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第十七日:你真正了解極樂世界和娑婆世界嗎?

  安居第十七日:你真正了解極樂世界娑婆世界嗎?

  我們從《往生論》中摘出來講“五念門”,目的還是希望大家在學(xué)習(xí)過程中變得簡潔一些。因為學(xué)習(xí)東西很容易產(chǎn)生積累意識,而積累會給我們帶來一種負(fù)重。佛法學(xué)習(xí)不同于世間學(xué)習(xí),是趣向于簡單,這樣學(xué)習(xí)就有意義,否則可能就有背道而馳的東西了。

  積累,是世俗人普遍的理念。佛教中有沒有積累的內(nèi)容呢?——五明、道種智的修持是有積累的,這沒問題。

  但是在凈土五念門的學(xué)習(xí)中,我們盡量趣向于簡單,實際最主要是我們依止著阿彌陀佛的功德與愿力,被這個如大地般的愿力載負(fù),被這個如虛空般的愿力智海所包融,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成長的過程中,此成長皆是阿彌陀佛正覺的加持與養(yǎng)育,所以不需要我們額外地積累什么。

  因為世俗的積累中,會加上一些貪欲、名利的心智,或者談資與炫耀,很容易造成這種無意識的自我引導(dǎo),而身心的調(diào)柔、謙下、真實的東西往往就會被遮蓋,變得華而不實。

  觀察門,讓我們看看極樂世界的殊勝莊嚴(yán)、阿彌陀佛的功德,以及菩薩的正行,通過這三個角度來充分了解法性的真實妙用。雖然這里面是有一切智與道種智的差別,但我們先在阿彌陀佛愿力的載負(fù)與養(yǎng)育下,得到歇心安心的回歸,也就是簡單化自己,使我們負(fù)重的習(xí)慣意識逐漸地休息下來,使過多的造作、選擇、積累意識能慢慢地寧靜、致遠(yuǎn)起來。這是很重要的!

  觀察門的作用——生起“往生彼國”的決定

  曇鸞法師講“觀察有二種義”,一者,觀察這三種功德,能使我們?nèi)鐚嵉?a href="/remen/xiuxing.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修行,修行什么呢?——“得決定往生彼土”,即真正生起往生彼國的決定。否則觀察就沒有意義了。

  實際我們對“往生”并不是十分清晰,我們對極樂世界依正二報的莊嚴(yán)并不是十分了解,現(xiàn)在學(xué)習(xí)的人很容易不求甚解地把一個問題一帶而過了,這并不是簡單了,而是它對你心靈沒有觸動,沒有召喚,沒有真正喚醒自性的作用,使我們還是在業(yè)習(xí)中取舍,所以我們就需要細(xì)細(xì)觀察了。

  對于“愿往生彼國”,似乎大部分學(xué)佛人都是有意識的,一問:“你愿意往生嗎”?大部分人都會說:“愿意往生”。當(dāng)然也有的人說:“我不生極樂世界,我就在娑婆世界”,有的人說生兜率天,有的人說生阿閦毗佛國土,有的人說生香巴拉,有的人說生蓮師的烏金剎土……很多說法。我問過許多藏傳佛教的出家師父和居士,我說:“我不反對人往生任何地方,但我不太明白:你怎么往生?烏金剎土是什么樣子?你往生到那兒做什么?什么人能證實你的往生?”很少人能直接回答出來的。

  而我們說極樂世界,是仗借阿彌陀佛的愿力、阿彌陀佛的接引、阿彌陀佛的許可,你隨愿往生,或立愿往生,也就是說有接納者,有愿生者。

  有人說要生兜率內(nèi)院,但問題是有兜率外院,也是欲界天,其處只有五欲之樂,五欲滿足,隨心所欲。我們這么虧欠、緊迫地生活在這個世間,一到那兒全部解放了,那你早把佛給忘了!

