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典藏 >

古尊宿語錄 第十二卷

  古尊宿語錄 第十二卷

  ○池州南泉普愿禪師語要(南岳下三世,嗣馬祖一)

  師諱普愿,鄭州王氏子也。示眾云:“王老師賣身去也。還有人買么?”時有僧出眾云:“某甲買。”師云:“不作貴不作賤。你作么生買?”僧無對。

  師同魯祖歸宗杉山吃茶次,祖提起盞子云:“世界未成時。便有這個。”師云:“今時只識這個。且不識世界。”宗云:“是。”師云:“師兄莫同此見么?”宗提起盞子云:“向世界未成時道得么?”師作掌勢。宗以面作受掌勢。

  師與魯祖杉山歸宗辭馬祖各謀住庵。中路分袂次。師插下拄杖云:“道得也被這個礙。道不得也被這個礙。”宗拽拄杖便打云:“也只是這個。王老師說甚么礙不礙。”魯祖云:“只此一句大播天下。”宗云:“還有不播底么?”祖云“有。”宗云:“作么生是不播底?”祖作掌勢。

  師寄書與茱萸云:“理隨事變寬廓非外。事得理融寂寥非內(nèi)。”僧問茱萸:“如何是寬廓非外?”茱萸云:“問一答百也無妨。”云:“如何是寂寥非內(nèi)?”萸云:“睹對聲色,不是好手。”又問趙州,州作吃飯勢。僧進后語。州作拭口勢。又問長沙岑,岑瞪目視之。僧進后語,岑閉目示之。僧舉似師,師云:“此三人不謬為吾弟子。”

  趙州問:“和尚百年后。向甚么處去?”師云:“山下作一頭水牯牛去。”州云:“謝師指示。”師云:“昨夜三更月到窗。”

  師刈茆次,有僧問:“南泉路向甚么處去?”師豎起篪云:“我這篪子是三十文買。”僧云:“我不問這個。南泉路向甚么處去?”師云:“我用得最快。”

  師住庵時。有一僧來,師云:“某甲上山作務(wù)。齋時上座做飯吃了。卻送一分來。”其僧齋時做飯吃了,將家具一時打破,就床而臥。師伺不來,遂歸,見僧偃臥,師亦去身邊臥。僧便起去。師云:“得恁么靈利。”

  師住后云:“我往前住庵時,有個靈利道者,直至如今不見。”

  師問僧:“夜來好風(fēng)。”云:“夜來好風(fēng)。”師云:“吹折門前一株松。”僧云:“吹折門前一株松。”又問一僧云:“夜來好風(fēng)。”云:“是甚么風(fēng)?”師云:“吹折門前一株松。”云:“是甚么松?”師云:“一得一失。”

  有一庵主。人謂之曰:“南泉近日出世。何不去禮拜?”主云:“非但南泉。直饒千佛出興亦不去。”師聞令趙州往勘之。州才見庵主便作禮。主不顧。州従西過東従東過西而立。主亦不顧。州云:“草賊大敗。”拽下簾子便行。舉似師。師云:“我従來疑著這漢。”僧問:“牛頭未見四祖時。為甚么百鳥銜花獻?”師云:“為渠步步踏佛階梯。”云:“見后為甚么不銜花獻?”師云:“直饒不來。猶較王老師一線道。”

  師問座主:“講甚么經(jīng)?”云:“《彌勒下生經(jīng)》。”師云:“彌勒幾時下生?”云:“現(xiàn)在天宮未來。”師云:“天上無彌勒。地下無彌勒。”

  上堂云:“諸子。老僧十八上解作活計。有解作活計者出來。共你商量。是住山人始得。”良久顧視大眾,合掌曰:“珍重?zé)o事。各自修行。”大眾不去。師曰:“如圣果大可畏。勿量大人尚不奈何。我且不是渠。渠且不是我。渠爭奈我何。他經(jīng)論家說法身為極則。喚作理盡三昧義盡三昧。似老僧向前被人教返本還源去。幾恁么會禍事。兄弟。近日禪師太多。覓個癡鈍人不可得。不道全無。于中還少。若有出來。共你商量。如空劫時有修行人否。有無作么不道。阿你尋常巧唇薄舌。及乎問著總皆不道。何不出來。莫論佛出世時事。兄弟今時人擔佛著肩上行。聞老僧言心不是佛智不是道。便聚頭擬推老僧。無你推處。你若束得虛空作棒打得老僧著。一任推。”

  時有僧問:“従上祖師至江西大師。皆云即心是佛平常心是道。今和尚云心不是佛智不是道。學(xué)人悉生疑惑。請和尚慈悲指示。”師乃抗聲答曰:“你若是佛休更涉疑。卻問老僧。何處有恁么傍家疑佛來。老僧且不是佛。亦不曾見祖師。你恁么道。自覓祖師去。”曰:“和尚恁么道。教學(xué)人如何扶持得?”師曰:“你急手托虛空著。”曰:“虛空無動相,云何托?”師云:“你言無動相早是動也。虛空何曾解道我無動相。此皆是你情見。”曰:“虛空無動相尚是情見。前遣某甲托何物?”師曰:“你既知不應(yīng)言托。擬何處扶持他?”

