,不斷的飲酒,這個飲酒這件事,連續(xù)的飲,飲到最高了!笜O」,就是你要連續(xù)飲它三杯、四杯,或者他就是無窮盡的飲下去了,那當(dāng)然是醉了!富蜻^量飲故」,這個是說你本來是喝五杯就可以了,你喝六柸「過量」了,「過量」也就是醉了。「便致醉亂」,那么這個人就失掉了正常了,他就會亂了,就是不知道好壞了,那么這就叫做「醉」。這件事也指第六識說,而不指前五識說的。
癸四、狂
云何狂?謂由先業(yè)所引,或由諸界錯亂,或由驚怖失志,或由打觸末摩,或由鬼魅所著,而發(fā)癲狂。
那么這是第四科。怎么叫做「狂」呢?這個「狂」是什么意思呢?這個「狂」,就當(dāng)亂字講,就是亂了,沒有秩序了,他失掉了念,失掉了念力了,明記不忘的念沒有了。若說一般說就是神經(jīng)病,這里就指這個神經(jīng)病說。但是說是亂了,就是沒有正念了,那也包括一般說失憶癥,也應(yīng)該包括在內(nèi)了。說是人得了神經(jīng)病,神經(jīng)錯亂了,什么原因會這樣子呢?「謂由先業(yè)所引」,是因為過去生中,過去生中你造了一些罪業(yè),由那個業(yè)力引發(fā)出來這種問題,引發(fā)出來這樣的問題的。這個「業(yè)」,在《俱舍論》上,《俱舍論》第十五卷上有較詳細的解釋,和這里小小有點不同,大多數(shù)是一樣的。它說是「由先業(yè)所引」,其中包括什么事情呢?就包括譬如說你這個人,你勸人飲酒,你做酒的生意,你賣酒給人家喝,將來這個人就容易得神經(jīng)病。你賣酒這件事,這個《梵網(wǎng)經(jīng)菩薩戒》上說到這件事,說到以酒給人這不得了,賣酒是不得了,所以菩薩不可以做這種職業(yè)。
第二件事呢?你給毒藥給人家吃,你有意的謀害別人,這也是問題;蛘呤悄愎室獾目謬槃e人,你藏在一個地方,別人從那兒過,你突然間出來恐嚇人,將來你也容易得神經(jīng)病。所以人不應(yīng)常好取笑于人,不應(yīng)該做這件事,不應(yīng)該取笑這件事。尤其是人家靜坐的時候,你忽然間大吼,也對別人不好,對靜坐的人不好;靜坐的人,小小有點聲音,他還沒得定,但是也有一點功夫了,你若是發(fā)出大的聲音對他有傷害。因為有時候開門、關(guān)門聲音太大了,這對靜坐的人不好,所以應(yīng)該愛護靜坐的人,你盡量的不要出聲音。
另外一件事呢?就是放火燒這個山林。燒這山林使令山這個草里面的、樹林子里面的禽獸不得了,傷害了很多,那么這個人,將來他就容易得神經(jīng)病。所以「謂由先業(yè)所引」!富蛴芍T界錯亂」,這個在明朝的歷史上劉伯溫,劉伯溫是這個明太袓的一個最不得了的參謀長,后來不對勁了,他就是下毒藥給劉伯溫吃,劉伯溫因此而就死掉了,有這個事情。所以這個人,這個明太袓是出過家的,做過出家人,當(dāng)然我看他是沒有學(xué)過佛法啊!也就是只知道現(xiàn)在,不管將來,不管后果怎么樣,就這樣子。就是這個你也就是給毒藥給人家吃了,做這種事情。