  在我們這個時代,往生其他國土沒有象往生極樂世界這么方便,什么方便呢?彼佛迎、此佛遣。即阿彌陀佛迎接我們,釋迦牟尼佛遣送我們,說你去吧,你不去這兒去哪兒呢?此遣彼迎,那我們作為佛子應(yīng)該干什么呢?我們隨順就行了,隨佛力就好了,就象隨著大地的載負(fù)一樣,你就省心了。

  我們讀的千經(jīng)萬論中,阿彌陀佛總是相迎,釋迦佛總是說你去吧。這是一個天大的理由啊!我們在沒有觀察彼國之前,先要觀觀這個理由,這是很足夠的理由了。凈土教法就是“隨順得入”,其道理很簡單,因為此遣送彼迎接,你隨順就行了。隨順是多好的修行方法啊,隨順也是最好的休息方法了,你心里一鼓噪出個念頭,你說隨順吧、隨順吧、隨順吧,隨順來隨順去你就安樂了,你那些固執(zhí)分別執(zhí)著迷失掙扎就休息了,就真正做一個有智慧的人了。信、順二忍要兩大阿僧祇劫的修持啊,這里阿彌陀佛迎、釋迦佛遣送,就直接給我們一個決定了——你可以信順。而作為一個佛子,我們不信佛,那信什么呢?我們不隨順佛的教誨、佛力,我們能順什么呢?順業(yè)力?

  所以,十七種國土莊嚴(yán),讓我們觀察彼國土的稀有難得,使我們生起決定往生意。你看始終不離這個決定“往生意”,第一門就是“身業(yè)禮拜阿彌陀如來,為生彼國意故”,也是這個“意”,五念門也給我們提示了從身業(yè)、口業(yè)、意業(yè)、智業(yè)、方便智業(yè),來審觀往生之事實、往生之決定!這一點我們慢慢來學(xué)習(xí)、觀察。

  觀察門的作用——促生“往生彼國”之利益

  “二者,得生彼國見阿彌陀佛,未證凈心菩薩畢竟得證平等法身!

  我們現(xiàn)在在娑婆世界的依正二報中,心智抉擇(法性)是沒問題的,你說:“不是說無方凈土嗎”?親證無方凈土者是不可思議的,我們隨順無方凈土的心智也是不可思議的,而我們殘余的業(yè)習(xí)、殘余的依報的粘著、殘余的習(xí)慣意識,還造成了我們現(xiàn)在這種依正二報的娑婆業(yè)的業(yè)相。所以,往生彼土,使我們真正地、徹底地清除了一切雜緣與障礙。

  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經(jīng)》中又講了——在此娑婆世界行道一日,其意義比得上在他方佛國行道百年。所以我們在這兒行道,尤為珍貴!為什么特別隨喜贊嘆大家來學(xué)習(xí)佛法、實踐佛法的機會呢?就是因為十分難得!為什么在這個世界,世尊特別贊美出家梵行(即修行的生活)呢?或者特別贊嘆善根成熟的人來守護菩薩戒、來做在家的一個真正的佛法實踐者呢?就是因為在這個娑婆世界,行道甚難!

  這不夸耀!我們就觀察觀察自己周邊的人,親人、同學(xué)、戰(zhàn)友、同事,又有幾個人能真正地一日、一夜、一時、一念去思維、學(xué)習(xí)、實踐佛法?我們能在這兒學(xué)習(xí),也是千劫萬劫的善根成熟啊!因為在娑婆世界,修道甚難!造惡業(yè)甚易!何以故?惡緣熾盛、善緣稀少故。我們可以審觀、對比。我們學(xué)習(xí)觀察極樂世界,無外乎也是為了啟發(fā)我們自身的觀察力。止、觀力對我們來說十分重要!要不然我們在輪回路上是剎不住車的,習(xí)慣勢力與共業(yè)勢力的力量很大啊。

  我們娑婆世界,就是惡緣熾盛。昨天我出去看他們修路,站在那兒就想啊——真應(yīng)該修一個善緣的路,讓更多人有善緣。什么善緣?能靜下來修行,能學(xué)習(xí),或者說能少造一點兒惡業(yè),少結(jié)點兒惡緣。安居結(jié)束以后,我鼓勵大家盡量地出去走動走動,可以去參學(xué),到什么地方都可以,到你認(rèn)為最好的地方也行,去參訪一星期。拿個筆記本記錄一下,看你一天能遇到幾個善緣,看能遇到幾個惡緣,看你能動幾個善念,能動幾個惡念?記一星期,保證你對我說的話就有同感了。一星期,不要多,多了怕你迷了啊。