  曰:“即心是佛既不得。是心作佛否?”師曰:“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情計所有。斯皆想成。佛是智人。心是昂集主。皆對物時。他便妙用大德。莫認心認佛。設(shè)認得是境。被他喚作所知愚。故江西大師云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且教你后人恁么行履。今時學(xué)人披個衣服。傍家疑恁么閑事還得否。”曰:“既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和尚今卻云心不是佛智不是道。未審如何?”師曰:“你不認心是佛智不是道。老僧勿得心來。復(fù)何處著。”曰:“總既不得。何異太虛?”師曰:“既不是物。比什么太虛?又教誰異不異?”曰:“不可無他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師曰:“你若認遮個。還成心佛去也。”曰:“請和尚說。”師曰:“老僧自不知。”曰“何故不知?”師曰:“教我作么生說?”曰:“可不許學(xué)人會道?”師曰:“會什么道又作么生會?”曰:“某甲不知。”師曰:“不知卻好。若取老僧語。喚作依通人。設(shè)見彌勒出世。還被他靴卻頭毛。”曰:“使后人如何?”師曰:“你且自看。莫憂他后人。”曰:“前不許某甲會道。今復(fù)令某甲自看。未審如何?”師曰:“冥會妙會許你。作么生會。”曰:“如何是妙會?”師曰:“還欲學(xué)老僧語?v說是老僧說。大德如何?”曰某甲若自會。即不煩和尚乞慈悲指示?”師曰:“不可指東指西賺人。你當哆哆和和時。作么不來問老僧。今時巧黠。始道我不會圖什么?你若此生出頭來道。我出家作禪師。如未出家時。曾作什么來。且說看。共你商量。”曰:“恁么時某甲不知。”師曰:“既不知。即今認得可可是邪?”曰:“認得既不是。不認是否?”師曰:“認不認是什么語話?”曰:“到遮里某甲轉(zhuǎn)不會也。”師曰:“你若不會。我更不會。”曰:“某甲是學(xué)人即不會。和尚是善知識合會。”師曰:“遮漢向你道不會。誰論善知識莫巧黠?此骼纤拊谌铡S幸粚W(xué)士來問:如水無筋骨。能勝萬斛舟。此理如何?老宿云:遮里無水亦無舟。論什么筋骨。他學(xué)士便休去?刹皇×。所以數(shù)數(shù)向道。佛不會道。我自修行。用知作么?”

  曰:“如何修行?”師曰:“不可思量得向人道。恁么修恁么行大難。”曰:“還許學(xué)人修行否?”師曰:“老僧不可障得你。”曰:“某甲如何修行?”師曰:“要行即行。不可專尋他輩。”曰:“若不因善知識指示。無以得會。如和尚每言。修行須解始得。若不解即落他因果無自由分。未審如何修行即免落他因果?”師曰:“更不要商量。若論修行。何處不去得。”曰:“如何去得?”師曰:“你不可逐背尋得。”曰:“和尚未說。教某甲作么生尋?”師曰:“縱說何處覓去。且如你従旦至夜忽東行西行。你尚不商量道去得不得。別人不可知得你。”曰:“當東行西行總不思量。是否?”師曰:“恁么時誰道是不是。”曰和尚每言。我于一切處而無所行。他拘我不得。喚作遍行三昧普現(xiàn)色身。莫是此理否?”師曰:“若論修行何處不去。不說拘與不拘。亦不說三昧。”曰:“何異有法得菩提道。”師曰:“不論異不異。”曰:“和尚所說修行迢然與大乘別。未審如何?”師曰:“不管他別不別。兼不曾學(xué)來。若論看教自有經(jīng)論座主。他教家實大可畏。你且不如聽去好。”曰:“究竟令學(xué)人作么生會?”師曰:“如汝所問,元只在因緣邊看。你且不柰何。緣是認得六門頭事。你但會佛那邊。卻來我與你商量。兄弟。莫恁么尋逐不住恁么不取。古人道。行菩薩行唯一人行。天魔波旬領(lǐng)諸眷屬常隨菩薩后。覓心行起處。便擬撲倒。如是經(jīng)無量劫。覓一念異處不得。方與眷屬禮辭贊嘆供養(yǎng)。猶是進修位。中下之人便不柰何。況絕功用處。如文殊普賢更不話他。兄弟。作么生道行是無。覓一人行底人不可得。今時傍家従年至歲。只是覓究竟作么生?空弄唇舌生解。”曰:“當恁么時無佛名無眾生名。使某甲作么圖度?”師云:“你言無佛名無眾生名。早是圖度了也。亦是記他言語。曰若如是悉屬佛出世時事。了不可不言?”師曰:“你作么生言。曰設(shè)使言言亦不及?”師曰:“若道言不及是及語。你虛恁么尋逐。誰與你為境。曰既無為境者。誰是那邊人?”師曰:“你若不引教來。即何處論佛。既不論佛。老僧與誰論遮邊那邊。”曰:“果雖不住道。而道能為因如何?”師曰:“是他古人。如今不可不奉戒。我不是渠。渠不是我。作得伊如貍奴白牯行履卻快活。你若一念異。即難為修行。”

