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第六十日(三):快于我法來娛樂休息!

  安居第六十日(三):快于我法來娛樂休息!

  凈土這個教法我們能得遇得聞,是一個稀有難得之因緣。在這個減劫的時代能得遇,主要是它跟這個時代對稱。要是我們?nèi)藟郜F(xiàn)在有四萬歲,或者六萬歲,乃至兩萬歲也可以,我們也不急于去尋找一個什么樣的方法,我們可以拿出五百歲去尋找,拿出一千歲去修行,F(xiàn)在時間太短了,人生這一百年我們算的出來的,太短了,我們能主動的機會又太少了,我們自身這個念頭,三業(yè)中的意業(yè),能把持的機會,能運用的機會太少了。過去叫蕓蕓眾生,就這樣過來了。什么樣過來了?共業(yè)引導(dǎo)到哪個地方,大概就到哪個地方,渾渾噩噩的這一輩子啊,主要是還短。

  實際作為一個學(xué)佛人,要是不透視人生,不去審視自業(yè)他業(yè)共業(yè)的交織,我們很難真正認識到我們學(xué)佛的價值,也就把學(xué)佛當(dāng)成一個泛泛的世俗事了。很多人雖然學(xué)佛了,但是沒有在自己的生命中得到真正的佛法利益,學(xué)佛者沒有得到佛法的利益。

  過去一個常規(guī)的說法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實際大家都是口頭上的話。你真正感覺人身難得嗎?我們真正尊重我們這個人身嗎?你說哪個人還不尊重自己呢?但往往我們這個自尊加上引號還是可以的,這個“自尊”,給它翻譯成自大也好、自慢也好、自我強化也好、自卑的一個極端也好。你若真是知道自尊的內(nèi)容了,那這個尊重己靈啊,即你對自己這個靈魂意識要是真正尊重的人,你就知道你的意識所緣就是你尊重與不尊重的一個特別的評判標(biāo)準。你能看見你的意識所緣嗎?你要是緣的三惡道的因緣,你肯定說不上自尊;你緣的三善道的因緣呢?你能保持個平衡就不錯了。那三圣道的東西,我們有個增上隨順,那就是一個增上的修持了。那么在凈土這個教法,它認為這些畢竟都是不究竟的。不管是三惡,三善,三圣,這都不以為究竟,為什么呢?還是從念佛的角度來談。這個九界,念佛人看著都是不究竟的,用念佛的心來審觀,我們緣這個九界,都是不夠自尊。為什么說不夠呢?沒有滿足你的究竟心智,沒有徹底地回歸到一個究竟的安樂上來。

  我們現(xiàn)前的自我業(yè)力的堅守,那一定是自大的。但作為念佛人,我們來審視九界,三善,三惡,三圣我們來審視它,真正地自尊在這個地方擇取不出來的,所以這個念佛者一定不是自大,他是一個徹底的俯視。要俯視九界。你要沒有這個心,你很難去念佛,因為九界對我們太親近了;蛘哒f三惡道也好,三善也好,對我們太親近了,那三圣道跟我們的親近度就不會夠高的。太親近的東西你要不去俯視它,你根本沒辦法超越它。

  所以念佛的人還面臨一個大的問題——就是親疏緣的抉擇,F(xiàn)在我們減劫的親緣,基本上在不定聚的這個業(yè)緣中徘徊,偏向于惡業(yè),F(xiàn)在我們的意識基本上在三善三惡中徘徊,但是偏重于三惡道。這是共業(yè)催出來的一個結(jié)果。為什么偏重在于三惡道呢?是減劫所造成的。為什么要反復(fù)地提這個東西呢?就是要我們認清我們擇法的必要性,念佛的必要性,或者認清它是必行的一個法則!我們有三種聚,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我們在不定聚中徘徊,徘徊在善惡之間,但是偏重于三惡道。何以故呢?因為減劫所使。減劫的共業(yè)、大滑坡造成的。那么在這樣的一個因緣下,我們對三圣道的進趣基本上是無緣的。這從共業(yè)講的,有些大德不會包括在內(nèi)。