  所以世尊及他方世界的佛菩薩都講,在濁惡世界行道難!難就難在這兩個緣——惡緣熾盛、善緣稀少上了。依報的力量十分大啊,因為你還在凡、不是圣人啊,圣人可以轉(zhuǎn)境,凡夫就是被境界轉(zhuǎn)來轉(zhuǎn)去的。

  【師父舉例:中午打坐時遇到一個人急著來求救的境界,師父當(dāng)時動了一念:我?guī)湍?誰來幫幫我呢?我沒有辦法幫你。因為私心,休息時的惰性一加上去,基本上就是拒絕對方了。所以說打坐的時候動一個善念都多難啊!每天晚上睡覺前師父都要訓(xùn)練訓(xùn)練自己動個善念,那天晚上就專門訓(xùn)練了訓(xùn)練,一定給自己一個提示——給一切眾生做一個無畏的善緣。第二天早上就有一個境界,別人要求幫忙了,師父說,可以幫忙,但你也要幫助別人,大家都很歡喜!

  境對我們的影響太大了,因為我們一直在習(xí)慣的私念中,貪圖安逸,這樣惡緣就會熾盛,善緣就會薄少。所依境會生出境界力、所依力,就會使我們在這個時代的修行機會少。菩薩啊,在這個娑婆世界雖然行道是不可思議的,但我們想一想我們這一生專注下來修行的機會又有多少呢?造業(yè)打妄想迷失的時間又有多少呢?

  這里,曇鸞法師講到——往生彼國,就使我們親證平等法身。就是說其境界皆是阿彌陀佛正覺化現(xiàn),《阿彌陀經(jīng)》中講,彼國的國土、樹、鳥、水等皆是阿彌陀佛化現(xiàn),都在說空無常無我、五根五力、三十七道品等種種教法,來使我們的善業(yè)增上。實際我們這兒的山河大地也在說苦空無常無我,但是我們不善觀啊,我們就不會以為苦,不會以為無常。

  【因為每天午飯后我有打一會兒坐的習(xí)慣,我會思維自己坐下來的第一個概念是什么?大部分第一個概念就是“這下可以休息了”,休息下面就是怎么坐得舒適一些,舒適后面是怎么坐的長久一下,長久下面就是起貪心,貪心一來就感到不舒服了,腿也疼了、腰也痛了,反正就不自在。我不知大家休息的理念是什么,你能不能觀察到你的理念、你的作為是什么?】

  但是在極樂世界,因為它是凈光明之地,沒有我們這種醒著與夢著、黑暗與光明對半的生活空間,它是“凈光明滿足”的世界,是沒有晚上,沒有夢與醒的世界,那是一個清凈的國度,能使有緣在一切作為中自然喚起覺性。曇鸞法師判的是——往生,使我們畢竟得到同等的寂滅平等的法身,所以這才能真正地如實修持。他談兩個角度——必然往生和往生后的利益。

  你說:“我就定在這個娑婆世界修行了”。

  【中國禪宗有位大師叫“來果”老和尚,他發(fā)了四十八個愿,其中一個是人壽十歲要來此娑婆世界度化眾生。人壽十歲是刀兵劫,人高一肘,馬大如狗,摘草即為刀劍,到那個時候來度化眾生,真是無畏啊。】

  那我們來此娑婆世界行行不行呢?——不違安養(yǎng)入娑婆。為什么要提出這個呢?就怕有的人有對抗的心理,說:“我就不往生彼國,我就在這個娑婆世界”。你可以不違安養(yǎng)來娑婆,來酬還你的未了愿。有的人在這個娑婆世界就有很多的想法沒有滿足,有的想做國王,有的想做將軍,有的想做比爾蓋茨那樣擁有巨大財產(chǎn)的人……,什么樣的都有,沒問題的,但他有一個“不違安養(yǎng)”的機會,來此娑婆世界修個“短自在”,即你來到這個世界把你過去殘留的愿望滿足了就可以撒手了,這樣不迷失,因為是不退轉(zhuǎn)的教法,往生彼國的一切有情不會再退轉(zhuǎn)了。