  曰:“云何一念異難為修行?”師云:“才一念異便有勝劣二根。不是情見。隨他因果。更有什么自由分。”曰:“每聞和尚說報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未審如何?”師曰:“緣生故非。”曰:“報化既非真佛。法身是真佛否?”師曰:“早是應(yīng)身也。”曰:“若恁么即法身亦非真佛。”師曰:“法身是真非真。老僧無舌不解道。你教我道即得。”曰:“離三身外何法是真佛?”師曰:“遮漢共八九十老人相罵向你道了也。更問什么離不離。擬把楔釘他虛空。”曰:“伏承華嚴經(jīng)是法身佛說如何?”師曰:“你適來道什么語。”其僧重問。師顧視嘆曰:“若是法身說。你向什么處聽。”曰:“某甲不會。”師曰:“大難大難。汝看亮座主是蜀中人。解講三十二本經(jīng)論。于江西講次。來見開元寺老宿。宿問見說座主解講經(jīng)是否。主云不敢。宿云:將什么講。主云:將心講。宿云:心如工技兒。意如和伎者。爭解講得。主云:莫是虛空講得。宿云:卻是虛空講得。主拂袖便行。宿召座主。主回首。宿云:是什么?主便開悟。兄弟。看他快利么?”

  僧云:“據(jù)和尚說。即法身說法?”師云:“若如是會早應(yīng)身了也。”僧云:“既是應(yīng)身。豈無說法者?”師云:“我不知。”僧云:“某不會。”師云:“不會卻好。免與他分疏。”

  問:“教中道。法身大士會處即見法身佛。地位菩薩即見報身佛。二乘唯見化身佛。莫是此理否?”師云:“我眼不曾看教。兼無耳孔不曾聽。你自看取。若如是憶持。即已后始不柰何。如似弄珠說珠光遍。有金盤在即得。忽被拈卻金盤去。何處弄珠。向什么處尋他光遍與不遍。”學(xué)人禮拜。和尚笑云:“大難大難。古人罵你喚作田獵漁捕。喚作搬糞人。好去珍重。”

  師示眾云:“真理一如。潛行密用。無人覺知呼為滲智。亦云無滲不可思議等。空不動性。非生死流。道是大道無礙涅槃。妙用自足。始于一切行處而得自在。故云于諸行處無所而行。亦云遍行三昧普現(xiàn)色身。只為無人知他用處無晨跡。不屬見聞覺知。真理自通。妙用自足。大道無形真理無對。所以不屬見聞覺知。無粗細想。如云不聞不聞是大涅槃道。者個物不是聞不聞。”