  我去南傳走了一些地方,到泰國以后,我就很吃驚的。在金三角那一帶,美施樂,一直到我們做短期出家那個省份叫清邁,這一帶走了十幾天,跟我們國內(nèi)的情況差不多了,許多寺廟已經(jīng)沒有僧人了。我說這話不是嚴重,是很嚴重的,因為什么呢?泰國的經(jīng)濟很發(fā)達了,就沒人愿意出家了。經(jīng)濟發(fā)達了,人自由了,人的五欲可以得到滿足了,寺廟里已經(jīng)沒辦法待了,修行就不要提了。沒有人了,你修什么呢?基本上是無緣的,因為什么呢?經(jīng)濟發(fā)展了,人的空間,地球村嘛現(xiàn)在是,小小地球村。愛到哪地方到哪地方,愛做啥業(yè)做啥業(yè),愛犯啥罪犯啥罪,愛干啥干啥,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已經(jīng)是無法無天了。當(dāng)然泰國象法身寺也在辦短期出家,他們的規(guī)格大,一次剃十萬人,一眼看不到邊。因為長期沒人了,短期唄。但要說修行,已經(jīng)進入了這個時代了,經(jīng)濟發(fā)達,人沒辦法修行了。

  因為在這個不定聚的人類的業(yè)報中,一百歲以里一壓縮,人太苦了,時間太短了,八萬四千歲的記憶我們都有,因為我們那個阿賴耶識不會因為你生生世世輪回折騰,就忘記一些東西,它忘記不了。我們潛意識中有一個東西在召喚我們,你看八萬四千歲人多寬松啊!這個記憶啊,深深地埋在我們心底了。當(dāng)然我們也有其他記憶,但我們在人類中,人類等值的記憶就容易浮現(xiàn)出來。若在天,天類的意識就會浮現(xiàn)出來。你這個記憶一想,人八萬四千歲,睡覺能睡五百年,搖籃里嘛,搖五百年。很多人說現(xiàn)在人怎么這么貪睡呢?我說咋不貪睡呢?過去一睡睡五百年,現(xiàn)在滿睡也睡不了幾年對不對?滿睡能睡一個星期,就渾身酸痛對不對?怎么說呢?我們的記憶造成了我們在這個短促時代對安逸、睡眠、放逸的追求的心念,所以這個時代的人特別地向往休息。

  所以釋迦文佛在這個人壽百歲的時侯講法,他不講其他東西,他講的都是“快于我法中娛樂,休息”!經(jīng)常讀讀經(jīng)藏的人都知道,他會講這兩句話——一個是休息,一個是娛樂。來吧,快來快來,到我法中娛樂!再一個就是到我法中休息!為什么呢?我們這個時代的人缺乏娛樂,缺乏休息。你說為這一百年就娛樂了,你試一試,就是滿給你娛樂,你能娛樂個啥呢?還沒娛樂就白發(fā)蒼蒼了,對不對?還沒娛樂就長大了,要工作養(yǎng)家糊口去了,我們基本上沒有太多娛樂的時間。

  時代是這樣子,人壽百歲我們娛樂的機會沒有,或者說娛樂的機會十分少十分少的,所以我們渴望得到娛樂。所以釋迦文佛一應(yīng)世說,五濁惡世,苦難有情,我當(dāng)予其教法,什么樣的教法呢?令其安樂與休息。所以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所有的世尊給我們的教法都是——離苦得樂,所有的教法都是這一個中心點——欲使我們離苦得樂。為什么呢?這個世界的人太苦了。許多年輕人,許多在社會上還經(jīng)歷不足的人,說不苦還可以,也的確有人中之天,就是苦不多,但是畢竟是太少太少。大部分人都在勤奮地為自己的衣食,為自己的家庭,為自己的面子在拼命地作為,在工作。離苦的機會他想都不敢想,尤其是我們中國人,那更是這樣子。中國人對子女的眷戀,對子孫的眷戀,那是不可思議的,很多白發(fā)蒼蒼的人還在照顧著自己的孫子、重孫子等等,那真是沒有離開的機會。