  一定不要小看我們潛意識中那個一動念的對抗。很多人一輩子一輩子就被那個莫名其妙的對抗意識浪費了。我常勸人——好心情的時候可以決定,不好心情的時候不要決定,賭氣的時候不要決定。律藏中很多地方就說,失心了、被惱怒所害了,這樣的不算決定。這是佛的極大的一個慈悲,因為我們這時候的決定往往傷害性很猛厲,所以我們學(xué)佛人一定要學(xué)會在嗔恨心下、迷失下,不清晰時不要做任何決定,你念會兒佛、休息一會兒、睡一覺都行,等清晰了、冷靜了、善意有了,再去做決定。

  “短自在”,就是為了成全我們在這個娑婆世界的一些未了愿。經(jīng)常有人說最好是年輕的時候恣自五欲,年紀(jì)大了再學(xué)佛、出家,或者說世俗和出世兩個都要圓滿。在這個五濁惡世能什么都滿足那可不得了。所以我鼓勵大家,象歷代善知識提出來的——不違安養(yǎng),我們先把自己不再輪回的大事解決了!再到這個娑婆世界,你就得極大的方便,F(xiàn)在你還沒有方便,那只是輪回,只是迷失,只是業(yè)力,只是埋沒你!業(yè)習(xí)悄悄地就把你埋沒了、吞噬了。

  在觀察彼國二十九種莊嚴(yán)之前,我們提出了往生彼國的決定,以及往生彼國的利益——使我們證平等法身,由此可以在十方法界分化無數(shù)身,來到無量的剎土,完成無量的慈悲!

  莊嚴(yán)清凈功德成就——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

  先來區(qū)分極樂世界與三界。莊嚴(yán)清凈功德勝過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界道。

  先不管色界、無色界,就看我們所在的欲界。欲界眾生要出欲界是十分困難的,因為人的習(xí)慣的累積非常深厚,你在休息的時候、睡覺的時候、做夢的時候,就知道你的習(xí)氣有多深厚了。所以過去的善知識講怎么來面對、測試自己欲界的心呢?——白日做夢夢作真。

  第一層意思是說把白天當(dāng)作夢,即白天你不要當(dāng)真,世尊也教導(dǎo)我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yīng)作如是觀”,讓我們做如夢觀。

  第二層是說把夜夢當(dāng)作現(xiàn)實,善觀之人在夢中特別善于調(diào)整,因為他知道該怎么用心——包括睡眠。

  我們知道極樂世界勝過三界道了,那在娑婆世界我們會怎么作為呢?你能不能把白日當(dāng)作夢一樣來看呢?

  我們想出三界道,如果沒有佛陀的接引,就依自己的修持,很難找到一個準(zhǔn)確的方法,即能對應(yīng)地來解決這個問題。佛說的聲聞四相四果八輩之教育也都是出三界方便,但是極少一部分人可以涉足此圣道正行的。而念佛,世尊授過記:我們這兒不退轉(zhuǎn)的菩薩往生彼國的就有六十億,其他小行菩薩及諸念佛者往生的是不可計數(shù)的。因此我們對生活的大環(huán)境不能不了解,否則就會找一個不適宜這個時代、不適宜我們自己的修法去實踐。

  在我們漢地的普遍教育中,出三界最殊勝方便就是凈土了!

  三界六道:昧于因果之地

  說到三界六道,大家可以在打坐的時候做一個嘗試,先不管自己有沒有禪定功夫,我們把身體分成幾個段,打坐的時候?qū)?yīng)地觀察觀察,就會對六道有一個感知。

  頂輪——天人(若觀察頂輪進入比較寬松明亮的境界時,會看到天人帶著光環(huán),在某些狀態(tài)下他們就象被光膜罩著一樣,身光非常柔和,行走的時候會聽到很美妙的聲音,有時候會聞到極稀有的香氣。)打坐的時候不需要盯得太緊,當(dāng)然最好有個明相,即雜念薄少時,就容易感知得到。沒有明相也沒關(guān)系,你把注意力淡淡地放在頂輪位置,就很容易進入自在、輕盈、飄逸的感知中。