  僧問:“大道不屬見聞覺知。未審如何契會?”師云:“須會冥契自通。亦云了因非従見聞覺知有。見知屬緣。對物始有。者個靈妙不可思議不是有對。故云:妙用自通不依傍物。所以道。通不是依通。事須假物方始得見。所以道。非明暗法離有離無。潛理幽通無人覺知。亦云:冥會真理非見聞覺知。故云:息心達本源。故號如如佛。畢竟無依自在人。亦云:本果不従生因之所生。文殊云:惟従了因之所了。不従生因之所生。従上已來。只教人會道。更不別求。若思量作得道理。盡屬句義。三乘五性義理無不喚作行履。處處受用具足即得。若論道即不是一向耽著被他識拘。亦云世間智。教云:一向耽著三藏學(xué)者。為田獵漁捕。為利養(yǎng)故殺害大乘。亦云貪欲成性。所以云:佛不會道。我自修行。我自有妙用。亦云正因。了六波羅密空。即物拘我不得。所以祖師西來?帜阒T人迷著因果地位。故來傳法救迷情。頓悟花情已。性是花種性。亦云菩提花。故江西老宿云:‘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先祖雖說即心即佛。是一時間語?杖S葉止啼之說。如今多有人。喚心作佛。喚智為道。見聞覺知皆是道。若如是會者。何如演若達多迷頭認影。設(shè)使認得。亦不是汝本來頭。故大士呵迦旃延。以生滅心說實相法。皆是情見。若言即心即佛者。如兔馬有角。非心非佛。牛羊無角。汝心若是。佛亦何用。非他有無形相。以何是道。所以教中不許。寧作心師不師于心。心如工伎兒。意如和伎者。故云:心智俱不是道。見聞覺知皆屬因緣而有。皆是柏物而有。不可常柏。所以心智俱不是道。且大道非明暗。法離有無數(shù)。數(shù)不能及。如空劫時無佛名無眾生名。與么時正是道。只是無人覺知見他。數(shù)不及他。喚作無名大道。早屬名句了也。所以真理一如更無思想。才有思想即被陰拘。便有眾生名有佛名。佛出世來。喚作三界智人。只如未出世時。喚作什么?如云智不得有無而興大悲心。佛出世只令人會道。體非凡圣。喚作還源歸本體解大道。今日既如是會道。即無量劫來六道四生皆有去來。是暫時行履處。先圣本行集云:我無所不行。一切眾生雖在如是行處。為無了因故生貪欲。名為在纏。不得自在。暫時岐路。云駛月運舟行岸移。眾生妄想物無不住豈況理能遷變。今既如是會。卻向里許行履。不同前時為了因。會本果故。了陰界空六波羅蜜空。所以得其自在。若不向里許行履。如何摧悍得五種貪二種欲。不守住聲聞隨于劫數(shù)。所以諸佛菩薩。具福智二嚴為了因。了六波羅蜜空。體者個受用。所以不存知見始得自在。若有知見即屬地位。便有分劑心量。被因果隔。喚作酬因答果。佛不得自在。所以大圣訶他為內(nèi)見外見情量不盡二障二愚。所以見河能漂香象。真理無形。如何知見。大道無形。理絕思量。今日行六波羅蜜。先用了因會本果故。了此物是方便。受用始得自由。去住自在無障礙。亦云:方便闔莊嚴。亦云:微妙凈法身。具相三十二。只是不許分劑心量。若無如是心。一切行處乃至彈指合掌。皆是正因。萬善皆同。無終始得自在。所以天魔外道求我不得。喚作無住心。亦云:無滲智不思議妙用自在。菩提涅槃皆是修行人境界。皆屬明句。若會本來非是物。即水不能洗水。何以故。本來無物故。經(jīng)云:我王庫中無如是刀。又云:功德天黑暗女。有智主人二俱不受。所以道非明暗。故云:性海不是覺海。覺海涉緣即須對物。他便妙用無人覺知。喚作極微細透金水色塵。菩薩所因喚作受用具。若水不洗水。即體不是明暗。亦云無滲智。又云無礙智。若如是即一切處拘我不得。如今更別求建立義句。覓勝負知解語言。言眾生劣有佛圣救眾生。求佛菩提皆屬貪欲。亦云:破戒比丘與道懸隔。大道無明未曾有暗。非三界攝。非去來今。如來藏實不覆藏。師子何曾在窟。五陰本空何曾有處所。且法身無為不墮諸數(shù)。法無動搖不依六塵。故經(jīng)云:佛性是常心是無常。所以智不是道心不是佛。如今且莫喚心作佛。莫作見聞覺知會。者個物且本來無許多名字。妙用自通。數(shù)量管他不得。是大解脫。所以道。人心無住處。晨跡不可尋。故云:無滲智不思議智。

  “看他池州崔使君問五祖大師云:‘徒眾五百。何以能大師獨受衣傳信。余人為什么不得?’五祖云:‘四百九十九人盡會佛法。唯有能大師。是過量人。所以傳衣信。’崔云:‘故知道非愚智。’便告大眾:‘總須記取。’師云:‘記得屬第六識。不堪無事。珍重。’”

  示眾云:“空劫之時無一切名字。佛才出世來。便有名字。所以取相。”師又云:“只為今時執(zhí)著文字。限量不等。大道一切實無凡圣。若有名字皆屬限量。所以江西老宿云:‘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且教后人與么行履。今時盡擬將心體會大道。道若與么學(xué)。直至彌勒佛出世。還須發(fā)心始得。有什么自由分。只如五祖會下四百九十九人盡會佛法。惟有盧行者一人不會佛法。只會道。不會別事。若認心是佛。心是三界采集主。若認智是道。智是多矯詐。若論佛出世時喚作三界智人。說一切教義句理。喚作暫時受用具。若喚心是佛。認智是道。皆是處所。所以道。無心意而現(xiàn)行。暫時披垢膩之衣。來為人說破。不是凡圣物。他家早晚與人為因。亦不曾與人為果。若與人為因。即不自在。被因果所拘。不得自由。佛未出世時。無人會得。若出世邊論。還許少分會。但以冥理自通。無師自爾。本自無物。由是見聞覺知即是報化。所以三十二相異體故。若離彼即同如來。報化佛總打卻。何處存立。不是不許。只如彌勒又作凡夫。他熾然行六波羅密。他家觸處去得。因什么便不許他。他不曾滯著凡圣。所以那邊會了卻來者邊行履。始得自由分。今時學(xué)人多分出家。不肯入家。好處即認惡處即不認。爭得所以菩薩行于非道是為通達佛道。他家去住得自由且如何?若知即被知處所拘。若不恁么爭得不許他。他者個定不曾變異。若不定即屬造化也。他那個早晚曾變動。所以十二分教。決定不是我。我即向十二分教中行履得。若十二分教是我即受變也。若論有滲果是二乘位。若論無滲是大乘名。所以得名為大乘。若是者個不是拘系底物。所以潛通密理無人覺知。不是見聞覺知。”