  所以離苦得樂的教法,我們都十分需要的。極樂世界這個教法無疑是最可取的了,它的名字給我們講的很簡單——“但得諸樂,無有眾苦”,“眾生所愿樂,一切能滿足!蹦阏f我在這個娑婆世界,我先滿足了,再往生極樂世界。那不行!我告訴你,那是夢想!你先往生,再回來滿足。你這個秩序要顛倒了,你就大錯特錯了。

  很多人把這個秩序顛倒了,想著在這個世間,象過去印度的婆羅門一樣,先去生兒育女,建立家業(yè),圓滿這個了,再去出家。但是你要知道,婆羅門相續(xù)的是人壽兩萬歲的修行,時候他們就可以這樣。我們現(xiàn)在想滿足世間的作為了再去修行,很困難很困難。這一步邁出去修行,十分困難,再說我們中國沒有這種傳統(tǒng),就是說對修行沒有這種認取?吹揭粋乞食的會說,年輕輕的怎么要飯呢?但是要到印度那些國家,人一看就贊嘆,哎呀,這么年輕就出來修行。不一樣的心理,整個是翻翻的。

  所以凈土這個教法呢?是令我們先有一個根本的回歸,那么你再修短自在,再完成你的事業(yè)緣、因緣、情緣等等,滿足你所有的愿樂,那是一定能滿足的,為什么呢?你有自在力了。往生彼國,心得自在,身得自在,方便自在,分化無量世界都可以。但是我們這種業(yè)相業(yè)報身中,你想得自在,分明你在自欺!分明在自欺!分明你達不到,你還在浪費自己的時間,造成墮落的一個現(xiàn)緣!你墮落了,迷失了,你想得諸樂,你樂什么樂?沒地方樂了,只有苦了,迷失了,甚至以后遇法的機會都沒有了。

  所以我們在這個時代,用念佛來俯視九界無疑是一個徹底出離的方法,再來回顧到九界中,那我們就有極大的殊勝方便。我們沉浸在這個三善、三惡、三圣的因緣徘徊中呢?這個境界太多,這個風(fēng)光太多,耽擱我們的地方太多,畢竟不是究竟的安樂,畢竟不是究竟的法則。所以說念佛一定要解決九界事!傾動九界,普利于九界,就是說你要顛覆它。你說這不是心太狂躁了嗎?不是,是因為念佛因緣的一個徹底認知罷了,是仰仗佛的果地覺為因地心的透視能力,而不是說我們真正什么能力,不是這樣。就這么說吧,我們想看一個城市的全貌,你到兩萬公尺以上,你看得清清楚楚的,但你在五百公尺上面,你看不到,只看見一小片,因為你的可視度不夠。那我們念佛人就站在一個可以俯視九界的,這樣一個佛的果地覺的、隨順佛愿的心智上,這樣一個力度上去審視九界,那我們就在一個究竟的法益上有一個徹底的回歸。這樣我們來選擇,真正建立安心的事實了,再回看九界,各得其方便。要不然你就會大錯特錯地陷在善道、惡道、圣道這樣一個循環(huán)中,不能自拔。這風(fēng)景太大了,路途太遙遠了!就這善道的修持的路途有多遙遠?欲界色界無色界天有多少個層天?那我們要一層天一層天地去享受一遍,去體驗一遍,再去念佛,不知道你已經(jīng)到哪一天去了。

