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第五十九日(二):滴水還海平等一味

  安居第五十九日(二):滴水還海平等一味

  菩薩四種正修行的第一種,說“于一國土身不動搖,而遍十方種種應(yīng)化,如是修行,常作佛事,偈言:安樂國清凈,常轉(zhuǎn)無垢輪,化佛菩薩日,如須彌住持故,開眾生淤泥華故!边@四句偈子充分給我們展示了我們就在這個淤泥里,五濁惡世的淤泥里面,我們就是淤泥的一份,但是我們在每一個緣起或者某一個緣起的當下,我們遇到了這樣的法則,我們認真地實踐了這樣的法則,乃至一念,乃至一個作為,乃至一刻鐘,一剎那等等,那就像清凈的蓮花一樣,在污泥中盛開起來,綻放起來,散發(fā)出它的芬芳,使這些濁惡世界的有情能得到喜悅、安樂。因為大家在這個濁浪滔天的世界中飽嘗著五濁的苦、八苦給我們帶來的障礙。這一點正是這個菩薩在這個世上的一種極大善巧。

  所謂菩薩者,念佛者是。你不要小視自己,也不要小瞧別的念佛人,這幾天遇到幾個菩薩給我發(fā)短信說,念佛是貧瘠的人才干的事。實際最富有的人是念佛人。因為念佛徹底彰顯了性德,具足一切功德藏,是最富有最富有的,是最高尚的人。世尊在此處授記說與觀音勢至為伴侶,與文殊等,這夠高貴了。那你要是說就沒有其他什么法這么樣高貴?你試一試也可以。

  菩薩四種正修行的第一種修行,我們昨天做了一個提示。八地以上菩薩常住三昧,以三昧力身不動本處,而能遍至十方供養(yǎng)諸佛,教化眾生。你說我們這個薄地凡夫在此濁惡世界這么多煩惱業(yè)習,怎么能來“化佛菩薩日,如須彌住持”呢?念佛者是。

  你念佛,你的眾生分就會消失在,就象滴水還海一樣,象以空回空一樣。我們把自己的固執(zhí)的業(yè)裝在一個瓶子里面,說瓶子就叫我,我是大瓶子、小瓶子,但哪一天你把這個瓶子打碎了,里面的空氣與外面的空氣契合了,你不能說我這個空氣大,我這個空氣小,那么打破這一瞬間就是名菩薩,即覺悟了無有內(nèi)外,無有大小,佛與眾生的平等性所在。

  滴水還海,滴水不可說小,大海不可說大,何以故呢?滴水還海故,還海之剎那的覺受與認知,不能說這一滴水就太小,也不能說大海太大,何以故呢?同一感受故。那么念佛人呢?雖然凡夫的業(yè)障、習氣、執(zhí)著等等十分的厚重,但我們念佛的剎那,就象滴水還海是一樣的作用,你在接觸了海水的一剎那,不可以言滴水小,也不可言大海大。我們凡夫心念佛之剎那,就象一滴水還海是一樣的,也不可以說諸佛的功德是大,我們的這一念凡心是小,不可這樣講。所以這一念念佛心,其功德唯佛與佛能知。就象這一滴水投入大海,大海能接納百川,當然能接納一滴水。所以凡愚有情不可以妄自菲薄,因為自己業(yè)習的厚重而去輕賤自我的修持。

  念佛就是滴水還海。我們眾生的業(yè)力真象一滴水一樣,極容易在無常中消失、變化,但是我們在這一念感知的一剎那,我們稱念了佛,回歸了這樣一個智海中,那它是永遠不會枯竭的。所以雖是凡夫有情,未在三昧,但以不可思議的佛力做廣大佛事。一般說大海有八種功德,你要是一滴水,一點點功德都沒有,自命都不保,對不對?但投入大海之剎那,這一滴水與大海的功德是無法分別的。