「或由諸界錯亂」:這個「界」,就是地、水、火、風(fēng)。這個生理的組織,這個地、水、火、風(fēng)各部份「錯亂」了,它們不合和了、不平衡了;鸫蠖嗔、地大多了、水大多了,地、水、火、風(fēng)不平衡了,互相沖突起來;就是火克水,水克火這些事,木克土、金克木。這個中國漢醫(yī)也是有道理,那就是克的太厲害了,那么「諸界錯亂」了,人也就這個腦受不了,就得神經(jīng)病了。這個「諸界錯亂」,在《俱舍論》上有個解釋:『由先業(yè)所引』,過去做了罪過的業(yè)力,而現(xiàn)在得到這樣的諸界,得到這樣的生理的組織;那么這樣的生理組織,他們互相不平衡,于似乎得神經(jīng)錯亂,是這樣子的說法。
「或由驚怖失志」,或有什么恐怖的事情,失掉了正念了,就是失掉了正常的心理,就是得了神精病了。這個「驚怖失志」,這個本論的下文也有解釋,或者是鬼神它現(xiàn)出了一種恐怖的形像,我們看見了就驚恐,就得了神精錯亂了,也有這么解釋!富蛴纱蛴|末摩」:這個「末摩」,這個就是我們身體里面的肢節(jié),叫做「末摩」。這個《瑜伽師地論》〈遁倫記〉上的翻譯,翻個死穴。死亡的死,穴道的穴;或者翻做死節(jié)。節(jié):竹節(jié),一節(jié)一節(jié)的節(jié),死的節(jié)。就是這一節(jié),你若是打掉了、碰到,若是打他的話,觸到了這一節(jié)的話不得了,這個人受不了就會死掉。說我們?nèi)碛惺怯辛膫節(jié),有六十四處,這個節(jié)有六十四處;還說有一百二十處的,那這個地力是不可以碰的。若是「打觸」了的時候,就會痛得特別厲害,這個人就會神經(jīng)錯亂,有這個說法。
「或由鬼魅所著」,或者是惡的鬼神。這個「魅」,也是鬼神一類;或者是狐貍,或者是樹里面年代久了有這些「魅」,也就是鬼神一類的東西。它來搗亂你,搗亂你,也就你就神經(jīng)錯亂!付l(fā)癲狂」:「癲」,就是「狂」,就是一種特別的一種病。這個鬼神「鬼魅」所著這件事,或有幾種原因,或者是因為自已做了錯誤的事情,做了嚴(yán)重的錯誤的事情,而這些鬼神怒了,它來搞你,叫「鬼魅所著」;蛘呶覀冏鲂┳镞^的事情,或者我們做的事情觸惱了鬼,觸惱了這個鬼,鬼就來報復(fù),所以就有這個事情。
或者是「打觸末摩」,也可能是鬼神搞的;「驚怖失志」,也可能是鬼神來搞你。或者你和鬼神,原來宿世多生以來有過仇恨,有過仇恨,現(xiàn)在來搞你。所以人與人,還是佛大智慧盡量的忍一點,盡量的忍一點;用智慧來處理這個問題,不要用瞋心解決問題,就好一點,所以「或由鬼魅所著,而發(fā)癲狂」。有的鬼神,他也是逐漸的來觸惱你,不是一下子就令你得神經(jīng)病,倒不是。是慢慢的搞,這是說「狂」的原因。
這里說一共是有五樣。有「先業(yè)所引」是一;「諸界錯亂」是二;「驚怖失志」是三;「打觸末摩」是四;「鬼魅所著」是第五個。而這件事這個「狂」,也是第六識,而不是前五識,前五識是沒有這回事情的。
癸五、夢
云何夢?謂由依止性羸劣,或由疲倦過失,或由食所沉重,或由暗相作意思惟,或由休息一切事業(yè),或由串習(xí)睡眠,或由他所引發(fā),如由搖扇、或由明咒、或由于藥、或由威神,而發(fā)昏夢。
這個由「先業(yè)所引」這句話,和前「由依止性羸劣故」,連在一起講也是可以。這個果報識、異熟識,異熟識由「先業(yè)所引」那么這句也可以,是意根錯亂了,這話也可以說的過去!冈坪螇簟,這是第五科。怎么叫做「夢」?