  所以這個境界太大,這個九界是個大境界,要是在我們自己的力量,你根本跳不出這個大境界的。這個境界太大了!象這個三善道,三圣道,我們?nèi)祟愔皇且环?天道的境界對我們的吸引力太大了,我們很難跨越。很多人讀過耆婆的故事,讀過獅子覺的故事,他們都有預(yù)約說生到兜率天馬上就回來匯報,結(jié)果呢?升了以后一點回信都沒有,目犍連就去一看,耆婆坐著那個馬車,無量的天女前后圍繞著,他說和尚,我去娛樂去了啊,看都不看就跑了。啥都不行了,忘乎所以了,境界太大了。有一次世尊講法,有十萬天女護持的天人,有五萬,有三萬,一萬,一直退到十個、五個天女護持的這樣的天人。有十個、五個天女護持的天人說,我記憶之中,我在人類之中五欲多不得滿足,現(xiàn)在我有五欲之快樂,何必去聽法呢?我們說這個記憶就是境界太大了,就我們這一生我們的境界就太大了,什么都不能滿足,突然到那個欲界了,什么都滿足你,說你來聽法吧,你說對不起,我要娛樂。因為太需要了,因為你在人間沒有娛樂過,那個娛樂不是我們想象的娛樂,是滿足的娛樂,那境界太大了。你還要去做天呢,你出不來了,就把你圈定了。這九界,三圣道的快樂,一點點你就麻煩了。

  因為我們記憶里苦的東西多了,所以我們要做就做一次大事吧,就念佛了,用念佛直接超越這些大境界,到真實的一真法界去娛樂吧。這樣就有真正的究竟方便。菩薩四種正修行,講到的都是一真法界的娛樂。

  九界是個大境界呀!對我們?nèi)祟悂碚f這個境界太大了。很多人給我說現(xiàn)在很多人去澳門,去中緬邊境賭博,抓也抓不完,前仆后繼的,很多。他們問為什么呢?是不是中國人好賭呢?我說不是。中國人心里有個東西沒有放下,賭博是一種什么心理呢?——重新來的心理,徹底重新來的心理。很多人總想徹底重新來,因為他心里粘的東西太多了,太負重了,賭一把就想徹底重新來一次。這都是記憶造成的,記憶就是境界,這境界他逾越不了,一到那個因緣上,他就逾越不了了,為什么呢?境界太大了!就是說我們世俗中太缺少這個東西了。你要不是真正的念佛人,不能徹底地俯視這些九界的業(yè)習(xí),那九界小小事是逃不出去的。

  “一念及一時,放大光明,悉能遍知十方世界,教化眾生,種種方便,修行所作,滅一切眾生苦!本沤绫娚际怯锌嗟。在凈土這個法門中,九界為苦。行諸菩薩道,在彌陀這個教法中亦是苦。阿彌陀佛有個愿——“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xiàn)前修習(xí)普賢之德!边@個“超出”是十分重要的一個凈土教法的特征。超出常倫,就是九界秩序。九界這個秩序排列的很大的,我們?nèi)祟愂侨频赖囊环肿?擇取的心理比較重,就在不斷地徘徊,所以稱為不定聚。我們這個減劫中的不定聚趨向于惡道的機會多。因為什么?我們的記憶所造成的。要是我們過去做過天人,看看現(xiàn)在,人受不了的,太匱乏,太多的委屈,太多的不自由了。每個人的記憶海中,都是有無量無邊的記憶的,但我們提純哪一點記憶呢?運用哪一點記憶呢?

  在念佛法門,要超出,超越你所有的記憶。讓你所有的記憶歸到零位上去,歸到空凈的本質(zhì)上去,來念佛,與佛相應(yīng)!因為我們在佛這個角度上呢?我們是從生盲,我們過去沒有遇到過。我們要遇到過,我們不至于在減劫中,在這個娑婆世界沉淪。你說你是倒駕慈航的,那你現(xiàn)在放放光就行了。大部分人都是沉淪在這個減劫,五濁惡世的減劫,是很苦很苦的。

  我們并不是一個自由者,自在者,所以我們記憶中佛地的作為是沒有的。我們要把九界的東西回到零位上去,來憶佛念佛,以佛性來印契,以佛的果地覺來印契我們現(xiàn)緣的心智。所以講“一念及一時,不前不后,放大光明”,實際就是印契光明,以念佛印契自心,以佛心為自用。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凡夫心念佛時,即佛心。