  諸佛如來無量兆載永劫修持的功德,真是浩瀚無際,磅礴無際,不可稱譽,就像性德全體一樣,包容著法界,一切時處無不是自障顯。我們做一個凡夫有情在隨順佛的功德稱念佛的剎那,就融入了這樣一個智海。有人說我也天天念佛,我怎么沒有融入過呢?實際不是你沒有融入,是你固執(zhí)“我”這個概念,我、我的業(yè),我、我的區(qū)別,就象把自己裹了很厚很厚的包裝一樣。好比說你是一瓶水,瓶子外面包了很多包裝,這個包裝可能有金屬的,有木石的,有塑料的,有水泥的,一層一層的,打開一層實際還有一層,你沒有徹底地去破它。所有的我執(zhí)你怎么破除呢?——順性破除,平等觀察,那就徹底把它打破了。要不然我們一層一層的這種自我的包裹,是層層不盡的,揭開一層還有一層,揭開一層還有一層,甚至揭開一層就會加兩層,為什么呢?就是我們自己對自身的畏懼,或者對自身業(yè)力的一種莫名的守護,無明的執(zhí)著,這個無明的執(zhí)著是我們無始以來養(yǎng)成的自我堅固的習慣,非是一時一刻,這一點不要畏懼它,雖然有層層的包裹,你用平等性那就一次性把它給展開了。

  在這個歡喜、平等的隨順過程中你會認識到,我們自身所謂的業(yè)習與他人的業(yè)習、共有的業(yè)習無外乎是無常,是虛妄,是無常虛妄的執(zhí)著所造成的堅固守護的一個剎那的認知,如此而已,你不用去放舍什么,也不用放下什么,輕輕地回首一觀,它真是無有藏身之處。但如果你在這個地方去糾纏,反復(fù)地去糾纏,那就是不斷地在增加著包裝,就象現(xiàn)在很多禮品一樣,打開盒子,一層一層一層,你解了半天,還不知道是什么東西呢,解了很多層,最后是一個很小的東西,但包裝很大,F(xiàn)在很多人念佛可能是很大的包裝——我是念佛人,但把自己最私心的東西藏得很深很深的,那種我的執(zhí)著、我的自私狹隘的認知埋藏的很深,那就是最初發(fā)心,或者說最初的起步,或者說緣起認知不清晰、不究竟,對此認識不清晰、不究竟,他就會殘留,殘留的業(yè)習就會包裝起來,這個業(yè)習的包裝十分深。

  所以要從平等性上去徹底地審視它。我們順性德來觀察佛的修德是十分簡單的,用佛的修德來觀察一切眾生的平等性,也是十分容易的。但我們要在這個地方去用功,那我們對自業(yè)他業(yè)共業(yè)這種習氣的執(zhí)著、無明的執(zhí)著,無疑會淡淡一笑,一笑了之的。當然你說我一下子是改不掉的,很有困難的,那認知它是很容易的!你的業(yè)也好,他人的業(yè),共有的業(yè)也好,我們?nèi)祟惖臉I(yè)也好,畢竟是一個無常的妄想、無常的業(yè)習,它是無我的,它是苦的,它是受的執(zhí)持的苦。這個苦我們給它裝上個名字,說是我的、他的,說是自己久久熏習的,是張三李四的。很多人也明白自己的業(yè)習,但他不斷地去做它,產(chǎn)生失望了就說“我這個業(yè)習改不掉了”。因為他沒有認識到自業(yè)他業(yè)共業(yè),這個業(yè)習無外乎是一種無明的執(zhí)著,是某個習慣的一種執(zhí)著罷了,它沒有自性可得,它沒有堅固處,就是它沒有本質(zhì)。但我們?yōu)槭裁瓷岵坏盟?因為我們習慣了這樣一種生活狀態(tài),在這個生活狀態(tài)中我們認為還有實有的,就因為這個實有的無明執(zhí)著,造成了受苦的相續(xù),受苦的相續(xù)則我們認為是自業(yè),或者認為是他業(yè),或者認為是交織業(yè),把它當真。它不斷反復(fù),我們就認為改不掉。實際反復(fù)不可怕,反復(fù)還是它,再反復(fù)它也是無常的,再反復(fù)它也是無我的,再反復(fù)也是一種你著染于受的這個苦在相續(xù),它沒有實際的內(nèi)容。你把因緣一看,它除了因緣,別無其他內(nèi)容了,你緣這個習慣,你才會表現(xiàn)這個習慣,或者說你心底潛意識里緣這個習慣了,才會表現(xiàn)這個習慣。

