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課、讀經錄要(二)

  第二十一課 讀經錄要(二)

  大般涅槃經

  十六、

  若人發(fā)粗惡言,誹謗正法,永不改悔慚愧者,或犯四重 (1) 作五逆罪 (2),自知定犯,而不怖畏慚愧,不 肯發(fā)露 (3)。于佛法無護惜建立心,毀訾輕賤,言多過咎者,或復說言無佛法眾者,皆名趣向一闡提道。

  十七、

  諸苦皆自生而有,是故智者,住于不生。

  十八、

  初禪內有覺觀 (4),外有火災,二禪內有歡喜,外有水災,三禪內有喘自 (5),外有風災。唯第四禪,內外過患,一切悉無,是故諸災,不能及之。大菩薩安住大般涅槃,內外過患,一切俱無,是故死苦,不能及之。

  十九、

  世諦中,含有第一義諦,在世諦上,知能所皆空,一切法相,畢究空寂,為第一義諦。又如人知為父母所生,為世諦,知從十二因緣生,為第一義諦。

  二十、

  佛法僧皆屬自性,故法為常,若一切法從因而生,不名為常,蓋無為為常,有為者,非常也。

  二十一、

  過去無有佛法,帝釋乃化為羅剎 (6),對釋迦說半偈曰:「諸行無常,是生滅法,」釋迦聞已,乃請羅剎,為說全偈,彼言:我以人為食,汝如能舍身食我,我則為說。釋迦許之,故乃復言:「生滅滅已,寂滅為樂!贯屽嚷劸,乃攀登高樹,自投于地,爾時羅剎,復現帝釋,自下抱之,頂禮贊嘆。

  二十二、

  修慈、悲、喜、舍四無量心。

  二十三、

  菩薩得四無智 (7),雖知諸法,而不取著,曰法無閡,雖知諸義,而不取著,曰義無閡,雖知名字,而遺不著,曰詞無閡,雖知樂說,如是最上,而亦不著,曰樂說無閡。

  二十四、

  若四毒蛇,雖能殺人,不至使人墮于三涂。四大身心苦惱,則令眾生作惡,以作惡故,墮于三涂,故四大甚于毒蛇,五陰六塵,亦復如是。

  二十五、

  若斷煩惱,不見佛性,謂之涅槃,不得謂為大般涅槃,因只有樂凈,并無常我也。若斷煩惱見佛性,則名大般涅槃,以具足常樂我凈四義也。

  二十六、

  空者一切生死,不空者謂大涅槃,無我者即是生死,我者謂大涅槃。見一切空,不見不空,不名中道,乃至見一切無我,不見我者,不名中道。中道者名為佛性,故佛性常恒,無有變易,無明覆故,令諸眾生,不能得見。聲聞緣覺,見一切空,不見不空,乃至見一切無我,不見于我,以是義故,不得第一義空,不行中道,無中道故,不見佛性。

  二十七、

  眾生起見,凡有二種,一者常見 (8),二者斷見 (9),如是二見,不名中道,無斷無常,乃名中道。

  二十八、

  阿羅漢已斷子縛 (10),故能斷煩惱結使(11),未脫果縛 (12),故不見佛性,不得無上正覺。

  【注釋】

  (1)

  即四重罪,又稱四重禁、四棄、或四波羅夷罪,為一、犯淫戒,二、犯盜戒,三、犯殺人戒,四、犯大妄語戒。

  (2)

  詳中級第十七課注十五。

  (3)

  謂不肯發(fā)露所犯之罪,而隱藏起來。

  (4) 新譯作尋伺,舊譯作覺觀,粗的思想名為覺,細的思想名為觀,二者皆能擾亂禪定之心。

  (5) 禪定時呼吸氣粗,名為喘息,達摩禪偈說:「外息諸緣,內心勿喘」即是指此。

  (6) 是惡鬼的總名,或飛空,或地行,食人血肉。

  (7) 閡音礙,外閉曰閡,與礙義近,或作礙。四無閡智,稱四無礙解,四無礙辯。通達諸法名字,分別無滯,名法無礙智,二知一切法理,通達無礙,名義無礙智,通曉殊方異語,能隨意演說,名詞無礙智,辯說法義,圓融無滯,為眾生樂說自在,名樂說無礙。

  (8)

  (9)

  固執(zhí)人的身心,過現未三世皆常住,無有間斷的妄見,名為常見或有見。固執(zhí)人的身心,斷滅不續(xù)生的妄見,名為斷見或無見。

  (10) 見思煩惱,系縛身心,使不得自在,名為子縛,對果縛而言也。

  (11)

  結與使皆煩惱的異名,煩惱能系縛身心,結成苦果,故稱為結,能隨逐驅使眾生,故稱為使。

  (12)

  為生死苦果所縛,不能解脫,名為果縛。故煩惱為困,稱為子縛,生死為果,稱為果縛。阿羅漢雖斷煩惱而未入滅,名子縛已斷,果縛猶存,若已滅度,入無余涅槃,則并果縛亦斷矣。

  【習題】

  (一) 初禪、二禪、三禪天,何故有火、水、風三災?第四禪天,何以諸災不能及?