  在念佛法門中,印契光明是十分重要的。以名昭德,以德顯心,以心致用故,心放光明。此心、眾生心、佛心本無差別,即平等心。平等心放平等光,饒益十方法界,平等利益十方,所以令一切眾生離差別苦、對立苦、障礙苦、所依苦,業(yè)力糾纏之苦。我們這個九界的苦是個大的苦痛,因為什么呢?我們在擇取不清晰的情況下,就在這兒徘徊。這個徘徊的苦是人類的一種徹骨徹髓的苦。很多人做一生事情就沒有干凈歷練過,沒有爽快過,都是在徘徊,得失上,大小人我上徘徊,親疏上徘徊。

  念佛人的功德與利益,所以偈言:“無垢莊嚴光,一念及一時;普照諸佛會,利益諸群生!睘槭裁茨芷照罩T佛會呢?阿彌陀佛這個佛中之王、光中之尊,他的名號利益亦復(fù)如是,此名號功德亦是佛中王、光中尊。因為阿彌陀佛的三身功德依這六字洪名而彰顯,彰顯其法身清凈,報身圓滿,應(yīng)化無礙,所以一句名號具三身功德。那我們持名之時,阿彌陀佛的三身功德平等地攝化著一切,圓滿地攝化著一切,無礙地攝化著一切,我們回歸到這種清凈、圓滿、無礙的當(dāng)念中,那就是所謂“一念及一時”這樣一個修持與善巧。你用一念,你隨順一念,你作為一念,這一念易不易做呢?善導(dǎo)大師怕我們對這一念模糊了,他就說一聲、十聲。害怕我們把這一念跟自己拉開距離了,他說你念一聲、十聲,亦得往生。佛愿住持故,佛力住持故。

  因為我們一切眾生的性德與諸佛的性德等無差別,以念佛名號故,以佛的果地覺為因地心故,來平等印契法界眾生的佛性,或者啟迪眾生的佛性,它的妙用起用于當(dāng)下,就如如來藏性經(jīng)所講,我們每一個人在本位上都坐在清凈的法性蓮花上。這個蓮花是沒法枯萎的,法性沒法衰敗的,沒法增減的,沒法被顛覆掉的。但我們執(zhí)著自己的業(yè)力,執(zhí)著自己的蒙蔽,在蒙蔽的這個緣上丟失了這個清凈法性的作用。那我們隨順著彌陀的圓滿的報德,來起用這個法性的作用,我們會透過彌陀的圓滿報德、無礙的應(yīng)化,使我們本有的佛性有一個契合的作用,一個印契的過程。你在贊佛,感知佛,念佛的這一刻鐘,印契就會產(chǎn)生個事實。

  這個最主要是要實踐,不實踐沒有絲毫的意義。所以法性無始以來無增無減,猶如大地,猶如虛空,包容眾生,載負眾生,眾生常用而不知。我們身在其中而不知。迷失于自己的固執(zhí)業(yè)習(xí),固執(zhí)所知,乃至種種交織業(yè)緣的蒙蔽,乃至共識的蒙蔽,不能回到自己安樂的本家本國,就是所謂的法性海。所以阿彌陀佛建立作用一個國土,揭示了眾生本家本國的本來的莊嚴面貌,使我們有一個參照,往生彼國,深達法性,究竟安樂,出一切苦。

  我們下去面對的實際就是念佛的大事了,摒棄九界的大境界,來作念佛的實踐者。我們在念佛的過程中,乘著佛愿念佛,隨著佛的果地覺清凈念佛,圓滿念佛,普利一切念佛,感恩念佛,在這樣念佛的作為下,我們逐漸會體會到“但得諸樂,無有眾苦”的實質(zhì)作為與效果。大家下去是要實踐的。

  慈法法師講于放光寺戒堂

  歲次辛卯六月十六2011年7月16日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