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第十四日(三):覺悟之愿——清晰人生的主題
作愿門——如實修行奢摩他
我們昨天把“愿”分了類,剛才又從潛意識的愿,即習慣性的愿望,給我們明確了一個認知——對于聽聞來的愿,我們怎么來契合。這是很重要的。它能止惡揚善。我們?nèi)粽J知清楚這個主題抉擇了,認清這個漸次當下處理的力度了,就可以任運止惡揚善,在我們心地起作用,就象戒律授受后就可以任運止惡揚善一樣。你只要有這個抉擇了,它同樣會在你生命中止等待、放逸的習氣,使你逐漸地學會精進、主動地來運用自己的生命。
曇鸞法師談奢摩他的修持,說:“奢摩他,曰止。止者,止心一處,不做惡也!边@個惡,就是散漫無記及一些習慣上的作為,就是我們不能主動清晰智慧地運用自己的生命。止有很多方式,比如修止觀、不凈觀、慈悲觀、因緣觀等等。前面講的都是因緣觀——先觀我們自己的習氣,再觀佛陀的愿望。
習氣也是愿吶,它悄悄的、很厲害的。這也是止,你在觀察這個東西的時候,這個東西就避開了,所以這個“止”使我們浮漫、跳躍、變異的覺受得到安住、休息、寂靜下來。
曇鸞法師說:“止者,三種義!
一者,一心專念阿彌陀如來,愿生彼土,持如來名號及彼國土名號,能止一切惡。
實際就是止惡念、雜念的意思。昨天我很有感觸,一個歌唱家打電話來問事情,我就請教他若人走音該怎么解決?他的回答讓我十分震撼,因為正是我以前在所謂的修行中特別受震撼的一個東西——念佛到底怎么念才好呢?很多念法,比如印光法師說“心想得清楚,嘴念得清楚、耳聽得清楚”,我試了很長時間,后來突然在一個點上找到了感覺,就和這個歌唱家說的是一模一樣的,他說你沒有念之前要知道!知道你念的是什么。大家可以試一試,比如現(xiàn)在你動個念頭,你知道你要念的是什么,所有的雜念散念一下就止住了,就象回籠一樣,一下就回到你當下這個“知”了。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因為你知道,你的“知”是清晰的,那你的心很快就進入一種特別寧靜、深遠、廣大的安樂中了。
那個歌唱家說很多走音的人都是因為不知道,比如心里有雜想、畏懼等等,心念不專注就會走音。我們做早晚功課時也是一樣,有的人搶拍,他是失念了,失念就是不正念,不正念就很累,不隨順,不輕松,不契合。下去大家可以試一試,知道它、再把它念出來,不是不過腦子就念出來的。實際這個“知道”,就是你在掌握它、運用它,大家得去體驗,你知道的跟你念的東西是等量的,所有的干擾都會散壞。以前我們說“等持”啊,很多人要修這個“等持”,你若找不到這個點則很難去修。這個點很重要,念與稱名要等持,這里面很有味道的,你不去實踐沒辦法,說是說不清楚的。
“一者,一心專念阿彌陀如來,愿生彼土,持如來名號及彼國土名號,能止一切惡!睂嶋H就是說我們的心念歸到名號,歸到彼國土,稱念、憶念是相應(yīng)的,有等持的功德。我們稱為念佛的三昧也好,功德也好,正定也好,等持也好,等等,實際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但若方法、意識、作為不準確的情況下則困難,那就兜圈子。
二者,彼安樂國土過三界道,若人一生彼國,自然止身口意惡。
比如有人在中國犯過失了,跑到美國,美國人不光沒有制裁他,還給他一個生活空間,為什么呢?國家政策不一樣了。很多人說我們到極樂世界是不是未來逃避因果呢?不是,“政策”不一樣了。你在娑婆世界造了很多身口意三業(yè)和過失,一往生極樂世界,政策改變了,他可能給你提供很好的條件然后再來處理你的身口意三業(yè),讓你自己來處理,條件改變了!所以這兒能自然止身口意惡業(yè)的因果過患。這是很有意義的!并不是我們沒有因果了,只是“政策改變了”,環(huán)境改變了。
三者,阿彌陀如來正覺住持力,自然止聲聞辟支佛心。
不光止我們六道輪回、身口意惡業(yè),還止聲聞心、獨覺心,這不得了啊!使我們發(fā)無上心,成就無上菩提。
這三個止,稱為“奢摩他”。第一個止我們的散漫惡業(yè)習慣的相續(xù);再一個止我們在六道輪回三界惡業(yè)果報的相續(xù);第三止聲聞獨覺這種不圓滿、不究竟的心,使我們歸向于究竟。所以念佛的功德是不可思議的。
“阿彌陀如來正覺住持力”,我們在念佛時,是由佛力住持,即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不是我們的本事,是阿彌陀佛的愿力使然。為什么這么說呢?根據(jù)我們自己的業(yè)習,我們根本不會念佛,也不愿意念佛。所以我們念佛,是佛的愿力推動的,我們接受了佛的愿力,與佛的愿力共鳴了、相應(yīng)了。所以,與佛愿力相應(yīng)你才能念佛,不相信觀察觀察你的自心、業(yè)習中的東西,你是念不來的,因為嘴念心不念。所以,佛愿力使我們能憶佛念佛。你念,必然有對象;對象,必然有力相加;相加,必然使你止惡揚善,使你清凈,使你安樂。所以能止我們?nèi)N過患——惡業(yè)相續(xù)的習慣、六道輪回的習慣、聲聞緣覺的心智,使我們?nèi)は蛴诰烤?這皆是阿彌陀佛愿力的加持所成熟的!按藦娜鐏砉Φ律,即我們所有的作為從如來功德生,所謂“正覺華化生”,這樣我們就能如實修行,是依佛故而如實,