  問:“以意會得否?”師云:“若以意會即思量得也。他教中亦云:種種生身我說為量。那個不可思義。不是意會得底物。如水里有水即有影。若無水時喚什么作影。法身由對報化得名。若無報化。法身向那邊認法身。亦云:是影經(jīng)論極則頭。只到法身實入理地。那個早晚同于經(jīng)論。經(jīng)論不管伊如何排遣。他且不到者里。大難大難。

  師示眾云:“佛出世來。只為眾生不會道。若不因善知識聞。名無師自爾。若因善知識聞。忽引經(jīng)論作證若自作得主。不引經(jīng)論。最省心力。若引經(jīng)論。將他眼作自已眼。不得自由。大道一如無師自爾。若能如如不變。故不曾迷。報化非真佛。莫認法身。凡圣果報皆是影。若認著即屬無常生滅也。粗細而論。纖毫不立。窮理盡性。一切全無。如世界未成時。洞然空廓。無佛名無眾生名。始有少分相應(yīng)。直向那邊會了。卻來者里行履。不證凡圣果位。據(jù)本而論。實無少法可得。豈況三乘五性差別名數(shù)但是有因有果。盡屬無常生滅也。并是出世安立假名相說。非關(guān)本來事。道不是明暗物。一切莫認著。大道冥通。智莫能測。故云相逢不相識。共語不知名。好去。無事珍重。”

  師示眾云:“自夏已來不安。皆是罪過。死者已死。在者好自安排。如今學(xué)人。直須會取。佛未出世時都無名字。密意潛通無人覺知。喚作道人。佛出世權(quán)說三乘五性。他不是三乘五性人。従那邊行履。他是自由人。會取今有本有。不従佛聞與他為緣。如今直須截斷兩頭句。透那邊。不被凡圣拘系。心如枯木始有少許相應(yīng)。引經(jīng)說義皆是與他分疏。向他屋里作活計。終無自由分。恰如水母得蝦為眼。如何得自由。佛是受果報人。如今學(xué)人極則。只認得個法身。猶如水月空花影象不中。兄弟。直須會取。不従佛聞無師自爾。報化非真佛。根本一如無變異故。法過眼耳鼻舌身意心。以無心意而現(xiàn)行。如今知解不是嘍沖漢。此物不是凡圣不是愚智。強喚作愚智。本不是名字。不得道著。道著則頭角生。喚作如如。早是變也。兄弟直須向異類中行始得。大難大難。”

  師示眾云:“佛出世來。只教會道。不為別事。祖祖相傳直至江西老宿。亦只教人會者個道。佛法先到此土。五百年達磨西來此土?譅枩宋逍悦唷K哉f法度汝諸人迷情。且五祖下五百人。只盧行者一人不會佛法。不識文字。他家只會道。如今學(xué)人直須明其道。不論別智決定不是物。大道無形真理無對。等空不動非生死流。三界不攝非去來今。所以明暗自去來。虛空不動搖。萬象自去來。明暗實不鑒。如今有人將鑒覺知解者是道。皆前境所引。隨他生死流。何曾得自由。若作此見解。實未有自由分。所以智不是道可不難矣。云是什么智是什么道。若論世間福智。只得喚作莊嚴具。亦云福智二嚴。亦云受用具。皆是對治。喚作什么佛出世。只得喚作三界智人。未出世時喚作什么物。若論無滲。本自具足妙用自通。無人覺知。潛行密用晨跡難尋。所以天魔波旬將諸眷屬。久遠劫來覓菩薩一念起處不可得。天魔贊嘆云:‘佛法至妙我實難測。’如今但會如如之理直下修行。何不問如何修行。但會取無量劫來性不變異即是修行。妙用而不住。便是菩薩行。達諸法空妙用自在。色身三昧。熾然行六波羅蜜空。處處無礙。游于地獄猶如園觀。不可道伊不得作用。眾生無量劫來迷于本性不自了體。云塵暫翳著諸惡欲。云駛月運舟行岸移。暫時岐路不得自在。種種受苦不自覺知。乃至今日會取。従來性與今日不別。若言即心即佛。如兔馬有角。若言非心非佛。如牛羊無角。所以如來藏實不覆藏。五蘊本空。師子何曾在窟。亦云性水。亦云法水。法水如波。性水如濕。水不洗水。佛不度佛。演若達多迷頭認影。便道失卻頭傍家覓?v覓得又不是已頭。功德天黑暗女。有智主人二俱不受。直道性無住處。是筑著物。亦云:聞聞是大涅槃道。者個物不是聞不聞。江西老宿只道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直須體會詣實修行。莫道我是禪師。知解傍家舌上取辦。兩腳稍空。莫將為是共道不相應(yīng)。兄弟。粗細想念分劑。但是貪求皆屬境。三乘五性粗細而論。不出情量。纖毫瞥起精魅所附。他且不許見聞覺知。自似個癡鈍人少神人。百事不知最好。普賢其時道。我將心聞。文殊云:‘初心不能入。云何獲圓通?’被一棒粉碎。無事珍重。”