「謂由依止性羸劣」,也是「由依止性羸劣」所以會作夢。這個「依止性羸劣」作夢,這也應(yīng)該包括生理的、心理的兩部分「羸劣」,所以會有夢。「或由疲倦過失」,「由依止性羸劣」,這是這個「依止性羸劣」,也可能是由業(yè)所引「依止羸劣」;蛘呤悄悻F(xiàn)在這個生活思想行為上,使令「依止性羸劣了」,這是有過去的、有現(xiàn)在的不同的原因,這底下舉出了幾樣。「或由疲倦過失」,就是你動腦用腦用的太過了,或者身體的勞動用力的太過了,使令「疲倦」,而有了夢的事情,睡得不安穩(wěn)。
「或由食所沉重」,或者是這是第三樣!甘乘林亍,就是你飲食吃太多了,這個胃的容納太多、太重了,那么也會在生理上起了這樣的變化,也會有夢。當(dāng)然這里邊只是簡單的這么說,年紀(jì)輕、或者是壯年人、或者老年人,也是各式各樣的不同;有的人他的脾、胃的消化特別的強,吃多少他都能消化,那可能也不同。但是終究有一個量,過量了也是不行。
「或由暗相作意思惟」,這個第四個原因會有夢。這個「暗相作意思惟」,這里說夢包括睡覺在內(nèi)的。這個「暗相作意」,就是不思惟明相,思惟「暗」,暗的形像。其實在「暗相」,就是想要睡,就是這樣的意思了。想要睡心就昏昧了,你歡喜這樣子,你思惟就是想要這樣子,想要睡,那當(dāng)然也就睡了,也就睡覺了,也做夢了。但是有的人有病想睡還很難的,不容易能睡得著的;那么這里是說這個人有這么多的原因會睡覺。
「或由休息一切事業(yè)」,就是在他的心理上,所有的事情都停下來了,一點也不去思惟什么事情,還沒有做!應(yīng)該怎么安排?完全不想了。那么當(dāng)然他就睡著了,這是一般人的事情。若是說修行呢?說「休息一切事業(yè)」,那他的心,心里頭沒有一切事,正好明境而住了,這定了,入定了。但這里不是,這是說一般人的境界。
「或由串習(xí)睡眠」:這個「串習(xí)」,就是連續(xù)不斷的睡,那么他成了習(xí)慣了,那他就是一直的睡,這也不容易,這還是不容易。我們睡不著的人,唉呀!能睡著覺很歡喜;但是真是睡呢?睡太多也有問題。所以「由串習(xí)睡眠」故,所以也有夢。這個睡覺睡得太多了,生理上不需要,不需要,但是習(xí)慣了,他也能睡,能睡那么就做夢了,夢很多很多的夢。
「或由他所引發(fā)」,或者由另外的力量,引發(fā)你去睡覺,另外的力量。另外的力量是什么呢?或「如由搖扇」,或者別人搖這個扇子,來扇一扇你,你就睡著了,那這也是一種;蛘呷嗽谀隳_上按摩按摩,就睡著了,這是外力。
「或由明咒」:這個「咒」,這個念咒能令你睡著覺,這是外面的力量。這個「咒」加個「明」是什么意思呢?是這個佛菩薩說咒,就是先放大光明,在光明中演說神咒,所以叫做「明咒」。或者這個佛菩薩的咒,能令你滅除業(yè)障、開大智慧,所以叫做「明」。
「或由于藥」,或者是睡不著覺,我想要睡嘛,就吃安眠藥也可以睡,或者是其他的藥,幫助你睡!富蛴赏瘢l(fā)昏夢」,或者是有威力的神通力;你睡不著覺,另外有威神的人來能令你睡著覺。那么這個是迦旃延尊者,佛在世的時候,這個摩訶迦旃延尊者,他有國王拜他作師父,出家了,出家了發(fā)生了一件事,發(fā)生了一件苦惱的事。這苦惱的事情受不了,他要還俗去報仇,要去報仇。那么摩訶迦旃延尊者說是怎么勸他也不可以。說這樣子,你暫時在這里住一宿,明天再回去,總算同意了。你看這種人,受了,就是受了另外一個國王打他,遍身出血;這個比丘新出家,年紀(jì)也不是很大,一個壯年人,他新出家,沒有得阿羅漢,那就是憤怒的不得了。那么由于摩訶迦旃延尊叫他住一宿,就是用威神的力量讓他睡著覺,就做夢了。我們把這個故事說完它,完全說出來,不要偷工減料。
他是摩訶迦旃延尊者,這個國王的相貌很莊嚴(yán),他就問他的大臣,就是『還有比我更莊嚴(yán)的人嗎』?大臣里面說,『這佛弟子里面有摩訶迦旃延尊者,他的相貌比你還要好,比你還要美』。唉呀!他聽見這句話,他就特別去請這個摩訶迦旃延尊者來,那么摩訶迦旃延尊者就來了,他一看果然是,這個大羅漢,非常的莊嚴(yán)。看上去就是高貴,就生歡喜心了,歡喜心,就問他,說是『為什么大德你這么莊嚴(yán)』?他說:『我前生做出家人,做出家人的時候,在寺院里面做清潔工作,掃地,各地方,清理廚房、清理這庭院、清理佛殿,做清潔工作。所以我今生的相貌特別莊嚴(yán)』。說是你為什么也莊嚴(yán)呢?『前生你是一個小孩子,好像乞丐,還是干什么?我把這些清理完了的垃圾堆在那里,我叫你把它清出去,放在桶里把它拿掉,棄到遠遠的地方去,你做了這個功德,所以你相貌也是莊嚴(yán),但是你不如我莊嚴(yán)』。他一聽這個還是很歡喜,好!不做國王了,拜摩訶迦延尊者出家,做比丘。出了家以后,當(dāng)然也是隨迦旃延尊者受了戒。
我們中國佛教現(xiàn)在的情形,剃度的師父是一樣,然后戒和尚又是一位,是這樣子。印度的原來的佛教,你看律上不是這樣,剃度那個人他就是負(fù)責(zé)給你受沙彌戒、給他受比丘戒,也就是戒和尚。那么這個迦旃延尊者給他受了戒,當(dāng)然他也給他說這個四念處,他就是用功修行。用功就是在山里面樹下坐,修這四念處;修修的,這時候國王來了,來了帶了很多的女人,就是各處跑,看這個樹上的花也好,這里跑,走走的,看好了。這國王疲倦了,就在那里休息睡著覺了,他這些女人不睡覺,也是各處跑,各處跑,就看見這個比丘,看這年輕的比丘坐在那里靜坐,就圍著一邊請他說法。那么在說法的時候,忽然這國王睡覺醒了,就過來了,一看這比丘很莊嚴(yán),又是年輕人,這國王也是學(xué)過佛法,就問他:『你得阿羅漢果沒有』?沒有!『你得三果沒有』?二果沒有?初果沒有?沒有!『你得四禪八定沒有』?沒有!你這個凡夫,怎么可以看女人。就是拿這個劍,拿著棒打這個打得遍身出血;而這些女人說他現(xiàn)在沒有什么不對嘛!他就是為我們說說佛法,沒有什么不對,不要打嘛!這一說他更不高興,還是更打,打完了這國王就走了。
他遍身出血回來,就和他的這些同學(xué),和這個師父告假要還俗,他原來是國王嘛,就要發(fā)兵要去和這個國王來報仇了。那同學(xué)也勸、師父也勸,怎么也不行,最后就是留一宿,留一宿同意了。那么這個時候,這就是摩訶迦旃延尊者的神通力叫他睡著覺,就做夢了。做夢,是做什么夢呢?就回去了,他回到自已的國土里面,就把權(quán)力拿過來了調(diào)動軍隊到了敵國去,和這國王作戰(zhàn),作戰(zhàn)就打敗戰(zhàn)了。被國王抓起來了,抓起來,就是放在一個高桿上要射箭,要殺他的時候,他這個時候,正在這時候,受苦惱的時候,摩訶迦旃延尊者從旁邊走過去。哎呀!師父!救命!是這樣子。這個時候,這個摩訶迦旃延尊者,從手指頭放光,放光,他就醒了。其實他也根本沒有睡覺,他還是照舊叫救命,這時候迦旃延尊者又是用神力警覺他,他算是醒過來了,是明白了。是作夢,并沒有回到家去,回到國家去伐兵作戰(zhàn),沒有。但是這個心的恨,還是不能完,那么這時候,迦旃延尊者就開示他,人生如夢,不是真的。但是你做這個夢是真實的,你若回去就是這樣子,所以不要回去了。這么一講,總算是停下來了。