  喉輪——修羅(注意力在其他地方都淡化了,就在喉輪位置稍微有一點點、似有非有的,很容易體會到那種對受用的占有,過去把喉輪又稱為“受用輪”)

  心輪——人類(我們見面合掌時手就合在心輪位置,意思就是說“我們是知心的啊”,如果你和哪個人糾結(jié)比較多,你可以打坐時結(jié)蒙山中的“唵三昧耶薩多彎”那個手印,然后念佛祝福他,或者念真言祝福,或者動個善念祝福,或者念“唵三昧耶薩多彎”祝福他。祝福三天以后保證對方就會變,這是真實不虛的。)

  臍輪——神鬼(我們一脫離母胎,臍輪獨立了,但它也受到很大的減損,最早遭到封閉,即不起作用了。如果臍輪打開,人衰老就不會這么快了。)

  陰輪——餓鬼(貪欲集中的地方。人欲染心強的時候,就觀滿月輪,就很容易止息欲染。)

  膝輪——畜生(如果你碰到人很愚癡很頑固的時候,就可以觀膝輪放光照耀著他,他就能解開心結(jié)。)

  萬輻輪(足輪)——地獄

  我們嘗試著在身體上對應(yīng)觀察六道,雖然沒有禪定沒有明相,也是可以觀察得到的。我們每個人都有對應(yīng)的果報,你可以看看自己跟哪一個因緣最相應(yīng)。能不能有個自我認(rèn)知呢?那還在于實踐。

  那些有很好禪定或通力的人,于六道出入自由了,而我們一般人如果能稍有體驗,那對因果是會十分畏懼的,反正如果我對誰生起了嗔心或一個愚癡的心,那我肯定要找個地方好好地懺悔掉,只要動了那樣的心念,一定要懺悔,哪怕是心靈深處微微地動,也是要懺悔的!因為不去懺,果報跟著就來了。

  我們在這個娑婆世界,就是昧于因果了。實際這三界,是昧于因果之地!對此一定要引起重視。很多人覺得自己接觸阿彌陀佛了、或一些性空的教育,就肆無忌憚,因果來的時候,那就太悲慘了。因為你還在三界中,因果絕對制約你!空頭理論是不管用的,因為心地還是和三界連在一起的。嘴上說沒有因果、什么都不怕,這樣的人因果一來,比誰都害怕!比誰都跑得快!但跑是跑不掉的,尤其在心靈深處,你是跑不掉的。

  禪修時的境界實際也都是因果,因果輕的人很容易證到三昧力、境界力、通力,因為他的煩惱薄少、因果輕了。而造很多因果的人想有不可思議的功德與利益,是絕對不可能的!所以過去的禪修一定要戒、定、慧,戒不清凈就沒法去修行,除障清凈,身清凈,方得定方便。

  極樂世界——出離三界的心靈召喚

  我們想要通過其他路子來出離我們生生世世造的因果,真是不容易!有些人很鬼機靈、很會占便宜,很會說話,未來就是鬼魅與精靈,他現(xiàn)在不過就披著個人皮,果報一來,直接就到精靈類了。我們只要是在三界內(nèi),就叫作三界流浪,你的因果成熟了,該到哪兒就到哪兒了,你一點兒擇取的能力都沒有,即被因果所制約,三界制約于人,故也稱為火宅啊,就因為你自己做的因果把你制約住了,出離不了的。

  因果無人能替代,必須自己去領(lǐng)納接受。我們說出三界、出火宅,實際就是出因果罷了。為什么說往生極樂世界有不可思議的利益呢?就是出我們無始以來的惡業(yè)的累積、因果的累積。

  因為我們享受不了自己過去制造的東西。實際我們現(xiàn)在能警覺當(dāng)然也很好了,即外圍因緣、心靈因緣改變了,雖然還有些習(xí)慣的作為,那已經(jīng)不可怕了。

  深明因果的人不會再制造惡果來傷害自己、危害他人了,所以,我們作為學(xué)佛人,先明因果。不明因果者,在這個世間是無智之人,是很愚癡的,他沒有次序,因為不知道這個世界的來源,不知道這個世界怎么相續(xù)(就是因果相續(xù)),所以心里肯定是混亂的、沒有次序,那么他就會肆無忌憚。