  不相信我們看一看,可以做實驗的,我見過很多這樣的情況,一伙子人行般舟念了一天一夜佛之后,大家談?wù)摵芏嗍虑楹芘d奮的時候,沒有問題,我說要去某個地方見某個人,大家雖然念了一天一夜佛,沒有感覺就過去了。但要是關(guān)在一個溫暖的房子里面,大家沒有事情,說坐一會吧,好,全部就睡著了。這就是個緣。假設(shè)大家念了一天一夜佛,把大家推到懸崖邊上,說你睡一會吧,因為他這個緣不一樣,他說我不能睡,為啥呢?怕睡下去了,對不對?因為下面有懸崖。要是在溫暖的房間里,在柔軟的床鋪上,哎呀剛好,困了,又有枕頭,就睡著了。

  外緣給我們帶來的習氣的因種,一契合就成為事實了。我們不怕它的,我們要認知它就沒有問題了。所以很多人說念了一天一夜佛為什么要溫養(yǎng)?溫養(yǎng)什么呢?不如睡一會兒對不對?你要睡了,你這一天一夜就白忙叨了,因為過去的習慣還是照舊,還是那么強烈地在相續(xù)著。那我們就破除這個睡眠的習慣,一天一夜,在相續(xù)中破除它一次,雖然慢慢地又恢復(fù)正常,但是你畢盡破除過一次——我這一天一夜沒有睡覺也沒有死掉對不對?

  很多人說那樣不行啊。我以前遇到有一個團體,每個月要節(jié)食。我們七天要誦一次戒,他們七天要節(jié)一次食,節(jié)食時間長短隨你的意,所謂節(jié)食就是不進食。開始有些人很害怕的,說不吃飯這還了得?!有人就嘗試著一天沒有吃飯,也活過來了;有的人嘗試著兩天,也活過來了;有人三天,有的七天,有的二十一天,有的四十九天,有的一百多天,也活過來了。沒吃飯怎么活過來了呢?我遇到一個居士,他在雪地里沒有防寒衣服就的呆了十多天,沒有凍死。別人就問咋回事呢?是不是有拙火定?很多人沒有的,但他也凍不死。人面對生存概念的時候呢?潛能都會調(diào)出來,當然放棄的人就死了,隨著業(yè)習的人就死掉了,有些人就會很主動地尋求一些方法去調(diào)節(jié)自己,就會活過來。

  我們的業(yè)習往往會制約我們。我們的懶惰、放逸、貪圖安逸的心,使我們的業(yè)習變得強大起來,或者說我們貪圖安逸放逸的這個心會找個借口說我不能改變某個業(yè)習。實際沒把你放在那個地方,放在那個地方你就能改業(yè)習了。有的人業(yè)習重了,真是把他放在一個月都跑不出來的沙漠里,你看他啥習都改完了。因為什么呢?環(huán)境啊,因緣呀,我們講緣起這個“緣”,讓你審視自己的時候,你的業(yè)緣就改變了。

  我們實在是太懶惰放逸了,怎么辦呢?——就勸我們這些無力、貪圖安逸的有情往生極樂世界,改變我們的緣。要不然我們這個緣就是溫床啊!反正是基本上所有的時間就貪圖安逸,因為我們娑婆世界人壽百歲以里,安逸的機會太少,所以大家都比較貪圖安逸,是因為我們這個時代的空間帶來的東西。就象人缺什么,就需要什么,缺錢他就拼命地掙鈔票,缺房子要買房子,缺車子要車子,缺什么反正是要什么,為什么呢?實際這是習氣的一個使然,習氣的一個作為。那我們從這個角度來審視,我們念佛的作用力那是不可思議的。

  所以我們在念佛這個作為上與八地菩薩的作為是沒有差別的。佛分身無數(shù),我們在念佛的同時,我們沒有分身,但是我們可以在佛分身的功德上同感,同知,同應(yīng),起碼分享此意。那你說為真想隨著佛去百千三昧呀,沒有問題的。

  我們很多人讀過大集賢護經(jīng)里122多經(jīng)行念佛的利益,基本上把你能想到的好處說完了,從健康、美艷對不對?反正你能想到的出世入世的所有功德基本上說完了。是不是那樣子呢?因為是念佛,一定是這樣子的。當然你在般舟道里說我瞌睡我瞌睡,肯定不會這樣的,你說天還不亮天還不亮,也可能不會那樣。我們在般舟道是不是在憶佛念佛呢?這就很重要了。

  我們對昨天提到的菩薩四種正修行中的第一種正修行做了回顧,對性德與修德的認知,我們反復(fù)地去對比,觀察。

  (歲次辛卯六月十五2011年7月15日)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