所以這上面說「或由威神」能使你做夢。尤其是我們出家人,連在家居士也在內(nèi),你若用功修行,常常有佛菩薩的威神而有夢,常常這樣子。佛菩薩威神在做夢里面常會為你說法,說法當(dāng)然有的時候,也可能像經(jīng)論上這樣說法;有時候不是的,不是這樣,不是這樣說法的,那就會有。我給你說個我的夢。唉呀!這個夢我感覺很有意思。就是我有一次出去看房子要買地,看房子。很對不!我們應(yīng)該說正法,說我的夢?(但是這個夢有點意思。)看房子!看了房子,我感覺滿意就想買,想買。然后就到時候就休息了,休息了就做個夢,做夢就看見我歡喜要買那個地方,出現(xiàn)一件事,出現(xiàn)什么事呢?就像報紙上就是投這個原子彈,發(fā)出那個菌狀的云,就出現(xiàn)這個境界,做這個夢。做夢我就醒了,哦!這夢的意思里頭說不可以買。
然后我又睡了,睡了又做個夢。做夢說是夜間,沒有月光;我這個門沒有關(guān),門沒有關(guān),我就醒了。我感覺這個夢非常好。這個夜間,就是無明長夜,名之為夜間。不是說是白天、黑天的夜間,不是的。就是我們在凡夫沒有斷煩惱的時候,就是無明大夜。不關(guān)門是什么意思?夜間是賊活動的時候,你要關(guān)門,要關(guān)上門才可以;但是你不關(guān)門,就容易有賊來了。若在無明長夜的時候,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就是個門,你不關(guān)這個門,這個賊容易來,賊容易來,所以要關(guān)門;所以這等于是在說法,佛菩薩在為我說法!第二,這表示你妙境在無明長夜里生活,沒有太陽的光明,你不知道那里是好?那里是壞?所以你要出去買地方,可要小心一點,我做這個夢。所以這我就發(fā)覺這是佛菩薩的威神,佛菩薩的慈悲也就是給我一個夢。所以「或由威神,而發(fā)昏夢」,所以我說這個夢是這樣意思。那各位用功修行的時候,你要注意你的夢,注意你的夢的,你的夢會告訴你消息,告訴你這個修行有功德了,他可能在夢里面贊嘆你;但是那個贊嘆不是一般的,這個很明顯的這個贊嘆,就是你要去思惟一下的;也可能呵斥你,你有犯什么錯誤了,他在那個夢那個地方,來呵斥你一下,呵斥你幾句;蛘吣闶裁床粚Γ嬖V你怎么樣,各式各樣的情形的,就是你自已才知道,別人不知道的。
所以「或由威神,而發(fā)昏夢」是這樣子。當(dāng)然也有的人并不是什么修行人,但是也會有一些這個好的夢,那也是威神所致。威神所致呢?就是你的好朋友,或者是做了天了,或者是做了神了,你這個好朋友和你有感情,他還是關(guān)心你,到時候看見你有事情的時候給你個夢,這是真實是這樣子,人是這樣子。你像這個,你和那一個鬼神有仇恨,他也關(guān)心你,一看你要走運氣,他就不高興了,他就來搞你一下;和你有感情的也是一樣,眾生世界是這樣子。所以我們做夢,由自已的生理上有問題會作夢,有的是你的善知識,或者你的惡知識使令你有夢,是這么回事。
- 上一篇: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一(7)
- 下一篇: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一(9)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三(9)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9)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8)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7)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6)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5)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3)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2)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1)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7)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6)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5)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3)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2)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1)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八(1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八(12)
- 楞嚴(yán)經(jīng)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jīng)》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jīng)》開經(jīng)偈
- 楞嚴(yán)經(jīng)白話文卷二
- 《華嚴(yán)經(jīng)》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jīng)弘傳序
- 楞嚴(yán)經(jīng)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jīng)》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yán)經(jīng)白話文卷三
- 楞嚴(yán)經(jīng)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yán)經(jīng)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yán)經(jīng)白話文卷十