  示眾云:“燃燈佛道了也。若心想所思出生諸法。虛假皆不實。何以故。心尚無有。云何出生諸法。猶如形影分別虛空。如人取聲安置裔中。亦如吹網(wǎng)欲令氣滿。故老宿云:‘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且教你兄弟行履。據(jù)說十地菩薩住首楞嚴三昧。得諸佛秘密法藏。自然得一切禪定解脫神通妙用。至一切世界普現(xiàn)色身。或示成菩薩正覺轉(zhuǎn)大法輪入涅槃。使無量入毛孔。演一句經(jīng)無量劫其義不盡。教化無量億千眾生。得無生法忍。尚喚作所知愚。極微細所知愚。與道全乖。大難大難。珍重。”

  ○題南泉和尚語要

  王老師真體道者也。所言皆透脫。無毫發(fā)知見解路。只貴人離見聞覺知。自透本來底。方得自由。若著法報化。便是依他。無自由分。是故發(fā)明盧行者不會佛法只是體道。所以得衣缽。此皆過量人行履處。千萬人中難得一個半個。真藥石諦當。直貴無事行履處也。圓悟禪師克勤題。南泉和尚名普愿。鄭州人。姓王氏。大隗山受業(yè)。得法于馬祖一和尚。壽八十七。臘五十八。唐文宗大和中示寂。

  ○衢州子湖山第一代(利蹤)神力禪師語錄

  師示眾云:“諸法蕩蕩何絆何拘。汝等于中自生難易。心源一統(tǒng)綿亙十方。上上根人自然明白。不見南泉道。如斯癡鈍。世且還稀。歷歷分明有無不是。只少個丈夫之志。致見如斯疲勞。汝今欲得易么?自古及今未曾有一個凡夫圣人出現(xiàn)汝前。亦無有一個善語惡語。到汝分上為什么?”故為善善無形。為惡惡無相。既以無我。把什么為善惡。立那個是凡圣。汝信否。還保任否。有什么回避處。恰似日中逃影相似。還逃得么?今之既爾古之亦然。今古齊時。汝還諱得么?佛法玄妙。了得者自相策發(fā)。無為小緣妨于大事。汝不見道。寧可終身立法。誰能一旦亡緣。仁者要徑會禪么?各歸衣缽下著。”

  僧問:“如何是一心三觀?”師云:“我尚不見有一心。你喚什么作三觀。”進云:“如何是三觀一心。法身還吃飯也無?”師云:“缽盂繽子什么人受持。”進云:“未會請師慈誨?”師云:“未會幾許法身。師示眾云:“幸自可憐生?嗨老蛉饲坝懶┳勇暽轿亲髅?”我且問你。聲色兩字作么生討得。還會么?我道聲色如泡。為復(fù)為你說破。為當為你討聲色。試商量看。莫生容易志剛用心。若了根源終非他物。譬如圓鏡男來男現(xiàn)女來女彰。乃至僧俗青黃山河萬物隨其色相一鏡傳輝。不可是鏡有多般。但能映物而露。仁者還識得鏡未。若不識鏡。盡被男女青黃山河類等礙汝光明。有什么出氣處。若識鏡去。乃至青黃男女大地山河有想無想四足多足胎卵情生天堂地獄。咸于一鏡中悉得其分劑長短劫數(shù)。若色若空并能了之。更非他物。汝豈不聞諸法如義。光陰箭速莫謾悠悠。大事因緣決須了取。”

  僧問:“如何是大圓鏡?”師云:“一切物著不得。”進云:“為什么一切物著不得?”師云:“汝是一切物。還著得汝否?”僧問:“如何是南泉不變句?”師云:“道什么?”進云:“如何領(lǐng)會?”師云:“道什么?”