  (二) 寫出釋尊往世,為半偈而舍身的全偈。

  (三) 何謂一、四無量心?二、四無閡智?

  (四) 說出四大甚于毒蛇的理由。

  (五) 聲聞緣覺,何以不見佛性?

  (六) 解釋:一、四重,二、覺觀,三、常見和斷見。四、子縛和果縛。

  【經文語譯】 (十六)

  若使有人,發(fā)粗惡的語言,誹謗正法,永遠不改悔慚愧者,或者犯四重,作五逆罪者,自己知道這罪是犯定了,但不害怕慚愧,不肯把所犯的罪,宣布發(fā)露出來。于佛法方面,沒有護惜建立的心,而且毀罵輕賤它,所說的話,又多有罪過者,或者說及無所謂佛法僧眾者,這都名為趣向于一闡提道。

  (十七)

  許多的苦,皆由生而有,所以有智慧的人,住于不生的境界。

  (十八)

  初禪天人,他們心里有粗細的思想,所以外面有火災;二禪天人,他們對于禪定,生喜樂心,所以外面有水災;三禪天人,他們呼吸粗重,所以外面有風災。惟獨第四禪,所有內外的過患,一切都沒有,所以諸災都不能到達那里。大菩薩安住在大般涅槃中,所有內外的過患,一切都沒有,所以死苦,不能到達那里。

  (十九)

  世諦之中,包含有第一義諦,在世諦上,知道能和所,都是空的,一切法的體相,究竟是空寂的,這就是第一義諦。又如人知道是由父母所生,這是世諦,知道是由十二因緣所生,這是第一義諦。

  (二十)

  佛法僧都是屬于自性所具,所以這法是常的,若使一切法,是由因生出來的話,就不得名為常,因為無為的才是常,有為的,就不常了。

  (二十一)

  過去沒有佛法的時候,帝釋化為羅剎惡鬼,對釋迦菩薩說半偈道:「諸行皆屬無常,都是生滅之法,」釋迦聞了之后,知道尚有下半偈,乃請羅剎,將全偈說出來,羅剎說:我是把人作為糧食的,你假如能夠施舍身體給我食,我就對你說出來。釋迦答應了,他由是續(xù)說道:「生滅滅了以后,寂滅最為可樂!贯屽嚷牣,就攀登高樹上,投地自殺,這時羅剎再現帝釋身,在樹下抱著釋迦,對他頂禮贊嘆。

  (二十二)

  修慈、悲、、喜、舍、四種的無量心。

  (二十三)

  菩薩得四種無礙智:雖然知道諸法,而不取著它們,名為法無礙,雖然知道諸義而不取著它們,名為義無故礙,雖然知道各種名字,也不取著它們,名為詞無礙,雖然知道樂于說法,認為這是最上的,們也并不取著,名為樂說無礙。

  (二十四)

  如四種毒蛇,雖然能夠殺人,但不至使人死墮三涂。地水火風四大,所合成的身心,生起苦惱,則會使眾生作罪惡,因為作罪惡的緣故,墮于三涂之中,所以四大比毒蛇更兇,五陰六塵,也是這樣。

  (二十五)

  假如能夠斷除煩惱,而不見佛性,只能稱為涅槃,因為只有樂和凈,并沒有常和我也假如斷除煩惱,而又能見佛性就名為大盤涅槃,因為滿足常樂我凈四種的意義也。

  (二十六)

  所謂之空者,是一切生死,不空者,是大涅槃;無我者,就是生死,我者是大涅槃。假如能見一切都是空的,而不見不空的所在,不得名為中道。乃至于能見一切法無我,而不見我的所在,不得名為中道。中道者名為佛性,所以佛性常是永恒的,沒有變易的,因為給無明后蔽的緣故,使許多眾生,不能見到它。聲聞緣覺二乘,見一切皆空,不見不空,乃至于見一切法無我,不見于我,因為這樣的緣故,不能得到第一義空,不行于中道,為了沒有中道的緣故,見不到命中性。

  (二十七)

  眾生所起的見解有二種,第一是常恒的見解,第二是斷滅的見解,都不算是中道;既不是斷滅,也不是常恒,這才是中道。

  (二十八)

  阿羅漢已經斷了子縛,所以能夠斷除煩惱結使,但因為還沒有脫離生死的果縛,所以見不到佛性,不能得無上正覺。

精彩推薦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