- 楞嚴(yán)經(jīng)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jīng)講的是什么內(nèi)容?圓覺經(jīng)概說
- 《大寶積經(jīng)》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yán)經(jīng)是怎么來的?楞嚴(yán)經(jīng)的由來故事
- 佛經(jīng)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jīng)》講記
- 念地藏經(jīng)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yán)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jīng)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nèi)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jīng)》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jīng)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yán)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jīng)》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jīng)》偈頌:人生在世間,應(yīng)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jīng)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jīng)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yán)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jīng)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jīng)》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jīng)·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jīng)》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誰翻譯的?心經(jīng)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jīng)注音版
- 法華經(jīng)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jīng)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jīng)》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jīng)》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zhuǎn)的解讀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jīng)》
- 《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jīng)》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jīng)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jīng)·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jīng)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yán)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yán)、六十華嚴(yán)、八十華嚴(yán)
- 菩薩生地經(jīng)注音版
- 從《壇經(jīng)》片段,瞻仰學(xué)習(xí)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yán)經(jīng)白話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yán)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華嚴(yán)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譯文
- 楞嚴(yán)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原文
- 華嚴(yán)經(jīng)譯文
- 地藏經(jīng)譯文
- 心經(jīng)講解
- 心經(jīng)譯文
- 南懷瑾:《金剛經(jīng)說什么》
- 六祖壇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譯文
- 六祖壇經(jīng)譯文
- 楞嚴(yán)經(jīng)講解
- 楞嚴(yán)經(jīng)譯文
- 金剛經(jīng)講解
- 大般涅槃經(jīng)原文
- 俱舍論原文
- 地藏經(jīng)講解
- 地藏經(jīng)譯文
- 楞嚴(yán)經(jīng)原文
- 楞伽經(jīng)譯文
- 涅槃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譯文
- 瑜伽師地論白話文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解深密經(jīng)原文
- 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地藏經(jīng)白話文(王智隆居士)
- 成唯識論原文
- 維摩詰經(jīng)譯文
- 大般涅槃經(jīng)白話文
- 華嚴(yán)經(jīng)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