  僧問:“一塵之內(nèi)大千世界。如何是一塵?”師云:“即汝是。”進云:“如何是大千?”師云:“但識取一塵。”師復(fù)云:“說得千般美食。不如一頓粗餐。能奇能異省徑省心。還假如是疲勞馳求趨逸也無。本自非有。誰強言無。與么道可謂虛空之心合虛空之理。只少個承受底漢子。變弄接續(xù)得去。能有利人之分也。根劣之徒自益未圓。焉能益彼。著些子骨氣。秉些子丈夫。作么生門風(fēng)。如何圖度。須作難遭之想?蓱沿摵芍。歷歷分明有什么一錢事。到汝意根下與汝為于彼此生滅。仁者如世良醫(yī)隨方與藥。先識彼病然后施方。法法如斯心心若此。須要作個無繩自縛漢作么?莫立去。”

  師示眾云:“子湖一只狗。上取人頭。中取人心。下取人足。”僧便問:“如何是子湖一只狗?”師乃吠三聲。進云:“如何領(lǐng)覽?”師云:“縱饒領(lǐng)覽也只個吠聲。”

  僧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云:“你道祖師西來有意么?”進云:“既無意用西來作么?”師乃云:“祖師西來。也只個冬寒夏熱夜暗日明。只為你徒無意立意。無事生事。無內(nèi)外強作內(nèi)外。無東西謾說東西。所以奢摩不能明了。以至根境不能自由。”

  僧問:“如何得不被諸境惑去?”師云:“你試點惑你境出看。”進云:“某甲不見?”師云:“你既不見;缶澈蝸?”僧禮拜。師云:“又見妄想去也。”師云:“心源朗朗無物莫疑。直下承當不勞功用。只少個信之一字。然實不易信。莫非夙習(xí)之徒聞著便能承受。若是螢學(xué)之輩。將三寸唇舌惑亂于人。后進初機把他古圣言談。向意根下測度。直至頭白齒黃。并無纖毫得力處。仁者。須打疊及時。莫待臨終揮犸。佛法因緣浩浩?祉殢亓藷o疑?芍邢蜻@個皮袋子內(nèi)辨得者個去。坐卻天下人咽喉性命。盡被汝葢覆乾坤。盡被汝自由自在皎皎明白。何勞汝上來下去。仁者。本性具足木〔=本〕自周備。直教無纖塵法礙你眼光始得。若有微塵底不盡。不是一生半劫賺汝皮囊汝性命。根境法中造諸妖怪。山精鬼魅附汝行持。得少為足。鼓弄片皮。于佛法卻為毒害。譏禮塔廟毀彼持經(jīng)。師子身中蟲自食師子身中肉。仁者。切莫向心田中認些子妄想。將為極則。他上祖是什么榜樣。下去莫立。”

  問:“未了根源請師提獎?”師云:“還會么?”僧云:“未會。”師云:“更問千則萬則也無益。”僧問:“機不曉如何得心地?zé)o疑去?”師云:“心地有多少疑。”僧云:“如何是心地?”師云:“多少分明。”

  師示眾云:“據(jù)仁者分上。何得一生一滅一斷一常。與汝為于拘系。作其取舍是非及諸顛倒。汝還知道諸圣門風(fēng)無結(jié)縛么?只欲仁者承當。還承當?shù)妹?可惜光陰莫令辜負卻。仁者豈不見。目前太虛還有纖毫欠少處么?若也于中體得者個消息。不妨出得凡圣境界。了得世間出世間之智。一法既爾萬法亦然。仁者還樂也無?”

  僧問:“如何是佛?”師云:“不重道。”僧云:“如何是法?”師云:“嫌什么?”

  師示眾云:“天上人間輪回六道。乃至蠢動含靈。未曾于此一分真如中有些子相違處。還信么?還領(lǐng)受得么?大凡行腳也須具大信根作個丈夫始得。何處得與么難信。他古人只見道個即心是佛即心是法。便承信去。隨處茅茨。石室長養(yǎng)圣胎。只待道果成熟。汝今何不效他行取。仁者?缮贩置鞑o參雜。治生產(chǎn)業(yè)與諸實相不違背。”

  僧問:“如何是千圣不得傳底事?”師云:“阿誰向你說。”進云:“與么則信受奉行去也。”師云:“信得及者即行之。信不及恰莫強為。不是口頭說信便信得去。如人說食終不得飽?v然口頭說飽。爭柰肚肉饑何。仁者直須飽去。莫謾悠悠。”

  僧問:“如何是古圣心?”師云:“汝是凡夫心。”僧云:“如何是信得?”師云:“信亦不由汝。不信亦不由汝。”僧云:“信不信且置。作么生?”師云:“是你心。”

  師云:“仁者還知子湖親切相為么?行時但行坐時但坐。乃至吃茶吃飯種種施為。有甚么相隱處。仁者信取無別強為。只是汝今無疑作疑。無事生事。于自心源卻生顛倒。譬如百千澄清大海棄之。為認些子浮漚目為全潮。亦認些子螢光作于日焰。還生慚恥么?諸圣得道得果數(shù)如恒沙。汝今和作個凡劣凡夫著。恰莫因循。”

  僧問:“如何是無礙底心?”師云:“恰是。”師又云:“莫道千圣同風(fēng)。便當?shù)帽緟⑹潞。且問仁者。什么處是千圣同你處。行時坐時起時臥時。試說看。還有法處么?仁者。大道無邊誰前誰后。真空絕際是正是邪。乃至眩目青黃作何形段。到汝分上。喚作百工居肆各遂營生。多少分明何煩造作。一切普備無法不彰。了了現(xiàn)前還諱得么?”