  諸位菩薩,實際念佛也是個因果,往生極樂世界是出三界的因果。但在三界中,就是被昧于因果的狀態(tài)。每天都是半天光明、半天黑暗,實際就是告誡我們只有一半兒做得主,一半兒做不得主。大部分人是很多時間都做不得主的,比如說“我知道這個道理,但是還非得去做”,大家明知道抽煙危害人,但是擋不住。為什么擋不住?就是莫名、就是失心,就是被惡業(yè)制住了,

  所以我們要談一談在這個娑婆世界的危害與往生極樂世界的利益,以及在這個世界我們真正生起善心,與道業(yè)相應(yīng)了,那我們真是也應(yīng)該快樂。雖然此身果報未盡,但是我們已經(jīng)舍棄了惡報的緣起了,緣諸善緣,念佛回向眾生,回向自他,不再念自己的惡業(yè)、他人的惡業(yè)、共有的惡業(yè),不在自他共業(yè)的惡業(yè)中糾纏了!

  我們往往會習(xí)慣性地糾纏自他共業(yè),無意識就陷入其中。這不可怕,但一定要警覺!你了解它就沒有問題,若不了解,你這個習(xí)慣就悄悄地潛伏在你的生命中,是很大的事!

  不糾纏自他共業(yè)了,我們在這個娑婆世界就可以做一個正行人,可以告別三界了,這一點希望大家有一個自我審思。我們對自己意念的審思與觀察是十分重要的!不可忽略!要不然我們就學(xué)一些沒有用的東西,浪費自己的寶貴時間。

  一旦警覺了,知其不可糾纏,那我們即下就會覺悟,即下這個糾纏就是覺悟的資糧,即下就可以得到安樂,就是說不在這個糾纏中糾纏了!你能警覺就好!坝X悟”不管什么時候來,總是美好啊。你可以去實踐,十分美好的,它能使你出離三界。“覺悟”不是個詞匯,它就是我們在迷失的時候的一種警覺、一種認(rèn)識、一種反觀,或者說一種無自性的審觀、一種無常的審觀、一種不可得的審觀,這一刻的審觀,實在是很美好的,哪怕你糾結(jié)了很多煩惱的東西!這一點我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學(xué)會使用,學(xué)會觀察。

  昨天我去看修路,走在路上就想,世尊說在此娑婆世界行道一日比在他方佛國行道百年,那我就拿出來兩分鐘思維思維今天的過失,來反觀反觀,大概就是習(xí)慣性糾纏比較多。就是說當(dāng)比較放松、忘了警覺自己的時候,就開始去糾纏自己過去的作為、他人的作為、大家的作為,這個那個的。一警覺它,怎么又往里面跳呢?這不又跳入三界了嗎?就是這么覺悟的一刻中,感覺到很美好。因為什么呢?原來這個三界啊,出三界很方便,入三界也很方便。

  習(xí)慣糾纏自他共業(yè)就入了三界。糾纏是一種慣性,這種慣性是悄悄地來的,它是一個無記業(yè),你根本都不知道,它就表現(xiàn)出來了,這里面沒有什么愛憎、善惡,它就會表現(xiàn)出來。此處若能覺察得到,你會感覺到輕安,那種心地的輕松是很輕松很輕松的。你可以試一試,最主要是要不斷地運用。有時候我們會把一些簡單的、不神奇的東西看得沒什么意思,實際不是的。

  極樂世界勝過三界道,它有其極大的方便,一切都在說法,它會使你的習(xí)慣蕩然無存,使你的業(yè)習(xí)無存身之地。極樂世界是凈光明之地啊,好比說當(dāng)你有很多想法的時候,抬頭看看太陽,兩分鐘后那些想法往往都很難找到了,因為在極樂世界,其環(huán)境皆在說法,皆是彌陀甚深功德的化現(xiàn),所以我們業(yè)習(xí)的環(huán)境不存在了,即惡緣不存在了,你的習(xí)慣出來就消失了,它產(chǎn)生不了結(jié)果。所以“勝過三界道”,它是十分難得的、殊勝的空間。