覺悟人生的主題
希望我們要認知——習慣這個作用力下的愿悄悄地腐蝕著我們,認知知后我們對依照佛力的愿望就十分強烈了。我們的自力莫不過是業(yè)習,佛力莫不過是圓滿。你依圓滿力,那就是佛力,而我們的業(yè)習,莫不過是輪轉(zhuǎn)、失念與放逸。你靜靜地去思維思維,看看自己的業(yè)習里都是什么?你會到哪一道?說失念、放逸都是好的了,這里面不知道有多少不好的東西,或者說你自己認為不好的東西。
所以,我們依佛來如實修行,憶佛念佛,依佛功德來遮止我們的惡業(yè)相續(xù),遮止六道輪回,遮止聲聞緣覺的心、不了義的心,使我們?nèi)は蛴诰烤箞A滿,或者說以究竟圓滿的心來回觀世間的種種業(yè)習,三界的業(yè)習、自他共有的業(yè)習,來一個業(yè)習一個業(yè)習地處理,、超越它、認知它,改變它,或者說主動地覺悟它,真正做一個覺悟者。一個人生的覺悟者,和一個人生的疲憊的等待者、渾渾噩噩者,那就不一樣了,那就是覺悟人生了,整個人生旅途都是以覺悟來作為主題了。
因為我們就有覺悟的方法了:一個是自他共業(yè)的世俗業(yè)緣,一個是佛、佛力、佛愿,即我們自性的功德,我們自己去選擇,那就有覺悟的主題了。要先把二者分開然后再做選擇,那就很干凈,否則混到一起,你就不知道自己是在修行還是不在修行。很多人說修行“用不上力”,就是因為分不開,分析不清晰,作為不清晰、不徹底,似是而非。相似佛法很誤導人,看著象是在修行但又不是,折騰了很久但也沒有什么結(jié)果。
那么我們就徹底地來抉擇、認知它,依佛愿來念每個眾生都具有的佛性,再來覺悟、審視、反觀自他共業(yè),我們就有力量,有空間了,那我們?nèi)松闹黝}就是覺悟人生了,而不是迷失與等待,也不是放逸,也不是沉淪。
若認識清楚了,我們?nèi)松闹黝}就是一步一步地覺悟,我們擁有法則了,每一時每一事都可以覺悟它,而不是等待,也不是加重我們的業(yè)習,使我們更加沉重地去輪回,更久遠地迷失。
清晰人生的主題很重要,那樣你活得就明快了,也就不會徘徊猶豫不決了。人生的徘徊猶豫太浪費了!幾十年還沒徘徊清楚就交代了,人知道你到哪一道去了?六道去向不可知啊!最主要是我們把握不了無始以來的業(yè)什么時間成熟,六道輪回不可自制。很多人做事情猶豫不決,猶豫不決就是六道不可定,到時候業(yè)風把你吹到哪個地方就是哪個地方。我們還是要認真地觀察這一點。那些生死自在的人干啥都是來往自由的,而我們于六道是不可知的,尤其是平時喜歡猶豫不決、矛盾不定的人,被那個習慣勢力、見思惑纏縛的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了!
所以,我們現(xiàn)在一定要把人生的主題清晰起來,來覺悟人生。念佛無外乎是個覺悟人生的善巧,使我們現(xiàn)下有一個清晰的安樂,舍報有極樂世界,它很清晰。如果把念佛放到一邊,看看我們的自力因緣,可以畫一個表,看看自己的念頭、作為,以前的作為、未來的作為,如果不念佛了,看看你會到哪一道去!所以,有念佛這樣一個不可思議的功德,給我們一個極大的方便,來填平我們的一切畏懼,即阿彌陀佛以其愿力回施,令一切無奈于業(yè)力的眾生得到大安!予一切恐懼唯施大安!這是阿彌陀佛的愿望啊,十方諸佛都贊嘆的。
如果把阿彌陀佛的教誨往旁邊一放,真不知道我們能干個啥?不是說其他法門不行,是你能做個啥?我們自己可以反思,抽出五分鐘來反省不行嗎,看看你一歲到十歲、十歲到二十歲、二十歲到三十歲……畫個圖表看看你都想什么、做什么,作為是還小事,你的意識法界若敢攤出來,看看是怎樣的?看看你到哪一道去! 而阿彌陀佛發(fā)了這樣一個愿——十方眾生聞我名號,是為具足。具足什么?俱來我剎,一切障礙他來幫你撫平,在意識法界他直接給你撫平了!接引一切愿生眾生!
(歲次辛卯四月二十九2011年5月31日)
- 學佛心智 學佛誓愿
- 心力就越來越弱,好像活著也沒多大意思了怎么辦?
- 在學佛還去愛憎就慘了
- 本凈是對善知識最大的禮敬
- 聞凈土教法即是不退之因緣
- 一顆真實的心——心念無諍
- 隨順得入,成就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
-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 如何勸說年邁的父母皈依三寶?
- 是什么掩蓋了我們圓滿覺悟生命的需求?
- 很多經(jīng)典講了念佛、觀佛的功過,念佛怎么會有過失呢?
- “眾生本來究竟圓滿”,還需要發(fā)心利他嗎?
- 三昧力在世俗中是不可思議的力
- 三皈依決定乘佛的愿力得往生
- 為活著而活著等來的是違緣與痛苦
- 少欲知足,調(diào)伏諸根
- 不生住著而見諸道
- 凈土對一切機
- 只要“念佛”了就可以為所欲為了嗎?
- 凈土教法含廣法與略法行持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