  道班問:“如何是人人具足底事?”師云:“汝豈不是道班?”

  劉鐵磨領(lǐng)眾至,師云:“見說劉鐵磨。莫便是否?”磨云:“什么處得者個消息。”師云:“左轉(zhuǎn)右轉(zhuǎn)?”磨云:“莫顛倒。”被師打出。

  師半夜巡堂叫有賊。大眾皆驚動。師于僧堂前見一僧攔胸把住。叫云:“捉得也。喚維那來。”僧云:“不是某甲。”師云:“是即是。你自不肯承當。”

  勝光因在子湖旄地次。勝光旄斷一條蚯蚓。”問:“云:“某甲今日旄斷一條蚯蚓。兩頭俱動。未審性命在那頭?”師提起旄頭向蚯蚓。左頭打一下。右頭打一下。中心空處打一下。擲卻旄頭便歸。師又于旄地次。亞旄頭回視勝光云:“事即不無。擬人即差。”勝光便問:“如何是事?”被師攔胸踏倒。従此省悟。

  僧問招慶云:“勝光被子湖一踏意作么生?”招慶云:“古人參玄不消一踏。”

  師嘗作頌云:“三十年來住子湖,二時粥飯氣力粗。無事上山走一轉(zhuǎn),試問時人會也無?”

  又嘗作頌云:“従來事非物,方便名為佛。中下競是非,上流始知屈。”

  師臨行示頌三首:“我聞過去佛,縱橫盡丈夫。示汝真歸處,千江月影孤。”

  “觀音與文殊,示我常飛動。吾今已歸真,觸處皆無用。”

  “佛性本來無阻障,眾生不識難歸向。若見如來成佛時,莫向世間求取相。”

  師于門前下鄄云:“子湖一只狗。上取人頭。中取人心。下取人足。往來好看。”臨濟下有二僧。聞得遂遠求尋訪。才到果見其鄄。遂入門以手揭簾。欲起未起。被師喝云:“看腳下犬。”僧近前禮拜。便問:“承師有言。子湖有一只狗。上取人頭。中取人心。下取人足。如何是子湖狗?”師云:“嗥嗥。”僧無語。師便歸方丈。后章州羅漢展和尚聞舉云:“者個是吃屎狗。”僧便問:“如何是子湖狗?”展云:“擘喋卻。”僧擬議。展云:“早被我咬殺了也。”明招和尚在羅山。聞舉遂云:“洎賺數(shù)塍草鞋。我本欲游章南。如今不用去也。休休。”僧便問:“如何是子湖狗?”招以手按膝放身近前云:“噓噓。”

  子湖山下有陶家。為無子。夫妻每日焚香發(fā)愿。求一男子。師遂往其家乞竹。先問:“是汝夫妻每日起心發(fā)愿。擬作個什事。”云:“切緣家內(nèi)無子。愿求一男。”師云:“我就汝乞一種物。還得否?”云:“和尚要甚物。但乞指揮。”師云:“不要別物。欲乞一擔竹。與汝一個男子。”其家忻喜云:“此是小事。一任斫去。”師斫大竹。近一千竿。陶公云:“和尚只討一擔。何斫許多?”師云:“只此一擔尚未足在。”遂將大竹長者捻數(shù)竿破。相接作一束將歸。其家當夜感夢生得男子。因此遂號神力子湖。

  和尚名利晨,澶州人,姓周氏。幽州開元寺受業(yè),得法于南泉愿和尚。壽八十一,臘六十一。馬祖第三世。唐僖宗廣明中示寂。

  ○贊神力禪師(住持傳法賜紫慧覺撰)

  欽哉神力,真善知識!不住有無,寧拘順逆。入門看犬,思量痛惜。上山見路,不妨徑直。三載取人,一言最的。左右轉(zhuǎn)時,湍流峻激。東西往來,庭趨愕立。清風(fēng)千古振叢林,萬里無云轟霹靂。

  ○衢州子湖山定業(yè)禪院第一代神力禪師語錄序(第三代住持傳法賜紫慧覺撰)

  神力禪師諱文縱,有奇行,藹然叢林。自唐迨今,傳於三百載。所居法席,廢來久矣。所示徒語言,亦無聞於世。其所傳者,唯犬話耳。余自元豐三年來主是席,遂探其語,未之得也。一旦往大云寘師院,乃獲一小策。開覽玩味,見其言直,其理深。若醍醐之一滴,能散其六斛之驢乳,真南泉之的嗣也。文字訛舛固多,余遂逐一看詳改正,鏤板傳于世。不獨顯當時之盛事,貴有益于來者。時元豐六年癸亥歲五月十有二日序。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