  在三界中,我們?nèi)局谏茞?染著于禪定,染著于休息,染著于不滿足帶來的種種貪欲心。而到彼極樂世界呢?沒有這樣的空間了。所有的都在說法,都在表明著無常、無我、種種功德。

  “勝過三界道”有廣大意義。你不知道我們在三界道這么一個環(huán)境中是多么難以出離?三界道有多么大的跨度?我們欲界人在這個法界中是多么渺小?人身是很難得,但在這個法界海中,在輪回的業(yè)力海中,我們那一點兒善根、善緣是多么經(jīng)不住風(fēng)浪?所以,雖然簡簡單單的一句“勝過三界道”,但它有很深厚的內(nèi)涵。

  對于這個“勝”字,我們一定要關(guān)注它。若不做清晰的對比,不從現(xiàn)實生活中做清晰的對比,我們對“勝過三界道”是沒有感受的,也許還會在三界中感覺挺樂的,因為人得過且過啊,有一點兒安穩(wěn)的時候就會去放逸,所謂的享受人生的概念十分強,于道業(yè)、于精進、于出離的渴望,大部分人都是不太成熟。非典的時候是特別突出的,那邊兒還說著是吃這吃那引起的病毒,這邊兒又開始什么都吃上了,開始還很緊張,后面就什么都不管了,就是得過且過啊,十分普遍。

  “輪回”這個業(yè)習(xí)、習(xí)慣載負(fù)著我們整個的生命了,因為我們不知道色界、無色界的樂,我們更不知道超越三界的樂,跟我們的距離太大了,我們觸摸不到,那樣“勝過三界道”就是一句話了,你就沒有感觸。所以很多受病難、傷害逼迫的人,他們出離心很強,那我們在中緩的狀態(tài)下能不能有出離心呢?每個人都可自我去提示自己。一定要提示自己。

  如果沒有學(xué)習(xí)、沒有境界,什么極樂世界、娑婆世界的概念,不過是個模糊的名字罷了,十分模糊!這個模糊使你不足以有往生的愿望!巴辈贿^是大家口頭的一句話罷了,但它對你心靈深處一點兒呼喚力都沒有。十劫呼喚啊,我們總在昏睡中,不能了知。

  我遇到過一些染著于西方境界的出家人,我也相信他們?yōu)槭裁茨敲慈局?因為這些境界都是所謂的“未曾有”,他不是說什么事情都是未曾有的,而是認(rèn)為那個很特定很奇特的是未曾有的,那就忘不掉了。實際平常是最未曾有的東西,那些奇特的東西不過是我們好奇的心設(shè)置的一個特定環(huán)境罷了,我們每一個時刻每一個當(dāng)下沒有一個不是稀有難得的,都是十分珍貴。如果你把你的每一時每一刻看的都象見佛一樣稀有難得,那你看你生命的價值會是什么樣子?

  年初在木香坪(開極樂法會)的時候,大部分人都感覺那幾天念頭很少,主要是那個地方的意識雜業(yè)少,那樣一片草甸,其他生命意識的積攢很少,人的意識到那兒就受到一個阻隔,即意識就比較平白,我們每天念念佛、敲敲鐘、打打柴,幾天很快就過去了。這是依報給我們帶來的。

  依報環(huán)境對我們普通人修行、作為十分重要!極樂世界就是依報環(huán)境的改善。象我們現(xiàn)在這個寺院(放光寺),人到這個地方,也就少了很多的東西,除非你特別固執(zhí)業(yè)力了,一般人只要有一點善心、善愿、愛護,或輕松,不愿惹自己惱,也不愿惹別人惱,這個地方就修學(xué)者來說,是十分合適,也十分稀有難得的!

  對于“極樂世界勝過三界道”,我們心靈深處要有了解它的渴望,極樂世界怎么能勝過三界道?有什么如實的東西?我們要有這個愿望,否則我們還會把它當(dāng)作一個跟自己的生命果報不相干的事情!

  一定要知道世界之差別、作用之差別,所以往生極樂世界可以阻止我們的惡業(yè),可以使我們未來的果報變成佛緣,使我們完成清凈的法身真實平等功德。

  (歲次辛卯五月初二 2011年6月3)

精彩推薦